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

申请号 CN201610967716.8 申请日 2016-11-01 公开(公告)号 CN106416983A 公开(公告)日 2017-02-22
申请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明人 李建明; 张钧恒;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属于作物基质袋式栽培技术领域。采用长条形外形的基质袋,基质袋上表面设两行定植孔,两侧定植孔交错排列,基质袋南北方向放置,南北存在一定的坡度,底部铺设两行普通红砖,红砖中间设有集 水 槽,从基质袋中流出的多余 营养液 通过下方 集水槽 最终流入南面末端的蓄水池中。本发明合理提高作物的栽培 密度 ,防止基质中空气严重不足导致沤根现象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收益。
权利要求

1.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长条形外形的基质袋,底部铺设两行普通红砖,红砖中间设有集槽,从基质袋中流出的多余肥液会通过下方集水槽最终流入南面末端的蓄水池中,所述的基质袋上表面设两行定植孔,以栽植苗子,同侧相邻定植孔间距
20cm,两侧相邻定植孔间距均为15cm,两侧定植孔交错排列,基质袋南北方向放置,南北存在一定的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行基质袋的间距均为1m,全部集水槽共用一个蓄水池。

说明书全文

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基质袋式栽培是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无土栽培方法。普通的基质袋式栽培因成本低廉、便于规模化生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园艺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基质袋尺寸规格较小,定植孔一般只有两个,作物的种植密度不够理想,进而影响最终的产量收益。同时,肥供给后,基质袋中多余的水分及营养液不能及时排出,使得基质中空气严重不足,可能导致沤根情况的发生。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质袋式栽培的方法,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种植密度不够响最产量收益和基质袋中多余的水分及营养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沤根的。
[0004]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采用长条形外形的基质袋,底部铺设两行普通红砖,红砖中间设有集水槽,从基质袋中流出的多余肥液会通过下方集水槽最终流入南面末端的蓄水池中。基质袋上表面设两行定植孔,以栽植苗子,同侧相邻定植孔间距20cm,两侧相邻定植孔间距均为15cm,两侧定植孔交错排列。基质袋南北方向放置,南北存在一定的坡度。相邻两行基质袋的间距均为1m,全部集水槽共用一个蓄水池。
[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1.适当且较为合理地提高作物的栽培密度,进而提高产量收益。
[0006] 2.可防止基质中空气严重不足导致沤根的发生。
[0007] 3.依据“水往低处流”的设计原理,贮存起来的营养液可以循环使用。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质袋式栽培的方法中基质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质袋式栽培的方法中基质袋西立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基质袋式栽培的方法中基质袋A-A剖面示意图。
[0009] 图中编号:1.基质袋上的定植孔,2.基质袋,3.红砖,4.蓄水池,5.集水槽,6.利得膜,7.20cm垫土。
[0010] 具体实施方法本发明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它主要由基质袋、普通红砖、集水槽和蓄水池组成。本发明采用长条形外形的基质袋,基质袋南北向放置,长13m,宽300mm,顶高50mm。基质袋上表面设两行定植孔,同侧相邻定植孔间距200mm,两侧相邻定植孔间距均为150mm,两侧定植孔交错排列,使作物栽培密度得以提高。在基质袋底部两侧铺设两行普通红砖,砖的规格是240*
120*60mm,每行放置55砖,两排砖的中间设有集水槽,集水槽长13.3m,宽60mm,高60mm。基质袋底面中央开有一排等距的出水孔,出水孔间距100mm。多余的营养液通过出水口排出,流至下方集水槽中。温室内可栽培地面北端比南端高出200mm,南北具有一定的坡度,在基质袋的南末端处设有蓄水池,基质袋中多余的营养液通过集水槽流入蓄水池中,进行循环利用。蓄水池宽400mm,深200mm,相邻两行基质袋的间距均为1m,全部集水槽共用一个蓄水池。
[0011] 本发明主要注重一种基质袋式栽培方法,具体结构尺寸和材料选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降低成本与优化设计的目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