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轴向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510812044.9 申请日 2006-04-20 公开(公告)号 CN105484089A 公开(公告)日 2016-04-13
申请人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发明人 约翰·M·霍斯; 格伦·科尔内特; 比约恩·吕丁; 斯克特·奎格利; 迈克尔·A·罗约; 詹姆士·G·多诺万; 史蒂文·柳克;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织物包含:第一层,包括多根纵向(MD) 纱线 ,所述多根MD纱线与第一多根横向(CD)纱线交织;和第二层,包括所述多根MD纱线,所述多根MD纱线与第二多根CD纱线交织;其中所述多根MD纱线和所述第一多根CD纱线形成第一 梭口 形式,并且所述多根MD纱线和所述第二多根CD纱线形成第二梭口形式;和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不同,并且所述第一梭口形式的至少一根CD纱线在所述第二梭口形式的CD纱线之间交织。
权利要求

1.一种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所述织物包含:
第一层,包括多根纵向(MD)纱线,所述多根MD纱线与第一多根横向(CD)纱线交织;和第二层,包括所述多根MD纱线,所述多根MD纱线与第二多根CD纱线交织;
其中所述多根MD纱线和所述第一多根CD纱线形成第一梭口形式,并且所述多根MD纱线和所述第二多根CD纱线形成第二梭口形式;和
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不同,并且所述第一梭口形式的至少一根CD纱线在所述第二梭口形式的CD纱线之间交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是2梭口形式,所述第二梭口形式是3梭口形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可机上缝合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多轴向织物是用于造纸机的压榨织物,并且包含针刺于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纤维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包括两层或更多层的层合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层合体取自包括下列的组:针织物、挤出的网眼、MD或CD纱线阵列、或全幅或螺旋缠绕的非织造纤维材料条或棉絮。
7.一种制造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第一层,通过使多根纵向(MD)纱线与第一多根横向(CD)纱线交织;
形成第二层,通过使所述多根纵向(MD)纱线与第二多根CD纱线交织;
其中所述多根MD纱线和所述第一多根CD纱线形成第一梭口形式,并且所述多根MD纱线和所述第二多根CD纱线形成第二梭口形式;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不同,并且使所述第一梭口形式的至少一根CD纱线在所述第二梭口形式的CD纱线之间交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是2梭口形式,所述第二梭口形式是3梭口形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包括两层或更多层的层合体结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一层或更多层纤维棉絮附接至所述织物。

说明书全文

多轴向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0001]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4月20日、申请号为200680018948.3、发明名称为“具有减少的干涉图案的多轴向织物”之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用于造纸机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3] 在造纸工艺过程中,纤维素纤维网通过将纤维浆料,即纤维素纤维的分散体沉积到造纸机成形部的移动成形织物上而形成。大量的水通过成形织物从该浆料中排出,在该成形织物的表面留下纤维素纤维网。
[0004] 新形成的纤维素纤维网从成形部行进到包含一系列压榨压区的压榨部。纤维素纤维网穿过压榨织物支撑的压榨压区,或通常是两个这种压榨织物之间的压榨压区。在压榨压区中,纤维素纤维网经受压缩,所述压缩力将水从中挤出,并使网中的纤维素纤维相互粘连,以将所述纤维素纤维网变成纸页。所述水被一个或多个压榨织物接收,并且理想的是不返回到纸页上。
[0005] 纸页最后行进到干燥部,所述干燥部包含至少一个系列的用蒸汽进行内部加热的可旋转烘缸或烘筒。通过干燥织物引导新形成的纸页沿蛇形轨迹依次绕过该系列缸中的每个缸,所述干燥织物使纸页紧紧靠在所述缸的表面。加热的缸将纸页的水含量通过蒸发降低至期望的水平。
[0006] 应该理解,造纸机上的成形、压榨和干燥织物全都采取环形环的方式,并以传输带的方式起作用。还应该理解,造纸是以相当大的速度进行的连续过程。换言之,纤维浆料在成形部中被连续沉积到成形织物上,而新生产的纸页在从干燥部出来后被连续缠绕到辊上。
[0007] 本发明主要涉及用于压榨部的织物,一般称为压榨织物,但是其也可应用于成形和干燥部中所用的织物以及用作例如长压区压榨带的聚合物涂层纸工业加工带的底布的织物。
[0008] 在造纸过程中,压榨织物起关键作用。如上所示,其功能之一为支撑和运送通过压榨压区生产的纸制品。
[0009] 压榨织物也参与纸页表面的整饰。也就是说,压榨织物被设计为具有光滑表面和均匀的弹性结构,使得纸页在穿过压区的过程中获得光滑无印痕的表面。
[0010] 也许最重要的是,压榨织物吸收从压区的湿纸中提取的大量水。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在严格的意义上,压榨织物内必须具有通常称为空隙容积的接纳水的空间,并且该织物在其整个使用寿命期间必须具有足够的透水性。最后,压榨织物必须能够防止从湿纸中吸收的水从压榨压区出来时返回到纸上并将纸重新弄湿。
[0011] 现在的压榨织物以设计为满足造纸机要求的多种形式使用,它们根据所要制造的纸种而安装到所述造纸机上。一般地,它们包括其中穿插精细非织造纤维材料絮的织造底布。该底布可由单丝、合股单丝、复丝或合股复丝的纱线织成,并且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层合的。纱线通常由造纸机贵重器材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将用于此目的的诸如聚酰胺和聚酯树脂的几种合成聚合物树脂中的任一种挤出而成。
[0012] 织造织物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它们可以是环形织造的,或者常规织造并随后变成具有接缝的环状形式。作为替代方案,它们可以通过通常称为改进的环形织造的工艺生产,其中底布的纬向边缘利用其纵向(MD)纱线提供接缝环。在这个过程中,MD纱线在织物的纬向边缘之间连续反复织造,并在每个边缘处掉头形成接缝环。在安装到造纸机上的过程中,以这种方式生产的底布置为环状形式,并因此被称为可机上缝合织物。为将这种织物置为环状形式,将两个纬向边缘缝合在一起。为促进缝合,现在许多织物在织物两端的横向边缘具有接缝环。这些接缝环自身通常通过织物的纵向(MD)纱线形成。该接缝通常通过将压榨织物的两端放在一起,使织物两端处的接缝环相互交叉,和引导所谓的销或枢轴穿过由相互交叉的接缝环所限定的通道以将织物的两端在一起而形成。
[0013] 此外,织造底布可以通过将一个底布放入由另一个底布形成的接缝环内,并且通过使短纤维棉絮穿过两个底布将其彼此连接而层合。一个或两个织造底布可以是可机上缝合的类型。
[0014] 无论如何,织造底布是环形环的形式,或可以缝合成这种形式,具有沿其纵向测量的特定长度和沿其横向测量的特定宽度。因为造纸机的构造差别很大,所以要求造纸机贵重器材的生产商将压榨织物和其它造纸机贵重器材制造成与其客户的造纸机内特定位置相配合所需要的尺寸。不用说,这种要求使得难于实现流水线的生产工艺,因为每个压榨织物通常必须定制。
[0015] 为满足更快速有效地生产具有各种长度和宽度的压榨织物的需要,近年来压榨织物使用授予Rexfelt等的普通美国专利No.5,360,656(‘656专利)中公开的螺旋缠绕技术生产,其中的教导在此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16] 该‘656专利示出一种压榨织物,其包含具有穿插到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短纤维材料的底布。该底布包含由宽度小于底布宽度的螺旋缠绕的织造织物条构成的至少一层。该底布在经向或纵向上是环形的。螺旋缠绕条的长度方向上的丝线与压榨织物的纵向形成度。织造织物条可以在比通常用于生产造纸机贵重器材的织机更窄的织机上常规织造而成。
[0017] 该底布包含多个相对较窄的织造织物条螺旋缠绕并接合的捻。该织物条由纵向纱线(经纱)和横向纱线(纬纱)织成。螺旋缠绕的织物条的相邻捻可以彼此紧靠,并且这样产生的螺旋连续的接缝可以通过缝合、缝编、熔融、熔接(例如超声熔接)或胶合来封闭。作为替代方案,邻接螺旋捻的相邻纵向边缘部分可以重叠布置,只要该边缘具有减小的厚度以便不会使重叠区的厚度增加。作为又一替代方案,纵向纱线之间的间隔可以在所述条的边缘处增加,使得邻接螺旋捻重叠布置时重叠区域中的纵向丝线之间可以具有不变的间隔。
[0018] 多轴向压榨织物可由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底布构成,其中纱线沿至少四个不同的方向分布。尽管现有技术中的标准压榨织物具有三个轴向:一个沿纵向(MD)、一个沿横向(CD),一个沿穿过织物厚度的z向,但是多轴向压榨织物不仅具有这三个轴向,而且在其一个或多个螺旋缠绕层内还具有由纱线体系的方向所限定的另外至少两个轴。而且,在多轴向压榨织物的z向上具有多个流程。因此,多轴向压榨织物具有至少五个轴向。由于其多轴向结构,与具有纱线体系相互平行的底布层的织物相比,具有多于一层的多轴向压榨织物对于造纸过程中压榨压区的压缩引起的集聚(nesting)和/或瘪缩具有更好的抵抗性。
[0019] 两个单独的底布相互堆叠的事实意味着织物是“层合的”并且每层可以设计用于不同的功能性。此外,单独的底布或层通常以技术人员熟知的方式连在一起,根据用途,该方式包括如前所述的将棉絮穿插到其间。
[0020] 如上所述,压榨织物的形态有助于提高纸页的质量。平面形态为接触纸页和降低压榨振动提供均匀的压榨表面。因此,已经努力在压榨织物上制造更为光滑的接触面。但是表面光滑度会受到形成织物的织造方式的限制。交织纱线的交织点在织物的表面上形成结。这些结在z向上会比织物的其它区域更厚。因此,织物的表面可以具有以不同厚度的局部区域或织物厚度变化为特征的非平面形态,其可以在压榨操作期间产生纸页印痕。织物厚度变化甚至会对棉絮层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不均匀的棉絮磨损、压缩和印痕。
[0021] 层合的压榨织物,尤其是多轴向织物,可能具有这种厚度变化。特别地,在具有相同织物组织图的两层的多轴向织物的特定情况下,局部的厚度变化可能会增强。因此,存在对具有降低的厚度变化的多轴向压榨织物的需要,以在操作期间改善压力的分布并减少纸页的印痕。

发明内容

[0022]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多层织物,其具有改善的压榨均匀性和减少的纸页印痕。
[0023]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用于造纸机上的由两个或多个基础组织或层形成的多层织物,其可以包含由材料的多轴向条形成的一层或多层,或与其结合的织物的层。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该织物包含至少一个具有多个以预定方式交织的纵向(MD)纱线和横向(CD)纱线的层,使MD纱线之间的距离变化和/或CD纱线之间的距离也变化,使得组成织物的层之间的干涉图案或波纹效应(Moire Effect)减少。
[0024]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层织物,其包含以例如Yook的美国专利No.5,939,176(‘176专利)所述方式形成的上织造层、下织造层,不过还有置于其间的非织造层,以产生空隙容积、保持织物的疏松和减少或消除所述织造层之间的干涉图案。
[0025] 在第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层织物,其可以例如通过‘656或‘176专利中描述的方式形成,包含上织造层和下织造层,其中所述上层的内部和所述下层的内部被展平或热轧以减小其上结的高度,从而使其间的集聚(nesting)最小化,并由此减少或消除局部的厚度变化和/或所述织造层间的干涉图案。
[0026] 在第四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层织物。两层或多层由MD和CD纱线织成。多个MD纱线和第一多个CD纱线形成第一梭口形式(shed pattern),和/或多个MD纱线和第二多个CD纱线形成织物层内的第二梭口形式,使得当两层或多层相互叠置以形成多层织物时,其间的干涉图案减少。
[0027] 在第五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合材料,其成为具有多轴向底布的多层织物的一部分。
[0028] 注意,各实施方案的编号只是为了清楚和易读的目的,决不应该表示优选或重要性的特定顺序。
[0029] 还要注意,当只有某些层可以讨论时,这些层可以是具有其它层的织物的一部分。例如,在压榨织物中,一个或多个棉絮纤维层可以通过例如针刺的方式加入到层合体的纸接触侧或机器侧。
[0030]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和部件,如下所述。

附图说明

[0031] 为了更为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参照下列说明和附图,其中:
[0032] 图1是环形环形式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俯视图;
[0033] 图2是由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印痕(carbon impression)形成的干涉图案;
[0034] 图3是偏置0°的现有技术多层织物的干涉图案;
[0035] 图4是偏置3°的现有技术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干涉图案;
[0036] 图5是图4中所述的现有技术多层多轴向织物形态的图示;
[0037] 图6是偏置6°的现有技术多层多轴向织物形态的图示;
[0038]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层;
[0039] 图8是具有两层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干涉图案,其中每层具有图7中所示的可变MD纱线间隔。
[0040] 图9是图8所示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形态图示;
[0041]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具有可变CD纱线间隔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层;
[0042] 图10a是具有两层的多层织物的干涉图案,其中每层具有图10所示的织物组织图;
[0043] 图10b是图10a所示多层多轴向织物形态的图示;
[0044]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具有可变CD纱线间隔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层的另一个实施例
[0045]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多层多轴向织物;
[0046]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层多轴向织物;
[0047] 图14是多轴向材料的规则平面织造条;
[0048] 图14a显示具有期望的梭口形式的多轴向材料条的层;
[0049] 图14b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由相互偏置的两种形式形成的多层织物的干涉图案;
[0050] 图14c显示现有技术多层织物的组织图,其由以典型的期望角度相互偏置的两个标准织物组织图的两层形成。
[0051] 图15A显示代表性多轴向底布;和
[0052] 图15B~D显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加入层合材料的多层多轴向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多层织物可以包含两个或多个基础底布或层。但是,本发明尤其适于多层多轴向织物。那是由例如前述‘656专利中所述材料等材料的条制成的织物。虽然本发明就材料织造条的层而言具有特定应用,但是该条的其它构造,例如尤其是分层时可能表现出波纹效应的网眼以及MD和CD纱线阵列,也可以适用于本文讨论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相关的用途。同时,还应该理解织物的层可以是诸如多轴向层的各层的层与传统环形织造织物的层或其某些组合的组合,并且通过针刺或其它任何适于该目的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0054] 记住这点,本发明将利用具有至少两层的多轴向织造织物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所述至少两层可以是例如‘656专利中所述的单独的层。其也可以是例如‘176专利中所示的如沿第一和第二折叠线自身折叠的环形多轴向织物,或其某些组合。关于这点,本发明提供包含第一(上)织造层和第二(下)织造层的多轴向压榨织物,其中每层具有多个交织的MD纱线和CD纱线。多轴向织物的特征还可以在于具有沿至少两个不同方向布置的纱线。由于形成织物的材料条的螺旋取向,MD纱线与织物的纵向形成微小的角度。当布置于其上时,第一层的MD纱线和第二层的MD纱线之间也形成相对角度或偏置。同样,第一层的CD纱线垂直于第一层的MD纱线,与第二层的CD纱线形成相同的角度。简言之,当螺旋形成的织物彼此相叠形成多层织物时,第一层的MD纱线和CD纱线都不对准第二层的MD纱线或CD纱线。
[0055] 现在具体参照图1。其中显示具有第一(上)层110和第二(下)层120的环形环形式的典型多层多轴向织物100。如上文提到的,根据最终的织物构造,可以加入其它的层,例如通过如针刺等方式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棉絮纤维层。第一层110具有MD纱线130和CD纱线140。同样,第二层120具有MD纱线150和CD纱线160。此外,在MD纱线130和MD纱线150之间形成相对角度或偏置170。一旦多轴向织物100被组装,其可以变成具有接缝的环形形式,例如‘176专利以及美国专利No.5,916,421(‘421专利)和6,117,274(‘274专利)中所示。可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很容易明白形成多轴向织物100的其它方法。此外,本文参考的所有专利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就像本文完全列出一样。
[0056] 应该注意,在大多数多轴向或非多轴向的层合多层织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一些特征干涉或波纹效应,因为层间的纱线排列不总是完美的。在层合多轴向压榨织物中(如图1中所示的由两个或多个基础组织或层构成的那些),这些织物表现出波纹效应,其为MD和CD纱线的间隔和尺寸的函数。如果纱线为单一的单丝纱线,尤其当直径增加而支数减小时,该效应增强。该效应存在于多轴向织物中,因为一层的正交纱线体系不平行或垂直于其它层的正交纱线体系。
[0057] 由于其抵抗底布压缩的能力好于常规的环形织造层合体结构,多层多轴向织物结构已经提供了许多造纸性能的益处。其原因在于,在例如两层多轴向层合体的情况下,一层的正交纱线体系不平行或垂直于其它层合层的正交纱线体系。但是,因为这点,每层(例如层110和120)的各MD和CD纱线体系之间的相对角度实际上在从1到7°的偏置范围内。该角的效果在于大幅增强波纹效应并会导致界面形态的平面度降低。
[0058] 在这点上,该效果示于图2,其中干涉图案200形成于示出的现有技术多层多轴向压榨织物中。干涉图案是形成多层多轴向织物的纱线排列的特征,并示出操作期间压榨织物的压力分布。此处的干涉图案200由沿两个方向具有单丝纱线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碳印痕形成。接触点210显示出压榨操作期间施加到纸页上的压力集中区域。特别地,深色接触点220为压力最高的区域,其可以表示高厚度区。该高厚度区可能由第一和第二层中重叠纱线形成的结导致。相反,浅色接触点230为压力较低的区域,其可以表示低厚度区。此外,空白区240可能是没有纱线相交的区域。
[0059] 浅色接触点230和深色接触点220的花纹组织显示非平面的形态和不均匀的压力分布。特别地,MD带250和CD带260形成高厚度区并例示厚度变化。这种视觉表象被称为波纹效应。
[0060] 厚度变化可以是织物的每层中交叉纱线的间隔和尺寸的函数。因此,当纱线直径增加而特定区域的纱号或支数减小时,局部的厚度变化更为显著,并且可能出现作为缺陷的纸页印痕。
[0061] 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干涉图案通过将第一织造层叠放到第二织造层的平面上产生。利用建模程序,可以产生用于多轴向织物中各类层的任意组合的干涉图案和形态。
[0062] 图3是通过将第一织造层叠放到第二织造层的平面上形成的织物的干涉图案300。该织物由偏置0°的具有单丝纱线平纹组织的两层形成。换言之,每个层没有提供多轴向效果。如图所示,第一层的纱线与第二层的纱线完全重叠。
[0063] 图4是由与图3相同的但是相互偏置3°的织造织物层110和120形成的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干涉图案400。MD带410和CD带420清晰可见,其可以显示厚度、质量和/或压力变化。使用时,这种织物可能导致纸页的排水不均匀,这明显是不期望的。
[0064] 图5是图4中所示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形态500的图示,其具有点或区510、520、530、540和550。黑点或区510代表4条纱线相交的区域,深灰色520代表3条纱线相交区的点,中等灰色530代表2条纱线相交的点或区,而白色550为空白区。如图所示,该形态可以是具有MD带560和CD带570的非平面形态。
[0065] 图6是图4中所示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形态600的图示,层间偏置6°。如图所示,该形态为非平面的。在该放大图示中,清楚显示该织物的厚度、质量和压力变化。更具体地,区610表示四条纱线重叠的区域。点的图案可能产生前述MD带和CD带。
[0066] 现在参照图7,其中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的层700。层700包含以预定方式交织的多个MD纱线710和CD纱线720。一对相邻MD纱线710之间的距离或间隔730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710之间的距离或间隔740。此外,一对相邻CD纱线720之间的距离750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720之间的距离760。也就是说,层700具有相邻MD纱线710对之间的可变距离或间隔,以及相邻CD纱线720对之间的可变距离或间隔。将可以视为“非均匀性”的措施有目的地引入到每层中是使得实际的非均匀性效果减少。
[0067] 尽管在相邻MD纱线的相邻对之间和相邻CD纱线的相邻对之间显示了可变的距离,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相邻MD纱线对之间和/或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可变距离或间隔可以任何方式布置。例如,一对相邻CD纱线720之间的距离750之后可以是另一对相邻CD纱线720之间的距离760,之后是又一对相邻CD纱线720之间的距离770,等等,或者相邻CD纱线720对之间的多个距离750之后是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多个距离760,之后是多个距离770,等等。此外,整个织物的长度上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距离可以只有一种,其可以不同于其余的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距离。作为替代方案,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全部距离都可以不同。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所述可变距离可应用于相邻MD纱线对之间的距离。相邻MD纱线对之间和相邻CD纱线对之间可变距离的这种布置可以改善压榨均匀性并减少纸页印痕。MD纱线和/或CD纱线之间距离的任意组合均在本发明范围内。
[0068] 图8和9是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干涉图案和形态,所述织物具有如图7中所示变化的MD和CD纱线间隔交错布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每个层相互偏置3°。如图8和9所示,作为现有技术多层多轴向织物(比较图2、4和5)特征的清楚限定的波纹效应MD和CD带已经减少或消除。因此,织物的形态更均匀,并且应该产生改善的压榨均匀性和减少的纸页印痕。
[0069] 注意,例如MD和/或CD纱线的期望间隔可由技术人员容易地实现。在这点上,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预定距离可以通过程序伺服控制织造或选择性织物组织图中的长度系数以促成不均匀的或可变的植针行数,和/或使用随机或非随机引入的溶解纱来实现。例如,在图10中层1000是例如具有多个交织MD纱线1010和CD纱线1020并具有可变CD间隔的组织。也就是说,第一间隔1030不同于第二间隔1040。虽然该图示中CD间隔变化,但是MD间隔1050没有变化。因此,变化和组合是无限的。
[0070] 图10a和图10b是多轴向织物的干涉图案和形态,所述织物具有由图10中所示织物组织图和纱线间隔形成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如图10a和10b所示,与图4和图5相比,图10的织物组织图中所示较高的CD纱线支数和间隔可变的CD纱线导致清楚限定的MD和CD带最小化,比较。因此,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形态可变得更均匀,其应该产生改善的压榨均匀性和减少的纸页印痕。
[0071] 图11是具有可变CD间隔的织物组织图的层的另一个实施例。图11是具有多个MD纱线1110和CD纱线1120并具有不均匀CD间隔的层1100。也就是说,相邻CD纱线对之间的距离不同。例如,第一距离1130、第二距离1140和第三距离1150不相同,等等。
[0072] 注意,虽然MD纱线1110显示为处于彼此间隔均匀的距离处,但是这种间隔的变化被视为本发明的一部分。在这点上,相邻MD纱线对之间的预定间隔距离可以通过例如尤其是不均匀的筘齿间隔、多直径的MD股线或不均匀的筘齿引入纱线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很容易明白在相邻MD纱线对之间产生可变的预定距离的其它方法。此外,对于本文讨论的全部实施方案,也可以加入例如通过针刺连接的纤维棉絮等其它的层。
[0073] 现在参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其涉及在多轴向层1210和1220之间使用非织造层1230,用于产生空隙容积并保持织物的疏松性。通常出现在多轴向层之间的干涉图案也通过将非织造层置于多轴向织物的第一(上)织造层和第二(下)织造层之间而减少或消除。该非织造层可以包括例如针织的、挤出的网眼、MD或CD纱线阵列的材料和全幅或螺旋缠绕的非织造纤维材料条。
[0074] 这在图12中示出,其为可机上缝合的多层多轴向织物1200。该织物1200通过形成展平的双倍长度的缝合多轴向织物而产生。上层1210和下层1220被制成如Yook的专利‘176所提供的环形织物的形式,其中非织造层1230在上织造层1210和下织造层1220折叠之前置于其间。非织造层1230可以是前述的非织造层,并且通常包含通过机械、热或化学缠绕纤维或长丝而束缚在一起的层或网结构。其可由造纸机贵重器材领域技术人员由用于该目的的任意合适的材料例如聚酰胺和聚酯树脂构成。非织造层1230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方式置于上织造层1210和下织造层1220之间。在非织造层1230置于上织造层1210和下织造层1220之间后,织物1200可以变成‘176专利教导的具有接缝的环形形式。所形成的织物为三层的层合体,即织造多轴向层、非织造层和织造多轴向层。在压榨织物的情况下,也可以加入例如纤维棉絮等其它的层。
[0075]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通过展平织物的内部,即最终为形成多层多轴向织物的每层的一侧,可以使多层多轴向织物的形态更平。特别地,如‘176专利教导,当多轴向织物沿第一和第二折叠线自身展平并使得可机上缝合时,其可以被视为具有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具有内侧与外侧、具有多个交织MD和CD纱线,所述下层具有内侧与外侧、具有多个交织MD和CD纱线。上层内侧和下层内侧的结或纱线交叉可以通过例如热轧等预定的技术展平。前述预定技术可以是展平每个层上的结以改善压榨均匀性和减少纸页印痕的任何方法。例如,一种预定技术可以是在适当的压力、速度和温度下热轧每层的一侧来展平结。然后组合多层多轴向织物,使该两层的光滑侧在展平后相互接触(光滑侧对着光滑侧)。具有两个光滑内表面的热轧织物应该具有降低的厚度变化,因为织物的层将较不可能在既定区域集聚。无论何时一个织物层的纱线或结滑移或集聚到另一层的纱线或结之间的间隙,都会发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看见干涉图案,但是潜在有害的厚度变化可以显著减少,因而改善压力分布。注意,对构成织物的单个层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如‘656专利所教导。
[0076] 图13示出通过环形单层多轴向织物如前述‘176专利中讨论的方式自身折叠形成双层织物并变成可机上缝合的多层多轴向织物1300。折叠后,多轴向织物1300作为替代方案具有第一层1310和第二层1320。第一层1310包含内侧1330和外侧1340。同样,第二层1320包含内侧1350和外侧1360。每个层的内侧或外侧的一侧或两侧,例如内侧1330和1350,例如可以被热轧来展平织造层的结,使厚度变化减小。
[0077]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中,多轴向织物的层可以各自通过混合不同的完全组织或梭口形式形成。完全花纹组织前面交叉的纱号称为梭口。例如,平纹组织可以称为双梭口织纹。通过在织物中混合梭口形式,例如混合2梭口形式和3梭口形式,3梭口织纹中的纬纱可以交错或交织在2梭口织纹的端部之间。2梭口端部之间的交织纱线可以减少厚度变化并改善压榨均匀性。该交织纱线可以沿纵向和/或沿横向。
[0078] 图14是多轴向材料的规则平纹组织条的层1405的图示。图14a代表多轴向织物1400的层1410。图14b显示自身折叠形成多层多轴向织物1400的层1410。多轴向织物1400包含第一层1410和第二层1420。第一层1410包含多个交织的MD纱线1412和CD纱线1414。同样,第二层1420包含多个MD纱线1412和CD纱线1414,对于MD纱线,其明显是与交织的CD纱线相同的纱线的延续。由于以相对于彼此的角度螺旋,第一层1410和第二层1420中MD和CD纱线的排列改善操作期间织物的压力分布以及波纹效应。第一层1410和第二层1420由混合完全组织例如2梭口形式和3梭口形式形成。特别地,如图14a所示,第一层1410中的CD纱线1426在2梭口端部1430和1432之间交织。同样,第二层1420中的CD纱线1428在2梭口端部1434和
1436之间交织。结果,厚度变化减小,并且压榨均匀性改善。特别地,如图14(b)所示,没有连续的或清楚限定的MD或CD带。
[0079] 相反,图14c示出自身折叠形成包含第一织造层1460和第二织造层1470的典型多层多轴向织物1450的层1405。如图所示,平纹多轴向织物1450折叠时产生明显的MD带1480。MD带1480可以是厚度、质量或压力均匀性不同的区域,其可以在压榨操作期间在纸页上产生印痕。还要注意,虽然图14b和14c中示出多轴向织物自身折叠形成多层织物,但是在‘656专利所教导的多层织物的情况下,相同的原理将会适用。
[0080] 梭口形式之间的交织可沿MD和/或CD方向。此外,如果涉及两个单独的织物层,则该交织纱线可以在第一层和/或第二层中。同时,产生交织纱线的任何梭口组合均在本发明范围内。例如,交织纱线可以通过混合2梭口形式和5梭口形式、3梭口形式和4梭口形式等存在。此外,即使两层多层织物中只有一层包含该多梭口织纹,也将会实现干涉图案的显著改善。同时,本发明不限于特定数量的织物层,即两个,相反,其可适用于多于两个织物层的织物。一层或多层纤维棉絮层也可以通过针刺结合。
[0081] 现在参照图15A中的第五实施方案,其中显示环形单层多轴向底布1500。该织物1500可以通过前述任何方式形成。注意,为了缝合的目的,待缝合的区域中的横向的纱线根据‘176专利的教导被除去。图15B~D示出本发明中可预见的其它多层变化。在这点上,多层织物1510示于图15B中。其通过将层合体材料1512加入到底布1500的外侧并针刺含有层合体的织物以将其结合而形成。注意,该层合体可以是适于该目的的任何材料,例如第二实施方案中描述的那些或者甚至是棉絮。这适用于第五实施方案的所有方案。
[0082] 然后织物将从针织机上移走,其中环区域1514中的层合体材料被切除。织物1510如图所示自身折叠,然后以‘176专利所教导的方式缝合。所形成的织物1510将具有由底布1500与其上面和下面的层合体材料1512的层形成的两层。
[0083] 现在参照图15C,其中显示利用底布1500的另一个多层织物1520。在该实施方案中,层合体材料1522通过针刺连接到底布1500的内侧。然后将织物从针织机上移走,而环区域1524中的层合体被切除。然后织物1520自身折叠并以‘176专利所教导的方式缝合。所形成的织物1520将具有两层底布1500内的两层层合体材料1522。
[0084] 现在参考图15D,其中显示其为多层织物的织物1530。在该方案中,也采用底布1500。层合体材料1532置于底布1500的顶部外侧,并在环区域1534之间的织物的一半长度上与其针刺。其余的未针刺的层合体材料通过切割除去。从针织机上取下织物1530,由内向外翻转,自身折叠,并以‘176专利所教导的方式缝合。所形成的织物将具有两层底布1500及内部的层合体1532层。
[0085] 该方案的变化是将层合体材料置于底布1500内侧上,针刺环区域之间的所述织物,除去未针刺的多余层合体材料,自身折叠,并如前述缝合。该织物将具有和织物1530相同的构造。
[0086]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对上述方案的修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会将本发明修改得超出本发明的范围。所附权利要求将视为涵盖这些情形。
[0087] 以下内容对应于申请号为200680018948.3之申请的原始权利要求书:
[0088] 1.一种多轴向织物,其包含:
[0089] 多轴向织物底布,其形式为螺旋缠绕形成的环形环,沿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展平成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底布包含第一织物条,所述第一织物条由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以预定的方式织成,使得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或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
[0090] 2.如项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可机上缝合的。
[0091] 3.如项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之一或二者中的所述MD纱线和CD纱线之一或二者之间的所述距离不同。
[0092] 4.如项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用于造纸机的压榨织物,并包含针刺于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纤维棉絮。
[0093] 5.如项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通过不均匀的筘齿间隔、多直径的MD股线和不均匀的筘齿引入纱线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094] 6.如项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CD纱线通过程序伺服控制长度系数织造、选择性组织图以形成不均匀的植针行数或者随机或非随机引入的溶解纱中的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095] 7.一种形成造纸机中所用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096] 由第一织物条形成底布,所述第一织物条由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以预定的方式织成,使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或者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
[0097] 使所述底布形成为螺旋缠绕形成的环形环;
[0098] 沿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将所述底布展平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和[0099] 沿所述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缝合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
[0100] 8.如项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通过不均匀的筘齿间隔、多直径的MD股线或不均匀的筘齿引入纱线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101] 9.如项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通过程序伺服控制长度系数织造、选择性组织图以形成不均匀的植针行数或者随机引入的溶解纱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102] 10.一种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层多轴向织物,所述织物包含:
[0103] 第一织造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MD和CD纱线,并且所述MD和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使得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或者使得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和[0104] 第二织造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MD和CD纱线,并且所述MD和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使得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或者使得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
[0105] 11.如项1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形成环形环。
[0106] 12.如项11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之一或二者中的所述MD和CD纱线之一或二者之间的所述距离不同。
[0107] 13.如项1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可机上缝合的。
[0108] 14.如项1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用于造纸机的压榨织物,并包含针刺于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纤维棉絮。
[0109] 15.如项1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中至少一层的所述M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通过不均匀的筘齿间隔、多直径的MD股线或不均匀的筘齿引入纱线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110] 16.如项1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中至少一层的所述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通过程序伺服控制长度系数织造、选择性组织图以形成不均匀的植针行数或者随机引入的溶解纱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111] 17.一种形成用于造纸机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112] 形成第一织造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并且所述MD和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使得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或者使得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
[0113] 形成第二织造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MD和CD纱线,并且所述MD和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使得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MD纱线之间的距离,或者使得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另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和[0114] 通过针刺将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连接在一起。
[0115] 18.如项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中至少一层的所述M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通过不均匀的筘齿间隔、多直径的MD股线或不均匀的筘齿引入纱线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交织,以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
[0116] 19.如项17所述的方法,其中交织以在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中的至少一层中形成所述不同的距离的所述CD纱线的相邻纱线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通过程序伺服控制长度系数织造、选择性组织图以形成不均匀的植针行数或者随机引入的溶解纱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形成。
[0117] 20.一种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所述织物包含:
[0118] 上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
[0119] 下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MD和CD纱线;和
[0120] 非织造层,其置于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之间。
[0121] 21.如项2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非织造层包括针织挤出的网眼、MD和/或CD阵列、全幅或非织造纤维材料条。
[0122] 22.如项2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多轴向织物是可机上缝合的。
[0123] 23.如项20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多轴向织物是用于造纸机的压榨织物,并包含针刺于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纤维棉絮。
[0124] 24.一种形成用于造纸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125] 交织多个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以形成上层;
[0126] 交织多个MD和CD纱线以形成下层;和
[0127] 将非织造层置于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之间。
[0128] 25.如项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形成环形环。
[0129] 26.如项2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针刺将所述上层和下层连接在一起的步骤。
[0130] 27.如项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端部缝在一起的步骤。
[0131] 28.一种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所述织物包含:
[0132] 上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并具有内侧和外侧;
[0133] 下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MD和CD纱线,并具有内侧和外侧;和
[0134] 其中所述上层的所述内侧和所述下层的所述内侧通过预定技术展平。
[0135] 29.如项28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预定技术是热轧。
[0136] 30.如项28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形成环形环。
[0137] 31.如项28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可机上缝合的。
[0138] 32.如项28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多轴向织物是用于造纸机的压榨织物,并且包含针刺于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纤维棉絮。
[0139] 33.一种形成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140] 形成上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纵向(MD)和横向(CD)纱线,并具有内侧和外侧;
[0141] 形成下层,其具有多个交织的MD和CD纱线,并具有内侧和外侧;和[0142] 通过预定技术展平所述上层的内侧和所述下层的内侧。
[0143] 34.如项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技术是热轧。
[0144] 35.如项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形成环形环并通过针刺连接在一起。
[0145] 36.一种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所述织物包含至少两层,其中所述层中的每层包含:
[0146] 多个纵向(MD)纱线;
[0147] 第一多个横向(CD)纱线;和
[0148] 第二多个CD纱线;
[0149] 其中所述多个MD纱线和所述第一多个CD纱线形成第一梭口形式,并且所述多个MD纱线和所述第二多个CD纱线形成第二梭口形式;和
[0150] 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不同,并且所述第一梭口形式的至少一根CD纱线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的CD纱线交织。
[0151] 37.如项36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是2梭口形式,所述第二梭口形式是3梭口形式。
[0152] 38.如项36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可机上缝合的。
[0153] 39.如项36所述的多轴向织物,其中所述多轴向织物是用于造纸机的压榨织物,并且包含针刺于其中的一层或多层纤维棉絮。
[0154] 40.一种制造与造纸机一起使用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至少两层的步骤,所述层包含多个:多个纵向(MD)纱线;和第一多个横向(CD)纱线;和第二多个CD纱线,其中所述多个MD纱线和所述第一多个CD纱线形成第一梭口形式,并且所述多个MD纱线和所述第二多个CD纱线形成第二梭口形式;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不同,并且所述第一梭口形式的至少一根CD纱线和所述第二梭口形式的CD纱线交织。
[0155] 41.如项4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式是2梭口形式,所述第二梭口形式是3梭口形式。
[0156] 42.一种形成用于造纸机的多轴向织物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形成多轴向底布,其第一和第二缝合区中的横向纱线被除去;将层合体通过针刺连接到所述底布的外侧或内侧部分;
[0157] 根据需要除去未针刺的层合体和所述缝合区中的层合体;
[0158] 在所述缝合区处翻折所述底布;和
[0159] 连接所述缝合区以使得所述织物为环形。
[0160] 43.如项4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层合体结合到所述底布的仅仅大约一半长度上。
[0161] 44.如项4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层合体取自包括下列的组:针织物、挤出的网眼、MD或CD纱线阵列、全幅或螺旋缠绕的非织造纤维材料条或棉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