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

申请号 CN200980160653.3 申请日 2009-12-02 公开(公告)号 CN102472276A 公开(公告)日 2012-05-23
申请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李康旭; 辛镇雄; 李根炯; 姜胜敏;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旋转部件(130)在悬挂于固定部件(14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并压缩制冷剂的 压缩机 。特别是,由于旋转部件(130)悬挂设置于第一固定部件(150)的同时,可旋转地支承于与第一固定部件(150)相分隔开的第二固定部件(160)上,因此不仅结构稳定,而且能够对准各部件中心容易地进行装配。并且,由于使储存在密闭容器(110)中的机油供给到设在固定部件(140)和旋转部件(130)之间的润滑流路,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之间的摩擦损失并确保工作可靠性。并且,使机油容易地流入到滑片(133)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滑片安装孔滑片安装口(132H),由此能够减少滑片(133)的摩擦及磨损并提高工作可靠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闭容器,其储存有机油;
定子,其固定于密闭容器内;
第一固定部件,其包括上端不移动地设置于密闭容器的同时向密闭容器的内部纵长地延长的固定轴以及偏心地形成于固定轴的偏心部;
第二固定部件,其与固定轴的下端相分隔开,并且不移动地设置于密闭容器的下部;
旋转部件,其位于定子和第一固定部件之间,借助定子的旋转电磁场来以第一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将制冷剂吸入至在旋转部件内形成的压缩空间内来进行压缩,并向第二固定部件施加载荷并能旋转地得到支承;以及
润滑流路,其利用旋转部件的旋转,将密闭容器内储存的机油引导至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相轴承接触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旋转部件包括:
转子,其设置于定子和固定部件之间,使得能够借助其与定子之间的电磁力来以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
气缸,其层叠于转子并与转子一同进行旋转,而且内部具有压缩空间;
滑片,其被气缸弹性支承且与气缸一同进行旋转,并与偏心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便将偏心部和气缸之间的压缩空间划分为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室和用于压缩及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
滑片安装口,其以插槽形状形成于气缸的内周面;
滑片弹簧,其用于堵住滑片安装口,以便设置用于弹性支承滑片的滑片弹簧
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形成压缩空间的上部及下部,并与旋转部件一同以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旋转部件包括:
气缸型转子,其可旋转地被固定部件支承,以便借助定子的旋转电磁场以固定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滚柱,其受到所传递的气缸型转子的旋转力来与气缸型转子一同以偏心部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在其与气缸型转子之间形成压缩空间;
滑片,其从气缸型转子将旋转力传递到滚柱,将压缩空间划分为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室和用于压缩及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
滑片安装口,其从滚柱的外周面向气缸型转子侧突出地与滚柱形成为一体,并用于容纳滑片;
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形成压缩空间的上部及下部,并与旋转部件一同以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下部轴承盖包括:
下部轴部,其包围固定轴,
下部盖部,其与气缸相结合来形成压缩空间的下部;
下部轴部的最下端浸泡于密闭容器内储存的机油中,润滑流路包括在下部轴部的与固定轴的外周面相轴承接触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润滑流路包括:
第一机油供给流路,其在固定轴的下部沿着轴向形成;
第二机油供给流路,其形成于偏心部,并与第一机油供给流路及偏心部上表面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制冷剂吸入流路,该制冷剂吸入流路贯通固定轴及偏心部并连接到压缩空间的吸入室;
第二机油供给流路迂回制冷剂吸入流路并延长至偏心部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润滑流路包括分别形成于偏心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上部凹槽部及下部凹槽部;
上部凹槽部及下部凹槽部起到用于储存使旋转部件和偏心部之间的推力面润滑的机油的储存槽的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润滑流路还包括:
第一机油储存槽,其设在偏心部与固定轴的下部及下部轴承盖相抵接的部分,使得第一机油储存槽与第一机油供给流路相连通;
第二机油储存槽,其设在偏心部与固定轴的上部及上部轴承盖相抵接的部分,使得与第二机油供给流路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部轴承盖包括上部轴部,该上部轴部包围固定轴上端的一部分;
润滑流路还包括设在上部轴承盖的轴部内周面并与第二机油储存槽相连通的沟槽。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压缩机还包括机油供给部件,该机油供给部件安装于旋转部件的下部,伴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将机油抽到润滑流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下部轴承盖包括下部轴部,该下部轴部包围固定轴;
机油供给部件包括:
中空轴部,其压入于下部轴部,以及
螺旋桨,其固定于中空轴部的内侧,用于使机油随着下部轴部的旋转而以螺旋形上升。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包括机油供给孔,该机油供给孔用于使滑片安装口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使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压缩机包括机油供给孔,该机油供给孔用于使滑片安装口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使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
机油供给孔形成于滑片弹簧挡块上的比密闭容器中储存的机油的油面低的位置,使得机油供给孔与滑片安装口相连通,从而使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滑片安装口延长至从气缸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的滑片退避突起部,
未被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中的一个以上的轴承盖封闭的滑片退避突起部的开放空间起到朝向滑片安装口供给机油的机油供给孔的作用。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压缩机包括机油供给孔,该机油供给孔用于使滑片安装口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使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
未被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中的一个以上封闭的滑片安装口的开放空间起到朝向滑片安装口供给机油的机油供给孔的作用。

说明书全文

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旋转部件在悬挂于固定部件的同时,支承于轴托架上表面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并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实现结构性的稳定化且提高装配性,并提高润滑性能以确保工作可靠性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来说,压缩机(Compressor)是从电机涡轮机等动生成装置接收动力来压缩空气、制冷剂或除此之外的各种工作气体以提高其压力的机械装置,其广泛应用于箱和空调家用电器或整个工业。
[0003] 上述压缩机大致分为: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 compressor),在活塞(Piston)和气缸(Cylinder)之间形成吸入、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以使活塞在气缸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同时压缩制冷剂;旋转式压缩机(Rotary compressor),在形成于偏心旋转的滚柱(Roller)和气缸(Cylinder)之间的压缩空间对工作气体进行压缩;涡旋式压缩机(Scroll compressor),在回转涡旋盘(Orbiting scroll)和固定涡旋盘(Fixed scroll)之间形成吸入、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以使回转涡旋盘沿着固定涡旋盘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
[0004] 往复式压缩机具有优秀的机械效率,相反,该往复运动会引起严重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旋转式压缩机得益于其紧凑的特征和优秀的振动特性得到发展。
[0005] 旋转式压缩机构成为,在密闭容器内,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安装于驱动轴,设于驱动轴的偏心部周边的滚柱位于形成圆筒形状的压缩空间的气缸内,至少一个滑片延长于滚柱和压缩空间之间,从而将压缩空间划分为吸入区域和压缩区域,且滚柱偏心位于压缩空间内。一般来说,滑片构成为,在气缸的凹槽部由弹簧得到支承并加压滚柱的面,在该滑片的作用下,压缩空间如上所述划分为吸入区域和压缩区域。随着驱动轴的旋转,吸入区域逐渐变大,并将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吸入到吸入区域的同时,压缩区域逐渐变小,并压缩其内的制冷剂或工作流体。
[0006]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上下层叠,因此存在有压缩机的高度整体上变大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在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的重量相互不同,因此产生惯性力的差异,并且以驱动轴为中心,在上下侧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均衡的问题。因此,为了补偿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的不均衡,在重量相对小的一侧添加重量部件,但这会导致旋转体中添加额外的负荷的结果,所以存在有降低驱动效率及压缩效率的问题。并且,在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压缩机构部的驱动轴中形成偏心部,因此随着驱动轴进行旋转,偏心部一同旋转并驱动设于偏心部外周面的滚柱,其结果,存在有压缩机构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驱动轴和偏心部的偏心旋转引起的振动的问题。并且,在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驱动轴的偏心部进行旋转,并与固定有滚柱的气缸(stationary cylinder)内面继续进行滑动接触(sliding contact),与同样地固定有滚柱的滑片的末端面继续进行滑动接触,因此在该滑动接触的结构元件之间存在有高的相对速度而产生摩擦损失,这将导致压缩机的效率降低,进而在滑动接触的滑片和滚柱之间的接触面还经常存在有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机构上的可靠性。
[0007] 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具有驱动轴在固定的气缸的内部进行旋转的结构,相反地,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62-284985号和64-100291号中,公开有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固定轴,其由沿着轴向具有吸入端口的轴和以大于轴的直径得到偏心并沿着径向具有与上述轴的吸入端口连通的端口的活塞部形成为一体,滑片,其能够进出地进行设置,转子,其以容纳上述滑片的状态可进行旋转,上部轴承,其具有排出端口,下部轴承,永久磁,其构成高度大于外径和内径之差的中空圆筒形状,固定于下部轴承,线圈,其不缠绕于永久磁铁的外周;上述旋转式压缩机构成为,依次连接上部轴承、转子和下部轴承并可进行旋转,从而使滑片围绕转子、上部轴承及下部轴承和活塞部之间的空间并改变容积。
[0008] 在上述日本公开专利公报中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定子内侧设有中空圆筒形状的永久磁铁,在永久磁铁内侧设有包括滑片的转子及压缩机构部,因此,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沿着高度方向设置而产生的问题。
[0009] 但是,在上述日本公开专利公报中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滑片弹性支承于旋转的转子的同时,与固定的偏心部(活塞部)的外周面进行滑动接触,因此与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同样地,在滑片和偏心部(活塞部)之间存在高的相对速度差异,从而存在有产生摩擦损失,并且在滑动接触的滑片和偏心部之间的接触面经常存在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的问题。并且,在上述日本公开专利公报中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根本未公开对于工作流体的吸入及排出流路、压缩机构部内的润滑油供给或者用于安装轴承部件的可实现的结构,因此,无法达到实际能够适用的程度。
[0010] 另外地,在美国专利公开公报7217110号中也公开有固定轴和偏心部形成为一体,并可旋转地设于偏心部的滚柱的外周面和旋转的转子的内面之间形成压缩空间的旋转式压缩机。在此,具有转子的旋转力通过与转子一体旋转的固定于转子的上下部板的滑片传递给滚柱的构成,利用密闭容器内部的压力和压缩空间内部的压力差,通过形成于固定轴的中心的长度方向的流路,向压缩空间内部导入工作流体和润滑油。
[0011] 因此,在上述美国专利公开公报中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也在转子内侧形成压缩机构部,因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沿着高度方向设置而产生的问题。同时,与上述日本公开专利公报不同,由于转子、滑片及滚柱全部进行一体旋转,所以其之间不存在相对速度的差异,也不会存在由此引起的摩擦损失。
[0012] 但是,在上述美国专利公开公报中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虽然固定轴的一端部固定于密闭容器,但是由于固定轴的另一端部在从密闭容器隔开的状态下,以悬挂于密闭容器的形状进行制作,因此很难对准(centering)固定轴的中心进行装配,且十分不耐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属性上不可避免的偏心旋转引起的横向振动,存在有实际制作相当困难或装配效率差的问题。并且,由于滑片从转子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滑片槽形成于滚柱以导向滑片的移动轨迹,因此存在为了形成滑片槽而不可避免地增大滚柱的体积,导致相对大的体积的滚柱由偏心旋转而加重横向的振动的结果的问题。虽然也公开有不利用润滑油的结构,但是存在有需要以非常高价的材质制作结构部件的问题,在利用润滑油的结构的情况下,其构成为,利用密闭容器内部和压缩空间内的压力差,将润滑油提升到压缩空间内部来与工作流体一同进行循环,在此情况下,工作流体内不可避免地混入较多的润滑油,并与工作流体一同从压缩机排出,从而存在有降低润滑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3] 技术问题
[0014]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部件容易地对准中心装配于密闭容器,由此能够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压缩机。
[0015]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偏心旋转引起的横向振动,并且实际生产装配容易的压缩机。
[0016]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储存在密闭容器中的机油供给到固定部件和旋转部件之间的润滑流路的压缩机。
[0017]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储存在密闭容器中的机油容易地流入到安装有滑片的滑片安装口,由此能够容易地润滑滑片的压缩机。
[0018] 技术解决方法
[001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闭容器,其储存有机油;定子,其固定于密闭容器内;第一固定部件,其包括上端不移动地设置于密闭容器的同时向密闭容器的内部纵长地延长的固定轴以及偏心地形成于固定轴的偏心部;第二固定部件,其与固定轴的下端相分隔开,并且不移动地设置于密闭容器的下部;旋转部件,其位于定子和第一固定部件之间,借助定子的旋转电磁场来以第一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将制冷剂吸入至在旋转部件内形成的压缩空间内来进行压缩,并向第二固定部件施加载荷并能旋转地得到支承;以及润滑流路,其利用旋转部件的旋转力,将密闭容器内储存的机油引导至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相轴承接触的部分。
[0020]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旋转部件包括:转子,其设置于定子和固定部件之间,使得能够借助其与定子之间的电磁力来以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气缸,其层叠于转子并与转子一同进行旋转,而且内部具有压缩空间;滑片,其被气缸弹性支承且与气缸一同进行旋转,并与偏心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便将偏心部和气缸之间的压缩空间划分为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室和用于压缩及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滑片安装口,其以插槽形状形成于气缸的内周面;滑片弹簧,其用于堵住滑片安装口,以便设置用于弹性支承滑片的滑片弹簧;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形成压缩空间的上部及下部,并与旋转部件一同以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
[0021]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旋转部件包括:气缸型转子,其可旋转地被固定部件支承,以便借助定子的旋转电磁场以固定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滚柱,其接收所传递的气缸型转子的旋转力来与气缸型转子一同以偏心部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在其与气缸型转子之间形成压缩空间;滑片,其从气缸型转子将旋转力传递到滚柱,将压缩空间划分为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室和用于压缩及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滑片安装口,其从滚柱的外周面向气缸型转子侧突出地与滚柱形成为一体,并用于容纳滑片;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形成压缩空间的上部及下部,并与旋转部件一同以固定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
[0022]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下部轴承盖包括:下部轴部,其包围固定轴,下部盖部,其与气缸相结合来形成压缩空间的下部;下部轴部的最下端浸泡于密闭容器内储存的机油中,润滑流路包括在下部轴部的与固定轴的外周面相轴承接触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沟槽。
[0023]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润滑流路包括:第一机油供给流路,其在固定轴的下部沿着轴向形成;第二机油供给流路,其形成于偏心部,并与第一机油供给流路及偏心部上表面相连通。
[0024]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冷剂吸入流路,该制冷剂吸入流路贯通固定轴及偏心部并连接到压缩空间的吸入室;第二机油供给流路迂回制冷剂吸入流路并延长至偏心部的上部。
[0025]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润滑流路包括分别形成于偏心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上部凹槽部及下部凹槽部;上部凹槽部及下部凹槽部起到用于储存使旋转部件和偏心部之间的推力面润滑的机油的储存槽的作用。
[0026]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润滑流路还包括:第一机油储存槽,其设在偏心部与固定轴的下部及下部轴承盖相抵接的部分,使得第一机油储存槽与第一机油供给流路相连通;第二机油储存槽,其设在偏心部与固定轴的上部及上部轴承盖相抵接的部分,使得与第二机油供给流路相连通。
[0027]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部轴承盖包括上部轴部,该上部轴部包围固定轴上端的一部分;润滑流路还包括设在上部轴承盖的轴部内周面并与第二机油储存槽相连通的沟槽。
[0028]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压缩机还包括机油供给部件,该机油供给部件安装于旋转部件的下部,伴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将机油抽到润滑流路。
[0029]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下部轴承盖包括下部轴部,该下部轴部包围固定轴;机油供给部件包括:中空轴部,其压入于下部轴部,以及螺旋桨,其固定于中空轴部的内侧,用于使机油随着下部轴部的旋转而以螺旋形上升。
[0030]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包括机油供给孔,该机油供给孔用于使滑片安装口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使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
[0031]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包括机油供给孔,该机油供给孔用于使滑片安装口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使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机油供给孔形成于滑片弹簧挡块上的比密闭容器中储存的机油的油面低的位置,使得机油供给孔与滑片安装口相连通,从而使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
[0032]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滑片安装口延长至从气缸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的滑片退避突起部,未被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中的一个以上的轴承盖封闭的滑片退避突起部的开放空间起到朝向滑片安装口供给机油的机油供给孔的作用。
[0033]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包括机油供给孔,该机油供给孔用于使滑片安装口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使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到滑片安装口;未被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中的一个以上封闭的滑片安装口的开放空间起到朝向滑片安装口供给机油的机油供给孔的作用。
[0034] 有利的效果
[0035]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使旋转部件悬挂于固定部件进行装配后,将固定部件固定于上部轴托架的同时,使旋转部件可旋转地被下部轴托架支承,并将上部及下部轴托架固定于密闭容器,因此能够将部件容易地对准中心装配于密闭容器,从而具有提高结构稳定性及装配性的优点。
[0036] 另外,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即使偏心部从固定轴的轴中心得到偏心,沿着固定轴的所有径向突出而保持停止的状态,并且气缸及转子以固定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同时,随着滑片以偏心部为中心进行旋转,气缸及转子和滑片分别以各自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不会产生偏心旋转,其结果,具有如下优点:减少偏心旋转引起的横向振动,并能够省去用于减少偏心旋转引起的振动而采用的平衡块,由此能够提高效率,并且使实际生产装配变得容易。
[0037] 另外,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储存在密闭容器中的机油通过连通的流路供给,并对旋转部件的下部轴承盖和固定部件相互接触的面进行润滑之后随着由机油供给部件进行抽吸,通过连通的流路供给并对旋转部件的上部轴承盖和固定部件相互接触的面进行润滑,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够由机油供给部件向从机油油面位于设定高度以上的部件供给机油,减少由机油得到润滑的部件之间的摩擦损失,由此能够提高压缩效率,并且提高工作可靠性。
[0038]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滑片由滑片弹簧得到弹性支承,或是即使滑片与衬套之间接触地进行设置,由于提供用于连通安装有滑片的滑片安装口和储存有机油的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的机油供给孔,因此如果机油的油面保持高于机油供给孔,机油则会容易地流入到滑片安装口,从而能够提高滑片的润滑性能,减少滑片及与之接触的部件的摩擦及磨损,并且随着滑片顺畅地进行移动,能够提高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立体图。
[0040]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0041]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0042]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滑片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0043]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部的运行循环的俯视图。
[0044]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润滑流路一例的侧面剖视图。
[0045] 图7及图8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在下部轴承盖及上部轴承盖中具备的润滑流路的立体图。
[0046]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滑片润滑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0047]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剖视立体图。
[0048]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0049]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0050]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滑片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0051]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部的运行循环的俯视图。
[0052]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润滑流路一例的侧面剖视图。
[0053]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在固定部件中具备的润滑流路的立体图。
[0054] 图17及图18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在下部轴承盖及上部轴承盖中具备的润滑流路的立体图。
[0055] 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滑片润滑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图1至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0057]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密闭容器110;定子120,其固定于密闭容器110内;旋转部件130,其设置为由从定子120的旋转电磁场在定子
120内侧可进行旋转,并压缩制冷剂;固定部件140,其使旋转部件130悬挂地设置于外周面的同时,固定轴141的上下端不移动地固定于密闭容器110;上部轴托架150,其用于将固定轴141的上端固定于密闭容器110内侧;下部轴托架160,其与固定轴141的下端相分隔开的同时,固定于密闭容器110内侧,以使旋转部件130可旋转地被上表面支承。此时,通过电作用来提供动力的电动机构部包括包含转子120的旋转部件130的转子131,通过机构性的作用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部包括包含旋转部件130的固定部件140。由此,电动机构部和压缩机构部沿着上下方向层叠一部分的同时,沿着径向进行设置,从而能够降低整体压缩机高度。
[0058] 密闭容器110包括:本体部111,其呈圆筒形;上部/下部壳体112、113,结合于本体部111的上部/下部;安装部114,其沿着径向设在下部壳体113的底面,用于将密闭容器110结合固定于其他产品;在其内部能够储存用于润滑旋转部件130和固定部件140的机油,直至适当高度为止。在上部壳体112的中心,具有作为吸入制冷剂的吸入管(未图示)的一例的固定轴141,以使其直接露出,在上部壳体112的规定位置具有用于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115,根据密闭容器110的内部是否由压缩的制冷剂填充,还是由压缩之前的制冷剂填充,决定为高压式或低压式,据此也可以替换吸入管及排出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高压式构成,作为吸入管的固定轴141向密闭容器110外部突出地具备。但是,固定轴141无需向密闭容器110外部过度地突出,优选地在密闭容器110外部设置适当的固定结构,用于与外部的制冷剂管连接。追加地,在上部壳体112中具有用于向定子120供给电源的终端116。
[0059] 定子120由型芯和集中绕线于型芯的线圈构成,通过热压配合固定于密闭容器110的本体部111内侧。在以往的无刷直流(BLDC:Brushless Direct Current)电机中采用的型芯沿着圆周具有9个插槽,相反,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由于定子120的直径相对地变大,无刷直流(BLDC)电机的型芯构成为,沿着圆周具有12个插槽。由于型芯的插槽越多,线圈的绕线数也越多,因此为了生成与以往的定子120等同的电磁力,型芯的高度即使变低也无妨。
[0060] 旋转部件130包括:转子131,气缸132,滑片133,滑片弹簧134,上部轴承盖135以及下部轴承盖138。转子131沿着轴向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以便由定子120的旋转电磁场进行旋转,并在定子120内侧保持间隔地进行设置。气缸132形成为内部具有压缩空间的圆筒形状,在内周面具有沿着径向纵长地形成的滑片安装口132H,用于安装滑片133及滑片弹簧134。转子131和气缸132以上部轴承盖135为基准上下层叠地结合,以使转子131和气缸132一体进行旋转。滑片133设置为,一端被以下将要说明的偏心部142外周面支承的同时,另一端设置在气缸132的滑片安装口132H,以由滑片弹簧134得到弹性支承,将气缸132和偏心部142之间的压缩空间划分为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室(pocket)(S:图4中图示)和压缩及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D:图4中图示)。当然,为了滑片133在偏心部142及气缸132的滑片安装口132H顺畅地移动,优选地采用润滑结构。
[0061] 上述轴承盖135在与固定部件140接触的部分以轴颈轴承或止推轴承接触地进行设置,使转子131和气缸132沿着上下方向层叠结合地进行结合。此时,为了结合转子131,上部轴承盖135的上表面外周部分出现落差地形成,转子131以放置于上部轴承盖135的上表面外周出现落差的部分的状态下进行螺栓结合,气缸132在上部轴承盖135的底面中心进行螺栓结合。并且,在上部轴承盖135中具有用于排出在压缩空间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口(未图示),以及设置于该排出口的排出135A,为了减少死体积,上部轴承盖135的排出口优选地与滑片133相邻地进行设置。如上所述的上部轴承盖135结合于转子131的底面及气缸132的上表面,下部轴承盖135结合于气缸132的底面,由一种长螺栓等结合部件分别进行结合。
[0062] 固定部件140包括:固定轴141,其呈圆柱形状;以及偏心部142,其向固定轴141的所有径向从固定轴141突出,以便具有相比固定轴141的圆柱的直径更大的直径的圆柱形状,并且与固定轴141偏心地形成。在固定轴14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供给储存在密闭容器110中的机油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相反,在固定轴141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吸入低压的制冷剂的垂直吸入流路141B,通过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和垂直吸入流路141B隔开地形成,能够防止机油与制冷剂一同排出。偏心部142对于固定轴141的所有径向扩展地形成,具有向偏心部142的径向延长至外周面的平吸入流路142B,以与固定轴141的垂直吸入流路141B连通,滑片133能够沿着水平吸入流路142B经由。此时,由于偏心部142的上表面/下表面与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135、136接触并作用为推力面,因此在偏心部142的上表面/下表面优选地形成有润滑油的供给流路,由于偏心部142的外周面与滑片133接触地进行设置,因此优选地形成有用于润滑滑片133和偏心部142之间的润滑油的供给流路。
[0063] 上部及下部轴托架150、160使固定轴141不移动地固定于密闭容器110的同时,可旋转地支承旋转部件130。上部轴托架150在夹结合定轴141的上部后,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密闭容器110的上部壳体112。此时,上部轴托架150相比下部轴托架160沿着径向更小地形成,这是为了防止与上部壳体112中具备的吸入管115或终端116发生干涉。相反,下部轴托架160与固定轴141的下部隔开,围绕固定轴141的下部的下部轴承盖136的轴部可旋转地被止推轴承161支承后,通过热压配合或三点焊接等固定于密闭容器110的本体部111的侧面。虽然该上部及下部轴托架150、160通过冲压加工进行制造,但是滑片133、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135、136、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等则全部由铸铁铸造之后通过研磨及追加机械加工进行制造。
[0064] 此外,对旋转部件130可旋转地装配于固定部件140的结构进行说明,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135、136可旋转地设置于固定部件130及下部轴托架160。更详细说,上部轴承盖135包括:上部轴部135a,其围绕固定轴141的上部,以及上部盖部135b、135c,其与偏心部142的上表面接触;上部盖部135b、135c包括:气缸结合部135b,其厚度比较厚地形成,以能够承受压缩空间的压力,并且在底面螺栓结合有气缸132,以及转子安装部135c,其厚度比较薄地形成,以在气缸结合部135b的外周面形成落差,并且在上表面安置有转子131的状态下进行螺栓结合。此时,在上部轴部135a的内周面具有用于轴颈支承固定轴142上部外周面的轴颈轴承,在上部盖部135b、135c或气缸结合部135b的底面具有用于止推支承偏心部142上表面的止推轴承。并且,下部轴承盖136包括:下部轴部136a,其围绕固定轴141的下部;以及下部盖部136b,其与偏心部142底面接触。此时,在下部轴部136a的内周面具有用于轴颈支承固定轴142下部外周面的轴颈轴承,在下部盖部136b上表面具有用于止推支承偏心部142底面的止推轴承。并且,下部轴托架160包括:轴承部160a,其构成为围绕部轴部136b的出现落差的圆筒形状;安装部160b,其沿着轴承部160a的径向扩展,并焊接固定于密闭容器110的内侧。此时,在轴承部160a的内周面具有用于轴颈支承下部轴部136a外周面的轴颈轴承,在轴承部160a的出现落差的底面具有用于止推支承下部轴部136a的下部末端的止推轴承,或者也能在其之间插入另外的平板形状的止推轴承161。
[0065] 由此,当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135、136沿着轴向结合于转子131和气缸132及固定部件140时,上部轴承盖135的气缸结合部135b的底面与气缸132的上表面接触地进行螺栓结合的同时,上部轴承盖135的转子结合部135c的上表面与转子132的底面接触地进行螺栓结合,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盖部136b与气缸132底面接触地进行螺栓结合。此时,由于上部轴部135a在固定轴141的上部得到轴颈支承的同时,上部盖部135b、135c在偏心部142的上表面得到止推支承,因而上部轴承盖135相对于固定部件140可旋转地进行设置,由于下部轴部136a在固定轴141的下部得到轴颈支承的同时,下部盖部136b在偏心部142的底面得到止推支承,因而下部轴承盖136相对于固定部件140可旋转地进行设置。并且,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夹紧于下部轴托架160的轴承部160a,由于在相互接触的轴颈面或推力面得到轴承支承,因而下部轴承盖136相对于下部轴托架160可旋转地得到支承。
[0066]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滑片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0067] 参照图4对滑片133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在气缸132的外周面一侧具有突出的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在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中具有在气缸132内周面/外周面沿着径向纵长地贯通的同时沿着轴向贯通的滑片安装口132H,并在气缸132外周面具有滑片弹簧支架137(图3中图示),以堵住滑片安装口132H的同时支承滑片弹簧134。由此,滑片133的一端在滑片安装口132H由滑片弹簧134得到弹性支承的同时,滑片133的另一端被偏心部142的外周面支承。
[0068] 如此安装的滑片133将设在气缸132和偏心部142之间的压缩空间划分为吸入室S和压缩室D。上述所说明的偏心部142的水平吸入流路142B与吸入室S连通地进行设置,上部轴承盖135的排出口及排出阀135A与压缩室D连通地进行设置,如上所述,为了减少死体积,优选地与滑片133相邻地进行设置。
[0069] 由此,当转子131由与定子120(图1中图示)的旋转磁场进行旋转时,根据上部轴承盖135来与转子131进行连接的气缸132也一体进行旋转。滑片133被气缸132的滑片安装口132H弹性支承的同时,被偏心部142的外周面支承,气缸132以固定轴141为中心进行旋转,滑片133以偏心部142为中心,沿着偏心部142的外周面滑动接触并进行旋转。即,气缸132的内周面具有与偏心部142的外周面相互对应的部分,该相互对应的部分在气缸132每一次旋转时,反复进行接触后相互远离的过程,使吸入室S逐渐变大并将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吸入到吸入室S的同时,使压缩室D逐渐变小并压缩其内的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后排出。
[0070]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部的运行循环的俯视图。
[0071] 对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压缩及排出的过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示出了气缸132和滑片133进行旋转,并用(a)、(b)、(c)、(d)示出了其相对位置改变的一个循环。更详细说,当气缸132及滑片133位于(a)时,向吸入室S吸入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在通过滑片133与吸入室S区分的用于排出的压缩室D中发生压缩。在气缸132及滑片133进行旋转并到达(b)时,同样地,吸入室S增大的同时压缩室D减小,并向吸入室S吸入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在压缩室D中继续发生压缩。当气缸132及滑片133进行旋转并到达(c)时,向吸入室S继续吸入,在压缩室D中,在制冷剂或工作流体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制冷剂或工作流体通过上部轴承盖135(图2中图示)的排出口及排出阀135A(图2中图示)排出。在(d)中,制冷剂或工作流体的吸入和排出近乎结束。当然,在位置从(d)变更到(a)时,滑片133经由设在偏心部142的水平吸入流路142B。
[0072]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压缩机中,如图1至图5所示,由于旋转部件130悬挂于固定部件140进行设置,并能旋转地被下部轴托架160支承,因而在旋转部件130悬挂于固定部件140的部分和旋转部件130被下部轴托架160支承的部分,即,推力面必须要进行润滑,除此之外,在旋转部件130和固定部件140及下部轴托架160中相互接触的部件之间需要进行润滑。
[0073]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润滑流路一例的侧面剖视图,图7及图8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在下部轴承盖及上部轴承盖中具备的润滑流路的立体图。
[0074] 如图6至图8所示,优选地,储存在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中的机油的油面至少保持高于下部轴托架160(图3中图示),或是高于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最下端。由此,如上所述,由于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容纳于下部轴托架160(图3中图示)的轴承部160a(图3中图示),因此相互接触的面,即,轴颈面和推力面分别得到轴承支承,由于该接触面浸泡于机油中,因而不具备另外的润滑流路也无妨。
[0075] 但是,在旋转部件130(图1中图示)和固定部件140(图1中图示)相互接触的部分优选具备润滑流路,润滑流路可分为下部润滑流路、机油供给部件及上部润滑流路。下部润滑流路构成为,将储存在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下部的机油供给到下部轴承盖136和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的相互接触的部分;机油供给部件170构成为,与旋转部件
130(图1中图示)一同进行旋转并抽吸机油;上部润滑流路构成为,将由机油供给部件170抽吸的机油供给到上部轴承盖135和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的相互接触的部分。
[0076] 下部润滑流路包括: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其作为垂直于固定轴141下部的中空空间;机油供给孔(未图示),其沿着固定轴141下部的径向贯通,以与机油供给流路141A连通;第一机油供给槽a、b,形成于与下部轴承盖136接触的偏心部142的底面及偏心部142的正下面的固定轴141外周面,以与机油供给孔连通。此时,虽然第一机油供给槽a、b同样地形成于下部轴承盖136和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的相互接触的部分中的任一位置也无妨,但是优选地在相对厚度厚且机械加工容易的固定轴141下部外周面及偏心部
142底面,以侧截面为 的环形状的槽部形成。当然,机油油面优选地形成为,使下部轴承盖136浸泡。除此之外,为了机油即使不经过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及机油供给孔,也能够供给到第一机油供给槽a、b,如图7所示,在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内周面,能够形成为了与第一机油供给孔a、b连通而垂直的直线形或螺旋形的沟槽136g(groove)。
[0077] 机油供给部件170包括:中空轴部171,其构成为圆筒形状并夹紧于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以及螺旋桨172,其设置于中空轴部171的内部,由旋转力使机油通过与中空轴部171之间的流路进行供给。由此,机油供给部件170在与下部轴承盖136一同浸泡于机油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机油通过机油供给部件170得以上升。
[0078] 上部润滑结构包括:固定轴1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两个以上的偏心部1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142A,其延长至偏心部142的上表面,以与固定轴1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连通;第二机油供给槽c、d,形成于与上部轴承盖135接触的偏心部142的上表面及偏心部142的正上面的固定轴141外周面,以与偏心部1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
142A连通,设在偏心部1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142A优选地具备为,与设在偏心部142的水平吸入流路142B(图3中图示)不发生重叠。同样地,第二机油供给槽c、d形成于与上部轴承盖135和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相互接触的部分中的任一位置也无妨,但是优选地在厚度相对厚且机械加工容易的固定轴141的上部外周面及偏心部142的上表面,以侧截面为 的环形状的槽部形成。除此之外,为了储存在第二机油供给槽c、d中的机油沿着与上部轴承盖135的上部轴部135a和固定轴142上部接触的面上升并进行润滑,如图8所示,在上部轴承盖135的上部轴部135a的内周面,能够形成为了与第二机油供给槽c、d连通而垂直的直线形或螺旋形的沟槽135g。
[0079] 由此,由于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末端等相比机油供给孔油面更高,因而储存在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的下部的机油通过固定轴1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固定轴141的机油供给孔、下部轴承盖136的沟槽136g流入到第一机油供给槽a、b。
此时,随着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轴部136a浸泡于机油中,在与下部轴托架160(图3中图示)之间进行润滑,下部轴承盖136由第一机油供给槽a、b及沟槽136g中汇集的机油,在与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之间进行润滑的同时可旋转地进行设置。并且,随着旋转部件
130(图1中图示)进行旋转,机油由机油供给部件170抽吸,该机油通过固定轴1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141A及偏心部1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142A流入到第二机油供给槽c、d,追加地通过上部轴承盖135的沟槽135g得以上升。此时,上部轴承盖135由第二机油供给槽c、d及沟槽135g中汇集的机油,在与固定轴141及偏心部142之间进行润滑的同时可旋转地进行设置。
[0080]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滑片润滑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0081] 如图4和图9所示,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滑片润滑结构进行说明。
[0082] 为了确保滑片133的设置空间,在气缸132的外周面具有突出的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并具有从气缸132的内周面贯通至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的外周面的滑片安装口132H,为了将滑片133由滑片弹簧134弹性支承在滑片安装口132H,具有用于堵住延长至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的外周面的滑片安装口132H的滑片弹簧挡块137(stopper),滑片弹簧挡块137中具有与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机油供给孔137h。此时,为了储存在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中的机油通过滑片弹簧挡块137的机油供给孔137h流入,机油的油面优选地在运行压缩机时保持高于滑片弹簧挡块137的机油供给孔
137h。当然,在压缩机高速运行时,机油的油面也应至少保持高于滑片弹簧挡块137的机油供给孔137h最下端。但是,由于在机油通过滑片弹簧挡块137的机油供给孔137h流入到滑片安装口132H时,与压缩制冷剂混合并排出到外部,因此机油的油面难以保持规定高度以上。因此,为了在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内保持适当量以上的机油量,优选地适用机油回收结构。
[0083] 对上述实施例的机油回收结构进行说明,从上部轴承盖135的排出口及排出阀135A排出的压缩制冷剂在与设在转子131正上面的油分离板180(图1中图示)碰撞时,机油从压缩制冷剂分离。由此,分离出机油的制冷剂通过设在油分离板180(图1中图示)的孔182h(图3中图示)排出,从制冷剂分离的机油从油分离板180(图1中图示)掉落到转子131或上部轴承盖135上,然后沿着部件之间的机油回收流路回收到密闭容器110(图
1中图示)的下部。此时,机油回收流路由定子120(图1中图示)和转子131之间的间隙构成,或是由一系列的夹具安装口(未图示)构成,该夹具安装口为了螺栓结合气缸132和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135、136,垂直连通地设在气缸132和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
135、136,以安装夹具(jig)。
[0084] 并且,对滑片润滑结构的另一例进行说明,优选地,下部轴承盖136设置为不堵住气缸132的滑片安装口132H的一部分底面,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内部的机油的油面保持高于下部轴承盖136,并且使滑片安装口132H的最下端保持浸泡。此时,由于滑片安装口132H设在从圆形的气缸132突出的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因此即使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盖部136b形成为圆盘形状,也能够设置为不堵住延长至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的滑片安装口132H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即使下部轴承盖136的下部盖部136b形成为圆盘形状,也能够设置为其外周部分出现落差地形成,以不堵住延长至滑片退避突起部132A的滑片安装口132H的一部分。
[0085] 并且,对滑片润滑结构的又一例进行说明,优选地,上部轴承盖135设置为不堵住气缸132的滑片安装口132H的一部分上表面,密闭容器110(图1中图示)内部的机油的油面保持高于上部轴承盖135,并且使滑片安装口132H的最上端保持浸泡。
[0086] 图10至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0087] 根据本发明中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图10至图12所示,包括:密闭容器210;定子220,其固定于密闭容器210内;旋转部件230,其设置为借助定子220的旋转电磁场在定子220内侧可进行旋转,并压缩制冷剂;固定部件240,其使旋转部件
230悬挂地设置于外周面的同时,固定轴241的上下端不移动地固定于密闭容器210;上部轴托架250,其用于将固定轴241的上端固定于密闭容器210的内侧;下部轴托架260,其与固定轴241的下端相分隔开的同时,固定于密闭容器210内侧,以使旋转部件230可旋转地被上表面支承。此时,用于通过电作用提供动力的电动机构部包括包含定子220的旋转部件230的转子231,用于通过机构性的作用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部包括包含旋转部件230的固定部件240。由此,通过沿着径向设置电动机构部和压缩机构部,从而能够降低整体上的压缩机高度。
[0088] 密闭容器2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密闭容器210相同地包括本体部211及上部/下部壳体212、213,即构成为密闭容器210内部由高压的制冷剂填充的高压式。即,在上部壳体212的中心,作为吸入制冷剂的吸入管的一例,具有直接露出的固定轴241,并在上部壳体212的一侧具有用于排出高压的制冷剂的排出管214,还具有用于向定子220供给电源的终端215。此时,固定轴241无需向密闭容器210外部过度地突出,优选地将适当的固定结构设置于密闭容器210的外部,并与外部的制冷剂管连接。
[0089] 由于定子220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地构成,故而省去详细的说明。
[0090] 旋转部件230包括:气缸型转子231、232,滚柱233,滑片234,衬套235(bush),上部轴承盖236,消音器237(muffler)以及下部轴承盖238。气缸型转子231、232包括:转子231,其沿着轴向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以借助定子220的旋转电磁场进行旋转;气缸232,其设于转子231的内侧,与转子231一体进行旋转,并在内部具有压缩空间。虽然转子231和气缸232能够另行构成并能模压成型,但也能够按粉末烧结体或层叠有铁片的层叠体等形态构成为一体。滚柱233以圆筒形状可旋转地安装于以下将要说明的固定部件240的偏心部242的外周面,为此,在滚柱233和偏心部242之间优选地适用润滑结构。此时,在滚柱
233和偏心部242之间具有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导向流路233A、242C,在滚柱233中具有与吸入导向流路233A、242C连通的吸入口233a。滑片234在滚柱233的外周面沿着径向扩展地具备为一体,以设于滚柱233的吸入口233a一侧,并设置为夹紧于在气缸型转子231、
232或气缸232的内周面中具备的滑片安装口232H。衬套235设置为,对夹紧于气缸型转子231、232的滑片安装口232H的滑片234的端部两侧面进行支承。当然,为了滑片234在气缸型转子231、232的滑片安装口232H及衬套235之间顺畅地移动而适用润滑结构。
[0091] 上部轴承盖236及消音器237和下部轴承盖238沿着轴向结合于气缸型转子231、232,在气缸型转子231、232和滚柱233及滑片234之间形成压缩空间,在与固定部件240接触的部分设置为进行轴颈轴承或止推轴承接触。并且,在上部轴承盖236中具有用于排出在压缩空间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口(未图示)及设置于该排出口的排出阀236A,为了减少死体积,优选地,上部轴承盖236的排出口与滑片233相邻地进行设置。消音器337结合于上部轴承盖236的上表面,在其之间具有用于减小排出阀236A的开闭噪音及高压制冷剂的流动噪音的排出腔室,排出腔室与分别设在上部轴承盖236及消音器237的排出口(未图示)连通。如上所述的上部轴承盖236及消音器237结合于气缸型转子231、232的上表面,下部轴承盖237结合于气缸型转子231、232的下表面,气缸型转子231、232由一种长螺栓等结合部件一次性地进行结合。
[0092] 固定部件240包括:固定轴241,其呈圆柱形状;以及偏心部242,其沿着固定轴241的所有径向从固定轴241突出,以便具有相比固定轴241的圆柱直径更大的直径的圆柱形状,并且与固定轴241偏心地形成。在固定轴241的下部形成有能够供给储存在密闭容器210中的机油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相反,在固定轴241的上部形成有能够吸入低压的制冷剂的垂直吸入流路241B,通过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和垂直吸入流路241B隔开地形成,能够防止机油与制冷剂一同排出。偏心部242相对于固定轴241的所有径向扩展地形成,具有水平吸入流路242B,该水平吸入流路242B沿着偏心部242的径向延长至外周面,以与固定轴241的垂直吸入流路241B连通。当然,虽然滚柱233沿着偏心部242的外周面进行旋转,但由于滚柱233内周面和偏心部242外周面之间具有环形状的吸入导向流路233A、242C,因此制冷剂沿着固定轴241的垂直吸入流路241B、偏心部242的水平吸入流路242B、滚柱233和偏心部242之间的吸入导向流路233A、242C以及滚柱233的吸入口
233a流入到压缩空间。由于该偏心部242的上表面/下表面与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
236、237接触并作用为推力面,因此在偏心部242的上表面/下表面优选地形成润滑油的供给流路,由于在偏心部242的外周面可旋转地接触设置有滚柱233,因此在偏心部242的内侧优选地形成延长至外周面的润滑油的供给流路。
[0093] 上部及下部轴托架250、26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旋转部件230悬挂设置于固定部件240后,在固定轴241的上部夹紧于上部轴托架250的状态下,焊接固定于密闭容器210的上部,在下部轴承盖238可旋转地被下部轴托架260支承的状态下,焊接固定于密闭容器210的下部。
[0094] 另一方面,对旋转部件230可旋转地装配于固定部件240的结构进行说明,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236、238可旋转地设置于固定部件230及下部轴托架260。更详细说,上部轴承盖236包括:上部轴部236a,其在围绕固定轴241上部的内周面具有轴颈轴承;上部盖部236b,其在与偏心部242上表面接触的底面具有止推轴承。上部盖部236b在底面螺栓结合有气缸型转子231、232。并且,下部轴承盖238包括:下部轴部238a,其在围绕固定轴241下部的内周面具有轴颈轴承;下部盖部238b,其在与偏心部242的底面接触的上表面具有止推轴承。并且,下部轴托架260包括:轴承部260a,其围绕下部轴部238a并构成出现落差的圆筒形状;安装部260b,其沿着轴承部260a的径向扩展,并焊接固定于密闭容器210的内侧。此时,在轴承部260a的内周面具有用于轴颈支承下部轴部238a外周面的轴颈轴承,在轴承部260a的出现落差的底面具有用于止推支承下部轴部238a的下部末端的止推轴承,或者在其之间也能插入另外的平板形状的止推轴承261。
[0095] 由此,当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236、238沿着轴向结合于气缸型转子231、232及固定部件240时,上部轴承盖236的上部盖部236b的底面与气缸型转子231、232的上表面接触地进行螺栓结合,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盖部238b与气缸型转子231、232的底面接触地进行螺栓结合。此时,由于上部轴部236a在固定轴241的上部得到轴颈支承的同时,上部盖部236b在偏心部242的上表面得到止推支承,因而上部轴承盖236相对于固定部件240可旋转地进行设置,由于下部轴部238a在固定轴241的下部得到轴颈支承的同时,下部盖部238b在偏心部242的底面得到止推支承,因此下部轴承盖238相对于固定部件240可旋转地进行设置。并且,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将夹紧于下部轴托架260的轴承部260a,通过在相互接触的轴颈面或推力面得到轴承支承,下部轴承盖238相对于下部轴托架260可旋转地得到支承。
[0096]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滑片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0097] 参照图13对滑片234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在气缸型转子231、232的内周面具有沿着径向纵长地形成的同时,沿着轴向贯通的滑片安装口232H,在滑片安装口232H中夹紧一对衬套235后,以一体方式具备在滚柱233的外周面的滑片234夹紧于衬套235之间。此时,在气缸型转子231、232和滚柱233之间具有压缩空间,压缩空间由滑片234划分为吸入室S和压缩室D。滚柱233的吸入口233a设于滑片234的一侧,以与吸入室S连通,上述说明的上部轴承盖236(图11中图示)的排出口及排出阀236A(图11中图示)设于滑片234的另一侧,以与压缩室D连通,为了减少死体积,优选地与滑片234相邻地进行设置。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与滚柱233制作为一体的滑片234在衬套235之间可滑动移动地进行装配,这种装配能够消除以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与滚柱或气缸另行制作的滑片由弹簧得到支承而发生的滑动接触引起的摩擦损失,并能够减小吸入室S和压缩室D之间的制冷剂泄漏。
[0098] 由此,在气缸型转子231、232由与定子220(图10中图示)的旋转磁场受到旋转力时,气缸型转子231、232将进行旋转。滑片234在夹紧于气缸型转子231、232的滑片安装口232H的状态下,将气缸型转子231、232的旋转力传递给滚柱233,此时,随着两者的旋转,滑片234在衬套235之间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即,气缸型转子231、232的内周面具有与滚柱233的外周面相互对应的部分,该相互对应的部分在气缸型转子231、232和滚柱233每一次旋转时,反复进行接触后相互远离的过程,使吸入室S逐渐变大并将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吸入到吸入室S的同时,使压缩室D逐渐变小并压缩其内的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后排出。
[0099]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部的运行循环的俯视图。
[0100] 对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压缩及排出的过程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示出了气缸型转子231、232和滚柱233进行旋转,并用(a)、(b)、(c)、(d)示出了其相对位置改变的一个循环。更详细说,当气缸型转子231、232及滚柱233位于(a)时,通过滚柱233的吸入口233a向吸入室S吸入制冷剂或工作流体,通过滑片234与吸入室S区分的用于排出的压缩室D中发生压缩。在气缸型转子231、232及滚柱233进行旋转并到达(b)时,同样地,吸入室S增大的同时压缩室D减小,并向吸入室S吸入制冷剂或工作流体,压缩室D中继续发生压缩。当气缸型转子231、232及滚柱233进行旋转并到达(c)时,向吸入室S继续吸入,在压缩室D中,在制冷剂或工作流体的压力为设定的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制冷剂或工作流体通过上部轴承盖236(图8中图示)的排出口及排出阀236A(图11中图示)排出。在(d)中,制冷剂或工作流体的吸入和排出近乎结束。
[0101]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压缩机中,如图10至图14所示,由于旋转部件230悬挂于固定部件240进行设置,并能旋转地被下部轴托架260支承,因此在旋转部件230悬挂于固定部件240的部分和旋转部件230被下部轴托架260支承的部分,即,推力面必须要进行润滑,除此之外,在旋转部件230和固定部件240及下部轴托架260中相互接触的部件之间也需要进行润滑。
[0102]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润滑流路一例的侧面剖视图,图16至图1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分别设在固定部件、下部轴承盖、上部轴承盖中的润滑流路的立体图。
[0103] 如图15至图18所示,优选地,储存在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中的机油的油面至少保持高于下部轴托架260(图12中图示),或是高于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最下端。由此,如上所述,由于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容纳于下部轴托架260(图12中图示)的轴承部260a(图12中图示),因此相互接触的面,即,轴颈面和推力面分别得到轴承支承,由于该接触面浸泡于机油中,因此不具备另外的润滑流路也无妨。
[0104] 但是,旋转部件230(图10中图示)和固定部件240(图10中图示)相互接触的部分优选地具有润滑流路,润滑流路可分为下部润滑流路、机油供给部件及上部润滑流路。下部润滑流路构成为,将储存在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下部的机油供给到下部轴承盖238和固定轴241及偏心部242的相互接触的部分;机油供给部件270构成为,与旋转部件230(图10中图示)一同进行旋转并抽吸机油;上部润滑流路构成为,将由机油供给部件
270抽吸的机油供给到上部轴承盖236和固定轴241及偏心部242的相互接触的部分。
[0105] 下部润滑流路包括: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其作为垂直于固定轴241的下部的中空空间;机油供给孔241h,其沿着固定轴241下部的径向贯通,以与机油供给流路241A连通;第一机油供给槽a、b,其形成于与下部轴承盖238接触的偏心部242的底面及偏心部242的正下面的固定轴241的外周面,以与机油供给孔241h连通。此时,虽然第一机油供给槽a、b同样地形成于下部轴承盖238和固定轴241及偏心部242的相互接触的部分中的任一位置也无妨,但是优选地在厚度相对厚且机械加工容易的固定轴241的下部外周面及偏心部242的底面,以侧截面为 的环形状的槽部形成。当然,机油油面优选地形成为,使下部轴承盖238浸泡。除此之外,为了机油即使不经过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及机油供给孔241h,也能够供给到第一机油供给槽a、b,如图17所示,在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内周面,能够形成为了与第一机油供给孔a、b连通而垂直的直线形或螺旋形的沟槽238g。
[0106] 机油供给部件270包括:中空轴部271,其构成为圆筒形状并夹紧于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以及螺旋桨272,其设置于中空轴部271的内部,由旋转力使机油通过与中空轴部271之间的流路供给。由此,机油供给部件270在与下部轴承盖238一同浸泡于机油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机油通过机油供给部件270得以上升。
[0107] 上部润滑结构包括:固定轴2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两个以上的偏心部2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242A,其延长至偏心部242的上表面,以与固定轴2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连通;第二机油供给槽c、d,形成于与上部轴承盖236接触的偏心部242的上表面及偏心部242的正上面的固定轴241的外周面,设在偏心部2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242A优选地具备为,与设在偏心部242的水平吸入流路242B不发生重叠。同样地,第二机油供给槽c、d形成于与上部轴承盖236和固定轴241及偏心部242相互接触的部分中的任一位置也无妨,但是优选地在厚度相对厚且机械加工容易的固定轴241的上部外周面及偏心部242的上表面,以侧截面为 的环形状的槽部形成。除此之外,为了储存在第二机油供给槽c、d中的机油沿着与上部轴承盖236的上部轴部236a和固定轴242上部接触的面上升并进行润滑,如图18所示,在上部轴承盖236的上部轴部236a的内周面,能够形成为了与第二机油供给槽c、d连通而垂直的直线形或螺旋形的沟槽236g。
[0108] 因此,由于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末端等相比机油供给孔241h油面更高,因而储存在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的机油通过固定轴2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固定轴241的机油供给孔241h以及下部轴承盖238的沟槽238g流入到第一机油供给槽a、b。此时,随着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轴部238a浸泡于机油中,在与下部轴托架260(图
12中图示)之间进行润滑,下部轴承盖238由第一机油供给槽a、b及沟槽238g中汇集的机油,在与固定轴241及偏心部242之间进行润滑的同时可旋转地进行设置。并且,随着旋转部件230(图10中图示)进行旋转,机油由机油供给部件270抽吸,该机油通过固定轴241的第一机油供给流路241A及偏心部242的第二机油供给流路242A流入到第二机油供给槽c、d,追加地通过上部轴承盖236的沟槽236g得以上升。此时,上部轴承盖236由第二机油供给槽c、d及沟槽236g中汇集的机油,在与固定轴241及偏心部242之间进行润滑的同时可旋转地进行设置。
[0109] 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滑片润滑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0110] 如图13和图19所示,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滑片润滑结构进行说明。
[0111] 为了在转子231内周面进行模压成型,在气缸232的外周面具有突出的结合用突起232a,并具有从气缸232的内周面延长至结合用突起232a一部分的滑片安装口232H,将滑片234与衬套235之间接触地设置于滑片安装口232H,下部轴承盖238不堵住气缸232的滑片安装口232H的一部分底面。此时,由于滑片安装口232H设在从圆形的气缸232突出的结合用突起232a,因此即使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盖部238b形成为圆盘形状,也能够设置为,不堵住延长至结合用突起232a的滑片安装口232H的一部分。并且,即使下部轴承盖238的下部盖部238b形成为圆盘形状,也能够设置为,其外周部分出现落差地形成,以不堵住延长至结合用突起232a的滑片安装口232H的一部分。如上所述,为了机油通过滑片安装口232H的底面流入,优选地,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内部的机油的油面保持高于下部轴承盖238,并且使滑片安装口232H的最下端保持浸泡。但是,由于在机油通过滑片安装口232H的底面流入到滑片安装口232H时,与压缩制冷剂混合并排出到外部,因此机油的油面难以保持规定高度以上。因此,为了在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内保持适当量以上的机油量,优选地适用机油回收结构。
[0112] 对上述实施例的机油回收结构进行说明,从上部轴承盖236的排出口及消音器237(图12中图示)的排出阀排出的压缩制冷剂在与设置在消音器237(图12中图示)的正上面的油分离板280(图10中图示)碰撞时,机油从压缩制冷剂分离。由此,分离出机油的制冷剂通过设在油分离板280(图10中图示)的孔(未图示)排出,从制冷剂分离的机油从油分离板280(图10中图示)掉落到转子231或上部轴承盖236上,然后沿着部件之间的机油回收流路回收到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的下部。此时,机油回收流路由定子220(图10中图示)和转子231之间的间隙构成,或是由一系列的夹具安装口(未图示)构成,该夹具安装口为了螺栓结合气缸232和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236、238,垂直连通地设在气缸232和上部轴承盖及下部轴承盖236、238,以安装夹具(jig)。
[0113] 并且,对滑片润滑结构的又一例进行说明,优选地,上部轴承盖236设置为不堵住气缸232的滑片安装口232H的一部分上表面,密闭容器210(图10中图示)内部的机油的油面保持高于上部轴承盖236,并且使滑片安装口232H的最上端保持浸泡。
[0114] 以上,本发明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及附图举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以上的实施例及附图受到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内容进行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