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

申请号 CN201710451082.5 申请日 2017-06-15 公开(公告)号 CN107182513A 公开(公告)日 2017-09-22
申请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发明人 谢大森; 杨光慧; 江彪; 陈怡; 刘文睿;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取苗龄为2片真叶期的冬瓜苗置于10℃下处理4天,观察出现冬瓜冷害的冬瓜株数,根据冬瓜冷害分级进行分级,然后计算冬瓜的冷害指数,再按照以下冬瓜耐寒性分级标准判断冬瓜耐寒性:极耐寒型品种:冷害指数≤10%;耐寒型品种:10%<冷害指数≤30%;中间型品种:30%<冷害指数≤70%;冷敏型品种:70%<冷害指数≤90%;极冷敏型品种:冷害指数>90%。该方法在不受 气候 影响的情况下可对冬瓜种质资源进行耐寒性鉴定,筛选出耐寒冬瓜种质,开展冬瓜耐寒育种,培育耐寒冬瓜新品种,满足冬瓜产业的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其特征是,取苗龄为2片真叶期的冬瓜苗置于10℃下处理
4天,观察出现冬瓜冷害的冬瓜株数,根据冬瓜冷害分级进行分级,然后计算冬瓜的冷害指数,再按照以下冬瓜耐寒性分级标准判断冬瓜耐寒性:
极耐寒型品种:冷害指数≤10%;
耐寒型品种:10%<冷害指数≤30%;
中间型品种:30%<冷害指数≤70%;
冷敏型品种:70%<冷害指数≤90%;
极冷敏型品种:冷害指数>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冷害指数通过以下式一计算:
其中,S0~S5为冬瓜苗发生0~5级冷害的处理株数,N为总处理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其特征是,冬瓜冷害分级如下:
0级:叶片正常,翠绿色,叶缘光滑平整,无任何伤害;
1级:叶片仅有轻度褪绿,叶缘上有褐色散点状斑点,损伤面积≤10%;
2级:叶片褪绿颜色变浅黄,但叶片未完全黄化,叶缘略微卷曲,叶周缘出现白灰色损伤斑纹,10%<损伤面积≤20%;
3级:叶片褪绿情况明显,叶片黄化,叶前缘渍状褐化,脱水斑严重,20%<褐化面积≤
50%;
4级:植株叶片褪色,变脆变薄,叶片卷曲,枯萎褐化严重,50%<褐化面积≤70%;
5级:叶片褪绿,叶前缘褐化严重,叶片软化萎缩,重量、面积缩减,褐化面积>70%。

说明书全文

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冬瓜耐寒性的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是我国最重要的瓜类蔬菜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年播种面积25万公顷。冬瓜产量高,货架期长,耐贮运,具有稳定菜价和度淡的作用。冬瓜是一种典型的喜温作物,生产过程中,低温是一个很重要的非生物障碍因子,严重影响冬瓜早期的生长发育,已成为冬瓜北方地区保护地栽培和南方提早栽培的限制因素。市场上需要耐寒的冬瓜品种,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冬瓜耐寒鉴定方法的相关报道,冬瓜耐寒育种尚处起步阶段。
[0003] 在以往,发明人开展冬瓜耐寒鉴定时,都是采用自然鉴定的,即在冬、春季将冬瓜鉴定材料放置露天场地,当自然温度在10℃左右时,每天调查一次冷害指数,至少连续调查1个月。可是这种鉴定方法操作性低,因为出现低温的时间不确定,低温程度难以预知;从播种至鉴定出最终结果至少2个月,操作时间长,效率低;开展实验时间短,每年能开展耐寒试验的时间只有在冬春季。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在不受气候影响的情况下可对冬瓜种质资源进行耐寒性鉴定,筛选出耐寒冬瓜种质,开展冬瓜耐寒育种,培育耐寒冬瓜新品种,满足冬瓜产业的需求。
[0005] 本发明实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取苗龄为2片真叶期的冬瓜苗置于10℃下处理4天,观察出现冬瓜冷害的冬瓜株数,根据冬瓜冷害分级进行分级,然后计算冬瓜的冷害指数,再按照以下冬瓜耐寒性分级标准判断冬瓜耐寒性:
[0006] 极耐寒型品种:冷害指数≤10%;
[0007] 耐寒型品种:10%<冷害指数≤30%;
[0008] 中间型品种:30%<冷害指数≤70%;
[0009] 冷敏型品种:70%<冷害指数≤90%;
[0010] 极冷敏型品种:冷害指数>90%。
[0011] 本发明中冷害指数通过以下式一的公式模型计算:
[0012]
[0013] 其中,S0~S5为冬瓜苗发生1~5级冷害的处理株数,N为总处理株数。其中,冬瓜冷害分级如下:
[0014] 0级:叶片正常,翠绿色,叶缘光滑平整,无任何伤害;
[0015] 1级:叶片仅有轻度褪绿,叶缘上有褐色散点状斑点,损伤面积≤10%;
[0016] 2级:叶片褪绿颜色变浅黄,但叶片未完全黄化,叶缘略微卷曲,叶周缘出现白灰色损伤斑纹,10%<损伤面积≤20%;
[0017] 3级:叶片褪绿情况明显,叶片黄化,叶前缘渍状褐化,脱水斑严重,20%<褐化面积≤50%;
[0018] 4级:植株叶片褪色,变脆变薄,叶片卷曲,枯萎褐化严重,50%<褐化面积≤70%;
[0019] 5级:叶片褪绿,叶前缘褐化严重,叶片软化萎缩,重量、面积缩减,褐化面积>70%。
[002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0021] 1.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方法能有效地鉴定冬瓜不同品种的耐寒性。
[0022] 2.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方法不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在人工气候室对冬瓜幼苗进行低温处理即可获得鉴定结果。
[0023] 3.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方法与自然鉴定法相比,操作时间短、速度快,结果准确,非常具有操作性。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冬瓜冷害分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第一部分:冬瓜耐寒鉴定方法的建立
[0026] 冬瓜是喜温植物,其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18-32℃,在35℃以上仍能生长正常,对低温极敏感,5℃以下会冻死。幼苗期能忍受较低温,15℃左右生长缓慢,10℃就易产生冻害。结合我国冬瓜播种的实际情况,晚冬早春,冬瓜正处于幼苗期,因此,冷害也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因此,建立冬瓜耐寒鉴定方法主要有三个参数:低温程度、幼苗大小、处理天数。
[0027] 本发明中选择了三个时期冬瓜幼苗进行试验:子叶期、1片真期(或1心1叶期)、2片真期(或1心2叶期)。
[0028] 1.试验材料
[0029] 冬瓜耐寒材料B274和冷敏感材料B281分别来自广西南宁和广东广州的黑皮冬瓜纯合自交系。
[0030] 2.试验方法
[0031] 2.1试验材料种植
[0032] 营养土按草炭﹕珍珠岩﹕蛭石=3﹕1﹕1配制,各品种冬瓜种子手工破壳、经常规浸种、催芽后,种植在装好营养土的48孔穴盘中,浇水后,放至人工气候室培养,光强为12000lx,白天(12h)温度为28℃,晚上(12h)温度为25℃,空气湿度为60%。
[0033] 2.2冬瓜耐寒性鉴定方法的建立
[0034]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法,以处理温度、处理时长、处理生长点为三个因素,分别设置三个因素的三个不同水平:处理温度8℃、10℃、12℃,处理时长2d、4d、6d,处理生长点子叶期、1片真叶期、2片真叶期。在各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下对B274与B281进行胁迫处理,通过观察受伤程度的表型,来探索能够最大程度区分两个品种的各因素水平。
[0035] 2.3结果与分析
[0036] 2.3.1冬瓜冷害等级划分标准
[0037] 2.3.1.1冬瓜冷害分级:
[0038] 冬瓜冷害分级:
[0039] 0级:叶片正常,翠绿色,叶缘光滑平整,无任何伤害;
[0040] 1级:叶片仅有轻度褪绿,叶缘上有褐色散点状斑点,损伤面积≤10%;
[0041] 2级:叶片褪绿颜色变浅黄,但叶片未完全黄化,叶缘略微卷曲,叶周缘出现白灰色损伤斑纹,10%<损伤面积≤20%;
[0042] 3级:叶片褪绿情况明显,叶片黄化,叶前缘水渍状褐化,脱水斑严重,20%<褐化面积≤50%;
[0043] 4级:植株叶片褪色,变脆变薄,叶片卷曲,枯萎褐化严重,50%<褐化面积≤70%;
[0044] 5级:叶片褪绿,叶前缘褐化严重,叶片软化萎缩,重量、面积缩减,褐化面积>70%。
[0045] 根据上述冬瓜冷害分级建立冷害指数模型公式:
[0046]
[0047] 其中,S0~S5为冬瓜苗发生1~5级冷害的处理株数,N为总处理株数。
[0048] 2.3.1.2冬瓜耐寒性分级标准:
[0049] 极耐寒型品种:冷害指数≤10%;
[0050] 耐寒型品种:10%<冷害指数≤30%;
[0051] 中间型品种:30%<冷害指数≤70%。
[0052] 冷敏型品种:70%<冷害指数≤90%;
[0053] 极冷敏型品种:冷害指数>90%。
[0054] 2.3.2正交实验各处理的冷寒指数分析
[0055] 表1:正交实验各处理的冷寒指数
[0056]
[0057]
[0058] 2.3.2.1在8℃条件下,苗龄、处理时间对品种耐寒性的影响
[0059] 表2:8℃条件下,不同苗龄耐寒性差异分析
[0060]苗龄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子叶期 66.12 A
1片真叶期 65.33 A
2片真叶期 74 A
[0061] 表3:8℃条件下,不同处理天数耐寒性差异分析
[0062]
[0063]
[0064] 表4:8℃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耐寒性差异分析
[0065]品种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B274 63.41 A
B281 73.56 A
[0066] 由表1-4所示,在8℃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冷害指数显著增加。但可以发现两个品种都严重受冻,冷害指数都很高,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8℃不适合冬瓜耐寒鉴定实验。
[0067] 2.3.2.2在12℃条件下,苗龄、处理时间对品种耐寒性的影响
[0068] 表5:12℃条件下,不同苗龄耐寒性差异分析
[0069]苗龄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子叶期 22.00 A
1片真叶期 18.33 A
2片真叶期 25.55 A
[0070] 表6:12℃条件下,不同处理天数耐寒性差异分析
[0071]处理天数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2d 13.22 C
4d 22.45 B
6d 30.22 A
[0072] 表7:12℃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耐寒性差异分析
[0073]品种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B274 19.26 A
B281 24.67 A
[0074] 由表5-7所示,在12℃条件下,尽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冷害指数显著增加。但可以发现两个品种受冻都不严重,冷害指数较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12℃不适合冬瓜耐寒鉴定实验。
[0075] 2.3.2.3在10℃条件下,苗龄、处理时间对品种耐寒性的影响
[0076] 表8:10℃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耐寒性差异分析
[0077]品种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B274 41.33 B
B281 67.78 A
[0078] 可见,在10℃条件下,两个品种的冷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能较好地区分耐寒品种与冷敏感品种。说明10℃适合冬瓜耐寒鉴定实验。
[0079] 表9:10℃条件下,不同苗龄耐寒性差异分析
[0080]苗龄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子叶期 52.33 A
1片真叶期 58.67 A
2片真叶期 52.67 A
[0081] 从表9中见,不同苗龄,其耐寒指数有差异。进一步分析,10℃时两品种在子叶期、1片真叶期、2片真叶期的冷害指数差分别为28.67、21.33、31.33,两品种冷害指数差越大,说明越容易区分两品种的耐寒性,因此,2片真叶期优于1片真叶期和子叶期。
[0082] 表10:10℃条件下,不同处理天数耐寒性差异分析
[0083]处理天数 平均冷害指数% 差异性
2d 38.67 B
4d 56.67 AB
6d 68.33 A
[0084] 从表10中可以发现不同的处理天数对冷害指数影响显著。进一步分析,如表11所示,10℃时两品种在处理2天、处理4天、处理6天的冷害指数差分别为26.67、29.33、23.33,两品种冷害指数差越大,说明越容易区分两品种的耐寒性,因此,处理4天优于处理2天和处理6天。
[0085] 表11:10℃条件下,不同处理天数耐寒性差异分析
[0086]
[0087]
[0088] 综上所述,2片真叶期低温10℃处理4天为冬瓜耐寒性最佳鉴定方法。
[0089] 第二部分25份冬瓜核心种质耐寒性的鉴定
[0090] (一)试验材料
[0091] 25份冬瓜核心种质由广东省蔬菜种质库存提供,来自3个国家、11个省份。
[0092] (二)试验方法
[0093] 每份材料各100粒种子,分为均等两份,分别用于本发明的鉴定方法与自然低温鉴定。
[0094] 用温水浸泡种子8小时后,捞出滤干明水,用湿润毛巾包裹放至30℃的恒温箱进行催芽,每天用自来水清洗一次,3天后出芽,分别播种至育苗盘(48孔)。按正常幼苗管理技术进行管理。
[0095] 25天后幼苗长至2片真叶,把用于本发明的鉴定方法的材料放至人工气候室培养,光强为12 000lx,温度为10℃,空气湿度为60%。四天后调查各材料的冷害指数。
[0096] 自然低温鉴定的材料放至露地,当气温高于10℃时,不盖薄膜,当气温低于10℃时,盖薄膜以免冬瓜幼苗被冻。当出现低温(10℃左右)时,每天调查一次冷害指数,连续调查1个月。
[0097] 冬瓜冷害分级:
[0098] 0级:叶片正常,翠绿色,叶缘光滑平整,无任何伤害;
[0099] 1级:叶片仅有轻度褪绿,叶缘上有褐色长条状斑点,损伤面积<10%;
[0100] 2级:叶片褪绿颜色变浅黄,但叶片未完全黄化,叶缘略微卷曲,叶周缘出现白灰色损伤斑纹,损伤面积<20%;
[0101] 3级:叶片褪绿情况明显,叶片黄化,叶前缘水渍状褐化,脱水斑严重,30%<褐化面积<60%;
[0102] 4级:植株叶片褪色,变脆变薄,叶片卷曲,枯萎褐化严重,50%<褐化面积<70%;
[0103] 5级:叶前缘褐化严重,叶片软化萎缩,重量、面积缩减,褐化面积>70%。
[0104] 根据上述冬瓜冷害分级建立冷害指数模型公式:
[0105]
[0106] 其中,S0~S5为冬瓜苗发生1~5级冷害的处理株数,N为总处理株数。
[0107] 冬瓜耐寒性分级标准:
[0108] 极耐寒型品种:冷害指数≤10%;
[0109] 耐寒型品种:10%<冷害指数≤30%;
[0110] 中间型品种:30%<冷害指数≤70%。
[0111] 冷敏型品种:70%<冷害指数≤90%;
[0112] 极冷敏型品种:冷害指数>90%。
[0113] (三)结果与分析
[0114] 表12:试验材料耐寒性人工鉴定结果与自然低温鉴定结果对比
[0115]
[0116]
[0117] 从表11中可见,本发明的鉴定方法与自然低温鉴定结果吻合,只有个别品种在冷害程度上有点差异,如B281,本发明的鉴定方法鉴定为极冷敏感型,而自然低温鉴定为冷敏感型,不过结果也较为接近。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方法是能有效地鉴定冬瓜的耐寒性能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