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容量式叶片

申请号 CN201710160004.X 申请日 2017-03-17 公开(公告)号 CN107255075A 公开(公告)日 2017-10-17
申请人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村松聪; 添田淳;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可变容量式 叶片 泵 叶片泵 (1),其能够减少脉压。所述叶片泵(1)具备 定子 (33)。定子(33)形成为环状,在内周侧与 转子 (31)以及叶片(32)共同地形成多个泵室(38)。定子(33)的内周面(330)形成为:在将吸入口(221)的端部和排出口(222)的端部之间的区域作为封闭区域时,在一方的封闭区域侧,在泵室(38)与排出口(222)连通或隔断的时刻或与其接近的时刻下,在另一方的封闭区域侧的泵室(38)的容积变化量的变化在抑制上述连通或隔断时的排出量的变化的方向上具有极值。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泵元件收纳部的泵壳
由所述泵壳轴支承的驱动轴
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奇数个切槽的转子
自由进出地设置在所述切槽上的奇数片叶片;
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元件收纳部中,形成为环状,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叶片共同形成多个泵室的定子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区域开口的吸入口;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区域开口的排出口;
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的定子控制机构;
在将环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相邻的所述叶片间的距离作为一个节距时,所述定子形成为: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为止的距离即叶片突出量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开始逐渐变大,经过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以后,所述叶片突出量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
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叶片突出量的变化率即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在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
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范围内比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1/2节距的范围内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将从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二封闭区域时,所述泵壳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封闭区域相对置的一对面形成为平面状且相互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的位置到2/3之间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
所述定子的偏心量从变为最大的位置向变为最小的位置侧移动了全部偏心量的1/3时,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为止的距离即叶片突出量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开始逐渐变大,经过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以后,所述叶片突出量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
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叶片突出量的变化率即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在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
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范围内比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1/2节距的范围内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大的位置时,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所述叶片突出量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一直减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所述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满足1.1≦(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位置的范围)/(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的位置到1/2节距的位置的范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所述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满足1.15≦(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位置的范围)/(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的位置到1/2节距的位置的范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小的位置时,在从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二封闭区域中,所述凸轮轮廓的斜度具有负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仅在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侧具有槽口部。

说明书全文

可变容量式叶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可变容量式叶片泵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公知的有具备定子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泵通过调整定子的内周面的形状,实现压的脉动(脉压)的降低。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2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但是,在现有的叶片泵中,有进一步降低脉压的余地。
[0008]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形成为定子的内周面:在封闭区域的一侧,在泵室与排出口连通或隔断的时刻或在与其接近的时刻下,在封闭区域的另一侧的泵室的容积变化量的变化在抑制上述连通或隔断时的排出量的变化的方向上具有极值。
[0010] 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备:
[0011] 具有泵元件收纳部的泵壳
[0012] 由所述泵壳轴支承的驱动轴
[0013] 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奇数个切槽的转子
[0014] 自由进出地设置在所述切槽上的奇数片叶片;
[0015] 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元件收纳部中,形成为环状,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叶片共同形成多个泵室的定子;
[0016]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区域开口的吸入口;
[0017]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区域开口的排出口;
[0018] 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的定子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第二流体压室等);
[0019] 在将环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相邻的所述叶片间的距离作为一个节距时,所述定子形成为:
[0020]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为止的距离即叶片突出量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开始逐渐变大,经过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以后,所述叶片突出量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
[0021] 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0022] 所述叶片突出量的变化率即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在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范围内比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1/2节距的范围内大。
[0023] 作用效果…由于叶片的片数为奇数片,因此在正在经过第一封闭区域侧的叶片位于距离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附近的位置时,正在经过排出口的终端部和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二封闭区域侧的叶片开始与吸入口的始端部连通。这样,在第二封闭区域中的泵室的压力从排出压向吸入压变化,随之泵室整体的排出压和吸入压的比例变化。这与泵压的变动即脉压关联。因此,通过将凸轮轮廓以上述方式构成,在第二封闭区域侧中的从排出压到吸入压的泵室的压力因伴随着第一封闭区域侧中的叶片突出量的变化而被缓和,能够降低泵室整体中的脉压。
[0024]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25] 在将从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二封闭区域时,
[0026] 所述泵壳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封闭区域相对置的一对面形成为平面状且相互平行。
[0027] 作用效果…由于在轴向上泵室容积没有变化,且凸轮轮廓的变化基本为泵室的容积变化,因此能够通过调整凸轮轮廓来调整泵室的容积变化。由此,用于降低脉压的调整变得容易。
[0028]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29] 所述定子形成为: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的位置到2/3之间的范围内。
[0030] 作用效果…由于在第二封闭区域中的从排出压到吸入压的泵压力的变化点存在于比距离排出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靠吸入口的始端部侧,因此能够使第一封闭区域侧的压力变化更适合第二封闭区域侧的压力变化。
[0031]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32] 所述定子形成为:
[0033] 所述定子的偏心量从变为最大的位置向变为最小的位置侧移动了全部偏心量的1/3时,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在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为止的距离即叶片突出量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开始逐渐变大,经过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以后,所述叶片突出量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
[0034] 所述叶片突出量变为最大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0035] 所述叶片突出量的变化率即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范围比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到1/2节距的范围大。
[0036] 作用效果…由于在定子的偏心量位于上述位置时,脉压的影响变为最大,因此通过形成为在该状态下能够发挥降低脉压效果的凸轮轮廓,能够有效地得到在泵驱动时降低脉压的效果。
[0037]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38] 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位于变为最大位置时,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所述叶片突出量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一直减少。
[0039] 作用效果…在定子的最大偏心状态下,通过使第一封闭区域的凸轮轮廓一直保持负的斜度,而能够通过对第一封闭区域进行压缩并立即排出的工序,来确保大流量。特别是在将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用于动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在定子最大偏心状态下需要大流量,因此能够抑制此时的伴随着流量不足引起的转向感的恶化。
[0040]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41] 所述定子形成为:所述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形成为满足1.1≦(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位置的范围)/(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的位置到1/2节距的位置的范围)。
[0042] 作用效果…通过使上述比值为1.1以上,能够充分缓和第二封闭区域侧中的从排出压向吸入压的压力变化。
[0043]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44] 所述定子形成为:所述凸轮轮廓的斜度的绝对值为1.15≦(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的位置到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的位置的范围)/(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的位置到1/2节距的位置的范围)。
[0045] 作用效果…通过使上述比值为1.15以上,能够更充分地缓和第二封闭区域侧中的从排出压向吸入压的压力变化。
[0046]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47] 所述定子形成为:在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成最小位置时,在从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二封闭区域中,所述凸轮轮廓的斜度具有负的区域。
[0048] 作用效果…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能够使在定子的偏心量从最大侧到位于1/3的位置时的第二封闭区域中的定子的轮廓接近平坦,能够抑制在第二封闭区域中的压力变化。
[0049] 在上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
[0050] 所述排出口仅在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侧具有槽口部。
[0051] 作用效果…在排出口的终端部侧也设置了槽口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二封闭区域中排出口和吸入口经由槽口连通,泄漏量变大,因此有可能引起泵效率降低。另外,在以设置槽口且排出口和吸入口不连通的方式布局的情况下,缓和压力变化的轮廓变得难以得到。因此,通过在排出口的终端部侧不设置槽口,能够同时实现抑制压力变化和抑制泵效率降低。
[0052] 发明效果
[0053] 由此,能够较为降低脉压。附图说明
[0054]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的轴向剖视图。
[0055]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的轴垂直方向剖视图。
[0056] 图3表示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封闭区域中的叶片突出量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0057] 图4表示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1/3偏心状态下,在封闭区域中的叶片突出量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0058] 图5表示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最大偏心状态以及1/3偏心状态下,在第二封闭区域中的叶片突出量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0059] 图6表示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叶片泵中,在定子最小偏心状态以及1/3偏心状态下,在第二封闭区域中的叶片突出量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0060] 图7(a)表示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1/3偏心状态下,对与排出口连通的全部泵室的转子旋转量的容积的变化率的合计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图7(b)表示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1/3偏心状态下,与排出口连通的各泵室的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容积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0061] 图8表示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封闭区域中的叶片突出量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0062] 图9表示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中,在定子1/3偏心状态下,在封闭区域中的叶片突出量相对于转子旋转量的变化率和转子旋转量的关系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第一实施方式]
[0064] 〔结构〕
[0065] 首先,说明结构。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以下,称为泵。)1以经过驱动轴30的旋转中心即轴心(转子31的旋转轴)O的平面切开的剖视图。图2对应图1的沿II-II观察的截面。图1对应图2的沿I-I观察的截面。为了便于说明,设置立体的直坐标系。x轴以及y轴在驱动轴30的(相对于轴心O)径向上延伸,z轴沿轴心O延伸。z轴是驱动轴30的旋转轴的方向。x轴沿定子33摆动的方向延伸,y轴与x轴以及z轴正交。相对于定子33的轴心P将轴心O的一侧作为x轴正方向。相对于泵部3将控制部4的一侧作为y轴正方向。相对于后体20将前体21的一侧作为z轴正方向。泵1作为搭载在汽车中的设备的液压供应源而使用。具体来说,在用于减轻汽车的方向盘操作力的动力转向装置中使用。泵1由内燃机(发动机)的曲轴驱动,吸入、排出作为工作流体的工作液。工作液例如为油。泵1是排出容量(每旋转一圈排出的液体量。泵容量。)可变的可变容量式。泵1是具有泵壳2、泵部3和控制部4的泵单元。泵部3吸入、排出工作液。控制部4控制泵容量。
[0066] 泵壳2具有后体20、前体21和侧板22。后体20在其内部具有凹部200、低压室、高压室201、连接口202、阀收纳孔203、弹簧收纳孔204、轴承设置部205、孔206和液路207等。凹部200为有底圆筒状,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在后体20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开口。低压室以及高压室201为在凹部200的底部200a设置的凹部,在底部200a开口。连接口202在后体20的x轴正方向侧、y轴正方向侧和z轴正方向侧的内部沿x轴方向延伸,在后体20的x轴正方向侧的外表面开口。在连接口202设置有形成液路230的部件(液路构成部件)23。连接口202(部件23)经由配管而与动力转向装置的动力缸等连接。阀收纳孔203在后体20的y轴正方向侧和z轴正方向侧的内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在后体20的x轴负方向侧的外表面开口。在阀收纳孔203的开口部固定有栓部件24。弹簧收纳孔204在包围凹部200的壁部200b的x轴正方向侧和z轴正方向侧的内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在凹部200的内周面以及后体20的x轴正方向侧的外表面开口。在后体20的外表面上的弹簧收纳孔204的开口部固定有栓部件25。轴承设置部
205为有底圆筒状,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在后体20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开口。在轴承设置部
205设置有轴承27。轴承27例如为球轴承。孔206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贯通后体20,在凹部200的底部200a以及轴承设置部205的底部205a开口。后体20的内部的吸入液路将低压室连接于储液箱。排出液路207将高压室201连接于连接口202。在排出液路207设置有测流口207a。
第一控制液路401将连接口202连接于阀收纳孔203的x轴正方向端。第二控制液路402将高压室201连接于阀收纳孔203的x轴负方向端。在第二控制液路402设置有缓冲口402a。第三控制液路403将阀收纳孔203的x轴负方向侧连接于凹部200。
[0067] 前体21具有轴承设置部211。轴承设置部211为有底圆筒状,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在前体21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210开口。在轴承设置部211设置有轴承28。轴承28例如为滚针轴承。前体21在后体20的z轴正方向侧设置,通过螺栓29固定于后体20。前体21封闭凹部200的开口。
[0068] 侧板22为圆板状的部件(压板),收纳于凹部200并设置于底部200a。通过销35贯通侧板22的孔并固定于后体20(凹部200的底部200a),决定在凹部200中的侧板22的周向位置。孔226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贯通侧板22的大致中央处。侧板22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220为平面状,作为有底的凹部(槽)具有吸入口(吸入口)221、排出口(排出口)222、吸入侧背压口223和排出侧背压口224。吸入口221在比轴心O靠向y轴正方向侧以将轴心O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221a为吸入口221的始端部,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221b为吸入口
221的终端部。孔开口于吸入口221的底部。孔将侧板22在z轴方向上贯通。吸入口221经由上述孔连接于后体20的低压室。排出口222在比轴心O靠向y轴负方向侧以将轴心O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222a为排出口222的始端部,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222b为排出口222的终端部。孔开口于排出口222的底部。孔将侧板22在z轴方向上贯通。排出口222经由上述孔连接于高压室201。排出口222在其始端部222a侧具有槽口部225。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也是槽口部225的始端部。沿转子31的径向切开的槽口部225的截面为扁平(平坦)的矩形形状。关于沿转子31的径向切开的截面面积,槽口部225比排出口222的主体部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侧没有槽口部。在以轴心O为中心的转子31(驱动轴
30)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为周向。)上,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与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相对置,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与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相对置。
[0069] 吸入侧背压口223在比轴心O基本位于y轴正方向侧且比吸入口221靠近轴心O的一侧(径向内侧),以将轴心O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孔开口于口223的底部。孔将侧板22在z轴方向上贯通。口223经由上述孔连接于高压室201。排出侧背压口224在比轴心O基本靠向y轴负方向侧且比排出口222靠向径向内侧,以将轴心O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孔开口于口224的底部。孔将侧板22在z轴方向上贯通。口224经由上述孔连接于高压室201。在周向上,吸入侧背压口223的终端部与排出侧背压口224的始端部相对置,口223的始端部与口224的终端部相对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前体21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210中也对应侧板22的口222、
221以及口223、224形成同样的口。
[0070] 泵部3具有驱动轴30、转子31、多个叶片32、定子33和接合环34。驱动轴30被泵壳2轴支承,由曲轴驱动旋转。驱动轴30设置在后体20的孔206中,贯通侧板22的孔226。驱动轴30的z轴正方向端通过轴承28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前体21。驱动轴30的z轴负方向侧通过轴承
27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后体20。转子31、多个叶片32、定子33以及接合环34收纳在凹部200内且在侧板22的z轴正方向侧。这些转子31等作为泵元件发挥作用,凹部200作为泵元件收纳部发挥作用。
[0071] 转子31为大致圆柱状,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驱动轴30锯齿结合,由驱动轴30驱动旋转。转子31绕轴心O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转子31在周向上具有多个切槽311。切槽311为有底的槽(缝隙),在转子31的内部在转子31的径向上延伸并开口于转子31的外周面310。切槽311在转子31的z轴方向整个范围内延伸。切槽311为奇数个(11个)。多个切槽311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转子31的径向内侧(面向轴心O的一侧)的切槽311的基端部312为比切槽311的主体的周向宽度大径的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基端部312连接于背压口223、224。叶片32为在每个切槽311中各收纳一片的板状部件,能够从转子31时而突出时而隐没(自由进出地)地移动。叶片32为奇数片(11片)。在切槽311的基端部312和在该切槽
311收纳的叶片32之间形成有该叶片32的背压室(受压部)36。
[0072] 定子33形成为环状,配置为包围转子31,可移动地设置在凹部200内。定子33、转子31(切槽311)以及叶片32的z轴方向尺寸互相大致相等。定子33的内周面330为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定子33的外周面331为与内周面330大致同轴的圆筒状。以下将内周面
330(外周面331)的中心轴称为定子33的轴心P。在定子33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周设置有凹部
332。凹部332为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半圆筒状。接合环34形成为环状,嵌合于凹部200。接合环34配置为包围定子33。在接合环34设置有贯通其内周和外周的大径的孔344和小径的孔
345。孔344在x轴正方向侧配置,包围后体20的凹部200中的弹簧收纳孔204的开口。孔345在y轴正方向侧配置,连接于在后体20的凹部200开口的第三控制液路403。在接合环34的内周面340形成有第一支承面341、第二支承面342和第三支承面343。第一支承面341为在y轴正方向侧配置并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在第一支承面341中的比轴心O稍微靠向x轴负方向侧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密封槽346。在密封槽346设置有密封部件37。第二支承面
342为配置在比轴心O稍微靠向x轴负方向侧和y轴负方向侧并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向远离轴心O的一侧外凸的凹曲面状。在第二支承面342中的比轴心O大致稍靠向x轴负方向侧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半圆筒状的凹部347。第三支承面343为配置在x轴负方向侧并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
[0073] 定子33自由摆动地设置在接合环34的内周侧。在接合环34的凹部347和定子33的凹部332之间设置有销35。销35在z轴方向上延伸,相对于泵壳2(后体20以及前体21)固定。定子33能够以销35以及其附近为中心摆动。定子33的外周面331的y轴正方向侧与密封部件
37相接。外周面331的y轴负方向侧与第二支承面342相接。定子33能够将与第二支承面342的接线作为支点在xy平面内摆动。在摆动时,定子33在第二支承面342上稍稍滚转地移动。
此时,销35抑制定子33相对于接合环34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相对旋转)。定子33的向x轴正方向侧的摆动通过例如外周面331抵接于接合环34的内周面340而被限制。定子33的向x轴负方向侧的摆动通过外周面331抵接于第三支承面343而被限制。将轴心P相对于轴心O的位移量作为偏心量δ。在外周面331在x轴正方向侧抵接于内周面340的位置(最小偏心位置)处,偏心量δ变为最小值。在外周面331抵接于第三支承面343的图2的位置(最大偏心位置)处,偏心量δ变为最大。在定子33的外周侧中的x轴正方向侧设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44。弹簧44设置在后体20的弹簧收纳孔204中,其一端侧由栓部件25支承。弹簧44的另一端侧与定子33的外周面331相接。弹簧44以压缩状态设置,相对于后体20将定子33向x轴负方向侧(δ增大的一侧)一直施力。
[0074] 在定子33的外周侧通过定子33以及接合环34形成第一和第二室41、42。在内周面340和外周面331之间的空间中,其z轴负方向侧的开口通过侧板22密封,z轴正方向侧的开口通过前体21密封。上述空间通过第二支承面342和外周面331的接触部以及密封部件37和外周面331的接触部液密地隔成两个室41、42。在x轴正方向侧形成第一室41,在x轴负方向侧形成第二室42。孔345开口于第二室42。第二室42经由该孔345与第三控制液路403连接。
第二室42作为流体压室(控制压室)发挥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室41例如经由排出液路向大气压开放。
[0075] 侧板22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220和前体21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210之间的距离比转子31、叶片32以及定子33的z轴方向尺寸稍大。在转子31的外周面310、定子33的内周面330、侧板22的面220和前体21的面210之间形成环状的空间。该环状空间通过多个叶片32划分为多个泵室(叶片室)38。换而言之,定子33在其内周侧与转子31以及叶片32共同地形成多个泵室38。泵室38为奇数个(11个)。以下、将在周向上相邻的各叶片32间的在周向上的距离(将轴心O作为中心的角度)称为1节距(1P)。此处,各叶片32间的周向上的距离是指,例如,某叶片32的周向中央和在周向上与上述叶片32邻接的叶片32的周向中央之间的周向距离(角度)。或者,是指某叶片32的周向一侧(例如转子31的倒转方向侧)的面和在周向上与上述叶片32邻接的叶片32的上述周向一侧的面之间的周向距离(角度)。一个泵室38的周向尺寸比1节距小(大小为将1节距减去叶片32的周向尺寸)。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位于相对于经过轴心O的与x轴平行的直线在y轴正方向侧(转子31的旋转方向侧)距离大致半个节距(1/2P)的位置。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位于相对于上述直线在y轴正方向侧(转子31的倒转方向侧)距离大致半个节距的位置。排出口222(槽口部225)的始端部222a位于相对于上述直线在y轴负方向侧(转子31的旋转方向侧)距离大致半个节距的位置。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位于相对于上述直线在y轴负方向侧(转子31的倒转方向侧)距离大致半个节距的位置。端部222b、221a间的周向距离以及端部221b、222a间的周向距离分别为大致1节距。
[0076] 定子33(轴心P)在相对于转子31(轴心O)向x轴负方向侧偏心的状态下,伴随从x轴正方向侧趋向x轴负方向侧,转子31的外周面310和定子33的内周面330之间的转子31的径向上的距离变大。通过叶片32根据该距离的变化从切槽311进出,而液密地划分出各泵室38。x轴负方向侧的泵室38的容积v比x轴正方向侧的泵室38的容积v大。由于该泵室38的容积v的差异,在比轴心O靠向y轴正方向侧,伴随着趋向转子31的旋转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即x轴负方向侧,泵室38的容积v增大。另一方面,在比轴心O靠向y轴负方向侧,伴随着趋向转子31的旋转方向即x轴正方向侧,泵室38的容积v减少。伴随转子31的旋转而多个泵室
38的容积v增大的区域(y轴正方向侧的区间)为吸入区域。伴随转子31的旋转多个泵室38的容积v减少的区域(y轴负方向侧的区间)为排出区域。吸入口221开口于吸入区域,排出口
222开口于排出区域。无论偏心量δ,位于吸入区域的泵室38都与吸入口221连通,位于排出区域的泵室38与排出口222连通。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和排出口222(槽口部225)的始端部222a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封闭区域A。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和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之间的区域为第二封闭区域B。两个区域A、B分别为大致1节距(1P)。在泵壳2中,在z轴方向上与各区域A、B相对置的一对面210、220形成为平面状。即,在各区域A、B中,在面210、220不设置凹部(槽)或孔。这些面210、220配置为互相大致平行。各区域A、B将位于各自区域的泵室38的工作液封闭,抑制排出口222和吸入口221经由泵室38(包括槽口部225)连通。
[0077] 当在定子33(轴心P)相对于转子31(轴心O)向x轴负方向偏心的状态下转子31旋转时,泵室38一边绕轴心O旋转一边周期性地反复使容积v的增大和减少。在吸入区域内,与吸入口221连通的泵室38从吸入口221吸入工作液。在排出区域内,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向排出口222排出工作液。在各区域A、B中,泵室38既不与吸入口221也不与排出口222(槽口部225)连通,而保持液密。经由背压口223、224对叶片32的背压室36中作用排出压。因此,能够提高在泵转速低时等的叶片32的突出性并提高泵室38的液密性。
[0078] 控制部4设置在后体20,具有液路207、401~403、室41、42、控制阀43、螺旋弹簧44、安全阀45。控制阀43为滑阀,具有滑阀43a和螺旋弹簧43b。滑阀43a和弹簧43b设置在阀收纳孔203内。滑阀43a为切换流路的阀体,具有第一抬肩431和第二抬肩432。第一抬肩431在阀收纳孔203内划分出压力室433和排出室434。在压力室433中第二控制液路402一直开口。在排出室434中排出液路一直开口。排出液路向大气压开放。第二抬肩432在阀收纳孔203内划分出排出室434和弹簧室435。在弹簧室435中第一控制液路401一直开口。螺旋弹簧43b为弹性部件,设置在弹簧室435中。弹簧43b的一端侧与阀收纳孔203的x轴正方向侧的底部相接,另一端侧与滑阀43a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相接。弹簧43b以压缩状态设置,相对于后体20对滑阀43a向x轴负方向侧一直施力。在滑阀43a向x轴负方向侧最大位移的图2的状态下,第一抬肩431位于比阀收纳孔203的内周面上的第三控制液路403的开口稍靠向x轴负方向侧的位置。利用第一抬肩431,将压力室433和液路403的连通隔断,并且排出室434和液路403连通。安全阀45为设置于滑阀43a的常闭阀,若弹簧室435的压力变为规定以上则开阀并使弹簧室435和排出室434连通。
[0079] 在滑阀43a的轴向两端,压力室433的压力和弹簧室435的压力从相反方向作用。压力室433的压力是经由第二控制液路402从后体20的高压室201(排出口222)供应的测流口207a的上游侧的排出压。弹簧室435的压力是经由排出液路207以及第一控制液路401从后体20的高压室201(排出口222)供应的节流孔207a的下游侧的排出压。与泵1的转速(排出流量)的增大相对应地,在节流孔207a处的压力损失增大,节流孔207a的下游侧的排出压变得比上游侧的排出压低。这些上下游的排出压的差(以下,称为差压。)产生对滑阀43a向x轴正方向施力的力。若该差压的作用力超过弹簧43b的上述作用力,则滑阀43a向x轴正方向位移。利用第一抬肩431将排出室434和第三控制液路403的连通隔断,并且压力室433和液路
403连通。由此,第二室42和压力室433连通,并从室433向第二室42供应工作液。若通过第二室42的压力对定子33向x轴正方向施加的力超过第一室41的压力(大气压)和通过螺旋弹簧
44对定子33向x轴负方向施加的力的合计值,则定子33向x轴正方向摆动,偏心量δ减少。由此泵容量减少。另一方面,若上述差压的作用力低于弹簧43b的上述作用力,则滑阀43a向x轴负方向位移。利用第一抬肩431,将压力室433和液路403的连通隔断,并且排出室434和液路403连通。由此,由于第二室42的压力下降,因此定子33向x轴负方向摆动,偏心量δ增大。
由此泵容量增大。像这样,通过根据泵1的转速(排出流量)而控制阀43控制工作液向第二室
42的流入以及从室42的流出,泵容量发生变化。控制阀43等控制部4作为控制偏心量δ的定子控制机构起作用。即使泵转速变化偏心量δ也保持最大不变且泵容量一定的泵转速低的区域为固定容量域。伴随着泵转速增大而偏心量δ减少且泵容量减少的泵转速高的区域为可变容量域。
[0080] 定子33的内周面330以如下方式形成。以下,在着眼于形成某一个泵室38的两片叶片32时,将转子31的旋转方向侧的叶片32称为前方叶片32,将转子31的倒转方向侧的叶片32称为后方叶片32。将从轴心O到定子33的内周面330为止的距离(动半径)称为叶片突出量r。将转子31的旋转角度称为转子31的旋转量θ。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叶片突出量r,也可以使用从转子31的外周面310(切槽311的开口部)到定子33的内周面330为止的距离。另外,作为转子旋转量θ,可以使用转子31的旋转速度。图3~图6是表示量r相对于θ的变化率dr/dθ和θ的关系的特性图。将θ的符号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为正(在转子31的倒转方向为负)。如果dr/dθ的符号为正,量r根据转子31的旋转而增大。如果dr/dθ的符号为负,量r根据转子31的旋转而减少。图3表示在定子33位于偏心量δ变为最大的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最大偏心状态。)下的在第一封闭区域A、第二封闭区域B以及这些区域A、B附近的上述关系。图4表示在定子33从量δ变为最大的位置向变为最小的位置(向x轴正方向)移动了全部偏心量δ的1/3的状态(以下,称为1/3偏心状态。)下的、在区域A、B以及这些区域A、B的附近的上述关系。图
5表示最大偏心状态和1/3偏心状态下的在区域B以及其附近的上述关系。图6表示定子33位于量δ变为最小的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最小偏心状态。)和1/3偏心状态下的、在区域B以及其附近的上述关系。比较例的特性用双点划线表示。
[0081] (最大偏心状态)
[0082] 如图3所示,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第一封闭区域A的整个范围内,变化率dr/dθ的符号为负。即,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叶片突出量r从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相当于旋转量θ1S。)向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相当于旋转量θ1E。)一直减少。如图5所示,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第二封闭区域B的整个范围内,dr/dθ的符号为负。即,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量r从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相当于旋转量θ2S。)向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相当于旋转量θ2E。)一直减少。
[0083] (1/3偏心状态)
[0084] 如图4所示,在1/3偏心状态下,在第一封闭区域A的整个范围内,dr/dθ的符号为负。即,量r从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向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θ1E)一直减少。另外量r从θ1S向θ1E逐渐减少。dr/dθ(负值)的绝对值伴随着从θ1S向θ1E逐渐减少,在θ1*处变为极小值dr/dθ1*以后,逐渐增大。θ1*位于距离θ1S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换而言之,点θ1*在位于距离θ1S1/3节距(1/3P)的位置的点θ1(1/3)和位于距离θ1S2/3节距(2/3P)的位置的点θ1(2/3)之间。区域A为1节距(1P)。由此,θ1*位于将区域A三等分时的中央部分的范围(θ1(1/3)~θ1(2/3))内。具体来说,θ1*位于比位于距离θ1S1/2节距(1/2P)的位置的点θ1(1/2)稍微靠向θ1S侧的位置。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将从dr/dθ的绝对值开始减少到变为极小值dr/dθ1*为止(具体来说从θ1S到θ1*为止)的dr/dθ的变化斜度作为Δ1(第一变化斜度)。将Δ1=|dr/dθ1*-dr/dθ(1S)|/|θ1*-θ1S|。dr/dθ的绝对值从变为dr/dθ1*到增大结束为止(具体来说从θ1*到θ1E为止)的dr/dθ的变化斜度作为Δ2(第二变化斜度)。Δ2=|dr/dθ1*-dr/dθ(1E)|/|θ1*-θ1E|。Δ2比Δ1大(Δ1<Δ2)。换而言之,在区域A的后半侧(dr/dθ的绝对值在增大中)的dr/dθ的平均变化率的绝对值Δ2比在前半侧(dr/dθ的绝对值在减少中)的dr/dθ的平均变化率的绝对值Δ1大。在本实施方式中,Δ2相对于Δ1的比Δ2/Δ1大致为1.24。如图5和图6所示,在1/3偏心状态下,在第二封闭区域B中,dr/dθ的符号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以θ2M为界从负切换为正。即,量r从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θ2S)向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θ2E)逐渐减少,在θ2M处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在区域B中,至少在与其终端部(θ2E)连续的一部分(θ2E侧)的范围(θ2M~θ2E)内,量r逐渐增大。
[0085] (最小偏心状态)
[0086] 如图6所示,在最小偏心状态下,在第二封闭区域B中,dr/dθ相对于θ的函数在θ2*处具有极值dr/dθ2*。换而言之,存在dr/dθ相对于θ的变化率(根据θ的量r的二阶微分。上述函数的倾斜度)为负值的θ的区域和为正值的θ的区域。在区域B的前半侧的区域Ba中dr/dθ的变化率变为负值,在后半侧的区域Bb中dr/dθ的变化率变为正值。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以分开区域Ba、Bb的点θ2*为界,dr/dθ的增减方向发生变化(量r相对于θ的函数在θ2*处具有拐点)。
[0087] 〔作用〕
[0088] 接下来,说明作用。在定子33为偏心的状态下,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各泵室38的容积v发生变化(增大或减少)。某泵室38的容积v相对于转子31的旋转量θ的变化量(换而言之为转子旋转量平均的容积变化量)dv/dθ与在夹着该泵室38的两片叶片32的位置处的叶片突出量r相对于θ的变化率dr/dθ相关。dv/dθ相对于θ的函数与dr/dθ相对于θ的函数以大致相同的形状描绘。在各封闭区域A、B重合并且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dv/dθ,例如,在区域A侧,可以通过夹着该泵室38的两片叶片32中(经过区域A)的后方叶片32的位置处的dr/dθ近似。在区域B侧,dv/dθ可以通过夹着该泵室38的两片叶片32中(经过区域B)的前方叶片32的位置处的dr/dθ近似。
[0089] 图7(b)表示的是在1/3偏心状态下,与排出口222连通(连接)的各泵室38的dv/dθ和θ的关系的特性图。关于各泵室38,在第一封闭区域A侧,省略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后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的θ1S以前的dv/dθ的图示。另外,在第二封闭区域B侧,省略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前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的θ2E以后的dv/dθ的图示。图7(a)表示的是在1/3偏心状态下,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的dv/dθ的合计dV/dθ(=Σdv/dθ)和θ的关系的特性图。dV/dθ相当于泵1整体的排出流量Q。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各个泵室38的dv/dθ分别对量Q有贡献。如果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某泵室38的dv/dθ为负值,则该泵室38处于压缩过程,该泵室38向排出口222供应液(排出工序)。该泵室38的dv/dθ对量Q的增大有贡献。另一方面,如果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某泵室38的dv/dθ为正值,则该泵室38处于扩张过程,该泵室38从排出口222吸入工作液(吸入工序)。该泵室38的dv/dθ对量Q的减少有贡献。如果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的容积变化量dV/dθ为负值,则泵1排出工作液,该dV/dθ的绝对值越大的话量Q越多。
[0090] 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高压对定子33的内周面330作用并产生使定子33试图在径向上运动的力。两个封闭区域A、B之间的上述力的差在两个区域A、B结合的方向上对定子33作用,这是定子33振动的主要原因。此处,叶片32的片数为奇数。因此,在区域A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的时刻与在区域B侧泵室38与吸入口221开始连通的时刻错开。具体来说,在某叶片32从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离开并正在经过区域A(在该叶片32的前方划分的泵室38与排出口222连通时)且该叶片32到达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θ1E)(在该叶片32的后方划分的泵室38从吸入口221离开并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以前,正在经过区域B的其他叶片32到达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θ2E)(在该叶片32的后方划分的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并与吸入口221开始连通)。换而言之,在区域B侧泵室38与吸入口221开始连通(从泵室38对定子33的内周面330作用的压力从高压向低压切换)时,在区域A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或吸入口221保持连通(从泵室38对内周面330作用的压力不变大切换)。另外,在区域A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对内周面330作用的泵室38的压力从低压向高压切换)时,在区域B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或吸入口221保持连通(从泵室38对内周面330作用的压力不变大切换)。由此,与上述时刻重合的情况相比,例如,在与在区域B侧泵室38与吸入口221开始连通(对内周面330作用的泵室38的压力从高压向低压切换)大致相同的时刻下,与在区域A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对内周面330作用的泵室38的压力从低压向高压切换)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两个区域A、B连结方向上起作用的上述力的差。由此,容易抑制定子33的振动,由此缓和排出流量Q的变动并降低脉压。需要说明的是,叶片32的片数不仅限于11,也可以是例如9或13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222在其始端部222a侧具有槽口部225。由此,由于在区域A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时,从排出口222向泵室38的工作液的流入通过槽口部225节流,因此抑制上述泵室38的压力的急剧上升。由此,也能实现脉压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槽口部225的形状不仅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
[0091] 需要说明的是,定子33的内周面330形成为:正在经过区域A的后方叶片32位于比距离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向旋转方向侧)1/2节距的位置稍微靠向旋转方向侧(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θ1E)侧)时,在区域B中的前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θ2E)。换而言之,正在经过区域B的前方叶片32位于比距离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θ2S)(向旋转方向侧)1/2节距的位置稍微靠向倒转方向侧(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θ2S)侧)时,在区域A中的前方叶片32经过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θ1E)。由此,在区域B侧中与排出口222连通(对内周面330作用高压)的泵室38所占的范围较小的时刻下,在区域A侧中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从该泵室38向内周面330作用高压。由此,由于在两个区域A、B的连结方向上作用的上述力的差在整体上在将定子33向其偏心量δ变大侧按压的方向上作用,因此能够抑制δ不经意地变小(凸轮下落)。
[0092] 另外,经过各区域A、B的泵室38在其容积v正在变化(增大或减少)的状态下,当每次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或与排出口222的连通被隔断时,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的容积变化量dV/dθ(负值)就不连续地变化,排出流量Q发生变动。该量Q的变动方向(增大或减少)根据在与排出口222连通(或隔断)时该泵室38的容积v正在增大或正在减少(dv/dθ的符号)而改变。即,正在经过区域A的泵室38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时,如果是该泵室38的容积v正在减少(dv/dθ为负)的状态,则通过上述连通的开始,从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向排出口222供应的液量(相当于dV/dθ的绝对值)急剧增大。由此,量Q不连续地增大。另一方面,如果是上述泵室38的容积v正在增大(dv/dθ为正)的状态的话,通过上述连通的开始,从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向排出口222供应的液量急剧减少。由此,量Q不连续地减少。同样地,正在经过区域B的泵室38在从排出口222离开时,如果是该泵室38的容积v增大(dv/dθ为正)的状态的话,通过上述离开(从排出口222隔断),从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向排出口222供应的液量急剧增大。由此,量Q不连续地增大。另一方面,如果是上述泵室38的容积v正在减少(dv/dθ为负)状态的话,通过上述离开(从排出口222隔断),从与排出口222连通的全部泵室38向排出口222供应的液量急剧减少。由此,量Q不连续地减少。如上所述,由于叶片32的片数为奇数,因此在区域A和区域B中,排出口222和泵室38的连通、隔断的时刻错开。在驱动轴30的一次旋转期间量Q不连续地变化的次数是在两个区域A、B之间上述时刻重合的情况的2倍,是泵室38(叶片32)的数量(11个)的2倍(22次)。
[0093] 如图3所示,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的dr/dθ的符号为负。即,在区域A中,叶片突出量r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而减少。换而言之,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侧,dv/dθ的符号为负,且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容积v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而减少。即为在区域A中的上述泵室38被压缩的过程、即排出工序。由此,能够确保较大的排出流量Q。特别是将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动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的情况下,在最大偏心状态下需要大流量。通过像上述这样确保大流量Q,能够抑制伴随流量不足的转向感的恶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区域A的整个范围内dr/dθ的符号为负,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效果。另外,在区域A、B中叶片32从定子33的内周面330分时,由于液体夹着该叶片32并从高压侧的泵室38向低压侧的泵室38激烈地流入,因此有可能产生压力脉动(脉压)。特别是在最大偏心状态下,由于泵转速低等,容易发生叶片32从内周面330分离(叶片分离)。对此,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量r在旋转方向上(从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向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θ1E))减少。由此,能够抑制叶片分离和脉压的产生。同样地,如图5所示,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区域B中的dr/dθ的符号为负,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容积v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而减少。即为在区域B中的上述泵室38的排出工序。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确保大流量Q。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区域B的整个范围内dr/dθ的符号为负,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效果。另外,在区域B中,抑制叶片分离,能够抑制脉压的产生。
[0094] 如图4所示,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dr/dθ的符号为负。即,在区域A中,叶片突出量r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而减少。换而言之,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侧,dv/dθ的符号为负,且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容积v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而减少。由此,与最大偏心状态相同,为在区域A中的上述泵室38的排出工序。由此,能够确保较大的流量Q。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区域A的整个范围内dr/dθ的符号为负,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效果。另外,能够抑制区域A中的叶片分离。
[0095] 如上所述,容积v变化且经过各封闭区域A、B的泵室38每次与排出口222连通、隔断时,dV/dθ都不连续地变化,且排出流量Q不连续地变化(变动)。这有可能导致脉压(脉动)。如图4和图7(b)所示,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侧,在泵室38与排出口222的连通开始(后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的θ1S即将发生之前,该泵室38的dv/dθ(后方叶片32中的dr/dθ)为负值(v、r一直减少)。由此,在θ1S处该泵室38与排出口222连通时,dV/dθ(负值)的绝对值急剧增大,其对在使量Q增大的方向上有贡献。另一方面,在区域B侧,在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前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的θ2E即将发生之前,(与排出口222连通)该泵室38的dv/dθ(前方叶片32中的dr/dθ)为正值(v、r一直增大)。由此,在θ2E处该泵室38从排出口222分离时,dV/dθ(负值)的绝对值急剧增大,其对在使量Q增大的方向上有贡献。对于像这样的在区域B侧泵室38从排出口222分离时的量Q的变动在以往未被考虑,据此有降低脉压的余地。特别是在1/3偏心状态下,脉压的影响变得较大。具体来说,嗓音(whine音)容易成为问题。
[0096] 对此,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从θ1S向θ1E,dr/dθ的绝对值逐渐减少,在θ1*处变为极小值dr/dθ1*以后,逐渐增大。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dv/dθ的绝对值逐渐减少,在θ1**(≒θ1*)处变为极小值dv/dθ1*以后,逐渐增大。由此,在区域B侧,在θ2E处,泵室38的前方叶片32(正在经过区域B的叶片32)到达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后方叶片32到达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在该泵室38和排出口222的连通被隔断时,在区域A侧,泵室38的后方叶片32(正在经过区域A的叶片32)的位置中的dr/dθ的绝对值位于以极小值dr/dθ1*为最小值的规定范围内,该泵室38的dv/dθ的绝对值在以极小值dv/dθ1*为最小值的规定范围内。在区域A中,dv/dθ(负值)的绝对值在以极小值dv/dθ1*为最小值的规定范围内的意思是,在区域A中正在缩小的泵室38的缩小比例小,且根据该泵室38的缩小的dV/dθ的缩小比例小,换而言之dV/dθ(负值)的绝对值的增大比例小。在区域B侧泵室38从排出口222分离时(θ2E)的dV/dθ(负值)的绝对值的急剧增大通过在区域A侧dV/dθ(负值)的绝对值的增大比例小而被缓和。即,在区域B正在扩大的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时(θ2E),在区域A与排出口222连通并且正在缩小的泵室38的缩小比例处于dv/dθ1*的附近且其绝对值小,由此抑制dV/dθ大的变化(急剧增大)。通过这样缓和量Q的变动,泵1整体的脉压被降低。像这样,在脉压的影响大的
1/3偏心状态下,定子33的内周面330以dr/dθ或dv/dθ成为上述特性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获得泵1驱动时的脉压降低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A的至少一部分中,只要将内周面330形成为dr/dθ的绝对值从θ1S向θ1E逐渐减少,在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就能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0097] 具体来说,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dr/dθ(dv/dθ)的绝对值变为极小值dr/dθ1*(dv/dθ1*)的点θ1*位于距离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由于叶片32的片数为奇数,因此正在经过区域A的后方叶片32在位于距离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1/2节距的点θ1(1/2)或与其接近的位置时,正在经过区域B的前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θ2E)。由此,通过将θ1*配置在上述范围(θ1(1/3)~θ1(2/3))内,能够使θ1*在区域B侧向dV/dθ剧变的点θ2E接近。由此,在区域B中前方叶片32经过θ2E时,在区域A中的后方叶片32的dr/dθ(dv/dθ)的绝对值实质上取极小值dr/dθ1*(dv/dθ1*),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脉压。
[0098] 另外,如图4所示,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变化斜度Δ2比变化斜度Δ1大。Δ2比Δ1大的意思是,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在区域A侧正在缩小的泵室38的缩小比例(dv/dθ的绝对值),相比于在比θ1*靠向前半侧变小的程度,在其后的比θ1*靠向后半侧上述缩小比例变大的程度更大,换而言之dV/dθ(负值)的绝对值的增大比例在上述后半侧大。在区域B侧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且dV/dθ(负值)的绝对值急剧增大(θ2E的)以后的dV/dθ的变动通过在区域A侧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容积v在上述后半侧较快速地减少且dV/dθ(负值)的绝对值的增大比例在上述后半侧大而被缓和(图7(a)的角度ε变大)。由此,能够较有效地降低脉压。Δ2/Δ1优选为1.1以上。在该情况下,在区域B侧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θ2E的)以后的dV/dθ的变化被更有效地抑制。Δ2/Δ1更优选为1.15以上。由此,dV/dθ的上述变化被更有效地抑制。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Δ2/Δ1大致为1.24(即1.15以上),因此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0099] 需要说明的是,最大偏心状态中的dr/dθ等的特性除上述以外也可以设定为与1/3偏心状态相同。例如,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定子33的内周面330也可形成为:dr/dθ的绝对值从θ1S向θ1E逐渐减少,在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另外,在区域B中,量r也可以为在至少与其终端部(θ2E)连续的一部分(θ2E侧)的范围内逐渐增大。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在上述1/3偏心状态下相同的作用效果。
[0100] 在图6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比较例中,在最小偏心状态下,在区域B的整个范围内,以dr/dθ相对于θ的变化率为正值的方式形成定子33的内周面330。因此,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B中,dr/dθ的上述变化率的绝对值伴随着从θ2S向θ2E,大致不变化。由此,在1/3偏心状态下,从θ2S到θ2E为止的范围内的dr/dθ的变化斜度变大,在θ2E中(在区域B中泵室38和排出口222的连通被隔断时)的dr/dθ的大小变大。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面330形成为,如图6中用实线所示,在最小偏心状态下,在区域B中,存在dr/dθ的上述变化率至少变为负值的区域Ba(存在dr/dθ的上述变化率变为负值的θ的区域Ba和变为正值的θ的区域Bb)。由此,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B中,dr/dθ的上述变化率的绝对值(dr/dθ相对于θ的曲线图的倾斜度)大致伴随着从θ2S向θ2E逐渐变小。由此,在1/3偏心状态下,在从θ2S到θ2E为止的范围内的dr/dθ的变化斜度变小。因此,在θ2E处的dr/dθ即dr/dθ2E的大小变小。换而言之,如图7所示,在θ2E处的dv/dθ的大小dv/dθ2E、即在区域B中泵室38与排出口222的连通被隔断时的dV/dθ的变动幅度被抑制。因此,缓和了量Q的变动,脉压降低。
[0101] 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A的一部分(θ1E侧)的范围内,dr/dθ(dv/dθ)的符号也可以为正。即,在该范围内,量r(容积v)也可以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从θ1S侧向θ1E)逐渐增大。即,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以量r逐渐减少的方式形成定子33的内周面330时,在最小偏心状态下,有时在区域A中的θ1E侧泵室38的压力过度地(例如排出压较高)上升。这种情况下,在区域A和区域B之间对内周面330作用的力的差变大,可能有定子33振动(产生脉压)的险。对此,例如在最小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的至少一部分(θ1E侧)的范围内,如果以dr/dθ(dv/dθ)的符号为正的方式形成内周面330,则上述力的差变小,能够抑制脉压的产生。
[0102] 另外,在区域B的至少一部分(θ2E侧)的范围内,dr/dθ(dv/dθ)的符号也可以为负。即,在该范围内,量r(容积v)也可以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从θ2S侧向θ2E)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下,在区域B中在θ2E处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时dV/dθ(负值)的绝对值急剧减少。这对在使量Q减少的方向上有贡献。此时,如上所述,正在经过区域A的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
38的dv/dθ如果为负值(如果v正在减少),则其对在使量Q增大的方向上有贡献。由此,为了抑制由在区域B侧的在θ2E处的dV/dθ的剧变导致的量Q的变动(剧减),只要以在该剧变时在区域A侧的dv/dθ(负值)的绝对值变大的方式,使区域A侧的dv/dθ(dr/dθ)变化即可。具体来说,在区域A中,定子33的内周面330形成为:dr/dθ(负值)的绝对值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从θ1S向θ1E)逐渐增大,在变为极大值以后,逐渐减少。dv/dθ(负值)的绝对值(泵室38的缩小比例)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逐渐增大,在变为极大值以后,逐渐减少。由此,由在区域B侧的dV/dθ的剧变导致的量Q的变动(剧减)通过由在区域A侧的dv/dθ的绝对值的增大(在负值中的向极大值侧的增幅)导致的量Q的变动(增大促進)被缓和。换而言之,由于在区域B中正在缩小的泵室38在从排出口222离开时(θ2E),在区域A中正在缩小的泵室38的缩小比例(dv/dθ的绝对值)朝向极大值变大,因此能抑制dV/dθ大的变化。
[0103] 另一方面,如果经过区域A且与排出口222连通的泵室38的dv/dθ为正值的话(如果v正在增大的话),其在对使量Q减少的方向上有贡献。由此,为了抑制由在区域B侧的在θ2E处的dV/dθ的剧变导致的量Q的变动(急剧减少),只要以在该剧变时在区域A侧的dv/dθ(正值)的绝对值变小的方式,使区域A侧的dv/dθ(dr/dθ)变化即可。具体来说,在区域A中,定子33的内周面330形成为:dr/dθ(正值)的绝对值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逐渐减少,在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dv/dθ的绝对值(泵室38的扩大比例)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逐渐减少,在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由此,由在区域B侧的dV/dθ的剧变导致的量Q的变动(急剧减少)通过由在区域A侧的dv/dθ的绝对值的减少(在正值中的向极小值侧的抑制)导致的量Q的变动(抑制减少)而被缓和。
[0104]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情况下,也可以将dr/dθ等的特性在区域A侧和区域B侧替换。换而言之,内周面330也可以形成为:在抑制区域A侧泵室38在伴随着转子31的旋转与排出口222开始连通时(θ1S)的dv/dθ(dr/dθ)的变化的方向上,区域B侧的dv/dθ(dr/dθ)变化。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由在区域A侧的dV/dθ的剧变导致的量Q的变动。总而言之,在一方的封闭区域侧,在泵室38与排出口222连通、隔断的时刻或与其接近的时刻下,在抑制上述连通、隔断时的dv/dθ(dr/dθ)的变化的方向上,另一方的封闭区域侧的dv/dθ(dr/dθ)的变化具有极值即可。
[0105] 需要说明的是,各区域A、B的范围不仅限于大致1节距,也可以是例如1.5节距等。通过设为大致1节距以上,能够抑制经过各区域A、B的泵室38连通吸入口221和排出口222双方。通过抑制为大致1节距以内的范围,能够使作为泵1的整体的工作液较有效地吸入、排出,并能够实现排出流量的增大。
[0106] 在泵壳2中,在驱动轴30的旋转轴的方向(z轴方向)中与区域A以及区域B相对置的一对面(前体21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210和侧板22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220)形成为平面状且相互平行。由此,在z轴方向上泵室38的容积v没有变化,根据泵壳2的面的形状,在各区域A、B中的泵室38的容积v无变化。换而言之,在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的定子33的内周面330的形状的变化(dr/dθ。以下,将其称为凸轮轮廓。)大致不变地反映为容积v的变化。因此,能够将在各区域A、B中的泵室38的容积变化dv/dθ的特性仅通过上述形状的变化(凸轮轮廓)的调整来调整。由此,用于脉压降低的调整变得容易。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偏心状态下的凸轮轮廓的调整,除了定子33的内周面330的形状自身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接合环34的内周面340(第二支承面342)的形状的调整(使轴心P相对于轴心O的y轴方向位置根据偏心量δ变化)来进行。
[0107] 在排出口222中,仅在其始端部222a侧(区域A的终端部θ1E侧)存在槽口部225。换而言之,在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侧(区域B的始端部θ2S侧)没有槽口部。即,可以想到的是,例如通过在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侧,设置经由泵室38与吸入口221连通的槽口部,降低由该泵室38在与排出口222的连通被隔断时的容积变化引起的脉压。但是,这种情况下,在区域B中排出口222和吸入口221经由槽口部(与其连通的泵室38)连通,泄漏量变大。因此,有可能导致泵效率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想到的是以在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侧设置槽口部且排出口222和吸入口221不经由槽口部(与其连通的泵室38)连通的方式布局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下,在区域B中,在后方叶片32与槽口部重合的状态(被前方叶片32和后方叶片32夹着的泵室38的容积通过槽口部而变化的状态)下,前方叶片32的突出量r(该泵室38的容积v)通过凸轮轮廓调整。由此,通过定子33的内周面330的形状的调整,有可能难以适当地降低由该泵室38和排出口222隔断时的容积变化引起的上述脉压。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口222的终端部222b侧没有设置槽口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同时实现脉压的降低和泵效率降低的抑制。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A中,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侧的槽口部225不经由泵室38与吸入口221连通。从而,能够抑制泵效率的降低。另外,在前方叶片32不与槽口部225重合的状态(被前方叶片32和后方叶片32夹着的泵室38的容积不通过槽口部225变化的状态)下,前方叶片32的突出量r(该泵室38的容积v)不通过凸轮轮廓调整。由此,通过上述凸轮轮廓的调整,适当地降低由该泵室38和排出口222(槽口部225)的连通开始时的容积变化引起的上述脉压变得容易。
[0108] [第二实施方式]
[0109] 定子33的内周面330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最大偏心状态下,如图8所示,在第一封闭区域A的整个范围内变化率dr/dθ的符号为负,且在第二封闭区域B中至少在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θ2E)侧dr/dθ的符号为负。在1/3偏心状态下,如图9所示,在区域A中,dr/dθ的符号为负。dr/dθ的绝对值伴随着从吸入口221的终端部221b(θ1S)向排出口222的始端部222a(θ1E)逐渐减少,在θ1*处变为极小值dr/dθ1*以后,逐渐增大。θ1*位于距离θ1S1/2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换而言之,点θ1*在位于距离θ1S1/2节距的位置的点θ1(1/2)和位于距离θ1S2/3节距的位置的点θ1(2/3)之间。区域A为1节距。由此,θ1*位于将区域A三等分时的中央部分的范围(θ1(1/3)~θ1(2/3))的后半侧(θ1(2/3)侧)。在1/3偏心状态下,第二变化斜度Δ2比第一变化斜度Δ1大(Δ1<Δ2)。在本实施方式中,Δ2/Δ1大致为1.76。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10]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正在经过区域A的后方叶片32位于比距离θ1S1/2节距稍微靠向θ1E侧时,在区域B中的前方叶片32经过吸入口221的始端部221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3偏心状态下,在区域A中,θ1*位于从距离θ1S1/2节距的位置到2/3节距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使在区域A侧与排出口222连通(并且正在缩小)的泵室38的缩小比例dv/dθ(负值)的绝对值减少至dv/dθ1*为止的点θ1*相对于在区域B侧(正在扩大)泵室38从排出口222离开的点θ2E更适当(靠近)。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脉压。另外,由于Δ2/Δ1大致为1.76(即1.15以上),因此在区域B侧泵室38与排出口222分离(θ2E的)以后的dV/dθ的变化被更有效地抑制。其他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11] [其他实施方式]
[0112]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叶片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仅限于实施方式,不脱离发明的要旨范围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内。例如,适用了本发明的叶片泵也可以作为动力转向装置以外的设备(汽车的发动机等)的液压供应源使用。叶片泵的切槽(以及叶片)也可以不在转子的径向上延伸,也可以相对于转子的径向具有角度。定子控制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不仅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向第一室也供应压力,将第一室作为流体压室发挥作用的结构。
[0113] [从实施方式能够把握的技术思想]
[0114] 关于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把握的技术思想(或技术性的解决方法。以下同样。)在以下记载。
[0115] (1)本技术思想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备:
[0116] 具有泵元件收纳部的泵壳;
[0117] 由所述泵壳轴支承的驱动轴;
[0118] 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奇数个切槽的转子;
[0119] 自由进出地设置在所述切槽上的奇数片叶片;
[0120] 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元件收纳部中,形成为环状,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叶片共同形成多个泵室的定子;
[0121]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区域开口的吸入口;
[0122]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区域开口的排出口;
[0123] 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的定子控制机构;
[0124] 在将环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相邻的所述叶片间的距离作为一个节距,
[0125] 将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叶片突出量,[0126] 将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和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一封闭区域时,[0127]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
[0128] 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叶片突出量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旋转量的变化率的绝对值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
[0129] 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0130] 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到所述增大结束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比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开始所述减少到变为所述极小值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大。
[0131] (2)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中,[0132] 在将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和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二封闭区域时,
[0133] 在所述泵壳中,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封闭区域相对置的一对面形成为平面状且相互平行,在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封闭区域相对置的一对面形成为平面状且相互平行。
[0134] (3)在其他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
[0135]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2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0136] (4)在其他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
[0137] 所述定子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大位置向变为最小位置移动了全部偏心量的1/3时,
[0138] 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在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
[0139] 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0140] 在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到所述增大结束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比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所述减少开始到变为所述极小值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大。
[0141] (5)在其他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
[0142]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定子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大的位置时,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所述叶片突出量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一直减少。
[0143] (6)在其他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
[0144]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开始到所述增大结束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相对于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所述减少开始到变为所述极小值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的比值为1.1以上。
[0145] (7)在其他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
[0146]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到所述增大结束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相对于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所述减少开始到变为所述极小值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的比值为1.15以上。
[0147] (8)在其他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
[0148]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定子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小的位置时,在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和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二封闭区域中,存在所述变化率的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旋转量的变化率变为负值的区域。
[0149] (9)在其他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所述排出口仅在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侧具有槽口部。
[0150] (10)另外,从其他观点来看,本技术思想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其一个实施方式中,具备:
[0151] 具有泵元件收纳部的泵壳;
[0152] 由所述泵壳轴支承的驱动轴;
[0153] 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奇数个切槽的转子;
[0154] 自由进出地设置在所述切槽上的奇数片叶片;
[0155] 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元件收纳部中,形成为环状,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叶片共同形成多个泵室的定子;
[0156]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区域开口的吸入口;
[0157] 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的容积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区域开口的排出口;
[0158] 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的定子控制机构;
[0159] 在将环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相邻的所述叶片间的距离作为一个节距,
[0160] 将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叶片突出量,[0161] 将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和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一封闭区域时,[0162]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
[0163] 所述定子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大位置向变为最小位置移动了全部偏心量的1/3时,
[0164] 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叶片突出量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旋转量的变化率的绝对值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逐渐减少,变为极小值以后,逐渐增大,
[0165] 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的点位于距离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1/3节距以上且2/3节距以下的范围内,
[0166] 在第一封闭区域中,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变为所述极小值到所述增大结束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比从所述变化率的绝对值开始所述减少到变为所述极小值为止的所述变化率的变化斜度大。
[0167] (11)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所述实施方式中,[0168]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定子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大的位置时,在所述第一封闭区域中,所述叶片突出量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从所述吸入口的终端部向所述排出口的始端部一直减少。
[0169] (12)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中,[0170] 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定子位于所述定子的偏心量变为最小的位置时,在所述排出口的终端部和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的区域即第二封闭区域中,存在所述变化率的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旋转量的变化率变为负值的区域。
[0171] 附图标记说明
[0172] 1:叶片泵
[0173] 2:泵壳
[0174] 200:凹部(泵元件收纳部)
[0175] 221:吸入口
[0176] 222:排出口
[0177] 30:驱动轴
[0178] 31:转子
[0179] 311:切槽
[0180] 32:叶片
[0181] 33:定子
[0182] 330:内周面
[0183] 38:泵室
[0184] 4:控制部(定子控制机构)
[0185] A:第一封闭区域
[0186] B:第二封闭区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