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

申请号 CN201610355800.4 申请日 2016-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7436059A 公开(公告)日 2017-12-05
申请人 珠海华宇金属有限公司; 发明人 柳林林; 廖鹏飞; 贾盟军;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包括:一第一管体,其一端成型有一供气液态混合冷媒进入的入口、另一端成型有一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内沉积的液态冷媒回流至 压缩机 的回油孔;一滤网单元,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滤网单元设置为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内的气液态混合冷媒过滤及分离成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的单元;以及一第二管体,其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的 侧壁 上,并与所述第一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设置为用于将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的通道。本发明大大简化了储液器的结构和生产工艺,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管体(10),其一端成型有一供气液态混合冷媒进入的入口(11)、另一端成型有一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10)内沉积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油孔(12);
一滤网单元(20),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所述滤网单元(20)设置为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气液态混合冷媒过滤及分离成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的单元;以及一第二管体(30),其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管体(10)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30)设置为用于将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的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10)的侧壁上成型有一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管体(30)的侧孔,所述侧孔位于所述滤网单元(20)与所述第一管体(10)连接部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单元(2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单元(20)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30)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0)和所述第二管体(30)的材质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12)为一直径为
1~2mm的圆孔。

说明书全文

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结构简化的新型储液器。背景技术:
[0002] 压缩机是空调器制冷系统的主要部件,保障制冷系统内进行热交换的冷媒循环流动,实现空调器循环进行制冷/制热运行。压缩机从蒸发器吸进气态冷媒并将其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再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送入冷凝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在冷凝器中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由冷凝器出来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冷媒经过节流器件减压降温变成低温低压状态并进入蒸发器,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蒸发器的负压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然后,蒸发器中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再进入被压缩机吸取、在压缩机中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送入冷凝器等新的制冷循环中。压缩机作为空调器的“心脏”,其稳定地运行状况有助于空调器的正常工作运转。
[0003] 通常压缩机通过吸气口吸入冷媒,但是,蒸发器中的冷媒有时会含有较多的液体,为确保安全,防止过量的液体冷媒进入压缩机的体造成泵体损坏,一般在压缩机吸气口处安装一储液器,这样来自蒸发器的冷媒先通过储液器,将冷媒蒸气中的液体分离出去后,再进入压缩机,以免压缩机发生液击损伤。
[0004] 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进气管01、滤网02、上筒体031、出气接管04、固定板05、下筒体032、出气管07,上筒体031和下筒体032焊接密闭成一体,形成容纳腔
06,固定板05主要是为了降低出气接管04震动产生噪音而设置,因此为防止液态制冷剂在固定板上大量沉积,其上设有分流孔051。系统运行时,冷媒由进气管01进入储液器,经滤网
02过滤分流,冷媒中的气体依次通过出气接管04和出气管07进入压缩机中,而冷媒中的液体则通过固定板上分流孔051流入储液器下端,储存在储液器底部,从而达到气液分离的作用。现有储液器存在的缺点是:储液器设置有筒体、固定板、出气接管等零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均较为复杂,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其大大简化了储液器的结构和生产工艺,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0006]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包括:一第一管体,其一端成型有一供气液态混合冷媒进入的入口、另一端成型有一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内沉积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油孔;一滤网单元,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滤网单元设置为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内的气液态混合冷媒过滤及分离成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的单元;以及一第二管体,其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设置为用于将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的通道;其中,所述第一管体的侧壁上成型有一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孔,所述侧孔位于所述滤网单元与所述第一管体连接部的下方。
[000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滤网单元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内。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滤网单元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内。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管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上。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材质为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回油孔为一直径为1~2mm的圆孔。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 1、在防止异物、液态种进入压缩机的同时,有效的简化了结构,本发明的储液器由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固定设置在第一管体内的滤网单元组成,相对于传统的储液器结构而言,本发明不需要设置筒体,只需将滤网单元安装在第一管体内,简化了储液器的结构;
[0014] 2、有效的简化了加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将滤网单元固定安装在第一管体内,然后再将第二管体焊接至第一管体上,即可实现配件到成品的转化,生产工艺简单;
[0015] 3、通过简化储液器的结构和加工工艺,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
[0016]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0017]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的滤网单元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0、第一管体;11、入口;12、回油孔;20、滤网单元;30、第二管体。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实施例: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2] 实施例一:见图2所示,一种结构简化的储液器,包括:一第一管体10、一滤网单元20和一第二管体30。所述第一管体10的一端成型有一供气液态混合冷媒进入的入口11、另一端成型有一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10内沉积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油孔12,其中,所述回油孔12为一直径为1~2mm的圆孔。所述滤网单元20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所述滤网单元20设置为用于将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气液态混合冷媒过滤及分离成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的单元,所述滤网单元2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具体的,所述滤网单元20挤压至所述第一管体10内后,再通过压装设备将所述滤网单元20与所述第一管体10紧配在一起,如图3所示,a为压装凹槽,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管体10上对称的设置有4个所述压装凹槽,能够牢固的将所述滤网单元20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所述第二管体30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管体10相连通,本发明中所述第二管体30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上,所述第二管体30设置为用于将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的通道,其中,所述第一管体10的侧壁上成型有一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管体30的侧孔,所述侧孔位于所述滤网单元20与所述第一管体10连接部的下方。
[0023]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管体10可理解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且封闭端上开设有一小孔径的所述回油孔12的管体,所述回油孔12位于气液态混合冷媒流动方向的前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回转轴线上。所述第二管体30可理解为两端均开口的管体。所述第一管体10和所述第二管体30的材质为铜或铁,所述第一管体10和所述第二管体30的形状可以为直管也可为弯管,形状没有具体的限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定,只要能够通过三通管实现与压缩机连接即可。
[0024]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唯一区别在于,所述滤网单元20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安装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滤网单元20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
[0025] 工作原理:见图3所示,图中黑色实心箭头表示的是气液态混合冷媒、白色空心箭头表示的是气态冷媒、直箭头表示的是液态冷媒,系统运行时,见图2所示,气液态混合冷媒通过所述入口11进入所述第一管体10,经所述滤网单元20过滤及分流后,气态冷媒受到压缩机吸的作用通过所述第二管体30进入压缩机管道,由于所述回油孔12的孔径远远小于所述入口11的孔径,液态冷媒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沉积在所述第一管体10的底部,沉积在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液态冷媒受到压缩机吸力的作用通过所述回油孔12进入压缩机管道。
[0026] 所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列。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