冷冻循环装置

申请号 CN201380079772.2 申请日 2013-09-24 公开(公告)号 CN105579787A 公开(公告)日 2016-05-11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岛津裕辅;
摘要 冷冻循环装置将 压缩机 、 油分离器 、 冷凝器 、膨张 阀 、 蒸发 器 依次连接,具备:分配器(10),其与油分离器连接并将在油分离器内分离的冷冻机油分支;第一回油流路(11),是将由分配器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的流路,具有节流机构(11B);和第二回油流路(12),是将由分配器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的流路,具备储存冷冻机油的油箱和设置在油箱与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的开闭阀(12B)。分配器具有分配器主体,其形成有与油分离器连接的流入开口部(10B)、与第一回油流路连接的第一回油开口部(10C)和与第二回油流路连接的第二回油开口部(10D),第一回油开口部设置于分配器主体的上方,第二回油开口部设置于分配器主体的下方。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将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膨张蒸发器依次连接,所述冷冻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与所述油分离器连接,将在所述油分离器内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分支;
第一回油流路,所述第一回油流路是将由所述分配器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的流路,并具有节流机构;以及
第二回油流路,所述第二回油流路是将由所述分配器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的流路,并具备储存冷冻机油的油箱和设置在所述油箱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的开闭阀,
所述分配器具有分配器主体,所述分配器主体形成有与所述油分离器连接的流入开口部、与所述第一回油流路连接的第一回油开口部和与所述第二回油流路连接的第二回油开口部,
所述第一回油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分配器主体的上方,所述第二回油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分配器主体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主体的流路面积形成得比所述流入开口部、所述第一回油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回油开口部的流路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开闭阀的开闭的开闭控制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控制机构以在所述压缩机启动时将所述开闭阀开放的方式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控制机构以在所述压缩机的腔内的过热度比设定阈值大的情况下封闭所述开闭阀的方式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排出温度传感器,所述排出温度传感器检测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作为排出温度;以及
冷凝温度传感器,所述冷凝温度传感器检测向所述冷凝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作为冷凝温度,
所述开闭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排出温度和所述冷凝温度,计算出所述压缩机的腔内的过热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控制机构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比设定阈值大的情况下将所述开闭阀开放,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封闭所述开闭阀。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制冷剂包含R32制冷剂。

说明书全文

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被油分离器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回油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由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连接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为了使冷冻机油与制冷剂共同地从压缩机排出,在压缩机的排出侧设置有油分离器。并且,构成为在油分离器中,从制冷剂中被分离的冷冻机油再次向压缩机的吸入侧回油。在这里,提出了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进行回油的各种流路和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冷冻循环装置:在油分离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设置有毛细管的连接管和油箱与具有开闭和毛细管的流路并联地连接。并且,根据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和在连接管中流动的冷冻机油的温度(或被吸入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温度)控制开闭阀的开闭。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空调机:油箱经由毛细管与油分离器连接,在油箱和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具有电磁阀的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并联地连接。并且,在运转停止后进行再启动时,开放电磁阀,储存在油箱中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供给。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空调装置:在油分离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设置有节流机构的第一流路与设置有节流机构和电磁阀的第二流路并联地连接。并且,根据压缩机的吸入侧的过热度或运转频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6594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64110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45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在这里,油分离器并不是将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完全地分离,而是制冷剂和冷冻机油以混合的状态从油分离器流出。因此,像专利文献1、2那样,在油分离器与油箱连接的情况下,也无法仅将冷冻机油储存在油箱中,剩余的冷冻机油会在冷冻循环中循环。因此,存在剩余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内供给,压缩机输入增大的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1-3中,在过量的冷冻机油从压缩机排出的情况下,超过了油分离器的分离能,油分离效率下降。这样,成为大量的冷冻机油滞留在冷冻循环内的状态,存在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耗竭的情况。
[001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能够在谋求压缩机输入的降低的同时可靠地向压缩机内供给冷冻机油,能够确保可靠性。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是将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膨张阀和蒸发器依次连接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与油分离器连接,将在油分离器内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分支;第一回油流路,所述第一回油流路是将由分配器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的流路,并具有节流机构;以及第二回油流路,所述第二回油流路是将由分配器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的流路,并具备储存冷冻机油的油箱和设置在油箱与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的开闭阀,分配器具有分配器主体,所述分配器主体形成有与油分离器连接的流入开口部、与第一回油流路连接的第一回油开口部和与第二回油流路连接的第二回油开口部,第一回油开口部设置于分配器主体的上方,第二回油开口部设置于分配器主体的下方。
[0014] 发明的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第一回油开口部设置于分配器主体的上方,第二回油开口部设置于分配器主体的下方,由此,冷冻机油优先储存在油箱侧,因此防止了因剩余的冷冻机油造成的压缩机输入的增大,并且,减少了滞留在冷冻循环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量,抑制了因油分离器的容积不足而造成的油分离效率的下降,能够可靠地向压缩机内供给冷冻机油,能够确保可靠性。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回路图。
[0017] 图2是表示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分配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0018] 图3是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室外机的一例的示意图。
[0019] 图4是表示图1的开闭控制机构的开闭阀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冷冻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冷冻循环装置1将压缩机2、油分离器3、冷凝器4、膨张阀5和蒸发器6依次连接。压缩机2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油分离器3将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例如通过离心分离或重力、过滤器等的作用将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由于在油分离器3中分离冷冻机油,因此,能够抑制因冷冻机油混入而造成的传热性能下降和压力损失增大,从而抑制循环性能的降低。
[0021] 冷凝器4对在压缩机2中被压缩的制冷剂与例如屋外的空气(外部空气)进行换热,使制冷剂冷凝液化。此外,设置有向冷凝器4送入外部空气的冷凝器用扇4a,从冷凝器用风扇4a向冷凝器4进行送风。膨张阀5使开度变化,调整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等,来调整制冷剂的压力,并使制冷剂向蒸发器6侧流出。蒸发器6对通过膨张阀5而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此外,蒸发器6设置有蒸发器用风扇6a,从蒸发器用风扇6a进行送风。
[0022] 下面,参照图1来说明冷冻循环装置1的动作例。首先,在油分离器3中,由压缩机2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被分离成制冷剂和冷冻机油之后,流入冷凝器4。流入冷凝器4的制冷剂通过与外部空气的换热而放热并冷凝。冷凝了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由膨张阀5减压而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低压两相制冷剂在蒸发器6中从作为冷却对象的空气等的负荷吸热,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并向压缩机2的吸入侧流出。然后,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
[0023] 在这里,当制冷剂经由冷凝器4、膨张阀5和蒸发器6而向压缩机2循环时,冷冻机油也在冷冻循环内循环。此时的冷冻机油的移动速度比制冷剂的移动速度慢,因此,看起来冷冻机油成为滞留在冷冻循环内的状态。一个冷冻循环的配管越长,滞留的冷冻机油的油量越多,滞留的冷冻机油越多,压缩机2的内部的油量越发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压缩机2的内部的油量的下降,不得不增加封入冷冻循环装置1中的冷冻机油的油量。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在设置于压缩机2的排出侧的油分离器3中被分离,由此,能够将冷冻机油相对于制冷剂的循环率抑制得低。因此,冷冻循环的配管的长度对于压缩机2的内部的油量的下降、或者是封入冷冻循环装置1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量的增大没有影响。
[0024] 但是,当油分离器3中的油分离效率下降,超过了能够分离冷冻机油的分离能力的情况下,在油分离器3中未能分离的冷冻机油从油分离器3向膨张阀5侧循环,成为压缩机2的内部的油量的发生下降的情况。尤其是,例如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液体制冷剂存在于压缩机2的内部的状态启动压缩机2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制热运转时压缩机2的内部存在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状态下进行除霜后的再启动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急剧地发泡(气化),或者是冷冻机油的制冷剂溶解度急剧地降低。这时,压缩机2的腔内的冷冻机油大量地与制冷剂一同从压缩机2排出,保持着在油分离器3中冷冻机油没有被分离的状态,在冷凝器4、膨张阀5和蒸发器6中循环。在该大量排出的冷冻机油返回之前,压缩机2内的油量降低,导致润滑不良等可靠性的下降。
[0025] 因此,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1即使在压缩机2启动时等压缩机2中的冷冻机油容易发生耗竭的情况下,也可靠地向压缩机2供给冷冻机油,抑制了因压缩机2内的油量的下降而造成的可靠性的下降。具体来说,冷冻循环装置1具有分配器10、第一回油流路11和第二回油流路12。
[0026] 图2是表示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分配器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和图2的分配器10将在油分离器3内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向第一回油流路11和第二回油流路12分支,具有形成有流入开口部10B、第一回油开口部10C、第二回油开口部10D的分配器主体10A。流入开口部10B与油分离器3连接,第一回油开口部10C与第一回油流路11连接,第二回油开口部10D与第二回油流路12连接。
[0027] 流入开口部10B和第一回油开口部10C设置于分配器主体10A的上方,第二回油开口部10D设置于分配器主体10A的下方。分配器10具有如下结构:将从油分离器3流过来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分离,并利用重力使分离了的冷冻机油优先地向第二回油开口部10D侧流动。即,由于油分离器3没有将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完全地分离,因此,冷冻机油以混合着制冷剂的状态从油分离器3向分配器10流动。流入分配器10内的冷冻机油的密度比高温(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密度高。因此,由于重力,冷冻机油比制冷剂更容易向分配器主体10A的下侧流动。因此,流入分配器10的冷冻机油在分配器主体10A内被分离制冷剂时优先向第二回油开口部10D侧流动。此外,在分配器10中,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也没有完全被分离,而是混合着制冷剂的冷冻机油从第一回油开口部10C分支,向压缩机2的吸入侧回油。
[0028] 尤其是,分配器主体10A内的流路面积D1形成得比流入开口部10B、第一回油开口部10C、第二回油开口部10D的流路面积D2大(D1>D2)。因此,从流入开口部10B流入的冷冻机油的流速在分配器主体10A内降低,而相比于流速,重力对于混合着制冷剂的冷冻机油的影响力更大。因此,在分配器主体10A内能够进一步促进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分离。
[0029] 第一回油流路11与分配器10的第一回油开口部10C和压缩机2的吸入侧连接,形成使在分配器10中分支了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返回的流路。第一回油流路11具有分支配管11A和配置于分支配管11A上的节流机构11B。节流机构11B对在分支配管11A内流动的冷冻机油进行减压,由例如毛细管或电子控制阀等构成。
[0030] 第二回油流路12与分配器10的第一回油开口部10C和压缩机2的吸入侧连接,形成与第一回油流路11并联的流路。第二回油流路12具有油箱12A和开闭阀12B。油箱12A与分配器10的第二回油开口部10D连接,并储存从分配器10的第二回油开口部10D流过来的冷冻机油。开闭阀12B与油箱12A的下侧连接。
[0031] 开闭阀12B例如由电磁阀等构成,与油箱12A的下侧连接,并且与压缩机2的吸入侧连接。此外,开闭阀12B的动作由开闭控制机构20控制。并且,当开闭阀12B被封闭的情况下,流入第二回油流路12的冷冻机油储存于油箱12A内,冷冻机油不从第二回油流路12向压缩机2流动。此外,当油箱12A中装满了冷冻机油的情况下,从油分离器3供给的冷冻机油从第一回油流路11经由分配器10向压缩机2侧流动。另一方面,当开闭阀12B被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压缩机2的排出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油箱12A内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供给。
[0032] 图3是表示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1中的室外机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3的室外机中,收容有上述的压缩机2、油分离器3和成为冷凝器4或蒸发器6的换热器等,并且收容有开闭阀12B、膨张阀5、节流机构11B等制冷剂部件。此外,构成冷冻循环的配管类集中在室外机的内部。通过将上述的油箱12A和油分离器3设置于压缩机2的上方,从而能够实现节省空间。
[0033] 下面,参照图1至图3说明冷冻机油的流动。与制冷剂一同从压缩机2排出的冷冻机油在油分离器3中被从制冷剂中分离,以混合着制冷剂的状态向分配器10的流入开口部10B流入。流入分配器10的冷冻机油从第一回油开口部10C向第一回油流路11分支,并且从第二回油开口部10D向第二回油流路12分支。此时,在分配器10内,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也被分离,冷冻机油由于重力的影响而优先向下侧的第二回油开口部10D侧(第二回油流路12侧)流动。尤其是,由于分配器主体10A内的流路面积D1比各开口部1B~1D的流路面积D2大,因此,相比于流动力,分配器主体10A内的冷冻机油更容易受重力影响,密度比气体制冷剂高的冷冻机油相比于第一回油开口部10C,更优先向下方的第二回油开口部10D(第二回油流路12侧)侧流动。
[0034] 从流入开口部10B向第一回油流路11流动的冷冻机油经由节流机构11B向压缩机2的吸入侧流动。另一方面,从第二回油开口部10D向第二回油流路12流入的冷冻机油向油箱12A内流动。在这里,当开闭阀12B封闭的情况下,冷冻机油逐渐储存于油箱12A内。此外,在冷冻机油逐渐储存于油箱12A的过程中,冷冻机油也通过第一回油流路11侧向压缩机2供给。并且,当油箱12A中装满冷冻机油的情况下,冷冻机油不从分配器10向第二回油流路12侧流动,而是从第一回油流路11侧向压缩机2流动。另一方面,当开闭阀12B开放的情况下,储存于油箱12A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的吸入侧供给。此时,冷冻机油也从第一回油流路11向压缩机2的吸入侧供给。
[0035] 像这样,当制冷剂与冷冻机油混合地流入分配器10时,分配器10对冷冻机油进行分配,使得冷冻机油相比于第一回油流路11更优先地向第二回油流路12侧流动,因此,能够以短时间可靠地使冷冻机油储存于第二回油流路12的油箱12A中。因此,在压缩机2内不存在剩余的冷冻机油,不发生因压缩机2内的转子和轴等旋转系统而造成的油的搅拌损失,所以能够实现压缩机输入的降低。另外,不会因冷冻机油的搅拌增加而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油量增加,抑制了因传热降低和压力损失增大而造成的循环性能降低。此外,即使在开闭阀12B处于封闭状态时,也不会发生储存了大于油箱12A的容量的冷冻机油的情况,能够防止压缩机2中的冷冻机油的耗竭,并且能够抑制旁路损失。
[0036] 尤其是,当使用R32制冷剂(氢氟)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与R410A制冷剂等相比,具有在制冷剂中难以溶解冷冻机油的性质,因此,存在制冷剂气氛内的冷冻机油的粘度变高的倾向。在冷冻机油的粘度高的情况下,滞留在冷冻循环内的油量增大,因此,油箱12A储存剩余油的效果变得显著。
[0037] 另外,在分配器10的下游侧设置有节流机构11B,因此与以往那样从油分离器3经由毛细管流入油箱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油箱12A的尺寸。即,当油分离器3的冷冻机油在毛细管中被减压之后流入油箱12A的情况下,减压后的冷冻机油的速度比减压前的冷冻机油的速度大,相比于重力的影响,流动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为了使包含流入油箱12A内的制冷剂的冷冻机油当中的冷冻机油优先地储存,需要使油箱12A的尺寸变大,室外机的空间受到压迫。另一方面,在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1中,由于在分配器10的下游侧设置有节流机构11B,因此,与在减压之后在分配器10中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分配器10的大小。
[0038] 另外,当开闭阀12B被开放的情况下,冷冻机油经由第一回油流路11和第二回油流路12双方而被吸入压缩机2,所以能够增大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的回油量。因此,不会发生由油分离器3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回油不完全而压迫油分离器的容积的情况,能够抑制油分离效率的下降,从而能够改善循环性能。
[0039] 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回油流路12中的开闭阀12B优选在压缩机2的压缩机2内的油量耗竭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压缩机2内的必要油量而开放,在压缩机2内的油量达到必要油量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压缩机输入而封闭。因此,冷冻循环装置1具有开闭控制机构20,该开闭控制机构20自动地判断压缩机2内冷冻机油耗竭的情况和冷冻机油达到了必要油量的情况,并控制开闭阀12B的开闭。
[0040] 首先,开闭控制机构20在压缩机2启动时进行控制,开放开闭阀12B。此外,这里所说的压缩机2启动时也包含压缩机2的再启动。由此,能够避免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耗竭的情况。即,压缩机2启动时与静止时相比,旋转速度、压力变化和发热量瞬间发生,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容易排出。因此,成为超过油分离器3的分离能力、冷冻循环中储存有冷冻机油的状态,存在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耗竭的情况。此时,随着压缩机2的排出和吸入的压力差增加,油箱12A内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供给,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2内部的油量减少。另外,冷冻机油不仅从第一回油流路11流出,也从第二回油流路12流出,因此,能够抑制由油分离器3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回油不完全、残留在油分离器3内使分离效率恶化的情况。
[0041] 此外,在压缩机2启动后,开闭控制机构20进行控制,使得当压缩机2的腔内的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时封闭开闭阀12B。即,冷冻循环装置1具备排出温度传感器21和冷凝温度传感器22,开闭控制机构20根据由排出温度传感器21和冷凝温度传感器22检测出的温度计算出过热度SH,来控制开闭阀12B的动作。
[0042] 排出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压缩机2的排出口,检测从压缩机2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作为排出温度T1。冷凝温度传感器22设置于例如冷凝器4的中间部分,检测在冷凝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作为冷凝温度T2。开闭控制机构20计算出排出温度T1和冷凝温度T2的差(排出温度T1-冷凝温度T2),作为压缩机2的腔内的过热度SH。然后,开闭控制机构20将过热度SH与预先设定的设定阈值SHref进行比较,当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的情况下,封闭开闭阀12B。另一方面,当过热度SH在设定阈值SHref以下的情况下,开闭控制机构20开放开闭阀12B。此外,该设定阈值SHref是假想从开始运转到冷冻循环的状态稳定为止进行运转时的过热度SH而设定的,所述冷冻循环是制冷剂经过冷凝器4、膨张阀5、蒸发器6并到达压缩机2的循环。
[0043] 像这样,当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的情况下封闭开闭阀12B,由此,能够在确保由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的耗竭而带来的压缩机2的可靠性的同时,实现压缩机输入的降低。即,例如像压缩机2启动时发生制冷剂的停滞的情况那样,当压缩机2的腔内存在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压缩机2的腔内的过热度SH变小。此时,制冷剂溶解于冷冻机油中,制冷剂看起来体积增加。如果溶解状态的程度大,则存在液体制冷剂本身,液体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容积增加。此外,压缩机2内的液体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通过被压缩机2内的旋转系统(轴和转子)搅拌,从而成为容易从压缩机2排出的状态。
[0044] 然后,伴随着压缩机2的达的温度上升,压缩机2内的过热度SH增加。这时,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溶解度下降,制冷剂急剧地发泡。随着该过程,冷冻机油也飞散,容易向压缩机2外排出。当压缩机2的腔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气化结束时,来自压缩机2的冷冻机油的排出油量降低,过热度SH变大。此时,由油分离器3分离的油量下降,但从油分离器3向冷凝器4侧流出的冷冻机油的油量更小。这期间,由于开闭阀12B开放,所以储存于油箱12A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内供给,防止了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的耗竭。
[0045] 然后,当冷冻循环的状态稳定时,从压缩机2排出的冷冻机油的油量下降。换言之,即使封闭开闭阀将剩余油储存在油箱12A中,油分离器3的分离效率也不会降低。因此,当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的情况下,开闭控制机构20判断为冷冻循环的状态稳定,并封闭开闭阀12B。由此,能够在确保由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的耗竭而带来的压缩机2的可靠性的同时,实现压缩机输入的降低。
[0046] 图4是表示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参照图1至图4说明冷冻循环装置1的动作例。首先,在压缩机2进行启动时(步骤ST1),通过开闭控制机构20的控制,开闭阀12B被开放(步骤ST2)。然后,在开闭控制机构20中,使用由排出温度传感器21和冷凝温度传感器22检测出的排出温度T1和冷凝温度T2来计算出压缩机2内的腔体的过热度SH(=排出温度T1-冷凝温度T2)(步骤ST3)。
[0047] 然后,在开闭控制机构20中,判定过热度SH是否比设定阈值SHref大(步骤ST4)。当过热度SH在设定阈值SHref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循环状态尚未稳定,开闭阀12B保持为开放的状态,直到过热度SH变得比设定阈值SHref大为止(步骤ST3、ST4)。另一方面,当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的情况下,开闭阀12B被封闭(步骤ST5)。然后,根据来自用户的操作或自动控制进行常规运转。
[0048] 像这样,通过在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容易排出的启动时进行开阀,从而能够将油箱12A内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2供给,抑制了油量降低。另外,不仅是第一回油流路11打开,第二回油流路12也打开,因此,通过增大来自油分离器3的回油量,从而改善了油分离器3的分离效率,向系统外排出的冷冻机油少。在运转了一段时间后,循环状态稳定,排出油量降低,所以即使封闭开闭阀将剩余油储存于油箱12A中,油分离器3的分离效率也不会下降,另外能够减少压缩机2输入并抑制旁路损失。
[0049] 另外,并不是如以往那样将膨张过程中的制冷剂的绝热膨张的温度变化和油的温度变化的差异做比较,而是利用液体回流那样的大的温度差来进行开闭的控制,因此,在特别需要供油的开放时,能够以短时间进行操作。
[0050] 此外,在开闭阀12B开放时,油箱12A内的冷冻机油通过压力差向压缩机2供给,确保必要的油。由于存在第二回油流路12,从油分离器3向压缩机2的回油量增大,因此,能够抑制油分离器3的分离效率的下降。
[005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图3中,第一回油流路11和第二回油流路12的驱动源是压力差,因此油分离器3、油箱12A和压缩机2的位置关系(高低)能够任意地设定。即使设置的平面空间狭窄,也能够将油箱和油分离器3设置在压缩机2的上方。
[0052] 另外,在图2的分配器10中,例示了分配器主体10A具有圆筒形状的情况,但只要第一回油开口部10C与第一回油流路11连接且第二回油开口部10D与第二回油流路12连接,则任意形状都可以,例如形成为方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此外,例示了与油分离器3连接的流入开口部10B设置于分配器主体10A的上方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在例如分配器主体10A的侧方等。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分配器主体10A内的流动面积形成得比各开口部10B~10D的流动面积大。
[0053] 另外,在图4中,例示了开闭控制机构20与压缩机2的启动一同地开放开闭阀12B,当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时封闭开闭阀12B的情况,但是在常规运转时也可以根据过热度SH进行开闭阀12B的开闭控制。即,在启动时和常规运转时,开闭控制机构20也可以如下进行控制:在过热度SH为设定阈值SHref以下的情况下开放开闭阀12B,在过热度SH比设定阈值SHref大时封闭开闭阀12B。
[0054] 此外,在图4中,例示了开闭控制机构20在启动时开放开闭阀12B的情况,但如果掌握了启动时的压缩机2的排出油量的倾向,也可以限定开放状态的条件。例如,当外部空气温度比设定外部空气温度阈值(例如-7℃)低的情况下,在低温外部空气中停止的压缩机2内容易存在液体制冷剂。因此,开闭控制机构20在启动时或通常运转时的运转频率比110Hz等设定频率大的情况下开放开闭阀12B,如果在设定频率以下则封闭开闭阀12B即可。压缩机2的运转频率大时,旋转系统的速度大,搅拌能量增大。因此,压缩机2内的冷冻机油也容易飞散到压缩机2外而被排出,确保了可靠性,改善了性能。此外,也可以以一定时间间隔自动地控制开闭阀12B的开闭。
[0055] 另外,图4的开闭控制机构20例示了根据排出温度T1和冷凝温度T2检测出压缩机2的腔内的过热度SH的情况,但只要能检测出上述过热度SH,任何的方法都可以。例如可以设置直接检测来自压缩机2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根据排出压力换算出制冷剂的饱和温度来计算过热度SH。另外,也可以使用腔体表面温度来代替排出温度T1。此外,说明了压缩机2为高压腔体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低压腔体。在该情况下,开闭控制机构20通过蒸发器6的蒸发温度与制冷剂向压缩机2吸入的吸入温度的差控制开闭阀12B的开闭。蒸发温度可以检测蒸发器6的两相温度,也可以直接检测排吸输入并将其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
[0056] 附图标记说明
[0057] 1冷冻循环装置、2压缩机、3油分离器、4冷凝器、4a冷凝器用风扇、5膨张阀、6蒸发器、6a蒸发器用风扇、10分配器、10A分配器主体、10B流入开口部、10C第一回油开口部、10D第二回油开口部、11第一回油流路、11A分支配管、11B节流机构、12第二回油流路、12A油箱、12B开闭阀、20开闭控制机构、21排出温度传感器、22冷凝温度传感器、D1、D2流路面积、SH过热度、SHref设定阈值、T1排出温度、T2冷凝温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