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申请号 CN201010511076.2 申请日 2010-10-13 公开(公告)号 CN102041647B 公开(公告)日 2014-04-09
申请人 JUKI株式会社; 发明人 土川义贵; 日塔隆;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缝纫机,其适当且稳定地执行切线动作。缝纫机具有:缝纫机 主轴 ,其通过缝纫机 电动机 而旋转驱动; 位置 检测单元,其检测缝纫机主轴的旋转 角 度作为主轴角度;切线机构,其具有可动切刀;切线 凸轮 ,其形成凸轮槽,与缝纫机主轴同步地旋转;凸轮从动体,其可以与切线凸轮的凸轮槽卡合或脱离,在卡合时使可动切刀动作;切线 致动器 ,其相对于切线凸轮,将凸轮从动体切换至卡合位置和脱离位置;控制单元,其对切线致动器和缝纫机电动机进行控制。控制单元具有动作定时确定单元,其与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切线动作前使缝纫机主轴停止的停止主轴角度中至少一个相对应,而确定切线致动器或缝纫机电动机的动作开始定时。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纫机主轴,其由缝纫机电动机旋转驱动,使缝针上下移动;
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度,作为主轴角度;
切线机构,其具有捕捉并切断缝线的可动切刀;
切线凸轮,其沿周方向形成凸轮槽,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同步地旋转;
凸轮从动体,其可以与所述切线凸轮的凸轮槽卡合或者脱离,在卡合时按照所述凸轮槽使所述可动切刀动作;
切线致动器,其将所述凸轮从动体切换至与所述切线凸轮的卡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对所述切线致动器和缝纫机电动机进行控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具有动作定时确定单元,其与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即将进行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主轴停止的停止主轴角度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确定所述切线致动器或者缝纫机电动机的动作开始定时,
具有速度设定单元,其设定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
所述动作定时确定单元,与由所述速度设定单元设定的旋转速度对应,确定作为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开始定时的动作角度,在主轴角度达到动作角度时,开始所述切线致动器的动作,以使得由所述切线致动器进行的所述凸轮从动体向卡合位置的切换动作在目标主轴角度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釜按压部,其利用所述切线致动器而与所述凸轮从动体联动,与釜内侧的线轴抵接而制止线轴的旋转,
使由所述切线致动器进行的所述凸轮从动体向卡合位置的切换动作完成的目标主轴角度,设定在规定区间,该规定区间为从所述釜按压部与缝针不会发生干涉的主轴角度至所述凸轮从动体不能切换至卡合位置的主轴角度为止的之间的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定时确定单元具有:
动作角度确定单元,其与由所述速度设定单元设定的旋转速度对应,确定所述动作角度;
动作角度判定单元,其判定主轴角度是否达到所述动作角度;以及
致动器驱动单元,其在所述动作角度判定单元判定主轴角度已经达到所述动作角度时,使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定时确定单元,与踏板从前踏操作位置开始进行后踏操作关联而进行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所述停止主轴角度中的任一个对应,调整从所述切线致动器的驱动至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所述停止主轴角度对应,调整从所述切线致动器的驱动至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与踏板从中立位置开始进行后踏操作关联而进行切线动作。

说明书全文

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与切线凸轮联动地进行切线动作的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如日本特开2007-181609号公报中记载的缝纫机所示,设置有切线装置,该切线装置具有:切线凸轮(凸轮机构的主动件),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施加旋转动作,在周方向上形成凸轮槽;滚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其可以切换与切线凸轮的凸轮槽的嵌合(卡合)及其解除;切线螺线管,其使滚轮与凸轮槽卡合;以及可动切刀,其与被上述凸轮槽引导的滚轮联动地进行切线动作。在上述凸轮槽中,设置有可以使滚轮嵌合(卡合)的卡合区间、和向可动切刀施加用于切断动作的移动预紧的动作区间,在动作区间中滚轮无法与凸轮槽嵌合。
[0003] 另外,在从缝针通过最下点而釜的尖端开始捕捉缝线的主轴度、即所谓下停止位置,至停止于上停止位置为止的缝纫机主轴的旋转期间,在缝纫机主轴的规定相位,切线螺线管动作,使滚轮与凸轮槽卡合,切线凸轮向可动切刀施加切断动作而进行切线。
[0004] 另外,在具有上述切线装置的缝纫机中,可以进行下述控制,即:从缝纫机主轴停止在上述下停止位置的状态,通过对踏板进行后踏(脚后跟踩踏)操作,从而将缝纫机电动机起动,以规定速度使缝纫机主轴旋转,并且将切线螺线管接通的控制;以及在从对上述踏板进行前踏操作的缝纫机驱动状态,对踏板进行后踏操作时,在缝纫机主轴减速至规定速度后,将切线螺线管接通的控制。

发明内容

[0005] 然而,在上述的切线机构中,通过使滚轮与切线凸轮的凸轮槽可靠地嵌合,而维持滚轮与凸轮槽的嵌合状态。因此,考虑从上述切线螺线管接通至成为滚轮与凸轮槽嵌合的状态为止的时间,而设定切线螺线管的起动定时。
[0006] 但是,在使缝纫机主轴停止于规定的下停止位置的情况下,存在该下停止位置的旋转相位发生偏移而停止的情况。因此,例如在从缝纫机的缝针停止于下位置的状态将踏板后踏的情况下,如果缝纫机主轴通过规定的下停止位置(旋转相位)而停止,则在从切线螺线管起动后使滚轮向凸轮槽卡合时,存在与滚轮相对的凸轮槽已经处于动作区间的情况,因此,产生滚轮无法顺利进入凸轮槽,可动切刀无法进行切断动作的问题。
[0007] 另外,存在下述缝纫机,即,对于上述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上述规定速度,可能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调整,例如为了切断动作的稳定性而设定为低速,或为了作业的迅速化而设定为高速。
[0008] 如果将缝纫机电动机的缝线切断时的旋转速度设定为高速,则切线凸轮也联动而以高速旋转,所以滚轮有可能在卡合动作完成之前从凸轮槽的卡合区间向动作区间转移,产生滚轮的卡合不良,从而无法进行切断。
[0009] 例如,在踏板前踏操作中的缝制时对踏板进行后踏操作的情况下,也存在下述问题,即,更容易产生已通过下停止位置或滚轮在完全进入凸轮槽之前到达动作区间的情况,更容易产生切线不良。
[0010] 另外,在缝线切断时,有时通过切线螺线管使被称为“挑线器”的釜按压部与滚轮联动,该釜按压部从釜的外侧与釜内的线轴抵接而抑制线轴的空转,并且确保缝线的剩余长度。在此情况下,如果将缝纫机电动机的缝线切断时的旋转速度设定为低速,则存在在缝针相对于釜充分地退避至上方前,釜按压部与线轴抵接,从而该釜按压部和缝针产生干涉(接触)的情况。其结果,存在釜按压部不起作用,或者釜按压部或缝针损坏的情况。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进行适当的切线动作的缝纫机。
[0012]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缝纫机主轴,其由缝纫机电动机旋转驱动,使缝针上下移动;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角度,作为主轴角度;切线机构,其具有捕捉并切断缝线的可动切刀;切线凸轮,其沿周方向形成凸轮槽,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同步地旋转;凸轮从动体,其可以与所述切线凸轮的凸轮槽卡合或者脱离,在卡合时按照所述凸轮槽使所述可动切刀动作;切线致动器,其将所述凸轮从动体切换至与所述切线凸轮的卡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其对所述切线致动器和缝纫机电动机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具有动作定时确定单元,其与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即将进行切线动作时的使缝纫机主轴停止的停止主轴角度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确定所述切线致动器或者缝纫机电动机的动作开始定时,并且,具有速度设定单元,其设定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所述动作定时确定单元,与由所述速度设定单元设定的旋转速度对应,确定作为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开始定时的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在主轴角度达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时,开始所述切线致动器的动作,以使得由所述切线致动器进行的所述凸轮从动体向卡合位置的切换动作在目标主轴角度完成。
[0013]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釜按压部,其利用所述切线致动器而与所述凸轮从动体联动,与釜内侧的线轴抵接而制止线轴的旋转,使由所述切线致动器进行的所述凸轮从动体向卡合位置的切换动作完成的目标主轴角度,设定在规定区间,该规定区间为从所述釜按压部与缝针不会发生干涉的主轴角度至所述凸轮从动体不能切换至卡合位置的主轴角度为止的之间的区间。
[0014]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动作定时确定单元具有:动作角度确定单元,其与由所述速度设定单元设定的旋转速度对应,确定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动作角度判定单元,其判定主轴角度是否达到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以及致动器驱动单元,其在所述动作角度判定单元判定主轴角度已经达到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时,使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
[0015]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动作定时确定单元,与踏板从前踏操作位置开始进行后踏操作关联而进行动作。
[0016]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所述停止主轴角度中的任一个对应,调整从所述切线致动器的驱动至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
[0017]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所述停止主轴角度对应,调整从所述切线致动器的驱动至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
[0018]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与踏板从中立位置开始进行后踏操作关联而进行切线动作。
[0019] 发明的效果
[0020] 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与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以及停止主轴角度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而确定所述切线致动器或者缝纫机电动机的动作开始定时。因此,无论切线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及停止主轴角度如何,都能够使凸轮从动体与凸轮槽卡合。因此,可以避免切断不良,并且防止缝制作业的效率降低。
[0021] 并且,与由所述速度设定单元设定的旋转速度对应,确定作为所述切线致动器的动作开始定时的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在主轴角度达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时,开始所述切线致动器的动作,以使由所述切线致动器进行的所述凸轮从动体向卡合位置的切换动作在目标主轴角度完成。因此,即使在任意地设定切断控制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利用切线螺线管完成凸轮从动体的卡合动作的主轴角度一定,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0022]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使通过所述切线致动器进行的所述凸轮从动体向卡合位置的切换动作完成的目标主轴角度,设定在规定区间,该规定区间为从所述釜按压部与缝针不会发生干涉的主轴角度至所述凸轮从动体不能切换至卡合位置的主轴角度为止的之间的区间。因此,可以防止釜按压部与缝针发生干涉,而产生损坏等。
[0023]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设置有:动作角度确定单元,其与由所述速度设定单元设定的旋转速度对应地,确定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动作角度判定单元,其判定主轴角度是否达到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以及致动器驱动单元,其在所述动作角度判定单元判定主轴角度已经达到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角度时,使所述切线致动器动作。因此,可以更可靠地使凸轮从动体与凸轮槽卡合。因此,可以避免切断不良,并且防止缝制作业的效率降低。
[0024] 技术方案5、6中记载的发明,在切断控制时,使缝纫机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缝针下停止位置为目标而停止。而且,利用位置检测器检测此时的实际停止位置即停止主轴角度,和/或读出预先设定的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
[0025] 通过检测停止时的主轴角度,可以获知直至切线凸轮向凸轮从动体施加切线动作的位移区间起点为止的角度,所以可以进行如下调整,即,在直至该位移区间为止的角度较小的情况下,将从切线螺线管的驱动开始至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增长,在直至该位移区间为止的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将从切线螺线管的驱动开始至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减少。
[0026] 另外,通过预先设定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可以获知从切线螺线管的驱动开始至到达切线凸轮的位移区间为止的时间较长还是较短,所以可以进行如下调整,即,在旋转速度的设定值较慢的情况下,将从切线螺线管的驱动开始至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为止的等待时间缩短,在旋转速度的设定值较快的情况下,将从切线螺线管的驱动开始至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为止的等待时间增长。
[0027] 通过进行至少上述任一种或两种调整,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或减少从切线螺线管的驱动开始至凸轮从动体向凸轮槽的卡合完成之前,凸轮从动态到达切线凸轮的位移区间的情况,而且,缝纫机电动机的起动开始定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可以避免过度延迟,可以实现凸轮从动体的连结动作的适当化。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0029] 图2是在将底板拆下的状态下从下方观察缝纫机的斜视图。
[0030] 图3是从下方观察切线机构的底视图。
[0031] 图4是沿图2中的V-V线的剖面图。
[0032] 图5是表示切刀驱动腕的周围的结构的放大底视图。
[0033] 图6是切刀位置调节体的底视图。
[0034] 图7是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0035] 图8是表示针棒的高度(纵轴)相对于主轴角度(横轴)的变化的线图。
[0036] 图9是表示将下停止角度θ1和切线设定转速v1作为参数而用于确定适当的延迟时间的表的说明图。
[0037] 图10是表示第一切断控制的流程图。
[0038] 图11是表示将切线设定转速v2作为参数而用于确定开始适当的切线螺线管的驱动的定时(主轴角度)的表的说明图。
[0039] 图12是表示第二切断控制的流程图。
[0040] 图13是表示相对于下停止角度θ1的各个值确定适当的切线设定转速V1~V12的表的说明图。
[0041] 图14是第一切断控制的其他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缝纫机的概要)
[0043]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10。
[0044] 缝纫机10虽然没有进行图示,但其具有:缝纫机架,其具有缝纫机臂部和缝纫机底座部2(图2);缝纫机主轴(上轴),其与缝纫机电动机1(图1)连结,沿缝纫机臂部的延长方向设置在上述缝纫机臂部中;公知构造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设置在缝纫机臂部中,与缝纫机主轴联动而使缝针进行上下移动;以及公知构造的垂直釜机构,其设置在上述缝纫机底座部2中,与上述缝针协同动作,将上下缝线缠绕而形成线迹。
[0045] 另外,缝纫机10如图2所示,具有:布料进给机构20,其具有从形成在针板(未图示)上的开口部出没而沿规定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被缝制物的进给齿(未图示);切线机构30,其具有可动切刀31和固定切刀33,进行上缝线以及下缝线的切断;以及切线驱动机构50,其向切线机构30的可动切刀31施加切断动作。
[0046] 另外,缝纫机10如图1所示,具有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10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0047]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缝纫机10设置于平面上的状态下,将与上述进给齿的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水平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铅直方向作为Z轴方向。另外,所谓前后侧(方向),是指在X轴方向上,将操作人员对缝纫机进行操作的站立位置侧作为“后”,将其相反侧作为“前”,所谓左右侧(方向),是指在Y轴方向上,从X轴方向后侧观察,将左侧作为“左”,将右侧作为“右”。
[004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缝纫机10的切线机构30和切线驱动机构50构成“切线装置”。
[0049] (釜机构)
[0050] (垂直釜机构)
[0051] 垂直釜机构具有:釜轴11,其在缝纫机底座部2的内部,沿Y轴方向可旋转地被支撑;整周旋转釜(未图示),其具有与釜轴11的前端连结,并以釜轴11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外釜。上述釜轴11与缝纫机电动机1(图1)连结,以上述缝纫机主轴(上轴)的二倍速度进行旋转。
[0052] (布料进给机构)
[0053] 布料进给机构20具有:进给台21,在其上表面具有从针板的开口部出没的进给齿(省略图示);上下进给轴22,其由缝纫机电动机1旋转驱动;水平进给轴23,其利用缝纫机电动机1而进行往复转动;偏心凸轮24,其固定设置在上下进给轴22上;上下进给杆25,其一端部与偏心凸轮24的偏心轴连结,另一端部与进给台21的后端部连结;以及水平进给腕26,其固定支撑在水平进给轴23上,使与进给台21连结的摆动端部向前后方向摆动。此外,上下进给轴22经由未图示的传动带与主轴连结,与主轴(也称为上轴)周期相同,从而如果主轴旋转一周则上下进给轴22也旋转一周。
[0054] 上下进给轴22配置为与缝纫机底座部2内部的釜轴11相比更靠近后方(操作人员侧),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被支撑。另外,在上下进给轴22上,固定安装未图示的带齿的从动滑轮,从而可以从设置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主轴上的主动滑轮,经由带齿的同步带而施加扭矩。即,上下进给轴22构成为,经由主轴而由缝纫机电动机1旋转驱动,通过设定传动比,使其与该主轴等速地进行旋转。
[0055] 而且,通过使上下进给轴22进行整周旋转,上下进给杆25仅将偏心凸轮24的偏心轴所进行的旋转运动的上下移动成分向进给台21传递,进给台21以与缝针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进行上下移动。
[0056] 另外,上述釜轴11构成为从上下进给轴22经由增速齿轮列而被施加旋转动作,以上下进给轴22的二倍速度进行旋转动作。
[0057] 水平进给轴23配置为与缝纫机底座部2内部的釜轴11相比更靠近前方,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被支撑。另外,在上述上下进给轴22上设置有偏心杆,其具有固定安装在该上下进给轴22上的未图示的偏心凸轮,在水平进给轴23上固定安装未图示的从动腕。另外,通过将不是偏心杆的偏心凸轮侧的端部和从动腕的摆动端部连结,由此从上下进给轴22向水平进给轴23施加往复转动动作。即,水平进给轴23构成为经由上下进给轴22以及主轴,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而被施加往复转动动作,通过设定传动比,使其往复转动周期与上下进给轴22的旋转周期相同。
[0058] 由此,向进给台21以相同的周期施加往复上下移动和往复前后移动,通过对它们的相位进行适当调节,从而进给台21进行沿布料进给方向的椭圆运动。另外,进给台21的进给齿,在椭圆运动的上部的区间从针板的开口部向上方凸出,调整进给台21的椭圆旋转方向,以使此时的移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可以将针板状的被缝制物向规定的进给方向输送。
[0059] (切线装置)
[0060] 切线装置由切线机构30和切线驱动机构50构成。
[0061] 在图3中,切线机构30具有:主体框架32,其固定在缝纫机底座部2上;固定切刀33,其在前端部设置有刃部33a,固定支撑在主体框架32上;可动切刀31,其具有设置于前端部的刃部31a以及在上表面凸出设置的卡合凸部31b;以及动作臂34,其使可动切刀31转动。
[0062] 可动切刀31利用阶梯螺钉35,被轴支撑在主体框架32上,可以在双点划线所示的待机位置和实线所示的最后退位置之间转动。可动切刀31通常在待机位置处远离图示的落针位置S,在切断时进行往复动作(切线动作),在后退移动时,后退至实线位置而拨开(分开)要切断的缝线(上缝线以及下缝线),在往回移动时,在前进至待机位置的途中捕捉要切断一侧的缝线,在待机位置处,通过与固定切刀33之间的协同动作而将捕捉的缝线切断。
[0063] 固定切刀33的刃部33a,在可动切刀31前进时,与可动切刀31的刃部31a一起夹持并切断缝线。
[0064] 动作臂34在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利用阶梯螺钉36可转动地轴支撑在主体框架32上,其一端部与后述的切线驱动机构50的第二连杆体61连结。另外,在动作臂34的另一端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可动切刀31的卡合凸部31b嵌合的槽状的切口34a,伴随着动作臂34的转动,可以使可动切刀31转动。
[0065] 此外,如上述所示,由于切口34a形成为槽状,所以卡合凸部31b可以在切口34a的内侧移动,可以容许动作臂34与可动切刀31的转动半径不同。
[0066] 在切线装置中,通过使切线驱动机构50的第二连杆体61进行图3中的右方向和左方向的进退移动,从而使动作臂34的切口34a侧的端部在向左方转动后向右方进行转动,通过使可动切刀31向该方向转动,可以进行缝线切断动作。
[0067] (切线驱动机构)
[0068] 如图2及图4所示,切线驱动机构50具有:切线凸轮51,其固定安装在上下进给轴22上;作为凸轮从动体的滚轮52,其可以与切线凸轮51的凸轮槽51a卡合;切刀驱动腕53,其利用输入部53a保持滚轮52,并且进行往复转动,向可动切刀31传递切断动作;支撑轴54,其支撑切刀驱动腕53;离合器部件55,其通过切刀驱动腕53,对滚轮52施加从不与凸轮槽51a嵌合的退避位置向嵌合的嵌合位置的切换动作;作为切线致动器的切线螺线管
56,其是离合器部件55进行切换动作的驱动源;第一止动器57,其在滚轮52位于退避位置时,与切刀驱动腕53卡合,禁止可动切刀31向回退方向的转动;第一连杆体58(连杆体),其一端部与切刀驱动腕53的输出部53b连结;作为切刀位置调节单元的切刀位置调节体
59,其与第一连杆体58的另一端部连结;可以进行位置调节的第二止动器60(止动器),其与切刀位置调节体59抵接,将切刀驱动腕53制止在转动范围中的可动切刀31的动作开始侧的一端侧;以及第二连杆体61(可动切刀驱动连杆),其将切刀位置调节体59和切线机构30的动作臂34连结。
[0069] 上述切线凸轮51,从Y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并且固定支撑在位于其中心的上下进给轴22上,在与该上下进给轴22垂直的右端面上,形成有以Y轴方向为深度方向的凸轮槽51a。
[0070] 凸轮槽51a是将无位移区间和位移区间相连的无端点环状,该无位移区间与作为旋转中心的上下进给轴22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该位移区间向作为旋转中心的上下进给轴22逐渐接近,直至与无位移区间相同的距离为止而返回(在图4中仅图示无位移区间)。另外,在上下进给轴22成为滚轮52与无位移区间相对的轴角度时,进行滚轮52相对于凸轮槽51a的进入或者退出。另外,进入凸轮槽51a的滚轮52,在位于位移区间时,从凸轮槽
51a被输入大致向Z轴方向的位移,并将该位移向切刀驱动腕53传递。此外,位移区间在后述的主轴角285°~45°的范围内形成,45°~285°的区间为无位移区间。
[0071] 如图2至图5所示,切刀驱动腕53具有:圆筒状的基部53c,其固定在支撑轴54上;输入部53a,其从基部53c向转动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输出部53b,其从基部53c向转动半径方向外侧且与输入部53a不同的方向延伸;以及位置限制用凸起53d,其从基部53c向转动半径方向外侧且与输入部53a及输出部53b中任一个均不同的方向延伸。即,在切刀驱动腕53被支撑于支撑轴54上的状态下,位置限制用凸起53d向大致下方延伸,输入部53a向大致X轴方向前方延伸,输出部53b向大致上方延伸。
[0072] 另外,切刀驱动腕53的输入部53a、基部53c以及位置限制用凸起53d,与上下进给轴22、水平进给轴23以及釜轴11中任一个相比均位于下方,输出部53b与上下进给轴22、水平进给轴23以及釜轴11中任一个相比均位于上方。
[0073] 在缝纫机底座部2的内部,由于上下进给轴22、水平进给轴23以及釜轴11三者平行地配置,所以以这些轴22、23、11为边界分割为下侧区域和上侧区域,但由于切刀驱动腕53如上述所示,从这些轴22、23、11的下侧跨越至上侧,所以可以相对于切刀驱动腕53,将滚轮52与切线凸轮51之间的卡合状态或者其解除所使用的结构(离合器部件55、切线螺线管56、第一止动器57等)配置在下侧区域,将从切刀驱动腕53至可动切刀31之间进行动作传递的结构(第一连杆体58、切刀位置调节体59、第二连杆体61等),全部配置在上侧区域。
[0074] 另外,由于切刀驱动腕53具有相对于支撑轴54向两个方向延伸的成为转动端部的输入部53a和输出部53b,所以成为曲柄构造。如果利用上述构造,从设置于输入部53a上的滚轮52沿凸轮槽51a输入转动动作,则输出部53b也进行转动动作,可以对第一连杆体58沿其长度方向(大致X轴方向)施加进退移动动作,该第一连杆体58沿输出部53b转动所形成的圆弧移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输出部53b连结。
[0075] 另外,切刀驱动腕53沿Y轴方向(也称为上下进给轴方向)形成凸起部53e。在凸起部53e上设置贯穿孔,向该贯穿孔中插入后述的支撑轴54。另外,利用螺钉70将切刀驱动腕53固定在支撑轴54上。
[0076] 此外,也可以容易地想到,取代这种方式,而在支撑轴54上设置2个E形环或者2个推力环,而支撑切刀驱动腕53的Y轴方向的两端。另外,也可以容易地想到在支撑轴54的一端侧设置台阶部,在将切刀驱动腕53安装后,利用E形环等将另一端侧卡止。如上述所示,只要构成为可旋转地支撑切刀驱动腕53,并且伴随着支撑轴54的Y轴方向的移动,使切刀驱动腕53沿Y轴方向一起移动即可。
[0077] 支撑轴54通过缝纫机底座部2,将其两端部支撑在缝纫机架上,以使得可以进行沿该Y轴方向(上下进给轴方向)的进退动作和绕Y轴的转动动作。此外,支撑轴54只要可以利用设置于缝纫机机架上的推力环或轴承等沿Y轴方向进行进退动作即可。
[0078] 因此,切刀驱动腕53可以进行与支撑轴54相同的进退动作和转动动作。另外,在支撑轴54上设置凸缘部54a,经由该凸缘部54a,支撑轴54以及切刀驱动腕53被按压弹簧62持续地向右方按压。
[0079] 另一方面,第一止动器57在位置限制用凸起53d的右方形成凹部57a,与该凹部57a的前侧相邻而形成向左方凸起的卡合维持凸起57b,其用于维持滚轮52与凸轮槽51a卡合的状态,。
[0080] 如上述所示,由于切刀驱动腕53被按压弹簧62始终向右方按压,所以可以维持位置限制用凸起53d嵌合在向右方凹陷的凹部57a内的状态。另外,如果利用切线螺线管56以及离合器部件55,使位置限制用凸起53d抵抗按压弹簧62而向左方被按压,则可以从凹部57a脱离,而且,使保持在切刀驱动腕53的输入腕53a上的滚轮52与凸轮槽51a嵌合,如果利用凸轮槽51a的位移区间向切刀驱动腕53施加转动动作,以使位置限制用凸起53d向前侧移动,则成为卡合维持凸起57b与位置限制用凸起53d的右侧抵接的状态(图5的双点划线的状态),即使受到按压弹簧62的按压力,切刀驱动腕53也不向右方移动,而滚轮52也维持为不从凸轮槽51a脱离。
[0081] 如上述所示,切线螺线管56和离合器部件55配置在下侧区域。离合器部件55,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被缝纫机底座部2轴支撑,可以绕Z轴转动,其一侧的转动端部,通过图2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与切刀驱动腕53的位置限制用凸起53d抵接,成为使第一止动器57的保持状态解除的抵接部55a。另外,与该抵接部55a相邻,具有线张力解除部55b,其与解除线缆12连结,该解除线缆12用于解除线调节装置对未图示的上缝线的线张力施加状态。在抵接部55a向解除位置限制用凸起53d的保持状态的方向进行转动动作时,该线张力解除部55b同时进行动作,以释放线张力。
[0082] 另外,在离合器部件55的另一侧的转动端部附近,连结切线螺线管56的柱塞,使离合器部件55进行转动。切线螺线管56在非驱动时,柱塞处于凸出状态,在驱动时成为后退状态,使离合器部件55向图2逆时针方向转动。
[0083] 另外,离合器部件55的另一侧的转动端部,连结有连结连杆部件63,其用于将阻止收容于釜机构的内釜内部的线轴旋转的釜按压部13拉至旋转阻止状态。由此,在切线螺线管56使离合器部件55沿图2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同时使釜按压部13转动,成为阻止线轴旋转的状态,在切线时,可以避免下缝线从线轴抽出而导致切断不良。
[0084] 在图6中,切刀位置调节体59由重合的第一和第二转动片64、65(多个L形转动连杆)构成,它们由连结螺钉66一体地连结,并且两个转动片64、65同时被一个阶梯螺钉67绕Z轴而轴支撑。第一转动片64具有向大致Y轴方向左方延伸的转动端部,该转动端部与第一连杆体58的端部连结。另外,第二转动片65具有向大致X轴方向前方延伸的转动端部,该转动端部与第二连杆体61的端部连结。通过上述构造,切刀位置调节体59成为曲柄构造。即,如果利用沿大致X轴方向的第一连杆体58的进退动作向第一转动片64施加转动动作,则第二转动片65以阶梯螺钉67(支撑轴)为支撑轴,也向相同方向转动,可以向沿大致Y轴方向的第二连杆体61施加进退动作。
[0085] 另外,第一转动片64(第一L形转动连杆)利用拉伸弹簧68对向图2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进行预紧,另一方面,在第一转动片64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前方设置第二止动器60,维持第一转动片64与第二止动器60抵接的状态。利用上述第二止动器60对第一转动片64进行保持的转动角度,是用于维持切刀驱动腕53转动角度的转动角度,在该转动角度,滚轮52经由第一连杆体58而位于可以进入凸轮槽51a的无位移区间的位置。
[0086] 第二止动器60由没有头部的齐头螺钉(固定螺钉)60a和用于固定螺钉位置的螺母60b构成,通过将螺钉60a螺入,利用螺母60b紧固,从而可以调节第一转动片64的停止角度。即,作为可以利用第二止动器60和拉伸弹簧68对滚轮52的初始位置进行调节的滚轮52(凸轮从动体)的初始位置调节机构起作用。
[0087] 另外,第二转动片65(第二L形转动连杆)采用下述构造,即,经由长孔65a,利用连结螺钉66与第一转动片64连结,如果松开连结螺钉66,则利用长孔65a,容许以阶梯螺钉67为中心的第一转动片64以及第二转动片65彼此转动。在连结螺钉66的紧固状态下,如果利用上述第二止动器60,进行滚轮52的初始位置调节,则切刀位置调节体59整体转动,使可动切刀31的待机位置产生变化,但在此情况下,通过松开连结螺钉66而仅对第二转动片65进行转动调节,从而可以适当调节滚轮52的初始位置,同时也将可动切刀31的待机位置调节至适当的位置。
[0088] 如上述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转动片64、第二转动片65。也可以容易地想到,取代这种方式,而使用1个转动片,使连杆体58与一端侧连结,使后述的可动切刀驱动连杆61与另一端侧连结,而具有相同的功能。
[0089] 另外,止动器60构成为与第一转动片64抵接,但也可以容易地想到,构成为与后述的连杆体58抵接。
[0090] 连杆体58将切刀驱动腕53和切刀位置调节体59的第一转动片64(第一L形转动连杆)连结,具有将切刀驱动腕53的输出部53b的沿大致X轴方向的进退动作向第一转动片64的转动端部传递的功能。另外,切刀驱动腕53的输出部53b通过转动动作而沿X轴方向和Z轴方向产生位移,第一转动片64通过转动动作而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产生位移。另外,切刀驱动腕53也沿支撑轴54(Y轴方向)进行位置切换。
[0091] 如上述所示,由于第一连杆体58的两端部向全部方向产生位移,所以其两端部分别经由球面轴承58a、58b与切刀驱动腕53以及第一转动片64连接。由此,即使在两端部向各个方向产生位移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地实现动作传递。
[0092] 另外,连杆体58与釜轴11大致正交,并且配置在釜轴11和缝纫机底座上表面2a之间。
[0093] 另一方面,第二连杆体(可动切刀驱动连杆)61,将切刀位置调节体59的第二转动片65和切线机构30的动作臂34连结,具有将第二转动片65的沿大致Y轴方向的进退动作向动作臂34的转动端部传递的功能。由于第二转动片65和动作臂34均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产生转动位移,并且它们是一致的,所以不需要如第一连杆体58所示设置球面轴承。
[0094] (控制装置)
[0095] 下面,基于图1,说明作为缝纫机10的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100以及与其关联的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
[0096] 控制装置100具有:ROM102,其存储用于执行后述的缝纫机10的各种控制的程序以及各种设定数据;CPU101,其执行ROM102内的各种程序;RAM103,其成为在CPU101执行各程序时进行数据临时存储的作业区域;EEPROM104,其存储可以进行设定变更的各种数据及规定的程序;上述缝纫机电动机1的驱动电路105;操作面板109及其接口电路106,该操作面板109用于进行针对缝纫机的各种指令及设定的输入;前述的切线螺线管56的切线驱动电路107;以及未图示的踏板传感器108,其设置在用于输入缝制开始、中断、切线等的执行的踏板上,对踏板的操作位置进行检测。
[0097] 上述踏板设定有在不进行操作时所处的中立位置,可以以该中立位置为基准进行向脚尖侧(前侧)的踏入操作(前踏)、和向脚跟侧(后侧)的踏回操作(后踏)。
[0098] 另外,在缝纫机电动机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以微小角度单位进行脉冲输出的编码器14,在利用缝纫机电动机1进行旋转驱动的缝纫机主轴上,设置有以规定角度进行信号输出的缝针位置检测器15。它们均与CPU101连接,根据它们的输出,CPU101可以始终检测出主轴的旋转角度(主轴角度)。即,它们作为“位置检测单元”起作用。
[0099] (缝制控制)
[0100] 控制装置100利用踏板传感器108检测对上述踏板的输入操作,执行与其对应的缝制控制。
[0101] 即,如果进行踏板的前踏操作,则根据踏板传感器108的检测,使缝纫机电动机1起动,以与踏板的前踏操作量对应的速度,使缝纫机主轴旋转驱动而进行缝制动作,另外,如果从缝制动作状态使踏板返回中立位置,则在下停止位置进行缝纫机电动机1的停止动作,该下停止位置是釜的尖端经过针棒下止点而开始捕捉缝线的主轴角度。
[0102] 另外,如果在返回中立位置后继续进行踏板的后踏,则进行第一切断控制,如果从前踏状态不进行中立位置处的停止而直接进行后踏,则进行第二切断控制。通过第一和第二切断控制构成动作定时确定单元。
[0103] 下面,根据图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CPU101执行存储在ROM102内的缝制控制程序的缝制控制。
[0104] 在缝纫机10的可缝制状态下,利用踏板传感器108检测是否对踏板进行了前踏操作(步骤S11),如果进行了踏板的前踏,则以与其踏入量对应的旋转速度使缝纫机电动机1旋转驱动,开始缝制(步骤S12)。
[0105] 在缝制中,检测是否踏板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步骤S13),如果检测出中立位置的操作,则使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以使得缝纫机主轴位于下停止位置(步骤S14)。
[0106] 即,如果检测出中立位置的操作,则CPU101使缝纫机电动机1减速,根据缝针位置检测器15以及编码器14的输出,在等待检测出表示下停止位置的主轴角度后,使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
[0107] 然后,在上述缝纫机电动机1的停止状态下,进行前踏操作的检测(步骤S15),在检测出前踏的情况下,使处理返回步骤S12,进行缝纫机电动机1的驱动,再次继续进行缝制。
[0108] 另外,在没有检测出前踏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后踏操作的检测(步骤S16),在没有检测出后踏操作的情况下,使处理返回步骤S15,成为检测前踏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如果检测出后踏操作,则CPU101执行第一切断控制(步骤S17),然后,结束缝制。
[0109]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在没有检测出向中立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检测是否从前踏状态直接进行后踏操作(步骤S18)。
[0110] 如果没有进行后踏操作,则返回步骤S13,再次进行中立位置的检测,在进行了后踏操作的情况下,CPU101执行第二切断控制(步骤S19),然后,结束缝制。
[0111] (第一切断控制)
[0112] 下面,说明CPU101利用存储在ROM102内的第一切断控制程序而执行的第一切断控制。如图8所示,将在主轴角度为0°时,针棒位于上止点,在主轴角度为180°时,针棒位于下止点作为前提,说明第一切断控制。
[0113] 第一切断控制是下述控制,即,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在下停止位置上的状态下,通过对踏板进行后踏操作,使切线螺线管56开始动作,使滚轮52向切线凸轮51的凸轮槽51a进入并卡合,并且,从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等待经过规定的延迟时间(等待时间)后,使缝纫机电动机1起动而进行切线。
[0114] 切线螺线管56由于负载的影响等,在接收到驱动开始的指令后至实际开始驱动之间存在时滞,另外,如果将滚轮52插入凸轮槽51a中,则由于反作用而产生振动,因此,在振动消除后才可以称之为完成卡合状态(连结状态)。即,在从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至完成卡合,需要经过上述时滞和直至振动消除的时间。
[0115] 另外,在缝纫机电动机1使缝纫机主轴停止于下停止位置的情况下,实际的缝纫机主轴的停止位置由于各条件而变化,在缝纫机主轴的旋转相位215°~250°的范围(下停止区间)内波动
[0116] 另一方面,切线驱动机构50的滚轮52采用下述构造,即,仅在切线凸轮51的凸轮槽51a的无位移区间可以插入凸轮槽51a,在凸轮槽51a的位移区间(凸轮动作区间),因凸轮槽51a的位置在滚轮52的进退方向上发生偏移,因而无法将滚轮52插入凸轮槽51a。因此,在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的重新起动驱动而到达凸轮槽51a的位移区间之前,必须完成由切线螺线管56进行的滚轮52向凸轮槽51a的卡合动作。
[0117] 因此,在使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于下停止位置时,实际的停止位置向位移区间侧偏移的情况下,例如在以250°停止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完成滚轮52的卡合动作。
[0118] 另外,切线时的缝纫机电动机1的旋转速度(切线设定转速v1),可以在160~680[rpm]的范围内由操作面板109(速度设定单元)任意地设定,其设定值存储在EEPROM104中,在执行第一切断控制时被读出。
[0119] 另外,在上述切线设定转速设定为高速(例如680[rpm])的情况下,由于切线凸轮51以高速起动,所以切线螺线管56的动作速度慢,可能来不及完成滚轮52向凸轮槽51a的卡合动作。
[0120] 因此,在该第一切断控制中,调整从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至缝纫机电动机1的切线驱动时为止的延迟时间(等待时间)。
[0121] 并且,将以缝纫机主轴的停止位置即下停止角度θ1、和设定的切线设定转速v1的值为参数的图9所示的表数据,预先存储在ROM102或者EEPROM104中。
[0122] 即,在第一切断控制中,CPU101根据由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所检测出的实际的缝纫机主轴的停止位置即下停止角度θ1、和所设定的切线设定转速v1的值,由上述存储的表确定适当的延迟时间。然后,设置该延迟时间的差而进行切线螺线管52和缝纫机电动机1的驱动,适当地执行滚轮52的卡合动作,进行切线。
[0123] 在上述表中,设定为下停止角度θ1越接近凸轮动作区间,延迟时间(ms)越长,另外,设定为切线设定转速v1越快,延迟时间越长。此外,在表中,空栏表示延迟时间为0ms。
[0124] 此外,上述表可以通过反复进行实际测量试验,取得相对于2个参数的适当的延迟时间而生成,也可以根据以各切线设定转速使缝纫机电动机1驱动的情况下的下停止区间内的各主轴角度,通过计算求出到达凸轮动作区间为止的时间,从而通过计算取得适当的延迟时间。
[0125] 另外,并不限于如上述所示参照表而确定延迟时间的情况,也可以在每次执行第一切断控制时,通过上述计算而算出。
[0126] 根据图10所示的流程图,说明CPU101执行第一切断控制程序的第一切断控制。
[0127] 首先,在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于下停止区间的状态下,根据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检测实际的下停止角度θ1(步骤S31),读入存储在EEPROM104内的切线设定转速v1的设定值(步骤S32)。
[0128] 然后,根据下停止角度θ1以及切线设定转速v1并参照图9的表,确定延迟时间T(步骤S33)。
[0129] 然后,将切线螺线管56接通(步骤S34),并且对从驱动开始经过的时间t进行计时(步骤S35)。然后,判定经过时间t是否超过上述延迟时间T(步骤S36),在超过延迟时间T时,使缝纫机电动机1以切线设定转速v1进行驱动(步骤S37)。
[0130] 通过将上述切线螺线管56接通,而经由连结连杆部件63使釜按压部13动作,阻止收容在釜机构的内釜内部的线轴旋转。
[0131] 而且,离合器部件55的线张力解除部55b,拉拽解除线缆12,而释放上缝线的线调整装置。
[0132] 另外,离合器部件55的抵接部55a,将切刀驱动腕53的位置限制用凸起53d向左方按压,而使其移动至凹部57a的外侧,并且,使滚轮52进入切线凸轮51的凸轮槽51a内。此时,凸轮槽51a的无位移区间位于滚轮52的进入位置,滚轮52顺利地进入凸轮槽51a内,进行卡合动作。另外,第二止动器60已经预先进行调整。
[0133] 然后,通过使缝纫机电动机1进行驱动,从而伴随着与缝纫机主轴联动的上下进给轴22的旋转,切线凸轮51进行旋转,如果滚轮52进入凸轮动作区间,则使切刀驱动腕53向图4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经由第一连杆体58,使切刀位置调节体59向图2顺时针方向旋转。
[0134] 其结果,经由第二连杆体61,使切线机构30的动作臂34的连结端部向图3右方转动,使可动切刀31从待机位置以后退的方式转动。即,可动切刀31通过从图3的双点划线位置向实线位置移动,从而通过落针位置而捕捉应被切断的缝线。
[0135] 然后,如果切线凸轮51旋转,则滚轮在位移区间的后半段进行移动,即向返回无位移区间的方向移动,其结果,切刀驱动腕53向图4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由第一连杆体58,使切刀位置调节体59向图2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0136] 其结果,经由第二连杆体61,使切线机构30的动作臂34的连结端部向图3左方转动,使可动切刀31转动,以从后退位置向待机位置前进,从图3的实线的可动切刀位置向双点划线位置移动。由此,可动切刀31再次通过落针位置,另外,将应切断的缝线输送至固定切刀33的刃部33a处,执行切断。
[0137] 在该动作期间,根据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判定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角度θ2是否达到上停止位置的设定主轴角度(例如为53°)(步骤S38)。在达到时,使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步骤S39),并且使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停止(步骤S40)。由此,第一切断控制结束。
[0138] (第二切断控制)
[0139] 下面,基于图8、图11、图12,说明CPU101执行存储在ROM102内的第二切断控制程序的第二切断控制。
[0140] 第二切断控制是下述控制,即,在踏板的前踏操作的缝制动作中,通过对踏板进行后踏操作,从而与预先设定的缝纫机电动机1在执行切线时的旋转速度即切线设定转速v2对应,确定切线螺线管56开始驱动的主轴角度即螺线管动作角度θ3,在该螺线管动作角度θ3使切线螺线管56开始驱动,而进行切线。由此,在将切线设定转速v2设定为任意值的情况下,均可以使完成滚轮52向凸轮槽51a的卡合动作的主轴相位成为一定的目标位置A(参照图8,例如230°)。
[0141] 在第二切断控制中,切线动作时的缝纫机电动机1的旋转速度(切线设定转速v2),可以在180~500[rpm]的范围内从操作面板109(速度设定单元)任意地设定,其设定值存储在EEPROM104中,在执行切线时被读出。
[0142] 从上述切线螺线管56起动至动作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为一定,但由于缝纫机电动机1的旋转速度(切线设定转速v2)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值,所以在切线螺线管56开始驱动的定时(主轴角度)一定的情况下,与缝纫机电动机1的切线设定转速v2对应地,通过切线螺线管56进行的滚轮52的卡合动作完成的定时发生波动。
[0143] 即,在将缝纫机电动机1的切线设定转速v2设定为高速的情况下,切线螺线管56动作而使滚轮52与凸轮槽51a卡合完成的定时发生延迟,有时无法在上述凸轮动作区间前无法完成卡合。
[0144] 另一方面,在如上述所示切线螺线管56为了切线而动作时,与其联动地,釜按压部13进行釜按压动作。在将缝纫机电动机1的切线设定转速v2设定为低速的情况下,相对于缝纫机主轴的旋转相位,通过正常地开始动作的切线螺线管56进行的釜按压部13的釜按压动作提前被执行,可能使釜按压部13与没有充分地上升的缝针发生干涉(接触)。可能使釜按压部13与缝针发生干涉(接触)的主轴角度,为155°~205°的范围。
[0145] 因此,在该第二切断控制中,与设定的切线设定转速v2对应地,对切线螺线管56开始驱动的定时(主轴角度)进行变更调节,如果切线设定转速v2为高速,则将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设为提前的主轴角度,如果切线设定转速v2为低速,则将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设为延迟的旋转角度。
[0146] 由此,无论设定转速v2如何,通过切线螺线管56进行的滚轮52的卡合动作完成的定时或者釜按压部13的动作定时,均成为一定的目标定时。
[0147] 此外,目标定时优选设定在从釜按压部13不与缝针接触的主轴角度(非接触区间205°)至凸轮动作区间开始的主轴角度(285°)为止的第1规定区间(220°~260°)。
[0148] 另外,由于釜按压部13利用未图示的弹簧进行预紧,所以在利用釜按压部13按压线轴时,会产生阻尼(振动)。由于该阻尼,可能产生下述问题,即,在釜按压部13和线轴之间产生间隙,在将缝线向上拉拽时,缝线不被釜按压部13卡止,使缝针侧的缝线剩余长度变短。
[0149]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更优选上述目标定时考虑阻尼被克服的时间,而设定在第2规定区间(220°~240°)。
[0150] 另外,更优选在成为其中间的规定主轴角度(例如230°)使通过切线螺线管56进行的滚轮52的卡合动作完成。
[0151] 由图11所示的表确定与上述缝纫机电动机1的切线设定转速v2相对应的切线螺线管56开始驱动的定时(主轴角度),预先在EEPROM104或者ROM102内准备该表。
[0152] 上述表设定为,切线设定转速v2越低,切线螺线管56开始驱动的定时越延迟。
[0153] 此外,上述表可以通过反复进行实际测量试验,取得相对于切线设定转速v2的适当的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定时而生成,也可以通过计算求出以各切线设定转速v2使缝纫机电动机1驱动的情况下的到达目标位置A的时间,从而通过计算取得适当的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定时。
[0154] 另外,并不限于如上述所示参照表而确定延迟时间的情况,也可以在每次执行第二切断控制时,通过上述计算而算出。
[0155] 在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说明CPU101执行第二切断控制程序的第二切断控制。
[0156] 在踏板前踏的缝纫机驱动中,在上述步骤S18(图7)中,如果将踏板进行后踏,则进行动作,以读入存储在EEPROM104内的切线设定转速v2的设定值(步骤S61),然后使缝纫机电动机1减速至读出的切线设定转速v2(步骤S62)。
[0157] 然后,参照图11所示的表,确定与切线设定转速v2对应的螺线管动作旋转角度θ3(步骤S63)。即,CPU101在步骤S63中作为“动作角度确定单元”起作用。
[0158] 然后,根据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判定当前的主轴角度θ是否达到螺线管动作角度θ3(步骤S64),在达到时,使切线螺线管56驱动(步骤S65)。即,CPU101在步骤S64中作为“动作角度判定单元”起作用,在步骤S65中作为“螺线管驱动单元”起作用。
[0159] 通过上述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切线机构30以及切线驱动机构50,与第一切断控制的情况相同地进行动作,执行缝线的切断。
[0160] 然后,根据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判定当前的上停止角度是否达到上停止位置θ2的设定主轴角度(例如为53°)(步骤S66),在达到时,使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步骤S67),并且将切线螺线管56断开(步骤S68)。由此,第二切断控制结束。
[0161]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0162] 在上述缝纫机10中,由于在第一切断控制中进行下述控制,即,根据由下停止角度θ1和切线设定转速v1确定的延迟时间T,从切线螺线管56的起动(驱动开始)开始,使缝纫机电动机1的驱动开始延迟,所以可以进一步避免滚轮52在向凸轮槽51a的卡合完成之前到达切线凸轮51的凸轮动作区间(位移区间),而且,由于缝纫机电动机1的重新起动开始定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可以避免过度延迟,从而可以实现凸轮从动体的连结动作的适当化。
[0163]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10中,由于在第二切断控制中,根据由切线设定转速v2确定的螺线管动作角度θ3,开始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所以无论如何设定切线设定转速v2,均可以在一定的目标位置A完成由切线螺线管56进行的滚轮52的卡合动作,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由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过早引起的缝针与釜按压部13的干涉,以及由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过晚引起的滚轮52的卡合动作的延迟,可以进行稳定的切线动作。
[0164] (其他)
[0165] 在上述缝纫机10中,采用了下述构造的凸轮机构,即,沿切线凸轮51的旋转轴方向使滚轮52移动,与凸轮槽51a卡合,但也可以采用下述构造的凸轮机构,即,例如使凸轮槽的一部分的区间在旋转半径方向外侧开口,使滚轮从该开口部向旋转半径方向内侧移动,而进行卡合。在此情况下,虽然不是如上述凸轮机构那样仅在凸轮槽位于无位移区间的情况下可以使滚轮52卡合的构造,但由于仅在开口部开口的区间可以使滚轮卡合,所以相对于切线螺线管56驱动开始的缝纫机电动机1的旋转驱动开始定时仍为重点,如上述例子所示,通过基于缝纫机电动机1在下停止位置处停止时的检测主轴角度和缝纫机电动机1的重新起动驱动速度,适当调整等待时间,可以实现滚轮相对于切线凸轮的连结动作的适当化。
[0166] 另外,在第一切断控制中,通过下停止角度θ1和切线设定转速v1这两者确定延迟时间T,但也可以仅通过下停止角度θ1和切线设定转速v1中的任一个而确定延迟时间。另外,也可以在通过下停止角度θ1确定延迟时间的情况下,使切线设定转速v1不能变更调节为任意的值,而是始终以恒定的转速进行切断。
[0167] 另外,对于第一切断控制,进行基于下停止角度θ1和切线设定转速v1而确定延迟时间T的控制,但也可以使切线设定转速v1无法任意地变更调节,控制装置100通过检测出的下停止角度θ1确定适当的切线设定转速v1,以该切线设定转速v1进行缝纫机电动机1的重新起动驱动,进行缝线的切断控制。
[0168] 在此情况下,优选在控制装置100的EEPROM104中,预先准备相对于所检测出的下停止角度θ1的各个值而确定适当的切线设定转速V1~V12的表(参照图13),参照该表,进行切线设定转速v1的确定。另外,并不限于使用表,也可以根据从切线螺线管56的驱动开始至滚轮52的卡合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和所检测出的下停止角度θ1,与从该下停止角度θ1到达凸轮动作区间为止的旋转角度对应地,计算出不会使滚轮52的卡合完成产生延迟的切线设定转速v1。
[0169] 对于上述第一切断控制,基于图14所示的流程图,说明从上述实施例中去除延迟控制的其他实施例。
[0170] 首先,在缝纫机电动机1已经停止于下停止区间的状态下,根据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检测实际的下停止角度θ1(步骤S81)。然后,参照图13所示的表,确定与下停止角度θ1对应的切线设定转速v3(步骤S82)。
[0171] 然后,将切线螺线管56接通(步骤S83),不设定上述的延迟时间T,而使缝纫机电动机1以切线设定转速v3驱动(步骤S84)。
[0172] 由此,执行缝线的切断。
[0173] 然后,根据编码器14以及缝针位置检测器15的输出,判定当前的角度是否达到上停止位置θ2的设定主轴角度(例如为53°)(步骤S85)。在达到设定主轴角度的情况下,使缝纫机电动机1停止(步骤S86),并且将切线螺线管56断开(步骤S87)。由此,第一切断控制结束。
[0174] 此外,作为切线致动器示出了螺线管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空气驱动系统或电动机等其他驱动装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