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支模叠合墙及其连接结构

申请号 CN201710757508.X 申请日 2017-08-29 公开(公告)号 CN107366370A 公开(公告)日 2017-11-21
申请人 承德绿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凤起;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免支模叠合墙,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通过 混凝土 连接部连接,所述混凝土连接部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第二墙体的侧部以及混凝土连接部的侧部围成一侧面开口的空腔;相邻的所述叠合墙在连接时,相邻的所述空腔对接以构造出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本发明还提供了使用该叠合墙的连接结构。在相邻的叠合墙连接时,不需要支模构成现场浇筑区,节约了施工工序。
权利要求

1.免支模叠合墙,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通过混凝土连接部连接,所述混凝土连接部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第二墙体的侧部以及混凝土连接部的侧部围成一侧面开口的空腔;
相邻的所述叠合墙在连接时,相邻的所述空腔对接以构造出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连接部的中部沿着所述叠合墙宽度方向构造有多个现浇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内壁为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连接部的侧部为向远离所述开口方向凹陷的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和所述第二墙体的侧部等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长于所述第二墙体的侧部。
7.免支模叠合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面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墙,所述叠合墙的所述空腔对接以构造出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叠合墙在同一平面上,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均等长,以使得相邻的侧部的侧端面对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叠合墙相互垂直以构成墙的转,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以使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相互对接后形成所述转角的外角,两面叠合墙的第二墙体的侧部相互对接后形成所述转角的内角。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支模叠合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三面,其中两面叠合墙位于同一平面上,该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以使得两第一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相互对接,两第二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之间构成一缺口;
另一面叠合墙与其他两面叠合墙垂直,且该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等长,以使得该面叠合墙的侧部对接并封闭所述缺口。

说明书全文

免支模叠合墙及其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在连接时免支模的叠合墙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叠合墙(双皮墙)通常包括两层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预制墙体。在预制墙体内分布有横纵交错的筋。其中横向钢筋从叠合墙的两侧伸出。
[0003] 左右相邻的叠合墙在拼接时,一面叠合墙侧面伸出的横向钢筋与另一面叠合墙侧面伸出的横向钢筋绑扎在一起,形成一个现浇区域(此时两侧墙体不接触),在现浇区域的前后两侧支起模板后,向现浇区域内灌注混凝土,从而实现两面叠合墙的连接。
[0004] 现场支模的缺点在于,需要支模浇筑,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施工的时间。
[0005]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免支模叠合墙,在相邻的叠合墙连接时,不需要支模构成现场浇筑区,以节约施工工序。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免支模叠合墙,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通过混凝土连接部连接,所述混凝土连接部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第二墙体的侧部以及混凝土连接部的侧部围成一侧面开口的空腔;
[0008] 相邻的所述叠合墙在连接时,相邻的所述空腔对接以构造出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
[0009]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混凝土连接部的中部沿着所述叠合墙宽度方向构造有多个现浇区。
[0010] 可选地或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内壁为弧形面。
[0011]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混凝土连接部的侧部为向远离所述开口方向凹陷的弧形面。
[0012]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和所述第二墙体的侧部等长。
[0013]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的侧部长于所述第二墙体的侧部。
[0014]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免支模叠合墙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面第一方面所述的叠合墙,所述叠合墙的所述空腔对接以构造出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
[0015]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叠合墙在同一平面上,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均等长,以使得相邻的侧部的侧端面对接在一起。
[0016]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叠合墙相互垂直以构成墙的转,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以使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相互对接后形成所述转角的外角,两面叠合墙的第二墙体的侧部相互对接后形成所述转角的内角。
[0017]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三面,其中两面叠合墙位于同一平面上,该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以使得两第一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相互对接,两第二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之间构成一缺口;
[0018] 另一面叠合墙与其他两面叠合墙垂直,且该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等长,以使得该面叠合墙的侧部对接并封闭所述缺口。
[0019] 本发明提供的免支模叠合墙,没有钢筋从横向伸出,叠合墙的侧部可以直接对接在一起,对接后的空腔形成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不需要进行支模,由于构成叠合墙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用混凝土连接部一体成型连接,相较于现有的两面墙体分别加工后连接的叠合墙整体性更好,因此可以保证一定的强度,适应于低层建筑或平房的墙体使用。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免支模叠合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免支模叠合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免支模叠合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免支模叠合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为图5中的叠合墙开设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8为图6中的叠合墙开设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具有保温层的免支模叠合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0为制成图1叠合墙的模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叠合墙连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叠合墙连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叠合墙连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4为具有纵向长钢筋的叠合墙横向直线连接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5为具有纵向短钢筋的叠合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6为具有纵向短钢筋的叠合墙横向直线连接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6] 图中: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混凝土连接部;4、空腔、5、混凝土浇筑区;6、现浇区;7、插孔;8、外模板;9、内模板;10、内模;11、保温层;12、外墙混凝土;101、侧部;201、侧部;301、侧部;601、侧部;13、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免支模的叠合墙,该叠合墙由两面相互间隔设置的墙体构成,为方面下文的叙述,一面墙体称为第一墙体,另一面称为第二墙体。
[0039] 在现有技术中,叠合墙的制造方法是先在模具内铺设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或基本凝固后形成第一面墙体,然后在另一模具中铺设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在第二片混凝土凝固前将第一片达到强度的墙体翻转,桁架筋和其他预埋等压入第二片墙体,使两片墙体组合一起。这种墙体的缺点在于,两面墙体是后拼接的,整体性差,导致强度下降。
[0040] 请参考图1-16,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是由混凝土连接部3连接的,且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和混凝土连接部3是一体成型的,这样就提升了叠合墙的整体强度。第一墙体1的侧部101、第二墙体2的侧部201以及混凝土连接部3的侧部301共同围成了一个侧面开口的空腔4,空腔4内没有突出空腔开口的钢筋,这样当相邻的叠合墙对接时,空腔4的开口也相互对接,由于相邻墙体之间没有间隔也没有横向钢筋的干扰,可以直接对接在一起,借助叠合墙的侧部形成一个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5。这样,对接后可以先在混凝土浇筑区5内置入钢筋,然后直接向混凝土浇筑区5内浇筑混凝土,不需要在侧面支模,节约了现场连接叠合墙的工序。
[0041] 此外,如前文所述,由于叠合墙的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通过混凝土连接部3一体成型,因此可以保持一定的强度。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凝土连接部3的中部沿着叠合墙宽度方向构造有多个现浇区6(如图1所示),这样在保证了叠合墙一体性的同时可以减轻墙体运输时的重量。
[0043] 现浇区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内壁601为弧形面(即从俯视方向看的左右两侧面)。弧形面的好处是在用模具构造现浇区6的过程中,现浇区6的两侧使用具有弧形面的模具(如下文叙述),在取出模具时,模具的弧形表面容易沿着现浇区6的内壁的弧形面滑动,方面模具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弧形面为半圆面。类似的,混凝土连接部3的侧部也可以为向远离所述开口方向凹陷的弧形面。
[0044] 叠合墙的纵向钢筋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上方伸出,根据用途不同可以为长钢筋(如图2所示)或短钢筋(如图15所示)。长钢筋用于在建造多层建筑时插入上一层的墙体中,以实现上下层的连接。短钢筋用于在建造一层建筑时直接连接现浇梁。其中,高层建筑采用双排钢筋,连接强度更高,较低的多层建筑采用单排筋即可。
[0045] 下面,本实施例给出一种构造出上述一体成型的叠合墙的模具,如图10所示,该模具包括外模板围合而成的矩形的模具框架,外模板即模具框架的四边,模具框架其中有两块对置的外模板8上开设有插孔7,该两块外模板8上插孔7位置相互对应,构成一对插孔7。在模具框架内还设有内模板9和内模块10。其中,内模块10通过外模板8上的各个插孔7贯穿组合式模具,内模板9长度与两个外模板8之间的距离相等,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内模板9一侧与所述内模块10顶部相搭接以获得后者的支撑。内模板9与内模块10构造出位于模具框架内且与灌入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6。
[0046] 采用上述的组合式模具制造双面叠合墙的预制墙体时,先在底层铺设一层构成第二墙体的混凝土层,然后支起内模板9和内模块10,继续在将混凝土灌入模具框架的过程中,内模板9和内模块10会阻隔混凝土进入两者围成的现浇区域6内,即形成了双面叠合墙之间的预留空隙并形成混凝土连接部,最终在内模板和混凝土连接部的上方形成一定厚度的构成第一墙体的混凝土层。在浇筑完成后,将内模板9和内模块10抽离混凝土体,卸下外模板后即可以得到一体成型的预制叠合墙。相较于现有的采用两面墙拼接的叠合墙制造工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具制造的叠合墙只需要一次浇筑即可成型,节约了工序耗时,且得到的预制墙体整体性好,强度高。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墙体1的厚度很薄,在其上附加一层保温层11,再外侧为外墙混凝土12,这样可以作为外墙使用。
[0048] 此外,当叠合墙作为门或窗的墙体使用时,在混凝土连接部3的中部可以不构造现浇区(如图5和6所示所示,两者分别作为门墙和窗墙,窗墙还具有保温层和外墙混凝土),即不用在中部灌注混凝土,为门和窗户留出开设空间(具有门或窗的墙体结构分别如图7和8所示)。
[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墙体1的侧部和所述第二墙体2的侧部等长(如图1所示),这种墙体适用于同一平面内两面叠合墙连接。在此类情况下,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相互对接,两面叠合墙的第二墙体的侧端面也相互对接,这样连接处的侧面就形成了封闭结构,内部的空腔构成的混凝土浇筑区直接用于灌注混凝土以连接墙体。
[005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墙体1的侧部长于所述第二墙体2的侧部(如图4所示)。这类墙体适用于转角叠合墙的连接。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对接后形成转角的外角,两面叠合墙的第二墙体侧部对接后形成转角的内角,同时两空腔也相互垂直的对接形成混凝土浇筑区。
[0051] 上述两类墙体组合使用时,也可以构成T字型的墙体连接结构,具体连接方式见下文的有关叙述。
[0052]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免支模叠合墙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面上述叠合墙,所述叠合墙的所述空腔对接以构造出侧面封闭的混凝土浇筑区。这种连接结构的墙体侧部之间直接对接,没有空隙,在连接时无需支模,节约了施工工序。
[0053] 下面,介绍三种具体的连接结构。
[0054] 第一种连接结构中,如图11所示,叠合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叠合墙在同一平面上,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均等长,以使得相邻的侧部的侧端面对接在一起。如果从主视图上看,具有纵向长钢筋的叠合墙在连接时如图14所示,具有纵向短钢筋的叠合墙在连接时如图16所示。
[0055] 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如果均等长,则在转角墙的连接时无法对接,仍然形成需要支模以封闭侧面的现浇区域,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连接结构是转角墙的连接方式,如图12所示,其中叠合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叠合墙相互垂直以构成墙的转角,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以使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相互对接后形成所述转角的外角,两面叠合墙的第二墙体的侧部相互对接后形成所述转角的内角。(如果)
[0056] 如果单独采用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如果均等长的叠合墙或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的叠合墙,无法实现T字型墙的无支模连接。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连接结构为T字型的墙体连接结构,如图13所示,所述叠合墙的数量为三面,其中两面叠合墙位于同一平面上,该两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均长于第二墙体的侧部,以使得两第一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相互对接,两第二墙体的侧部的侧端面之间构成一缺口;
[0057] 第三面叠合墙与其他两面叠合墙垂直,位于中部,且该第三面叠合墙的第一墙体的侧部和第二墙体的侧部等长,以使得该面叠合墙的侧部对接并封闭所述缺口。
[0058]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叠合墙在基础结构上对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侧部长度进行调整,可以适用于不同墙体连接结构,泛用性比较好。
[0059]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