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式电梯

申请号 CN201610185963.2 申请日 2016-03-29 公开(公告)号 CN105645220A 公开(公告)日 2016-06-08
申请人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远峰; 陶宪德;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曳引式 电梯 ,包括轿厢、轿厢导轮、对重、对重导轮、曳引轮和曳引带,曳引带的内侧工作面和外侧工作面都可选自具有防滑槽的平带面或者具有齿形凸起的齿形面的任意一种;曳引带在电梯上分别配置时,对曳引轮、轿厢导轮和对重导轮都分别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设置,当与之配合的是平带面时,则曳引轮或轿厢导轮、对重导轮的轮槽为平整表面的曳引带槽,当与之配合的是齿形面时,曳引轮或轿厢导轮、对重导轮的轮槽设置有与齿形凸起对应的沟槽,曳引带与曳引轮或轿厢导轮、对重导轮的轮槽都是非全约束配合。本发明曳引式电梯的配合设计使曳引带在运动时既能减少轴向滑动,又能够避免产生过大的 摩擦 力 。
权利要求

1.一种曳引式电梯,包括轿厢、轿厢导轮、对重、对重导轮、曳引轮和曳引带,所述曳引带环绕设置在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导轮和所述轿厢导轮上,所述曳引带包括带本体和数根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带本体内的抗拉体,所述带本体具有外侧工作面和内侧工作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工作面和所述内侧工作面的结构都可选自具有防滑槽的平带面或者具有齿形凸起的齿形面的任意一种,所述平带面的宽度为a,所述齿形凸起沿所述曳引带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形凸起的底宽为b,所述齿形凸起的顶宽为d,相邻两个所述齿形凸起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宽为e,所述凹槽的顶宽为c;
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导轮和所述对重导轮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曳引带配合的轮槽,所述轮槽对应所述齿形面时具有与所述齿形面的齿形凸起配合的沟槽,所述曳引带可沿自身宽度方向移动地配合在所述轮槽中,所述沟槽的底宽为D,所述沟槽的顶宽为B,相邻两个所述沟槽之间形成凸条,所述凸条的底宽为C,所述凸条的顶宽为E,且满足1.05b≤B≤2.5b,
1.05d≤D≤2.5d,1.05c≤C≤2.5c,1.05e≤E≤2.5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槽对应所述平带面时为与所述平带面配合的宽度为A的曳引带槽,且1.05a≤A≤2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体为金属芯或纤维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的直径、所述轿厢导轮的直径和所述对重导轮的直径均不小于所述抗拉体的直径的16倍且不大于所述抗拉体的直径的200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所述的齿形凸起与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形状和大小相同,且沿所述带本体的厚度方向上两两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所述的齿形凸起与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所述的齿形凸起与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在所述带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错开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

说明书全文

一种曳引式电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采用曳引带的曳引式电梯。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曳引式电梯中,一般都采用丝绳带动电梯轿厢上下运动。按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要求,钢丝绳直径必须不小于8mm,曳引轮和钢丝绳的直径比不小于40,当电梯轿厢载荷要求越大时,需要采用的钢丝绳直径越大,曳引轮的直径也要相应变大,这样不仅显著增加了曳引机的制造成本,而且也明显增加了对井道空间的占用。为了克服钢丝绳作为电梯曳引悬挂装置的弊端,出现了扁平型曳引带来代替钢丝绳,用于带动电梯轿厢上下运动,优化建筑体空间及电梯成本。
[0003] 然而,这种曳引带的带式传动部件,若采用表面平滑的平带则容易产生轴向侧滑的问题,需要注意防滑,若采用表面具有凸齿的齿带,则又要防止摩擦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电梯中的运用都需要通过与电梯的配合来解决。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一种采用曳引带作为曳引悬挂装置,并在符合电梯设计和安全规范的要求基础上,对曳引带与曳引轮和导向轮进行了优化配合设计的一种曳引式电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曳引式电梯,包括轿厢、轿厢导轮、对重、对重导轮、曳引轮和曳引带,所述曳引带环绕设置在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导轮和所述轿厢导轮上,所述曳引带包括带本体和数根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带本体内的抗拉体,所述带本体具有外侧工作面和内侧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工作面和所述内侧工作面的结构都可选自具有防滑槽的平带面或者具有齿形凸起的齿形面的任意一种,所述平带面的宽度为a,所述齿形凸起沿所述曳引带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形凸起的底宽为b,所述齿形凸起的顶宽为d,相邻两个所述齿形凸起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宽为e,所述凹槽的顶宽为c;
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导轮和所述对重导轮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曳引带配合的轮槽,所述轮槽对应所述齿形面时具有与所述齿形面的齿形凸起配合的沟槽,所述曳引带可沿自身宽度方向移动地配合在所述轮槽中;所述沟槽的底宽为D,所述沟槽的顶宽为B,相邻两个所述沟槽之间形成凸条,所述凸条的底宽为C,所述凸条的顶宽为E,且满足1.05b≤B≤2.5b,
1.05d≤D≤2.5d,1.05c≤C≤2.5c,1.05e≤E≤2.5e。
[0006] 优选地,所述轮槽对应所述平带面时为与所述平带面配合的宽度为A的曳引带槽,且1.05a≤A≤2a。
[0007] 优选地,所述抗拉体为金属芯或纤维芯。
[0008] 优选地,所述曳引轮的直径、所述轿厢导轮的直径和所述对重导轮的直径均不小于所述抗拉体的直径的16倍且不大于所述抗拉体的直径的200倍。
[0009] 所述外侧齿形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半圆形或者三形。
[0010]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
[0011]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
[0012]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
[0013] 这种曳引带优选有两种形式,其一,所述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所述的齿形凸起与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形状和大小相同,且沿所述带本体的厚度方向上两两对称设置。
[0014] 其二,所述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所述的齿形凸起与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所述的齿形凸起与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在所述带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错开分布。
[0015]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工作面为所述的齿形面,所述的内侧工作面为所述的平带面。
[0016]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曳引式电梯采用的曳引带,其中内侧工作面和外侧工作面均可选择采用具有防滑槽的平带面或者具有齿形凸起的齿形面,曳引带在电梯上配置时,与曳引轮、轿厢导轮和对重导轮的轮槽都是非全约束配合,使曳引带在运动时既能减少轴向滑动,又能够避免产生过大的摩擦力,解决了现有技术扁平型曳引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曳引式电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18] 图2-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曳引带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9] 图2-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种曳引带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0] 图2-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种曳引带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1] 图2-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种曳引带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种曳引带的平带面与轮槽的配合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种曳引带的齿形面与轮槽的配合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四种曳引带的齿形面与轮槽的配合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实施例中,仅以曳引比2:1电梯为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9]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至5,一种曳引悬挂电梯,包括曳引轮1、对重导轮2、对重3、一对设置在轿顶的轿厢导轮4和4'、曳引带5、轿厢导轮安装架6和轿厢7,曳引带5的两端固定,曳引带5环绕设置在对重导轮2、曳引轮1和一对轿厢导轮4和4'上。曳引带5的一端固定在电梯井道上方,另一端向下延伸从下方绕过对重导轮2后向上延伸,再从曳引轮1上方绕过后向下延伸从下方绕过轿厢导轮4和4',然后再向上延伸固定在电梯井道上方。
[0030] 本实施例中的曳引带5可采用的所有曳引带结构,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0031] 如图2-1所示,第一种曳引带5包括带本体51和数根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带本体51内的抗拉体52,抗拉体52仅设置有一排,带本体51具有外侧工作面和内侧工作面,外侧工作面为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4的齿形面,内侧工作面为具有数个向内凹陷的防滑槽53的平带面。其中,抗拉体52为金属芯或高强度碳纤维芯,齿形凸起54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半圆形或者三角形,本实施例为梯形。防滑槽53的顶宽f小于抗拉体52的直径F,防滑槽
53可以是沿抗拉体52轴向平行延伸设置,或者与抗拉体52轴向成一固定倾斜角度平行延伸设置,或者是其他的防滑纹路。多条齿形凸起54沿曳引带5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齿形凸起
54的顶宽d大于抗拉体52的直径F,齿形凸起54的底宽为b,顶宽为d。相邻两个齿形凸起54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宽为e,所述凹槽的顶宽为c。所述轮槽对应所述平带面时为与所述平带面配合的宽度为A的曳引带槽,且1.05a≤A≤2a。
[0032] 请参阅图3,第一种曳引带5的内侧工作面与轮槽配合时,以曳引轮1为例,曳引轮1的轮槽为与平带面配合的宽度为A的曳引带槽,曳引带槽的底面为无凹凸的平整表面,曳引带槽的槽宽A大于内侧工作面的宽度a,且且1.05a≤A≤2a,曳引带5与曳引带槽是自由约束配合,即非全约束配合。
[0033] 如图4所示,曳引带5与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配合时,4、4'或对重导轮2上分别设有与曳引带5配合的轮槽,所述轮槽对应齿形面时具有与齿形面的齿形凸起54配合的沟槽,曳引带5可沿自身宽度方向移动地配合在所述轮槽中,即曳引带5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沿导向轮的轴向滑动,从而实现自我调整,避免发生扭转。沟槽的底宽为D,沟槽的顶宽为B,相邻两个沟槽之间形成凸条,凸条的底宽为C,凸条的顶宽为E,以曳引带5与对重导轮2配合为例,满足1.05b≤B≤2.5b,1.05d≤D≤2.5d,1.05c≤C≤2.5c,1.05e≤E≤2.5e。齿形凸起54的高度h小于沟槽21的深度H。齿形凸起54与沟槽21的啮合深度大于0即可。这样曳引带5在沟槽21内是有一定的自由游走的空间,不至于造成过大的摩擦力,曳引带5的内侧工作面和外侧工作面能够形成对电梯合理的摩擦力。
[0034] 如图2-1所示的这种曳引带5翻过来使用时,即是内侧工作面为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4的齿形面,外侧工作面为具有数个向内凹陷的防滑槽53的平带面,此时曳引轮1的轮槽上具有与齿形面的齿形凸起54配合的沟槽,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的轮槽上具有与平带面配合的曳引带槽,这里不再赘述。
[0035] 另一种曳引带5为外侧工作面和内侧工作面均是具有防滑槽的平带面,曳引轮1、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的轮槽与曳引带5配合时,轮槽均是与平带面配合的宽度为A的曳引带槽,曳引带槽的槽宽A大于内侧工作面的宽度a,且且1.05a≤A≤2a。
[0036] 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曳引带5的外侧工作面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4,内侧工作面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内侧齿形凸起55,外侧工作面上的齿形凸起54与内侧工作面上的齿形凸起55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均为梯形,外侧齿形凸起54与内侧齿形凸起55在带本体51的厚度方向上上下对称设置。这种曳引带5的带本体51内在厚度上并列布置有两排抗拉体52。其中,抗拉体52为金属芯或高强度碳纤维芯,齿形凸起54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该曳引带与曳引轮1、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配合时,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的轮槽都具有与齿形凸起54配合的沟槽。
[0037]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种曳引带5的外侧工作面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4,内侧工作面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5,外侧工作面的齿形凸起54与内侧工作面的齿形凸起55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均为梯形,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54和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55沿带本体51的宽度方向错开间隔布置。这种曳引带5的带本体51内在厚度上并列布置有一排抗拉体52。其中,抗拉体52为金属芯或高强度碳纤维芯。这种曳引带5与曳引轮1、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配合时,曳引轮1、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
2的轮槽都具有与齿形凸起54配合的沟槽,齿形凸起54的顶宽d小于沟槽21的底宽D。
[0038]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四种曳引带5的外侧工作面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4,内侧工作面具有数个向外凸起的齿形凸起55,外侧工作面上的齿形凸起54与内侧工作面上的齿形凸起55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均为梯形,外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54和内侧工作面上的数个齿形凸起55沿带本体51的厚度方向上上下对称设置。这种曳引带5的带本体51内在厚度上并列布置有一排抗拉体52。这种曳引带5与曳引轮1、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配合时,曳引轮1、轿厢导轮4、4'或对重导轮2的轮槽都具有与齿形凸起54配合的沟槽,齿形凸起54的顶宽d小于沟槽21的底宽D。
[0039] 本实施例中,曳引轮1的直径、轿厢导轮4和4'的直径和对重导轮2的直径均可以在不小于抗拉体52的直径的16倍且不大于抗拉体52的直径的60倍的范围内。
[0040]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将一对轿厢导轮4和4'及轿厢导轮安装架6设置在轿厢底部。
[0041] 实施例三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轿顶一对轿厢导轮4和4'之间还设有一个张紧曳引带5的张紧轮8。张紧轮8上设有曳引带槽,该曳引带槽对应配合曳引带5的工作面是齿形面时设有相对应的沟槽,配合曳引带5的工作面是平带面时是无凹凸的平整表面。张紧轮8能够对曳引带5起到张紧作用,达到释放或抑制电梯运行过程中不平衡力给曳引带5代理的扭转险。
[0042] 实施例四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将一对轿厢导轮4和4'及轿厢导轮安装架6设置在轿厢底部,并且在本实施例在一对轿厢导轮4和4'之间还设有一个张紧曳引带5的张紧轮8。张紧轮8上设有曳引带槽,该曳引带槽对应配合曳引带5的工作面是齿形面时设有相对应的沟槽,配合曳引带5的工作面是平带面时是无凹凸的平整表面。张紧轮8能够对曳引带5起到张紧作用,达到释放或抑制电梯运行过程中不平衡力给曳引带5代理的扭转风险。
[0043] 以上实施例的曳引式电梯,采用曳引带5作为曳引悬挂部件,曳引带5的内侧工作面和外侧工作面均可选择采用具有防滑槽的平带面或者具有齿形凸起的齿形面,曳引带在电梯上配置时,与曳引轮、轿厢导轮和对重导轮的轮槽都是非全约束配合,使电梯运行更安全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曳引带容易轴向滑动以及与导轮沟槽间摩擦力过大的问题。以上实施例仅以应用于曳引比2:1的电梯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上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将该曳引悬挂电梯设计为其他曳引比的电梯,在这里不再赘述。
[0044]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