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

申请号 CN201510129734.4 申请日 2015-03-24 公开(公告)号 CN104663236A 公开(公告)日 2015-06-03
申请人 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发明人 黄佳聪; 龚发萍; 杨晏平; 罗存贞; 杨晓霞; 万晓军; 吴其敏;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育苗容器的选择、基质配制、装袋及育苗容器摆放、搭建遮阳棚、 种子 催芽及 播种 、塑料 薄膜 小拱棚的搭建、实生苗管护、 砧木 选择及处理、 接穗 采集、嫁接和嫁接苗管护11大步骤。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与其它滇橄榄嫁接苗培育技术比较,具有操作简便、苗木 质量 好而且稳定、育苗成本低、造林效果好、清洁环保等优势,有效解决了滇橄榄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滇橄榄实生苗经装入育苗容器后再嫁接其嫁接成活率低及育苗成本高、传统技术培育的容器嫁接苗出圃时根系损伤严重导致造林成活率低等生产难题,在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育苗容器的选择:育苗容器袋展宽14.2 cm,高28-30 cm,厚度0.06 mm,材质为自然降解期为19-21个月的育苗用无纺布
步骤(2),基质配制:将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按质量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同时拌入复合肥,混合均匀后,得到基质;其中,复合肥的质量为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质量总和的0.2%;复合肥中有效N、P2O5、K2O的质量百分含量各为15%;
步骤(3),装袋及育苗容器摆放:将步骤(2)得到的基质装入步骤(1)选择的育苗容器袋中,要求基质充填饱满、无明显缝隙;然后整齐、直立、靠紧摆放在床面宽100-120 cm,步道宽30-4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4.5-5.5 cm的苗床床面上;
步骤(4),搭建遮阳棚:播种前一周在苗床上搭建棚高1.8-2 m,透光率20%-30%的遮阳网棚;
步骤(5),种子催芽及播种:筛选大粒饱满种子,采用湿沙催芽法催芽;当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及时取出种子剪去胚根长度的1/3后,按每袋2粒种子的标准直播到已填充基质的育苗容器袋中,播种深度以浇后种子距离土层表面0.3-0.5 cm为宜;播种后浇足水一次;
步骤(6),塑料薄膜小拱棚的搭建:经步骤(5)播种完成后,以苗床床面为单元在遮阳棚下搭建拱高为45-50 cm的塑料薄膜小拱棚,并封闭拱棚;
步骤(7),实生苗管护:播种后15-25 d,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揭膜后,及时按每袋1株实生苗标准及留强去弱原则间除多余苗木,结合间苗对空袋进行补植;间苗及补植后30 d内去除遮阳网;及时除草;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0.2%,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进入8月份以后适时摘心;
步骤(8),砧木选择及处理:嫁接前7-10 d,按床面宽80-90 cm,步道宽30-4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4.5-5.5 cm做苗床,并在苗床床面上铺垫厚度为1-1.5 cm的杂草和/或落叶;
选择地径≥0.5 cm的实生苗作为砧木,将实生苗连同育苗容器移动并放置到铺垫好杂草和/或落叶的苗床床面上,注意苗袋摆放整齐、直立、袋间靠紧;移苗前保留苗干高度5-7 cm截干;移苗时,如果有根系自育苗容器袋穿出并深入苗床土壤的,应小心沿容器袋外侧切断根系后再行移苗;
步骤(9),接穗采集:从良种结果母树中、上部外围采集一年生木质化枝条作接穗;接穗应随采随接;
步骤(10),嫁接:嫁接时间为10月-翌年2月,每个接穗长3-5 cm,接穗削口以上具
1-2 个有效芽,用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及接穗;
步骤(11),嫁接苗管护: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萌芽;嫁接苗高为15-20 cm时解绑;及时除草以及防治病虫害;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0.2%,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苗高长至35-40 cm时摘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湿沙催芽法催芽的具体方法为:在洁净室内地面上先垫一层厚为14-16 cm清洁湿河砂,在河砂上均匀撒放厚度为0.3-0.5 cm的种子,然后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厚度为0.9-1.1 cm湿河砂;如此往复,撒放种子8-12层,最后一层湿河砂覆盖厚度为9-11 cm;之后,用清水喷透河砂,盖上洁净稻草,保持河砂湿润,控制室内温度20-25℃;河砂湿度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
河砂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的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为催芽5-7 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所述的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需在10 d内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所述的杂草为稻草或山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所述的采集到的接穗未能及时嫁接的,应分包扎,用塑料薄膜袋密封后,置于1-5℃环境下贮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所述的塑料薄膜条的厚度为0.03 mm、宽度为2.5-3.5 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所述的密封嫁接口及接穗必须连同削口以上的有效芽一起密封,且必须拉紧绑缚的塑料薄膜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所述的嫁接方法为切接或腹接方法。

说明书全文

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林业——林木种苗繁育——容器苗——嫁接苗培育范畴,具体是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滇橄榄对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具有明显的保、固土作用,是该地区荒山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之一。我们于2001年开始在怒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困难地区开展适宜造林树种选择及其良种选育工作,经过10余年试验培育,于2013年成功选育滇橄榄良种——高黎贡山糯滇橄榄(良种编号R-SC-PE-069-2013),为干热河谷造林困难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双赢提供了良种基础
为此,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等的干热河谷区掀起了高黎贡山糯滇橄榄产业发展热潮,但因欠缺适宜的苗木培育技术,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这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0003] 目前,生产上培育滇橄榄嫁接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利用春季播种再经过移植(移床种植)培育的实生苗,于当年10月至次年2月嫁接培育嫁接苗(裸根苗)。此法培育的嫁接苗,从苗体大小上讲完全可以在次年春季(10月嫁接者)、夏季及秋季作为造林用苗。但由于滇橄榄苗期生长量大、主根发达而侧根较少,加之裸根苗造林,其造林成活率仅11.9%-49.2%,不适宜作为规模化生产用苗,项目造林一般不采用此法培育的嫁接苗。
[0004] 第二种方法为:春季催芽播种后,待苗高≥4 cm、具2~4片真叶时移栽至直径7-8 cm、高13-22 cm、厚度约0.04 mm的育苗容器中培育容器实生苗,于当年10月至次年2月进行嫁接培育容器嫁接苗。此法培育的嫁接苗是目前生产用苗的主要来源。但此法培育的嫁接苗,存在育苗容器规格特别是育苗容器高度不够、嫁接前不进行断根处理或仅仅只进行断根处理及移动位置,苗木出圃时根系沿育苗容器内壁盘旋生长(俗称盘根)或根系生长到育苗容器以外(俗称穿袋)者较多,导致育苗容器破损严重、合格苗木平均出圃率为54%,育苗成本增加;其造林成活率平均为79.4%,造林效果不尽人意。
[0005] 第三种方法为:春季播种培育实生苗,于当年10月至次年2月起苗后移植到育苗容器中再嫁接培育嫁接苗。此法培育的嫁接苗虽然质量较好,造林成活率较高达89.5%。但因移植、装袋工作强度大、费工费时而成本较高,移植死亡率高,其移植成活率仅42.3%,导致苗木培育成本剧增而在生产中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
[0006] 鉴于上述滇橄榄育苗技术缺陷及滇橄榄种子较小、无法实现芽苗砧嫁接苗培育等原因,在充分论证滇橄榄幼苗侧根少、幼苗主根向下生长快、2年根龄嫁接苗苗体过大、无法培育芽砧容器嫁接苗等特性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申请人开展了滇橄榄良种嫁接苗培育技术研究。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提供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以弥补目前生产上滇橄榄嫁接苗培育技术的不足,降低育苗成本,提高造林苗木质量、造林成活率及造林成效。
[0008]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育苗容器的选择:育苗容器袋展宽14.2 cm,高28-30 cm,厚度0.06 mm,材质为自然降解期为19-21个月的育苗用无纺布;即容器袋装满基质后直径约9 cm、高26-28 cm;
步骤(2),基质配制:将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按质量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同时拌入复合肥,混合均匀后,得到基质;其中,复合肥的质量为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质量总和的0.2%;复合肥中有效N、P2O5、K2O的质量百分含量各为15%;
步骤(3),装袋及育苗容器摆放:将步骤(2)得到的基质装入步骤(1)选择的育苗容器袋中,要求基质充填饱满、无明显缝隙;然后整齐、直立、靠紧摆放在床面宽100-120 cm,步道宽30-4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4.5-5.5 cm的苗床床面上;
步骤(4),搭建遮阳棚:播种前一周在苗床上搭建棚高1.8-2 m,透光率20%-30%的遮阳网棚;
步骤(5),种子催芽及播种:筛选大粒饱满种子,采用湿沙催芽法催芽;当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及时取出种子剪去胚根长度的1/3后,按每袋2粒种子的标准直播到已装入基质的育苗容器袋中,播种深度以浇水后种子距离土层表面0.3-0.5 cm为宜;播种后浇足水一次;
步骤(6),塑料薄膜小拱棚的搭建:经步骤(5)播种完成后,以苗床床面为单元在遮阳棚下搭建拱高为45-50 cm的塑料薄膜小拱棚,封闭拱棚,达到保湿的目的;
步骤(7),实生苗管护:播种后15-25 d,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揭膜后,及时按每袋1株实生苗标准及留强去弱原则间除多余苗木,结合间苗对空袋进行补植;间苗及补植后30 d内去除遮阳网;及时除草;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0.2%,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进入8月份以后适时摘心,促进粗生长;
步骤(8),砧木选择及处理:嫁接前7-10 d,按床面宽80-90 cm,步道宽30-4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4.5-5.5 cm做苗床,并在苗床床面上铺垫厚度为1-1.5 cm的杂草和/或落叶;其中,杂草、落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混合使用时其比例是任意的,不作要求;
选择地径≥0.5 cm的实生苗作为砧木,将实生苗连同育苗容器移动并放置到铺垫好杂草和/或落叶的苗床床面上,注意苗袋摆放整齐、直立、袋间靠紧;移苗前保留苗干高度5-7 cm截干;移苗时,如果有根系自育苗容器袋穿出并深入苗床土壤的,应小心沿容器袋外侧切断根系后再行移苗;
步骤(9),接穗采集:从良种结果母树中、上部外围采集一年生木质化枝条作接穗;接穗应随采随接;
步骤(10),嫁接:嫁接时间为10月-翌年2月,每个接穗长3-5 cm,接穗削口以上具
1-2 个有效芽,用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及接穗;
步骤(11),嫁接苗管护: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萌芽;嫁接苗高为15-20 cm时解绑;及时除草以及防治病虫害;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0.2%,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苗高长至35-40 cm时摘心。
[0009]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5)湿沙催芽法催芽的具体方法为:在洁净室内地面上先垫一层厚为14-16 cm清洁湿河砂,在河砂上均匀撒放厚度为0.3-0.5 cm的种子,然后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厚度为0.9-1.1 cm湿河砂;如此往复,撒放种子8-12层,最后一层湿河砂覆盖厚度为9-11 cm;之后,用清水喷透河砂,盖上洁净稻草,保持河砂湿润,控制室内温度20-25℃;河砂湿度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河砂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
[0010]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5)所述的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为催芽5-7 d。
[0011]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7)所述的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需在10 d内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
[0012]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8)所述的杂草为稻草或山草。
[0013]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9)所述的采集到的接穗未能及时嫁接的,应分包扎,用塑料薄膜袋密封后,置于1-5℃环境下贮藏。
[0014]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10)所述的塑料薄膜条的厚度为0.03mm、宽度为2.5-3.5 cm。
[0015]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10)所述的密封嫁接口及接穗必须连同削口以上的有效芽一起密封,且必须拉紧绑缚的塑料薄膜条。
[0016] 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10)所述的嫁接方法为切接或腹接方法。
[0017] 本发明采用塑料薄膜条密封接穗(含穗芽),这是提高滇橄榄嫁接成活率的关键要素,但密封接穗的塑料薄膜必须拉紧,否则接穗萌发后无法自行顶破塑料薄膜向外生长。
[00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目前,生产上造林使用的容器嫁接苗级苗标准为:嫁接口以上3 cm处苗干直径大于0.5 cm、苗高大于35 cm,育苗容器无破损,苗干通直,叶色正常、无病虫害。本发明培育的上述级苗平均每株出圃成本为1.52元,平均造林成活率94.1%;与背景技术中第二种方法培育的级苗平均每株出圃成本2.36元比较、每株节约成本0.84元,与第二种方法所育苗木造林成活率79.4%比较、成活率提高14.7个百分点;与背景技术中第三种方法培育的级苗平均每株出圃成本3.75元比较、每株节约成本2.23元,与第三种方法所育苗木造林成活率89.5%比较、成活率提高4.6个百分点;
(2)本发明使用无纺布育苗容器袋,与目前滇橄榄育苗使用率最高的塑料薄膜容器袋比较,具有造林时不需要破坏育苗容器、造林后育苗容器自然降解,从而实现简化造林技术环节、提高造林成活率14.7个百分点、减轻环境压及生态环保的目的;
(3)本发明采用的育苗容器袋为装满基质后直径约9 cm、高26-28 cm,此规格的育苗容器袋与直径6-8 cm、高13-22 cm的常规林业用育苗容器袋比较,具有苗龄或苗木大小相同条件下,苗木根系在育苗容器袋内盘旋生长(俗称盘根)的概率降低、根系穿袋率低、造林深度深的优势,从而保证具有更高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提高造林后苗木生长量;
(4)本发明在苗床床面上、育苗容器袋下铺垫杂草落叶,既可以通过空气切根原理,阻止或部分阻止育苗容器袋底部根系向下伸长生长进入苗床土壤;又能有效保证苗床水分向上供给,达到减少育苗过程中水分管理强度的作用;这样培育的滇橄榄容器苗,其出圃时育苗容器袋破损率极低、苗木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有效保证苗木出圃率、节约工时及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5)本发明适宜产业化应用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是通过3年反复对照育苗及造林试验而创新集成的。该发明方法培育的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具有育苗成本适宜、苗木规格适中、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高的特点,对干热河谷造林困难地区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户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本发明与其它滇橄榄嫁接苗培育技术比较,具有操作简便、苗木质量好而且稳定、育苗成本低、造林效果好、清洁环保等优势,有效解决了滇橄榄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滇橄榄实生苗经装袋后再嫁接其嫁接成活率低及育苗成本高、传统技术培育的容器嫁接苗出圃时根系损伤严重导致造林成活率低等生产难题,在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0]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21] 实施例1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滇橄榄适宜栽培区,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土壤疏松、深厚肥沃、保水透气良好的砂质壤土地为育苗圃地;
步骤(1),育苗容器的选择:育苗容器袋展宽14.2 cm,高28-30 cm,厚度0.06 mm,材质为自然降解期为19-21个月的育苗用无纺布;即容器袋装满基质后直径约9 cm、高26-28 cm;
步骤(2),基质配制:将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按质量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同时拌入复合肥,混合均匀后,得到基质;其中,复合肥的质量为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质量总和的0.2%;复合肥中有效N、P2O5、K2O的质量百分含量各为15%;
步骤(3),装袋及育苗容器摆放:将步骤(2)得到的基质装入步骤(1)选择的育苗容器袋中,要求基质充填饱满、无明显缝隙;然后整齐、直立、靠紧摆放在床面宽100 cm,步道宽
3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4.5cm的苗床床面上;
步骤(4),搭建遮阳棚:播种前一周在苗床上搭建棚高1.8m,透光率20%-30%的遮阳网棚;
步骤(5),种子催芽及播种:筛选大粒饱满种子,采用湿沙催芽法催芽;
湿沙催芽法催芽的具体方法为:在洁净室内地面上先垫一层厚为14-16 cm清洁湿河砂,在河砂上均匀撒放厚度为0.3-0.5 cm的种子,然后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厚度为0.9-1.1 cm湿河砂;如此往复,撒放种子8层,最后一层湿河砂覆盖厚度为9-11 cm;之后,用清水喷透河砂,盖上洁净稻草,保持河砂湿润,控制室内温度20-25℃;河砂湿度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河砂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
当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一般为催芽5-7 d,及时取出种子剪去胚根长度的1/3后,按每袋2粒种子的标准直播到已装入基质的育苗容器袋中,播种深度以浇水后种子距离土层表面0.3-0.5 cm为宜;播种后浇足水一次;
步骤(6),塑料薄膜小拱棚的搭建:经步骤(5)播种完成后,以苗床床面为单元在遮阳棚下搭建拱高为45 cm的塑料薄膜小拱棚,封闭拱棚,达到保湿的目的;
步骤(7),实生苗管护:播种后15-25 d,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需在10 d内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揭膜后,及时按每袋1株实生苗标准及留强去弱原则间除多余苗木,结合间苗对空袋进行补植;间苗及补植后30 d内去除遮阳网;及时除草;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进入8月份以后适时摘心,促进粗生长;
步骤(8),砧木选择及处理:嫁接前7-10d,按床面宽90 cm,步道宽4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5.5 cm做苗床,并在苗床床面上铺垫厚度为1-1.5 cm的杂草和/或落叶;其中,杂草、落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混合使用时其比例是任意的,不作要求;杂草为稻草或山草;
选择地径≥0.5 cm的实生苗作为砧木,将实生苗连同育苗容器移动并放置到铺垫好杂草和/或落叶的苗床床面上,注意苗袋摆放整齐、直立、袋间靠紧;移苗前保留苗干高度5-7 cm截干;移苗时,如果有根系自育苗容器袋穿出并深入苗床土壤的,应小心沿容器袋外侧切断根系后再行移苗;
步骤(9),接穗采集:从良种结果母树中、上部外围采集一年生木质化枝条作接穗;接穗应随采随接;采集到的接穗未能及时嫁接的,应分捆包扎,用塑料薄膜袋密封后,置于
1-5℃环境下贮藏;
步骤(10),嫁接:采用切接或腹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时间为10月-翌年2月,每个接穗长3-5 cm,接穗削口以上具1-2 个有效芽,用厚度为0.03mm、宽度为2.5-3.5 cm的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及接穗;
步骤(11),嫁接苗管护: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萌芽;嫁接苗高为15-20 cm时解绑;及时除草以及防治病虫害;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苗高长至45-50 cm时摘心。
[0022] 实施例2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滇橄榄适宜栽培区,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土壤疏松、深厚肥沃、保水透气良好的砂质壤土地为育苗圃地;
步骤(1),育苗容器的选择:育苗容器袋展宽14.2 cm,高28-30 cm,厚度0.06 mm,材质为自然降解期为19-21个月的育苗用无纺布;即容器袋装满基质后直径约9 cm、高26-28 cm;
步骤(2),基质配制:将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按质量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同时拌入复合肥,混合均匀后,得到基质;其中,复合肥的质量为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质量总和的0.2%;复合肥中有效N、P2O5、K2O的质量百分含量各为15%;
步骤(3),装袋及育苗容器摆放:将步骤(2)得到的基质装入步骤(1)选择的育苗容器袋中,要求基质充填饱满、无明显缝隙;然后整齐、直立、靠紧摆放在床面宽120 cm,步道宽
4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5.5cm的苗床床面上;
步骤(4),搭建遮阳棚:播种前一周在苗床上搭建棚高2m,透光率20%-30%的遮阳网棚;
步骤(5),种子催芽及播种:筛选大粒饱满种子,采用湿沙催芽法催芽;
湿沙催芽法催芽的具体方法为:在洁净室内地面上先垫一层厚为14-16 cm清洁湿河砂,在河砂上均匀撒放厚度为0.3-0.5 cm的种子,然后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厚度为0.9-1.1 cm湿河砂;如此往复,撒放种子12层,最后一层湿河砂覆盖厚度为9-11 cm;之后,用清水喷透河砂,盖上洁净稻草,保持河砂湿润,控制室内温度20-25℃;河砂湿度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河砂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
当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一般为催芽5-7 d,及时取出种子剪去胚根长度的1/3后,按每袋2粒种子的标准直播到已装入基质的育苗容器袋中,播种深度以浇水后种子距离土层表面0.3-0.5 cm为宜;播种后浇足水一次;
步骤(6),塑料薄膜小拱棚的搭建:经步骤(5)播种完成后,以苗床床面为单元在遮阳棚下搭建拱高为50 cm的塑料薄膜小拱棚,封闭拱棚,达到保湿的目的;
步骤(7),实生苗管护:播种后15-25 d,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需在10 d内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揭膜后,及时按每袋1株实生苗标准及留强去弱原则间除多余苗木,结合间苗对空袋进行补植;间苗及补植后30 d内去除遮阳网;及时除草;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2%,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进入8月份以后适时摘心,促进粗生长;
步骤(8),砧木选择及处理:嫁接前7-10d,按床面宽80 cm,步道宽30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4.5 cm做苗床,并在苗床床面上铺垫厚度为1-1.5 cm的杂草和/或落叶;其中,杂草、落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混合使用时其比例是任意的,不作要求;杂草为稻草或山草;
选择地径≥0.5 cm的实生苗作为砧木,将实生苗连同育苗容器移动并放置到铺垫好杂草和/或落叶的苗床床面上,注意苗袋摆放整齐、直立、袋间靠紧;移苗前保留苗干高度5-7 cm截干;移苗时,如果有根系自育苗容器袋穿出并深入苗床土壤的,应小心沿容器袋外侧切断根系后再行移苗;
步骤(9),接穗采集:从良种结果母树中、上部外围采集一年生木质化枝条作接穗;接穗应随采随接;采集到的接穗未能及时嫁接的,应分捆包扎,用塑料薄膜袋密封后,置于
1-5℃环境下贮藏;
步骤(10),嫁接:采用切接或腹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时间为10月-翌年2月,每个接穗长3-5 cm,接穗削口以上具1-2 个有效芽,用厚度为0.03mm、宽度为2.5-3.5 cm的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及接穗;
步骤(11),嫁接苗管护: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萌芽;嫁接苗高为15-20 cm时解绑;及时除草以及防治病虫害;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2%,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苗高长至45-50 cm时摘心。
[0023] 实施例3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滇橄榄适宜栽培区,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土壤疏松、深厚肥沃、保水透气良好的砂质壤土地为育苗圃地;
步骤(1),育苗容器的选择:育苗容器袋展宽14.2 cm,高28-30 cm,厚度0.06 mm,材质为自然降解期为19-21个月的育苗用无纺布;即容器袋装满基质后直径约9 cm、高26-28 cm;
步骤(2),基质配制:将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按质量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同时拌入复合肥,混合均匀后,得到基质;其中,复合肥的质量为腐熟有机肥、腐殖土和壤土质量总和的0.2%;复合肥中有效N、P2O5、K2O的质量百分含量各为15%;
步骤(3),装袋及育苗容器摆放:将步骤(2)得到的基质装入步骤(1)选择的育苗容器袋中,要求基质充填饱满、无明显缝隙;然后整齐、直立、靠紧摆放在床面宽110 cm,步道宽
36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5cm的苗床床面上;
步骤(4),搭建遮阳棚:播种前一周在苗床上搭建棚高1.9m,透光率20%-30%的遮阳网棚;
步骤(5),种子催芽及播种:筛选大粒饱满种子,采用湿沙催芽法催芽;
湿沙催芽法催芽的具体方法为:在洁净室内地面上先垫一层厚为14-16 cm清洁湿河砂,在河砂上均匀撒放厚度为0.3-0.5 cm的种子,然后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厚度为0.9-1.1 cm湿河砂;如此往复,撒放种子10层,最后一层湿河砂覆盖厚度为9-11 cm;之后,用清水喷透河砂,盖上洁净稻草,保持河砂湿润,控制室内温度20-25℃;河砂湿度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河砂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
当种子胚根长为2-4 cm时,一般为催芽5-7 d,及时取出种子剪去胚根长度的1/3后,按每袋2粒种子的标准直播到已装入基质的育苗容器袋中,播种深度以浇水后种子距离土层表面0.3-0.5 cm为宜;播种后浇足水一次;
步骤(6),塑料薄膜小拱棚的搭建:经步骤(5)播种完成后,以苗床床面为单元在遮阳棚下搭建拱高为48 cm的塑料薄膜小拱棚,封闭拱棚,达到保湿的目的;
步骤(7),实生苗管护:播种后15-25 d,苗木出齐、苗高3-5 cm后需在10 d内逐步揭出小拱棚上的覆盖薄膜;揭膜后,及时按每袋1株实生苗标准及留强去弱原则间除多余苗木,结合间苗对空袋进行补植;间苗及补植后30 d内去除遮阳网;及时除草;苗木生长势弱或显弱时,叶面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每周1次,连续3次,所述的混合水溶液中尿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15%,磷酸二氢钾质量百分比为0.2%;进入8月份以后适时摘心,促进粗生长;
步骤(8),砧木选择及处理:嫁接前7-10d,按床面宽85 cm,步道宽37 cm,床面高于步道平面5 cm做苗床,并在苗床床面上铺垫厚度为1-1.5 cm的杂草和/或落叶;其中,杂草、落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混合使用时其比例是任意的,不作要求;杂草为稻草或山草;
选择地径≥0.5 cm的实生苗作为砧木,将实生苗连同育苗容器移动并放置到铺垫好杂草和/或落叶的苗床床面上,注意苗袋摆放整齐、直立、袋间靠紧;移苗前保留苗干高度5-7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