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

申请号 CN200810130030.9 申请日 2008-07-24 公开(公告)号 CN101358401B 公开(公告)日 2011-05-04
申请人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本昭彦;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边撑装置的 支撑 装置,旨在提供一种在织造毛圈期间,使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朝 经纱 (3)的前后方向移动而形成毛圈组织的织布(5)的毛圈织机(1)中,随时间平行度难以变化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由多个支撑座(7)支撑织幅方向的滑杆(9)的同时,在经纱(3)的前后方向,且以通过织幅方向的4个旋 转轮 (14a、14b、14c、14d)可旋转移动的状态承接分别移动自如地设在支撑座(7)的移动体(8),在与滑杆(9)为一体的移动体(8)和导向座(19)之间设置 纬纱 方向的偏向限制单元(移动侧部件15、固定侧部件16)。
权利要求

1.一种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在毛圈织造期间,使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移动而形成毛圈组织的织布(5)的毛圈织机(1)中,包括朝织幅方向设在连接左右一对织机框架(6,6′)的撑杆(17)上的多个支撑座(7)、和被支撑在各支撑座(7)可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多个移动体(8)、和对各移动体(8)以朝织幅方向架设的状态被安装,且朝织幅方向以可调整位置的状态支撑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的滑杆(9),其特征在于,具有:
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延伸,以互相对置的状态形成于支撑座(7),且设在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的左右一对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和对称地位于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在各自一侧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离间设在上述移动体(8),接触所对应的上辊导向面(11a、11b)或下辊导向面(12a、12b)中的任一个进行旋转移动的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和用于仅在经纱(3)的前后方向限制上述移动体(8)的往返运动的限制单元(15、16),其具备设在上述移动体(8)或与上述移动体(8)一同移动的部件侧的移动侧部件(15)及卡合于上述移动侧部件(15)的同时设在上述织机框架(6,6′)侧的固定侧部件(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将形成左右上述下辊导向面(12a、12b)的部件由作为单一部件所设置的导向座(19)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
由设在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的左右一对支撑支架(18a、18b)、和安装在上述左右一对支撑支架(18a、18b)的下部的导向座(19)及对于上述导向座(19)平行地安装在各支撑支架(18a、18b)的上部的多个导向板(20a、20b)构成上述支撑座(7),在上述导向座(19)的左右上表面形成上述下辊导向面(12a、12b),而在上述导向板(20a、20b)的下表面形成上述上辊导向面(11a、11b)的同时,以组装这些支撑支架(18a、18b)、导向座(19)及导向板(20a、20b)的状态装卸自如地设在上述撑杆(1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固定侧部件(16),由在左右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之间,设有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向面(22a、22b)的上述导向座(19)构成的同时,作为上述移动侧部件(15),由安装在移动体(8)的下部的止滑器(21)构成,边使上述止滑器(21)的侧部(21a、21b)卡合在上述导向面(22a、22b)边使其滑移。

说明书全文

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与毛圈织造同步使边撑装置前后移动的同时支撑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公开平7-9075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有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边撑装置。其构成是,在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通过对以规定的冲程被驱动的筘,以数纬为周期使布(织布)朝前后方向移动进行打纬而编织毛圈。在织造完的织布的织口附近,为了向展宽织布的方向紧张而在两侧分别设置边撑装置,使得织布的宽度不变狭窄。在毛圈组织的形成过程中,除地经纱支撑辊、织布用导辊以外,将左右一对毛圈装置朝经纱(换而言之织布)的前后方向同时进行往返驱动而移动织口位置
[0003] 在专利公开平7-90751号公报的技术中,左右一对毛圈装置,对朝织幅方向延伸的边撑杆可调整位置地被安装在织幅方向的同时,进一步,边撑杆装载于对织机的框架侧可朝织布的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的多个移动体。对所对应的导体的上下导向面,由平方向的轴的旋转轮在一侧可朝织布的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各移动体,而且,对导体的垂直的导向面,由垂直方向的轴的旋转轮防止向纬纱方向偏向。进一步,移动体连接于与毛圈织造时的布移动同步摇动的部件,与布移动同步前后移动。
[0004]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各移动体成为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的旋转轮单侧支撑的结构。但不足之处是,在边撑装置,因伴随织布张的反力起作用,所以,在受此反力的边撑杆上产生挠曲,此结果,在支撑边撑杆的移动体,朝纬纱方向倾斜的力起作用。通过移动体的负荷的偏重,在支撑移动体的水平方向的轴的旋转轮、垂直方向的轴的旋转轮、而且承受此的导体的上·下导向面或垂直的导向面上容易发生单面消耗磨损。若此磨损进行,则移动体的上端面对水平方向更倾斜,其结果,拉引布的程度一部分成为不均匀或由于每移动体磨损的进行程度不同,被装载的边撑装置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成为左右不同的高度。此结果,存在发生伴随边撑装置的高度问题的毛圈形成错误或毛圈织布的毛圈高度成为左右不均匀等的织物品质上的问题的可能性。
[0005] 作为提前防止这种不良情况的方法,可考虑例如将承受边撑杆的移动体的排列间距缩短,更加加强边撑装置的支撑结构的刚性。由此,可减少起因于上述挠曲的移动体的负荷的偏重,但相反,因配置更多的移动体及导体,所以,发生例如布移动时的振动变大,或当完成时等的检点保养繁琐等问题。而且,作为其他的方法,可考虑加大边撑杆的刚性,但相反会增加重量,在毛圈织造时的布移动时应该用更大的力进行驱动,所以,存在浪费电能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毛圈织造期间使左右一对边撑装置朝经纱前后方向移动,形成毛圈组织的织布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随时间平行度难以变化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
[0007] 在上述课题的基础上,本发明由多个支撑座支撑织幅方向的滑杆的同时,使得在左右织幅方向,进一步在各自一侧的经纱的前后方向由4个旋转轮承受设在支撑座的移动体,设置织幅方向的偏向限制单元。
[000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 若具体记载,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一种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在毛圈织造期间,使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移动而形成毛圈组织的织布(5)的毛圈织机(1)中,包括朝织幅方向设在连接左右一对织机框架(6,6′)的撑杆(17)上的多个支撑座(7)、和被支撑在各支撑座(7)并可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多个移动体(8)、和对各移动体(8)以朝织幅方向架设的状态被安装,且以可朝织幅方向调整位置的状态支撑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的滑杆(9),其特征在于,具有: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延伸以互相对置的状态形成于支撑座(7),且设在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的左右一对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和位于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在各自一侧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离间而设在上述移动体(8),且接触于所对应的上辊导向面(11a、11b)或下辊导向面(12a、12b)中的任一个进行旋转移动的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和用于仅在经纱(3)的前后方向限制上述移动体(8)的往返运动的限制单元(15、16),其具备设在上述移动体(8)或与上述移动体(8)一同移动的部件侧的移动侧部件(15)及卡合在上述移动侧部件(15)的同时,设在上述织机框架(6,6′)侧的固定侧部件(16)。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上辊导向面(11a、11b)是指对旋转轮(14a、14b、14c、14d)上侧的导向面,而且下辊导向面(12a、12b)是指对旋转轮(14a、14b、14c、14d)下侧的导向面。
[00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承受边撑装置(2,2′)的移动体(8),通过配置在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之间的多个旋转轮(14a、14b、14c、14d),其运动方向限制在织布的前后方向的同时,根据限制单元(15、16)控制移动体(8)移动时的朝织幅方向的偏向。而且,因在织幅方向两侧的各自一侧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离间设置多个旋转轮(14a、14b、14c、14d),所以,如上述问题无需增加移动体数或过剩地加强滑杆的刚性,可控制各旋转轮从移动体所承受的负荷的偏重,在承受旋转轮的支撑座(7)或旋转轮(14a、14b、14c、14d)或支撑这个的轴等,防止对水平方向偏重的磨损。进一步,因对支撑座(7)的负荷被减轻,所以,可更加减少随时间的磨损。此结果,在装载于移动体(8)的边撑装置(2,2′)中,可以高精度长期维持对滑杆(9)或撑杆(17)的水平方向的平行度。
[0011] 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由作为单一部件所设置的导向座(19)构成形成左右上述下辊导向面(12a、12b)的部件。
[00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因左右下辊导向面(12a、12b)由作为单一部件所设置的导向座(19)而构成,所以,通过制作以更高精度管理厚度的导向座(19),而可以更高精度维持滑杆(9)的安装部的平行度。
[0013] 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由设在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的左右一对支撑支架(18a、18b)、安装在上述支撑支架(18a、18b)的下部的导向座(19)及对上述导向座(19)平行地安装在各支撑支架(18a、18b)的上部的多个导向板(20a、20b)构成上述支撑座(7),在上述导向座(19)的左右上表面面形成上述下辊导向面(12a、12b),而在上述导向板(20a、20b)的下表面形成上述上辊导向面(11a、11b)的同时,以组装这些支撑支架(18a、18b)、导向座(19)及导向板(20a、20b)的状态装卸自如地设置在上述撑杆(17)。
[0014] 根据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发明,根据设在上述移动体(8)的两侧的支撑支架(18a、18b)、导向座(19)及导向板(20a、20b),以组装这些的状态对上述撑杆(17)装卸自如地设置上述支撑座(7),所以,支撑座(7)的维护性良好。尤其,在导向座(19)和导向板(20a、
20b)磨损时,在每个各部件可单品交换,可经常维持上下导向面的平行度。
[0015] 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固定侧部件(16),由在左右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之间,设有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向面(22a、22b)的上述导向座(19)构成的同时,作为上述移动侧部件(15),由安装在移动体(8)的下部的止滑器(21)构成,边使上述止滑器(21)的侧部(21a、21b)卡合在上述导向面(22a、22b)边使其滑移。
[0016] 根据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发明,固定侧部件(16),由在左右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之间,设有上述移动限制孔(22)的上述导向座(19)构成,移动侧部件(15),由安装在移动体(8)的下部的止滑器(21)构成,边使止滑器(21)的侧部(21a、21b)卡合在移动限制孔(22)的导向面(22a、22b)边使其滑移,所以,对连接于驱动源的各个移动体(8)在接近这个的位置设置限制单元,因此,可确实地限制织幅方向的偏向。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的正视图。
[0018] 图2是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的支撑座7的放大正视图。
[0019] 图3是支撑座7的支撑支架18和导向座19的连接部分的一部断裂平面图。
[0020] 图4是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的移动体8的放大平面图。
[0021] 图5是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的移动体8的放大正视图。
[0022] 图6是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将边撑装置2安装于织机框架6的状态的一部分断裂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图1至图6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此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组装于在毛圈织造期间,通过使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以数纬为周期朝经纱3(织布5)的前后方向,即毛圈织机1的前后方向移动进行打纬,而形成毛圈组织的织布5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
[0024] 如图1所示,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包括:在连接左右一对织机框架6,6′的撑杆17上朝织幅方向隔间隔设置多个,在图示的例中设有4个的支撑座7、和分别支撑于各支撑座7,可朝经纱3(换而言之织布5)的前后方向移动的4个移动体8、和对各移动体8在其上端面以朝织幅方向架设的状态被安装,以可朝织幅方向调整位置的状态支撑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的滑杆9。
[0025] 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在织成的织布5的织口附近,为向展宽织布的方向紧张在织布5的两侧位置,分别安装在可调整高度方向的位置的边撑支架25,25′,而且,各边撑支架25,25′,安装成在沿着织幅方向平行延伸所装载的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的滑杆9上,使得边撑装置的头部互相面对,并按照织布5的织幅,可朝织幅方向(即,滑杆9的延伸方向)调整位置。
[0026] 而且,对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在织幅方向的内侧,由下侧支撑织布的导杆55,设置沿着织幅方向延伸的导杆55,且在左右一对边撑装置2,2′之间的位置由下侧支撑织成的织布5。导杆55安装成,通过在左右边撑支架25,25′的织幅方向的内侧隔间隔配置的多个导杆架56,可朝织幅方向可调整位置地安装于滑杆9的上面。
[0027] 如图2所示,大体上说,支撑座7由左右一对支撑支架18a、18b、在左右一对支撑支架18a、18b之间,在安装在这些下部的导向座19及各支撑支架18a、18b的上部对导向座19平行地被安装的导向板20a、20b而构成,在支撑座7,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延伸,以互相对置的状态在导向板20a、20b的各下端面及导向座19的上端面分别具有左右一对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
[0028] 导向板20a、20b,作为板状部件被设置的同时,使得这些左右方向的一半部分由支撑支架18a、18b所互相对的侧端部(下述的导向面23a、23b)分别朝向移动体8侧延伸,且以这些其他一半部分接触于各支撑支架18a、18b的上端面的状态由安装螺丝26分别固定在各支撑支架18a、18b。导向板20a、20b的下端面比支撑支架18a、18b的侧端部(下述的导向面23a、23b)更内侧领域形成上辊导向面11a、11b。
[0029] 左右下辊导向面12a、12b由导向座19构成。
[0030] 如图2及图3所示,设在单一板状部件的导向座19在其外侧比长方向(织幅方向)的两端更内侧的位置朝宽度方向(直交于织幅方向的方向)其一部分被切口,设置对支撑支架18a、18b的未图示的座部的同时,在其长方向的中心部设置朝宽度方向(即,直交于织幅方向的方向)延伸地设置被贯通的大致四方形孔,对其角孔在长方向(即织幅方向)朝两端侧左右形成下辊导向面12a、12b。
[0031] 在角孔构成朝直交于织幅方向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导向面22a、22b、和用于限制连接于这些导向面并朝直交于此的方向延伸的后述的止滑器21的移动的未图示的限制面。另外,上述所设置的角孔构成在经纱前后方向限制后述止滑器21的运动方向的移动限制孔22。另外,不是移动限制孔22,而是也可作为具有左右导向面22a、22b的沟而构成。
[0032] 在支撑支架18a、18b的下部设置朝向移动体8侧,对座27的安装面为平行且对应导向座19的厚度切口的段部,另一面,在支撑支架18a、18b的上部分别设置同样对座27的安装面平行的未图示的上端面。设为板状的导向座19的上端面以接触于设在支撑支架18a、18b的下部的上述段状部分的状态被配置。
[0033] 而且,通过从导向座19侧的未图示的上述座部螺入到支撑支架18b的安装螺栓30及从设在支撑支架18b的下部的空洞部螺入到导向座19的安装螺栓31紧固定。在支撑支架18a侧也同样被固定。
[0034] 另外,在其上端面构成下辊导向面12a、12b的导向座19及在其下端面构成上辊导向面11a、11b的上述导向板20a、20b(详细的内容后述),是为了限制移动体8的移动方向而设置的。从而,导向座19、上述导向板20a、20b、为了以规定的间隔保持这些而左右设置的支撑支架18a、18b的任意部件也朝宽度方向(即,对长方向直交的方向,换而言之经纱的前后方向)以至少不妨碍毛圈形成时的移动体8的移动的长度延伸。
[0035] 而且,以板状部件设置的导向座19,壁厚度为固定,且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平行度被高精度设定,而且,支撑支架18a、18b的下部的段部的安装面和安装有各导向板20a、20b的未图示的上端面的平行度同样被高精度设定。由此,通过对支撑支架18a、18b导向座19及导向板20a、20b分别接触于规定的位置,由螺丝部件被固定,导向座19的上端面的下辊导向面12a、12b和导向板20a、20b的下端面的上辊导向面11a、11b,可将平行度高精度设定。
[0036] 另一方面,在支撑支架18a、18b及导向座19,在上述锁紧固定的状态,维持液密状态的同时,设有互连通的管路28,在支撑支架18a、18b的外侧的侧部,连接有连通此管路28的螺纹接套29。根据需要操作者使用未图示的黄油将黄油供给到螺纹接套29,为了经过管路28及开口在下辊导向面12a、12b的在移动体8的后述旋转轮14a、14b、14c、14d的移动路径的进油孔28a、28b,将黄油补给旋转轮侧而被设置。所补给的黄油减低与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的旋转或滑行部分、或者如后述构成限制部件的头部24和垂直面的导向面23a、23b的滑行面的摩擦抵抗等,且减少这些的磨耗。
[0037] 在如此所设置的支撑座7的下辊导向面12a、12b上装载移动体8。如图4及图5所示,在设成大致状的移动体8,在其上部作为沿着对后述的移动方向直交的方向(即织幅方向)延伸的角沟而被设置,形成对于后述的滑杆9的卡合部8a及对于沿着织幅方向切口的推块51的安装部8b的同时,对移动方向在其两侧位置,在各自一侧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离间的位置,通过各自带头部24的水平方向的支轴13a、13b、13c、13d旋转自如地安装有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
[0038] 在此例中,旋转轮14a、14b分别设在前侧的左右,旋转轮14c、14d分别设在后侧的左右。各旋转轮14a、14b、14c、14d,例如,内轮侧安装于支轴13a、13b、13c、13d,在与外轮之间由朝圆周方向配设的多个滚针轴承构成有圆柱滚。
[0039] 而且,在前侧的旋转轮14a、14b和后侧的旋转轮14c、14d之间的位置的移动体8的下端面,通过多个螺丝部件52a安装止滑器21作为移动限制部件15。被设为剖面大致T字状的止滑器21为滑动阻力小的材料,例如尼龙制成型品,止滑器21以移动体8装载于支撑座7的状态,即,以旋转轮14a、14c及旋转轮14b、14d装在于所对应的下辊导向面12a及下辊导向面12b的状态使得T字形状的上半部接近上述导向座19的下辊导向面12a、12b被设置,而且,朝上述下半部的下方延伸的侧部21a、21b被设置成可接触于设在上述导向座19的移动限制孔22所对应的导向面23a、23b。
[0040] 而且,移动体8,通过边将止滑器21的左右侧部21a或侧部21b卡合在设于导向座19的移动限制孔22的所对应导向面22a、导向面22b边使其滑移,防止移动体8往返运动时的朝织幅方向的横偏。另外,由于将成为横偏原因的织幅方向的力分散给多个止滑器21承受,因此,即使用树脂制材料制作止滑器21也比较长命。
[0041] 这样,限制单元在左右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之间由设在导向座19,用于仅在经纱3的前后方向限制移动体8的往返运动的固定侧部件16(具有导向面23a、23b的导向座19)、和设在移动体8,卡合在固定侧部件16,仅在经纱3的前后方向限制移动体8的往返运动的移动侧部件15(接触于导向面22a、22b而可滑移的止滑器21)而构成。
[0042] 在组装边撑装置的支撑装置10时,首先,以移动体8装载于支撑座7的状态组装使之单元化,接着,通过将这种移动体8和支撑座7的组装单元分别安装在撑杆17上的规定位置而进行。
[0043] 参照图1至图3,首先在组装支撑座7中,在导向座19的左右两侧配置支撑支架18a、18b,以接触于设在支撑支架18a、18b的下部的段状部分的状态配置导向座19的上端面。然后,通过从导向座19侧的未图示的上述座部螺入到支撑支架18b的安装螺栓30及从支撑支架18a、18b侧螺入到导向座19的安装螺栓31一体组装导向座19和支撑支架18a、
18b。
[0044] 另一面,如图4及图5所示,在移动体8的两侧,通过支轴13a、13b、13c、13d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的同时,在移动体8的下端面,通过螺丝部件52a固定有止滑器21,移动体8以止滑器21的下半部收容于移动限制孔22的状态,且以接触于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所对应的下辊导向面12a、12b的状态装载于导向座19。
[0045] 而且,在移动体8的两侧的支撑支架18a、18b的上端面,通过安装螺丝26、26安装导向板20a、20b,导向板20a、20b的上辊导向面11a、11b被设置成可从上方接触于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并且与上述下辊导向面12a、12b相对。
[0046] 这样,以移动体8装载于支撑座7的状态被组装单元化。如图1所示,在织幅方向的撑杆17上,在大致相等的间隔下设置多个支撑座7作为一例。在撑杆17的上端面,多个座27、27...熔接在对应于多个支撑座7、7...的位置被一体设置,被单元化的支撑座7,以通过贯通支撑支架18a、18b且螺入到座27、27...的安装螺栓42、42,分别装载于所对应的座27、27...的状态对撑杆17侧被一体安装。这样,被单元化的支撑座7,不需分解构成部件而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撑杆17。
[0047] 而且,下辊导向面12a、12b和上辊导向面11a、11b之间的距离被放大设定成不妨碍各旋转轮的旋转的程度,具体地比各旋转轮14a、14b、14c、14d的外径约宽10分的数mm左右。这样,移动体8通过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接触于支撑座7的下辊导向面12a、12b、或者左右导向板20a、20b的上辊导向面11a、11b的任一个而成为不朝上下方向大大浮起的状态。
[0048] 在此状态,止滑器21,在侧部21a、21b卡合在移动限制孔22的导向面22a、22b的同时可滑移。这样移动体8朝经纱3的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组装在支撑座7。另外,如图6所示,为了防止对上辊导向面11a、11b或下辊导向面12a、12b的飞花飞入,在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的前后安装适当形状的盖子43、44。
[0049] 如图1所示,左右配置的边撑装置2、2′分别被支撑于边撑座35、35′或边撑导向36、36′和边撑支架25、25′。在图6表示从织机的左侧框架6所看到边撑装置2的支撑装置10的图。本实施例为在边撑装置2的下侧使织布5通过且使之紧张的、所谓上置形边撑的例。更具体地,边撑装置2大致地讲包括:边撑本体37、和支撑边撑本体37的边撑支架
25、和作为将织布5由下方推压至边撑本体37时的导向而起功能的边撑座35及边撑导向
36。
[0050] 构成边撑装置2的主要部分的边撑本体37为公知的装置,其被构成为多个针埋入于外周的未图示的多个边撑环插入于中心棒48的同时,在中心棒48的两端,皆插入未图示的基端部及头部,将边撑环由两侧夹入。在邻接的边撑环之间介设未图示的钻囊。由此,使得随着各边撑环的旋转轴接近织端侧对中心棒48所成的角度变大,并且,对中心棒48旋转自如地被设置,随着将接触于边撑环的下侧的周面的织布5推进到卷绕侧而可被吸引到基端部侧。
[0051] 而且,在边撑本体37的基端部,设置朝半径方向延伸并其前端形成于圆弧面的安装座45,从边撑支架25通过锁紧螺丝47对应于边撑本体37的位置设为圆弧状的边撑架46被安装。在圆弧状边撑架46,贯通锁紧螺丝47的未图示的贯通孔设成朝圆周方向延伸的长孔,另一面,在安装座45的外周面,在圆周方向设有多个螺丝孔49。为此,根据选择对多个螺丝孔49的锁紧螺丝47的插入位置,或对上述长孔的锁紧螺丝47的位置,边撑本体
37以中心棒48的轴心为中心可调整安装角度,由此可调整织布5的吸引量。
[0052] 而且,在滑杆9,朝长方向连续设置剖面倒T字状的燕尾沟32的同时,边撑支架25通过插入于燕尾沟32的螺母33和贯通座部25a从上侧螺入的未图示的螺栓,自如调整位置地安装在织幅方向。而且,对图1所示的多个导杆架56、56...也同样安装于导杆9。另一方面,导杆9,以卡合在设于朝织幅方向所设置的多个移动体8、8...的各上部的卡合部8a的状态由安装螺栓50被安装。
[0053] 若毛圈织机运转,则引纬到经纱3的开口内的纬纱4再次与经纱3交错被钢筘34打纬成为织布5。织布5以朝织幅方向织缩倾向的状态接触于边撑座35后卷入到边撑本体37,根据未图示的边撑环的旋转抵抗织缩力,朝离开织幅中心的方向拉回,其后被边撑导向
36导向后,经过导辊38卷绕于未图示的缠绕辊。
[0054] 在图6中,在制造毛圈组织时,摇臂40通过未图示的曲柄装置、凸轮装置或这些的组合装置,将数纬作为周期以未图示的支轴为中心朝前后方向摇动,此摇动运动传达至毛圈织机1的前侧的导辊38或在毛圈织机1的后侧引导地经纱的未图示的张力辊,通过使这些同时前后移动而使经纱3及织布5与毛圈组织的产生同步前后移动。
[0055] 此摇臂40的往返运动由臂39经过推臂41而传达至装载于移动体8的上部的安装部8b的推块51且传达至移动体8。即,移动体8因通过左右前后合计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被引导至上辊导向面11a、11b及下辊导向面12a、12b,所以,摇臂40的摇动运动转换成移动体8的往返运动,此结果,边撑装置2、2′以及导杆55在制造毛圈组织时进行前后往返移动。另外,图6用实线图示移动体8最前进的状态。
[0056] 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通常因在前后左右两侧分别支撑施加于移动体8的负荷,所以,接触于下辊导向面12a、12b旋转。但是,若在移动体8上浮起的倾向的力起作用,则4个旋转轮14a、14b、14c、14d的全部或一部分接触上辊导向面11a、11b而防止移动体8的浮起。
[0057] 在移动体8往返运动时,止滑器21,通过在其侧部21a、21b的部分卡合于移动限制孔22的导向面22a、22b并进行滑移,而限制移动体8朝左右方向(织幅方向)的偏向。
[0058] 但是,移动体8的朝织幅方向的移动限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作为具体的构成,在移动体8设置突起的同时,也可根据使突起接触于支撑座7侧的沟的单元、或者接触于支撑座7以外的其他框架侧部件的单元等进行。
[0059] 另外,在移动体8往返移动时,如图2及图3所示,例如也可将移动体8的织幅方向的限制以平行于支撑支架18a、18b的经纱3的垂直方向的导向面23a、23b和支轴13a、13b、13c、13d的头部24接触的方式配置而构成。在如此构成时,头部24作为移动侧部件15对作为固定侧部件16的导向面23a、23b滑移,而起停止移动体8的偏向的作用。在此情况,不需要止滑器21或移动限制孔22,但也可与导向面23a、23b或头部24等一同存在。
[0060] 上辊导向面11a、11b或下辊导向面12a、12b由一对导向板20a、20b和使一对导向板20a、20b离间的部件的3个部件构成,或者由剖面“コ”字状的单一部件构成,或由形成下辊导向面12a、12b的板和剖面“L”字状的部件构成,也可在上述板将上述剖面“L”字状部件组合成上·下倒“L”字状而构成。
[0061] 本发明,如图1所示,不限于取一幅的毛圈织机,也可适用于同时织造2幅以上的毛圈织布的织机上,在这种毛圈织机中,也可考虑在各织布的织端分别设置边撑装置2、2′。而且,图示例为朝织幅方向设置4个支撑座7的例,但对应织机的织幅规格也可设置
4以外的多数个。
[0062] 【工业应用性】
[0063] 本发明适用于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但作为布移动时的驱动单元,不限于凸轮装置等的机械驱动装置,也可由通过电动达驱动的装置等的其他装置构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