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固定结构 / 给水;排水 / 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

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

申请号 CN201610384688.7 申请日 2016-06-02 公开(公告)号 CN107460938A 公开(公告)日 2017-12-12
申请人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明人 俞楷; 朱勇;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 水 口,包括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相邻设置且沉泥渗透井深度大于雨水收集初沉井,雨水收集初沉井内部活动设置有初次收集装置,沉泥渗透井内部活动设置有二次收集装置,雨水收集初沉井顶面设有带雨水箅子的盖板,沉泥渗透井顶面设有不带雨水箅子的井盖,雨水收集初沉井上部与沉泥渗透井上部通过连通管相连,沉泥渗透井的上部设置有连通道路雨水检查井的溢 流管 ,沉泥渗透井的下段 自上而下 依次设置有二次过滤段和二次沉泥段,二次过滤段上设置有连接周围土体的渗透管。该雨水口,有效减轻了道路雨水主管的排放压 力 ,减少或避免了路基下沉、内涝现象的发生,技术成熟、施工方便、日常维护容易。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口,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地面(26)和路基(27)内部的雨水收集初沉井(1)和沉泥渗透井(2),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1)和沉泥渗透井(2)相邻设置且沉泥渗透井(2)深度大于雨水收集初沉井(1),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1)内部活动设置有初次收集装置(3),所述的沉泥渗透井(2)内部活动设置有二次收集装置(4),所述雨水收集初沉井(1)顶面设有带雨水箅子的盖板(5),所述的沉泥渗透井(2)顶面设有不带雨水箅子的井盖(6),所述雨水收集初沉井(1)上部与沉泥渗透井(2)上部通过连通管(7)相连,所述的沉泥渗透井(2)的上部设置有连通道路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8),所述的沉泥渗透井(2)的下段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二次过滤段(28)和二次沉泥段(9),所述的二次过滤段(28)上设置有连接周围土体的渗透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1)的井深为1500mm,井直径为500mm,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1)包括井口体(11)、连通体(12)和井体(13),所述的连通体(12)为三通接头,所述的井口体(11)与井体(13)以及连通管(7)分别通过连通体(12)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次收集装置(3)为不锈提桶,包括初次收集桶体(14)和初次收集桶提手(15),所述的初次收集桶提手(15)设于初次收集桶体(14)上方,所述的初次收集桶体(14)外径与雨水收集初沉井(1)内径配合设置,所述的初次收集装置(3)上对应于连通管(7)连接口处设置有初次过滤孔(16),所述的初次过滤孔(16)下方的初次收集装置(3)内部设置有活动挡泥斜板(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次收集桶体(14)的高度为1100mm,所述的初次过滤孔(16)设置在离桶底高度700mm~
1000mm处的桶壁上,所述的初次过滤孔(16)的孔径为20mm,所述的活动挡泥斜板(17)为不锈钢板件,所述的活动挡泥斜板(17)设置在离桶底高度600mm处的初次收集桶体(14)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体(13)为HDPE材质的波纹管,所述的连通体(12)设于井体(13)上部并且离地面
500mm处,所述的连通管(7)为直径300mm的HDPE材质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泥渗透井(2)的井深为2000mm,井直径为500mm,所述的沉泥渗透井(2)包括井口段(18)、连接段(19)和井体段(20),所述的连接段(19)为四通接头,所述的井口段(18)、连通管(7)、溢流管(8)和井体段(20)分别与连接段(19)连通,所述的二次沉泥段(9)为井体段(20)底部及底部以上400mm高度段,所述的二次过滤段(28)开设于二次沉泥段(9)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体段(20)为HDPE材质的波纹管,所述的连接段(19)设置在沉泥渗透井(2)上部并且离地面500mm处,所述的二次过滤段(28)上设置有四通接头(21),所述的渗透管(10)设置有两根分别与四通接头(2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4)为不锈钢提桶,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4)的直径与沉泥渗透井(2)的内径配合设置,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4)包括二次收集桶提手(22)和二次收集桶体(23),所述的二次收集桶体(23)的高度为700mm,所述的二次收集桶提手(22)设于二次收集桶体(23)上方,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4)上对应于二次过滤段(28)处的渗透管进水口设置有二次过滤孔(24),所述的二次过滤孔(24)设置在距桶底400mm~650mm处,所述的二次过滤孔(24)的孔径为3m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溢流管(8)为直径200mm的UPVC材质的管件,所述的渗透管(10)为直径250mm的HDPE材质的管件,所述的渗透管(10)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的渗透管(10)垂直段的出水口处设置有不锈钢钢丝网(25)。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其特征在于:雨水收集初沉井(1)和沉泥渗透井(2)的井底部均为密封井底。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城镇化的大推进,硬化地面的面积也大幅增加,硬化地面的雨水大多采用有组织的排放,即地面雨水有组织得流向雨水口,雨水口收集地面雨水通过管道流向雨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通过雨水干管将雨水排至河道等指定区域。但由于硬化地面的雨水下渗率极低,加上排放雨水的管道及雨水口的排放能力有限,因此城镇内时常会出现内涝。为解决城镇内涝,提高地面的下渗率成为了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0003] 传统的雨水口的做法为:雨水口底部为素混凝土基础,雨水口深度≤1000mm,雨水口四壁采用240mm厚砖实砌,雨水检查井侧壁板底部设有雨水排放孔并连接有雨水管,将雨水排放至雨水检查井,雨水口顶部盖有雨水箅子。由于传统的雨水口四壁及底部均为不透水体,因此雨水仅能通过连接管道排至雨水检查井,当遇到暴雨时,该管道由于排放能力有限,无法承受集中雨水,常常导致道路被淹。
[0004] 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 2008年9月17日,公告号: CN101265722 A)公开了一种环保型道路雨水口,包括雨箅子和路面下的内部空间,雨箅子下设有过滤斗,雨水径流由雨篦子初步拦截较大污物后进入篦子下的过滤斗,经过滤斗过滤后进入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其中的大空间为截流间,小空间为溢流间,两者由溢流堰分开。当径流量小于初期径流容积时,全部被截留在雨水口内,由底部的透水设施渐渗入周围的土壤,自然排空。当径流量较多初期径流容积充满后,后期径流便经溢流堰溢流到末端的溢流空间内,再经管道排向下游。
[0005] 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 2015年2月18日,公告号: CN204163179U)公开了一种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的雨水口,包括雨水篦子、井身及过滤组件,雨水篦子安装于井身的入水口,过滤组件包括安装于井身的过滤筛及安装于过滤筛的弹性膜袋;弹性膜袋上设有若干通孔。
[0006] 现行硬化道路或硬化地面设计时已开始考虑提高地面渗透率的问题,常见的采用降低道路绿化带高度,将道路雨水引向绿化带,地面采用透水花砖等方式来实现。但上述方式仅仅在城镇少量的新建区域能实现,对于占绝大多数面积的已建硬化地面采用上述方式改造难度及经济代价极大。带渗透功能的雨水口近些年也开始应用于道路工程,但这些雨水口一般是底部开口及侧壁开渗透孔,雨水口底部开口容易导致路基土料随地下水波动而涌入雨水口内,从而导致路基松动雨水口下沉,又由于缺乏有效的排泥措施,侧壁渗透孔容易被雨水中的污泥堵塞,导致渗透功能失效。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行透水型道路雨水口容易导致路基下沉、被雨水中的污泥堵塞失效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技术成熟、施工方便、日常维护容易,不会造成路基下沉和内涝发生的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
[0008] 本发明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包括设于地面路基内部的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相邻设置且沉泥渗透井深度大于雨水收集初沉井,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内部活动设置有初次收集装置,所述的沉泥渗透井内部活动设置有二次收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初沉井顶面设有带雨水箅子的盖板,所述的沉泥渗透井顶面设有不带雨水箅子的井盖,所述雨水收集初沉井上部与沉泥渗透井上部通过连通管相连,所述的沉泥渗透井的上部设置有连通道路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所述的沉泥渗透井的下段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二次过滤段和二次沉泥段,所述的二次过滤段上设置有连接周围土体的渗透管。该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通过设置一个带雨水箅子的雨水收集初沉井和一个不漏水井盖的沉泥渗透井,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通过一根连通管连通,在雨水收集初沉井内部设置有初次收集装置,在沉泥渗透井内部设置有二次收集装置,并且沉泥渗透井的上部通过一根溢流管连接到道路雨水检查井,沉泥渗透井下段设有二次沉泥段、二次过滤段和渗透管,雨水夹杂泥砂、树叶等杂质通过雨水箅子进入到雨水收集初沉井内部的初次收集装置,绝大部分泥砂及树叶等杂质被沉积于初次收集装置底部,可以定期清理初次收集装置内部杂质,而上部雨水则通过连通管进入沉泥渗透井,进入到沉泥渗透井内部雨水中带有的少量杂质被沉积在二次收集装置底部,二次收集装置内部的杂质也能够定期清理,而雨水则通过渗透管向周边土体渗透,由于溢流管管底与渗透管出口处高差较传统渗透型雨水口雨水排放管底与渗透孔的高差大大增加,因此,渗透压力大大增加,渗透能力也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渗透压力大,在降雨初期地下水位不高时,渗透管出水口处淤泥的少量细颗粒土料可随雨水推送至土体远端,从而进一步提高渗透能力。现有的雨水绝大部分是通过雨水排放管排至雨水检查井,并流入道路雨水主管,极易造成内涝。而本雨水口在沉泥渗透井上部设置有道路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由于渗透管出水口渗透能力远高于传统渗透型雨水口,因此渗透管可有效分担雨水量,使得进入溢流管的雨水量较传统渗透型雨水口的雨水量大为减少,有效减轻了道路雨水主管的排放压力,减少或避免了路基下沉、内涝现象的发生。
[0009] 作为优选,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的井深为1500mm,井直径为500mm,所述的雨水收集初沉井包括井口体、连通体和井体,所述的连通体为三通接头,所述的井口体与井体以及连通管分别通过连通体相互连通。雨水收集初沉井设置为上述结构,既方便实现对雨水的初次沉淀和过滤,使大量的泥砂、杂质等被沉积在雨水收集初沉井内部,又方便安装和维护。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的初次收集装置为不锈提桶,包括初次收集桶体和初次收集桶提手,所述的初次收集桶提手设于初次收集桶体上方,所述的初次收集桶体外径与雨水收集初沉井内径配合设置,所述的初次收集装置上对应于连通管连接口处设置有初次过滤孔,所述的初次过滤孔下方的初次收集装置内部设置有活动挡泥斜板。雨水收集初沉井内配有不锈钢提桶,提桶包括有初次收集桶体和初次收集桶提手,不锈钢提桶直径与雨水收集初沉井内径相配合,这样的结构方便从进体内部提出初次收集装置,并进行定期清理,初次收集装置上对应于连通管连接口处设置有初次过滤孔,用以防止树叶等漂浮物通过连通管进入沉泥渗透井内部,设活动式不锈钢挡泥斜板,雨水通过雨水箅子后直接落于不锈钢提桶内,活动挡泥斜板可有效的防止桶底的沉泥上涌至雨水收集初沉井的上部并通过连通管流入沉泥渗透井,道路管理人员可定期将提桶取出并移除活动式不锈钢挡泥斜板后将提桶内的泥砂倒出清理。
[0011] 作为优选,所述的初次收集桶体的高度为1100mm,所述的初次过滤孔设置在离桶底高度700mm~1000mm处的桶壁上,所述的初次过滤孔的孔径为20mm,所述的活动挡泥斜板为不锈钢板件,所述的活动挡泥斜板设置在离桶底高度600mm处的桶体内部。初次收集桶体的高度设为1100mm,能够有效收集杂质,初次收集过滤孔设置在离桶底高度700mm~1000mm处的桶壁上,初次过滤孔孔径为20mm,是为了有效防止树叶等漂浮物进入沉泥渗透井,活动挡泥斜板设置在离桶底高度600mm处,能够有效的防止桶底的沉泥上涌。
[0012] 作为优选,所述的井体为HDPE材质的波纹管,所述的连通体设于井体上部并且离地面500mm处,所述的连通管为直径300mm的HDPE材质管件。井体材质采用HDPE波纹管,进体外壁为波纹型,较光面外壁与土体间具有更好的摩擦力,在顶面车辆荷载作用下井体不易出现下沉。雨水收集初沉井连通管以下部分为雨水中的污泥、树叶、垃圾等杂质初沉收集段,主要收集颗粒较大的杂质,这部分杂质是堵塞渗透管的主要物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渗透管堵塞。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的沉泥渗透井的井深为2000mm,井直径为500mm,所述的沉泥渗透井包括井口段、连接段和井体段,所述的连接段为四通接头,所述的井口段、连通管、溢流管和井体段分别与连接段连通,所述的二次沉泥段为井体段底部及底部以上400米高度段,所述的二次过滤段开设于二次沉泥段的上方。沉泥渗透井的井深设置为2000mm,这样的结构使得井内水位至渗透管出水口的高度差可达1200mm以上,增加渗透压力,使渗透管出水口处的少量淤泥等细颗粒土料随雨水被推送至土体远端,从而进一步提高渗透能力。二次沉泥段是为了实现对杂质的二次沉淀,保证渗入土体的雨水中的杂质尽可能的少,避免堵塞。
[0014] 作为优选,所述的井体段为HDPE材质的波纹管,所述的连接段设置在沉泥渗透井上部并且离地面500mm处,所述的二次沉泥段上设置有四通接头,所述的渗透管设置有两根分别与四通接头连接。沉泥渗透井材质同样采用HDPE波纹管,沉泥渗透井上部离地面500mm处用四通接头连接直径为300mm的HDPE材质连通管及直径为200mm的UPVC材质的溢流管,溢流管与道路雨水检查井连接,井底部设400mm高二次沉泥段,主要沉积雨水中颗粒较小的污泥和地下水通过渗透管带入的少量细颗粒土料,二次沉泥段上方设二次过滤段,并用四通接头连接两根直径250mm的HDPE材质的渗透管。沉泥渗透井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通过渗透管渗入周围土体,到雨水量大,周围土体地下水也饱和时,可以通过溢流管流入雨水检查井。由于设置的是两根渗透管而非井壁开孔,因此路基中的细颗粒土料很少进入该井,使该井不易发生淤积。
[0015] 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为不锈钢提桶,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的直径与沉泥渗透井的内径配合设置,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包括二次收集桶提手和二次收集桶体,所述的二次收集桶体的高度为700mm,所述的二次收集桶提手设于二次收集桶体上方,所述的二次收集装置上对应于二次过滤段处的渗透管进水口设置有二次过滤孔,所述的二次过滤孔设置在距桶底400mm~650mm处,所述的二次过滤孔的孔径为3mm。二次收集装置设置为上述结构,使二次收集桶体底部400mm高度及桶底为非开孔结构,用于二次收集沉积泥砂,二次收集桶体底部以上400mm~650mm段为开网孔段,设有二次过滤孔,二次过滤孔的孔径为3mm,用于防止井内较大颗粒泥砂及树叶等物质流入渗透管导致渗透能力下降,二次收集装置设置二次收集桶提手也是为了方便道路管理人员将提桶取出并将泥砂倒出清理。
[0016] 作为优选,溢流管为直径200mm的UPVC材质的管件,所述的渗透管为直径250mm的HDPE材质的管件,所述的渗透管包括水平段与垂直段,所述的渗透管垂直段的出水口处设置有不锈钢钢丝网。渗透管一端与沉泥渗透井二次过滤段上的四通接头连接,渗透管由300mm长的水平段和300mm的垂直段组成,垂直段出水口处设置5mm×5mm间距的不锈钢钢丝网,渗透管向下弯曲,利用重力的作用并结合钢丝网可以有效减少路基中的土料通过渗透管进入沉泥渗透井,从而减少沉泥功渗透井的淤积并保持路基的稳定。
[0017] 作为优选,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的井底部均为密封井底。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的进底部均不开孔,采用密封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井底部有效承担了地面荷载,因此不易发生井筒沉降。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与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相比,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底部为开孔结构,因此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底部不能用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同时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又容易将细颗粒土料带入雨水口内,导致路基土体松动而发生道路随雨水口下沉的问题。而本发明的雨水口,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底部均不开孔,因此可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同时井底部也有效承担了地面荷载,因此不易发生井筒沉降。
[0019] 2. 与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相比,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侧壁开有渗透孔,在地下水侧压的作用下容易将细颗粒土料带入雨水口,又由于雨水未经初沉处理,雨水中的泥砂及树叶等物质也容易将渗透孔堵塞,从而导致渗透性能的大大下降。而本发明的雨水口,设置了雨水收集初沉井,雨水收集初沉井内的不锈钢提桶内部又设置了不锈钢材质的活动挡泥斜板,雨水顺着活动挡泥斜板向桶底流入,并在活动挡泥斜板下部形成漩涡,泥砂被活动挡泥斜板阻挡,不易泛起并流入连通管,因此绝大部分泥砂及树叶等杂质被沉积于雨水收集初沉井内,进入沉泥渗透井的雨水杂质较传统的直接进入雨水口的大为减少。同时本发明雨水口,在沉泥渗透井内通过设置渗透管来实现雨水向周边土体渗透,未在井侧壁直接开渗透孔,而渗透管底部又向下弯曲,利用重力的作用,土体内的细颗粒不容易进入沉泥渗透井,因此大大减少了整套雨水口被堵塞的可能。
[0020] 3. 与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相比,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深度一般小于等于1000mm,因此雨水口雨水排放管管底至渗透孔处的高差往往较小,雨水向土体的渗透压力也较小,渗透能力不强。而本发明雨水口,沉泥渗透井深度达2000mm,因此该井溢流管管底至渗透管出水口的高差可达1200mm以上,渗透压力大大增加,渗透能力也较传统渗透型雨水口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渗透压力大,在降雨初期地下水位不高时,渗透管出水口处淤泥的少量细颗粒土料可随雨水推送至土体远端,从而进一步提高渗透能力。
[0021] 4. 与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相比,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中的雨水排放管与渗透孔高差极小,又由于渗透孔渗透能力不高,因此雨水绝大部分还是通过雨水排放管排至雨水检查井,并流入道路雨水主管。而本发明雨水口,溢流管的管底与渗透管出水口的高度差可达1200mm以上,又由于渗透管出水口渗透能力远高于传统渗透型雨水口,因此渗透管可有效分担雨水量,使得进入溢流管的雨水量较传统渗透型雨水口的雨水量大为减少,以减轻道路雨水主管的排放压力。
[0022] 5. 与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相比,传统的渗透型雨水口由于无法有效去除泥砂,因此进入雨水排放管的雨水泥砂杂质含量很高,在以后城市道路改造中,雨水不能直接接入道路雨水检查井,需先进行沉泥处理。而本发明雨水口,溢流管内的雨水经过二次沉泥处理,可直接接入道路雨水检查井。
[0023] 6.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的材料除不锈钢提桶外均为现行市场上成品材料,安装简单、技术成熟,由于现有道路雨水口排放管标高一般均低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溢流管标高,本发明技术方案可很好的应用于现有道路雨水口的渗透性改造,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发明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1、雨水收集初沉井,2、沉泥渗透井,3、初次收集装置,4、二次收集装置,5、盖板,
6、井盖,7、连通管,8、溢流管,9、二次沉泥段,10、渗透管,11、井口体,12、连通体,13、井体,
14、初次收集桶体,15、初次收集桶提手,16、初次过滤孔,17、活动挡泥斜板,18、井口段,19、连接段,20、井体段,21、四通,22、二次收集桶提手,23、二次收集桶体,24、二次过滤孔,25、不锈钢钢丝网,26、地面,27、路基,28、二次过滤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 实施例1: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包括设于地面26和路基27内部的雨水收集初沉井1和沉泥渗透井2,雨水收集初沉井1和沉泥渗透井2的井底部均为密封井底。雨水收集初沉井1和沉泥渗透井2相邻设置且沉泥渗透井2深度大于雨水收集初沉井1,雨水收集初沉井1内部活动设置有初次收集装置3,沉泥渗透井2内部活动设置有二次收集装置4,雨水收集初沉井1顶面设有带雨水箅子的盖板5,沉泥渗透井2顶面设有不带雨水箅子的井盖6,雨水收集初沉井1上部与沉泥渗透井2上部通过连通管7相连,沉泥渗透井2的上部设置有连通道路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8,溢流管8为直径200mm的UPVC材质的管件,沉泥渗透井2的下段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二次过滤段28和二次沉泥段9,二次过滤段28上设置有连接周围土体的渗透管10,渗透管10为直径250mm的HDPE材质的管件。
[0027] 雨水收集初沉井1的井深为1500mm,井直径为500mm,雨水收集初沉井1包括井口体11、连通体12和井体13,连通体12为三通接头,井口体11与井体13以及连通管7分别通过连通体12相互连通。井体13为HDPE材质的波纹管,连通体12设于井体上13部并且离地面500mm处,连通管7为直径300mm的HDPE材质管件。
[0028] 初次收集装置3为不锈钢提桶,包括初次收集桶体14和初次收集桶提手15,初次收集桶提手15设于初次收集桶体14上方,初次收集桶体14外径与雨水收集初沉井1内径配合设置,初次收集装置3上对应于连通管7连接口处设置有初次过滤孔16,初次过滤孔16下方的初次收集装置3内部设置有活动挡泥斜板17。初次收集桶体14的高度为1100mm,初次过滤孔16设置在离桶底高度700mm~1000mm处的桶壁上,初次过滤孔16的孔径为20mm,活动挡泥斜板17为不锈钢板件,活动挡泥斜板17设置在离桶底高度600mm处的桶体内部。
[0029] 沉泥渗透井2的井深为2000mm,井直径为500mm,沉泥渗透井2包括井口段18、连接段19和井体段20,连接段19为四通接头,井口段18、连通管7、溢流管8和井体段20分别与连接段19连通,二次沉泥段9设置在井体段20的底部及底部以上400mm高度段,二次过滤段28开设在二次沉泥段9上方。井体段20为HDPE材质的波纹管,连接段19设置在沉泥渗透井2上部并且离地面500mm处,二次过滤段28上设置有四通接头21,渗透管10设置有两根,分别与四通接头21连接。渗透管10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垂直段和水平段弯设成L形结构,水平段长度为300mm,垂直段长度为300mm,渗透管10的出水口处设置有5mm×5mm间距的不锈钢钢丝网25。
[0030] 二次收集装置4为不锈钢提桶,二次收集装置4的直径与沉泥渗透井2的内径配合设置,二次收集装置4包括二次收集桶提手22和二次收集桶体23,二次收集桶体23的高度为700mm,二次收集提手22设置于二次收集桶体23上方,二次收集装置4上对应于二次过滤段
28处的渗透管10进水口设置有二次过滤孔24,二次过滤孔24设置在距桶底400mm~650mm处,二次过滤孔24的孔径为3mm。
[0031] 该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包括雨水收集初沉井1、连通管7、沉泥渗透井2、渗透管10、溢流管8,雨水收集初沉井1顶面设有带雨水箅子的盖板5,雨水收集初沉井1上部与沉泥渗透井2用连通管7相连,沉泥渗透井2底部及底部以上400mm高度段为二次沉泥段9,二次沉泥段9上方为二次过滤段28,二次过滤段28上设置有四通接口,渗透管10连接于二次过滤段28上的四通接口,渗透管10端部下弯,沉泥渗透井2上部设有溢流管8,溢流管8连通道路雨水检查井。雨水收集初沉井1及沉泥渗透井2内均配有不锈钢提桶。
[0032] 雨水收集初沉井1的井深为1500mm,井直径为500mm,井体13材质采用HDPE波纹管,井顶部采用带雨水箅子的成品盖板5,井上部离地面500mm处用成品连通体12三通连接直径为300mm的HDPE材质连通管7。雨水收集初沉井的井体材质采用HDPE波纹管其外壁为波纹型,较光面外壁与土体间具有更好的摩擦力,在顶面车辆荷载作用下井身不易出现下沉。雨水收集初沉井1设有连通管7以下部分为雨水中的污泥、树叶、垃圾等杂质初沉收集段,主要收集颗粒较大的杂质,这部分杂质是堵塞渗透管的主要物质。
[0033] 沉泥渗透井的井深为2000mm,井直径为500mm,井体段20材质同样采用HDPE波纹管,井顶部采用不透水的成品井盖6,井上部离地面500mm处用连接段19成品四通接头连接直径为300mm的HDPE材质连通管7及直径为200mm的UPVC材质的溢流管8,溢流管8与道路雨水检查井连接,井底部设400mm高的二次沉泥段9,主要沉雨水中颗粒较小的污泥和地下水通过渗透管10带入的少量细颗粒土料,二次沉泥段9上方为二次过滤段28,二次过滤段28用成品四通接头21连接两根直径250mm的HDPE材质的渗透管10。沉泥渗透井2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通过渗透管10渗入周围土体,到雨水量大,周围土体地下水也饱和时,可以通过溢流管8流入道路雨水检查井。由于设置的是渗透管10而非井壁开孔,因此路基中的细颗粒土料也较少的进入该井,使该井不易发生淤积。
[0034] 渗透管10直径为250mm,采用HDPE材质,渗透管10呈L形结构设置,渗透管一端与二次过滤段28上的四通21连接,另一端用90°弯头向下弯曲300mm,并在弯曲段出水口处设置5mm×5mm间距的不锈钢钢丝网25,渗透管10水平段长度为300mm。渗透管向下弯曲,利用重力的作用并结合不锈钢钢丝网25可以有效减少路基中的土料通过渗透管10进入沉泥渗透井2,从而减少沉泥渗透井2的淤积并保持路基的稳定。
[0035] 初次收集装置3采用不锈钢提桶,不锈钢提桶直径与雨水收集初沉井内径相匹配,初次收集桶体14高度为1100mm,离桶底高度700mm~1000mm处桶壁设置初次过滤孔16,初次过滤孔16的孔径为20mm,用以防止树叶等漂浮物通过连通管7进入沉泥渗透井2,离桶底高度600mm处设有不锈钢活动挡泥斜板17。雨水通过雨水箅子后直接落于不锈钢提桶内,活动挡泥斜板17可有效的防止桶底的沉泥上涌至雨水收集初沉井1的上部并通过连通管7流入沉泥渗透井2,道路管理人员可定期将提桶取出并移除活动挡泥斜板17后将提桶内的泥砂倒出清理。
[0036] 二次收集装置4也采用不锈钢提桶,不锈钢提桶的直径与沉泥渗透井2的内径相匹配,二次收集桶体23的高度为700mm,其中底部400mm及桶底为非开孔结构,用于二次收集沉积泥砂,底部以上400mm~650mm段对应渗透管10进水孔处设置有二次过滤孔24,二次过滤孔24的孔径为3mm,用于防止井内较大颗粒泥砂及树叶等物质流入渗透管导致渗透能力下降。
道路管理人员可方便得将提桶取出并将泥砂倒出清理。
[0037] 该具有二次沉泥功能的渗透型道路雨水口,雨水收集初沉井和沉泥渗透井底部均不开孔,可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井底部能有效承担地面荷载,不易发生井筒沉降;当雨水顺着活动挡泥斜板向初次收集桶体的桶底流入时,在活动挡泥斜板下部形成漩涡,泥砂被活动挡泥斜板阻挡,不易泛起并流入连通管,绝大部分泥砂及树叶等杂质被沉积于雨水收集初沉井内,进入沉泥渗透井的雨水杂质较传统的直接进入雨水口的大为减少。进入沉泥渗透井内的雨水,通过渗透管向周边土体渗透,土体内的细颗粒不容易进入沉泥渗透井,大大减少了整套雨水口被堵塞的可能。沉泥渗透井内溢流管管底至渗透管出水口的高差可达1200mm以上,渗透压力大大增加,在降雨初期地下水位不高时,渗透管出水口处淤泥的少量细颗粒土料可随雨水推送至土体远端,从而进一步提高渗透能力。渗透管可有效分担雨水量,使得进入溢流管的雨水量较传统渗透型雨水口的雨水量大为减少,以减轻道路雨水主管的排放压力。溢流管内的雨水经过二次沉泥处理,可直接接入道路雨水检查井。除不锈钢提桶外均为现行市场上成品材料,安装简单、技术成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