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

申请号 CN201580006836.5 申请日 2015-02-25 公开(公告)号 CN105980710A 公开(公告)日 2016-09-28
申请人 日本油泵株式会社; 发明人 川野裕司;
摘要 本 发明 为一种 泵 装置,其目的在于,抑制内 啮合 齿轮 泵的 转子 形成阶梯差,抑制在内转子与外转子的端面(侧面)形成间隙,防止容积效率降低。因此,本发明的泵装置具有内转子(13)内啮合于外转子(12)的内啮合齿轮泵(10),在转子的端面上设置板状部件(7),该板状部件(7)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为不封闭吸入口(150)的形状,形成有贯通孔(73),并形成有连续形状且收容O型环的O型环槽(71、72)。
权利要求

1.一种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内转子啮合于外转子的内啮合齿轮栗,在转子的端面上设置板状部件,该板状 部件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为不封闭吸入口的形状,形成有贯通孔,并形成有连续形状且 收容0型环的0型环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栗装置,其中,上述0型环槽形成在板状部件的与转子远离一侧的面上,0型环以规定的过盈量安装于 0型环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栗装置,其中,在板状部件的与转子相反侧形成有盲空间,在该盲空间内收容弹性部件。

说明书全文

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啮合齿轮栗。背景技术
[0002] 齿轮栗存在外啮合齿轮栗和内啮合齿轮栗(例如,摆线栗:注册商标)。
[0003] 以往,与外啮合齿轮栗向比较,在比较低压的区域使用内啮合齿轮栗。
[0004] 近年,提出有将冷却剂(冷却液切削液)作为工作流体的内啮合齿轮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 但是,由于在冷却剂中存在较硬的杂质(粒子),因此由于该较硬的杂质而内啮合齿轮栗的转子磨损。
[0006] 而且,当转子磨损时,在内转子与外转子的端面(侧面)形成间隙,容积效率会降低,产生排出量降低这样的问题。
[0007] 然后,在目前,还未提出对于内啮合齿轮栗的所述问题的有效对策。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〇〇1〇]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53231号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栗装置,能够对内啮合齿轮栗的转子的磨损进行抑制,抑制在内转子与外转子的端面(侧面)形成间隙,防止容积效率降低。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 本发明的栗装置(100〜100C,200〜200C)的特征在于,具有内转子(13,213)内啮合于外转子(12,212)的内啮合齿轮栗(10),在转子(外转子12,212以及内转子13,213)的端面(吸入侧端面:与驱动源远离一侧的端面)设置有板状部件(平衡板7,74,207,2074),该板状部件(平衡板7,7A,207,207A)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为不堵塞吸入口( 150,Pi)的形状, 形成有贯通孔(排出压导入孔73,73A),并形成有连续形状且收容0型环的0型环槽(71, 71A,72,72A,207a,207b,207k,207j)。[〇〇15]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0型环槽(71,72,207&,20713)形成在板状部件(平衡板7, 207)的与转子远离一侧的面上,0型环具有规定的过盈量地安装于规定的0型环槽(71,72, 207a,207b)内。
[0016]或者,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板状部件(平衡板7A,207A)的与转子相反侧形成有盲空间(盲孔BH),在该盲空间内收容弹性部件(9)。[〇〇17]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转子的与上述板状部件(平衡板7,7A,207,207A)相反侧的端面上配置有第二板状部件(固定板8),第二板状部件(8)为不封闭排出孔(140)的形状。
[0018]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内啮合齿轮栗的工作流体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相对于转子的旋转轴方向配置在不同侧。
[0019] 或者,也可以为,工作流体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相对于转子的旋转轴方向配置在相同侧。
[0020] 发明的效果
[0021] 根据具备上述构成的本发明,在转子(外转子以及内转子)的端面(吸入侧端面:与驱动源远离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板状部件(平衡板7,7纟,207,207纟),该板状部件(平衡板 7,7A,207,207A)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为不封闭吸入口( 150,Pi)的形状,并形成有贯通孔(排出压力导入孔73,73A),经由外转子(12,212)与内转子(13,213)的间隙以及贯通孔 (排出压力导入孔73,73A),向板状部件(7,7A,207,207A)的与转子远离一侧导入排出压力 (或者被加压的工作流体)。[〇〇22] 在此,在板状部件(平衡板7,74,207,2074)上形成有0型环槽(71,71六,72,72八, 207&,20713,2071^,207]_),并嵌合有0型环,因此向板状部件(7,74,207,2074)导入排出压力, 即使供给被加压的工作流体,也通过〇型环防止漏出。[〇〇23]然后,板状部件(7,74,207,2074)的被导入排出压力的区域的面积被设定为,比外转子(12,212)与内转子(13,213)的间隙的排出压力所作用的区域的面积大,因此板状部件 (7,7A,207,207A)被向转子侧(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排出侧:图1的左侧)按压。
[0024]即使排出压力成为零或者负压,由于通过0型环的过盈量、弹性部件(弹簧9)的弹性反力按压,因此在转子(12,13,212,213)与板状部件(7,74,207,207六)之间也不形成间隙。[〇〇25]根据本发明,板状部件(7,7A,207,207A)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因此不磨损。与此相对,转子(12,13,212,213)的侧面磨损,但由于被按压于该转子的板状部件(7,7A,207, 207A)不磨损而保持平坦的状态,因此转子(12,13,212,213)的侧面不会被磨损为凹凸。然后,相对于转子(12,13,212,213)磨损的量,板状部件(7,7A,207,207A)向该转子侧移动,而较少(由磨损导致的)空隙(间隙)。该空隙(间隙)减少的结果,对于本发明的栗装置来说为容积效率提高。[〇〇26] 此外,板状部件(7,74,207,207六)成为不封闭吸入口(150,?1)侧的形状,因此不会由于设置板状部件(7,7A,207,207A)而阻碍工作流体向内啮合齿轮栗的吸入。[〇〇27]在此,将板状部件(7,7A,207,207A)向转子侧按压的力从内啮合齿轮栗的排出压力得到,因此在内啮合齿轮栗的起动时等,排出压力不作用于板状部件。[〇〇28]但是,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内啮合齿轮栗的排出压力以外的机械式的力,将板状部件(7,7A,207,207A)向转子侧按压。[〇〇29]例如,将0型环配置在板状部件(7,207)的与转子相反侧,0型环具有规定的过盈量地安装于0型环槽(71,72,207&,20713)内,0型环的弹性反力作用于板状部件(7,207),由此将板状部件(7,207)向转子侧按压。
[0030]或者,在板状部件(7A,207A)的与转子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盲空间(盲孔BH),在该盲空间内收容弹性部件(9),由此该弹性部件(9:弹簧)的弹性反力作用于板状部件(7A, 207A),而将板状部件(7A,207A)向转子侧按压。[〇〇31]由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内啮合齿轮栗的起动时等,板状部件(7,7A,207,207A)也被向转子侧按压。
[0032] 如上述那样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7,74,207,2074)不磨损、而保持平坦的状态,因此被按压于其上的转子(12,13,212,213)侧面不会磨损为凹凸。而且,与转子(12,13,212,213)的磨损量相应地板状部件(7,7A,207,207A)向转子侧移动而使(由磨损导致的)空隙(间隙)减少,因此容积效率提高。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〇〇34]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啮合齿轮栗的转子的侧视图。[〇〇35]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板的图。
[0036]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板附近的局部截面主视图。[〇〇37]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板的图。
[0038]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〇〇39]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
[0040]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平衡板的图。[0041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平衡板附近的局部截面主视图。
[004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
[0043]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
[0044]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1的Y向视图)。
[0045]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
[0046]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
[0047]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主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参照添付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9] 首先,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0] 在图1中,整体由符号100表示的栗装置具有内啮合齿轮栗10。
[0051] 内啮合齿轮栗10局部齿轮箱11、外转子12以及内转子13。在图1中,符号14为栗壳体,符号15为栗下部端板(以下,简称为“端板”)。内转子13通过未图示的键固定于旋转轴5。
[0052] 图2表示由于外转子12和内转子13啮合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升压的状态。[〇〇53]在图2中,实施方式的内啮合齿轮栗10为,外转子12的7个内齿12t与内转子13的6 个外齿13t啮合,并且向相同方向旋转(箭头R)。[〇〇54]通过外转子12的7个内齿12t与内转子13的6个外齿13t的啮合,工作流体被升压。
[0055] 在图2中,施加了影线的区域E1的工作流体被升压。
[0056] 在区域E1(图2)中升压的工作流体,从形成于转子12、13侧的端面上的排出孔140 (在图2中由虚线表示),经由栗壳体14(图1)的排出流路141,从排出口 1似排出。[〇〇57] 在图1中,栗装置100为,在旋流器外壳45上设置有一次旋流器40,在一次旋流器40 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多个二次旋流器50。一次旋流器40和二次旋流器50是下端(杂质排出口 42、52)缩径的锥状部件。在旋流器外壳45的下端附近,形成有用于取入工作流体的流入口45i〇[〇〇58]并且,栗装置100具有收容在叶轮壳体31内部的叶轮30(旋流器中继叶轮)。[〇〇59]在一次旋流器40的下方配置有锥状引导部件55,在进一步下方设置有杂质排出用叶轮60。
[0060]内转子13、旋流器中继叶轮30、杂质排出用叶轮60固定于旋转轴5,并通过未图示的电动达旋转驱动。[0061 ] 对从栗装置100的流入口 45i取入的工作流体的流动(F1〜Fll:Fcl〜Fc4)进行说明。[〇〇62]从流入口 45i取入的工作流体F1在旋流器外壳45内上升(箭头F2),在引导部件312 的顶部折回而向一次旋流器40流入(箭头F3)。[〇〇63]向一次旋流器40流入的工作流体沿着旋转轴5以涡流状下降(箭头F4),比重较大的杂质(例如,冷却剂所包含的切削粉等杂质)从杂质排出口42排出(由虚线表示的箭头 Fcl),清洁的工作流体上升到旋流器中继叶轮30的位置(箭头F5)。[〇〇64]通过旋流器中继叶轮30的旋转,工作流体被升压而向2次叶轮50内流入(箭头F6)。 [〇〇65]向二次旋流器50流入的工作流体以涡流状下降(箭头F7),比重较大的杂质下降而从杂质排出口52排出,沿着锥状引导部件55滑落(由虚线表示的箭头Fc2),被两个阶段地清洁化的工作流体上升而在设置于吸入板20的吸入管21内流过(箭头F8)。[〇〇66]工作流体在吸入板20的流路22中通过,从端板15的吸入口 150向内啮合齿轮栗10 内部吸入(箭头F9)。如何,通过内啮合齿轮栗10而升压,经由栗壳体14的排出孔140、排出流路141,从栗壳体14的排出口 142排出(箭头F10、箭头F11)。详细将后述,但通过内啮合齿轮栗10升压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由箭头F10R表示),向形成于平衡板7的排出压力导入孔73 (图3)内流入。[〇〇67]此外,从一次旋流器40的杂质排出口 42以及二次旋流器50的杂质排出口 52排出的包含杂质的工作流体(箭头Fcl、Fc2),通过杂质排出用叶轮60赋予动压(箭头Fc3),从杂质排出口 63向栗外排出(箭头Fc4)。
[0068] 图1所示的栗装置100,是相对于内啮合齿轮栗10的旋转轴5的方向(图1中上下方向),工作流体的吸入侧(端板15侧)与排出侧(栗壳体14侧)配置在不同侧的类型的栗。
[0069] 作为发明者所掌握的经验法则,在所述类型的栗装置中,内啮合齿轮栗10的转子 12、13,产生端板15侧(吸入侧:在图1中为下方)比栗壳体14侧(排出侧:在图1中为上方)的磨损量变大的现象。
[0070] 为了抑制由于转子12、13的所述磨损而产生的阶梯差,在栗装置100的齿轮栗10 中,在端板15侧(吸入侧:在图1中为下侧)配置有平衡板7(参照图3)。平衡板7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
[0071] 在图1中,在端板15的与转子12、13相接的面15f上形成有平衡板安装孔15h,平衡板安装孔15h的深度尺寸比平衡板7的厚度尺寸稍大。而且,平衡板7安装于平衡板安装孔 15h〇
[0072] 如图3所示,平衡板7具有使半径不同的两个半圆7oa(较大的半圆)、7ob(较小的半圆)相互的底边连接那样的平面形状。[0〇73 ] 在半圆7oa、7ob相连接的部分,半圆7oa、7ob经由径向尺寸较小的圆弧r而顺畅地连接。
[0074] 在图3中,较大的半圆7oa的曲率中心由符号Cl表示,较小的半圆7ob的曲率中心由符号C2表示。在图3中,两个曲率中心C1、C2(在图3中的上下方向上)偏置。
[0075] 在平衡板7的平面上形成有型环槽71、72,0型环槽71、72平面地形成为圆环状,其截面形状为矩形。
[0076] (径向尺寸)较小一方的0型环槽72的中心C3,位于通过上述曲率中心C1的平线 Lh (在图3中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点划线)上,并位于相对于曲率中心C1在图3中向左方偏置的位置。
[0077] 在较小的0型环槽72的径向内侧形成有贯通孔7i。贯通孔7i与0型环槽72同心,贯通孔7i的半径小于较小的0型环槽72的曲率半径。而且,在贯通孔7i中插入有旋转轴5(图 1)〇
[0078] 在图1、图3中省略图示,但在0型环槽71、72内嵌入有0型环(相对于工作流体具有耐性的弹性部件:例如橡胶制)。
[0079] 在平衡板安装孔15h(参照图1)的底部,通过省略图示的这两个0型环,图3中所示的由两个〇型环槽71、72包围的区域E2(图3中施加了影线的区域)成为被密封的空间(密封空间)。
[0080] 在该密封空间(图3中,由0型环槽71、72包围的区域E2:在图3中施加了影线的区域)中,形成有沿着平衡板7的厚度方向延伸的2个位置的贯通孔(排出压力导入孔)73,工作流体(由箭头F10R表示的工作流体)经由贯通孔73侵入。向上述密封空间(图3中施加了影线的区域E2)侵入的工作流体,附加使平衡板7向图1上方移动的按压力,而将平衡板7向转子 12、13按压。
[0081] 此外,平衡板7的2个位置的排出压力导入孔73被配置为,即使一方被内转子13堵塞,另一方也不会被堵塞。
[0082] 图3中的符号74,为用于插入未图示的止转销的销孔。通过未图示的止转销,防止平衡板7旋转(由旋转轴5的旋转导致带动旋转)。
[0083] 此外,销孔74为盲孔,向形成有0型环槽71、72—侧开口。
[0084] 在图1中,在转子12、13的上侧(与平衡板7相反侧),以与转子12、13相接的方式配置有固定板8。固定板8由硬度比转子12、13的硬度更高的材料构成。并且,优选硬度比冷却剂中有可能混合的杂质的硬度更高。[〇〇85]图5表示该固定板8的详细情况。[〇〇86]在图5中,在固定板8上形成有吸入口82以及排出孔81。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固定板 8的吸入口 82。此外,在未形成固定板8的吸入口 82的情况下,密封压泄放孔(未图示)需要与吸入室连通。
[0087]图5的固定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板)8仅例示如下情况:为了实现与工作流体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相对于内转子的旋转轴方向配置在相同侧的类型的栗(图11〜图15)的固定板的共用化(部件的共用化),而形成了吸入口 82以及排出孔81的双方。在此,在旋转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将栗(图11〜图15)的固定板翻过来使用。[〇〇88]图5中的符号84为止转销的安装孔,符号8i为旋转轴5的插入孔。
[0089]在内啮合齿轮栗10中,外转子12与内转子13的间隙从吸入侧(图1的下侧)连续到排出侧(图1的上侧)。因此,内啮合齿轮栗10的排出压力在栗旋转轴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 上,经由外转子12与内转子13的间隙(箭头F10R)、以及形成于平衡板7的排出压力导入孔 73,导入到平衡板7的图1中的下端面(平衡板安装孔15h的底部),并向上述密封空间(图3中施加了影线的区域E2)供给(施加)。然后,将平衡板7向转子12、13(向图1的上方)按压。
[0090] 另一方面,在图2中,施加了影线的区域E1是某个瞬间的外转子12与内转子13的间隙,表示排出压力所作用的区域。然后,施加了影线的区域E1的排出压力作用为,将平衡板7 向图1的下方(从转子12、13远离的方向)按压。
[0091] 如根据图2、图3可知的那样,设定为:[〇〇92] E1的面积
[0093] 因此对面积较大的E2侧(图1中的平衡板7的下侧)施加的压力,强于对面积较小的 E1侧(图1中的平衡板7的上侧)施加的压力。作为其结果,平衡板7被向排出侧(图1的上侧: 转子12、13侧)按压。
[0094] 在此,当将平衡板7向排出侧(图1的上侧)按压的力过强时,对区域E2侧施加的压力会妨碍转子12、13的旋转。另一方面,当将平衡板7向转子12、13侧(图1的上侧)按压的力过弱时,由于转子12、13的端部的磨损而容积效率会降低。
[0095]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不产生所述问题的方式决定0型环的位置(S卩,0型环槽71、 72的位置)。换言之,0型环槽71、72的位置被设定为如下位置:对区域E2侧施加的压力不会妨碍转子12、13的旋转,且,平衡板7被向转子12、13侧(图1的上侧)可靠地按压,能够防止由转子12、13的端部的磨损导致容积效率降低。
[0096] 此外,在实机中,由于受到从区域E1向外转子12外周和内转子13内周漏出的排出压力的压力梯度的影响,因此区域E2的面积通过实验来决定。[〇〇97]在图3中,由两个0型环槽71、72包围的区域E2被设定为,吸入口(图3中由虚线Li表示边界线的区域)侧(图3的下侧)极小、排出孔140(图3中由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Lo)侧较大。栗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相比为高压,因此将平衡板7的排出压力所作用的栗排出侧区域 Lo以较大的压力向转子12、13侧按压。即,两个0型环槽71、72被设定为,在平衡板7中,将排出压力所作用的区域即栗排出侧区域Lo向转子12、13侧以较大的压力按压,使平衡板7按压转子12、13的量成为均等。
[0098] 另一方面,平衡板7成为不将吸入口 150(图3中的符号Li)侧封闭的形状,为不会妨碍向内啮合齿轮栗10吸入工作流体的形状。换言之,在吸入侧(图1中下侧),未被平衡板7封闭的区域构成内啮合齿轮栗10的吸入口 150。
[0099] 具有所述构造的平衡板7为,通过内啮合齿轮栗10的排出压力,将转子12、13的吸入侧(图1的下侧)端面向排出侧(图1的上侧)按压。
[0100] 如上述那样,平衡板7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因此不会磨损而保持平坦的状态。 因此,按压于平衡板7的转子12、13的侧面不会磨损为凹凸。然后,与转子12、13磨损的量相对应,平衡板7向转子12、13侧移动,减小由磨损导致的空隙(间隙)。因此,内啮合齿轮栗10 的容积效率提高。
[0101] 如上述那样,将平衡板7向转子12、13的吸入侧(图1的下侧)端面按压的力,从内啮合齿轮栗10的排出压力得到。因此,在内啮合齿轮栗10的起动时,排出压力不作用于平衡板。
[0102]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截面的直径尺寸比0型环槽71、72的深度尺寸大的0 型环安装于〇型环槽71、72内,因此如图4所示那样,0型环01?的弹性反力?^寸0型环槽71、72 减小作用,通过该弹性反力Fr(在图4中向上方作用),平衡板7被按压于转子12、13(在图4中省略图示)的下端面。
[0103] 换言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起动时将平衡板7按压于转子12、13的下端面的初始压力,通过0型环的弹性反力Fr来得到。因此,即使在内啮合齿轮栗10的排出压力不作用于平衡板7的起动时,平衡板7也被按压于转子12、13的图4中的下端面。在此,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的平衡板7不磨损而保持平坦的状态,因此按压于平衡板7的转子12、13的侧面不会磨损为凹凸,抑制转子12、13的侧面形成阶梯差。然后,与转子12、13磨损的分相对应,平衡板7向转子12、13侧移动而减少由磨损导致的空隙(间隙)。作为其结果,内啮合齿轮栗10的容积效率提高。
[0104] 接着,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减小说明。在图6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 100A表示。
[0105] 在图1〜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内啮合齿轮栗10的排出侧(在图1中为转子 12、13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8(图5)。[〇1〇6]与此相对,在图6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固定板。根据发明者的实验判明:在转子12、13中,栗壳体14侧(排出侧:在图6中为转子12、13的上方)的磨损不大。因此,根据要求规格的不同,能够省略固定板。[〇1〇7]图6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作用效果与图1〜图5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0108] 参照图7〜图9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7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 100B表示。
[0109] 在图1〜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在内啮合齿轮栗10的起动时,将平衡板7向排出侧(图1中上侧)按压的初始压力((例如在起动时将平衡板 7向转子12、13的端面按压的力:朝向图4的上方的力),通过0型环的弹性反力Fr来得到。
[0110] 与此相对,在图7〜图9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不通过0型环的弹性反力、而通过弹簧 (螺旋弹簧)9的弹性反力,在内啮合齿轮栗10的起动时,得到将平衡板7A向排出侧(图7中上侦U按压的初始压力(将平衡板7A向转子12、13的端面按压的力:在图9中朝向上方的力)。
[0111] 如将图9与图4进行比较而能够明确的那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平衡板7A上的0型环槽71A、72A或者0型环0R的位置(参照图9)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4)不同。
[0112] 在图4(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平衡板7上的0型环槽71、72或者0型环0R 形成在平衡板7的吸入侧(图4的下方)端面上。
[0113] 与此相对,在图9(第三实施方式)中,平衡板7A上的0型环槽71A、72A或者0型环0R 为,相对于旋转轴方向(图9的上下方向),配置在平衡板7A的吸入侧(图9的下方)端面与排出侧(图9的上方)端面之间的区域中、且在沿着平衡板7A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的位置上。而且,内侧0型环72A与嵌合固定于端板15的衬套BS相面对。
[0114] 如图9(以及图7)所示,在平衡板7A的吸入侧(图7的下侧)端面上形成有盲孔BH,在该盲孔BH内收容有弹簧9。该弹簧9以被压缩的状态收容,弹簧9向伸长的方向作用弹性反力。
[0115] 作为其结果,通过弹簧9的弹性反力(弹簧9伸长的力),平衡板7A被向排出侧(图7、 图9中上侧)按压,得到内啮合齿轮栗10起动时的初始压力(例如在起动时将平衡板7A向转子12、13的端面按压的力)。
[0116] 在图8中,符号73A表示排出压力导入孔73,符号74A表示止转销的安装孔。
[0117] 此外,在图8的左右两端由符号G表示的圆(点划线),表示设置于平衡板安装孔15h 的2个弹簧9的抵接位置。[〇118]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固定板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固定板8。[〇119]在通过弹簧9的弹性反力来得到内啮合齿轮栗起动时的初始压力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与通过0型环的弹性反力来得到初始压力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较,能够将通过弹性反力按压平衡板7A的量(移动量)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更大。
[0120]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转子12、13的磨损量变大,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 且不磨损而保持平坦状态的平衡板7A被向转子12、13的侧面适当地按压。因此,抑制在转子 12、13的侧面形成阶梯差。然后,与转子12、13磨损的量相对应,平衡板7向转子12、13侧移动而使由磨损导致的空隙(间隙)减少,因此容积效率提高。
[0121] 图7〜图9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图1〜图6的实施方式同样。
[0122] 接着,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0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100C表不。
[0123] 在图7〜图9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内啮合齿轮栗的排出侧(图7中上侧)设置有固定板8(与图5同样)。与此相对,在图10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固定板。
[0124] 图10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作用效果与图7〜图9的第三实施方式同样。
[0125]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4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1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200表不。
[0126] 图1〜图10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均是应用于工作流体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相对于内转子13的旋转轴方向配置在不同侧的类型的栗装置的实施方式。
[0127] 与此相对,在图11〜图14的第五实施方式中,是应用于工作流体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相对于内转子213的旋转轴方向配置在相同侧的类型的栗装置的实施方式。
[0128] 在图11以及图12中,整体由符号200表示的栗装置具有旋转轴205、齿轮箱211、外转子212、内转子213、栗壳体214、端盖215、以及支撑部件216。支撑部件216、栗壳体214、齿轮箱211以及端盖215,通过2个贯通螺栓B1和带垫圈螺母NW而固定为1体。而且,支撑部件 216以及栗壳体214通过螺栓B2紧固,端盖215、齿轮箱211以及栗壳体214通过螺栓B3紧固。
[0129] 旋转轴205贯通栗壳体214、内转子213,而由夹装于栗壳体214的轴承BG以及夹装于端盖215的轴承BS来轴支撑。[〇13〇]在此,符号K表示将内转子213固定于旋转轴205的键,符号SW表示止推垫圈,符号 MS表不油封。
[0131] 在图11中,端盖215的与转子212、213相接一侧的面(图11中端盖215的左端面)上, 形成有用于安装平衡板207的平衡板安装孔(盲孔)215H。
[0132] 另一方面,栗壳体214的与转子212、213相接一侧的面(图11中栗壳体214的右端面)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固定板8的固定板安装孔(凹部)214H。
[0133]在图12中,工作流体为,如空心箭头Fi所示那样向栗装置200吸入,如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在栗装置200内流过,如空心箭头Fo所示那样从栗装置200排出。[〇134] 在图12中,符号Pi表不吸入口,符号Po表不排出孔。如图13所不那样,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旋转轴方向,吸入口Pi与排出孔P〇存在于相同侧。因此,在图12中,作为吸入口 Pi与排出孔P〇处于相同侧的情况,而示出双方。
[0135] 在图11、图12中,外转子212、内转子213向相同方向旋转,从吸入口 Pi流入的工作流体通过转子212、213的齿轮间的间隙的容积变动而被升压,并经由排出孔Po从栗壳体214 (图12)的排出口 214〇向栗装置200外排出。
[0136] 栗装置200中的平衡板207 (图11)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平衡板7 (图3)的构造共通。但是,由于转子的旋转方向不同,因此平衡板207相对于图3的平衡板成为关于图3 的X—X轴线对称的形状。
[0137] 平衡板207具有半径尺寸较大的0型环槽207a和径向尺寸较小的0型环槽207b,在0 型环槽207a、207b中分别嵌合有0型环。而且,在平衡板207上穿孔有贯通孔(与图3的排出压力导入孔73同样),并穿孔有止转用的销孔(与图3的销孔74同样)。
[0138] 第五实施方式的固定板8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板8共通的构造。但是,在转子旋转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第五实施方式的固定板8成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板8翻过来的构造。
[0139] 在图11、图12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也与图1〜图5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平衡板207 被按压于转子212、213。然后,初始压力通过0型环的弹性反力来得到。
[0140] 图11、图12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图1〜图5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〇141]接着,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3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200A表不。
[0142] 在图11、图12的第五实施方式张,相对于内啮合齿轮栗的旋转轴方向,在驱动源侧 (图11中左侧)设置有固定板8。
[0143] 与此相对,在图13的第六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固定板。
[0144] 图13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作用效果与图11、图12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方式同样。
[0145] 接着,参照图14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4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200B表不。
[0146] 在图11〜图13中,在内啮合齿轮栗的起动时等、排出压力不作用于平衡板207的情况下,将平衡板207向驱动源侧(图11中左侧)按压的初始压力,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通过〇型环的弹性反力来得到。
[0147] 与此相对,在图14的第七实施方式中,在内啮合齿轮栗的起动时等、排出压力不作用于平衡板207A的情况下,将平衡板207A向驱动源侧(图14中左侧)按压的初始压力,与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弹簧209的弹性反力来得到。
[0148] 栗装置200B的平衡板207A(图14)的构造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平衡板7A(图8、图9)的构造共通。但是,由于转子的旋转方向不同,因此平衡板207A相对于图8的平衡板7A成为关于图8的X—X轴线对称的形状。
[0149] 然后,在栗装置200B中,即使转子212、213的磨损量变大,由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 且不磨损而保持平坦状态的平衡板207A被向转子212、213的侧面适当地按压,因此抑制转子212、213的侧面产生阶梯差。然后,与转子212、213磨损的量相对应,平衡板207A向转子 212、213侧移动而使由磨损导致的空隙(间隙)减少,因此容积效率提高。
[0150] 图14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图11〜图13的实施方式同样。
[0151] 接着,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5中,栗装置的整体由符号200C表示。
[0152] 在图14的第七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旋转轴方向,在驱动源侧(图14中左侧)设置有固定板8。
[0153] 另一方面,在图15的第八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固定板。
[0154] 图15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作用效果与图14的第七实施方式同样。
[0155] 图示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不是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为主旨的记载。
[0156] 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平衡板仅设置在吸入侧(图1中右侧),未设置在排出侦叭图1中左侧)。与此相对,也能够将平衡板仅设置在排出侧(图1中左侧)。在该情况下,需要相对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口的形状进行变更。
[0157] 符号的说明
[0158] 5 • ••旋转轴
[0159] 7 • ••平衡板
[0160] 8 • ••固定板
[0161] 9 • ••弹簧
[0162] 10 • ••内啮合齿轮栗
[0163] 11 • ••齿轮箱
[0164] 12 • ••外转子
[0165] 13 • ••内转子
[0166] 14.••栗壳体
[0167] 15.••端板
[0168] 20.••吸入板
[0169] 30.••旋流器中继叶轮
[0170] 40.• 次旋流器
[0171] 45.••旋流器外壳
[0172] 50.••二次旋流器
[0173] 60.••杂质排出用叶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