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

申请号 CN201680023812.5 申请日 2016-04-08 公开(公告)号 CN107532617B 公开(公告)日 2019-07-26
申请人 KYB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矶贝弘毅;
摘要 流量控制 阀 (50)从收纳孔(51)的开口部侧开始具有贮存器端口(52)、 驱动器 排出端口(53)、内部先导端口(54)以及 块 内供给通路,收纳孔(51)的轴线上的块内供给通路与内部先导端口(54)之间的距离(L1)大于收纳孔(51)的轴线上的内部先导端口(54)与驱动器排出端口(53)之间的距离(L2)。
权利要求

1.一种流量控制,其被应用于用于控制驱动器流体压控制装置,该驱动器利用从供给来的工作流体进行驱动,
所述流体压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阀,其连接于所述泵,用于控制工作流体相对于所述驱动器的一个压室和另一个压力室的供给、排出;
中立通路,在所述控制阀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该中立通路使所述泵的工作流体向贮存器回流;
供给通路,其自所述中立通路分支出来,用于向所述控制阀供给工作流体;
第1贮存器通路,其设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贮存器之间,用于从所述驱动器的一个压力室向所述贮存器排出工作流体;以及
第2贮存器通路,其设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贮存器之间,用于从所述驱动器的另一个压力室向所述贮存器排出工作流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具有用于将从所述一个压力室排出的工作流体向所述另一个压力室回收的回收通路,
所述流量控制阀设于所述第1贮存器通路中,用于与先导压力相应地控制通过所述第1贮存器通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所述流量控制阀具有:
,其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收纳孔;以及
阀芯,其被插入到所述收纳孔中,
在所述阀块上从所述收纳孔的开口部侧开始与所述收纳孔相交地形成有:贮存器端口,其设于所述第1贮存器通路中的所述阀芯的下游侧,与所述贮存器连通;驱动器排出端口,其设于所述第1贮存器通路中的所述阀芯的上游侧,与所述控制阀连通;以及内部先导端口,其与所述供给通路连通,
在所述阀块上还形成有被供给从所述泵排出的工作流体的块内供给通路,所述块内供给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收纳孔的轴线上的、自所述收纳孔的底部向与所述开口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分开的位置,
所述收纳孔的所述轴线上的所述块内供给通路与所述内部先导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收纳孔的所述轴线上的所述内部先导端口与所述驱动器排出端口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内部先导端口设于所述收纳孔的所述轴线上的所述贮存器端口与所述块内供给通路之间的大致中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先导压力是被供给到所述内部先导端口的工作流体的压力,
在所述收纳孔的底部与所述阀芯的一个端面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内部先导端口连通的内部先导压力室,
通过所述阀芯与所述先导压力相应地移动来控制通过所述第1贮存器通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
在所述阀块上的、所述收纳孔的所述轴线上的所述块内供给通路与所述内部先导端口之间的位置还形成有面对所述阀芯的一个端面的排泄端口,
在所述阀块与设于所述阀块的外部的盖构件之间形成有面对所述阀芯的另一个端面的外部先导压力室,
所述先导压力是被供给到所述外部先导压力室的工作流体的压力,
通过所述阀芯与所述先导压力相应地移动来控制通过所述第1贮存器通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内部先导端口始终被所述阀芯封堵。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块内供给通路是所述中立通路的一部分。

说明书全文

流量控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本JP2009-41616A中记载了一种控制装置的技术方案,该控制装置包括连接于第1并且设有多个切换阀的第1回路系统和连接于第2泵并且设有多个切换阀的第2回路系统。在日本JP2009-41616A所记载的控制装置中,在第1回路系统设有切换阀,该切换阀具有将来自特定的驱动器的返回流体向该特定的驱动器的供给侧回收的回收功能。于是,该切换阀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将该切换阀切换到了回收位置时,在成为返回侧的通路上设置回收用节流件,以具有与流体通过该回收用节流件时的压损失相当的压力将返回流体回收。

发明内容

[0003] 在日本JP2009-41616A的控制装置中,成为返回侧的通路的回收用节流件构成为固定节流件,因此,无法调整回收流量。因此,存在将回收用节流件设为可变的流量控制阀以使得能够调整回收流量的装置。在这样的流量控制阀中,存在将从外部供给来的信号作为先导信号而控制流量的外部先导形式和将从泵向切换阀供给的供给压力作为先导信号而控制流量的内部先导形式。于是,在制造流量控制阀的方面,存在欲使外部先导形式的阀和内部先导形式的阀块通用化这样的要求。
[0004]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在内部先导形式与外部先导形式之间通用的阀块的流量控制阀。
[000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流体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阀,其连接于泵,用于控制工作流体相对于驱动器的一个压力室和另一个压力室的供给、排出,并且具有用于将从一个压力室排出的工作流体向另一个压力室回收的回收通路;中立通路,在控制阀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该中立通路使泵的工作流体向贮存器回流;供给通路,其自中立通路分支出来,用于向控制阀供给工作流体;第1贮存器通路,其设于控制阀与贮存器之间,用于从驱动器的一个压力室向贮存器排出工作流体;第2贮存器通路,其设于控制阀与贮存器之间,用于从驱动器的另一个压力室向贮存器排出工作流体;以及流量控制阀,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中,用于与先导压力相应地控制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流量控制阀具有:阀块,其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收纳孔;以及阀芯,其被插入到收纳孔中,在阀块上从收纳孔的开口部侧开始与收纳孔相交地形成有:贮存器端口,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中的阀芯的下游侧,与贮存器连通;驱动器排出端口,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中的阀芯的上游侧,与控制阀连通;以及内部先导端口,其与供给通路连通,在阀块上还形成有被供给有从泵排出的工作流体的块内供给通路,块内供给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收纳孔的轴线上的、自收纳孔的底部向与开口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分开的位置,收纳孔的轴线上的块内供给通路与内部先导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收纳孔的轴线上的内部先导端口与驱动器排出端口之间的距离。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回路图。
[0007] 图2是将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局部放大了的图。
[0008]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的结构剖视图。
[0009] 图4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回路图。
[0010]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50。
[0012] 首先,参照图1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50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
[0013] 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例如应用于动力挖掘机等工程设备。在此,说明工程设备是动力挖掘机的情况,但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也能够应用于轮式装载机等其它的工程设备。此外,在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使用工作油作为工作流体,但也可以使用工作等其它的流体作为工作流体。
[0014] 如图1所示,流体压控制装置100包括连接于第1泵P1且从第1泵P1被供给工作油的第1回路系统10和连接于第2泵P2且从第2泵P2被供给工作油的第2回路系统20。
[0015] 第1回路系统10包括用于将从第1泵P1供给来的工作油向贮存器T引导的第1中立通路11、在第1中立通路11中串联连接的多个控制阀121~125、以及自第1中立通路11中的控制阀121~125的上游侧分支出的第1并行通路13。控制阀121~125利用第1中立通路11串联连接,利用第1并行通路13并联连接。
[0016] 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从上游侧起依次被引导到第1行驶用控制阀121、备用控制阀122、回转用控制阀123、第1动臂用控制阀124以及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第1行驶用控制阀121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设于动力挖掘机(未图示)的车身的左侧的行驶用达的供给、排出。备用控制阀122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替代铲斗而安装的破碎机、碎石机等配件的驱动器的供给、排出。回转用控制阀123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使配置在车身的上部的回转体回转的回转马达的供给、排出。第1动臂用控制阀124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动臂的驱动器的供给、排出。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斗杆的驱动器的供给、排出。
[0017] 在第1回路系统10中,在所有的控制阀121~125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从第1泵P1供给来的工作油利用第1中立通路11向贮存器T回流。相对于此,在控制阀121~125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第1中立通路11中的第1泵P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0018] 此外,在第1回路系统10中,即使在控制阀121~124中的任一者被切换到工作位置而阻断了第1中立通路11中的第1泵P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从第1泵P1供给来的工作油通过第1并行通路13供给到各控制阀122~125。
[0019] 对于流体压控制装置100而言,通过层叠多个阀块,利用螺栓进行紧固以将这些阀块夹住,从而形成主体。另外,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也可以由1个阀块形成。
[0020] 第1回路系统10还包括中立切换阀40,该中立切换阀40设于第1中立通路11中的控制阀121~125的下游,用于连通或者阻断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中立切换阀40在处于图1中的G位置(通常位置)的情况下连通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在处于H位置(阻断位置)的情况下阻断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
[0021] 接着,参照图3说明中立切换阀40的具体结构。另外,图3是表示中立切换阀40处于G位置(通常位置)的情况的截面的剖视图。
[0022] 如图3所示,中立切换阀40包括:阀块60,其具有有底圆筒状的收纳孔61;滑阀芯41,其作为阀芯收纳在收纳孔61中,用于阻断或者连通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排泄室48,其在滑阀芯41的一端与收纳孔61的底部之间划分形成,连通于贮存器T;先导压力室49,其设于滑阀芯41的另一端侧,利用阀块60和盖构件43形成;以及复位弹簧44,其设于先导压力室49内,用于对滑阀芯41向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连通的方向(图2中的左方向)施力。另外,在盖构件43上设有用于向先导压力室49供给先导压力、自先导压力室49排出先导压力的先导端口42。
[0023] 滑阀芯41包括沿着收纳孔61的内周面滑动的第1台肩部45和第2台肩部46、以及形成在第1台肩部45与第2台肩部46之间的环状槽47。
[0024] 在阀块60上形成有:中立通路部66,其在与收纳孔61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贯通阀块60,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下游连通;入口端口部62,其在收纳孔61中形成为包围滑阀芯41,与中立通路部66连通;以及出口端口部63,其在收纳孔61中形成为包围滑阀芯41,与贮存器T连通。阀块60内的从中立通路部66经由入口端口部62到出口端口部63为止的流路构成第1中立通路11的一部分。另外,从中立通路部66经由入口端口部62到出口端口部63为止的流路相当于块内供给通路。
[0025] 接着,说明中立切换阀40的动作。
[0026] 中立切换阀40在先导压力室49内未被供给工作油的状态下,滑阀芯41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也就是图1中的G位置(通常位置)。在该状态下,入口端口部62与出口端口部63之间通过形成在滑阀芯41上的环状槽47连通。因而,从与第1中立通路11中的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下游连通的中立通路部66流入到入口端口部62的工作油通过环状槽47和出口端口部63向贮存器T回流。也就是说,通过将中立切换阀40切换到G位置(通常位置),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之间连通。
[0027] 从该状态起向先导压力室49供给工作油时,滑阀芯41利用被供给到先导压力室49的工作油的压力克服复位弹簧44的施力而朝向图3中的右侧移动。由此,入口端口部62与出口端口部63之间被滑阀芯41的第1台肩部45阻断。也就是说,中立切换阀40切换到图1中的H位置(阻断位置)。因而,从与第1中立通路11中的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下游连通的中立通路部66流入到入口端口部62的工作油被第1台肩部45阻止向出口端口部63流入。也就是说,通过将中立切换阀40切换到H位置(阻断位置),第1中立通路1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0028] 接着,参照图1和图2说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
[0029]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上连接有:第1中立通路11;供给通路12,其自第1中立通路11分支出来,用于供给用于驱动斗杆缸90的工作油;第1缸通路91a,其与斗杆缸90中的高负载侧的压力室90a连通;第2缸通路91b,其与斗杆缸90中的低负载侧的压力室90b连通;第1贮存器通路14,其用于将压力室90a的工作油向贮存器T排出;以及第2贮存器通路15,其用于将压力室90b的工作油向贮存器T排出。第1并行下游侧通路13b合流于供给通路12。在供给通路12和第1并行通路13这两者中的合流部的上游侧分别设有用于防止工作油逆流的单向阀17。在第1贮存器通路14上设有流量控制阀50,该流量控制阀50用于与先导压力相应地控制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
[0030] 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能够切换到中立位置A、图1和图2中的右侧所示的高负载侧工作位置B、以及图1和图2中的左侧所示的低负载侧工作位置C这3个位置。能够与向设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两端的先导室125a、125b供给的先导压力相应地切换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位置A、B、C。在对任一先导室125a、125b都未作用先导压力的情况下,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利用设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两侧的弹簧125c的施力处于中立位置A。在向先导室125b供给先导压力时,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切换到高负载侧工作位置B,在向先导室125a供给先导压力时,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切换到低负载侧工作位置C。
[0031] 在中立位置A,第1中立通路11连接于贮存器T,其它的通路被阻断。由此,对斗杆缸90的压力室90a、90b不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排出,斗杆缸90保持在该位置。
[0032] 在高负载侧工作位置B,第1中立通路11被阻断,供给通路12连接于第1缸通路91a,并且第2缸通路91b连接于第2贮存器通路15。由此,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从第1中立通路11和第1并行下游侧通路13b经由供给通路12和第1缸通路91a被供给到压力室90a。此外,压力室90b内的工作油经由第2缸通路91b和第2贮存器通路15被排出到贮存器T。
[0033] 在低负载侧位置C,第1中立通路11被阻断,供给通路12连接于第2缸通路91b,并且第1缸通路91a连接于第1贮存器通路14。由此,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从第1中立通路11和第1并行通路13经由供给通路12和第2缸通路91b被供给到压力室90b。此外,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经由第1缸通路91a和第1贮存器通路14被排出到贮存器T。此时,经由第1贮存器通路14向贮存器T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被流量控制阀50控制。
[0034] 此外,在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内形成有在低负载侧位置C将第1缸通路91a与第1贮存器通路14连接起来的第1内部通路126、将供给通路12与第2缸通路91b连接起来的第2内部通路127、以及将第1内部通路126与第2内部通路127连接起来的回收通路128(参照图2)。在回收通路128上设有仅容许从第1内部通路126向第2内部通路127的流动的单向阀129。因而,能够将从压力室90a排出的工作油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另外,在第1内部通路126上设有用于限制从压力室90a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的节流件130。
[0035] 接着,参照图1、图2及图3说明流量控制阀50的具体结构。
[0036] 像上述那样,流量控制阀50设在第1贮存器通路14上。图1、图2及图3所示的流量控制阀50是将经由自供给通路12分支出的先导通路16供给来的工作油作为先导压力进行控制的内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
[0037] 如图3所示,流量控制阀50包括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收纳孔51的阀块60、被插入到收纳孔51中的套筒70、以及借助套筒70插入到收纳孔51中的作为阀芯的滑阀芯80。另外,中立切换阀40和流量控制阀50将阀块60用作通用的部件,但也可以分别具有独立的阀块。
[0038] 在阀块60上从收纳孔51的开口部侧开始与收纳孔51相交地形成有:贮存器端口52,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14中的滑阀芯80的下游侧,与贮存器T连通;驱动器排出端口53,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14中的滑阀芯80的上游侧,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连通;以及内部先导端口54,其通过先导通路16而与供给通路12连通。
[0039] 在阀块60中,在将中立通路部66与入口端口部62连接起来的流路上形成有空间65。空间65形成在收纳孔51的轴线上的、自收纳孔51的底部向与开口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分开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空间65,而在设置空间65的位置形成中立通路部66。
[0040] 套筒70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在套筒70上形成有与贮存器端口52连通的多个第1贯通孔71、与驱动器排出端口53连通的多个第2贯通孔72、以及形成在与收纳孔51抵接的端面上的多个切槽73。套筒70收纳在收纳孔51中,且被与阀块60螺纹结合的插塞77固定为被按压于收纳孔51的底面。
[0041] 滑阀芯80包括沿着套筒70的内周面滑动的第1台肩部81和第2台肩部82、形成在第1台肩部81与第2台肩部82之间的环状槽83、以及设置为同第2台肩部82的与环状槽83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面接触活塞84。另外,活塞84也可以与滑阀芯80一体地形成。
[0042] 在收纳孔51的底部利用套筒70的内周面和活塞84的端面划分形成内部先导压力室55。内部先导压力室55通过切槽73而与内部先导端口54连通。
[0043] 在插塞77的内部形成有弹簧收纳空间74,该弹簧收纳空间74用于收纳用于对滑阀芯80朝向收纳孔51的底面侧施力的滑阀芯弹簧75。弹簧收纳空间74通过贯通孔76而与贮存器端口52连通。
[0044] 接着,参照图1说明第2回路系统20。
[0045] 第2回路系统20包括用于将从第2泵P2供给来的工作油向贮存器T引导的第2中立通路21、在第2中立通路21中串联连接的多个控制阀221~224、以及自第2中立通路21中的控制阀221~224的上游侧分支出的第2并行通路23。控制阀221~224利用第2中立通路21串联连接,利用第2并行通路23并联连接。
[0046] 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从上游侧依次被引导到第2行驶用控制阀221、铲斗用控制阀222、第2动臂用控制阀223以及第2斗杆用控制阀224。第2行驶用控制阀221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设于动力挖掘机(未图示)的车身的右侧的行驶用马达的供给、排出。铲斗用控制阀222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铲斗的驱动器的供给、排出。第2动臂用控制阀223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动臂的驱动器的供给、排出。第2斗杆用控制阀224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斗杆的驱动器的供给、排出。另外,控制阀221~224相当于第2控制阀。
[0047] 在第2回路系统20中,在所有的控制阀221~224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利用第2中立通路21使从第2泵P2供给来的工作油向贮存器T回流。相对于此,在控制阀221~224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第2中立通路21中的第2泵P2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0048] 此外,在第2回路系统20中,即使在控制阀221~223中的任一者被切换到工作位置而阻断了第2中立通路21中的第2泵P2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从第2泵P2供给来的工作油经由第2并行通路23供给到各控制阀222~224。
[0049] 第2回路系统20还包括中立切换阀24,该中立切换阀24设于第2中立通路21中的第2斗杆用控制阀224的下游,用于连通或者阻断第2中立通路21与贮存器T之间的连接。另外,中立切换阀24采用与中立切换阀40相同结构的中立切换阀。
[0050] 第2回路系统20还包括分支通路29,该分支通路29连通于第2中立通路21中的第2斗杆用控制阀224的下游且是中立切换阀24的上游的位置,能够将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向外部供给。
[0051] 第2回路系统20还包括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该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连接于第2中立通路21中的与第2并行通路23之间的分支点的下游且是第2行驶用控制阀221的上游的位置。在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上连接有第1并行通路13。第1并行通路13具有将第1泵P1与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连接起来的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和将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与控制阀122~125连接起来的第1并行下游侧通路13b。
[0052] 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能够切换到图1中的中央所示的通常位置D、图1中的左侧所示的行驶直进位置E、以及图1中的右侧所示的合流位置F这3个位置。能够与向设于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两端的先导室25a、25b供给的先导压力相应地切换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位置D、E、F。在任一个先导室25a、25b均未作用先导压力的情况下,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利用设于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两侧的弹簧25c的施力处于通常位置D。在向先导室25a供给先导压力时,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切换到行驶直进位置E,在向先导室25b供给先导压力时,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切换到合流位置F。
[0053] 在处于通常位置D时,第1并行通路13的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连接于第1并行通路13的第1并行下游侧通路13b,并且第2中立通路21连接于第2泵P2。由此,能够将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经由第1中立通路11和第1并行通路13供给到各控制阀121~125。此外,能够将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第2中立通路21和第2并行通路23供给到各控制阀221~224。也就是说,在仅操作行驶马达的情况下,向第1行驶用控制阀121供给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向第2行驶用控制阀221供给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
[0054] 在处于行驶直进位置E时,第1并行通路13的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连接于第2中立通路21中的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下游侧,并且第1并行下游侧通路13b连接于第2泵P2。也就是说,在同时操作行驶马达和除行驶马达之外的驱动器的情况下,向第1行驶用控制阀
121和第2行驶用控制阀221供给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向其它的控制阀122~125和其它的控制阀222~224供给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因而,在行驶直进位置E,即使同时操作行驶马达和除行驶马达之外的驱动器,由于行驶用马达用的回路和除行驶用马达之外的驱动器的回路之间相互独立,因此,也能够确保车身的行驶直进性。
[0055] 在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处于合流位置F时,第2中立通路21中的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上游侧连接于第2中立通路21中的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下游侧,并且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经由形成在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内部的合流通路26连接于第2中立通路21。由此,第1泵P1的工作油与第2泵P2的工作油合流而被供给到第2控制阀,能够向连接于第2控制阀的驱动器供给更多的工作油。
[0056] 在形成于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内部的合流通路26中从上游侧起依次设有仅容许从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向第2中立通路21的流动的止回阀27和用于限制工作油在合流通路26内的流动的节流件28。由此,能够防止第2泵P2的工作油向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侧流动,并且能够通过限制第1并行上游侧通路13a的工作油,从而在第1控制阀与第2控制阀进行复合动作时调整从第1泵P1向第2泵P2的合流量并使其向第2中立通路21合流。
[0057] 在此,说明例如在用于驱动铲斗的工作缸22驱动时使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向第2中立通路21合流的情况。
[0058] 向铲斗用控制阀222的先导压力室、中立切换阀40的先导压力室49、以及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先导室25b供给工作油,该铲斗用控制阀222用于控制工作油相对于用于驱动铲斗的工作缸22的供给、排出。由此,在操作铲斗用控制阀222时,在第2中立通路21和第2并行通路23中,除了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之外,还经由行驶直进用控制阀25的合流通路26被供给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由此,能够在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与从第2泵P2排出的工作油合流了的状态下驱动工作缸22。因而,能够高速地驱动工作缸22。
[0059] 接着,参照图2和图3说明流量控制阀50的作用。另外,图3是表示作用于内部先导压力室55的先导压力较低的状态的图。
[0060] 流量控制阀50用于在将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切换到了低负载侧位置C的情况下调整从高负载侧的压力室90a经由第1贮存器通路14返回到贮存器T的工作油的流量。具体地讲,在向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先导室125a供给先导压力时,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切换到低负载侧位置C。由此,斗杆缸90的高负载侧的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经由第1缸通路91a、第1内部通路126以及第1贮存器通路14流入到流量控制阀50的驱动器排出端口53。流入到驱动器排出端口53的工作油从第2贯通孔72流入到环状槽83,经由第1贯通孔71流出到贮存器端口52。
[0061] 在从供给通路12经由先导通路16作用于内部先导压力室55的先导压力较低的情况下,滑阀芯80被滑阀芯弹簧75朝向收纳孔51的底面侧施力。由此,如图3所示,通过滑阀芯80的第1台肩部81与第1贯通孔71重叠,成为第1贯通孔71的流路面积缩小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小。因而,从压力室90a排出的工作油基本上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
[0062] 从该状态起,作用于内部先导压力室55的先导压力升高时,滑阀芯80克服滑阀芯弹簧75的施力朝向插塞77侧移动。由此,第1贯通孔71与第1台肩部81之间的重叠变小,第1贯通孔71的流路面积扩大。因而,能够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加,从压力室90a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的工作油的流量减少。在作用于内部先导压力室55的先导压力进一步升高时,滑阀芯80进一步朝向插塞77侧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进一步增加。因而,工作油不会被从压力室90a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而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全部向贮存器T排出。
[0063] 这样,流量控制阀50通过与作用于内部先导压力室55的先导压力相应地调整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来调整从压力室90a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的流量。
[0064] 在具备像以上那样构成的内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50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在由于工作缸的复合动作等而使供给通路12内的工作油的压力下降的情况、也就是先导压力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像上述那样流量控制阀50对第1贮存器通路14进行节流,能够使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向压力室90b回收。相对于此,在斗杆缸90的单独操作等供给通路12内的工作油的压力较高(未下降)的情况、也就是先导压力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像上述那样流量控制阀50开放第1贮存器通路14,使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不向压力室90b回收而排出到贮存器T。
[0065] 接着,参照图4和图5说明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150。
[0066] 在图4所示的流量控制阀150中,从流体压控制装置的外部供给先导压力这一点与图1所示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有所不同。
[0067] 参照图5说明流量控制阀150的具体结构。另外,就流量控制阀150而言,在图中对与流量控制阀5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0068] 流量控制阀150包括:阀块160,其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收纳孔151;滑阀芯180,其作为阀芯插入到收纳孔151;排泄端口156,其在滑阀芯180的一端与收纳孔151的底部之间划分形成,与贮存器T连通;外部先导压力室155,其设于滑阀芯180的另一端侧,利用阀块160与盖构件173划分形成:以及滑阀芯弹簧175,其设于外部先导压力室155内,用于对滑阀芯180向盖构件173的方向(图5中的左方向)施力。在盖构件173上设有用于向外部先导压力室155供给先导压力、自外部先导压力室155排出先导压力的先导端口174。
[0069] 图5所示的流量控制阀150的阀块160和图3所示的流量控制阀50的阀块60能够通过对利用通用的模具制作出的阀块进行加工来获得。阀块160的收纳孔151被加工成比阀块60的收纳孔51深且与排泄端口156交叉。
[0070] 像上述那样,在阀块160上,排泄端口156被设在内部先导端口54与空间65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利用模具制作的阀块上,在内部先导端口54与空间65之间预先确保了能够设置排泄端口156的空间。具体地讲,配置各端口,使得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空间65与内部先导端口54之间的距离L1大于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内部先导端口54与驱动器排出端口53之间的距离L2。
[0071] 滑阀芯180包括沿着阀块160的收纳孔151的内周面滑动的第1台肩部181和第2台肩部182、形成在第1台肩部181与第2台肩部182之间的环状槽183、以及设于第2台肩部182的靠环状槽183侧的端部的多个开槽184。另外,流量控制阀150也可以在阀块160与滑阀芯180之间设置套筒。
[0072] 接着,参照图4和图5说明流量控制阀150的作用。另外,图5是表示作用于外部先导压力室155的先导压力较低的状态的图。
[0073] 流量控制阀150用于在将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切换到了低负载侧位置C的情况下调整从高负载侧的压力室90a经由第1贮存器通路14返回到贮存器T的工作油的流量。具体地讲,在向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的先导室125a供给先导压力时,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切换到低负载侧位置C。由此,斗杆缸90的高负载侧的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经由第1缸通路91a、第1内部通路126以及第1贮存器通路14流入到驱动器排出端口53。流入到驱动器排出端口53的工作油经由开槽184流出到贮存器端口52。此时,工作油从供给通路12经由先导通路16作用于内部先导端口54,但内部先导端口54始终被第2台肩部182封堵。
[0074] 在先导压力较低的情况下,滑阀芯180被滑阀芯弹簧175朝向收纳孔151的底面侧施力。由此,如图5所示,第2台肩部182的开槽184成为流路面积缩小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开槽184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小。因而,从压力室90a排出的工作油基本上通过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
[0075] 自该状态起,作用于外部先导压力室155的先导压力逐渐升高时,滑阀芯180克服滑阀芯弹簧175的施力朝向收纳孔151的底面侧移动。由此,成为开槽184的流路面积扩大的状态。因而,能够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加,从压力室90a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的工作油的流量减少。在作用于外部先导压力室155的先导压力进一步升高时,滑阀芯180进一步朝向收纳孔151的底面侧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
14的工作油的流量进一步增加。因而,工作油不会被从压力室90a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而压力室90a内的工作油全部向贮存器T排出。
[0076] 这样,流量控制阀150通过与作用于外部先导压力室155的先导压力相应地调整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油的流量,能够调整从压力室90a经由回收通路128向压力室90b回收的流量。
[0077] 采用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78] 在流量控制阀50的阀块60中,收纳孔51的轴线上的空间65与内部先导端口54之间的距离L1形成为大于收纳孔51的轴线上的内部先导端口54与驱动器排出端口53之间的距离L2。由此,能够确保追加排泄端口156的空间,该排泄端口156用于将流量控制阀作为外部先导形式来使用。因而,即便使内部先导形式的阀块与外部先导形式的阀块通用化,仅通过对内部先导形式的阀块60进行简单的进一步加工,就也能够应用于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150。也就是说,采用流量控制阀50、150,能够使内部先导形式与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所使用的阀块通用化。
[0079] 此外,在流量控制阀50中,优选的是,在收纳孔51的轴线上,内部先导端口54被设于贮存器端口52与空间65之间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在内部先导端口54与贮存器端口52之间设有驱动器排出端口53。也就是说,能够在内部先导端口54与贮存器端口52之间确保用于设置驱动器排出端口53的空间。内部先导端口54与空间65之间的距离L1形成为同内部先导端口54与贮存器端口52之间的距离L3大致相等,因此,能够在内部先导端口54与空间65之间预先确保用于形成排泄端口156的空间。
[0080] 归纳说明像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
[0081] 其特征在于,流体压控制装置100包括: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其连接于第1泵P1,用于控制工作流体相对于驱动器(斗杆缸90)的一个压力室90a和另一个压力室90b的供给、排出,并且具有用于将从一个压力室90a排出的工作流体向另一个压力室90b回收的回收通路128;中立通路(第1中立通路11),在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该中立通路使第1泵P1的工作流体向贮存器T回流;供给通路12,其自中立通路(第1中立通路11)分支出来,用于向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供给工作油;第1贮存器通路14,其设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与贮存器T之间,用于从驱动器(斗杆缸90)的一个压力室90a向贮存器T排出工作油;第2贮存器通路15,其设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与贮存器T之间,用于从驱动器(斗杆缸90)的另一个压力室90b向贮存器T排出工作油;以及流量控制阀50、150,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
14上,用于与先导压力相应地控制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流量控制阀
50、150具有:阀块60、160,其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收纳孔51、151;以及阀芯(滑阀芯80、
180),其被插入到收纳孔51、151中,在阀块60、160上从收纳孔51、151的开口部侧开始与收纳孔51、151相交地形成有:贮存器端口52,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14中的阀芯(滑阀芯80、
180)的下游侧,与贮存器T连通;驱动器排出端口53,其设于第1贮存器通路14中的阀芯(滑阀芯80、180)的上游侧,与第1斗杆用控制阀125连通;以及内部先导端口54,其与供给通路
12连通,在阀块60、160上还形成有被供给有从第1泵P1排出的工作油的块内供给通路(中立通路部66、空间65、入口端口部62、出口端口部63),块内供给通路(中立通路部66、空间65、入口端口部62、出口端口部63)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自收纳孔
51、151的底部向与开口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分开的位置,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块内供给通路(中立通路部66、空间65、入口端口部62、出口端口部63)与内部先导端口54之间的距离L1大于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内部先导端口54与驱动器排出端口53之间的距离L2。
[0082] 采用该结构,在流量控制阀50、150的阀块60、160中,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块内供给通路(中立通路部66、空间65、入口端口部62、出口端口部63)与内部先导端口54之间的距离L1形成为大于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内部先导端口54与驱动器排出端口53之间的距离L2。由此,能够确保追加排泄端口156的空间,该排泄端口156用于将流量控制阀50、150作为外部先导形式来使用。因而,能够使内部先导形式与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
50、150所使用的阀块60、160通用化。
[0083] 此外,流量控制阀50、150的特征在于,内部先导端口54设于收纳孔51、151的轴线上的贮存器端口52与块内供给通路(空间65)之间的大致中间的位置。
[0084] 此外,流量控制阀50的特征在于,先导压力是供给到内部先导端口54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在收纳孔51的底部与阀芯(滑阀芯80)的一个端面之间形成有与内部先导端口54连通的内部先导压力室55,通过阀芯(滑阀芯80)与先导压力相应地移动来控制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0085] 采用该结构,能够将流量控制阀50作为利用被供给到内部先导端口54的工作流体进行控制的内部先导形式来使用。
[0086] 此外,流量控制阀150的特征在于,在阀块160上的、收纳孔151的轴线上的块内供给通路(空间65)与内部先导端口54之间还形成有面对阀芯(滑阀芯180)的一个端面的排泄端口156,在阀块160与设置于阀块160的外部的盖构件173之间形成有面对阀芯(滑阀芯180)的另一个端面的外部先导压力室155,先导压力是被供给到外部先导压力室155的工作流体的压力,通过对阀芯(滑阀芯180)的另一个端面作用先导压力,使阀芯(滑阀芯180)与先导压力相应地移动,从而控制通过第1贮存器通路1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0087] 采用该结构,能够将流量控制阀150作为利用被供给到外部先导压力室155的工作流体进行控制的外部先导形式来使用。
[0088] 此外,流量控制阀150的特征在于,内部先导端口54始终被阀芯(滑阀芯180)封堵。
[0089]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阀块160上存在内部先导端口54,由于内部先导端口54始终被阀芯(滑阀芯180)封堵,因此,也仅通过对内部先导形式的阀块60进行简单的进一步加工,就能够应用于外部先导形式的流量控制阀150。
[0090] 此外,流量控制阀50、150的特征在于,块内供给通路是中立通路(第1中立通路11)的一部分。
[009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
[0092] 例如,控制阀121~125至少设置1个即可。也可以不特别设置第2回路系统20。此外,块内供给通路也可以是第1并行通路13的一部分。
[0093] 本申请基于2015年4月24日向日本国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89391号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