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申请号 CN201580052774.1 申请日 2015-09-29 公开(公告)号 CN106795881A 公开(公告)日 2017-05-31
申请人 江森自控日立空调技术(香港)有限公司; 发明人 近野雅嗣; 太田原优; 中村聪; 长谷川修士; 中野泰典; 坪野勇;
摘要 涡旋 压缩机 具备固定涡旋盘和回 旋涡 旋盘,使回旋涡旋盘回旋运动而形成 吸入室 及压缩室。另外,具备:第一空间,其形成于回旋涡旋盘的背面中心部,引导贮存在密闭容器底部的 润滑油 而成为与排出压 力 接近的压力;第二空间,其在回旋涡旋盘的背面设于比第一空间靠外周侧,成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力;使第一空间内的一部分油向第二空间漏出的第一油漏出路;将第一空间内的大部分油向密闭容器内的底部返回的返油通路;用于使第二空间内的油的一部分向吸入室漏出的第二油漏出路;以及第三油漏出路,其根据压缩室内的压力与第二空间内的压力之差,使第二空间内的油溢流到溢流到压缩室来调整第二空间内的压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具备在台板竖立设置有螺旋状的搭接板卷绕件的固定涡旋盘和具有在盖板竖立设置的螺旋状的搭接板卷绕件并与上述固定涡旋盘啮合而进行回旋运动的回旋涡旋盘,并且构成为,通过使上述回旋涡旋盘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从而形成吸入室及压缩室,
上述涡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空间,其形成于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中心部,引导贮存在密闭容器底部的润滑油而成为与排出压接近的压力;
第二空间,其在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设于比上述第一空间靠外周侧,成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力;
使上述第一空间内的一部分油向上述第二空间漏出的第一油漏出路;
将上述第一空间内的大部分油向密闭容器内的底部返回的返油通路;
用于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油的一部分向上述吸入室漏出的第二油漏出路;以及第三油漏出路,其根据压缩室内的压力与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之差,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油溢流到溢流到压缩室来调整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油漏出路设于上述固定涡旋盘,具备根据压缩室内的压力与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之差而进行开闭的背压,以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油溢流到溢流到压缩室的方式来调整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油漏出路具备:使上述第二空间和上述背压阀连通的背压阀流入路;以及使上述压缩室和上述背压阀连通的背压阀流出路,
并且构成为,使上述背压阀流出路构成为向与完成吸入过程而开始压缩后的压缩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油漏出路设于上述回旋涡旋盘,由根据压缩室内的压力与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之差而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流体溢流到溢流到压缩室的背压孔构成,通过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流体溢流到溢流到压缩室来调整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压孔构成为使完成吸入过程而开始压缩后的压缩室与上述第二空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油漏出路开设于在与回旋外线侧压缩室和回旋内线侧压缩室双方连通的位置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侧设置用于与旋转轴连结的回旋凸起部,
在该回旋凸起部形成上述第一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该回旋凸起部端面侧形成用于从上述第一空间向上述第二空间漏出所需最小限度的油的上述第一油漏出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空间由上述固定涡旋盘、安装该固定涡旋盘的框架、以及上述回旋涡旋盘形成,上述回旋凸起部的上述第一空间和上述第二空间被设置在回旋凸起部端面侧的密封部件分开,
上述第一油漏出路包括:设置在上述回旋凸起部端面侧的上述密封部件;以及槽,该槽形成为,通过上述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运动而将上述第一空间内的油经由上述密封部件间接性地供给到上述第二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第一油漏出路的上述槽由形成于上述回旋凸起部端面的狭缝或者一个以上的孔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油漏出路是槽,该槽设于回旋涡旋盘的镶板面,通过上述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运动而间接性地连通上述第二空间和上述吸入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工作流体采用绝热指数比大于1.09大的制冷剂。
12.一种冷冻空调用的冷冻循环装置,上述冷冻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而构成。

说明书全文

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冷冻循环中使用的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其具有:在回旋涡旋盘的背面中心部形成的成为与排出压接近的压力的第一空间;以及在设置比该第一空间靠外周侧的成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力的第二空间。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在冷冻用、空调用等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涡旋压缩机,具有日本特开2011-5843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涡旋压缩机等。该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其构成为,具备:具有端板(台板、镶板)和在该端板所竖立设置的螺旋状的卷绕件的固定涡旋盘及回旋涡旋盘;使这些固定涡旋盘及回旋涡旋盘互相啮合而形成的压缩室;用于使上述回旋涡旋盘回旋运动的曲轴;设置在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凸起部,用于以相对于上述曲轴的偏心销部能够在轴向上移动且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轴承;设置为与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侧对置的静止侧的框架;设于该框架并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曲轴的主轴承;对上述回旋涡旋盘背面侧与上述框架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
以及由该密封部件划分形成的内周侧的高压油压室和外周侧的背压室,向上述高压油压室供给与排出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的润滑油从而大致维持排出压力,上述背压室维持为比排出压力低的压力,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具备:供油单元,其在与上述密封部件对置的部分的回旋涡旋盘背面部或上述框架设置小孔,该小孔随着上述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运动而越过上述密封单元而向上述高压油压室侧和背压室侧双方交替开口,从而将高压油压室的油供给到背压室侧;以及供油路,其设于上述回旋涡旋盘或上述框架,连通上述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因压差而将高压油压室的油供给到背压室侧。
[0003] 另外,日本特开2005-163655号公报(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其具备:具有端板(台板)和在此竖立设置的螺旋体(卷绕件)的非回旋涡旋盘(固定涡旋盘);具有端板(镶板)和在此竖立设置的螺旋体,并且与上述非回旋涡旋盘啮合而进行回旋运动,从而在与该非回旋涡旋盘之间形成吸入室或压缩室的回旋涡旋盘;用于对该回旋涡旋盘赋予向上述非回旋涡旋盘的按压力的背压室;为了维持该背压室的压力而用于使流体流入该背压室的背压室流体流入单元;用于使流入到上述背压室的流体流出到上述吸入室或压缩室的背压室流体流出单元等。
[0004] 另外,该专利文献2记载了如下内容,上述背压室流体流出单元在接合上述背压室和上述吸入室或压缩室的背压室流体流出路中串联地配置有对前后的压差进行控制的背压控制、节流流路部、以及因上述回旋涡旋盘部件的回旋运动而间歇性地连通的间歇流路部。
[0005] 而且,日本特开2012-92773号公报(专利文献3)记载的涡旋压缩机具有:具有镶板(台板)和在此所竖立设置的涡旋卷绕件的固定涡旋盘;具有镶板和竖立设置在其上的涡旋卷绕件,与上述固定涡旋盘啮合而进行回旋运动,从而在与上述固定涡旋盘之间形成压缩室的回旋涡旋盘;对上述回旋涡旋盘施加向上述固定涡旋盘的吸引力的背压室;以及向上述背压室导入压缩机排出侧的油的供油路,上述涡旋压缩机具备:压缩室连通路,其具备与上述背压室和封入开始后的上述压缩室连通,并且利用前后的压差进行开闭的背压阀,使背压室的油向压缩室流出来控制上述背压室的压力;以及吸入域连通路,其以连通上述背压室和直至上述压缩室的吸入区域,而不与封入开始后的上述压缩室连通的方式构成,向上述吸入区域供给上述背压室的油。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8439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63655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927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2] 上述专利文献1中,对于如下的问题未做考虑,即、具备将高压油压室的油供给到背压室侧的供油单元及供油路,能够调整从高压油压室向背压室流入的油量,但是,供给到背压室的油构成为在此之后全部流入吸入室,经由该吸入室而流到压缩室。因此,吸入室所需的供油量与压缩室所需的供油量相加后,大量的高温的油流入吸入室,吸入气体被加热,加热损耗(吸入加热损耗)变大。
[0013]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对于如下的问题未做考虑,既、构成为供给到轴承部的油基本上都流入背压室,然后,背压室的油全部流到吸入室,因此,向吸入室流入轴承所需的极大量的油,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更大量的油流入吸入室,因此吸入气体被加热,加热损耗变得更大,大量的油也供给到压缩室,因此存在引起油压缩的可能性。
[0014] 而且,上述专利文献3也与上述专利文献2同样地,构成为供给到轴承部的油基本上都流入背压室。另外,在该专利文献3中,除了具备吸入域连通路以外,还具备压缩室连通路,没从而能够将背压室的油的一部分不经由吸入室而直接供给到压缩室,因此,从背压室向吸入室的供给量能够比上述专利文献2少。但是,供给到轴承部的油基本上都流入背压室,因此,相比专利文献2,虽然能够使向吸入室的供油量减少,但是难以避免向吸入室流入比吸入室所需的供油量更多的油。即,轴承部所需的供油量更多,为吸入室、压缩室所需的供油量的例如10倍左右,但是,供给到轴承部的油基本上都流入背压室,因此不能避免向吸入室的供油量必然变多。因此,不能避免吸入气体被加热而加热损耗变大。另外,从背压室向压缩室供给大量的油,与来自吸入室的油汇流,因此,向压缩室的供油量变多,存在引起油压缩的可能性,这与上述专利文献2相同,对这些课题未进行考虑。
[001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控制向轴承部的供油量、向吸入室的供油量以及向压缩室的供油量的每一个而分别实现合适的量的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0016]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涡旋压缩机,具备在台板竖立设置有螺旋状的卷绕件的固定涡旋盘和具有在镶板竖立设置的螺旋状的卷绕件并与上述固定涡旋盘啮合而进行回旋运动的回旋涡旋盘,并且构成为,通过使上述回旋涡旋盘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从而形成吸入室及压缩室,上述涡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空间,其形成于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中心部,引导贮存在密闭容器底部的润滑油而成为与排出压力接近的压力;第二空间,其在上述回旋涡旋盘的背面设于比上述第一空间靠外周侧,成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力;使上述第一空间内的一部分油向上述第二空间漏出的第一油漏出路;将上述第一空间内的大部分油向密闭容器内的底部返回的返油通路;用于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油的一部分向上述吸入室漏出的第二油漏出路;以及第三油漏出路,其根据压缩室内的压力与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之差,使上述第二空间内的油溢流到压缩室来调整上述第二空间内的压力。
[0018]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于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用于冷冻空调,上述冷冻循环装置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涡旋压缩机而构成。
[0019] 发明效果
[0020] 根据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即能够得到能够控制向轴承部的供油量、向吸入室的供油量以及向压缩室的供油量的每一个而分别实现合适的量的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
[0022]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固定涡旋盘和回旋涡旋盘啮合中的状态的图,是从图1的II-II方向观察的图。
[0023]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回旋涡旋盘的立体图。
[0024] 图4是图1所示的涡旋压缩机的背压阀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0025] 图5是说明回旋涡旋盘的其它例的图,是与图2相当的立体图。
[0026]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2的图,是与图4相当的图。
[0027]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图,是表示使用了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例的冷冻循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标注有相同符号的部分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0029] 实施例1
[0030] 使用图1~图5,对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固定涡旋盘和回旋涡旋盘啮合中的状态的图,是从图1的II-II方向观察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回旋涡旋盘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涡旋压缩机的背压阀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说明回旋涡旋盘的其它例的图,是与图3相当的立体图。
[0031] 首先,根据图1,对本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032] 涡旋压缩机1在壳体(密闭容器)9内收纳压缩机构部2及达部16等而构成。
[0033] 在上述压缩机构部2中,回旋涡旋盘8与在框架17所固定的固定涡旋盘7啮合而形成压缩室13,利用上述马达部16的旋转,经由曲轴(旋转轴)10而使上述回旋涡旋盘8回旋运动,从而使上述压缩室13的容积减小,进行压缩动作。
[0034] 随着该压缩动作,从吸入口14向吸入室20(参照图3)吸入工作流体,所吸入的工作流体经由压缩室13的压缩行程而从排出口15排出到壳体9内的排出空间54。排出到该排出空间54的工作流体通过在上述固定涡旋盘7的外周和上述框架17的外周所形成的通路(未图示)而流到马达室52,然后,从排出管6排出到壳体9外。
[0035] 上述固定涡旋盘7具备:圆板状的台板7a;呈螺旋状竖立设置于该台板7a的卷绕件7b;位于上述台板7a的外周侧,呈筒状设置为具有与上述卷绕件7b的前端面大致相同的高度的镶板面7e而包围卷绕件7b的支撑部7d。竖立设置有上述卷绕件7b的台板7a的表面因为处于卷绕件7b之间,所以被称为齿根7c。
[0036] 上述镶板面7e为固定涡旋盘7的支撑部7d与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8a接触的滑动面。固定涡旋盘7通过螺栓等将上述支撑部7d固定于上述框架17,与固定涡旋盘7一体结合的上述框架17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案固定于上述壳体9。
[0037] 上述回旋涡旋盘8与固定涡旋盘7对置地配置,固定涡旋盘7的卷绕件7b和回旋涡旋盘8的卷绕件8b啮合,从而能够旋转地设有框架17内。该回旋涡旋盘8具有从圆板状的镶板8a的表面即齿根8c竖立设置而成的螺旋状的卷绕件8b及设于上述镶板8a的背面中央回旋凸起部(凸起部)8d。另外,上述镶板8a的外周部的与上述固定涡旋盘7接触的表面成为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面8e。
[0038] 上述回旋涡旋盘8的卷绕件8b的前端部(卷绕件齿顶)构成为与上述固定涡旋盘7的齿根7c具有微小间隙而相对。同样地,固定涡旋盘7的卷绕件7b的前端部(卷绕件齿顶)也构成为与上述回旋涡旋盘8的齿根8c具有微小间隙而相对。
[0039] 在收纳有上述压缩机构部2及马达部16等的密闭容器构造的上述壳体9的底部设有储存润滑油(冷冻机油)的储油槽53。上述马达部16由转子16a和定子16b构成,在上述转子16a一体固定有曲轴10。该曲轴10经由主轴承5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框架17,与固定涡旋盘7的中心轴线同轴。
[0040] 在上述曲轴10的前端设有偏心的曲柄部10a,该曲柄部10a插入设置在上述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凸起部8d的回旋轴承11,上述回旋涡旋盘8构成为随着曲轴10的旋转,能够回旋。
[0041] 上述回旋涡旋盘8的中心轴线成为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7的中心轴线偏心预定距离的状态。另外,回旋涡旋盘8的卷绕件8b相对于固定涡旋盘7的卷绕件7b在周向上错开预定度(一般为180度)而重合。
[0042] 附图标记12是欧氏环,其用于一边约束上述回旋涡旋盘8使其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7不进行自转,一边使其相对地进行回旋运动。
[0043] 图2是说明上述固定涡旋盘7和回旋涡旋盘8啮合中的状态的图,是从图1的II-II方向观察的图,因此,对于回旋涡旋盘8,以截面示出回旋涡旋盘卷绕件8b,用两点划线(辅助线)示出与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8a的外周相当的部分。
[0044] 如图2所示,在固定涡旋盘卷绕件7b与回旋涡旋盘卷绕件8b之间形成月牙状的多个压缩室13(回旋内线侧压缩室13a、回旋外线侧压缩室13b),当使回旋涡旋盘8回旋运动时,各压缩室13随着向中央部的方向移动,其容积连续地缩小。
[0045] 附图标记20是吸入室,是吸入流体的中途的空间。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运动的相位前进,在完成流体的封入的时刻之后,该吸入室20成为压缩室13。
[0046]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吸入口14设于固定涡旋盘7。该吸入口14以与上述吸入室20连通的方式贯穿设置于固定涡旋盘7的台板7a的外周侧。
[0047] 上述排出口15以与最内周侧的压缩室13连通的方式贯穿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盘7的台板7a的螺旋中心附近。
[0048] 当通过图1所示的上述马达部16使上述曲轴10旋转时,上述回旋涡旋盘8以上述固定涡旋盘7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以预定的回旋半径进行回旋运动。由此,在上述各压缩室13内依次压缩从上述吸入口14所吸入的工作流体、例如,在冷冻循环进行循环的制冷剂气体(以下,也简称为流体),压缩后的工作流体从上述排出口15排出到上述排出空间54,如上所述地,从上述排出管6供给到压缩机外的例如冷冻循环。
[0049] 在上述曲轴10的下端设有容积型或离心式的供油21,随着上述曲轴10的旋转,上述供油泵21也旋转,从供油泵壳体22的润滑油吸入口22a吸入在上述壳体9底部的储油槽53所储存的润滑油,且从上述供油泵21的排出口21a排出。所排出的润滑油通过在上述曲轴
10内在轴向上所形成的贯通孔(供油孔)3而向上述曲柄部10a的上端的回旋凸起部8d内空间输送。
[0050] 此外,在上述贯通孔3流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经由在上述曲轴10所设置的横孔24而输送到副轴承23,且在对该副轴承23进行润滑后,返回壳体9底部的上述储油槽53。在上述贯通孔3流动的另一大部分的润滑油达到上述曲柄部10a的上端的上述回旋凸起部空间,在通过在上述曲柄部10a的外周面所设置的油槽57后对上述回旋轴承11进行润滑。然后,该润滑油在对在上述回旋轴承11的下部所设置的上述主轴承5进行润滑后,通过由排油孔26a及排油管26b构成的返油通路26而返回壳体9底部的上述储油槽53。
[0051] 在此,将由上述油槽57和上述回旋轴承11等形成的上述回旋凸起部内空间和收纳上述主轴承5的空间(由框架17、曲轴10、框架密封件56、在回旋凸起部8d所设置的凸缘部34以及密封部件32形成的空间)合起来成为第一空间33。该第一空间33具有与排出压力接近的压力。
[0052] 由于润滑上述主轴承5及上述回旋轴承11而流入到上述第一空间33的润滑油的大部分通过上述排油孔26a及上述排油管26b(返油通路)而返回壳体9底部的上述储油槽53。另外,上述润滑油的一部经由在上述密封部件32的上端面与上述回旋凸起部8d的上述凸缘部34端面之间所设置的第一油漏出路而向背压室18流入上述欧氏环12的润滑、上述固定涡旋盘7与回旋涡旋盘8之间的滑动部的润滑以及上述的各卷绕件7b、8b的前端间隙等的密封(密闭)所需的量,上述背压室18是设于比上述第一空间33靠外周侧且成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力的第二空间。
[0053] 上述密封部件32与波状弹簧(未图示)一同设于在上述框架17的与上述凸缘部34对置的面所设置的圆环槽31,隔开成为排出压力的上述第一空间33和成为吸入压力与排出压力之间的压力的上述背压室(第二空间)18。
[0054] 上述第一油漏出路例如由在回旋凸起部8d的上述凸缘部34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在半径方向上长的狭缝60(槽)和上述密封部件32构成,上述狭缝60以通过上述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运动而间歇性地越过上述密封部件32的方式配置,从而构成为间歇性地连通上述第一空间33和上述背压室18。
[0055] 由此,利用上述第一空间33与上述背压室18的压力差,能够使油从上述第一空间33经由作为微小间隙的上述狭缝60而向上述背压室18流入。
[0056] 此外,上述狭缝60的配置不限于构成为随着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运动而间歇性地越过上述密封部件32,也可以始终越过密封部件32。
[0057] 另外,取代上述狭缝60,而构成为,在回旋凸起部的上述凸缘部34设置一个或多个、即一个以上的作为储油槽的孔(例如,圆形的槽),该孔随着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运动而进行越过上述密封部件32的圆运动。由此,上述孔在上述第一空间33与上述背压室18之间移动,将上述第一空间33的润滑油储存于该孔,能够间接性地转移排出到上述背压室18,能够向背压室18供给第一空间33内的油。这样构成上述第一油漏出路也可以。
[0058] 在本实施例中,流入到上述背压室18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以经由后述的第二油漏出路而流入上述吸入室20的方式构成,对卷绕件滑动面、卷绕件前端间隙等进行润滑,并且也用于压缩室间等的密封。
[0059] 另外,例如到上述背压室18的润滑油的剩余部分以经由后述的第三油漏出路而流入上述压缩室13的方式构成,对压缩室的卷绕件滑动面、卷绕件前端间隙等进行润滑,并且也用于压缩室间等的密封。
[0060]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从上述第一空间33经由上述第一油漏出路而向上述第二空间(背压室)18漏出卷绕件滑动面、卷绕件前端间隙等的润滑、压缩室间等的密封所需的量的润滑油,剩余的润滑油在对各轴承部进行润滑后经由上述排油孔26a及排油管26b而返回储油槽53。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独立地控制各轴承部的润滑所需的供油量和向背压室18的供油量。因此,能够使向背压室18的供油量达到所需最小限度。
[0061] 另外,流入到上述背压室18的润滑油能够经由上述第二油漏出路而向吸入室20供给所需的供油量,剩余的润滑油经由上述第三油漏出路而供给到压缩室13。因此,能够使向吸入室20及向压缩室13的供油量分别达到所需最小限度,因此,能够使在上述吸入室20的吸入加热损耗达到最小限度,另外,能够防止因在上述压缩室13的油的过度供给而导致的油压缩、加热损耗等,因此能够实现高效率且高可靠性的涡旋压缩机。
[0062] 接下来,使用图2及图3,对上述第二油漏出路的结构进行说明。
[0063] 如图3所示,64是设于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面8e,作为储油槽的油孔(槽),如图2所示,该油孔64随着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运动,描绘图2所示的轨迹65,间接性地连通背压室(第二空间)18和与吸入室20连通的槽部66。
[0064] 在上述油孔64与背压室18连通的状态下,背压室18内(压力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的中间的压力)的油储存于上述油孔64内。另外,当上述油孔64随着回旋涡旋盘8的回旋运动而与上述槽部66(压力为吸入压力)连通时,上述油孔64内的油受到压力差而经由上述槽部66导入上述吸入室20。
[0065] 通过重复该作用,上述背压室18内的油依次被转移到吸入室20。通过调整上述油孔64的容积、个数,能够任意调整从上述背压室18向上述吸入室20的供油量。
[0066] 接下来,使用图1、图2以及图4,对上述第三油漏出路的结构进行说明。
[0067] 首先,对上述背压室(第二空间)18的功能进行说明。在涡旋压缩机1中,由于其压缩作用,产生使固定涡旋盘7和回旋涡旋盘8互相分离的轴向的力(分离力)。由于该轴向的力,当上述两涡旋盘分离、产生所谓的回旋涡旋盘8的脱离显现时,压缩室13的密闭性变差,压缩效率降低。
[0068] 在此,在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8a背面侧设置成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力的背压室18,通过该背压室18的压力(背压)抵消上述分离力,并且向固定涡旋盘7按压回旋涡旋盘8。若此时的按压力过大,则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面8e与固定涡旋盘7的镶板面7e的滑动损耗增大,压缩机效率降低。
[0069] 也就是说,若上述背压存在最佳的值过小,则压缩室的密闭性变差,热流体损耗增大,若过大,则滑动损耗增大。因此,在压缩机的高性能化、高可靠性化中,将背压维持为最佳的值是重要的。
[0070] 为了得到最佳的背压值,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中,在上述固定涡旋盘7的支撑部7d具备上述第三油漏出路(压缩室连通路),该上述第三油漏出路具有用于调整上述背压室18的背压的背压阀61。
[0071] 使用对图1中的背压阀61周边的结构进行表示的放大图即图4,对上述第三油漏出路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72] 上述第三油漏出路(压缩室连通路)包括:连通上述背压室18和上述背压阀61的背压阀流入路(与背压室18相通的空间)62a;连通上述背压阀61和上述压缩室13的背压阀流出路(与压缩室13相通的空间)62c;以及收纳有上述背压阀61的空间62b。上述背压阀61以隔开上述背压阀流入路62a和上述背压阀流出路62c的方式配置有阀61a。该阀61a设置为被固定于限位件61的弹簧61b向上述背压阀流入路62a的开口部按压。
[0073] 在上述背压阀流入路62a内的压力、即背压比经由上述背压阀流出路62c而导入的上述空间62b内的压力、即压缩室的压力和与弹簧61b的按压力相对应的压力的总计高的情况下,上述阀61a向上方移动,使上述背压阀流入路62a和上述背压阀流出路62c连通。也就是,上述背压阀61在背压室18内的压力比某值高的情况下,使该背压室18内的流体溢流到上述压缩室13,将上述背压室18的背压调整为合适值。
[0074] 向上述压缩室13所流入的油对卷绕件滑动面、卷绕件前端间隙等进行润滑,并且用于压缩室间等的密封,然后,从上述排出口15排出到排出空间54。该排出的油的一部分例如与制冷剂气体一同从上述排出管6向冷冻循环排出,剩余的则在壳体9内与制冷剂气体分离而贮留于壳体底的上述储油槽53。
[0075]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所述的现有的涡旋压缩机中,向上述第一空间、即轴承部所供油的润滑油基本上全部都流入背压室18,然后流向吸入室20及压缩室13。因此,向吸入室20的供油量过多,向压缩室13的供油量也过多,由于高温的润滑油,制冷剂被加热而膨胀,吸入加热损耗增大,并且能够吸引到吸入室20的制冷剂量也减少,因此容积效率降低。另外,向轴承部所供油的润滑油基本上全都向压缩室13流入,因此,产生加热损耗的增大和因油压缩而导致的压缩动力的增大。
[0076]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虽然能够独立地控制向背压室18的供油量,但是,为了抑制在吸入室的吸入加热损耗,当抑制向背压室18流入的润滑油量时,不能向压缩室13充分地供给,压缩室13的由油产生的密闭效果降低,因此泄漏损耗增大。
[0077] 即,目前不能向吸入室20及压缩机13分别供给合适的量的润滑油。
[0078] 对此,本实施例利用上述第一油漏出路能够独立地控制向各轴承部的供油量和向背压室的供油量,另外,利用第二油漏出路,独立地控制从背压室18向吸入室20供给的供油量,还具备第三油漏出路,从背压室18经由背压阀61而向完成吸入过程后的压缩室13供油,因此,能够适当地调整向各轴承部、吸入室20以及压缩室13的每一个的供油量。
[0079]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背压阀流出路62c与完成吸入过程而开始压缩后的压缩室13连通。即,该压缩室13是完成吸入过程后的压缩中途的压缩室,是与吸入室20隔离的压缩室。另外,如图2所示,上述背压阀流出路62c位于通过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运动而与回旋外线室13b和回旋内线室13a双方交替连通的位置
[0080] 此外,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63是固定销,用于密闭堵塞为了设置背压阀流出路62c而形成的横孔的端部。
[008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有具有上述背压阀61的第三油漏出路,因此能够将背压室18内的油不经由吸入室20而经由上述背压阀61直接供给到压缩室13。向该压缩室13的供油量为基于上述第一油漏出路的从上述第一空间33向上述背压室18的供油量和基于上述第二油漏出路的从上述背压室18向吸入室20的供油量的差。即,虽然经由上述第一油漏出单元而从第一空间33向上述背压室18供给油,但是,向吸入室导入该油中的由第二油漏出路决定的量,剩余的油导入压缩室13。
[0082] 因此,通过调整上述第一油漏出路和第二油漏出路的每一个的供油量,能够将向吸入室的供油量和向压缩室的供油量分别控制为合适的量。
[0083] 一般,压缩室13的密封所需的供油量比吸入室的密封所需的供油量多,因此,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将第一油漏出路的供油量设定为压缩室的密封所需的供油量的情况下,在吸入室20中供油过多,吸入加热损耗增大。相反,在将第一油漏出路的供油量设定为吸入室20的密封所需的较少的供油量的情况下,在压缩室中供油不足,由油产生的密闭效果降低,泄漏损耗增大。
[0084] 对此,本实施例能够向吸入室和压缩室的每一个供给适量的油,因此,相比上述专利文献1,能够降低吸入加热损耗、泄漏损耗。
[0085] 而且,背压阀流出路62c形成于通过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运动而与上述回旋外线室13b和上述回旋内线室13a双方交替连通的位置,因此,能够向双方的压缩室供给油,能够避免在任意压缩室13供油不足的问题。
[0086] 另外,设定各供油量,使基于第一油漏出路的供油量比基于第二油漏出路的供油量多,从而能够向压缩室13供给第一油漏出路与第二油漏出路的供油量的差,因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向压缩室13的供油量。
[0087] 而且,若在作为工作流体,使用易于成为高温、绝热指数比1.09大的制冷剂,例如R32等的涡旋压缩机中应用本实施例,则能够进一步降低吸入加热损耗,能够得到效率更高的涡旋压缩机。
[0088]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对在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面8e设置圆形的油孔(槽)64来构成上述第二油漏出路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如图5所示,取代上述油孔64而作成深度浅的狭缝(槽)67,该狭缝67始终或者间歇地与背压室18和与吸入室20连通的槽部66连通,利用压力差,将背压室18的油导入吸入室20。该情况下,能够通过调整上述狭缝的深度、宽度、长度或者个数等而控制供油量。
[0089] 实施例2
[0090] 使用图6,对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6是与上述的图4相当的图,在该图6中,标注了与上述的图1~图5相同的符号的部分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0091] 在本实施例2中,也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上述第一油漏出路,能够独立地控制向各轴承部的供油量和向背压室的供油量,另外,通过第二油漏出路,能够独立地控制从背压室18向吸入室20供给的供油量。但是,在本实施例2中,不具备图4所示的、从背压室18经由背压阀61而向压缩室13供油的第三油漏出路。本实施例2的上述第三油漏出路不配备于固定涡旋盘7的支撑部7d,而如图6所示地,由在回旋涡旋盘8的镶板8a所形成的背压孔
68而构成。
[0092] 上述背压孔68构成为以连通背压室(第二空间)18和完成吸入过程而开始压缩后的压缩室13的方式设于上述回旋涡旋盘镶板8a。即,上述背压孔68设于仅连通于与吸入室20隔离的压缩室13的位置。通过该背压孔68,能够将上述背压室18内的压力维持为接近压缩室13内的平均压力的值。
[0093] 如上所述,具备上述第一油漏出路、上述第二油漏出路以及上述背压孔68(第三油漏出路),从而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能够适当地调整向各轴承部、吸入室20以及压缩室13的每一个的供油量。
[0094]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能够控制向轴承部的供油量、向吸入室的供油量以及向压缩室的供油量的每一个,分别实现合适的量的供油,实现损耗小的高效率的涡旋压缩机。此外,在从上述第一~第三油漏出路漏出的油(润滑油)中一般含有制冷剂,但是本发明将在油中含有制冷剂的混合物也作为油来说明。
[0095] 实施例3
[0096] 根据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使用了上述的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的冷冻空调用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冷冻循环结构图。
[0097] 本实施例中,根据图7,对应用于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空调机的情况的例进行说明。在图7中,附图标记1是涡旋压缩机,43是四通阀,40是室外侧热交换器(制冷运转时成为冷凝器,制热运转时成为蒸发器),41是由电子膨胀阀等构成的膨胀阀,42是室内侧热交换器(制冷运转时成为蒸发器,制热运转时成为冷凝器),这些设备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构成空调机的冷冻循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涡旋压缩机1使用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涡旋压缩机的任一个。
[0098] 向该图7所示的空调机组装上述的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所记载的涡旋压缩机,从而能够大幅提高空调机的运转效率,能够大幅提高空调机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能够得到全年耗电量低且运转范围大、可用性良好的空调机(冷冻循环装置)。
[0099] 此外,在本实施例3中,对应用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为一台、室内侧热交换器42为一台的空调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42为多台的多联型空调机等,而且也同样地能够应用于制冷专用的空调机、冷冻机等冷冻循环装置。
[0100] 如以上所说明地,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能够使向轴承部的供油量、向背压室的供油量、向吸入室的供油量、向压缩室的供油量分别成为所需的量的合适的供油量,因此能够得到效率高的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空调用的冷冻循环装置。
[0101]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含有各种变形例。
[0102]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说明的例子,并非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的结构。而且,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0103] 符号说明
[0104] 1—涡旋压缩机,2—压缩机构部,3—贯通孔(供油孔),5—主轴承,6—排出管,7—固定涡旋盘,7a—台板,7b—卷绕件,7c—齿根,7d—支撑部,7e—镶板面,8—回旋涡旋盘,8a—镶板,8b—卷绕件,8c—齿根,8d—回旋凸起部(凸起部),8e—镶板面,9—壳体(密闭容器),10—曲轴(旋转轴),10a—曲柄部,11—回旋轴承,12—欧氏环,13—压缩室,13a—回旋内线侧压缩室,13b—回旋外线侧压缩室,14—吸入口,15—排出口,16—马达部,16a—转子,16b—定子,17—框架,18—背压室,20—吸入室,21—供油泵,21a—供油泵排出口,22—供油泵壳体,22a—润滑油吸入口,23—副轴承,24—横孔,26—返油通路(26a—排油孔,
26b—排油管),31—圆环槽,32—密封部件,33—第一空间,34—凸缘部,40—室外侧热交換器,41—膨胀阀,42—室内侧热交換器,43—四通阀,52—马达室,53—储油槽,54—排出空间,56—框架密封件,57—油槽,60—狭缝(槽),61—背压阀,61a—阀,61b—弹簧,61c—限位件,62a—背压阀流入路,62b—空间,62c—背压阀流出路,63—固定销,64—油孔(槽),
65—油孔的轨迹,66—槽部,67—狭缝(槽),68—背压孔。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