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

申请号 CN201410612747.2 申请日 2014-11-04 公开(公告)号 CN104533357A 公开(公告)日 2015-04-22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秦积舜; 陈兴隆; 李实; 许世京;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微观驱油 可视化 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观测装置包括: 光源 设备、模型观测区设备和观测设备,光源设备包括发光设备和光传输设备,光传输设备接入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光传输设备进入模型观测区;模型观测区设备包括具有观察玻璃窗的顶盖、中间筒、可视化模型和底盖;可视化模型固定在中间筒的中部;中间筒内充满围压液,中间筒的筒壁上设置接入光传输设备的光传输设备入口;底盖上设有光反射设备,进入中间筒的光经过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可视化模型;观测设备透过观察玻璃窗观测可视化模型。减少了 透射光 的折射损失,保证足够光强。优化结构,充分发挥 显微镜 的显微能 力 。
权利要求

1.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包括:光源设备、模型观测区设备和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设备包括:发光设备和光传输设备,所述的光传输设备接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所述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光传输设备进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
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包括:具有观察玻璃窗的顶盖、中间筒、可视化模型和底盖;所述的可视化模型固定在所述中间筒的中部;所述中间筒内充满围压液,所述中间筒的筒壁上设置接入所述的光传输设备的光传输设备入口;所述底盖上设有光反射设备,进入所述中间筒的光经过所述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所述可视化模型;
所述观测设备透过所述观察玻璃窗观测所述可视化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的高度在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输设备包括:光导纤维集束板和至少一根光导纤维,所述光导纤维集束板为一凹面镜结构,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凸透镜,所述光导纤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通孔中且从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凸透镜汇集到所述光导纤维中,所述光导纤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进入所述中间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通过外丝扣连接卡套固定在所述通孔内,在所述光导纤维与所述外丝扣连接卡套之间放置摩擦环,并用紧固螺丝固定所述摩擦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包括:贯穿所述中间筒的筒壁的至少一个接入孔,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孔连接且位于所述中间筒内部的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架、角度调节环及螺钉;
所述固定架为透光材质,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孔连接,将进入所述中间筒的至少一根光导纤维固定且与所述围压液隔离,其中,每根光导纤维通过一个接入孔进入所述中间筒;
所述角度调节环套设于所述光导纤维进入所述固定架的一端;
所述螺钉从所述固定架外部进入所述固定架且所述螺钉的尾部与所述角度调节环接触,配合所述角度调节环调节所述光导纤维的入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与所述筒壁之间通过压帽和密封环进行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视化模型的两端分别夹持有夹具;
所述的模型观测区设备还包括:流体管路,供外部流体进入所述可视化模型;所述流体管路经过所述顶盖进入所述中间筒,通过所述夹具与所述可视化模型的两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的可视化模型固定在所述中间筒的中部;所述流体管路具备弹性,以调节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所述中间筒之间采用O型圈密封,所述底盖与所述中间筒之间采用O型圈密封,所述观察玻璃窗通过压环安装在所述顶盖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射设备包括:反射凹面以及固定在所述反射凹面上的至少一个凸面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的内壁涂覆漫反射材料。
11.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光传输设备和设置在模型观测区设备的中间筒筒壁上的光传输设备入口将发光设备发出的光,引到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中,进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的光经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底部设置的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固定于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内的可视化模型;
所述观测设备透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顶部设置的观察玻璃窗观测所述可视化模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与所述可视化模型连接的流体管路调节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的距离,以提高所述光反射设备反射的光线的叠加程度。

说明书全文

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出于对各种驱油机理认识的客观需要,微观驱油物理模拟已成为人们研究微观驱油机理的重要手段。
[0003] 可视化模型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多层砂岩油藏驱油渗流特征和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水速度的水驱油实验,考察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它既验证了对驱油机理的各种设想,又指导人们研究各种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通常的微观模型分为孔隙级的刻蚀模型和岩心级的填砂模型,前者主要用于研究微观驱油机理,后者主要用于直接驱替的宏观波及现象。
[0004] 为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观测微观驱油机理,通常使用高倍物镜观测可视化模型,因此需要较为充足的光源。观测可视化模型时,通常采取侧立和平放两种方式,对应不同的结构,下面分别对现有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其原理进行说明。
[0005] 图1是现有技术的侧立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侧立模型包括:光源100、模型观测区设备200和观测设备300。光源100包括:灯罩101、灯管102、反射罩103、上挡光板104、下挡光板105和光强遮挡调节板106,从灯管102发出的光经过反射罩103反射成为散色光(上挡光板104和下挡光板105可以减少光的发散,尽量将光集中),散色光经过光强遮挡调节板106,透过光线投射玻璃窗202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0。通过调整光强遮挡调节板106的透光率,使得到达可视化模型204(包括待观测物体和将其密封的玻璃模型,待观测物体可以是岩石薄片或者玻璃腐蚀的孔道)的光保持在合适的亮度范围。观测设备300包括物镜301,模型观测区设备200包括:外壳201、光线投射玻璃窗202、观察玻璃窗203以及可视化模型204,外壳201内充满围压液,光线投射玻璃窗202与观察玻璃窗203分别设置在外壳201的对侧,可视化模型204放置在外壳201内部的目标观测区域内,设置在两个玻璃窗之间。光源100发出的散色光通过玻璃窗和围压液进入可视化模型2
204,玻璃窗面积为70cm,与玻璃窗接触的模型外壁厚度2cm以上。由于正面(如图1中物镜所在的一侧)有观测设备300的阻挡,光源无法有效照射,只能采用背光照射的方式(即在物镜对侧进行光照)利用透射光观察。对于侧立放置的模型,可使用高光强的光源,如镝灯,功率为1200kW,但是受光源物理尺寸及玻璃窗结构的限制,单独提高光源功率的方法已接近极限。
[0006] 图2是现有技术的平放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平放模型包括:光源100、模型观测区设备200和观测设备300,其中,观测设备300与侧立模型不同,平放模型的观测设备300可以是显微镜,包括底座301、支架302、高度调节器303、高精细调节轨304(用于调焦)、镜头托架305和镜头306。由于受结构的限制,对于水平放置的模型,光源100只能使用显微镜自带的光源,自带光源位于显微镜的底座,由电缆307为其供电,自带光源的功率不高于200W,因此,光源强度往往无法达到高放大倍数的要求。此外,现有的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侧开玻璃窗的模型,在满足耐压要求的前提下,其厚度较大,使用普通显微镜观察时,物镜的物距d受到限制,显微镜高度调节器功能受限(可调的距离如图2中h所示),更换物镜不方便,限制了显微镜观察能的发挥。
[0007] 由此可见,对于现有的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而言,透射光受玻璃窗、围压液的两重阻碍,光强有一定程度降低;且模型的金属内壁对透射光产生局部反射,干扰观测设备。受光源物理尺寸及玻璃窗结构的限制,光学性能存在极限值,光源强度往往达不到高放大倍数的要求。现有的观测装置整体结构,采取平放方式进行观测时,物镜镜头与模型观测区设备上端的距离h较小,不利于调焦和更换镜头。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视化模型观测装置的光源强度低,更换物镜不方便的问题。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包括:光源设备、模型观测区设备和观测设备,所述光源设备包括:发光设备和光传输设备,所述的光传输设备接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所述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光传输设备进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包括:具有观察玻璃窗的顶盖、中间筒、可视化模型和底盖;所述的可视化模型固定在所述中间筒的中部;所述中间筒内充满围压液,所述中间筒的筒壁上设置接入所述的光传输设备的光传输设备入口;所述底盖上设有光反射设备,进入所述中间筒的光经过所述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所述可视化模型;所述观测设备透过所述观察玻璃窗观测所述可视化模型。
[00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的高度在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之间。
[00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传输设备包括:光导纤维集束板和至少一根光导纤维,所述光导纤维集束板为一凹面镜结构,其上设置有至少一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凸透镜,所述光导纤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通孔中且从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凸透镜汇集到所述光导纤维中,所述光导纤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进入所述中间筒。
[001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导纤维通过外丝扣连接卡套固定在所述通孔内,在所述光导纤维与所述外丝扣连接卡套之间放置摩擦环,并用紧固螺丝固定所述摩擦环。
[001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包括:贯穿所述中间筒的筒壁的至少一个接入孔,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孔连接且位于所述中间筒内部的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架、角度调节环及螺钉;所述固定架为透光材质,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孔连接,将进入所述中间筒的至少一根光导纤维固定且与所述围压液隔离,其中,每根光导纤维通过一个接入孔进入所述中间筒;所述角度调节环套设于所述光导纤维进入所述固定架的一端;所述螺钉从所述固定架外部进入所述固定架且所述螺钉的尾部与所述角度调节环接触,配合所述角度调节环调节所述光导纤维的入射角度。
[00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导纤维与所述筒壁之间通过压帽和密封环进行密封。
[001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化模型的两端分别夹持有夹具;所述的模型观测区设备还包括:流体管路,供外部流体进入所述可视化模型;所述流体管路经过所述顶盖进入所述中间筒,通过所述夹具与所述可视化模型的两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的可视化模型固定在所述中间筒的中部;所述流体管路具备弹性,以调节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的距离。
[001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与所述中间筒之间采用O型圈密封,所述底盖与所述中间筒之间采用O型圈密封,所述观察玻璃窗通过压环安装在所述顶盖内。
[001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反射设备包括:反射凹面以及固定在所述反射凹面上的至少一个凸面镜。
[001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筒的内壁涂覆漫反射材料。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方法,基于上述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包括:利用光传输设备和设置在模型观测区设备的中间筒筒壁上的光传输设备入口将发光设备发出的光,引到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中,进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的光经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底部设置的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固定于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内的可视化模型;所述观测设备透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顶部设置的观察玻璃窗观测所述可视化模型。
[00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与所述可视化模型连接的流体管路调节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的距离,以提高所述光反射设备反射的光线的叠加程度。
[0021] 通过本发明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利用光传输设备和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的光反射设备,减少了透射光的折射损失,大大提升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的光照强度,保证到达可视化模型的透射光有足够的光强,进而提高观测精确度;通过优化模型观测区设备的结构,光传输设备直接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不需要在模型观测区设备下部安装玻璃窗,有效减小了玻璃窗的厚度,大大增加了物镜镜头与可视化模型上壁的空间,使显微镜物镜物距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便于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以及更换镜头,以充分发挥显微镜的显微能力。附图说明
[0022]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3] 图1是现有技术的侧立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现有技术的平放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侧立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平放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0028]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0029]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0030]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0031]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导纤维连接示意图;
[0032]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传输设备入口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型观测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盖主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环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0036]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环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0037]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观察玻璃窗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反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凸面镜的反射光路示意图;
[0040]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2] 为了改善现有的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过程中存在的光源强度低、更换物镜不方便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侧立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平放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包括:光源设备10、模型观测区设备20和观测设备30。以下对其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43] 光源设备10包括:发光设备11和光传输设备12,光传输设备12接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内部,发光设备11发出的光通过光传输设备12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
[0044] 模型观测区设备20包括:具有观察玻璃窗211的顶盖21、中间筒22、可视化模型23和底盖24;可视化模型23固定在中间筒22的中部;中间筒22内充满围压液,中间筒22的筒壁上设置接入光传输设备12的光传输设备入口25;底盖24上设有光反射设备26,进入中间筒22的光经过光反射设备26的反射,到达可视化模型23;
[0045] 观测设备30透过观察玻璃窗211观测可视化模型23。
[0046] 可视化模型23包括待观测物体(如图3和图4中的斜线填充部分)及将其密封的玻璃模型,该待观测物体可以是岩石薄片或者玻璃腐蚀的孔道。观测设备30可以是显微镜或其他可以进行观测的设备。
[0047] 实际上,模型观测区设备20为圆柱状,主要由金属(如顶盖21、中间筒22和底盖24)和玻璃(如观察玻璃窗211,为圆柱体)制成,其内部充满围压液。
[0048] 通过上述实施例,利用光传输设备12(如光导纤维)和模型观测区设备20内部的光反射设备26,减少了透射光的折射损失,大大提升模型观测区设备20内部的光照强度,保证到达可视化模型23的透射光有足够的光强,进而提高观测精确度;通过优化模型观测区设备20的结构,光传输设备12(如光导纤维)直接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内部,不需要在模型观测区设备20下部安装玻璃窗,有效减小了玻璃窗的厚度,大大增加了物镜镜头与可视化模型23上壁(或与模型观测区设备20的上端)的空间,使显微镜物镜物距d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便于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以及更换镜头,以充分发挥显微镜的显微能力。参见图4,由于减去了一个玻璃窗的厚度,因此,h比图2中的h大,即可以调节的范围更大,利于发挥显微能力。
[0049] 发光设备11的结构如图5(主视图)和图6(左视图)所示,包括:灯罩111、灯芯112、电路插座113和凹面聚光罩114。凹面聚光罩114尺寸大一些,聚光效果更好,可以汇聚灯芯112发出的散色光,使进入光传输设备12的光束更为集中。
[0050]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传输设备入口25的高度在可视化模型23与光反射设备26之间。以上位置设置,使得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的光可以更好地反射到可视化模23处,更利于观测可视化模型23。
[0051]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传输设备12的结构如图7(主视图)和图8(左视图,未示出光导纤维122和通孔123)所示,光传输设备12包括:光导纤维集束板121和至少一根光导纤维122,光导纤维集束板121为一凹面镜结构,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123,通孔12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凸透镜124,光导纤维122的一端设置在通孔123中(可以通过外丝扣连接卡套125固定)且从通孔123的另一端伸出,发光设备11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124汇集到光导纤维122中,光导纤维122的另一端通过光传输设备入口25(也可称为光纤入口)进入中间筒22。
[0052] 本实施例中,发光设备11发出的光通过光导纤维122直接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减少了透射光束的损失;且塑料光纤弯曲效果好,光衰减程度完全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多根光导纤维122的一端固定在光导纤维集束板121上,另一端通过光纤入口进入观测区域(即模型观测区设备20内部)的不同位置,在保证光源强度的同时保证了观测区域能够得到均匀稳定的光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直径为6mm的塑料照明光导纤维。
[0053] 如图9所示,光导纤维122可以通过外丝扣连接卡套125固定在通孔123内,在光导纤维122与外丝扣连接卡套125之间放置摩擦环126,并用紧固螺丝127固定摩擦环126。以上固定方式比较稳固可靠。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也可以直接将光导纤维122粘在通孔123内。
[0054]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传输设备入口25的结构如图10所示,斜线填充部分为中间筒22的筒壁,筒壁右侧为中间筒22内部。光传输设备入口25包括:贯穿中间筒22的筒壁的至少一个接入孔251,以及与至少一个接入孔251连接且位于中间筒22内部的角度调节机构252;角度调节机构252包括:固定架2521、角度调节环2522及螺钉2523。
[0055] 具体的,固定架2521为透光材质,与至少一个接入孔251连接,将进入中间筒22的至少一根光导纤维122固定且与围压液隔离,其中,每根光导纤维122通过一个接入孔251进入中间筒22;角度调节环2522套设于光导纤维122进入固定架2521的一端;螺钉
2523从固定架2521外部进入固定架2521且螺钉2523的尾部与角度调节环2522接触,配合角度调节环2522调节光导纤维122的入射角度。
[0056] 本实施例中,光导纤维122伸入中间筒22内的部分由固定架2521固定,并且可以调节光导纤维122的入射角度。调节光纤入射角度,可以使光反射设备26反射的光线最大程度叠加,使可视化模型23的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值。
[0057] 如图10所示,光导纤维122与筒壁之间可以通过压帽253和密封环254进行固定和密封,以避免中间筒22内的围压液渗漏。
[0058]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接入孔251可以对称设置在筒壁上。对称设置使得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20内的光分布均匀。
[0059]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型观测区设备20的结构如图11所示,可视化模型23的两端分别夹持有夹具27;模型观测区设备20还包括:流体管路28,供外部流体进入可视化模型23;流体管路28经过顶盖21进入中间筒22,通过夹具27与可视化模型23的两端连接,用于将可视化模型23固定在中间筒22的中部;流体管路28具备弹性,以调节可视化模型23与光反射设备26的距离。
[0060] 本实施例中,利用夹具27以及流体管路28将可视化模型23固定在中间筒22的中部,可视化模型23处于围压液的高压环境下,该位置便于观测。由于可视化模型23内需要有流体(例如,CO2等)流动,以进行观测,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流体管路28供外部流体进入可视化模型23;并且,流体管路28具备弹性,可以通过流体管路28调节可视化模型23与光反射设备26的距离,可以使光反射设备26反射的光线最大程度叠加,使得光更加充分地到达可视化模型23,即可视化模型23的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值,以利于观测。流体管路28可以是1mm左右的管路。
[0061] 顶盖21与中间筒22之间可以采用O型圈29密封,底盖24与中间筒22之间可以采用O型圈29密封,参见图11。密封防止围压液渗漏。
[0062] 观察玻璃窗211可以通过压环212安装在顶盖21内,顶盖21的主体示意图如图12所示,a为丝扣面,b为密封面,c为孔,透过这个孔可以看到观察玻璃窗211,从而可以透过观察玻璃窗211观测可视化模型23;压环212的示意图如图13(主视图)和图14(俯视图)所示,压环212具有四个孔,可以利用压环212以及与四个孔匹配的四个螺钉将观察玻璃窗211固定在顶盖21中;具有观察玻璃窗211的顶盖21示意图如图15所示,利用压环
212将观察玻璃窗211固定在顶盖21中时,可以利用O型圈进行密封。
[0063]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反射设备26的结构如图16所示,光反射设备26包括:反射凹面261以及固定在反射凹面261上的至少一个凸面镜262。e为斜坡面,该面暴露于围压液中,从而光反射设备26可以反射光。
[0064]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筒22的内壁涂覆漫反射材料。内壁涂覆耐油、耐水侵蚀的漫反射材料,以进行散色处理,避免了金属内壁对透射光产生的局部反射,防止干扰观测设备。
[0065] 需要说明的是,光导纤维122及其对应的接入孔251的数目、光导纤维122的长度、光导纤维集束板121上通孔123及其对应的凸透镜124的数目、光反射设备26上凸面镜262的数目、发光设备11与光导纤维集束板121的距离、光反射设备26的反射凹面261与光纤入口的距离等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0066] 凸面镜262的反射光路示意图如图17所示,通过调节可视化模型23与凸面镜组的距离,以及调节光纤入射角度,可以使凸面镜262反射的光线最大程度叠加,使可视模型的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值。
[0067] 基于上述观测装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上述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如图1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8] 步骤S1801,利用光传输设备和设置在模型观测区设备的中间筒筒壁上的光传输设备入口将发光设备发出的光,引到模型观测区设备中,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的光经过模型观测区设备底部设置的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固定于模型观测区设备内的可视化模型;
[0069] 步骤S1802,观测设备透过模型观测区设备顶部设置的观察玻璃窗观测可视化模型。
[0070] 通过上述实施例,利用光传输设备和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的光反射设备,减少了透射光的折射损失,大大提升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的光照强度,保证到达可视化模型的透射光有足够的光强,进而提高观测精确度;通过优化模型观测区设备的结构,光传输设备直接进入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不需要在模型观测区设备下部安装玻璃窗,有效减小了玻璃窗的厚度,大大增加了物镜镜头与可视化模型上壁的空间,使显微镜物镜物距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便于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以及更换镜头,以充分发挥显微镜的显微能力。
[0071]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与可视化模型连接的流体管路调节可视化模型与光反射设备的距离,以提高光反射设备反射的光线的叠加程度。
[0072]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73]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