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

申请号 CN201510159058.5 申请日 2015-04-06 公开(公告)号 CN104747435A 公开(公告)日 2015-07-01
申请人 山东交通学院; 发明人 臧发业; 戴汝泉; 张竹林; 孔祥臻; 尹修杰;
摘要 一种 定子 摆动式单作用 叶片 二次元件由壳体、 传动轴 、 转子 、定子、 配流盘 、叶片、调节杆、手轮、螺杆、变量 柱塞 、变量壳体、摆动轴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转子的中心是固定的,定子的中心可处在转子中心的左侧或右侧,叶片沿转子径向安置,转子通过平键与传动轴联接,定子上部与调节杆下端联接,定子的下部与摆动轴联接,摆动轴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摆动轴的另一端固定在二次元件后端盖上;变量柱塞的一个侧面加工成圆弧形状或渐开线形状的凹型槽,与调节杆的球形头端联接,另一个侧面也加工有凹槽,其上装有导向 块 ,变量柱塞与螺杆构成 螺纹 传动幅,螺杆左端头固定有手轮;右端盖、左端盖通过 螺栓 固定在变量壳体上,变量壳体固定在二次元件壳体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包括壳体(1)、传动轴(2)、转子(3)、定子(4)、左配流盘(5)、右配流盘(6)、叶片(7)、调节杆(8)、手轮(9)、螺母(10)、左端盖(11)、套筒(12)、螺杆(13)、导向(14)、变量柱塞(15)、变量壳体(16)、右端盖(17)、摆动轴(18);其特征在于,转子(3)的中心是固定的,定子(4)的中心可处在转子(3)中心的左侧或右侧;转子(3)的宽度比定子(4)的宽度稍小,转子(3)安装在定子(4)内,叶片(7)的一端放入转子(3)的叶片槽内,另一端与定子(4)的内表面接触,叶片(7)沿转子(3)径向安置,转子(3)通过平键与传动轴(2)联接,定子(4)上部与调节杆(8)下端通过螺纹联接,定子(4)的下部与摆动轴(18)联接,摆动轴(18)的一端固定在二次元件壳体(1)上,摆动轴(18)的另一端固定在二次元件后端盖上;变量柱塞(15)安装在变量壳体(16)内,变量柱塞(15)的一个侧面加工成圆弧形状或渐开线形状的凹型槽,变量柱塞(15)的凹型槽与调节杆(8)的球形头端联接,变量柱塞(15)的另一个侧面也加工有凹槽,变量柱塞(15)的凹槽上装有导向块(14),变量柱塞(15)的左端部加工有内螺纹,螺杆(13)的右端头加工为外螺纹,螺杆(13)与变量柱塞(15)构成传动幅,螺杆(13)上装有套筒(12),套筒(12)装在变量壳体(16)内,套筒(12)的左端面与螺杆(13)凸肩的右表面配合接触,螺杆(13)凸肩的左表面与左端盖(11)配合接触,左端盖(11)装在螺杆(13)上,螺杆(13)左端头固定有手轮(9),螺母(10)可将螺杆(13)紧在左端盖(11)上;左端盖(11)、右端盖(17)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量壳体(16)上,变量壳体(16)通过螺栓固定在二次元件壳体(1)上;左配流盘(5)、右配流盘(6)安装在传动轴(2)上,并紧压在定子(4)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二次元件的进油口与出油口大小相同。

说明书全文

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属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二次元件是指能实现液压能和机械能互相转换的元件,也称变量液压达/,它既可以工作在“液压马达”工况,又可以工作在“液压泵”工况,当二次元件从“拖动负载”过渡到“负载拖动”的工况时,它就由“液压马达”工况过渡到“液压泵”工况,即由消耗能量工况转变为回收能量工况,从而为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提供可能。
[0003] 现有的二次元件大都是在斜盘柱塞变量马达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结构主要是柱塞式的,其工作压高,在20Mpa以上,流量范围大,一般用于高压、大流量液压系统中,在中、低压液压系统中使用,效率很低,而且柱塞式二次元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高,对油污染敏感,滤油精度要求高,价格较昂贵,因此使得二次元件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噪声小、运转平稳精度高,可应用于中、低压液压系统的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以丰富二次元件的种类,扩大二次元件的应用范围。
[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主要由壳体、传动轴转子、定子、配流盘、叶片、调节杆、手轮、螺杆、变量柱塞、变量壳体、摆动轴等组成。转子的中心是固定的,定子的中心可处在转子中心的左侧或右侧;转子的宽度比定子的宽度稍小,转子安装在定子内,叶片的一端放入转子的叶片槽内,另一端与定子的内表面接触,叶片沿转子径向安置,转子通过平键与传动轴联接,定子上部与调节杆下端通过螺纹联接,定子的下部与摆动轴联接,摆动轴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摆动轴的另一端固定在二次元件后端盖上;手轮、螺母、左端盖、套筒、螺杆、导向、变量柱塞、变量壳体、右端盖等构成变量机构,变量柱塞安装在变量壳体内,变量柱塞的一个侧面加工成圆弧形状或渐开线形状的凹型槽,变量柱塞的凹型槽与调节杆的球形头端联接,变量柱塞的另一个侧面也加工有凹槽,变量柱塞的凹槽上装有导向块,变量柱塞的左端部加工有内螺纹,螺杆的右端头加工为外螺纹,螺杆与变量柱塞构成传动幅,螺杆上装有套筒,套筒装在变量壳体内,套筒的左端面与螺杆凸肩的右表面配合接触,螺杆凸肩的左表面与安装在其上的左端盖配合接触,螺杆左端头固定有手轮,螺母可将螺杆紧在左端盖上;右端盖、左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量壳体上,变量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在二次元件壳体上,左、右配流盘安装在传动轴上,并紧压在定子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二次元件的进出油口大小相同。
[0006] 本发明的一种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定子位置的控制,使二次元件 的“液压马达”工况与“液压泵”工况相互转换,实现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本发明可应用于7Mpa以下的低压液压系统中,以扩大二次元件的应用范围,丰富二次元件的品种。
附图说明
[000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08] 图1是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的结构简图图2是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的A-A视图
图3是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的工作原理图
1.壳体,2.传动轴,3.转子,4.定子,5.左配流盘,6.右配流盘,7.叶片,8.调节杆,
9.手轮,10.螺母,11.左端盖,12.套筒,13.螺杆,14.导向块,15.变量柱塞,16.变量壳体,
17.右端盖,18.摆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一种定子摆动式单作用叶片二次元件主要由壳体1、传动轴2、转子3、定子4、左配流盘5、右配流盘6、叶片7、调节杆8、手轮9、螺母10、左端盖11、套筒12、螺杆13、导向块14、变量柱塞15、变量壳体16、右端盖17、摆动轴18等组成。转子3的中心是固定的,定子
4的中心可处在转子3中心的左侧或右侧。转子3的宽度比定子4的宽度稍小,转子3安装在定子4内,叶片7的一端放入转子3的叶片槽内,另一端与定子4的内表面接触,叶片7沿转子3径向安置(即安放为零),转子3通过平键与传动轴2联接,定子4上部与调节杆
8下端通过螺纹联接,定子4的下部与摆动轴18联接,定子4可绕摆动轴18左右摆动,摆动轴18的一端固定在二次元件壳体1上,摆动轴18的另一端固定在二次元件后端盖上。由手轮9、螺母10、左端盖11、套筒12、螺杆13、导向块14、变量柱塞15、变量壳体16、右端盖
17等构成变量机构,变量柱塞15安装在变量壳体16内,变量柱塞15的一个侧面加工成圆弧形状或渐开线形状的凹型槽,变量柱塞15的凹型槽与调节杆8的球形头端联接,变量柱塞15的另一个侧面也加工有凹槽,变量柱塞15的凹槽上装有导向块14,导向块14可在变量壳体16上加工的导向槽中滑动,起导向和防止变量柱塞15转动的作用,变量柱塞15的左端部加工有内螺纹,螺杆13的右端头加工为外螺纹,螺杆13与变量柱塞15构成传动幅,螺杆13上装有套筒12,套筒12装在变量壳体16内,套筒12的左端面与螺杆13凸肩的右表面配合接触,螺杆13凸肩的左表面与安装在其上的左端盖11配合接触,螺杆13只能转动而不左右移动,螺杆13左端头固定有手轮9,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手轮9,可通过螺杆13带动变量柱塞15左、右移动,在变量柱塞15的作用下,定子4通过调节杆8可绕摆动轴11左右摆动实现变量。不变量时,由螺母10将螺杆13锁紧在左端盖11上。右端盖17、左端盖11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量壳体16上,变量壳体16通过螺栓固定在二次元件壳体1上;左、右配流盘5、6安装在传动轴2上,并紧压在定子4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二次元件的进出油口大小相同。
[0010] 二次元件不工作时,定子4的中心与转子3的中心重合,偏心距为零,二次元件的排量为零,此位置即为二次元件的初始位置,即零点。
[0011] 二次元件工作时,松开螺母10,逆时针旋转手轮9,变量柱塞15向右移动,对着二次元件传动轴2的方向,变量柱塞15通过调节杆8使定子4绕摆动轴18向右摆动一个角度,定子4中心处在转子3中心的右侧,定子4的中心与转子3的中心就产生了一个偏心距,调节结束后拧紧螺母10。当二次元件上油口进油,下油口回油时,在图3(a)所示的二次元件上油口进油端,由转子3、定子4、两相邻叶片及左、右配流盘5、6组成的封闭区域中,由于右侧叶片的受压面积大于左侧叶片的受压面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转子3及传动轴2以顺时针方向(对着二次元件传动轴2的方向)旋转,二次元件以“液压马达”工况工作,消耗液压系统的能量,驱动负载工作。
[0012] 若停止给二次元件供油,在负载惯性动能作用下,转子3及传动轴2继续以顺时针方向(对着二次元件传动轴2的方向)旋转,此时,松开螺母10,顺时针旋转手轮9,变量柱塞15向左移动,变量柱塞15通过调节杆8使定子4中心处在转子3中心的左侧(过零点),调节结束后拧紧螺母10。在图3(b)中,二次元件下油口处由转子3、定子4、两相邻叶片及左、右配流盘5、6组成的封闭区域容积不断增大,产生真空,吸入油液,下油口就成为吸油口;上油口处由转子3、定子4、两相邻叶片及左、右配流盘5、6组成的封闭区域容积不断减小,油液经上油口被压出进入液压系统中,以“液压泵”工况工作,向液压系统回馈能量,并起制动作用。
[0013] 若定子4的中心处在转子3中心的左侧,给二次元件上油口通压力油,下油口回油时,在图3(c)所示的二次元件上油口的进油端,由转子3、定子4、两相邻叶片及左、右配流盘5、6组成的封闭区域中,由于左侧叶片的受压面积大于右侧叶片的受压面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转子3及传动轴2以逆时针方向(对着二次元件传动轴2的方向)旋转,二次元件又以“液压马达”工况工作,消耗液压系统的能量,驱动负载工作。
[0014] 松开螺母10,逆时针旋转手轮9,变量柱塞15向右移动,通过变量柱塞15的作用,将二次元件定子4的中心调至转子3中心的右侧(过零点),调节结束后拧紧螺母10,并停止给二次元件供油,若转子3及传动轴2仍以逆时针方向(对着二次元件传动轴2的方向)旋转,此时,在图3(d)中,二次元件下油口处由转子3、定子4、两相邻叶片及左、右配流盘5、6组成的封闭区域容积不断增大,产生真空,吸入油液,下油口就成为吸油口;上油口处由转子3、定子4、两相邻叶片及左、右配流盘5、6组成的封闭区域容积不断减小,油液经上油口被压出进入液压系统中,以“液压泵”工况工作,向液压系统回馈能量,并起制动作用。
[0015] 转子3与定子4偏心距的大小和方向由变量柱塞15的位移决定,变量柱塞15的位移由手轮9的转角控制,通过旋转手轮9可调节变量柱塞15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