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固定结构 / 给水;排水 / 下水道;污水井 / 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及雨水资源化方法

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及雨资源化方法

申请号 CN201610595230.6 申请日 2016-07-27 公开(公告)号 CN106049601A 公开(公告)日 2016-10-26
申请人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任苇; 孙小沛; 杨珂; 益波;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包括截流暗涵和生态林,所述截流暗涵设于地面下,所述生态林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组成,所述截流暗涵与生态林地下部分相接,所述截流暗涵上设有多个排 水 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雨水资源化方法。本发明节省占地面积,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贯穿环绕式布置,相对于点式布置而言,针对大区域雨水资源化问题具有明显优势,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下游城市防洪负荷,降低面源污染,同时具有景观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暗涵(7)和生态林(3),所述截流暗涵(7)设于地面下,所述生态林(3)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组成,所述截流暗涵(7)与生态林(3)地下部分相接,所述截流暗涵(7)上设有多个排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暗涵(7)包括下部的蓄水区(12)和上部的溢流区(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暗涵(7)为L型截流暗涵,该L型截流暗涵的垂直段为溢流区(13),水平段为蓄水区(12),且水平段上方为生态林(3);
所述溢流区(13)顶部设有格栅(5),所述蓄水区(12)内间隔布置有溢流板(4),所述溢流板(4)与L型截流暗涵的水平段平行,所述排水孔(6)设于溢流板(4)的底部,每个溢流板(4)的底部均有排水孔(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区(12)体积大于溢流区(13)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板(4)和L型截流暗涵底部均为预制混凝土板,溢流板(4)底部与L型截流暗涵底部预制混凝土板相连,该溢流板(4)长度与L型截流暗涵的水平段长度相同,高度与蓄水区(12)高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林(3)地上部分为动植物层(8),地下部分为由上层的土壤层(9)和下层的砂砾层(10)组成,所述动植物层(8)底部高程与格栅(5)高程相同,砂砾层(10)设于蓄水区(12)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9)厚度为40-80cm,所述砂砾层(10)厚度为15-25 cm。
8.一种雨水资源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置于山脚下,位于山体(2)与城市(1)之间,截流暗涵(7)设于地面下,且两侧分别与山脚和生态林(3)相接;
步骤2)雨水径流量较少时,部分雨水进入截流暗涵(7),在截流暗涵(7)内集蓄;
雨水径流量较大时,截流暗涵(7)内蓄满,雨水通过截流暗涵(7)上部外溢雨水,外溢的雨水通过生态林(3)吸收、蓄滞雨水并外渗,集蓄的雨水通过排水孔(6)排出收集回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雨水资源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环山体(2)布置。

说明书全文

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及雨资源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城市雨水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及雨水资源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m3,且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近些年,城市缺水不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而且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严重的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难度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偏小,排水能不足,使城市的防洪问题也进一步突出,暴雨洪涝灾害频发。
[0003] 我国大部分城市同时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频发的三重考验。如何合理地利用城市雨水资源、有效地削减暴雨径流、减少初期雨水污染、降低洪涝灾害已成为广受关注的重大课题。
[0004] 国外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管理控制工作,日本雨水资源化规模最大,1963年便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储蓄池;德国是欧洲雨水资源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技术特征在于设备的集成化;美国雨水资源化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土壤的天然入渗能力。目前发达国家雨水资源化已经步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其中,雨水池、调蓄池等工程措施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
[0005] 而我国城市雨水管理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调蓄池等工程虽然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尚需结合不同城市发展及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及完善,尤其对于存在山体的城市,如何有效利用山体雨水、降低下游城市防洪负荷、减小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研究则更少,因此,开展雨水资源化研究,建立多目标多功能的雨水管控工程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
[0007]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包括截流暗涵和生态林,所述截流暗涵设于地面下,所述生态林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组成,所述截流暗涵与生态林地下部分相接,所述截流暗涵上设有多个排水孔。
[0008] 所述截流暗涵包括下部的蓄水区和上部的溢流区。
[0009] 所述截流暗涵为L型截流暗涵,该L型截流暗涵的垂直段为溢流区,水平段为蓄水区,且水平段上方为生态林;所述溢流区顶部设有格栅,所述蓄水区内间隔布置有溢流板,所述溢流板与L型截流暗涵的水平段平行,所述排水孔设于溢流板的底部,每个溢流板的底部均有排水孔。
[0010] 所述蓄水区体积大于溢流区体积。
[0011] 所述溢流板和L型截流暗涵底部均为预制混凝土板,溢流板底部与L型截流暗涵底部预制混凝土板相连,该溢流板长度与L型截流暗涵的水平段长度相同,高度与蓄水区高度相同。
[0012] 所述生态林地上部分为动植物层,地下部分为由上层的土壤层和下层的砂砾层组成,所述动植物层底部高程与格栅高程相同,砂砾层设于蓄水区上方。
[0013] 所述土壤层厚度为40-80cm,所述砂砾层厚度为15-25 cm。
[00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雨水资源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置于山脚下,位于山体与城市之间,截流暗涵设于地面下,且两侧分别与山脚和生态林相接;
步骤2)雨水径流量较少时,部分雨水进入截流暗涵,在截流暗涵内集蓄;
雨水径流量较大时,截流暗涵内蓄满,雨水通过截流暗涵上部外溢雨水,外溢的雨水通过生态林吸收、蓄滞雨水并外渗,集蓄的雨水通过排水孔排出收集回用。
[0015] 步骤1)中所述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环山体布置。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节省占地面积: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为地下暗涵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空间高程,而且节省地面空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0017] 2、贯穿环绕式布置:本结构环山体布置,贯穿整个山体流域,服务范围广,相对于“点式”布置而言,针对大区域雨水资源化问题具有明显优势。
[0018] 3、多功能一体化:(1)缓解水资源短缺:雨洪截滞涵设置在山脚,用以收集、储蓄山体雨水,并进行有效回用,避免雨水浪费,提高雨水利用率。
[0019] (2)减轻下游城市防洪负荷:雨洪截滞涵通过其截、滞作用,收集部分山体雨水,从而削减洪峰流量,延缓峰现时间,减少城市径流量,减缓雨水管网负荷。
[0020] (3)降低面源污染:雨水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L型截流暗涵通过减小雨水径流量而降低城市面源污染。
[0021] (4)具有景观价值:L型截流暗涵与生态林相结合,集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为一体,增加系统的美观及娱乐性。
[0022] 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横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纵剖面示意图。
[0024] 图中:1、城市;2、山体;3、生态林;4、溢流板;5、格栅;6、排水孔;7、截流暗涵;8、动植物层;9、土壤层;10、砂砾层;11、混凝土衬砌;12、蓄水区;13、溢流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包括截流暗涵7和生态林3,所述截流暗涵7设于地面下,所述生态林3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组成,所述截流暗涵7与生态林3地下部分相接,所述截流暗涵7上设有多个排水孔6。
[0026] 截流暗涵收集并储蓄雨水,生态林3吸收、蓄滞雨水并外渗,减小径流量,降低城市的防洪负荷及面源污染。雨水收集完毕,需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释放回用,通过排水孔6或管线排出收集的雨水,便于雨水回用。
[0027]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所述截流暗涵7包括下部的蓄水区12和上部的溢流区13。
[0028] 所述截流暗涵7为L型截流暗涵,该L型截流暗涵的垂直段为溢流区13,水平段为蓄水区12,且水平段上方为生态林3;所述溢流区13顶部设有格栅5,所述蓄水区12内间隔布置有溢流板4,所述溢流板4与L型截流暗涵的水平段平行,所述排水孔6设于溢流板4的底部,每个溢流板4的底部均有排水孔6。
[0029] 本发明雨洪截滞涵布置于山脚下位于山体2与城市1之间,环山体2布置,即山体2、雨洪截滞涵、城市1三者在横向呈套环式布置,纵向呈阶梯型布置。
[0030] 如图1、图2所示,雨洪截滞涵设置于山体2底部,收集并储蓄其雨水,便于雨水回收利用,减小径流量,降低城市1的防洪负荷及面源污染。
[0031] 具体过程如下:部分雨水由格栅5去除大颗粒固体物质后进入L型截流暗涵,L型截流暗涵底部等间距布置有溢流板4,将L型截流暗涵蓄水区12分隔为独立的“水池”,用以沿段收集山体2雨水,而同时另一部分进入生态林3蓄滞,减小径流量,延缓峰现时间;暴雨时,当蓄水区12蓄满后,雨水通过溢流区13外溢雨水,此时生态林3吸收、蓄滞雨水并外渗;待雨水收集完毕,需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释放回用,通过排水孔6排出收集的雨水,便于雨水回用。其中,排水孔6的数量及尺寸由水力计算确定,每隔100m~200m距离设置溢流板4。
[0032]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所述蓄水区12体积大于溢流区13体积。使蓄水量大于溢水量,减小径流量同时更多雨水回收利用。
[0033] 其中,所述L型截流暗涵四周均为混凝土衬砌11,底部为预制混凝土板,溢流板4为预制混凝土板,底部与L型截流暗涵底部预制混凝土板相连,顶部为半圆形,该溢流板4长度与L型截流暗涵水平段长度相同,高度与蓄水区12高度相同。
[0034] L型截流暗涵需结合工程规模及区域用地情况予以确定,预制混凝土板板厚一般为30cm左右,应按照相关结构计算确定。
[0035] 如图2、图3所示,所述生态林3地上部分为动植物层8,地下部分为由上层的土壤层9和下层的砂砾层10组成,所述生态林3由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动植物层8、土壤层9及砂砾层10组成,所述动植物层8底部高程与格栅5高程相同,砂砾层10设于蓄水区12上方。动植物层8中动植物结合当地特点进行选取,土壤层9为动植物提供生长场所,并吸收、蓄滞雨水,其厚度一般为40-60cm,若需植树,厚度应增加至80cm。砂砾层10主要起排水及渗透作用,由粗砂及砾石组成,其厚度控制在15-25cm。
[0036] 本发明雨洪截滞涵为地下暗涵结构,节省占地面积,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空间高程,而且节省地面空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且多功能一体化:(1)缓解水资源短缺;(2)减轻下游城市防洪负荷;(3)降低面源污染;(4)具有景观价值。
[0037] 实施例4:在实施例3提供的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雨水资源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雨洪截滞涵置于山脚下,位于山体2与城市1之间,截流暗涵7设于地面下,且两侧分别与山脚和生态林3相接;
步骤2)雨水径流量较少时,部分雨水进入截流暗涵7,在截流暗涵7内集蓄;
雨水径流量较大时,截流暗涵7内蓄满,雨水通过截流暗涵7上部外溢雨水,外溢的雨水通过生态林3吸收、蓄滞雨水并外渗,集蓄的雨水通过排水孔6排出收集回用。
[0038] 步骤1)中所述集、蓄、排一体化雨洪截滞涵环山体2布置。
[0039] 本发明环山体2布置,贯穿整个山体2流域,服务范围广,相对于“点式”布置而言,针对大区域雨水资源化问题具有明显优势。
[0040] 综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如下:本发明雨洪截滞涵为地下暗涵结构,节省占地面积,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空间高程,而且节省地面空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且多功能一体化:
(1)缓解水资源短缺:雨洪截滞涵设置在山脚,用以收集、储蓄山体2雨水,并进行有效回用,避免雨水浪费,提高雨水利用率。
[0041] (2)减轻下游城市1防洪负荷:雨洪截滞涵通过其截、滞作用,收集部分山体2雨水,从而削减洪峰流量,延缓峰现时间,减少城市1径流量,减缓雨水管网负荷。
[0042] (3)降低面源污染:雨水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L型截流暗涵通过减小雨水径流量而降低城市面源污染。
[0043] (4)具有景观价值:L型截流暗涵与生态林3相结合,集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为一体,增加系统的美观及娱乐性。
[0044] 以上各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方法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常识,这里不一一叙述。
[0045]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