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申请号 CN201610074591.6 申请日 2016-02-02 公开(公告)号 CN105839279B 公开(公告)日 2017-11-14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冈本一良;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针织物的起底方法,能够使起底部的端纱固定于起底部。在编织起底部(3)之前,使不同于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其他的 纱线 进行纱线缝扎而编织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并且形成为使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至少一部分线圈(20)钩挂于另一方的 针床 (FU)的状态。并且,从与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始端线圈(2s)偏离的 位置 开始起底部(3)的编织而完成起底部(3)后,使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中的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FU)的线圈(20)和起底部(3)的一部分线圈重叠后进行筒状编织。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起底方法,使用具备前后相对的一方的针床及另一方的针床的横机使针织物起底时,编织钩挂于所述一方的针床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部,在该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进行筒状编织,其中,
在编织所述起底部之前,使不同于所述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其他的纱线进行纱线缝扎而编织防脱散用线圈横列,并且形成为使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的至少一部分线圈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
从与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的始端线圈偏移的位置开始所述起底部的编织而完成所述起底部后,使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中的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和所述起底部的一部分线圈重叠后进行所述筒状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其中,
编织由所述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和在空针上形成的线圈构成的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并且形成为使在所述空针上形成的线圈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其中,
除了编织钩挂于所述一方的针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以外,还编织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从而使筒状针织物起底。

说明书全文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机的针织物的起底(編出し)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使用具备前后相对的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的横机使新的针织物起底的情况下,一般按照以下所示的[1]~[3]使针织物起底。
[0003] [1]例如编织分离线针织物(捨て編地),编织与该分离线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连续而形成的分离横列线(抜き糸)线圈横列。构成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分离横列线在编织针织物结束后从针织物去除。
[0004] [2]在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使用不同于分离横列线的其他的纱线,编织由交替地钩挂于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上的线圈构成的起底部。
[0005] [3]进行如下的筒状编织:依次编织起底部中的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一侧筒状线圈横列、和起底部中的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另一侧筒状线圈横列。通过进行筒状编织,形成一侧筒状线圈横列和另一侧筒状线圈横列连接成筒状的筒状线圈横列。以该筒状线圈横列为起点,编织针织物。
[0006] 在使用上述一般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而得到的针织物中,起底部的端纱未被固定。因此,需要利用手工作业将该起底部的端纱织入针织物等,以避免起底部脱散。作为减少该端纱的处理的工时的技术,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等。
[0007] 专利文献1中,在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至少一部分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线圈横列(以下称为端纱线圈横列),在该端纱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起底部。通过进行这种编织,在编织针织物后将分离横列线从针织物去除时,起底部的端纱(端纱线圈横列)成为被夹入构成起底部的线圈之间的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图6),因此能够抑制起底部的脱散。
[0008] 【在先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29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上述专利文献1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中,仅将起底部的端纱夹入起底部的线圈之间。因此,在构成起底部的纱线为细的纱线或容易滑动的纱线的情况下,当使针织物拉伸时,会从构成起底部的线圈之间向起底部的外侧超出。
[0012]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将起底部的端纱固定在起底部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0013]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的起底方法,使用具备前后相对的一方的针床及另一方的针床的横机使针织物起底时,编织钩挂于所述一方的针床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部,在该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进行筒状编织。在该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中,在编织所述起底部之前,使不同于所述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其他的纱线进行纱线缝扎(糸入れ)而编织防脱散用线圈横列,并且形成为使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的至少一部分线圈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并且,从与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的始端线圈偏移的位置开始所述起底部的编织而完成所述起底部后,使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中的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和所述起底部的一部分线圈重叠后进行所述筒状编织。
[0014] 此外,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中的线圈也包括挂圈。
[0015]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编织由所述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以下称为连续线圈)和在空针上形成的线圈(以下称为不连续线圈)构成的所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并且形成为使在所述空针上形成的线圈(不连续线圈)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该情况下,在编织所述起底部后,防脱散用线圈横列的不连续线圈与起底部的一部分线圈重叠。
[0016]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除了编织钩挂于所述一方的针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以外,还编织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从而使筒状针织物起底。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能够将起底部的端纱(防脱散用线圈横列)通过编织而固定于起底部的内部,而能够抑制起底部的端纱脱散的情况。另外,通过将起底部的端纱固定于起底部,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端纱从构成起底部的线圈之间向起底部的外侧超出的情况。
[0019] 根据编织将连续线圈和不连续线圈组合而构成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并且使不连续线圈与起底部的线圈重叠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能够使起底部的端纱(防脱散用线圈横列)难以脱散。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利用连续线圈和不连续线圈将起底部固定,而能够利用连续线圈与不连续线圈之间的连接纱获得端纱的纱线长度,因此即使在针织物拉伸的情况下,拉伸的起底部的端纱也分散于连接纱,能够抑制端纱从构成起底部的线圈之间超出的情况。
[0020] 在编织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连接成筒状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于编织各针织物部的起底部的线圈的密度比用于编织单层的针织物的起底部的线圈的密度低。因此,利用现有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使筒状针织物起底的情况下,存在起底部的端纱容易向起底部的外侧超出的问题。相对于此,如果使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编织筒状针织物,则起底部的端纱牢固地固定于起底部,因此难以产生上述问题。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有关的编织工序图。
[0022] 【标号说明】
[0023] 1F、1B 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
[0024] 2 防脱散用线圈横列 2s起点线圈
[0025] 20 挂圈(不连续线圈) 21线圈(连续线圈)
[0026] 3 起底部
[0027] 4 筒状线圈横列 4F前侧筒状线圈横列 4B后侧筒状线圈横列
[0028] 9 给纱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实施方式1>
[0030] 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说明在使用四针床横机使筒状针织物起底时,应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的例子。四针床横机是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下部前针床(以下记为FD)和下部后针床(以下记为BD)、及设于这些FD和BD的上方并以和下部的针床相同的针距排列设置有多个织针的上部前针床(以下记为FU)和上部后针床(以下记为BU)的横机。该横机中,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设于横机的BD、BU能够左右横移。
[0031] 图1是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有关的编织工序图。图1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实际的编织状态。图中的大写字母表示织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位置,圆圈符号表示线圈,V字符号表示挂圈。
[0032] S0中,示出在FD的织针B、D、F、H、J、L、N、P、R上钩挂有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在BD的织针A、C、E、G、I、K、M、O、Q、S上钩挂有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状态。这些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1B是成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起点的线圈横列。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1B与未图示的分离线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终端部连续编织,由在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后从筒状针织物去除的分离横列线构成。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1B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以在相邻的线圈之间没有设置空针的全针状态编织。例如,也可以在后述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参照S2)的编织范围(BD的织针A~K)上,将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作为全针状态。
[0033] S1中,使供给与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1B不同的其他的纱线的给纱口9向纸面右方向(纱线缝扎方向)移动,编织在钩挂于BD的织针K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点线圈2s。起点线圈2s只要在成为后述的起底部3的始端的BD的织针A以外,在哪里形成都可以。例如,起点线圈2s除了如S1所示在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编织宽度内的任意位置形成以外,也可以在纱线缝扎方向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外侧(织针S的右侧)形成。另外,起点线圈2s也可以是挂圈,例如,也可以在BD的织针L等空针上形成挂圈,将该挂圈作为起点线圈2s。
[0034] S2中,使给纱口9向左方向(与纱线缝扎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BD的织针J、H、F、D、B上编织挂圈(不连续线圈)20,并且编织在钩挂于BD的织针I、G、E、C、A上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连续线圈)21。由在S1中编织的起点线圈2s、在S2中向与纱线缝扎方向相反的方向使给纱口9移动的期间编织的挂圈20和线圈21构成的线圈横列是成为在S4以后编织的起底部3(参照S4)的端纱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从给纱口9给纱的纱线在后面在空心箭头(参照S1)的位置被切断,因此构成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纱线成为起底部3的端纱。
[0035] 在此处,也可以从纸面右侧进行纱线缝扎,编织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例如,从S0的状态开始,不进行S1,使给纱口9从右侧向左侧移动,编织S2所示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钩挂于BD的织针K~A的线圈)。
[0036] 此外,如果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在全针状态下被编织,则在BD的织针J、H、F、D、B上编织线圈。该情况下,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仅由在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连续线圈构成。
[0037] S3中,使BD的织针J、H、F、D、B的挂圈20向FU的织针J、H、F、D、B移圈。使挂圈20移圈的针床也可以是FD的空针。另外,在S2中,在BD上编织连续线圈21,在FU或FD上编织不连续线圈(挂圈20)的情况下,S3也可以省略。
[0038] 在此处,上述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也可以仅由挂圈20构成。例如,在图1的S1之后,也可以在FU的织针J、H、F、D、B上形成挂圈20,将这些挂圈20作为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如图1所示,不论是通过挂圈20和线圈21的组合来编织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还是仅利用挂圈20来编织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都在之后的S4中编织起底部3之前,使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挂圈20成为钩挂于FU(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
[0039] S4中,使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编织所使用的给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编织在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B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部3。具体而言,在BD的织针A、C、E、G、I、K、M、O、Q、S上编织线圈,并且在BD的织针B、D、F、H、J、L、N、P、R(空针)上编织挂圈。在该S4中编织的线圈中的、在BD的织针A、C、E、G、I、K上编织的线圈在S3所示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连续线圈21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通过成为起底部3的始端的线圈(BD的织针A的线圈)和成为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始端的起点线圈2s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偏移,而能够在起底部3上固定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
[0040] 在此处,在S4中为了缩短起底部3的线圈间的连接纱而在BD上编织起底部3,但也可以在BD和FU(或FD)上交替地供给纱线而编织起底部3。
[0041] S5中,使FU的织针B、D、F、H、J的挂圈20移圈到BD的织针B、D、F、H、J。通过该S5,S3所示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挂圈20和起底部3的一部分(BD的织针B、D、F、H、J的挂圈)重叠。在此处,根据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和起底部3的构成,可以使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和起底部3的线圈彼此重叠,也可以使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起底部3)的挂圈和起底部3(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线圈重叠。
[0042] S6中,使钩挂于BD的织针A、C、E、G、I、K、M、O、Q、S的起底部3的线圈移圈到FU的织针A、C、E、G、I、K、M、O、Q、S。该S6是使用前后的针床的筒状编织所用的准备工序。
[0043] S7中,使给纱口9往复移动,编织分配到前后的针床的起底部3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筒状线圈横列4。具体而言,使给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FU的织针S、Q、O、M、K、I、G、E、C、A上编织前侧筒状线圈横列4F,接着使给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BD的织针B、D、F、H、J、L、N、P、R上编织后侧筒状线圈横列4B(筒状编织)。
[0044] 通过在S7中编织后侧筒状线圈横列4B,由在S6中形成的起底部3的挂圈和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挂圈20构成的重叠线圈(参照BD的织针B、D、F、H、J)被固定。
[0045] S7以后,使钩挂于FU的线圈移圈到BD后,对钩挂于FD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进行与S4、S6、S7同样的编织(将S4、S6、S7的FD和BD、及FU和BU替换后的编织)即可。由此,能够形成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部、和该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筒状线圈横列。
[0046] 在此处,对钩挂于FD的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编织起底部时,也可以使用不同于从给纱口9给纱的纱线的其他的纱线。该情况下,将钩挂有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的FD视作本发明的起底方法中的一方的针床,进行本发明的起底方法。例如,可以对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1F进行与S1~S7相同的编织(将各工序的FD和BD、及FU和BU替换后的编织)。这样,如果使用不同于给纱口9的纱线的其他的纱线来编织起底部,则在接续起底部而编织筒状针织物时,能够适宜地分开使用来自给纱口9的纱线和上述其他的纱线。
[0047] 根据以上说明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在筒状针织物的编织结束后,成为在从筒状针织物拆下分离横列线时,起底部3的端纱(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难以脱散的筒状针织物。这是由于,在图1的S1~S3中编织成的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挂圈(不连续线圈)20在S5中重叠于起底部3,通过S6、S7的筒状编织固定于起底部3的内侧,并且在S4中在防脱散用线圈横列2的线圈(连续线圈)21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起底部3,由此连续线圈21被固定于起底部3的内侧。另外,能够利用不连续线圈20与连续线圈21之间的连接纱获得起底部3的端纱的纱线长度,因此即使在针织物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后的端纱也分散于连接纱,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底部3的端纱向起底部3的外侧超出的情况。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