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逆向换热器

申请号 CN201510290002.3 申请日 2015-05-29 公开(公告)号 CN104896800A 公开(公告)日 2015-09-09
申请人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安普光; 牛杰; 刘刚; 孟庆超;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的一种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 外壳 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换 热管 ,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 水 口和第一出水口,还包括四层平行所述外壳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四层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外壳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左冷媒腔、中部腔、右冷媒腔和右水腔,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包裹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和所述右水腔,所述外管联通所述左冷媒腔和所述右冷媒腔,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本发明提供的双重逆向换热器,通过使用 套管 式换热管和增加竖直隔板,增加与冷媒 接触 的水的面积,并通过双重水流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增加热回收率,提升换热器的工作效率,通过锥牙接头将左冷媒腔内已经 液化 冷媒排除,避免了换热器内部冷媒积存,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换热管,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口和第一出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层平行所述外壳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四层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外壳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左冷媒腔、中部腔、右冷媒腔和右水腔,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包裹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和所述右水腔,所述外管联通所述左冷媒腔和所述右冷媒腔,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2.一种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换热管,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隔板、四层平行所述外壳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和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四层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外壳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左冷媒腔、中部腔、右冷媒腔和右水腔,所述水平隔板分三段:左段设置于所述中部腔内,中段密封设置于右冷媒腔,右段密封设置于所述右水腔内、所述外壳内侧,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包裹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和所述右水腔,所述外管联通所述左冷媒腔和所述右冷媒腔,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置所述外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板延伸至所述中间腔内,且所述水平隔板在所述中间腔内的长度小于所述中间腔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板设置于所述外壳中心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关于所述水平隔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竖直隔板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形状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中间腔上。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下侧,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牙接头,所述锥牙接头设置于所述左冷媒腔下侧最低点处。

说明书全文

双重逆向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逆向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壳管式热回收器,如果侧和冷媒侧都是单流程,冷媒气体与水属于逆向流,可充分进行换热,出水温度可大于冷媒的出气温度;但是因为受机组布置空间或者受用户现场水管连接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必须把热回收器的进出水管布置在同一侧,这样的布置属于水侧双流程,对于此类换热器结构,冷媒气体和水的流向有逆向也有同向,受结构以及传热温差的限制,水的出水温度无法高于冷媒的出气温度,冷媒气体的显热就不能充分回收,热回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0003]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热回收率的双重逆向换热器。
[0004] 一种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换热管,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还包括四层平行所述外壳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四层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外壳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左冷媒腔、中部腔、右冷媒腔和右水腔,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包裹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和所述右水腔,所述外管联通所述左冷媒腔和所述右冷媒腔,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0005] 一种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换热管,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还包括水平隔板、四层平行所述外壳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和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四层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外壳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左冷媒腔、中部腔、右冷媒腔和右水腔,所述水平隔板分三段:左段设置于所述中部腔内,中段密封设置于右冷媒腔,右段密封设置于所述右水腔内、所述外壳内侧,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包裹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和所述右水腔,所述外管联通所述左冷媒腔和所述右冷媒腔,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置所述外壳上。
[0006] 所述水平隔板延伸至所述中间腔内,且所述水平隔板在所述中间腔内的长度小于所述中间腔长度。
[0007] 所述水平隔板设置于所述外壳中心线上。
[0008] 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关于所述水平隔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0009] 所有所述竖直隔板形状与所述外壳横截面形状相同。
[0010] 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中间腔上。
[0011] 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下侧,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侧。
[0012] 还包括锥牙接头,所述锥牙接头设置于所述左冷媒腔下侧最低点处。
[0013] 本发明提供的双重逆向换热器,通过使用套管式换热管和增加竖直隔板,增加与冷媒接触的水的面积,并通过双重水流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增加热回收率,提升换热器的工作效率,通过锥牙接头将左冷媒腔内已经液化冷媒排除,避免了换热器内部冷媒积存,保证系统正常工作。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双重逆向换热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重逆向换热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17] 实施例1
[0018] 如图1所示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换热管2,所述外壳1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13、冷媒出口14、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出水口12,还包括四层平行所述外壳1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1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3、第二进水口15和第二出水口16,四层所述竖直隔板3将所述外壳1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101、左冷媒腔102、中部腔103、右冷媒腔104和右水腔105,所述换热管2包括内管21和包裹于所述内管21外侧的外管22,所述内管21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101和所述右水腔105,所述外管22联通所述左冷媒腔102和所述右冷媒腔104,所述第二进水口15和第二出水口16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
[0019] 所有所述竖直隔板3形状与所述外壳1横截面形状相同,即将所述左水混合腔101、所述左冷媒腔102、所述中部腔103、所述右冷媒腔104和所述右水腔105完全密封分离。
[0020] 所述第二进水口15和所述第二出水口16设置于所述中间腔上。
[0021] 所述第二进水口15设置于所述外壳1下侧,所述第二出水口16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侧,增加水的停留时间,增加热回收效率。
[0022] 还包括锥牙接头4,所述锥牙接头4设置于所述右冷媒腔104下侧最低点处,将已经被液化的冷媒排除所述换热器,避免了换热器内部冷媒积存,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增加系统换热效率。
[0023] 如图1可知,换热水路分为两条:
[0024] 第一条,经过第一进水口11进入所述左水腔101内,经过所述内管21流至所述右水混合腔105内,在所述中间腔内与冷媒进行换热;
[0025] 第二条,经过第二进水口15进入所述中间腔下侧,并逐渐充满所述中间腔,最后由所述第二出水口16流出所述中间腔。
[0026] 冷媒通路为:经过冷媒入口13流至所述右冷媒腔104,经过所述外管22和所述内管21之间的通路流至所述左冷媒腔102内,由所述冷媒出口14流出所述换热器。
[0027] 实施例2
[0028] 如图2所示的双重逆向换热器,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换热管2,所述外壳1外侧设置有冷媒入口11、冷媒出口12,第一进水口13和第一出水口14,还包括水平隔板4、四层平行所述外壳1横截面、且形状与所述外壳1横截面相同的竖直隔板3和第二进水口15和第二出水口16,四层所述竖直隔板3将所述外壳1由左至右依次分为左水混合腔101、左冷媒腔102、中部腔103、右冷媒腔104和右水腔105,所述水平隔板4分三段,左段设置于所述中部腔103内,中段密封设置于右冷媒腔104内,右段密封设置于所述右水腔105内、所述外壳1内侧,所述换热管2包括内管21和包裹于所述内管21外侧的外管22,所述内管21联通所述左水混合腔101和所述右水腔105,所述外管22联通所述左冷媒腔102和所述右冷媒腔104,所述第二进水口15和第二出水口16设置所述外壳1上。
[0029] 所述水平隔板4延伸至所述中间腔内,且所述水平隔板4在所述中间腔内的长度小于所述中间腔长度,最佳长度为所述中间腔长度的五分之四,使水在所述中间腔内部形成流动,增加热回收效率。
[0030] 所述水平隔板4设置于所述外壳1中心线上,平均分配所述换热器,提高热回收效率。
[0031] 所述第二进水口15和第二出水口16关于所述水平隔板4对称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增加水在所述中间腔内部的流动距离,提高热回收效率。
[0032] 所有所述竖直隔板3形状与所述外壳1横截面形状相同,即将所述左水混合腔101、所述左冷媒腔102、所述中部腔103、所述右冷媒腔104和所述右水腔105完全密封分离。
[0033] 所述第二进水口15和所述第二出水口16设置于所述中间腔上。
[0034] 所述第二进水口15设置于所述外壳1下侧,所述第二出水口16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侧,增加水的停留时间,增加热回收效率。
[0035] 还包括锥牙接头5,所述锥牙接头5设置于所述左冷媒腔102下侧最低点处,将已经被液化的冷媒排除所述换热器,避免了换热器内部冷媒积存,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增加系统换热效率。
[0036] 如图2可知,换热水路分为两条:
[0037] 第一条,经过第一进水口13进入所述右水腔105内部、所述水平隔板4下侧,经过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4下侧的所述内管21流至所述左水混合腔101内,将做水混合腔灌满后,经过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4上侧的所述内管21流至所述右水腔105内部、所述水平隔板4上侧,最后流出所述换热器,该水路中,水与冷媒在所述中间腔内的所述内管21与所述外管22之间、在所述左冷媒腔102和所述右冷媒腔104内进行换热;
[0038] 第二条,经过第二进水口15进入所述中间腔下侧,并逐渐充满所述中间腔,最后由所述第二出水口16流出所述中间腔,该水路中,水与冷媒在所述中间腔内的所述外管22外侧进行换热。
[0039] 冷媒通路为:经过冷媒入口11流至所述右冷媒腔104内、所述水平隔板4上侧,经过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4上侧的所述外管22和所述内管21之间的通路流至所述左冷媒腔102内,并经过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4下侧的所述外管22流至所述右冷媒腔104内、所述水平隔板4下侧,最后经所述冷媒出口12流出所述换热器。
[0040] 由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