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

申请号 CN201410423787.2 申请日 2014-08-26 公开(公告)号 CN104420063A 公开(公告)日 2015-03-18
申请人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发明人 C.格特; R.格罗斯曼; M.古森科;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用于编织机(20)的具有导向轨道(55)的断经自停装置(23)。优选地,导向轨道(55)具有在宽度方向(B)上的宽度(FB),其小于在高度方向(H)上的高度(FH)。导向轨道(55)被形成为具有至少一个孔(69)的中空断面主体(65)。中空断面主体(65)由弯曲部件形成。特别地,中空断面主体(65)可通过无碎屑成形(例如 轧辊 成型)的方式由板形板件制成,并形成中空断面主体(65)的单件式壁(66)。壁(66)包围孔(69)。
权利要求

1.具有导向轨道(55)的断经自停装置(23),
所述导向轨道(55)具有横断面,所述横断面包括在宽度方向(B)上的宽度(FB)和在高度方向(H)上的高度(FH),
所述导向轨道(55)被设计为中空断面主体(65),其包括壁(66),所述壁(66)包围至少一个孔(69),所述至少一个孔(69)在纵向方向(L)完全穿透所述导向轨道(55),所述至少一个孔(69)在一个位置通过纵向间隙(70)向着环境是打开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由一致的材料制成,不具有接缝或接头。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的形状是在无碎屑的工序中生产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通过轧辊成型的方式形成。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由具有一致的板厚度(BD)的板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厚度(BD)包括不超过所述导向轨道(55)的所述宽度(FB)的三分之一。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至少在其指向所述高度方向(H)的边具有弯曲壁部分(67)。
8.根据权利要求7且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壁部分(67)具有与所述板厚度(BD)相符的最小曲率半径(R)。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具有相对于穿过所述导向轨道(55)的平直中间平面(M1)的平直第一纵向壁部分(68),相对于在高度方向(H)上和在纵向方向(L)上的延伸(55)倾斜。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壁(66)关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是非对称的,所述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穿过所述导向轨道(55)在所述高度方向(H)上和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平直的接触表面(75)或至少一个弯曲的接触边(76)在所述纵向方向(L)延伸,每一个在所述宽度方向(B)上在相对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表面(75)或所述至少一个接触边(76)各自限定外轮廓平面(AK)。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廓平面(AK)被彼此平行放置。
1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的一个所述的断经自停装置,
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孔(69)在高度方向(H)上被上下放置。

说明书全文

具有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断经自停装置用于编织机中。其在编织机的工作中监控经纱的断裂。断经自停装置可以指示经纱的断裂和/或编织机的停止。这有益于避免所生产的织物中的编织错误。
[0003] 断经自停装置具有与经纱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接触轨道。该接触轨道具有两个被相互隔离的电触点。接触轨道具有接触瓣片(lamella),接触瓣片通常围绕接触轨道。每一个瓣片被经纱承载,并且如果经纱断裂,瓣片将落到接触导向轨道上。这样,其连接接触轨道的两个电触点,这可被合适的电评定识别。这样,经纱断裂就能上被注意到。
[0004] 断经自停装置具有数个与接触轨道平行的导向轨道。导向轨道将相邻的瓣片在经纱方向上保持一距离。如果经纱不受拉,它们也用来支撑经纱和瓣片,以防止经纱的打结和缠结。
[0005] 接触轨道和/或导向轨道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具有切口的间隔元件支撑,接触轨道或导向轨道被放置在切口中。这些间隔元件通常由塑料制成。
[0006] 更换编织机的经纱是精细的的工序。如果存在断经自停装置,则每个经纱必须被引导穿过瓣片。可能需要去除断经自停装置的导向轨道并在放置新的经纱之后将其插入编织机。导向轨道可多达数米长,这取决于编织机的设计。
[0007] 例如,从EP0539061A1中,断经自停装置是已知的。断经自停装置具有邻近接触轨道的两个平行导向轨道,导向轨道由中空圆柱管形成,具有圆形的横截面轮廓。在两个导向轨道之间,存在属于接触轨道的瓣片。
[0008] 这类断纱自停装置同样被描述于DE1216209A中。

发明内容

[0009] 可以考虑到,本发明的任务是增加断经自停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且使得经纱的更换尤其是导向轨道的操作更加简单。
[0010] 这个任务由根据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具有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而解决。
[0011] 断经自停装置的导向轨道沿着其纵向方向延伸。当在编织机中使用时,导向轨道的纵向方向与经纱方向成直。在横截面中,导向轨道特别地从始至终具有相同的横断面。导向轨道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优选地小于导向轨道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被彼此放置成直角,并与纵向方向成直角。在编织机的使用位置,宽度方向沿着经纱方向。
[0012] 导向轨道被设计为中空断面主体(hollow profile body)。导向轨道的壁包围至少一个孔(hollow)。该孔在纵向方向上完全延伸贯穿整个导向轨道。优选地,中空断面主体的壁厚度是一致的。
[0013] 将导向轨道形成为中空断面主体显著地减少其重量。当操作编织机时,存在震动和震荡。至少无法防止导向轨道抵靠断经自停装置的部件的小运动,且可能在编织机的工作中导致损害,该断经自停装置的部件支撑或承载导向轨道。减少的重量减少了在承载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的部件(例如塑料的间隔元件)上的应力,并增加了断经自停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4] 当更换经纱时,对于操作者而言,操作被简化。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导向轨道的设计可减少材料需求并因此减少用于生产导向轨道的成本。
[0015] 至少一个孔在一个位置是朝向环境打开的,并且具体地,确切地在一个位置通过纵向间隙朝向环境打开。因此,该孔在纵向方向上沿着导向轨道的整个尺寸在纵向间隙处是打开的。
[0016] 在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导向轨道的壁由无碎屑的工序形成,特别地,通过轧辊成型的方式形成。特别地,导向轨道可因此由金属板制成。在弯曲或轧辊成型之后,不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步骤。由于不出现碎屑,不存在碎屑推挤进入材料或依附着在其上并在编织机中对经纱带来损害的危险。
[0017] 如果发生震动或者震荡,中空断面主体可提供在高度方向的一定的缓冲效果。其可在高度方向轻微地弹性变形。如果中空断面主体被形成为壁,且该壁被制造成不具有接缝或接头的一致材料的模制或弯曲部件时,这尤其如此。断经自停装置的支撑或承载导向轨道的部件的应力可由此进一步被减少。
[0018] 特别地,壁在纵向方向具有两个平行的纵向边。优选地,从两个纵向边中的一个到纵向中间平面的距离小于导向轨道宽度的一半。纵向边可由此被放置在横截面轮廓的外断面或开放空间断面中。
[0019] 在实施示例中,孔的纵向间隙可由纵向边和相邻的壁部分限制或由改造板的两个纵向边限制。当震动和震荡发生时,纵向间隙也用来避免壁的纵向边和壁部分之间的磨损接触。
[0020] 优选地,导向轨道的壁由一致的材料制成,而不具有接缝和/或接头。例如,具有特别一致的板厚度的金属板部件可被用于生产导向轨道。优选地,板由耐腐蚀合金组成,特别是合金。
[0021] 如解释的,导向轨道或者导向主体可由金属板通过成形来生产。特别地,该板包括一致的板厚度。优选地,板厚度不超过导向轨道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0022] 至少在指向高度方向的一侧,壁具有带有至少一个弯曲部的壁部分。弯曲部可包括恒定或变化的曲率半径。最小的曲率半径至少与用来制造壁的板的厚度或壁厚度相符。特别地,在导向轨道的安装位置,在被分配到经纱的一侧上,尖锐的边和角可由此避免。在指向高度方向的导向轨道的至少一侧上,仅有弯曲的和/或平的壁部分被呈现。
[0023] 在水平的壁部分之下,存在将被设立成沿着水平面延伸的壁部分。
[0024]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导向轨道的壁具有相对第一纵向中间平面倾斜的壁部分,中空断面主体由该壁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个倾斜的壁部分可穿透第一纵向中间平面。穿过导向轨道的第一纵向中间平面平行于由高度方向和纵向方向向外延展的平面延伸。优选地,相对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倾斜延伸的壁部分可在两个纵向边的一个处终止。
[0025]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导向轨道被设计为关于其第一纵向中间平面非对称。替代地或另外,导向轨道可形成为关于第二纵向中间平面对称。第二纵向中间平面与由宽度方向和纵向方向向外延展的平面平行。
[0026] 在宽度方向被对准的其两个相对侧上,导向轨道具有封闭的接触表面或至少一个弯曲的接触边,该接触边在纵向方向延伸。特别地,接触表面或至少一个接触边的每一个限定了外轮廓平面。两个外轮廓平面被彼此平行放置。在两个外轮廓平面之间的距离对应于导向轨道在宽度方向的宽度。相邻的瓣片到导向轨道的接触发生在各自的外轮廓平面中。瓣片因此可被施加到接触表面或至少一个接触边。
[0027] 在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导向轨道在高度方向具有上下放置的至少两个孔。附图说明
[0028]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和特征来自于专利从属权利要求、描述及附图。下面,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基于附图详细地被解释。附图示出了以下:图1示出了编织机在侧视角度的示意的、类方框图的图示,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编织机的断经自停装置在顶视角度的示意的、类方框图的图示,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断经自停装置的接触轨道的透视的部件图示,该断经自停装置具有被示例性示出的接触瓣片,
图4示出了根据图2和3的接触轨道在横截面中的示意性图示,
图5示出了具有接触轨道和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至14示出了用于断经自停装置的导向轨道的实施例的每一个横断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图1示出了编织机20的一般设置的示意图。摆动式后梁21在经纱平面E供应经纱22,经纱22在经纱方向K上彼此平行。经纱22前进经过断经自停装置23,随后经过一个或多个瓣片24。在瓣片24之后,每条经纱22被引导经过综片,综片被放置在综框25中。综框25在工作方向A上运动,其通常与竖直方向一致。这允许编织舱的打开和关闭。综框
25的数量依赖于将要被生产的织物的编织方式而变化。图1仅示出了关于两个综框25的示意性示例。纬线26可被引入开放梭口并被用筘27系到织物织边28。将要被生产的织物
29通过织物拆卸装置(fabric takedown)30被移走。
[0030] 断经自停装置23在图2和5中被示意性地示出。断经自停装置23包括紧固装置34,通过该紧固装置34,其被紧固到编织机20的机器框架35。紧固装置34具有在宽度方向B上延伸的两个紧固元件36,两个紧固元件36被连接到机器框架35。在两个紧固元件
36之间存在两个彼此间具有距离的纱线支撑管37。紧固元件36和纱线支撑管37于是形成了附接框架。纱线支撑管37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纵向方向L被排列成与宽度方向B成直角。
[0031] 纵向方向L在断经自停装置23的安装位置平行于经纱平面E延伸。宽度方向B也可被排列成平行于经纱平面E或与其围成高达10°到15°的倾斜角。
[0032] 在紧固装置34处存在接触轨道40。接触轨道40在纵向方向L上彼此平行地延伸。从编织机20的工作方向A中看去,接触轨道40被放置在经纱平面E之上,并到达经纱22之上。
[0033] 经过接触轨道40的示意性横截面在图4中被示出。接触轨道40包括第一电接触部件41和第二电接触部件42。两个接触部件41、42被隔离主体43彼此电隔离。根据示例,第一接触部件41具有矩形横截面并在纵向方向L上沿着接触轨道40延伸。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件42在其横截面被设计为U形。第一接触部件41和隔离主体43被放置在第二接触部件42内。每个接触部件41被电连接到相关的电连接件44或45。
[0034] 每个经纱22具有所分配的接触瓣片48。接触瓣片48由导电材料制成。每一条经纱22被引导穿过每个接触瓣片48中的经纱孔49。如果经纱22被充分地拉紧,则接触瓣片48被经纱22承载,如图3中的原理概图所示。每个接触瓣片48还包括在高度方向H上的瓣片槽50,该高度方向H优选地对应于编织机20的工作方向A并且根据该示例也对应于竖直方向。所分配的接触轨道40穿过该瓣片槽50。接触瓣片48的接触段51跨过接触轨道
40和两个可接近的接触部件41、42。当接触瓣片48被所分配的经纱22承载时,接触段51被放置为与两个接触部件41、42相隔一距离(图3)。一旦经纱拉力22不再足够,例如当经纱22断裂时,接触瓣片48在高度方向H掉落,直到接触段51倚靠在高度方向H可接近的接触部件41、42的两个上端,并电连接两个接触部件41、42。这个电连接可在电连接件44、
45处被识别。这样,断经自停装置23可判定经纱断裂,使得可自动地或由操作者手动地采取必要的措施。
[0035] 图2以非常概括的方式示出了经纱22和接触瓣片48的仅仅一部分。每条经纱22精确地具有一个分配的接触瓣片48。直接邻近经纱22的接触瓣片48被分配到不同的接触轨道40。
[0036] 平行于接触轨道40,若干导向轨道55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并由紧固装置34支撑。导向轨道55被放置于两个导向轨道40之间,每个都在宽度方向B。在高度方向H,导向轨道55被放置为以一定距离偏离接触轨道40。在接触轨道40和导向轨道55之间的区域,存在空间以穿过经纱22(图5)。在断经自停装置23的安装位置中,导向轨道55于是在经纱平面E之下。
[0037] 每个导向轨道55的两个纵向端由紧固装置34的紧固元件36承载。由于导向轨道55在两个紧固元件36之间的长度可以是一米或数米(取决于编织机),根据该示例的断经自停装置23包括一个或数个支撑部56。
[0038]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从纵向方向L看去的在支撑部56的区域内的断经自停装置23。通过每侧一个夹持单元57,支撑部56被夹持到两个纱线支撑管37。在宽度方向B上延伸的过渡支撑部58连接两个夹持单元57。过渡支撑部58承载第一间隔元件59和第二间隔元件60。根据本示例,每个间隔元件59、60具有在高度方向H上在顶部处开口的切口或槽61。间隔元件59、60可以被力定和/或形状锁定(force- and/or form-lockingly)放置,并被保持在过渡支撑部58或支撑部56处。接触轨道40延伸穿过第一间隔元件59的每个槽61。于是,槽61在宽度方向B的距离指定了邻近的接触轨道40之间的距离,并支撑其抵抗震荡。第二间隔元件60中的槽61决定了两个邻近的导向轨道55在宽度方向B上的距离。第二间隔元件60的每个槽61被导向轨道55穿过。第一间隔元件59的槽61的横截面轮廓被调整到接触轨道40的横截面形状。第二间隔元件60的槽61的横截面形状被相应地调整到导向轨道55的横截面轮廓。优选地,当从纵向方向L看去,两个间隔元件59、60的槽61具有矩形的横截面。
[0039] 先前,导向轨道55由全金属杆制成。与此相对照,根据本发明,意图把导向轨道55制作为中空断面主体65。在实施例中,中空断面主体65由壁66组成,壁66具有优选地一致的壁厚度WD。壁66由不具有接缝和接头的一致的材料组成。优选地,壁66由板状的板部件通过无碎屑成形工序生产而成,特别是通过轧辊成型。根据本示例,壁66包括耐腐蚀金属合金。壁厚度WD至少在一些部分中对应于板部件的板厚度BD,壁66通过成形由该板部件制成。在壁66的弯曲和曲线区域中,由于弯曲时的材料流动,壁厚度WD可不同于原始的板厚度BD。然而,至少在平直壁部分内,壁厚度WD对应于原始板部件的板厚度BD。板厚度BD和壁厚度WD在图6中仅以示例引入。所描述的关系相应地适用于根据图7至14的其余任何实施例。
[0040] 于是,根据本示例的中空断面主体65是具有单个壁66的成形部件。壁66包括以曲率半径R弯曲的至少一个壁部分67和至少一个平直壁部分68。平直壁部分68指的是平行于平面延伸的壁部分。弯曲壁部分67的曲率半径R表示与板部件的板厚度BD对应的最小量,壁66或中空断面主体65由该板部件制成。在优选实施例中,平直区域部分68的板厚度BD或壁厚度WD是0.4 mm。
[0041] 根据本示例,弯曲区域部分68具有一致的曲率半径R并沿着弧部分延伸,例如在横截面中看沿着四分之一圆或者沿着半圆。
[0042] 中空断面主体65包围至少一个孔69,孔69完全穿过中空断面主体65或导向轨道55在纵向方向L延伸。孔69由至少三个壁部分67、68包围。在一个地方,孔通过纵向间隙70开口至外部环境。纵向间隙70具有越过纵向方向的间隙,该间隙不大于导向轨道55或中空断面主体65的宽度FB。导向轨道55在宽度方向B的宽度FB由平行的外轮廓平面AK之间的距离决定,外轮廓平面AK被排列为与宽度方向成直角,并且其从相对侧接触导向轨道55而不与其相交。根据这样,导向轨道65的高度FH由两个平行的水平面的最小距离决定,该水平面被排列成与高度方向H成直角并且接触导向轨道55但不与导向轨道55相交。导向轨道55的高度FH大于其宽度FB。根据本示例,高度FH至少是导向轨道55的宽度FB的三至五倍。在实施例中,高度FH可以是10 mm至20 mm,并优选地为15 mm至18 mm。导向轨道55的宽度FB可以是2 mm至5 mm,并优选地为2 mm至3 mm。这个信息涉及到在优选地0.1 mm至0.2 mm范围内的公差。导向轨道55的宽度FB至少是板部件的板厚度BD的三倍,中空断面主体65由板部件成形而成。
[0043] 中空断面主体65具有两个平行的纵向边7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呈现的纵向间隙70被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至少一个纵向边71包围。在根据图6、7和13的实施例中,纵向间隙70被放置于两个纵向边71之间。在其它实施例(图8、9、
10、11、12和14)中,纵向边70仅仅由两个纵向边71中的一个和邻近的壁部分限制。根据图12的实施例也具有不由两个纵向边71中的一个包围的纵向间隙70。
[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孔69在高度方向H上被上下放置(图9、10、12和14)。两个孔69的每一个都通过纵向间隙70朝向环境开口。
[0045] 平直区域部分68可平行于或倾斜于外轮廓平面AK或穿过导向轨道55的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而延伸。在实施例中,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与宽度方向B成直角,于是被放置成平行于外轮廓平面AK。
[0046] 优选地,导向轨道的断面轮廓关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不对称。仅在根据图7和13的实施例中,导向轨道55具有相对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的对称形式。
[0047] 导向轨道55的顶部72在高度方向H被分配到经纱平面E或经纱22,且不具有尖锐的边或角。对于此处描述的优选实施例,顶部72由弯曲壁部分67形成。弯曲壁部分67的曲率半径R可以是一致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在曲线行进的方向上改变。
[0048] 在从所示实施例而来的修改中,弯曲壁部分67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被两个或多个弯曲壁部分代替,这两个或多个弯曲壁部分被它们之间的平直区域部分68连接。示意性地,这种类型的变体被示作顶部72的示例。除了此处的弯曲壁部分67,也可存在平直区域部分68,其后接有具有较小曲率半径的两个弯曲区域部分67。尽管这个变体仅对于弯曲区域部分相关于图6被示出,但这个变体可用于任何所示的弯曲区域部分62。
[0049] 导向轨道55或中空断面主体65在每个外轮廓平面AK中包括平直区域部分68的任一个,平直区域部分68对于相邻的接触瓣片形成接触表面75。作为这种类型接触表面75的替代,可以存在形成在外轮廓平面AK中的至少一个接触边76。接触边76可由弯曲区域部分67或平直区域部分68和弯曲区域部分67之间的转换点形成。如果在指向导向轨道55的宽度方向B的一侧上存在若干个支撑边缘67,那么这些限定了外轮廓平面AK。
[0050] 第二纵向中间平面M2由纵向方向L和宽度方向B向外延展,并被排列成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处于直角,并且可充当导向轨道55或中空断面主体65的对称水平面。根据图6、10、12和14的中空断面主体65被设计为关于该第二纵向中间平面M2对称。
[0051] 根据图6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平直区域部分68以形成接触表面65。在顶部72和与顶部72相对的底部77,每一处都存在一个弯曲区域部分67。另一个平直区域部分68每一个接有两个弯曲区域部分67,每一个在两个纵向边71的一个处终止。
根据本示例,包括纵向边71的区域部分68相对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向内倾斜1°,因此纵向边71被放置于两个外轮廓平面AK之间。包括纵向边71的平直区域部分68靠近相对的区域部分68,具有由孔69指定的距离,其是在区域部分68的延伸上从相邻的弯曲区域部分67至各自的纵向边71。
[0052] 根据图6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实施例在高度方向H轻微地具有弹性。由间隙70分开的两个区域部分可取决于间隙距离而彼此轻微靠近。如果在编织机20的操作中发生任何震荡和震动,这允许实现一定的缓冲效果。
[0053] 中空断面主体65对比于实心断面主体在重量上轻得多。合适的成形可导致足够的弯曲弹性,使得导向轨道55不会由于其净重和编织机的震动与震荡而在纵向方向L下陷。特别地,中空断面主体65的所有实施例在高度方向H上的弯曲弹性超过其在宽度方向B上的弯曲弹性。
[0054] 在更换经纱时,如果导向轨道55也必须从断经自停装置23被移除和重新安装,由于较轻的重量而显著地简化了操作。中空断面主体65由平直板部件无碎屑地生产,可以以低成本且高效地生产。不存在可能损害经纱22的附着碎屑的险。
[0055] 至少在顶部72,经纱22可与导向轨道55接触,这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如果经纱拉力太小,例如在新的经纱中穿线时,经纱可由导向轨道55的滚圆的、无棱的顶部72支撑。接触瓣片48在导向轨道55之间被引导。由此避免了经纱22打结和缠结或者被接触瓣片48卡住。
[0056] 在根据图7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第二实施例中,间隙70在导向轨道55的底部77处位于两个纵向边71之间。中空断面主体65在顶部72具有弯曲壁部分67,接有平直壁部分68,每个平直壁部分68都具有纵向边71。两个水平壁部分68的每个都形成了接触表面65,朝向相对的方向。
[0057] 根据图8的实施例相对于根据图7的实施例的改变在于两个平直区域部分中的一个在高度方向H被缩短。两个纵向边71被放置为在高度方向H彼此存在距离。孔69由此被减小,并且间隙70被形成于一个纵向边71和在宽度方向B与其相对的平直区域部分68之间。
[0058] 在根据图9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第四实施例中,存在两个孔69,其被放置为在高度方向彼此间存在距离。每个孔69关于第一和/或第二纵向中间平面M1、M2对称地放置,并在其横截面中包括水滴形状的轮廓。两个纵向间隙70相互面对,并在纵向方向L沿着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延伸。中心平面区域部分68以倾斜角穿过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变为弯曲区域,具有在顶部72和底部77的每处的完全一样的轮廓部分67。在与中心平面区域部分68相对的一侧,平直区域部分68每个进而都接有两个弯曲区域部分67,相对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以倾斜角延伸并在各自的纵向边71处终止。纵向间隙70分别形成在纵向边71和在宽度方向B上相邻的中心平直区域部分68之间。该中空断面主体65的整个横截面轮廓在形状上与“8”类似。
[0059] 根据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平直区域部分68沿着外轮廓平面AK延伸,形成接触表面75,弯曲区域部分67在顶部72区域和底部77区域二者中相邻,这两个弯曲区域部分67被设计为完全一样。沿着另一个外轮廓平面AK,平直区域部分68和另一个四分之一圆弧形式的弯曲区域部分67接到两个弯曲区域部分77的每一个,在纵向边71中终止。于是,两个纵向间隙70的每个都形成在纵向边71和相对的壁部分68之间。两个纵向间隙被放置在离第二纵向中间平面M2的相同距离处。
[0060] 根据图6至10,在中空断面主体65的实施例中,各自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所有弯曲区域部分67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R。与此对照,根据图11的实施例具有带有不同大小的曲率半径R的两个弯曲区域部分67。在顶部72处,具有在两个外轮廓平面AK之间延伸的弯曲区域部分67。在一侧上,该弯曲区域部分67变为平直区域部分68,平直区域部分68相对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倾斜地延伸,形成接触边76,接触边76在第一纵向边71处终止。该纵向边71位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和所分配的外轮廓平面AK之间。在宽度方向B中的相对一侧上,顶部72在平直壁部分68中沿着另一个外轮廓平面AK从弯曲壁部分67延伸到具有较小曲率半径的另一个弯曲区域部分67。这个弯曲区域部分67画出四分之一圆弧,并变为平直壁部分68,平直壁部分68与高度方向H成直角延伸并穿过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在该平直区域部分68,存在另一个纵向边71。于是,两个纵向边71都位于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和两个外轮廓平面AK的一者之间。
[0061] 在图12中,中空断面主体65的第七实施例被示出,其相比根据图10的实施例的改变在于由偏移78产生了第三个孔69。偏移78存在于平直壁部分68中,平直壁部分68位于形成顶部72和底部77的弯曲区域部分67之间。偏移78被放置在关于第二纵向中间平面M2对称的两个纵向间隙70之间,并通过纵向间隙70在宽度方向B上开口。于是,该孔69包括纵向间隙70,对照于前述的纵向间隙70,该纵向间隙70不是至少被纵向边71限制。偏移78由若干个(根据本示例,四个)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弯曲区域部分67和平直区域部分68形成。偏移68穿过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
[0062] 对于根据图13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第八实施例,存在弯曲壁部分67,其在顶部72几乎被关闭为完整的圆,其包围了孔69。接着它,存在两个彼此平行的平直壁部分68,每个平直壁部分68延伸到纵向边71。两个纵向边71在底部77处被彼此并排放置。在两个平直区域部分68之间,存在沿着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的过渡空间80,空间80在两个纵向边71之间的纵向间隙70中终止。
[0063] 图14中所示的第九实施例是根据图13的实施例的变体。在顶部72和底部77两处,每处都存在弯曲壁部分67,这还是具有几乎完全圆形的路线。在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和一个外轮廓平面AK之间,两个弯曲区域部分67通过平直区域部分68被彼此连接。在纵向中间平面M1的另一侧,弯曲区域部分67的每个接有平直区域部分68,每个平直区域部分68在纵向边71终止。纵向边71被放置成离第二纵向中间平面M2一距离。平直区域部分
68彼此平行地延伸。每个孔69分别通过两个平直区域部分68之间的间隙80被连接到纵向间隙70。
[0064] 除了这里所示出和描述的中空断面主体65的新实施例,其他的变体也是可能的。所述的实施例也可以被组合。例如,平行于高度方向H和纵向方向L延伸的平直区域部分
68也可以相对于高度方向H或第一纵向中间平面M1被倾斜放置。直接邻近于外轮廓平面AK的纵向边71可以通过连接至少一个其它弯曲壁部分76和/或平直壁部分68而被放置于两个外轮廓平面AK之间的横断面内。这避免了纵向边71和接触瓣片48之间的接触。
[0065] 本发明涉及用于编织机20的断经自停装置23的导向轨道55。优选地,导向轨道55具有在宽度方向B上的宽度FB,其小于在高度方向H的高度FH。导向轨道55被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孔69的中空断面主体65。中空断面主体65由弯曲部件形成。特别地,中空断面主体65可通过无碎屑成形(例如轧辊成型)由板状金属板部件生产。其形成了中空断面主体65的单件式壁66。壁66包围孔69。
[0066] 附图标记清单20 编织机
21 摆动式后梁
22 经纱
23 断经自停装置
24 瓣片
25 综框
26 纬线
27 筘
28 织物织边
29 织物
30 织物拆卸装置
34 紧固装置
35 机器框架
36 附接元件
37 纱线支撑管
40 接触轨道
41 第一接触部件
42 第二接触部件
43 隔离主体
44 电连接件
45 电连接件
48 接触瓣片
49 经纱孔
50 瓣片槽
51 接触段
55 导向轨道
56 支撑部
57 夹持单元
58 过渡支撑部
59 第一间隔元件
60 第二间隔元件
61 槽
65 中空断面主体
66 壁
67 弯曲壁部分
68 平直壁部分
69 孔
70 纵向间隙
71 纵向边
72 顶部
75 接触表面
76 接触边
77 底部
78 偏移
80 空间
A 工作方向
AK 外轮廓平面
B 宽度方向
BD 板厚度
E 经纱平面
FB 导向轨道的宽度
FH 导向轨道的高度
H 高度方向
K 经纱方向
L 纵向方向
M1 第一纵向中间平面
M2 第二纵向中间平面
WD 壁厚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