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申请号 CN201210571438.6 申请日 2012-12-25 公开(公告)号 CN103185339B 公开(公告)日 2016-08-03
申请人 株式会社能率; 发明人 秋山隆; 若田武志; 渡边俊雄; 永井逸夫; 栗山靖隆; 和田宪英; 马越亮辅; 福西启吾;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浓淡火焰 燃烧器 及燃烧装置。能够一边谋求形成两列淡火焰孔的构件的组装的容易化·可靠化,一边也将该形成构件以在左右、前后、上下的各个方向上与其他的形成构件之间的相对 位置 关系准确的方式组装。具有从上方装入到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列(33)的第3板构件(6)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作为火焰孔形成构件(7),利用架桥部(72、72)将用于分别形成的淡火焰孔列(34)的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以保持规定间隔的方式在彼此的上端位置相互连结。使架桥部(72)从上方内嵌于形成在第3板构件(6)的上端缘的嵌合槽(332)而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以横跨第3板构件(6)的上端缘的方式组装。
权利要求

1.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其包括:一列中央浓火焰孔,其以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短边方向中央位置沿着该浓淡火焰燃烧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两列淡火焰孔,其以从上述短边方向两侧夹着该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排列;以及两列外侧浓火焰孔,其以进一步从外侧夹着该两侧的淡火焰孔的方式排列,该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形成上述两列淡火焰孔的火焰孔形成构件,该火焰孔形成构件通过从上方装入到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而被组装于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包括:一对火焰孔形成部,其用于形成各列的淡火焰孔;以及至少一个架桥部,其用于将该一对火焰孔形成部的上端侧的部位或侧端侧的部位彼此相互连结,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是这样构成的:在上述一对火焰孔形成部以从上述短边方向两侧夹持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方式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相对的状态下,预先利用该架桥部将上述一对火焰孔形成部保持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架桥部在上述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火焰孔形成部的上端侧部位的多个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架桥部形成为以从上方横跨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形成构件的上端缘的状态与该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形成构件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架桥部形成为沿上述短边方向延伸的带板状,
在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上端缘形成有供上述架桥部从上方内嵌的嵌合槽,
通过使上述架桥部内嵌于该嵌合槽来将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组装成上述长边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架桥部的上表面的位置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的上下方向上与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或定位于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上表面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在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向上述短边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而在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的最内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凹部,通过使上述突起嵌入于上述凹部来使上述火焰孔形成部不会向上方脱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是这样形成的:使用通过将用于夹着上述架桥部而在两侧形成上述火焰孔形成部的至少两个带状板部局部连结而成的、展开状态的一张火焰孔形成坯料,在上述架桥部和带状板部之间的连结位置弯折该火焰孔形成坯料,从而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各上述淡火焰孔是通过将多个整流板以在相对的多个整流板的之间隔开间隙而形成淡混合气的流路的方式组装而构成的,
并且以如下的方式配置:使成为上述多个整流板中的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在俯视时朝向外侧呈凸状曲线状弯曲,并使该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顶端覆盖上述多个整流板中的最内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顶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通过使上述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基于材料所具有的弹性进行弹性变形而与用于形成上述外侧浓火焰孔的构件的内表面贴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使与最内侧的整流板相邻的其他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朝向上述最内侧的整流板那一侧弯曲。
11.一种燃烧装置,其中,
该燃烧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

说明书全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浓火焰孔、淡火焰孔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及具有这种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装置。本发明特别涉及如下技术:在以夹着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而在其两侧排列淡火焰孔并在淡火焰孔的两外侧分别排列浓火焰孔的方式组装各种形成构件而构成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谋求用于形成两列淡火焰孔的构件的组装的容易化〃可靠化,并且也能够将该用于形成两列淡火焰孔的构件以在左右、前后、上下各个方向上与其他形成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准确的方式组装。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提出有各种如下那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为了谋求低NOX化,使空气比(空气量与燃料量之比)大于1的淡混合气在淡火焰孔中燃烧,而为了谋求燃烧火焰的稳定化,使浓火焰孔与淡火焰孔相邻,该浓火焰孔用于使空气比小于1的浓混合气燃烧。作为这种浓淡火焰燃烧器,提出有通过将利用冲压成形等使薄板材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各种形成构件彼此接合或焊接来形成整体形状扁平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划分形成有淡火焰孔,在该淡火焰孔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浓火焰孔,从而用两侧的浓火焰夹着中央位置的淡火焰。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用副燃烧器的浓火焰孔夹着主燃烧器的淡火焰孔的两侧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作为这种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组装方法,提出有如下的方法:准备淡火焰孔形成构件和副燃烧器,并通过使副燃烧器覆盖在淡火焰孔形成构件之上来组装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淡火焰孔形成构件以重叠多个金属板而在金属板彼此之间具有多个狭缝状的间隙的方式形成,副燃烧器是通过对两侧的金属板在上端局部地架桥而将两侧的金属板连接而形成的。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形成上述淡火焰孔形成构件的形成方法,提出有如下的方法: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来形成火焰孔部的凹凸,通过沿规定的弯折线弯折该金属板而形成为使多个带状金属板重叠的状态,通过在上述多个带状金属板的长边方向两端部使平面彼此接合而将上述多个带状上述带状金属板结合起来,并使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开规定间隔,从而形成在多个带状金属板彼此之间划分形成有多个狭缝状的淡火焰孔的淡火焰孔形成构件。并且,以在宽度方向中间位置将该淡火焰孔形成构件嵌入到用于供给淡混合气的空间中并将该淡火焰孔形成构件的两端部夹持在浓火焰孔形成构件的两端部内的方式进行了组装。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42913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91620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27819号公报
[0006] 不过,本申请人进行了具有如下的结构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开发:其不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任意一个专利文献所提出的、仅在一列淡火焰孔的两侧分别配置有浓火焰孔的浓淡火焰燃烧器,而是通过进一步以在淡火焰孔的中心线上延伸的方式追加一列浓火焰孔,使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在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上以例如浓-淡-浓-淡-浓这样的排列方式交替地排列。作为该情况下的组装方法,如图22所例示的那样,对通过将各种形成构件彼此组装来组装浓淡火焰燃烧器这种目标进行了开发。即,使用通过冲压加工和弯折加工将金属板材加工成规定形状而成的4种形成构件来进行组装。例如,使用如下的形成构件:第1形成构件400、400,通过将一对第1形成构件400、400相对地接合,在上端细长地开口而在相对的第1形成构件400、400之间划分形成有淡混合气的通路等;一对第2形成构件500、500,通过使该一对第2形成构件500、500进一步从彼此接合后的第1形成构件400、400的两外侧进行覆盖而用于在两外侧位置划分形成浓混合气的通路、在上端划分形成狭缝状的浓火焰孔;第3形成构件600,其通过将一张板弯折并接合而在相对的板之间划分形成浓混合气的通路、狭缝状的浓火焰孔,通过从上方将其装入到上述第1形成构件400、400的上端开口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而用于形成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以及第4形成构件700、700,通过在第3形成构件600的两外侧位置从上方将该第4形成构件700、700装入于上述第1形成构件400、400的上端开口而用于夹着中央的浓火焰孔而在两侧位置形成浓火焰孔。采用以上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利用第3形成构件600使具有中央的浓火焰孔的中央浓燃烧器部形成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利用第1形成构件400、400和第4形成构件700、700使具有淡火焰孔的淡燃烧器部形成在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两侧位置,并利用第2形成构件500、500使具有浓火焰孔的外侧浓燃烧器部形成在两外侧位置。
[0007] 然而,在图22的组装方法的例子中,可以想到特别是在第4形成构件700的组装过程中会产生如下那样的问题。即,可以想到:在彼此接合的状态下的第1形成构件400、400的上端开口内,在从上方将第4形成构件700分别装入到通过在第1形成构件400、400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装入第3形成构件600而划分成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细长间隙来进行组装时,尤其会产生问题。一对第4形成构件700、700是用于形成淡火焰孔的构件,虽然彼此为相同的形状,但是由于在装入到第3形成构件600的宽度方向两侧位置时需要以相对的朝向的状态放入并组装该第4形成构件700、700、也就是在组装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因此在组装时容易产生人为性错误或容易导致操作性降低。
[0008] 另外,第1形成构件400、400、第2形成构件500、500及第3形成构件600以夹着各自的前后方向端缘的状态组装,而第4形成构件700是通过从上方装入到上端开口而组装的,因此,第4形成构件700相对于第3形成构件600的中央浓火焰孔及相对于由两外侧的第2形成构件500、500形成的外侧浓火焰孔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各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特别容易产生偏差、误差。当产生这种组装位置的偏差、误差时,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偏离原本希望的位置关系,其结果,有可能不能发挥利用浓火焰对淡火焰进行保持这样的预期的功能。而且,即使想要通过以贴紧状态将各第4形成构件700的两侧面组装于第3形成构件600及第1形成构件400而在来自由各第4形成构件700形成的淡火焰孔的淡火焰和来自在宽度方向两侧与淡火焰孔相邻的浓火焰孔的浓火焰之间的基部交界位置划分形成没有任何气体流动的分离区域,当因上述误差等妨碍长边方向端部附近的密合性而产生间隙时,淡混合气会泄漏到分离区域中,结果会导致损害火焰保持性的情况。
[0009] 例如,当形成为图23所示的组装结构时,可以想到有可能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即,通过在长边方向端部使中央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101和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
102、102各自的凸缘部利用平面彼此接合(例如焊接)而固定中央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101和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102、102,并且预先在该凸缘部之间划分形成有一对组装槽
103、103。由此,以夹着中央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101的方式在中央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101与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形成构件102、102之间划分形成用于供给淡混合气的空间104、104。并且,例如,通过将3张金属板材接合而预先形成一对淡火焰孔形成构件105、105,通过将淡火焰孔形成构件105一个个地嵌入到上述用于供给淡混合气的空间104、104中并将淡火焰孔形成构件105的长边方向端部分别插入到上述组装槽103内来进行相互组装。在该情况下,由于各形成构件在各自的长边方向端部被接合固定,因此当产生加工误差、组装位置的误差时,不能充分确保密合性,有可能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0] 因此,特别是以下内容成为技术上的课题:在以夹着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而在两侧排列淡火焰孔并进一步在淡火焰孔的两外侧分别排列浓火焰孔的方式由各种形成构件组装而构成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一边谋求用于形成两列淡火焰孔的构件的组装的容易化〃可靠化,一边也将该用于形成两列淡火焰孔的构件以在左右、前后、上下的各个方向上与其他的形成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准确的方式组装。
[0011] 在本发明中,以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为对象,其包括:中央浓火焰孔,其以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短边方向中央位置沿着该浓淡火焰燃烧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两列淡火焰孔,其以从短边方向两侧夹着该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排列;以及两列外侧浓火焰孔,其以进一步从外侧夹着该两侧的淡火焰孔的方式排列,该浓淡火焰燃烧器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即,具有用于形成两列淡火焰孔的火焰孔形成构件,该火焰孔形成构件通过从上方装入到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而被组装于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并且,作为火焰孔形成构件,包括:一对火焰孔形成部,其用于形成各列的淡火焰孔;以及至少一个架桥部,其用于将该一对火焰孔形成部的上端侧的部位或侧端侧的部位彼此相互连结,火焰孔形成构件是这样构成的:在一对火焰孔形成部以从短边方向两侧夹持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方式在短边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相对的状态下,预先利用该架桥部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保持为一体。
[0012] 采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与将火焰孔形成部彼此独立地形成而形成为不同构件并且还被彼此独立地分别组装于用于形成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消除上下颠倒地组装或弄错相对于中央浓火焰孔的形成构件的朝向这样的组装时的错误,从而能够避免由此引起的组装操作性的降低。并且,利用一次组装操作能够同时组装一对火焰孔形成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组装作业性。在此基础上,由于利用架桥部预先使一对相对的火焰孔形成部的间隔可靠地保持为维持了规定间隔的状态,因此,与独立且分别地形成火焰孔形成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夹持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而组装的状态更加均匀。因此,能够使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和用于从两侧夹着中央浓火焰孔的各火焰孔形成构件之间的相互的密合性更均匀且可靠。由此,能够谋求用于防止混合气的泄漏等的密封性的可靠化(金属密封),且能够使浓淡燃烧状态下的火焰保持性维持良好,而且,特别是不仅能够使短边方向上的定位容易化和可靠化,还能够在短边方向上将火焰孔形成部组装在更准确的位置。
[0013] 作为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的架桥部,其能够在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于一对火焰孔形成部的上端侧部位的多个位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组装于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
[0014] 另外,作为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的架桥部,能够形成为以从上方横跨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形成构件的上端缘的状态与该形成构件抵接。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将由一对火焰孔形成部形成的淡火焰孔相对于中央浓火焰孔可靠地定位于规定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
[0015] 作为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的架桥部,其形成为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带板状,在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上端缘形成有供架桥部从上方内嵌的嵌合槽,通过使架桥部内嵌于该嵌合槽来将火焰孔形成构件组装成长边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通过这样设置,在组装火焰孔形成构件时,能够同时谋求长边方向上的定位的容易化和可靠化。在此基础上,能够组装成特别是可靠地防止了发生长边方向上的错位的状态。
[0016] 作为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的架桥部,能够使其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上表面相同或定位于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上表面的下侧。通过这样设置,能够避免架桥部本身在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工作时产生烧伤现象,从而能够避免因烧伤现象引起浓淡火焰燃烧状态的火焰保持性恶化的情况。
[0017] 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这样构成:在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的构件的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向短边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而在火焰孔形成构件的最内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凹部,通过使突起嵌入于凹部来使火焰孔形成部不会向上方脱出。通过这样设置,能够阻止火焰孔形成构件的各火焰孔形成部向上方脱出,从而能够赋予各火焰孔形成部防脱功能。
[0018] 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作为火焰孔形成构件,其是这样形成的:使用通过将用于夹着架桥部而在两侧形成上述火焰孔形成部的至少两个带状板部局部连结而成的、展开状态的一张火焰孔形成坯料,在上述架桥部和带状板部之间的连结位置弯折该火焰孔形成坯料,从而形成为一体。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以批量产生的方式容易且可靠地制造火焰孔形成构件。
[0019] 作为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的各淡火焰孔,其是通过将多个整流板以在相对的多个整流板的之间隔开间隙而形成淡混合气的流路的方式组装而构成的,并且以如下的方式进行配置:使成为多个整流板中的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在俯视时朝向外侧呈凸状曲线状弯曲,并使该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前端覆盖多个整流板中的最内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前端。通过这样设置,即使在将由多个整流板构成的淡火焰孔分别以夹着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配置于两侧位置这样的容易积累加工误差、组装位置误差的结构中,也能够在特别有可能损害密合性的长边方向端部实现容易且可靠的组装,并且使用于形成淡火焰孔的整流板与用于形成淡火焰孔的外侧位置的浓火焰孔的构件之间可靠地维持贴紧状态。即,即使用于配置用于构成淡火焰孔的多个整流板的空间的内部宽度因加工误差等而略微窄于原来的尺寸,也能够通过弯曲的长边方向端部被推压而以向前端侧延伸的方式弹性变形来吸收内部宽度的变化,从而能够维持最外侧的整流板与用于形成外侧位置的浓火焰孔的构件之间的贴紧状态。此时,即使弯曲的长边方向端部被推压而向前端侧延伸,也由于最内侧的整流板的前端不会成为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的弹性变形的障碍,因此能够同时谋求组装的容易性和维持密合性。并且,由于能够谋求维持密合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淡混合气从淡火焰这一侧泄漏的可能性,结果,还能够可靠地防止因泄漏引起火焰保持性恶化的可能性。
[0020] 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通过使最外侧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基于材料所具有的弹性进行弹性变形而与用于形成外侧浓火焰孔的构件的内表面贴紧。。通过这样设置,即使用于配置用于构成淡火焰孔的多个整流板的空间的内部宽度因加工误差等而略微宽于原来的尺寸,最外侧的整流板也能够通过弯曲的长边方向端部的弹性恢复变形而保持与用于形成外侧浓火焰孔的构件的内表面贴紧的状态不变地追随该内部宽度的变化,从而能够容易实现维持两者之间的贴紧状态。
[0021] 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使与最内侧的整流板相邻的其他的整流板的长边方向端部朝向上述最内侧的整流板那一侧弯曲。通过这样设置,即使伴随着用于配置用于构成淡火焰孔的多个整流板的内部宽度的变动而对最内侧的整流板作用有向相邻的整流板那一侧靠近那样的推压,也能够通过使相邻的整流板的弯曲的前端部与最内侧的整流板接触来确保和维持作为淡火焰孔的规定的间隙量。
[0022] 通过形成为具有以上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装置,能够形成为具有由浓淡火焰燃烧器获得的效果的燃烧装置。附图说明
[0023] 图1表示装入有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装置的例子,图1的(a)是表示以立体图状态表示的说明图,图1的(b)是以剖视图状态表示的说明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立体图。
[0025] 图3的(a)是图2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俯视图,图3的(b)是图3的(a)F-F部的放大图。
[0026] 图4是以分解后的状态表示用于构成淡燃烧器部的第1板构件、用于构成外侧浓燃烧器部的第2板构件、用于构成中央浓燃烧器部的第3板构件以及用于构成被配置在该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两侧的淡火焰孔列的火焰孔形成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7] 图5是以从长边方向一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图4的分解后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0028] 图6是以展开后的状态表示图4或图5的第3板构件的立体图。
[0029] 图7是以分解状态表示在将第1板构件~第3板构件组装后的状态下装入火焰孔形成构件的顺序的参考图。
[0030] 图8是沿着图2中的A-A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9是沿着图2中的A-A线剖切的状态的主视图。
[0032] 图10是在与图9中的B-B线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剖切时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局部立体图。
[0033] 图11是在与图9中的C-C线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剖切时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局部立体图。
[0034] 图12是在与图9中的D-D线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剖切时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局部立体图。
[0035] 图13是沿着图9中的E-E线剖切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说明图。
[0036] 图14是在与图9中的B-B线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剖切时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局部放大剖视说明图。
[0037] 图15是浓淡火焰燃烧器的包括架桥部的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8] 图16是图15中的J-J剖视说明图。
[0039] 图17的(a)是图2的H部的放大图,图17的(b)是与图17的(a)相对应的、表示在图17的(a)中除去了火焰孔构件后的状态的图。
[0040] 图18是图3的(b)的局部放大图。
[0041] 图19是与图18相对应的、表示用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比的结构例的图。
[0042] 图20是以立体图的状态表示由一张金属板材制造图4或图5的火焰孔形成构件的顺序的参考图。
[0043] 图21是图20的G-G向视图。
[0044] 图22是与图4相对应的、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课题的组装例的图。
[0045] 图23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课题的长边方向端部的组装例的俯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47] 图1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装置2。该燃烧装置2在罐体21内固定有燃烧器组,该燃烧器组呈将规定数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横向相邻地排列的状态。罐体21的上部空间被设为燃烧空间22,来自送扇24的燃烧用空气被供给到下部空间23中。在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一侧配置有进气歧管25(仅在图1的(b)中表示),自该进气歧管25相对于一个浓淡火焰燃烧器3突出有两个气体喷嘴26、27。一侧(下方)的气体喷嘴26朝向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1供给口31,另外,另一侧(上方)的气体喷嘴27朝向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2供给口32,分别能够喷出燃料气体。并且,利用送风扇24的喷出压将来自下部空间23的空气自各气体喷嘴26、27的周围压入到第1供给口31及第2供给口32中,从而能够将燃料气体及空气这双方供给到第1供给口31及第2供给口32中。此时,通过将第1供给口31的外径设定得远大于喷嘴26的外径,能压入更多的空气,另一方面,通过将第2供给口32的外径设定得略大于喷嘴27的外径,减少所压入的空气的量。这样,自第1供给口31除了被供给的燃料气体之外,作为与该燃料气体的量之比大于1.0倍这样的规定的空气比的量的空气被供给到内部,另一方面,自第2供给口32同样除了被供给的燃料气体之外,作为与该燃料气体的量之比小于1.0倍这样的规定的空气比的量的空气被供给到内部。另外,在以将下部空间23与浓淡火焰燃烧器3、3、...隔开的方式配置的整流板28(参照图1的(b))上开有多个小孔,通过该小孔向相邻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之间供给二次空气。
[0048] 如图2所示,浓淡火焰燃烧器3是使用金属板材并经由冲压加工及弯折加工来加工成规定形状而成的。即,浓淡火焰燃烧器3整体上形成为扁平形状,浓淡火焰燃烧器3包括:中央浓燃烧器部3a,其由一列浓火焰孔列33构成;淡燃烧器部3b,其由两列淡火焰孔列34、
34构成;以及外侧浓燃烧器部3c,其由两列浓火焰孔列35、35构成,上述中央浓燃烧器部3a、淡燃烧器部3b以及外侧浓燃烧器部3c是通过使用三个种类的板构件4、4、5、5、6和火焰孔形成构件7而形成的。如果将图3的上下方向设为长边方向(前后方向)、并将图3的左右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则浓淡火焰燃烧器3形成为:在长边方向的一侧(图2的左侧),在下侧位置开设有第1供给口31,在上侧位置开设有外径小于第1供给口31的外径的第2供给口
32,在上端面上形成有用于形成燃烧火焰的多个火焰孔列,该火焰孔列如图3所示那样沿着长边方向延伸。作为火焰孔列,如图3的(a)、图3的(b)所示,在短边方向中央位置,窄幅的一列浓火焰孔列33沿着整个长边方向延伸,相对宽幅的淡火焰孔列34分别在该浓火焰孔列33的短边方向两侧位置沿着整个长边方向延伸,窄幅的浓火焰孔列35分别在两侧的淡火焰孔列34、34的更靠外侧的位置沿着整个长边方向延伸。另外,自第1供给口31(参照图2)供给之后混合的淡混合气被导入到淡火焰孔列34、34的各淡火焰孔341中,利用该淡混合气分别形成淡火焰,自第2供给口32(参照图2)供给之后混合的浓混合气被导入到中心位置的浓火焰孔列33的各浓火焰孔331和两外侧位置的两列浓火焰孔列35、35的各浓火焰孔351中,利用该浓混合气分别形成浓火焰。
[0049] 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例如能够以下述的方式形成。即,如图4和图5所示,使用三个种类的板构件4、4、5、5、6和由至少一个(在图例中为两个)架桥部72、72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连结为一体而成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来构成。第3板构件6(参照图6)以下述方式形成:以使相对的成为一侧面的板部65和成为另一侧面的板部65夹着弯折线T配置成线对称配置的状态的方式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为一张板构件6a,在成形之后,使两侧的板部65、65均以弯折线T为中心以朝向内侧(单点划线的箭头的朝向)相对的方式弯折,使后端缘
651、651彼此、前端缘652、652彼此相互贴紧。在弯折之后的状态下,沿着弯折线T的弯折部位成为下端部60a、60b(同时也参照图4),自该下端部60a、60b向上方延伸的两侧的板部65、
65以规定的狭窄间隔相对,在两侧的板部65、65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而与上端面的浓火焰孔列33连通。另外,沿着上述弯折线T而在前端侧位置的下端部60a,在两侧的板部65、65上分别贯穿形成有第1连通孔61,并且在上述展开状态下的板构件6a(参照图6)上,在第1连通孔61、61的后侧位置以夹着弯折线T的方式预先形成有大致菱形的切除开口601,在弯折后状态下形成切除凹部60c(同时也参照图4)。这样,利用第3板构件6形成中央浓燃烧器部3a。
[0050] 并且,通过将该中央浓燃烧器部3a自一对第1板构件4、4之间上端开口向下方插入到一对第1板构件4、4的内部,成为在一对相对的第1板构件4、4的短边方向之间的中央位置配置有中央浓燃烧器部3a(参照图7)、并利用中央浓燃烧器部3a将第1板构件4、4的上端开口划分为两个部分的状态。并且,将火焰孔形成构件7向下方装入到该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的上端开口内,将用于构成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组装成从短边方向两侧包围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浓火焰孔列33的状态。在进行该组装时,使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架桥部72、72内嵌到被形成于第3板构件6的浓火焰孔列33的凹状的嵌合槽332、332中。由此,在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的上端面上形成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同时也参照图3),从而形成淡燃烧器部3b。另外,下文详细叙述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制造方法和组装结构等。使第2板构件5、5覆盖在淡燃烧器部3b的第1板构件4、4的外侧(例如参照图5),从而在上端侧形成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参照图3),并且,在各第2板构件5的内表面和与该内表面相对的第1板构件4的外表面之间划分形成用于将浓混合气供给到各浓火焰孔列35的供给通路,由此形成外侧浓燃烧器部3c(参照图2、图3)。
[0051] 下面,参照图8和图9说明淡混合气和浓混合气的供给结构部分。另外,在图8和图9中,标注了网格状的阴影的部分是接合面,通过紧密接触或压接使接合面相互贴紧,另外还通过施加线状的焊接或点焊等来维持贴紧状态。在上述淡燃烧器部3b中,自在一侧开口的第1供给口31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在筒部36内混合而成为淡混合气,该淡混合气通过筒部36(参照图10、图11的虚线的箭头)被输送到另一侧,自另一侧流向改变为朝向上侧(参照图12的虚线的箭头),通过两个内部空间37、37而被供给到上端的淡火焰孔列34中,两个内部空间37、37是通过利用第3板构件6的下端部60b对一对第1板构件4、4之间的空间进行划分(分割)而形成的。除了利用上述的筒部36和内部空间37、37构成用于将淡混合气供给到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之外,筒部36还起到自第1供给口31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的混合室及导入通路(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作用。上述的第3板构件6构成了用于划分形成后述的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利用该第3板构件6将上述的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侧一分为二(分隔成两个),从而划分形成了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内部空间37、37)。
[0052] 另外,关于浓混合气,被供给到作为上游端侧的第2供给口32内的燃料气体与空气在筒部38内混合而成为浓混合气,该浓混合气在通过筒部38(同时也参照图13)而被引导到作为下游端侧的进深侧(后方)的闭塞端381侧的期间进一步混合。然后,该浓混合气分别被供给到中央浓燃烧器部3a中及左右两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c中(参照图10或图11)。即,在筒部38内,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前端侧的下端部60a配置为自上方插入而在筒部38内呈悬浮在空中的状态(同时也参照图10或图14)突出的突出部,在该突出部(下端部60a)上,在筒部38的内部空间、即混合室的靠上方的位置(上侧位置)开设有第1连通孔61、61,从而使混合室与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内部空间62连通。由此,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两个第1连通孔61、61及内部空间62而被供给到浓火焰孔列33中。
[0053] 另外,在比上述两个第1连通孔61、61的开设位置靠下游侧(闭塞端381侧)的位置,在构成筒部38的一对第1板构件4、4上贯穿形成有第2连通孔41及第3连通孔41(同时也参照图11或图13),利用一侧(参照图11的右侧、图13的上侧)的第2连通孔41使筒部38内的上述混合室与内部空间51连通,该内部空间51是一侧的第1板构件4与相同侧的第2板构件5之间的内部空间,利用另一侧(参照图11的左侧、图13的下侧)的第3连通孔41使筒部38内的上述混合室与内部空间52连通,该内部空间52是另一侧的第1板构件4与相同侧的第2板构件5之间的内部空间。由此,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第2连通孔41及内部空间51被供给到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另一方面,同样地,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及内部空间52被供给到另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另外,第2连通孔41和第3连通孔41被设定为在面对第3板构件6的切除凹部60c(参照图9)的位置处在短边方向上相对地开设,由此,一对第2连通孔41和第3连通孔41在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上隔着没有任何遮蔽的筒部38内的空间相对地开设(参照图11或图13)。
[0054] 另外,上述筒部38构成用于对自第2供给口32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进行混合的混合室和用于导入混合后的浓混合气的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另一方面,上述内部空间51、52、62还起到构成用于将浓混合气向对应的浓火焰孔列35、33、35供给的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作用。即,与第2连通孔41连通的内部空间51构成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与第3连通孔41连通的内部空间52构成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与第1连通孔61、61连通的内部空间62构成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
[0055]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详细说明火焰孔形成构件7。如上所述,火焰孔形成构件7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利用至少一个(在图例中为两个)架桥部72、72将分别用于构成一列淡火焰孔列34的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以在两者的上端位置处架桥的方式相互连结而形成为一体,由此形成为从侧面观察的形状或横截面形状为形,该门形在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之间具有规定的内部宽度的间隙S(参照图16)并向下方开放。各火焰孔形成部71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使利用冲压成形而成形为规定的凹凸形状的至少两张(在图例中为4张)带状板部73、74、75、76相互重叠并接合,基于上述凹凸形状而在带状板部73、74、75、76的相对面之间划分形成淡混合气的通路,并且在上端面上开设淡火焰孔341(仅在图15中表示)。利用带状板部73、74、75、76构成带状的整流板。
[0056] 上述图16的间隙S的内部宽度(内表面711、711之间的内部宽度)设定为与由第3板构件6形成的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尺寸(具体而言,为后述的两侧的鼓出部654、654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匹配,并且,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的两侧的外表面710、710之间的外部宽度设定为与第1板构件4、4的短边方向的内部宽度(内表面之间的间隔)相匹配。由此,若将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从上方装入到第3板构件6与两侧的第1板构件4、4之间的空间中,则会使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外侧的表面(整流板73的外表面)710与第1板构件4的内表面(具体而言,为后述的鼓出部44)紧密接触,而使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内侧的表面(整流板76的外表面)711与第3板构件6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为后述的鼓出部654)紧密接触,从而金属密封为混合气不能在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外侧的表面710与第1板构件4的内表面之间、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内侧的表面711与第3板构件6的外表面之间通过,并且使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以夹着第3板构件6的方式在短边方向上可靠地定位于对称位置,能够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相对于第3板构件6、第1板构件
4、4可靠地组装于规定位置。
[0057] 对于这一点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16所示,在第3板构件6上,在各板部65的靠上端位置的外侧面上以沿着整个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向短边方向外侧鼓出的肋状的鼓出部654(同时也参照图4、图5),并且上述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内侧的表面711与该鼓出部654紧密接触。另一方面,在第1板构件4上,也以沿着整个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向短边方向内侧鼓出的肋状的鼓出部44(同时也参照图4、图5),并且上述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外侧的表面710与该鼓出部44紧密接触。由此,进行上述金属密封,并且能够在形成于各淡火焰孔列34(参照图14)的淡火焰与以夹着该淡火焰的方式形成于中央浓火焰孔列33及外侧浓火焰孔列35的两列浓火焰之间形成混合气的非喷出区域39、40、40、39,该混合气的非喷出区域39、40、40、39以具有与鼓出部44、654、654、44的鼓出量相应的微小的短边方向宽度的带状在整个长边方向上延伸。
[0058] 另外,通过使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架桥部72、72以从上方横跨于第3板构件6的形成有中央浓火焰孔列33的上端缘的方式与该上端缘抵接来进行组装,能够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可靠地组装于规定的上下方向位置。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采用了以下形态:通过使架桥部72、72与第3板构件6抵接,不仅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定位,还在长度方向上进行定位,防止了错位。即,如图17详细所示那样,在上述第3板构件6的中央浓火焰孔列33的、与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各架桥部72的长边方向形成位置相对应的长边方向各位置处形成有具有与各架桥部72的带宽度相对应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和规定的深度的嵌合槽332(同时也参照图4),通过使架桥部72从上方内嵌于该嵌合槽332,能够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以不会在长边方向上相对于第3板构件6、第1板构件4、4错位地被保持的状态可靠地组装于规定的长边方向位置。另外,对于火焰孔形成构件7与第1板构件4、4之间的组装,既可以在先将第3板构件6组装于第1板构件4、4之后从上方组装火焰孔形成构件7,或者也可以在预先将火焰孔形成构件7组装于第3板构件6的基础上将火焰孔形成构件7和第3板构件6这两者组装于第1板构件4、4。
[0059] 这里,将上述各嵌合槽332的深度设定为与架桥部72的壁厚相同或为架桥部72的壁厚以上,在内嵌有架桥部72的状态下,架桥部72的上表面定位于与浓火焰孔列33、35的各浓火焰孔331、351相同的平面上或各浓火焰孔331、351的下侧位置。由此,能够避免架桥部72本身在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工作时产生烧伤现象,从而能够避免因烧伤现象引起浓淡火焰燃烧状态的火焰保持性恶化的情况。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通过使架桥部72的上表面形成在比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上端面(由带状板部73~76的上端面形成的中央浓火焰孔列
33的各浓火焰孔331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架桥部72本身在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工作时产生烧伤现象。
[0060] 并且,例如,如图4或图5所示,在第3板构件6的各板部65的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向短边方向外侧突出的适当数量(在图例中为两个)的突起655、655。于是,在如上所述那样从上方装入上述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各火焰孔形成部71并使架桥部72、72内嵌于上述嵌合槽332、332而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上述突起655、655(参照图16)会嵌入到被形成于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内侧的表面711的凹部中,从而以使各火焰孔形成部71不会向上方脱出的方式发挥防脱作用。
[0061] 另一方面,作为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长边方向各端部的结构,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如图18所示,使第1板构件4和第2板构件5这双方的长边方向各端部401、501向第3板构件6的端缘651(652)这一侧平滑地弯曲,并使短边方向的两侧彼此相互接合。由此,在第1板构件4和第3板构件6之间、详细而言在第1板构件4的鼓出部44和第3板构件6的鼓出部654之间划分形成有用于供给淡混合气的空间、即用于内嵌各火焰孔形成部
71的空间。并且,使最外侧的带状板部(整流板)73的长边方向端部向外侧凸出并向最内侧的带状板部(整流板)76这一侧弯曲而构成为弯曲部730,并将该弯曲部730的前端731配置为从外侧覆盖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的长边方向前端761。即,以如下的方式形成有火焰孔部
71:在长边方向端部,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呈一直线状延伸至长边方向前端761,而最外侧的带状板部73形成为弯曲部730并且使该弯曲部730的前端731成为覆盖了上述带状板部76的前端761的状态。另外,与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相邻的带状板部(整流板)75的前端部751以规定量向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这一侧弯曲。该弯曲量只要被规定为即使作用有使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向相邻的带状板部75这一侧相对地靠近那样的外力也不会使带状板部76和带状板部75之间的间隙量变得过小的程度即可。因而,只要将上述弯曲量规定为使前端部
751与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接触的程度或使前端部751位于处在原来位置的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的附近的程度即可。另外,图18中的附图标记740是自带状板部(整流板)74向相邻的带状板部75这一侧突出的凸部,附图标记750是自带状板部(整流板)75向相邻的带状板部
74这一侧突出的凸部,通过使两侧的凸部740、750彼此抵接,防止了相邻的两张带状板部
74、75的相对间隔变窄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
[0062]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即,即使产生加工误差、组装位置误差,特别是在长边方向端部,也能够实现容易且可靠的组装,并且能够维持使火焰孔形成部71的最外侧的表面与相对的第1板构件4的鼓出部44贴紧的状态。例如,即使第1板构件4的鼓出部44与第3板构件6的鼓出部654之间的内部宽度Y因上述加工误差等而变得略微(例如0.1mm)窄于原来的尺寸,也能够通过弯曲部730因被鼓出部44推压而以向前端侧延伸的方式弹性变形来吸收该内部宽度Y的变化,从而弯曲部730能够维持与鼓出部44之间的贴紧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即使对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作用有使该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向相邻的带状板部75这一侧靠近那样的推压力,也由于相邻的带状板部75的弯曲的前端部751与带状板部76接触而能够确保和维持作为淡火焰孔的规定的间隙量。
[0063] 相反,即使内部宽度Y变得略微(例如0.1mm)宽于原来的尺寸,也能够通过弯曲部730弹性变形相对于鼓出部44来维持与鼓出部44之间的贴紧状态不变,能够追随内部宽度Y的变化。此时,为了增强弯曲部730的追随性,只要使弯曲部730的半径形成为大于鼓出部44原来的半径形状而能够利用弹性恢复的力即可。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将有可能特别损害密合性的长边方向端部处的、用于形成淡火焰孔列34的火焰孔形成部71与夹着该火焰孔形成部71的中央浓火焰孔列33这一侧的第3板构件6以及外侧浓火焰孔列35这一侧第1板构件4之间可靠地维持成贴紧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淡混合气泄漏到非喷出区域39、40中而有可能引起的火焰保持性恶化的情况。
[0064] 对于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与图19所示的比较例进行比较。在为图19的比较例的情况下,将最外侧的带状板部73的前端731a配置为与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的前端部761a抵接的状态。在该配置的情况下,在两侧的鼓出部44、654之间的内部宽度Y与原来的尺寸相比例如变窄时,由于最外侧的带状板部73的前端731a与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的前端部761a抵接,因此不能进行弹性变形。即使在最外侧的带状板部73的前端731a不与前端部761a抵接而配置于抵接之前的附近位置的情况下,用于吸收加工误差等的弹性变形也会受到抑制。其结果,有可能甚至不能从上方将火焰孔形成构件7装入并组装于内部宽度Y的空间。
[0065] 下面,说明以上那样的结构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制造方法。图20示出了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制造方法。在该例子中,通过利用冲压成形对一张金属板材进行规定的凹凸形状的形成、切断,成形为展开状态的火焰形成坯料7a,通过将该火焰形成坯料7a弯折为摺状(accordion)而形成火焰孔形成构件7。即,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成形:夹着架桥部72、72而在两侧成为火焰孔形成部71、71的成形部71a、71a以相互对称的配置由架桥部72、72连接为一体。各成形部71a以如下的方式成形:具有规定的凹凸形状的上述带状板部73~76由细带状的适当数量的连结部77、78、79连接为一体。然后,在夹着架桥部72、72而与两侧的各成形部71a相互平行地设定的规定的弯折线b 1、b2、b3、b4位置处呈摺状交替地弯折(同时也参照图21),并将相邻的带状板部73、74、74、75、75、76彼此相互接合,从而形成火焰孔形成构件
7。
[0066] 并且,在为以上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情况下,利用浓火焰孔列35、33或者浓火焰孔列33、35从两侧夹着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的每一列,因此,能够利用浓火焰从两侧包围被形成在两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各淡火焰。即,能够使短边方向上的火焰的结构为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的排列顺序。由此,即使形成两列淡火焰孔列34而使淡火焰孔列的面积增大,也能够避免淡火焰的火焰长度变长,从而能够将燃烧室22(参照图1)的燃烧室高度抑制得较低,也通过将燃烧室高度抑制得较低,并且使淡火焰孔的面积(比率)增大,能够谋求进一步的低NOX化,并且,能够谋求燃烧的进一步稳定化。另外,与利用浓火焰孔列从两侧夹着一个淡火焰孔列而构成一个燃烧器的情况相比,在实现相同的淡火焰孔面积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效地谋求燃烧器的轻量化。而且,能够使自一个燃料气体及空气的供给口(第2供给口32)导入到筒部38内而被混合的浓混合气通过分别与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连通地开设的、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第1连通孔61、61、一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5的第2连通孔41或者另一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5的第3连通孔41,向所对应的内部空间62、51、52分流(分支供给)。由此,即使在中央及两外侧形成三个浓火焰孔列35、33、35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简单的构造使浓混合气顺畅且可靠地分流而供给到各个浓火焰孔列35、33、
35中。利用上述浓淡火焰燃烧器,能够用短边方向的厚度较薄的燃烧器部来实现中央浓燃烧器部3a,能够用小型化的燃烧器来实现用于实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的排列的浓淡火焰燃烧器。
[0067] 并且,除了以上的作为前提的效果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基于火焰孔形成构件7的结构及其组装结构获得如下的效果。即,由于使用由架桥部72、72将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相互连结而预先形成为一体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将该火焰孔形成构件7组装于第3板构件6、第1板构件4、4,因此,与将火焰孔形成部71、71彼此独立地形成而形成为不同构件并且还彼此独立地分别组装于第3板构件6、第1板构件4、4的情况(例如图20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消除上下颠倒地组装或弄错要朝向第3板构件6这一侧的面这样的组装时的错误,从而能够避免导致的组装操作性的降低。并且,利用一次组装作业能够同时组装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组装作业性。
[0068] 另外,由于使用了预先利用沿短边方向延伸的架桥部72、72使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形成为一体而成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因此能够设成预先将相对的一对火焰孔形成部
71、71的间隔可靠地维持为规定间隔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组装于第3板构件6、第1板构件4、4之后的状态也更加均匀,从而能够使各火焰孔形成部71与夹着各火焰孔形成部71的第3板构件6、第1板构件4之间的相互的密合性更均匀且可靠。由此,能够在谋求用于防止混合气的泄漏等的密封性的可靠化(金属密封)并能够维持浓淡燃烧状态下的火焰保持性良好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能够同时谋求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定位的容易化和可靠化。
[0069] 并且,通过使架桥部72、72从上方以横跨第3板构件6的方式与第3板构件6抵接,能够将火焰孔形成构件7所构成的一对淡火焰孔列34、34相对于第3板构件6的中央浓火焰孔列33的上下方向位置可靠地定位于规定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使各架桥部72内嵌于第3板构件6的嵌合槽332的方式进行组装,能够同时谋求长边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定位的容易化和可靠化,从而能够在可靠地防止了在长边方向上产生错位的状态下进行组装。利用以上的制造方法,即使在浓淡火焰燃烧器的批量生产线上,也能够将由用于形成各个淡火焰孔列34的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构成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组装于在短边方向(左右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的各个方向上与用于形成中央浓火焰孔列33的第3板构件等其他形成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准确的位置。
[0070] 其他实施方式
[007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架桥部72配置于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的上端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上端位置的架桥部72、72,例如,能够将架桥部配置于一对火焰孔形成部71、71的长边方向两侧端位置。
[0072] 另外,只要为具有中央浓火焰孔列33、一对淡火焰孔列34、34以及外侧浓火焰孔列35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则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火焰孔形成构件7应用于具有除了与火焰孔形成构件7有关的结构以外的、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结构的浓淡火焰燃烧器,该中央浓火焰孔列33由中央浓火焰孔331构成,该一对淡火焰孔列34、34由从短边方向两侧夹着中央浓火焰孔列33的各个淡火焰孔341构成,该外侧浓火焰孔列35由以从外侧夹着各淡火焰孔列34的方式排列的外侧浓火焰孔351构成。
[0073] 作为火焰孔形成部71,也可以由最外侧和最内侧的两张带状板部(整流部)形成。另外,所谓的配置为最外侧的带状板部73的前端731覆盖最内侧的带状板部76的前端761是指:除了包括如图例那样上述前端731覆盖上述前端761而向长边方向前端侧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如下的配置状态:上述前端731位于与上述前端761大致相同的长度方向位置且覆盖该前端761的部,即使弯曲部730产生了朝向前端侧的弹性变形,该前端731也不会与上述前端761抵接而朝向长边方向前端侧相对移动,也就是上述前端761不会成为弯曲部
730的前端731的弹性变形的障碍。
[0074] 作为火焰孔形成构件7,除了使用通过利用冲压成形对一张金属板材进行规定的凹凸形状的形成、切断而成的展开状态的火焰形成坯料7a来形成的情况之外,也可以利用例如点焊等方法将彼此独立地形成的多个带状板部组装来形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