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固件

申请号 CN200510087514.6 申请日 2005-07-20 公开(公告)号 CN1723819A 公开(公告)日 2006-01-25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川光久;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由经线背衬的织物(1)形成的表面 紧 固件 ,经线背衬的织物由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组成,一用来形成接合元件(7)的接合元件 纱线 (8)编织到前和后基底织物(4、5)中的一个或两个内,一接合部分(10)形成为使接合元件(7)突出在前基底织物(4)的表面上,织边部分处的非接合部分(11)上的经线(2)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这样,可在非接合部分(11)的表面上防止起毛。
权利要求

1.一种表面固件,其中,用来形成表面紧固件的接合元件(7)的接合元件纱线(8)被编织到经线背衬织物(1)的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中的一个或两个内,以便形成带有接合元件(7)从织物的表面突出的一接合部分(10),以及形成一没有一接合元件纱线(8)的非接合部分(11),其特征在于,非接合部分(11)的经线(2)由纱罗织法编织结构进行编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熔点低于经线(2)、纬线(3)、接合元件纱线(8)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熔点的一热熔纱线( )14被编织在前基底织物(4)与后基底织物(5)之间并通过热量而熔化,这样,将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融合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纱罗织法纱线(13)设置在非接合部分(11)上,该非接合部分形成在沿前和后基底织物(4、5)的纵向设置的诸接合元件(7)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纱罗织法纱线(13)设置在一织边部分(12)的非接合部分(11)上,织边部分沿其纵向形成在前和后基底织物(4、5)的两侧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在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上的两个经线(2)中设置了纱罗织法纱线(13)从一侧跨越到另一侧以抑制一经线(2)的暴露部分的中间部分和另一经线(2)与纬线(3)之间的相交部分,它们在前和后侧上彼此邻近,处于这样的状况中:纱罗织法纱线(13)被编织成跨越前基底织物(4)上的一纬线(3)上,以沉没在下一个后基底织物(5)上的另一纬线(3)的下面并抓住该纬线(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设置了纱罗织法纱线(13)从一侧跨越到另一侧以在邻近处抑制,其中,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上的两个经线(2)和纬线(3)相交在纬线(3)的前面上,处于这样的状况中:纱罗织法纱线(13)被编织成抓住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纱罗织法纱线(13)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上,在其中植入了圈形接合元件(7)。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纱罗织法纱线(13)由合成纤维单丝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作为前基底织物(4)与后基底织物(5)之间的一连接纱线,经线(2)被编织成跨越在三个或多个纬线(3)上,这样,经线(2)暴露在前基底织物(4)或后基底织物(5)的一表面上。

说明书全文

表面固件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表面紧固件,其由一在其后面上不需背涂热塑性树脂的基底织物形成,表面紧固件且由一漂亮的基底织物形成,该织物具有一其表面不起毛的稳定的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一表面紧固件,众所周知已经有了采用背涂(back-coating)方法的表面紧固件,其用聚酯基树脂或聚亚安酯基树脂涂敷在基底织物的整个后表面上来固定接合元件(engaging element)纱线,以便通过将接合元件纱线编织到具有经纱纬纱的基底织物内,完成一结实的表面紧固件,这样,接合元件纱线牢固地固定在基底织物上。
此外,还已知其它的表面紧固件,其中,用来形成表面紧固件的接合元件的接合元件纱线被编织到经线背衬的编织基底织物(warp backed woven base fabric)内,该基底织物由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组成,这样,植入接合元件纱线使接合元件从编织表面突出,然后,一热熔纱线(heat melting yarn)编织在前基底织物与后基底织物之间,所述热熔纱线的熔点低于如经线、纬线、接合元件纱线和连接纱线等的复合纱线的熔点,采用尼龙66纤维作为复合纱线,采用尼龙纤维6作为热熔纱线,在编织之后热熔纱线通过加热而熔化,以使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融合在一起。
因为在其基底织物的后面进行涂敷的一表面紧固件内编织的基底织物的全部后面涂敷有聚酯基树脂和聚亚安酯基树脂,表面紧固件的全部后面被固化,以使手感变得很差,可能失去产品的塑性。
在该表面紧固件中,通过将具有低熔点的、编织在前基底织物与后基底织物之间的纱线热熔化,使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融合在一起,同时,接合元件纱线编织到由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组成的经线背衬的织物的基底织物中,使接合元件植入在前基底织物的表面内,尽管由此使接合元件的根部可牢固地固定到基底织物内,但诸如不具有接合元件的织边部分的、形成在前基底织物表面上的非接合部分由于其它的东西或钩形的接合元件而变得起毛,这样,外观变得较差并可降低接合的功能。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突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经线背衬的织物组成的表面紧固件,而经线背衬的织物由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组成,其中,一接合部分和一非接合部分存在于基底织物的表面上,由此可防止非接合部分内的经线蓬松起毛,以确保一优秀的外观和接合功能,并确保高的塑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紧固件,在其中形成存在于基底织物的表面上的没有接合元件的非接合部分,且该非接合部分借助于纱罗织法纱线(lenoweaving yarn)可防止起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紧固件,在其中纱罗织法纱线设置在经线纱线的一位置上,该经线可望产生一效应,并布置在两个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上或仅在前基底织物上,以便施加一功能来有效地防止表面紧固件的表面起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紧固件,其中,具有防止经线纱线起毛的机构的非接合部分形成在植入有钩形接合元件的一侧上的基底织物内,由此,作用一优秀的防起毛的功能。
本发明的还有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紧固件,在其中指定了纱罗织法的纱线的材料以防止纱罗织法纱线本身变得蓬松起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由经线背衬的织物形成的表面紧固件,其由一简单编织结构组成并具有柔软的手感和优秀的外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提供一表面紧固件,其特征在于,用来形成表面紧固件的接合元件的接合元件纱线被编织于经线背衬织物的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便形成接合元件从织物的表面突出的一接合部分,形成一没有一接合元件纱线的非接合部分,以及由纱罗织法编织结构(lenoweaving structure)编织的非接合部分的经线。
较佳地,熔点低于经线、纬线、接合元件纱线和纱罗织法纱线的熔点的一热熔纱线,编织在前基底织物与后基底织物之间并通过热量而熔化,这样,将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融合在一起。
因为没有形成在基底织物上的接合元件的非接合部分的表面被防止起毛,所以,可确保一优秀的外观。因为接合元件的根部可以牢固地固定于基底织物,所以可改进接合功能。此外,因为表面紧固件的后面不涂敷有树脂,所以,一表面紧固件可具有塑性、优秀的手感和高的质量
较佳地,纱罗织法纱线设置在非接合部分上,该非接合部分形成在沿前和后基底织物的纵向方向设置的诸接合元件之间。
较佳地,纱罗织法纱线设置在一织边部分的非接合部分上,该织边部分沿其纵向形成在前和后基底织物的两侧上。
其结果是,没有沿纵向布置的接合元件的非接合部分,或在没有沿纵向布置在两侧上的接合元件的织边部分上的非接合部分,它们可以防止起毛,由此完成一具有优秀外观的表面紧固件。
较佳地,设置在前基底织物上的两个经线中,设置了纱罗织法纱线从一侧跨越到另一侧以抑制一经线的暴露部分的中间部分和另一经线和纬线之间的相交部分,它们在前和后侧彼此邻近,处于这样的状况中:纱罗织法纱线编织成跨越前基底织物上的一纬线上,以沉没在下一个后基底织物上的另一纬线下面并抓住该纬线。
因此,纱罗织法纱线横贯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进行编织,对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用作一连接的纱线,这样,可完成一具有优秀外观的结实的表面紧固件。
较佳地,设置了纱罗织法纱线从一侧跨越到另一侧以在邻近处抑制,其中,设置在前基底织物上的两个经线和纬线相交在纬线的前面上,处于这样的状况中:纱罗织法纱线编织成抓住前基底织物上的纬线。
因此,纱罗织法纱线可仅设置在前基底织物上,由此防止非接合部分起毛。其结果,可形成一具有优秀外观的结实的表面紧固件。
较佳地,纱罗织法纱线设置在前基底织物上,其中,植入圈形接合元件。
因此,有效地保护表面紧固件的图形接合元件,以确保一光滑的接合/脱开的操作。
较佳地,纱罗织法纱线由合成纤维的单丝形成。
因此,纱罗织法纱线本身被防止起毛,经线可在长时间内保持不起毛。
较佳地,作为前基底织物与后基底织物之间的一连接纱线,经线编织成跨越在三个或多个纬线上,这样,经线暴露在前基底织物或后基底织物的一表面上。
因此,可完成用于表面紧固件的材料,其具有塑性和优秀的手感,并可在长时间内耐用。因此,本发明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表面紧固件的结构图,其中,前基底织物和后基底织物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图2是该表面紧固件的截面图;图3是一表面紧固件的结构图,其中,仅一个前基底织物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图4是该表面紧固件的截面图;图5是一表面紧固件的结构图,其中,一单一的经线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图6是在两侧上具有非接合部分的一表面紧固件的立体图;图7是在两侧上和中心内具有非接合部分的一表面紧固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表面紧固件是一经线背衬的织物1,其形成在用经线2和纬线3编织的一前基底织物4和一后基底织物5上,一用来形成表面紧固件的一接合元件7的接合元件纱线8编织到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中的一个或两个内,以形成一接合部分10。经线背衬的织物1利用一针织机用平织结构进行编织。
在该表面紧固件中,经线背衬的织物1的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用聚酰胺基、聚酯基或聚丙烯基的合成纤维的经线2,以及同样类型的双纬纱合成纤维的纬线3同时地编织,用于形成表面紧固件的接合元件7的接合元件纱线8编织而形成前基底织物4上的接合部分10。在接合部分10内,使用上述合成纤维的多丝形成一圈形接合元件7,而使用同样类型的合成纤维的单丝形成钩形接合元件7。
带有元件7的接合部分10和一没有接合元件7的非接合部分11形成在前基底织物4上。非接合部分11形成在织边部分12处,织边部分在基底织物4、5的两侧上,并在基底织物4、5的前表面上的沿纵向的适当的宽度处的接合元件7之间。在此非接合部分11内的前基底织物4的多根的经线2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
就纱罗织法纱线13来说,采用单丝的合成纤维,如图1所示,两个经线2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的织边部分12上,例如,(e)和(c)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在纱罗织法纱线13相交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2)之后悬浮在经线2(e)、(c)上,跨越在它们之上,在其相交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4)之后相交于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1’)和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2’)。此后,使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经线纱线2(c)、(e)上,并相交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4’)。通过连续地重复该编织结构来编织纱罗织法纱线13。提供纱罗织法纱线13来抑制暴露的经线2(e)的中间部分和经线2(c)与纬线3(3)、(4)之间的相交部分,它们在前和后侧上彼此相邻。
一熔点低于经线2、纬线3、接合元件纱线8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熔点的热熔纱线14插入和编织在前基底织物4与后基底织物5之间,并在编织之后通过热量而熔化热熔纱线14,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通过它们的诸内部表面融合在一起,熔化部分的那部分粘结到接合元件7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根部的内表面上,以使接合元件7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根部牢固地固定于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
根据这种表面紧固件,通过编织非接合部分11上的某些经线2,不通过纱罗织法结构编织任何的接合元件7,当表面紧固件使用时,通过纱罗织法纱线13,非接合部分11保持不钩在匹配的表面紧固件上,尤其是一钩形接合元件7或其它东西上,以使经线2变得起毛,由此,导致表面紧固件质量下降。同时,非接合部分11上的单一的经线2,不是多根的经线2可用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
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的一表面紧固件将参照图1和2进行描述。就该表面紧固件而言,经线背衬的织物1的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借助于针织机采用平织结构进行编织,其使用聚酰胺基、聚酯基或聚丙烯基的多丝合成纤维形成的经线2以及同样类型的双纬纱合成纤维的纬线3同时地编织。此时,用于形成表面紧固件的一接合元件7的一接合元件纱线8被编织。当制作带有接合元件纱线8的圈形接合元件(loop-like engaging element)7时,诸如聚酰胺基、聚酯基或聚丙烯基的多丝合成纤维被编织和起毛或梳刷而形成圈形接合元件7。当制作钩形接合元件7时,同样类型的单丝合成纤维被编织而形成一圈,然后,通过切割圈的一端,就形成钩形接合元件7。
接合元件纱线8编织成圈的形状,以使它每隔若干纬纱就跨越在前基底织物4上的经线2和后基底织物5上的经线2上,这样,形成一接合部分10,其中,接合元件7的圈形部分从表面突出。双纬纱的纬线3的一侧端连续地与织边纱线15编织以形成一织边部分12。该织边部分12形成一非接合部分11,其在如图6所示的形状中的表面紧固件的两侧上没有接合元件7。在该织边部分12内的非接合部分11上的两个经线2(c)、(e)用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而纱罗织法纱线13是相同类型的单丝合成纤维。
经线2(l)、(h)、(d)和经线2(j)、(f)是设置在后基底织物5上的经线2,而经线2(l)、(h)、(d)沉没在纬线3(1)下面,跨越在纬线3(2)上并进一步沉没在纬线3(3)、(4)、(1’)下面,且重复该程序。
由于该编织的操作,经线2变为一用于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的连接纱线,以便编织一经线背衬的织物。经线2(k)、(i)、(g)、(e)、(c)跨越在前基底织物4侧面上的三根纬线3上,而经线2(l)、(h)、(d)、(j)、(f)沉没在后基底织物5的侧面上的三根纬线3的下面。
就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的编织操作来说,如图1所示,在纱罗织法纱线13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2)相交后,使它跨越在前基底织物4和经线2(e)、(c)上的纬线3(3)上,并与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1’)和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2’)相交。此后,使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前基底织物4和纬线3(3’)上的经线2(c)、(e)上,然后,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4’)相交,并重复该程序。提供纱罗织法纱线13来抑制暴露的经线2(e)的中间部分和经线2(c)与纬线3之间的相交部分,它们在前和后侧上彼此相邻。
此外,经线2(g)、(i)用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使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1)和经线2(g)、(i)上,并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2)相交,此后,它与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3)和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4)相交。其后,使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前基底织物4上的经线2(i)、(g)和纬线3(1’)上,并与后基底织物5上的纬线3(2’)相交,且重复该程序。一熔点低于经线2、纬线3、接合元件纱线8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熔点的合成纤维热熔纱线14,穿插和编织在前基底织物4与后基底织物5之间。例如,聚酰胺基的尼龙66用于经线2、纬线3、接合元件纱线8和纱罗织法纱线13,而尼龙6纤维用于热熔纱线14。在编织操作之后,作为热熔纱线14的尼龙6纤维被加热和熔化,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通过其诸内表面融合在一起,而融合部分的那部分粘结于接合元件7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根部,以使接合元件7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根部牢固地固定。
没有树脂漏出到作为表面紧固件的后面的后基底织物5的表面,所以确保了优秀的手感,此外,非接合部分11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以使它保持不钩住匹配的钩形接合元件7或其它东西。其结果,通过这样的梳刷处理,前基底织物4的表面保持不起毛。因此,在一长时间内可确保一稳定的接合/脱开操作并获得一优秀质量的表面紧固件。
经线背衬的织物1的编织结构不局限于平织结构,但也可用其它结构进行构造。就没有形成在表面紧固件上的接合元件7的非接合部分11来说,如图7所示,非接合部分11沿纵向方向形成在表面紧固件的中心,并通过用纱罗织法结构编织该非接合部分11的经线2,可防止表面紧固件的表面起毛。
第二实施例示于图3和4中的实施例的表面紧固件与第一实施例的表面紧固件相同之处在于,编织结构是经线背衬的织物1的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材料是经线2、纬线3、接合元件纱线8、纱罗织法纱线13和热熔纱线14。不同点在于纱罗织法纱线13的编织位置。
就纱罗织法纱线13的部署而言,如图3和4所示,纱罗织法纱线13仅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上。例如,在纱罗织法纱线13与如图3所示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1)相交之后,使它跨越在经线2(c)和2(e)上,在它与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3(3)相交之后,它与纬线3(1’)相交。接下来在它与纬线3(3’)相交之后,使它跨越在经线2(e)和2(c)上,并与前基底织物4上的纬线纱线3(1”)相交,且重复该程序。如图4所示,纱罗织法纱线13仅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上。
通过热量熔化插入在前基底织物4与后基底织物5之间的热熔纱线,将经线背衬的织物1的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融合在一起,这样,接合元件7和纱罗织法纱线13的根部可牢固地固定在前基底织物4的后表面上。
第三实施例示于图5中的实施例的表面紧固件与对应实施例的表面紧固件的相同之处在于,编织结构是经线背衬的织物1的前基底织物4和后基底织物5,材料是经线2、纬线3、接合元件纱线8、纱罗织法纱线13和热熔纱线14。不同点在于:在这样的结构中,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的非接合部分11上的一根经线2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
如图5所示,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的非接合部分11上的经线2(i)、(g)通过纱罗织法的结构进行编织。对于经线2(i),纱罗织法纱线13与纬线3(1)相交,然后,沉没在纬线3(2)的下面。接下来,该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沿右和左方向暴露在经线2(i)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中间部分上并沉没在纬线3(4)的下面。在其相交于纬线3(1’)之后,它沉没在纬线3(2’)的下面,然后,跨越在沿右和左方向暴露在经线2(i)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中间部分上并抑制经线2。然后,该纱罗织法纱线13沉没在纬线3(4’)下面并相交于纬线3(1”),然后,沉没在纬线3(2”)的下面。接下来,它跨越在沿右和左方向暴露在经线2(i)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中间部分上并抑制经线2和沉没在纬线3(4”)的下面。此后,重复该程序。
通向经线2(g)的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沿右和左方向暴露在经线2(g)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中间部分上以抑制经线2和然后沉没在纬线3(2)的下面。接下来,它相交于纬线3(3)和沉没在纬线3(4)的下面。接下来,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沿右和左方向暴露在经线2(g)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中间部分上并抑制经线2和沉没在纬线3(2’)的下面。然后,它相交于纬线3(3’)和沉没在纬线3(4’)下面,再接下来,纱罗织法纱线13跨越在沿右和左方向暴露在经线2(g)的前基底织物4上的中间部分上以抑制经线2和沉没在纬线3(2”)的下面。该纱罗织法纱线13相交于纬线3(3”)并沉没在纬线3(4”)的下面。重复该程序来编织表面紧固件。如上所述,设置在前基底织物4的非接合部分11上的一根经线2通过纱罗织法结构进行编织,以防止非接合部分11上的经线2起毛。
因为本发明的表面紧固件具有塑性,提供了优秀的手感,所以该紧固件可较佳地附连于衣服、包和袋的敞开部分,尤其是直接与皮肤接触的内衣、睡衣和尿布盖上。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