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申请号 CN03813975.8 申请日 2003-06-17 公开(公告)号 CN1662692A 公开(公告)日 2005-08-31
申请人 伯杰两合控股有限公司; 发明人 埃里希·赖特尔;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编织带(1)的织造方法,特别是车辆安全带,其特征在于 纬纱 (8,9)轮流从安全带一侧然后另一侧投纬,在这个过程中两组 经纱 (11,11’,15,15’)中的至少第一组在相应的纬纱入口侧不参与编织,且一根集圈纱(14,14’)被牵引到织物中直到到达未和在前的纬纱编织的经纱,该集圈纱在纬纱出口侧与纬纱交织,然后未参与编织的经纱与集圈纱串套编织。
权利要求

1、一种编织带的织造方法,特别是车辆乘员用约束带,包括以下 步骤:
轮流从带的一侧然后从另一侧投入纬纱,从而使得在每个投纬侧至 少前两根经纱保持不参与编织,和
引入一纱线,在投纬出口侧使其与纬纱进行集圈编织,从而使在前 的投纬步骤中未编织的经纱现在通过该集圈纱的交织参与编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管状边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a)在每一侧采用至少四根边缘纱,其在投纬侧保持不编织并且总是 从随后在投纬出口侧投纬时起参与编织,通过在纬纱针返回到底部经纱 时引入集圈纱而参与编织,和
b)在每一侧应用一根骧边纱,该骧边纱经向排列并且位于第一根经 纱的前面和第一根纬纱的外部,所述的骧边纱起边缘纱的作用,但是至 少每第二次投纬被提升,导致由集圈纱形成的边缘织物围绕在投纬侧周 围直到编带基布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为了防脱散,在每一个集圈装置上固定有带有导纱孔的附加支架, 穿过导纱孔的紧纱就位于纬纱上方的集圈装置的向上运动处,,集圈纱 从下方前进,首先被编织针用在钩编集圈纱中,和
b)当集圈装置下降时,前进的编织针获取来自上方的紧锁纱并将集 圈纱穿过紧锁纱,使紧锁纱和集圈纱交织,不拖曳布边,然而仍能够防 止集圈纱的上拉现象。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硬质的纱 线,特别是单丝纱线作为纬纱和采用软纱线,特别是复丝纱线作为集圈 纱。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编织带的织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车辆乘员用的约 束带。

背景技术

在横向刚性带的制造过程中,尤其是在窄幅针织机上制造车辆乘员 用约束带的过程中,所公知的是采用硬质的纬纱,尤其是单丝纱线。这 种硬质纬纱在编织折回的边缘处有缺陷,它从编织带中突出来形成坚硬 的锯齿状编织边缘。
已经作出了很多的尝试来克服这种硬质纬纱材料的负面效果。
从EP0021104A可知一种双织针技术,其在纬纱的出口侧利用针织 组织(knitted course),通过在织造中形成圆形边缘来解决上述问题。
DE3345508C2公开了一种双织针技术,其在纬纱出口侧采用包含2∶2 边缘的针织组织。
PCT/EP/48285公开的是一种采用双织针的单针技术,其中在纬纱的 出口侧和进口侧形成有钩编边缘。
申请的同一申请人的DE4009455,公开一种在窄幅针织机上用两 根相对的纬纱针来织造单丝纬纱带的方法,其中纬纱从带的两侧被交互 地投纬。
所有的这些已知的技术都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尽管生产的带的边缘 看起来基本上都一样,但是由于编织系统(weaving system)的缘故,这 些边缘并不相同。当这些带投入使用时,特别是在技术上应用时,例如 作为车辆乘员用约束带,在带轮位置(带扣、偏转器等)上运行的带被 连续磨损,导致边缘产生严重的弯曲并易于变形。由于制造带的左侧边 缘和右侧边缘的织造技术不同,因此变形是不均匀的,在最坏的情况下 会导致带变成刀—曲线(sabre-curved)。当带发生这样的变形时,它不 能再被整齐地卷绕,当作为车辆乘员用约束带时,对车辆乘员而言不仅 不舒适而且还有危险(没有约束作用)。
理想的带应该具有以下特性:当采用硬质纬纱材料时具有柔软的边 缘。两侧边缘不仅在外观上而且在织造技术上应该100%的相同。甚至在 要求很高的纬纱定形性时(weft set),纱线缠绕的现象也不会发生。而且, 要求织造方法简但并且便于操作。

发明内容

这提出了制造编织带,尤其是车辆乘员用约束带的方法的目标,避 免了或至少大大减少了现有技术的缺点。
这个目标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实现,其使用包括相对轮流工 作的纬纱针的带编织机,制造出柔软且两边缘完全相同的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图中:
图1是简要示出从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织带机的部件的视图;
图2是又一简要视图且没有按照带的比例画出,示出了在使用编织 针的针织织造过程中纬纱是如何折回编织的(reversal)。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次序如下,例如:
第一次投纬:
在由经纱2形成的梭口(shed)中利用纬纱针5从左至右投入一纬 纱9,并且利用右侧的编织针6,使其在带的右侧边缘与集圈纱(tuck thread)(未示出)相互串套(这一具体情况正如所述)。
在纬纱针返回到左侧后,利用筘3将投纬的纱线连接到完成的织 物1。
在机器的一次旋转过程中,变化梭口时,左侧纬纱针和右侧编织针 保持静止。
第二次投纬:
在梭口中利用右侧纬纱针4从右侧投入纬纱8并利用左侧编织针7 使其与一集圈纱交织。
在纬纱针回到右侧末端位置后,利用钢筘3连接投入的纬纱。
在机器的一次旋转过程中,右侧纬纱针和左侧编织针在其位置保持 静止。
第三次投纬:
第三次投纬是第一次投纬的重复。
第四次投纬:
第四次投纬是第二次投纬的重复。
当使用硬的,特别是单丝的纬纱材料时,在两侧采用相对较厚的集 圈纱线以覆盖纬纱的硬的折回层。
此外,由于在这个技术中仅每第二次投纬被钩编到带的边缘,因此 可实现较高的纬纱定形性(高纬纱定形性的带具有增强的耐磨性)。
尽管在该织造方法中不需要通过额外的、其他集圈纱或所谓的紧 纱来防止脱散(纵向脱散),但是由于在带的每一边缘存在有纬纱的入口 和钩编,因此即使当遭受集圈纱的磨损和撕裂时织物仍保持稳定,如果 需要进一步防止脱散,则下面的操作是有益的:
为了防脱散,在每一个集圈装置上固定有带有导纱孔(thread eyelet) 的附加支架,使穿过导纱孔的紧锁纱处于投纬上方的集圈装置的向上运 动,在钩编集圈纱时,集圈纱首先由编织针钩取从下方前进。当集圈装 置下降时,前进的编织针获取来自上方的紧锁纱并将集圈纱穿过紧锁纱, 使紧锁纱和集圈纱交织,不拖曳布边,然而仍能够防止集圈纱的上拉现 象。
为了进一步改善所述的投纬折回层的覆盖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操作 如下:从图2中可看出,前两根经纱11,15,11′,15′在每一投纬侧10, 10′保持不参与编织,即它们在每一投纬处在编织处(stitched)的上方或 下方,使纬纱折回层远离带的边缘。换句话说,选择未编织的纱线的数 量越多,折回层朝向织物中部12的方向移动的量就越多,在本实施例中 用六根纱线表示。
在织造中没有被投纬的经纱11,11′,13,和13′通过(软的)集圈 纱14和14′在织物的每一个纬纱出口侧投入编织,所述集圈纱与纬纱交 织,所述纬纱完全进入织物,从而用所述集圈纱代替浮线纬线。这是通 过提高集圈纱的积极运送并且相应地减少纬纱的积极运送来实现的。这 导致在边缘区域的纬纱定形性为织物的其余部分的一半。对这种情况进 行如下补偿:在边缘区域,选择比织物其余部分短的纬纱,例如在织物 其余部分为K2∶2而在边缘处为L1∶1。此外,可以证明采用一根粗为 通常纬纱纤度一半的纱线是有利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织物带窄幅导纬针织织机上制造一种编织带,特 别是车辆乘员用约束带,这种织物即使在采用硬质纬纱材料时,左侧和 右侧边缘不仅在外观上而且在织造技术上的特征100%相同。迄今为止, 在现有技术中只有用梭织机制造编织带才有可能实现。
具有相等边缘的编织带在技术应用上有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应用在 车辆中进行连续移动(摩擦)的车辆乘员用约束带,所述优势在于由于 边缘完全相同,因此织物任一侧不再发生变形(马刀—曲线),消除了带 在车辆中自动卷绕的问题,避免发生松弛,如果织物带不能够提供良好 的车辆乘员约束,在碰撞发生时乘客有被向前抛的危险,极大增加了受 伤的危险性。
标号列表
1 完成的带
2 经纱
3 钢筘
4 右侧纬纱针
5 左侧纬纱针
6 右侧编织针
7 左侧编织针
8 右侧纬纱
9 左侧纬纱
10和10′投纬侧
11和11′第二经纱
12 带中部
13和13′第三和第四经纱
14和14′集圈纱
15和15′第一经纱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