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申请号 CN200610126143.2 申请日 2006-08-23 公开(公告)号 CN1920150B 公开(公告)日 2011-07-13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原慎也;
摘要 一缝纫机(M)包括一自动穿线装置(16),其自动地穿线包括带有从线源(9)中拉出的针线(10)的 收线 器(13)的多个穿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缝纫机(M)包括一用于第一穿线路线(30)的第一 导线 路径(31),其能穿线针线(10);一用于第二穿线路线(32)的第二导线路径(33),其能手工地穿线针线(10);一可移动构件,其形成一在第一 位置 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第一位置能穿线收线器,而第二位置不能穿线收线器;以及一切换可移动构件的 开关 机构(100),以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M),包括一垂直地往复运动的针杆(11);一垂直地摆动的收线器(13);
一将针线(10)供应到一附连到针杆(11)的缝纫针(19)上的线源(9);以及一自动穿线装置(16),所述自动穿线装置(16)自动地穿线包括带有从线源(9)中拉出的针线(10)的收线器(13)的多个穿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缝纫机(M)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于第一穿线路线(30)的第一导线路径(31),能穿线被自动穿线装置(16)从线源(9)中拉出的针线(10);一用于第二穿线路线(32)的第二导线路径(33),能手工地用从线源(9)中拉出的针线(10)穿线多个穿线部分;一可移动构件,形成一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第一位置形成一用于第一穿线路线(30)的一部分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其能穿线收线器(13),而第二位置形成一用于第二穿线路线(32)的一部分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其不能穿线收线器(13);以及一切换可移动构件的开关机构(100),以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可移动构件包括一第一可移动构件和一第二可移动构件,它们各自可滑动地支承在第一位置的对应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对应位置之间,前者对应于第一位置,而后者对应于第二位置,以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其中,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构件设置成形成能接受针线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开关机构(100)包括一驱动第一可移动构件的滑动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一探测第一可移动构件的运动的第一探测单元,以及一根据由第一探测单元作出的探测驱动第二可移动构件的滑动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开关机构(100)还包括一探测由通过定位在第二位置内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的针线(10)所激发的手工穿线的启动的第二探测单元,其中,第一和第二驱动单元被驱动,致使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构件根据由第二探测单元作出的探测在第二位置的对应位置和第一位置的对应位置之间滑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单元结合垂直移动压杆(12)的一压脚提升杆(77)的提升操作驱动第一可移动构件的滑动运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单元结合垂直移动压杆(12)的一压脚提升杆(77)的提升操作驱动第一可移动构件的滑动运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一电气的致动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M),其特征在于,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一电气的致动器。

说明书全文

缝纫机

[0001] 相关申请
[0002] 本申请基于2005年8月24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5-242603,并要求对其的优先权,本文援引其全部内容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一设置有一自动穿线装置的缝纫机,具体来说,涉及一也能够用一针线手工地穿线多个穿线部分的缝纫机。缝纫机的自动穿线装置从一线源曳拉针线,并预先将曳拉的针线设定在一穿线路线内,这样,至少一个穿线部分可自动地穿线。

背景技术

[0004] 在一传统的缝纫机中,诸如一线张紧调节器、止动弹簧收线器之类的多个穿线部分顺序地在一预定的路线内穿线,使针线从线轴中供应。针线最后穿过一附连到针杆上的缝纫针的针眼,此后,针线置于实施一缝纫操作的状态中。这样的缝纫机通常由使用者手工地穿线,由此,用针线穿线过多个穿线部分。
[0005] 相比之下,现今也可提供一设置有一自动穿线装置的缝纫机,该自动穿线装置顺序地穿线过多个穿线部分。在这样一缝纫机中,由线轴供应的针线预先设定在一预定的穿线路线中。然后,设定在穿线路线中的针线被一钩抓住并携带到多个穿线部分以便对其穿线。
[0006] 例如,JP-B-H02-14866(以下称之为专利参考文献1)中揭示的一自动穿线装置包括一线保持构件;一操作杆具有枢转到其远端的线保持构件和枢转到缝纫机框架的其底端;一线载体构件具有一位于其远端的定构件并具有一枢转到缝纫机框架的底端;以及一操作部分。一线张紧调节器设置在缝纫机臂的上部内。自动穿线装置如下地用针线穿线过诸穿线部分。首先,收线器极端处的穿线部分、线保持构件,以及线载体构件的锁定构件由使用者将它们布置成围绕缝纫机臂突出。然后,一线张紧调节器、收线器的穿线部分,以及线保持构件用由线轴供应的针线顺序地进行穿线,以使缝纫机置于进行缝纫操作的状态中。
[0007] 通过从该状态对操作部分进行操作,操作杆和线载体构件转动,由此,保持针线的线保持构件下降到缝纫针的附近。然后,自动穿线装置的穿线钩用针线穿入缝纫针的针眼内。还有,线载体构件的锁定部分下降,使针线与其接合。此后,针线与设置在缝纫机臂内的止动弹簧接合。在不可能自动穿线多个穿线部分的情形中,由于自动穿线装置的失效,所以在使用者方需要进行手工穿线。
[0008] 然而,专利参考文献1没有揭示允许手工地用针线穿线多个穿线部分的任何穿线技术。具体来说,揭示在专利参考文献1中的缝纫机类型具有多个穿线部分,例如,止动弹簧、收线器以及容纳在缝纫机内的线张紧盘;因此,使用者方需要作出很大努用针线手工地穿线多个穿线部分。对于这样问题的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可移去缝纫机盖以便接近穿线部分。具体来说,可移去覆盖诸如止动弹簧、收线器以及线张紧盘之类的穿线部分的前盖,以便能对它们进行手工穿线。
[0009] 然而,具有揭示在专利参考文献1中的自动穿线装置的缝纫机不是设计为手工地用针线穿线多个穿线部分。因此,如果自动穿线装置损坏,则要穿线多个穿线部分就变得极其困难。因此,穿线多个穿线部分的方便性和可靠性都被挂起来,直到自动穿线装置修理好为止,这削弱了缝纫工作的质量
[0010] 鉴于以上的问题,可移去覆盖止动弹簧、收线器和线张紧盘前侧的缝纫机盖板,以便能对它们进行手工穿线。然而,手工穿线需要花费时间和使用者的干预,例如,需拆卸和重新附连上这些盖板。再者,移去盖板不能保证容易地和可靠地穿线多个穿线部分。此外,移去盖板和致动暴露的收线器和针杆会对缝纫过程产生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0011]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缝纫机,其使用一自动穿线装置能自动地穿线针线,还能容易地和可靠地手工穿线针线而不使用自动穿线装置。
[0012] 本发明的缝纫机包括一垂直地往复运动的针杆;一垂直地摆动的收线器;一将针线供应到一附连到针杆的缝纫针上的线源,以及一自动穿线装置,其自动地穿线包括带有从线源中拉出的针线的收线器的多个穿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一用于第一穿线路线的第一导线路径,其能穿线被自动穿线装置从线源曳拉出的针线,以及一用于第二穿线路线的第二导线路径,其能手工地穿线从线源曳拉出的针线。缝纫机还包括一可移动构件,其形成一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第一位置形成一用于第一穿线路线的一部分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其能穿线收线器,而第二位置形成一用于第二穿线路线的一部分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其不能穿线收线器;以及一切换可移动构件的开关机构,以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
[0013] 根据上述结构,当可移动构件被开关机构切换到第一位置的对应位置时,由于可移动的导线路径被切换到第一位置,所以针线被第一导线路径设定到第一穿线路线。因此,至少收线器通过自动穿线装置用针线穿线。另一方面,当可移动构件被开关机构切换到第二位置的对应位置时,可移动的导线路径被切换到第二位置。因此,当第二穿线路线通过第二导线路径用针线手工地穿线时,收线器与从线源中曳拉出的针线不接合,但相反,线张紧调节器和止动弹簧在收线器之前接合针线。此后包括收线器的多个穿线部分顺序地进行穿线。
[0014] 即,诸如线张紧调节器、止动弹簧以及收线器之类的多个穿线部分可用从线源中曳拉出的针线以容易和可靠的方式顺序地进行穿线,不必起初使针线与收线器接合。因此,即使自动穿线装置损坏,缝纫工作也不会受影响,因为多个穿线部分可以合适的穿线顺序用针线手工地进行穿线。
[0015] 在一较佳的方面,可移动的构件包括一第一和一第二可移动构件,它们各可滑动地支承在第一位置的对应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对应位置之间,前者对应于第一位置,而后者对应于第二位置。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构件设置成形成可移动的导线路径,其处于可容纳针线的状态下。因此,致使可移动的导线路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0016] 此外,开关机构较佳地包括一第一驱动单元,其驱动第一可移动构件的滑动运动,一第一探测单元,其探测第一可移动构件的运动,以及一第二驱动单元,其根据由第一探测单元作出的探测驱动第二可移动构件的滑动运动。具体来说,开关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探测单元,其探测由通过定位在第二位置内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的针线所激发的手工穿线的启动。第一和第二驱动单元被驱动,致使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构件根据由第二探测单元作出的探测从第二位置的对应位置滑动到第一位置的对应位置。
[0017] 第一驱动单元较佳地驱动第一可移动构件,以结合垂直地移动压杆的一压脚提升杆的提升操作而滑动。甚至更加较佳地可使用用于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电气致动器附图说明
[0018] 参照附图,仔细阅读以下所示诸方面的描述,将会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0019] 图1是从斜上方向观察的缝纫机的立体图;
[0020] 图2是从缝纫机的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0021] 图3是缝纫机的平面图;
[0022]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0023] 图5是缝纫机的清晰的左侧视图(能自动地穿线);
[0024] 图6是一收线器的左侧视图;
[0025] 图7是收线器的右侧视图;
[0026] 图8是收线器的平面图;
[0027] 图9是收线器的前视图;
[0028] 图10是第一导向框架的右侧视图;
[0029] 图11是从右上方向观察的一自动穿线装置和一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
[0030] 图12是从左上方向观察的一自动穿线装置和一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
[0031] 图13是示出一缝纫机头的内部机构的平面图;
[0032] 图14是一引线前盖和一右关闭构件的驱动系统的描述性视图;
[0033] 图15是示出一缝纫机头的内部机构的平面图;
[0034] 图16是一引线前盖和一右关闭构件的驱动系统的描述性视图;
[0035] 图17是处于压布状态中的一压杆提升机构的示意的前视图;
[0036] 图18对应于图17,处于一非压布状态中;
[0037] 图19A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待命状态);
[0038] 图19B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穿线状态);
[0039] 图19C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收线器穿线状态);
[0040] 图19D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止动弹簧穿线状态);
[0041] 图19E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穿线转移状态);
[0042] 图19F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针杆线导向穿线状态);
[0043] 图20A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待命状态);
[0044] 图20B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穿线状态);
[0045] 图20C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收线器穿线状态);
[0046] 图20D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止动弹簧穿线状态);
[0047] 图20E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穿线转移状态);
[0048] 图20F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针杆线导向穿线状态);
[0049] 图21A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待命状态);
[0050] 图21B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穿线状态);
[0051] 图21C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收线器穿线状态);
[0052] 图21D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止动弹簧穿线状态);
[0053] 图21E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穿线转移状态);
[0054] 图21F是自动穿线装置和自动针穿线装置的立体图(针杆线导向穿线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参照图1至4,一缝纫机M包括一机身1、一位于机身1右侧竖立延伸的足部2、一从足部2的上部向左延伸从而面对机身1的臂3,以及一设置在臂3左端上的头部4。设置在机身1上的是一针板1a和一设置在针板下面的钩机构(未示出)。一具有缠绕在其上的绕线筒线的绕线筒可拆卸地附连到钩机构。一垂直定向的液晶显示器5设置在足部2的前面。
[0056] 臂3的全部上侧用一可打开的盖6覆盖。该可打开的盖6通过一侧向定向的枢轴可操作地枢转到臂3的后上端。一储线凹陷7形成在臂3内的一盖35a内,储线凹陷被可打开的盖6覆盖。用作为一线源的线轴9安装在储线凹陷7内的一线轴销8上。诸如一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和收线器13那样的多个穿线部分,用从线轴销9中曳拉出的针线10顺序地进行穿线,此后,针线10最终供应到一附连到针杆11下端的缝纫针19(参照图19A和20A)。
[0057] 参照图5、11和12,头4包括针杆11、压杆12、收线器13、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自动穿线装置16,以及自动针穿线装置17。针杆11以垂直往复的方式被缝纫机框架可移动地支承,而针杆穿线导向器18和缝纫针19安装在针杆11的下端上。针杆11沿垂直方向被一包括缝纫机电机的缝纫机驱动机构(未示出)所驱动。
[0058] 压杆12被缝纫机框架可移动地垂直支承,而一压脚20(参照图1和2)附连到压杆12的下端。如下文中将描述的,使用者可通过一压脚提升杆77在提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手工地操作压杆12。压杆12也可通过包括一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的压杆提升机构70在提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驱动。
[0059] 参照图1、2和4,设置在臂3前面上的是缝纫起动开关21、缝纫结束开关22、自动穿线准备开关23、自动穿线起动开关25等。
[0060] 参照图5、11和12,收线器13设置在针杆11的前侧的上部内。收线器13的底端围绕一侧向定向的轴可转动地枢转到缝纫机框架。如图5至9所示,收线器13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大致的倒置V形,而在前视图中呈曲柄形式。收线器通过一缝纫机驱动机构(未示出),与针杆11同步地垂直摆动。
[0061] 如图6至9所示,收线器13一体地设置有一摆动的收线器主体40、形成在一连续平面内带有收线器主体40的收线部分45、一在缝纫操作过程中与针线10一致地接合的穿线部分41、一将针线10引入到穿线部分41内的引线部分42,以及一将针线10导向到引线部分42内的线导向器43。
[0062] 一呈弧形外形的释放导向器44形成为连接穿线部分41和线导向部分43。当收线器13在止动弹簧15通过第二穿线路线穿线后手工地用针线10通过第一穿线路线穿线时,释放导向器44沿着释放导向器44的右侧向后导向针线10。
[0063] 穿线部分41包括一形成在收线器远端13a内呈小的卵形的穿线孔。穿线部分41连接到一导线路径13b,该槽是由收线部分45形成的一狭槽,其插入在收线器主体40和收线器远端13a以及引线部分42之间。因此,供应到引线部分42的针线10通过导线路径13b引入到穿线部分41内。
[0064] 线导向器43是一线性的导向部分,其具有一长度基本上与从起作导线路径13b的敞开端的开口13c至导线路径13b的闭口端之间的长度相同。线导向器43相对于收线部分45形成一近似为120°的。一第一锁定部分46形成在线导向器43的上端13d上。第一阻挡器46阻挡针线10,以阻止与线导向器43接合的针线10向上脱离。
[0065] 还有,一第二线阻挡器47形成在收线部分45的底端上。第二线阻挡器47阻挡针线10,以阻止由收线部分45接受的针线10沿收线器主体40的方向移去。还有,一在收线部分45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8形成在引线部分42和线导向器43之间的一连接部分内。如从侧面观看,突出部48与收线部分45重叠。突出部48阻止引入到穿线部分41内的针线10通过导线路径13b滑动。
[0066] 参照图11,线张紧调节器14具有一对线张紧盘14a和14b,它们侧向地相对于彼此设置,并放置在收线器13的右侧中;换句话说,放置在线轴9侧内。成对的线张紧盘14a和14b通过一侧向定向的线张紧轴14c安装在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上端上。
[0067] 由扭转盘簧制成的止动弹簧15被一安装在第一导向空间52的下端上的弹簧保持构件27所保持住,所述第一导向框架52位于线张紧调节器14的下方(如图10和11所示)。应该指出的是,止动弹簧15的盘簧部分设置在弹簧保持构件27内,而构成由针线10穿线的穿线部分的止动弹簧15的远端沿逆时针方向一致地偏置(如从图10中观看)。还有,包括一光传感器的止动弹簧传感器29(对应于第二探测单元)设置在弹簧保持构件27附近。一呈半圆外形的穿线操作28的底端用作一探测目标部分。该探测目标部分连接到止动弹簧15的穿线部分的底端。穿线操作块28被止动弹簧15的穿线部分所支承。因此,当止动弹簧15的穿线部分垂直地转动时,穿线操作块28相应地转动。
[0068] 在止动弹簧15没有与其接合的针线10的情形中,穿线操作块28设置在一对应于止动弹簧传感器29的位置内(如图10中实线所示)。然而,当针线10与止动弹簧15接合时,穿线操作块28转动到图10中用双点划线显示的位置,并移离止动弹簧传感器29。然后,止动弹簧传感器29输出一信号,该信号指示针线10与止动弹簧15接合。
[0069] 参照图1至5、11和12,缝纫机M包括一第一穿线路线30和一第一导线路径31。从安装在线轴销8上的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设定在第一穿线路线内。针线10设定在第一穿线路线中,待命自动穿线过多个穿线部分,例如,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由自动穿线装置16实施的收线器13;以及由自动针穿线装置17实施的通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传递针线10。第一导线路径31形成在缝纫机盖35内,以使针线10可引入到第一穿线路线30。
[0070] 还有,缝纫机M包括一第二穿线路线32和一第二导线路径33。借助于第二穿线路线,用从安装在线轴销8上的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穿线多个穿线部分。形成在缝纫机盖内的第二导线路径33能将针线10引入到第二穿线路线32内。
[0071]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第一导线路径31和第二导线路径33。参照图1至4,缝纫机盖35包括多个盖35a至35g,当可打开盖6打开时,可暴露出多个盖。具体来说,多个盖包括一平地延伸的内臂盖35a,以便盖住臂3的大致右半部,一引线前盖35b设置在内臂盖35a的左侧,一引线后盖35c位于引线前盖35b的后面,一引线左盖35d位于引线前盖35b的左侧,一前面盖35e覆盖臂3的前面,一面板盖35f覆盖大部分的头部4,以及一细长的带形盖35g垂直地设置在面板盖35f的右侧。
[0072] 一位于内臂盖35a和引线前盖35b之间的槽形成一导线路径34a;一位于引线前盖35b和引线后盖35c之间的槽形成一线性的导线路径34b;以及一位于内臂盖35a和引线前盖35b之间的槽形成一导线路径34a;一位于引线前盖35b、引线左盖35d和前面盖35e之间的槽形成一弧形的导线路径34c。如下文中所述的,导线路径34c的一部分可以在左侧路线(参见图13)和右侧路线(参见图15)之间切换。
[0073] 此外,一位于引线左盖35d和面板盖35f之间的槽形成一L形导线路径34d。一位于引线左盖35d、带形盖35g和前面盖35e之间的槽形成一导线路径34e;一位于带形盖35g和面板盖35f之间的槽形成一导线路径34f;以及一位于带形盖35g和引线左盖35d之间的槽形成一导线路径34g。
[0074] 导线路径34a、34b和34c建立一线性连接,两个导线路径34d和34f从导线路径34c的下端分叉。四条路径34a、34b、34c和34d构成第一导线路径31,而第一导线路径31用于第一穿线路线30(参见图19A)以便作自动穿线。
[0075] 还有,六个导线路径34a、34b、34c、34d、34f和34g构成第二导线路径33,而第二导线路径33用于第二穿线路线32(参见图19A)以便作手工穿线。换句话说,导线路径34a、34b和34c享有在第一和第二导线路径31和33之间。因此,第一和第二穿线路线30和32享有导线路径34a、34b和34c。
[0076] 下面将描述一开关机构100。该开关机构切换构成导线路径34c的一部分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的部署方式。通过切换一对同步可移动的关闭器构件102和113,该开关机构100在位于收线器的左侧内的左侧路线和位于收线器右侧内的右侧路线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
[0077] 参照图13和14,一引导路径前部34C1以一致的宽度形成在引线前盖35b和引线左盖35d的大致第一半部内。然而,在上述盖的第二半部内,引导路径前部34C1的宽度沿侧向方向增加而形成一宽槽。关闭器构件102和103分别设置在盖35b和35d下面,以便在盖的第二半部内形成一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其具有与引导路径前部34C1相同的外形。关闭器构件102和103还设置用于在右侧路线和左侧路线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之目的。
[0078] 下面将描述设置在引线前盖35b下侧内的右关闭器构件102(对应于第一可移动构件)。如图13和14所示,四个向下延伸的支承销101分别一体地形成在引线前盖35b的第二半部的下侧内。支承销101设置在单独的排内:两个在前排,而两个在后排。
[0079] 呈板外形的右关闭器构件102就设置在引线前盖35b下面。一对具有预定侧向长度的平行槽102a与右关闭器构件102内的另一个前面的一个对齐。一向下定向的接合销103一体地形成在支承销101的附近,以便对应于前排中的支承销101。
[0080] 右关闭器构件102的支承情况如下。与右关闭器构件102的各槽102a相连的支承销101分别地穿透相关的槽102a。然后,一E环(阻挡构件)配装在各支承销101的下端上。由于这样的结构,就在引线前盖35b下方的部分内,呈水平部署的右关闭器构件102可滑动地布置成通过支承销101和槽102a的接合,在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之间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当右关闭器构件102移动到左侧位置(对应于一第一位置对应位置)时,右关闭器构件102的左端放置在收线器13的左侧内,以便将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放置到收线器13的左侧内(参见图13)。当右关闭器构件102移动到右侧位置(对应于一第二位置对应位置)时,右关闭器构件102的左端放置在收线器13的右侧内,以便将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放置到收线器13的右侧内(参见图15)。
[0081] 然而,由于支承销101和右关闭器构件102通过一螺旋形的伸长弹簧105连接,所以,右关闭器构件102朝向左侧位置一致地偏置。一纵向设置的右关闭器操作杆107的大致的后端通过一销108枢转到一支承板106的一水平壁106a,支承板106附连到缝纫机框架,对应于右关闭器构件102下方的部分。
[0082] 右关闭器构件102的接合销103的下端与形成在右关闭器操作杆107的前端内的接合孔107a接合。右关闭器操作杆107的后端从左面邻接一压板提升互锁杆109的上端。压板提升互锁杆109与下文中描述的压杆提升机构70互锁。因此,当压板提升互锁杆109的上半部转动到右面时(参见图14),右关闭器构件102通过右关闭器操作杆107滑动到左侧位置(参见图13)。当压板提升互锁杆109的上半部转动到左面时(参见图16),右关闭器构件102通过右关闭器操作杆107滑动到右侧位置(参见图15)。
[0083] 一包括一光传感器的滑动探测传感器110(对应于第一探测单元)设置在对应于右关闭器构件102的前端附近的支承板106上,以便探测右关闭器构件102到右侧位置的滑动。
[0084] 接下来,将描述设置在引线左盖35d的下侧内的左关闭器构件113(对应于第二可移动构件)。参照图13和15,四个向下延伸的支承销112分别一体地形成在引线左盖35d的第二半部的下侧内。支承销112设置在单独的排内:两个在前排,而两个在后排。呈板外形的左关闭器构件113就设置在引线左盖35d下面。一对具有预定侧向长度的平行槽113a与左关闭器构件113内的另一个前面的一个对齐。再者,一向下延伸的接合销114一体地形成在左关闭器构件113内。
[0085] 左关闭器构件113的支承情况如下。与左关闭器构件113的各槽113a相连的支承销112分别地穿透相关的槽113a。然后,一E环115(阻挡构件)配装在各支承销112的下端上。由于这样的结构,就在引线左盖35d下方的部分内,呈水平部署的左关闭器构件113布置成可滑动。当移动到左边时,左关闭器构件113设置在左侧位置(对应于一第一位置的对应位置),其中,左关闭器构件113的右侧放置在收线器13的左侧,以便将导线路径
34C放置到收线器13的左侧(参见图13)。当左关闭器构件113移动到右侧位置(对应于一第二位置的对应位置)时,左关闭器构件113的右端放置在收线器13的右侧内,以便将导线路径34C放置到收线器13的右侧内(参见图15)。
[0086] 一纵向设置的左关闭器操作杆116的大致后端通过一销117枢转到相对于左关闭器构件113就在后面的一引线左盖35d的下侧。左关闭器构件113的接合销114的下端与形成在左关闭器操作杆116的前端上的接合孔116a接合。
[0087] 此外,一具有一附连在其上的磁体121的支承板120(对应于第二驱动单元)偶联到位于左关闭器构件113后面的缝纫机框架。而且,一在平面图中呈大致L形的转动杆122通过一枢转销123枢转到支承板120。转动杆122的吸附部分吸附到磁体121上,而转动杆122的操作连杆的前端连接到左关闭器操作杆116的后端。
[0088] 如果磁体121退磁,则转动杆122通过螺旋弹簧(未示出)一致可转动到偏置在如图13所示的未吸附部分内。因此,左关闭器构件113通过左关闭器操作杆116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一致地定位在左侧位置内。然而,当磁体充磁时,转动杆122转到如图15所示的吸附位置。因此,通过左关闭器操作杆116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左关闭器构件113滑动到右侧位置。
[0089] 第二穿线路线32包括第一穿线路线30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即,由左和右关闭器构件102和113形成的导线路径构成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当左和右关闭器构件102和113同时地滑动到左侧位置时(参见图13),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左侧路线(对应于第一位置),而当左和右关闭器构件102和113滑动到右侧位置时(参见图15),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右侧路线(对应于第二位置)。
[0090] 如图5所示,缝纫机M布置成分别能自动地穿线第一穿线路线30,和用针线10手工地穿线第二穿线路线32,使收线器13基本上设置在最上位置,该位置是用针线10穿线收线器13的最合适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操作穿线备用开关,收线器13自动地移动到最合适的位置以穿线收线器13,并停止在这样的位置上,以便可实施手工的和自动的穿线。
[0091]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第二穿线路线32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定位在收线器13右侧内的右侧路线,且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手工地穿线向下通过引导路径34c时,针线10没有可能与收线器13的穿线部分41接合,
[0092] 另一方面,当第二穿线路线32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定位在收线器13的左侧内的左侧路线,且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手工地穿线向下通过引导路径34c时,收线器13可与针线10接合。
[0093] 接下来,将根据图17和18解释压杆12。压杆12通过操作压脚提升杆77可垂直地移动,以及通过压杆提升机构70可电气地沿垂直方向驱动。
[0094] 压杆提升机构70设置在针杆11的后面。压杆提升机构70包括具有附连到其下端的一压脚20的压杆12,并被垂直可移动地支承到缝纫机框架,一齿条形成构件71可移动地垂直配装在压杆12的上端部分上,一垂直地移动压杆12的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以及一压脚提升杆77,其能独立于压杆12通过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作的垂直运动而垂直地移动压杆12。
[0095] 齿条形成构件71以垂直可移动的方式配装在压杆12的上端。一阻挡环72附连到压杆12的上端上。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附连到就在齿条形成构件71的右侧内的缝纫机框架。一驱动齿轮73a连接到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的输出轴。一与驱动齿轮73a的中间齿轮74和一与齿条形成构件71啮合小齿轮74a一体地形成。
[0096] 此外,一压杆夹紧75固定到压杆12的垂直的中间部分,而一压紧弹簧76围绕位于齿条形成构件71和压杆夹紧75之间的压杆12的部分设置。应该指出的是,朝向顺时针方向偏置的一盘簧(未示出)设置在压脚杆77上。
[0097] 压脚提升杆77的一端可转动地被一附连到缝纫机框架的枢转销77a支承。通过手工地操作设置在压脚提升杆77另一端上的一操作部分77b,压脚提升杆77可在图17中所示的下降位置和图18中所示的提升位置之间转动。压杆12和附连在其上的压脚20通过压脚提升杆77的转动而垂直地移动。
[0098] 压脚提升杆77包括一接触与压杆夹紧75一体设置的一凸轮随动件75a的凸轮表面77d。当压脚提升杆77切换到图17所示的下降位置时,一小的空间发生在压脚提升杆77的凸台表面77c和凸轮随动件75a之间,而压杆12切换到受压位置,其中,压脚20接触针板1a。
[0099] 当压脚提升杆77切换到图18所示的提升位置时,凸轮表面77d和凸轮随动件75a放置在接合点内,而压杆12切换到一缩回位置,其中,压杆12被提升。此时,由于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通电而处于一非转动的状态,齿条形成构件71的垂直位置保持不变。
[0100] 其结果,压缩弹簧76受压,而凸轮随动件75a通过压缩弹簧76的弹性提升到与凸轮表面77d接合。邻接所作用的压力沿逆时针方向推压压脚提升杆77。因此,压脚提升杆77锁定在提升的位置内。
[0101] 当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被驱动时,驱动力被传输到中间齿轮74和小齿轮74a,由此,垂直地移动齿条形成构件71。如图17所示,当齿条形成构件71被提升时,它的上端表面提升附连在压杆12上端上的阻挡环72,因此,提升起压脚20。
[0102] 图18示出通过手工地操作压脚提升杆77而提升的压脚20,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将压脚提升杆77驱动到最下的位置。具体来说,通过驱动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脱开压脚提升杆77和凸轮随动件75a的接合,压脚提升杆77转动到图17所示的下降位置,因此,也下降压脚20。上述操作的细节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0103] 从图18所示的状态中可知,通过驱动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齿条形成构件71被提升到最上位置。由于齿条形成构件71的上端表面提升附连在压杆12上端的阻挡环72,压杆夹紧75连同压杆12一起提升。其结果,凸轮随动件75a和压脚提升杆77的凸轮表面77d之间的接合被释放,通过设置在压脚提升杆77上的盘簧的顺时针的偏置,压脚提升杆
77顺时针方向转动到下降位置。
[0104] 此后,通过驱动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齿条形成构件71下降,由此,压杆12也下降。压脚提升杆77、压脚提升互锁杆109、右关闭致动构件107(但不局限于以上所述)构成第一驱动单元。
[0105] 接下来,将描述自动穿线装置16。如图11、12、19A至19F、20A至20F以及21A至21F所示,自动穿线装置16包括一具有一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第一线载体机构50,通过携带设定到第一穿线路线30的针线10,所述第一线载体构件51穿线包括收线器13在内的多个穿线部分(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收线器13等)。自动穿线装置还包括一驱动第一线载体机构50的第一脉冲电机54;具有一携带设置在收线器13的下游内的针线10的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线载体机构60;以及一驱动第二线载体机构60的第二脉冲电机69。
[0106] 第一线载体机构50的第一线载体构件51抓住和携带相对于收线器13的线导向部分43设置在上游的针线10朝向止动弹簧15。在朝向止动弹簧15的路径中,第一线载体构件51穿线线张紧机构14,此后,穿线带有针线10的止动弹簧15。在携带针线10的过程中,第一和第二线载体机构50和60的第一和第二线载体构件51和61用针线10穿线收线器13的穿线部分4。
[0107] 第一线载体机构50包括一附连到缝纫机框架的第一导向框架52;一可在图19A、20A和21A所示的待命位置和带有第一导向框架52的导向和支承的如图19D和20D所示的线过渡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线载体构件51;以及一驱动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第一驱动机构(未示出)。第一导向框架52设置在针杆11和收线器13的右侧,并呈一具有侧向地定向的表面的垂直细长的框架形式。第一导向框架52由呈大直径圆周的上端边缘勾勒出轮廓;呈垂直细长直线外形的前端边缘部分;以及呈一小直径圆周的下端边缘部分。一带形盖35g沿着上端边缘、前边缘,以及下端边缘部分附连。
[0108] 线张紧调节器14和止动弹簧15设置在第一导向框架52的右侧。具体来说,线张紧调节器14的线张紧盘14a和14b通过线张紧轴14c安装在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上端,而止动弹簧15安装在第一导向框架52下端上。一向上延伸的槽52a形成在第一导向框架52下端内,而止动弹簧朝向槽52a的喉部突出。槽52a确保止动弹簧15的功能。
[0109] 参照图19A、20A和21A,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待命位置位于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上端部分的后侧。参照图19D、20D和21D,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线过渡位置位于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下端部分的后侧。第一线载体构件51通过沿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上端边缘、前端边缘和下端边缘的移动,在待命位置和线过渡位置之间移动。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穿线部分面向带形盖35g的表面。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脚部与第一导向框架52的边缘接合,由此,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脚步被支承和可移动地导向。
[0110] 当第一线载体构件51从待命位置移动到线过渡位置时,第一线载体构件51抓住和向下携带设定在第一穿线路线内的针线10。然后,第一线载体构件51用相对于第一线载体构件51设置在上游内的针线10穿线线张紧调节器14。然后,在第一线载体构件51到达线过渡位置之后,第一线载体构件51携带针线10从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下端的前侧到其后侧。然后,从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下端引导被第二线载体构件61曳拉的针线10进入到槽52a内,并穿线止动弹簧15。
[0111] 尽管图中未予示出,但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线载体构件51与其连接的循环的丝,以及用来将钢丝一部分附连到第一导向框架52的多个导向滚轮,以便沿着上端边缘、前端边缘,以及下端边缘设置。第一脉冲电机54的驱动曳拉钢丝,因此,在待命位置和线过渡位置之间驱动第一线载体构件51。
[0112] 下面将详细描述一使用线张紧调节器14的线张紧机构55。参照图11,线张紧机构55包括一对线张紧盘14a和14b,通过夹紧它们之间的针线10,对针线10施加张力;一压迫线张紧盘14a和14b的弹簧构件(未示出);一可对由弹簧构件所施加的弹簧力作可变化调整的调整机构(未示出);以及一操作调整机构的线张紧脉冲电机57。该调整机构被线张紧脉冲电机57驱动,以使线张紧盘14a和14b在缝纫操作过程中彼此压靠,而在穿线操作过程中彼此分离。
[0113] 参照图11和12,第二线载体构件60包括两个第二导向框架62和63,它们相对于彼此侧向地设置,以使它们附连到缝纫机框架上;一由第二导向框架62和63导向和支承并还可在图19E、20A所示的缩回位置和图19E、20E及21E所示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的框架64;一由可移动框架64导向和支承并还可在图19A、20A所示的待命位置和图19E、20E及21E所示的线过渡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线载体构件61;它们的运动由可移动的框架
64诱发;以及一分别驱动可移动框架64和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第二驱动机构65。
[0114] 第二驱动机构62和63设置在针杆11和收线器13的左侧内,并呈一具有侧向定向面的垂直细长的板形。第二导向框架62和63设置成彼此面对使其间形成一预定的空间。可移动框架64包括一侧向地设置的成对的细长可移动块,它们连接成彼此面对。第二线载体构件61插入在其间。
[0115] 可移动框架64可在其中导向的导向槽62a和63a分别形成在第二导向框架62和63内。还有,导向槽64a分别地形成在可移动框架64的成对的可移动块内,第二线载体构件61被可移动框架导向。
[0116] 参照图19A、20A和21A,第二线载体构件61在位于就在收线器13前面和下面的待命位置时呈现一向下的部署。第二线载体构件61在位于缝纫针19前面的线过渡位置时呈现一如图19E、20E及21E所示的向后的部署。第二线载体构件61具有一对左和右线保持部分61a和61b,它们能保持设置在第一穿线路线30内的针线10。各个线保持构件61a和61b呈一叉外形,而一能够可释放地夹紧针线10的夹紧块附连到左侧内的线保持构件61a。
[0117] 当第二线载体构件61从待命位置移动到线过渡位置时,第二线载体构件61保持并向下携带设定在第一穿线路线30内的针线10。当第二线载体构件61到达线过渡位置时,针线10通过第二线载体构件61以侧向伸展的方式保持在缝纫针19的针眼19a的前面。
[0118] 参照图12,第二驱动机构65包括一驱动齿轮66、双变换齿轮67a和67b,以及一齿条形成构件68,它们连同第二脉冲电机69设置第二导向框架62的左侧内。第二脉冲电机69附连在缝纫机框架并具有一连接到其输出轴的驱动齿轮。
[0119] 双变换齿轮67a和67b被缝纫机框架可转动地支承。驱动齿轮66与双变换齿轮67b的大直径齿轮啮合,而双变换齿轮67a的小直径齿轮与双变换齿轮67b的大直径齿轮啮合。齿条形成构件68相对于第二导向框架62和63垂直可移动地导向,而双变换齿轮67b的小直径的小齿轮与齿条形成构件68的齿条68a啮合。
[0120] 当第二脉冲电机69被驱动时,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66、双变换齿轮67a和67b以及齿条68a传递到齿条形成构件68,以便垂直地驱动齿条形成构件68。当齿条形成构件68垂直地移动时,通过多个滑轮和钢丝(未示出)连接到齿条形成构件68的可移动框架64近似地以二倍于齿条形成构件68的速度移动。通过多个滑轮和钢丝(未示出)连接到可移动框架64的第二线载体构件61近似地以二倍于可移动框架64的速度移动(即,近似地四倍于齿条形成构件68的速度)。
[0121] 自动穿线装置16包括一第三线载体机构37和一驱动所述线载体机构的驱动机构(未示出)。第三线载体机构37具有一形成为钩的第三线载体构件38,该钩通过第二线载体构件61抓住朝向缝纫针19承载的针线10。此后,第三载体构件38携带针线10到一设置在针杆11内的针杆线导向器18,并用针线10穿线针杆线导向器18。第三线载体构件37的细节将不在本实施例中给出。
[0122]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自动针穿线装置17。如图11、12、19A至19F、20A至20F和21A至21F所示,自动针穿线机构17包括一垂直可移动地设置在针杆11刚好左侧内(靠近)的垂直细长的针穿线轴80;一设置在针穿线轴80刚好左侧并与针穿线轴80一体地垂直可移动的垂直细长的针穿线导向轴81;一针穿线滑动器82以垂直可移动的方式配装在针穿线轴80和针穿线导向轴81的上端上;以及一垂直地驱动针穿线滑动器82的驱动机构(未示出)。自动穿线装置17还包括一钩机构83,其具有一设置在针穿线轴80下端内的针穿线钩并能穿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以及一转动位于其最下位置的针穿线轴80的转动机构(未示出),以使钩机构83的针穿线钩通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
[0123] 自动针穿线装置17与自动穿线装置16的第二线载体机构60同步地操作。第二线载体构件61和针穿线轴80分别地同时到达线过渡位置和基本上最下的位置。然后,钩机构83的针穿线钩近似地转动90°并通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以抓住由第二线载体构件61保持的针线10。此后,钩机构83的针穿线钩回转近似90°并移出到缝纫针19的针眼19a外,因此,用针线10穿线针眼。其后,针穿线轴80等向后移动到原始位置。
[0124] 下面,将详细地描述第一穿线路线30和第二穿线路线32。如上所述,第一穿线路线30是这样一路线:其中,由自动穿线装置16顺序地穿线多个穿线部分(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以及收线器13)之前,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设定在待命位置。针线
10从形成在缝纫机盖35内的第一导线路径31引入到第一穿线路线30。
[0125] 第二穿线路线32是这样一路线:通过该路线,多个穿线部分用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手工地顺序进行穿线。针线10从形成在缝纫机盖35内的第二导线路径33引入到第二穿线路线32。
[0126] 参照图4、19A和20A,一左向的凹陷36形成在引线前盖35b的下部内,穿线构件90和91从引线前盖突出到凹陷36的延伸部。一能够压迫针线10以合适压力抵靠一接受板92的呈板形式的预张紧器93设置在第一导向框架52和缝纫机盖35内的穿线构件91之间。一穿线轴构件94从预张紧器93的左侧突出。一穿线构件95设置在一位置内,该位置可描述为就在处于待命位置的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右侧线保持构件61b下方,且在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移动路径的右侧内。
[0127] 尽管未予示出,但穿线构件95用来略微地将针线10保持在一预定的位置内,以便通过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运动与线保持构件61a和61b接合。还有,穿线构件96设置成其在L形导线路径34b的垂直槽部分内延伸,所述L形导线路径设置在引线左盖35d和面板盖35f之间。
[0128] 设定在第一穿线路线30内的针线10操作如下。首先,从线轴9中向左曳拉的针线10从上面钩在穿线部分90上,其后从下侧钩在穿线部分91的下穿线部分91a上。其后针线10向上延伸,并通过顺序地接触其右侧和下侧,从前侧接合向上突出的穿线部分91b,此后,进一步向左延伸。
[0129] 接下来,从向上突出的穿线部分91b向左延伸的针线10通过接受板92和预张紧器93之间。此后,针线10从后侧接合穿线轴构件94,并顺序地从后侧接合收线器13的线导向部分43。设置在穿线轴构件94和线导向部分43之间的针线10移动到带形盖35g的上端附近,以便可靠地接合从待命位置移动到线过渡位置的第一线载体构件51。
[0130] 与收线器13的线导向部分43接合的针线10向前向下延伸并与穿线构件95接合。此后针线10向左延伸并与穿线构件96的下穿线部分96a接合。其后,针线10向上延伸并被穿线构件96的上线保持部分96b保持住,此后,针线10的下游端被安装在穿线构件96上的割刀97切断。
[0131] 设置在穿线构件95和96之间的针线10横过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成对的线保持构件61a和61b的运动路径,从待命位置移动到线过渡位置,并由此可靠地保持住。
[0132] 接下来,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缝纫机M的操作和功效。通过操作穿线待命开关23,收线器13自动地移动和停止在最适合于穿线收线器13的穿线位置处。然而,在此情形中,压杆12自动地下降到最下位置,以使针穿线装置和压脚彼此互不干扰。
[0133] 或者,一连接到主轴的滑轮可通过手工操作转动而将收线器13移动到上述穿线位置。在此情形中,为了可靠地将收线器13定位在穿线位置内,最好在滑轮和靠近滑轮的缝纫机盖35上提供一符号,其指示出最合适的穿线位置。
[0134] 因此,当通过合上线待命开关23而开始自动穿线时,由于压杆12下降到下降位置,压脚提升杆77转动到如图13和14所示的下降位置。由于压脚提升互锁杆109由此如图14所示地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右关闭器操作杆107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在图13中观察),而右关闭器构件102滑动到左侧位置。
[0135] 此时,由于滑动探测传感器110不探测右关闭器构件102到右侧位置的滑动,所以,磁体121未予致动。因此,转动杆122转动到未吸附位置,而左关闭器构件113通过左关闭器操作杆116滑动到左侧位置。因此,由左和右关闭器构件形成的可移动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左侧路线(参照图13)。
[0136] 从此状态起,形成在缝纫机盖35内的第一导线路径31用被线轴9曳拉的针线10穿线,其顺序如下:导线路径34a、导线路径34b、导线路径34c,以及导线路径34d。最后,针线10从上面缠绕在穿线构件96周围,其放置在导线路径34d的垂直槽部分内并被上线保持部分96b保持住。被上线保持部分96b保持的针线10的下游此后被割刀97切断。因此,与第一导线路径31接合的针线10通过第一导线路径31引入到第一穿线路线30内,而针线10置于穿线诸穿线部分的状态中。
[0137] 图19A、20A和21A示出设定在第一穿线路线30内的针线10,其沿着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轨迹通过,而从后侧接合收线器13的线导向部分43,并横贯移动路径通过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成对的线保持构件61a和61b。
[0138] 接下来,通过操作自动的穿线起动开关25,自动穿线装置16和自动针穿线装置17被致动,而设定到第一穿线路线30的针线自动地穿线诸如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和收线器13之类的多个穿线部分,并通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此时,线张紧调节器14的线张紧盘14a和14b处于释放状态中。
[0139] 在这样情形中,第一和第二脉冲电机54和69基本上同时地被驱动而分别驱动第一和第二线载体机构50和60,以便将第一和第二线载体构件51和61分别地从待命位置移动到线过渡位置。然后,如图19B、20B和21B所示,首先,设置在穿线轴部分94和收线器13之间的针线10被第一线载体构件51从上面抓住,而设置在穿线部分95和96之间的针线10被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成对的线保持部分61a和61b从上面抓住,并由此被保持住。
[0140] 此后,第一线载体构件51携带针线10向下,而第二线载体构件61携带保持住的针线10向下。此时,如图19C、20C和21C所示,线载体构件51和61之间的针线10被张紧。
[0141] 与收线器13的线导向部分43接合的张紧的针线10,通过线导向部分43被导向到引线部分42,并通过引线部分42开始引入到穿线部分41。
[0142] 还有,从穿线轴构件94供应到第一线载体构件51的针线10被引入到成对的打开的线张紧盘14a和14b之间。此后,第一线载体构件51向下移动,并到达位于第一导向框架52的圆周的下端部分的后侧内的线过渡部分(如图19D、20D和21D所示)。此时,被第一线载体构件51抓住的针线10从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下端部分的前侧延伸到后侧。
[0143] 就在第一线载体构件51到达线过渡位置之后,第二线载体构件61到达线过渡位置附近,此后,到达线过渡位置,在此点处,相对于线过渡位置处于上游内的针线10朝向其下游曳拉。即,如图19E、20E和21E所示,当第二线载体构件61到达线过渡位置时,从第一导向框架52的前侧延伸到后侧的针线10被向上曳拉。
[0144] 因此,针线10引入到槽52a并与止动弹簧15接合。还有,当第二线载体构件61到达线过渡位置时,通过第二线载体构件61侧向地伸展在缝纫针19的针眼19a的前面来保持住针线10。此后,如图19F、20F和21F所示,第三线载体机构37被致动,该第三线载体构件38抓住针线10,针线10已经被第二线载体构件61携带到缝纫针19的附近,并将针线10携带到针杆线导向器18,以使针线10与其接合。
[0145] 自动针穿线装置17基本上与自动穿线装置16同时地致动。如图19A至19F、20A至20F以及21A至21F所示,针穿线轴80和针穿线导向轴81与针穿线滑动器82一体地下降,且与第二线载体构件61的下降同步,而第二线载体构件61到达线过渡位置。
[0146] 此时,针穿线轴80和针穿线导向轴81同时停止下降,而钩机构83的针穿线钩设置成与缝纫针19的针眼19a齐平。此后,针穿线滑动器82的进一步下降致使钩机构83的一转动机构围绕垂直轴中心转动针穿线钩,导致穿线钩通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并抓住由第二线载体构件61保持的针线10。
[0147] 其后,钩机构83的针穿线钩反方向转动并移出缝纫针19的针眼19a,由此,针线10通过针眼19a。此后,针穿线滑动器82、针穿线轴80和针穿线导向轴81被提升到原始位置。还有,第一和第二线载体构件51和61返回到原始位置,而缝纫机置于实施缝纫操作的状态中。
[0148] 下面将描述针线10的手工穿线和手工针穿线操作。通过操作穿线待命开关23,收线器13自动地移动到最适合于穿线收线器13的位置。使用者或可通过转动连接到主轴的滑轮将收线器13移动到上述位置。此时,由于压杆12如上所述地下降,要求使用者手工地转动压脚提升杆77来提升压杆12。
[0149] 由于压脚提升杆77转动到如图15和16所示的提升位置,所以,压脚提升互锁杆109逆时针(如在图16中观察)地转动,而右关闭器操作杆107逆时针(如在图13中观察)地转动。其结果,右关闭器构件102滑动到右侧位置。
[0150] 此时,滑动探测传感器110探测右关闭器构件102到右侧位置的滑动。因此,磁体121不被致动,由此,转动杆122转动到吸附位置,因此通过左关闭器操作杆116将左关闭器构件113滑动到右侧位置。因此,形成在关闭器构件102和113之间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
34C2切换到右侧路线(参照图15)。
[0151] 接下来,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通过使用者与第二导线路径33接合,其顺序如下:导线路径34a、导线路径34b,以及导线路径34c。此时,穿线构件91和穿线轴构件94通过使用者顺序地用针线10进行穿线。然而,由于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右侧路线,所以,针线10通过收线器13的右侧,仅穿线线张紧调节器14而不穿线收线器13。
[0152] 使用者顺序地携带针线10向下沿着带形盖35g,与第一导向框架52的下端接合,此后,朝向收线器13向上返回转动针线10。与第一导向框架52下端接合的针线10向上曳拉,以便引入到槽52a并与止动弹簧15接合。
[0153] 此时,如上所述,止动弹簧传感器29输出一穿线信号,该信号指示针线10与止动弹簧15的接合,而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根据穿线信号而被驱动。即,如上所述,当压脚提升脉冲电机73被驱动时,压脚提升杆77转动到下降位置,由于齿条形成构件71的下降,压杆12下降。
[0154] 因此,右关闭器构件102通过压脚提升杆77、压脚提升互锁杆109以及右关闭器操作杆107滑动到左侧位置。同时,滑动探测传感器110探测右关闭器构件102到左侧位置的滑动,由此,磁体121不致动。因此,左关闭器构件113也通过转动杆122和左关闭器操作杆116的转动滑动到左侧位置。因此,由关闭器构件102和103之间的槽形成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左侧位置(参照图13)。
[0155] 从此状态起,针线10顺序地接合导线路径34f和导线路径34g。当针线10进一步向上移动到导线路径34c的最上位置时,通过止动弹簧15向上移动的针线10被导向到收线器13的后侧,同时,从右侧接触收线器13的释放导向部分44。
[0156] 其后,当针线10通过使用者沿着导线路径34c、导线路径34g和导线路径34f下降时,针线10围绕收线器13的第一线锁定部分46的后侧延伸,并从前视图中的左后突脊(参照图9)前进到左面,此后向下曳拉。其后,针线10锁定到第一线锁定部分46,此后,再次沿着线导向部分43下降,以便其后由线引入部分42导向。此后,由线引入部分导向的针线10引入到穿线部分41。针线10其后通过使用者与针杆线导向器18接合,并通过缝纫针19的针眼19a,以使针线10处于缝纫操作的状态中。
[0157] 如上所述,根据缝纫机M,第一导线路径31和第二导线路径33由缝纫机M的多个盖35a至35g形成。还有,提供关闭器构件102和113,它们形成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其在左侧路线和右侧路线之间切换。此外,提供开关机构100,其切换关闭器构件102和113,以使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在左侧路线和右侧路线之间切换。因此,当关闭器构件102和113通过开关机构100切换到左侧位置时,由于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左侧路线,所以,通过第一导线路径31,针线10设定到第一穿线路线30。其结果,当使用自动穿线装置
16时,至少一个收线器13自动地用针线10进行穿线。
[0158] 另一方面,当关闭器构件102和113通过开关机构切换到右侧位置时,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切换到右侧路线。因此,当第二穿线路线32通过第二导线路径33用针线10手工地穿线时,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不穿线收线器13,但穿线线张紧调节器14。诸如收线器13那样多个线钩部分此后顺序地进行穿线。
[0159] 总而言之,诸如线张紧调节器14、止动弹簧15和收线器13那样多个穿线部分可顺序地、容易地和可靠地用从线轴9中曳拉出的针线10穿线,而不必初始地与收线器13接合。因此,即使在自动穿线装置16停顿的情况下,缝纫工作也不受影响,因为多个穿线部分可以合适的穿线顺序用针线10手工地进行穿线。
[0160] 此外,由第一导线路径31实施的自动穿线和由第二导线路径33实施的手工穿线的区别清楚地在于,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的部署通过关闭器构件102和113而进行切换。因此,自动穿线操作和手工穿线操作之间的差异更加为使用者所见。
[0161] 还有,关闭器构件102和113可滑动地支承在分别对应于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的左侧路线和右侧路线的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之间。由于关闭器构件102和113设置成形成能容纳针线10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右和左关闭器构件102和113可一体地切换,同时形成能容纳针线10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
[0162] 此外,开关构件100布置成响应于压脚提升杆77的操作而滑动右关闭器构件102。开关构件100还布置成根据对压脚提升杆77操作的探测由磁体121滑动左关闭构件113。
因此,在使用者方只需操作压脚提升杆77就可相连地操作右关闭器构件102和左关闭构件
113,这通过滑动探测传感器110同时又致动磁体121。
[0163] 此外,开关机构100还设置有止动弹簧传感器29,其探测通过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假设处于右侧路线)的针线10所激发的手工穿线程序。压脚提升互锁杆109、右关闭器操作杆107和磁体121被驱动,以便根据对止动弹簧传感器29的探测将关闭器构件102和113从右侧位置滑动到左侧位置。因此,当针线10手工地通过假设在右侧路线内的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时,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自动地切换到左侧路线。也能以此方式自动地切换可移动的导线路径34C2。
[0164] 本实施例可以局部地修改如下。
[0165] 手工穿线程序的启动可由设置在关闭器构件102和113下方的线探测传感器进行探测,以代替止动弹簧传感器29。
[0166] 关闭器构件102和113可布置成转动或翻起以代替滑动。
[0167] 对自动穿线程序和手工穿线程序,可分别形成两个分离的导线路径。在这样的情形中,通过一单一可滑动的板,两个导线路径中的任何一个可被阻塞;或者,可设置多个发光二极管,借助于照明引导所需要的穿线路线。
[0168] 以上的描述和附图只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不能认为有限制的含义。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到各种变化和修改。可见所有这样的变化和修改都落入由附后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