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纺织;造纸 / 织造 / 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

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

申请号 CN201610297577.2 申请日 2016-05-06 公开(公告)号 CN106120079B 公开(公告)日 2017-09-29
申请人 蔡礼如; 发明人 蔡礼如;
摘要 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包含两个横向连接在两个外壁之间的内壁、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及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及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具有一个从该外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 外延 伸的侧延伸部。一种用来形成该开放式盒状织造织物的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亦被公开。
权利要求

1.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包括两个外壁、至少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之间的内壁、至少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之间且在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有至少一个从该外壁与所述内壁其中之一个对应者之间的接合处向外延伸的侧延伸部,该基壁具有至少一个从该基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外延伸的底延伸部,每个外壁的该至少一个侧延伸部与该至少一个底延伸部及该对应内壁形成一个,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包括:
多条配置在不同阶层的第一纱线,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的第二纱线,所述织物层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
所述织物层包含两个第一织物层、至少一对设在所述第一织物层之间的第二织物层、及至少一个相反于所述第二织物层地设置且相邻于所述第一织物层其中至少一者的第三织物层;
每个第一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两个相对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并从所述第一侧聚合的第二侧、及一个第三侧,所述第二侧分别具有相反于所述第一侧的聚合端、及连接所述第一侧的分岔端,该第三侧连接在所述第二侧的所述分岔端之间;
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的第四侧,每个第四侧具有一个聚合端及一个分岔端,所述第四侧连接至少一个第一织物层;
每个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并分别具有聚合端与分岔端的第五侧;
每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二侧是通过两条斜角折线而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织物层其中之一相邻者的所述第五侧,每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的所述第五侧的所述分岔端,并且每个第一织物层的该第三侧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的所述第五侧的所述聚合端;及
所述第一与第二织物层被用来形成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所述外壁、所述内壁及该基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还具有两个相对且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侧的所述分岔端的第六侧、及一个相对于所述第四侧地互相连接所述第六侧的第七侧,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还具有一个由所述第六侧与该第七侧所围成的四边区域、一个毗连该四边区域且由所述第四侧所围成的三角区域、及一条从一点延伸至该第七侧以便将该四边区域与该三角区域的每一者分成两个隔开部的分隔线,所述第一织物层还具有紧位于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的该四边区域之下的四边区域,所述织物层还包括至少一个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的该三角区域且紧位于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的该三角区域之下的三角形织物层,当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沿着该分隔线且向外拉并展开而被分开时,该至少一个三角形织物层与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的所述四边及三角区域的所述隔开部组合而形成该至少一个底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二织物层具有一个单一梯形织物部,该梯形织物部具有所述两个第五侧,且还具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五侧的所述聚合端之间的第八侧,每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是通过两条第一折线而分别连接另一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每个第一织物层的该第三侧是通过一条在所述第五侧的所述聚合端之间的第二折线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的该第八侧,每个第二织物层是通过另一条在所述第五侧的所述分岔端之间的第二折线连接另一个第二织物层,当所述织物层被展开时,所述第一织物层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并且所述第二织物层形成了该基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织物部,每个织物部具有所述第五侧的其中一者、一个第九侧及一个第十侧,所述两个织物部的所述第九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五侧的所述分岔端,所述两个织物部的所述第十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五侧的所述聚合端且设置在所述第九侧之间,每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是通过两条第一折线而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织物层其中一相邻者的所述两个织物部的所述第九侧,每个第二织物层的所述两个织物部的所述第九侧是通过两条斜角折线而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二侧,每个第二织物层的所述两个织物部的所述第十侧是通过另两条位在所述两条第一折线之间的第一折线而分别连接另一个第二织物层的所述两个织物部的所述第十侧,当所述织物层彼此相对地被展开时,所述第一织物层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所述内壁,并且所述第二织物层形成了所述外壁及该基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为梯形,并还具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四侧的所述分岔端之间的第十一侧、及一个连接在所述第四侧的所述聚合端之间的第十二侧,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的该第十二侧连接该至少一个第一织物层的该第三侧,并且当所述第三织物层的所述第十一侧被往外拉且展开时,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形成了该底延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内壁包含超过两个内壁,该至少一个顶开口包含多个顶开口,该至少一对第二织物层包含多对第二织物层,所述织物层还包含至少一个第四织物层,该至少一个第四织物层是设在两相邻对的第二织物层之间且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两相邻对的第二织物层,并被用来形成所述内壁的其中之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二织物层具有一个单一梯形织物部,该梯形织物部具有所述两个第五侧,每对的第二织物层的所述梯形织物部是通过一条在所述第五侧的所述分岔端之间的第二折线而互相连接,该至少一个第四织物层具有一个中间部、及两个相对且连接该中间部分的相对两侧的端部,每个端部被分叉以形成两个分支部分。
8.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包括两个外壁、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之间的内壁、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之间且在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具有两个侧延伸部,每个侧延伸部从该外壁与所述内壁其中之一个对应者之间的接合处向外延伸,该基壁具有两个底延伸部,每个底延伸部从该基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外延伸,每个侧延伸部与所述底延伸部的其中一者与所述内壁的其中一者形成一个角,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包括
多条配置在不同阶层的第一纱线,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的第二纱线,所述织物层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
所述织物层包含彼此堆叠的一个第一织物层、一个第二织物层及一个第三织物层;
该第一织物层具有一个四边内区域、一对第一斜角侧及一对第二斜角侧,该四边内区域具有四个角,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以一交替方式围绕该四边内区域延伸并且分别接触所述四个角,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中的两个相邻者朝彼此聚合地延伸并分别具有延伸出该四边内区域的聚合端;
该第三织物层具有四个分隔的三角形织物部,每个三角形织物部具有一个通过一条斜角折线而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的其中一者的第三斜角侧、一个第一侧、及一个连接该第一侧与该第三斜角侧的第二侧;及
该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非三角形织物部,每个非三角形织物部具有两个相对且通过两条第一折线分别连接所述三角形织物部其中两个相邻者的第一侧、及一个互连该第二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且通过一条在该四边内区域的两个角之间的第二折线而连接该第一织物层的第二侧。
9.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包括两个外壁、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之间的内壁、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之间且在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具有两个侧延伸部,每个侧延伸部从该外壁与所述内壁其中之一个对应者之间的接合处向外延伸,该基壁具有两个底延伸部,每个底延伸部从该基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外延伸,每个外壁的每个侧延伸部与所述底延伸部的其中一者与所述内壁的其中一者形成一个角,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包括:
多条配置在不同阶层的第一纱线,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的第二纱线,所述织物层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
所述织物层包含彼此堆叠的一个第一织物层、一个第二织物层、一个第三织物层及一第四织物层;
该第一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地第一侧、两个相对且互连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及一个由所述第一侧所围成且远离所述第二侧的四边内区域;
该第四织物层具有一对互相分隔的四边织物部,每个四边织物部具有一个内侧及一个外侧,所述四边织物部的所述外侧是通过两条第一折线而分别连接该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所述四边织物部的所述内侧彼此间隔且设在所述四边织物部的所述外侧之间;
该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设在所述第一及第三织物层之间且互相分隔的梯形织物部,每个梯形织物部具有一个长侧、两个从该长侧的两个相对端聚合地延伸且具有相反于该长侧的聚合端的斜角侧、及一个互连所述斜角侧的所述聚合端的短侧,所述两个梯形织物部的所述长侧是通过两条从该第一织物层的一个第一侧延伸至该第一织物层的另一个第一侧且位于该第一织物层的所述两侧之间的第二折线而连接该第一织物层,以围出该四边内区域;
该第三织物层具有四个分隔的三角形织物部,每个三角形织物部插置在所述四边织物部的其中一者与所述梯形织物部的其中一者之间,每个三角形织物部是通过一条斜角折线而连接所述梯形织物部的所述斜角侧的其中一者,且还通过另一条第二折线而连接所述第四织物层的所述四边织物部的其中一者;及
该第一织物层的该四边内区域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该基壁,该第一织物层的两个在该四边内区域之外且相邻于所述梯形织物部的所述长侧的区域形成了所述外壁及所述侧延伸部,所述三角及梯形织物部形成所述内壁。

说明书全文

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一种盒状结构,特别是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

背景技术

[0002] 一种用于强化许多例如用于航空及汽车工业的工程结构的开放式盒状织造织物通常具有一基壁及四个侧壁。一种传统开放式盒状织造织物是通过单独织造该基壁与所述侧壁,并在该基壁与所述侧壁制作后将其缝合在一起而制成。然而,该传统开放式盒状织造织物的该基壁与该对应侧壁之间的接合处、以及每两个相邻侧壁之间的接合处是软弱的。
[0003] 为了加强开放式盒状织造织物的结构,现有技艺建议了利用织造技术来制造集成单件开放式盒状加强织物的不同方法,例如公开于美国专利第4,958,663号与第8,846,553号以及德国专利第854222号的方法。
[0004] 尽管如此,目前的开放式盒状织造织物仍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其能利用现有织造技术而一次制造出。
[0006] 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包含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该开放式盒状单元包括两个外壁、至少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之间的内壁、至少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之间且在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具有至少一个从该外壁与所述内壁其中之一个对应者之间的接合处向外延伸的侧延伸部,该基壁具有至少一个从该基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外延伸的底延伸部,每个外壁的该至少一个侧延伸部与该至少一个底延伸部及该对应内壁形成一个,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盒状)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包括多条配置在不同阶层的第一纱线,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的第二纱线,所述织物层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
[0007] 所述织物层包含两个第一织物层、至少一对设在所述第一织物层之间的第二织物层、及至少一个相反于所述第二织物层地设置且相邻于所述第一织物层其中至少一者的第三织物层。
[0008] 每个第一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两个相对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并从所述第一侧聚合的第二侧、及一个第三侧,所述第二侧分别具有相反于所述第一侧的聚合端、及连接所述第一侧的分岔端,该第三侧连接在所述第二侧的所述分岔端之间。
[0009] 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且分别延伸在所述斜角方向的第四侧,每个第四侧具有一个聚合端(converging end)及一个分岔端(diverging end),所述第四侧连接该至少一个第一织物层。
[0010] 该至少一个第三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的第四侧,每个第四侧具有一个聚合端及一个分岔端,所述第四侧连接该至少一个第一织物层。
[0011] 每个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且分别具有聚合端与分岔端的第五侧。
[0012] 每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二侧是通过两条斜角折线而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织物层其中之一相邻者的所述第五侧,每个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的所述第五侧的所述分岔端,并且每个第一织物层的该第三侧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的所述第五侧的所述聚合端。
[0013] 所述第一与第二织物层被用来形成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所述外壁、所述内壁及该基壁。
[001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包含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该开放式盒状单元包括两个外壁、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之间的内壁、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之间且在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具有两个侧延伸部,每个侧延伸部从该外壁与所述内壁其中之一个对应者之间的接合处向外延伸,该基壁具有两个底延伸部,每个底延伸部从该基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外延伸,每个侧延伸部与所述底延伸部的其中一者与所述内壁的其中一者形成一个角,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盒状)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包括多条配置在不同阶层的第一纱线,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的第二纱线,所述织物层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
[0015] 所述织物层包含彼此堆叠的一个第一织物层、一个第二织物层及一个第三织物层。
[0016] 该第一织物层具有一个四边内区域、一对第一斜角侧及一对第二斜角侧,该第一四边内区域具有四个角,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以一交替方式围绕该四边内区域延伸并且分别接触所述四个角,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中的两个相邻者朝彼此聚合地延伸并分别具有延伸出该四边内区域的聚合端。
[0017] 该第三织物层具有四个分隔的三角形织物部,每个三角形织物部具有一个通过一斜角折线而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的其中一者的第三斜角侧、一个第一侧、及一个连接该第一侧与该第三斜角侧的第二侧。
[0018] 该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非三角形织物部,每个非三角形织物部具有两个相对且通过两条第一折线分别连接所述三角形织物部其中两个相邻者的第一侧、及一个互连该第二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且通过一条在该四边内区域的两个角之间的第二折线而连接该第一织物层的第二侧。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观点,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包含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该开放式盒状单元包括两个外壁、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之间的内壁、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之间且在所述内壁之间的顶开口、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地连接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的基壁。每个外壁具有两个侧延伸部,每个侧延伸部从该外壁与所述内壁其中之一个对应者之间的接合处向外延伸,该基壁具有两个底延伸部,每个底延伸部从该基壁与该对应内壁的接合处向外延伸,每个外壁的每个侧延伸部与所述底延伸部的其中一者与所述内壁的其中一者形成一个角。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盒状)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包括多条配置在不同阶层的第一纱线,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的第二纱线,所述织物层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
[0020] 所述织物层包含彼此堆叠的一个第一织物层、一个第二织物层及一个第三织物层。
[0021] 该第一织物层具有两个相对地第一侧、两个相对且互连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及一个由所述第一侧所围成且远离所述第二侧的四边内区域。
[0022] 该第四织物层具有一对互相分隔的四边织物部,每个四边织物部具有一个内侧及一个外侧,所述四边织物部的所述外侧是通过两条第一折线而分别连接该第一织物层的所述第一侧,所述四边织物部的所述内侧彼此间隔且设在所述四边织物部的所述外侧之间。
[0023] 该第二织物层具有两个设在所述第一及第三织物层之间且互相分隔的梯形织物部,每个梯形织物部具有一个长侧、两个从该长侧的两个相对端聚合地延伸且具有相反于该长侧的聚合端的斜角侧、及一个互连所述斜角侧的所述聚合端的短侧,所述两个梯形织物部的所述长侧是通过两条从该第一织物层的一个第一侧延伸至该第一织物层的另一个第一侧且位于该第一织物层的所述两侧之间的第二折线而连接该第一织物层,以围出该四边内区域。
[0024] 该第三织物层具有四个分隔的三角形织物部,每个三角形织物部插置在所述四边织物部的其中一者与所述梯形织物部的其中一者之间,每个三角形织物部是通过一条斜角折线而连接所述梯形织物部的所述斜角侧的其中一者,且还通过另一条第二折线而连接所述第四织物层的所述四边织物部的其中一者。
[0025] 该第一织物层的该四边内区域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该基壁,该第一织物层的两个在该四边内区域之外且相邻于所述梯形织物部的所述长侧的区域形成了所述外壁及所述侧延伸部,所述三角及梯形织物部形成所述内壁。
[0026]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利用现有织造技术而能一次制造出改良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附图说明
[0027]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0028] 图1是一幅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照片;
[0029] 图2是一幅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在完全扁平状态的照片;
[0030] 图3是一幅该第一实施例的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在一部分扁平状态的照片;
[0031] 图4是立体图,绘示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纸模型;
[0032] 图5是立体图,绘示用来形成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个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的一个纸模型;
[0033] 图6是相似于图5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5的VI-V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34] 图7是相似于图5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5的VII-VI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35] 图8是示意图,显示该第一实施例的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的层分布以及不同编织区域A-D;
[0036] 图9是该第一实施例的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的另一个立体图;
[0037] 图10是顶视图,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
[0038] 图11是顶视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该第二实施例的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个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39] 图12是沿着图11的12-12线所取的截面图;
[0040] 图12A是沿着图11的12A-12A线所取的截面图;
[0041] 图13是顶视图,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
[0042] 图14是顶视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该第三实施例的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43] 图15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44] 图16是相似于图15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15的XVI-XV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45] 图17是相似于图15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15的XVII-XVI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46] 图18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47] 图19是相似于图18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18的XVX-XVX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48] 图20是相似于图18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18的XX-XX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49] 图21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50] 图22是相似于图21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18的XXII-XXI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51] 图23是相似于图21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18的XXIII-XXII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52] 图24是立体图,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
[0053] 图25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该第七实施例的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54] 图26是相似于图25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25的XXVI-XXV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55] 图27是相似于图25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25的XXVII-XXVI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56] 图28是立体图,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
[0057] 图29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该第八实施例的该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58] 图30是相似于图29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29的XXIX-XXIX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59] 图31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
[0060] 图32是相似于图31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31的XXXII-XXXII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0061] 图33是立体图,绘示一个用于形成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的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及[0062] 图34是相似于图33的一个立体图,但具有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沿着图33的XXXIV-XXXIV线切除的一个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64] 参阅图1及图4,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包含一个开放式盒状单元21,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包括两个外壁212、两个分隔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212之间的内壁213、一形成在所述外壁212之间且在所述内壁213之间的顶开口214、及一个相对于该顶开口214地连接所述外壁212与所述内壁213的基壁2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外壁212具有两个侧延伸部2121,每个侧延伸部2121从该外壁212与一个对应内壁213的接合处向外延伸。该基壁211具有两个底延伸部2111(图4仅见一个),每个底延伸部2111从该基壁211与该对应内壁213的接合处向外延伸。每个底延伸部2111是连接在一个外壁212的一个侧延伸部2121与另一个外壁212的一个对应侧延伸部2121之间。每个外壁212的每个侧延伸部2121与一个底延伸部2111及该对应内壁213形成一个角。
[0065] 参阅图2、图3及图5,结合图1及图4,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的制成是将一个盒状立体结构转换成它的一个扁平状结构,据该扁平化的(盒状)结构而一体织造成一个扁平状平织织物20,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包括多条配置在六个不同阶层(见图8)的第一纱线FY,及多条与所述第一纱线FY交织以形成多个织物层3的第二纱线SY,所述织物层3是沿着多条延伸在一个第一方向101、一个第二方向102及两个斜角方向A,B的线可折叠与展开地互相连接,该第一方向101对应于所述第一纱线FY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纱线SY之方向的其中一者,该第二方向102横向于该第一方向101,所述两个斜角方向A,B倾斜于该第一方向101与该第二方向102且彼此趋于聚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FY为经线纱线,且所述第二纱线SY为纬线纱线。
[0066] 所述织物层3(见图6)包括两个第一织物层31、一对设在所述第一织物层31之间的第二织物层32、及两个第三织物层33,每个第三织物层33相反于所述第二织物层32地设置且相邻于所述第一织物层31的其中一者。
[0067] 每个第一织物层31(见图5及图6)具有两个相对且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侧311、两个相对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311并从所述第一侧311在所述斜角方向A,B上聚合的第二侧312、及一个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的第三侧313,所述第二侧312分别具有相反于所述第一侧311的聚合端3121、及连接所述第一侧311的分岔端3122,该第三侧313连接在所述第二侧312的所述分岔端3121之间。每个第一织物层31所述第一侧311是通过两个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折线FFL1分别连接另一个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一侧311。
[0068] 每个第三织物层33(见图5及图7)具有两个相对且分别延伸在所述斜角方向A,B的第四侧331、两个相对且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六侧332、及一个相对于所述第四侧331地互相连接所述第六侧332的第七侧333。所述第四侧331分别具有相对于该第七侧333且聚合至一点P(见图7)的聚合端3311、及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二侧312的所述聚合端3121的分岔端3312。所述第六侧332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侧331的所述分岔端3312,且通过另外两条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折线FFL2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并位于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一侧311之间。
[0069] 每个第三织物层33还具有一个由所述第六侧332与该第七侧333所围成的四边或矩形区域R3、一个毗连该矩形区域R3且由所述第四侧331所围成的三角区域T3、及一条从该点P在该第一方向101延伸至该第七侧333的分隔线S。该分隔线S,如图6所示,将该矩形区域R3与该三角区域T3的每一者分成两个隔开部。每个第一织物层31还具有一紧位于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之下的矩形区域R1(见图9)。
[0070] 最佳如图9所示,结合图7,每个第二织物层32具有一个单一梯形织物部320,该梯形织物部320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五侧321,所述第五侧321分别延伸在所述斜角方向A,B并分别具有聚合端3211与分岔端3212。每个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二侧312是通过两条分别延伸在所述斜角方向A,B的斜角折线DFL1而分别连接一个相邻第二织物层32的所述第五侧321,每个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一侧311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32的所述第五侧321的所述分岔端3212。
[0071] 每个第二织物层32还具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五侧321的所述聚合端3211的第八侧322,每个第一织物层31的该第三侧313是通过一条在该第二方向102且延伸于所述第五侧
321的所述聚合端3211之间的第二折线SFL1连接该相邻第二织物层32的该第八侧322,而每个第二织物层32是通过另一条在该第二方向102且延伸于所述第五侧321的所述分岔端
3212之间的第二折线SFL2连接另一个第二织物层32。
[0072] 所述织物层3还包含两个三角形织物层34,每个三角形织物层34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至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的该三角区域T3且紧位于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的该三角区域T3之下,每个三角形织物层34是一个三角延伸部,该三角延伸部连接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该第三侧313且自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该第三侧313连续并向外延伸,并且具有两个分别且连续地延伸自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二侧312的聚合延伸侧341,所述聚合延伸侧341是通过另两条连续且分别自所述两条斜角折线DFL1延伸的斜角折线而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第四侧331。
[0073] 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的所述织物层3被展开且所述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隔开部被往外拉时,所述第一织物层31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的所述外壁
212与所述内壁213,并且所述第二织物层32形成了该基壁211。所述三角形织物层34与所述第三织物层33的该三角区域T3的所述隔开部组合而形成了所述底延伸部2111,所述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三角区域R3的该隔开部形成了所述外壁212的所述侧延伸部2121。
[0074] 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可利用现有编织技术及设备制造出。于一个制造方法的例子中,所述第一纱线FY为配置在六个纱线阶层的经线纱线,所述第二纱线SY为纬线纱线并与所述经线纱线交织以形成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织物层31,32,33。如图8所示,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按照所述织物层的分布被分成多个编织部A’-D’,所述织物层的数量为六个且在编织部分B’,C’为最大。编织程序是可在经线方向从该编织部A’至该编织部D’来处理,所述纬线纱线是通过沿着不同交错路径拉出所述纬线纱线来与所述经线纱线交织,所述交错路径是按照图8所示的层分布的需求而设计给编织部分A’-D’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折线FFL,SFL及所述斜角折线DFL是可通过翻转纬线纱线,或通过互换且交错在不同经线阶层之间的经线或纬线纱线,或通过翻转纬线纱线并互换且交错在不同经线阶层之间的经线或纬线纱线而形成。
[0075] 参阅图10至图12及图12A,所显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大致相似于该第一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扁平织物预先形体20’包括两对第二织物层32,并且还包括一个设在两相邻对的第二织物层32之间且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所述两相邻对的第二织物层32的第四织物层36,为了被用来形成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的一个额外的内壁213(见图10)。
[0076] 该第四织物层36具有一个中间部361、及两个相对且连接该中间部361的相对两侧的端部362,该中间部361被设在所述相邻对的的第二织物层32的两个相邻的梯形织物部320之间,并通过另一条在该第二方向102延伸在所述第五侧321的所述聚合端3211(见图9)的第二折线SFL3而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所述两个相邻的梯形织物部320。每个端部362被分叉以形成两个分支部分3621,每个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一侧311是通过两条延伸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折线FFL1而分别连接一个端部362的一个分支部分3621(在图11的左侧)及另一个端部362的一个分支部分3621(在图11的右侧)。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织物预先形体20’的所述织物层3被展开时,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是形成有两个外壁212、三个内壁
213、一个基壁211及两个顶开口214,如图10所示。
[0077] 参阅图13及图14,所显示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相似于该第二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包括三对第二织物层32及两个第四织物层36,其中的一个第一织物层31的每个第一侧
311是通过一条延伸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折线FFL1而连接一个相邻第四织物层36的一个端部362(见图12A)的一个分支部分3621(即图14左侧的上分支部分3621),而该相邻第四织物层36的另一个端部362的另一个分支部分3621(在图14右侧的下分支部分3621)是通过另一条第一折线FFL3而连接另一个第四织物层36的一个端部362的一个分支部分3621。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的所述织物层3被展开时,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是形成有两个外壁212、四个内壁213、一个基壁211及三个顶开口214。
[0078] 参阅图15至图17,所显示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大致相似于该第一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a的每个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第六侧332分别可折叠与展开地碰到且会合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一侧311,每个三角形织物层37(见图17)紧位于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的该三角区域T3之下且形成如一三角形层,该三角形层是位于一个第一织物层31与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之间,并且具有一个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在所述第二侧312的所述分岔端3122之间的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该第三侧313的侧371、及其他两个彼此相对并通过两条延伸在所述两个斜角方向A,B的斜角折线DFL2而分别且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该相邻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第四端331的侧372。
[0079] 每个第二织物层32具有两个在该第二方向102分隔的织物部325(见图15),每个织物部325具有一个第五侧321、一个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九侧323、及一个实质上平行该第九侧323的第十侧324。每个织物部325的该第九侧323(见图16)连接该第五侧321的该分岔端3212,每个织物部325的该第十侧324连接该第五侧321的该聚合端3211,所述第十侧324(见图15)是设在所述第九侧323之间。
[0080] 每个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一侧311是通过两条第一折线FFL2而分别连接一个相邻的第二织物层32的所述织物部325的所述第九侧323,每个第二织物层32的所述织物部325的所述第五侧321(见图17)是通过两条斜角折线DFL3而分别连接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所述第二侧312,每个第二织物层32的所述织物部325的所述第十侧324(见图17)是沿着两条位在所述两条第一折线FFL2之间的第一折线DFL3(见图15)分别连接另一个第二织物层32的所述织物部325的所述第十侧324。
[0081] 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a的所述织物层3相对彼此被展开时,所述第一织物层31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见图1)的所述内壁213,且所述第二织物层32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的所述外壁212及该基壁211。
[0082] 参阅图18至图20,所显示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大致相似于该第一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b的每个第三织物层33为梯形。除了该第四侧331外,每个第三织物层33具有一个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且连接在所述第四侧331的所述分岔端3312之间的第十一侧334、及一个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且连接在所述第四侧331的所述聚合端3311之间的第十二侧335。此外,每个第三织物层33没有该第一实施例的该分隔线S(见图5),每个第三织物层33的该第十二侧335连接该相邻第一织物层31的该第三侧313(见图20)。所述织物层3还包含四个边部35(见图18),其中两个边部35在该第二方向102分隔,并面对一个相邻的第三织物层33的一个内面,每个边部35是形成于一个设在该第三及第一织物层33,31之间的层,并具有一外侧351与一内侧352其二者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所述边部35的所述内侧352位于所述边部35的所述外侧351之间,每个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第四侧331沿着所述两个斜角方向A,B分别可折叠与展开地连接所述边部35的所述外侧351。
[0083] 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b的所述第三织物层33的所述第十一侧334被往外拉且展开时,所述第一织物层31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见图1)的所述外壁
212及所述内壁213,且所述第二织物层32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的该基壁211,并且所述第三织物层33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的所述底延伸部2111。
[0084] 参阅图21至图23,所显示的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相似于该第四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三织物层33为梯形,且所述边部35是形成于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c的每个第一织物层31。特别是,每个边部35连接该第一织物层31的一个对应第一侧311且从该对应第一侧311向外延伸。每个边部35具有一个不规则梯形的形状。
[0085] 参阅图24至图27,显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在本实施例中,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a包括两个外壁212a、两个相隔开且横向连接在所述外壁212a之间的内壁213a、一个形成在所述外壁212a之间且在所述内壁213a之间的顶开口214a、及一个相反于该顶开口214a地连接所述外壁212a与所述内壁213a的基壁211a。每个外壁212a具有两个侧延伸部2121a,该基壁211a亦具有两个底延伸部2111a(图25仅见一个)。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a是形成自一个包括多个织物层3a的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d。
[0086] 所述织物层3a包含彼此堆叠的一个第一(底)织物层31a、一个第二(中间)织物层32a及一个第三(顶)织物层33a。该第一织物层31a具有一四边内区域310、一对延伸在一个斜角方向A的第一斜角侧314、及一对延伸在一个斜角方向B的第二斜角侧315,该四边内区域310具有四个角c,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314,315以一交替方式围绕该四边内区域310延伸并且分别触碰所述四个角c,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314,315其中之两个相邻者朝向彼此聚合地延伸并分别具有延伸出该四边内区域310的聚合端3141,3151。该第三织物层33a具有四个分隔的三角形织物部337(见图26),每个三角形织物部337具有一个通过一条延伸在所述斜角方向A,B的其中一者的斜角折线DFL而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斜角侧314,315的其中一者的第三斜角侧336、一个延伸在一个第一方向101的第一侧338、及一个延伸在一个横断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二方向102且连接该第一侧338与该第三斜角侧336的第二侧339。所述两个斜角方向A,B对所述第一与第二方向101,102成角度的且朝向彼此聚合。
[0087] 该第二织物层32a是设于所述第一与第三织物层31a,33a之间并在该四边内区域310之下,该第二织物层32a具有两个非三角形织物部326(见图26),每个非三角形织物部
326为矩形且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3261及一第二侧3262,所述第一侧3261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且通过两条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折线FFL而分别连接所述三角形织物部
337其中两个相邻者,该第二侧3262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且互连所述第一侧3261,并且通过一条延伸在该第二方向且在该四边内区域310的两个角之间的第二折线SFL而连接该第一织物层31。
[0088] 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d可通过将所述第一纱线FY配置在三个纱线阶层用作经线纱线并利用作为纬线纱线的所述第二纱线SY与所述第一纱线FY交织而制成。
[0089] 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d被展开时,该四边内区域310形成了该基壁211a,且该第一织物层31a在该四边内区域310之外且相邻于所述第二折线SFL的两个区域形成了所述底延伸部2111a,并且该第一织物层31a在该四边内区域310之外的另外两个区域形成了所述外壁212a的多个部分。此外,所述第一折线FFL从该第一织物层31a笔直延伸,且每个三角形织物部337形成了所述侧延伸部2121a的其中一者以及一个外壁212a的一个三角形部分2120a。
[0090] 参阅图28至图30,显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e的所述织物层3b包含彼此堆叠的一个第一(底)织物层31b、一个第二(中间)织物层32b、一个第三(中间)织物层33b及一个第四(顶)织物层36b。该第一织物层31b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311b、两个相对的第二侧312b、及一个由所述第一侧311b所围成且远离所述第二侧312b的四边内区域310b,所述第一侧311b延伸在一个第一方向101,所述第二侧312b延伸在一个横断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二方向102并且互连所述第一侧311b。
[0091] 该第二织物层32b具有两个设在所述第一与第三织物层31b,33b之间且在该第一方向101互相分隔的梯形织物部320b,每个梯形织物部320b具有一个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的长侧3201、两个斜角侧3202及一个短侧3203,每个梯形织物部320b的所述斜角侧3202从该长侧3201分别在两个斜角方向(图中未示)聚合地延伸,并且分别具有相反于该长侧3201的聚合端,每个梯形织物部320b的该短侧3203互连所述斜角侧3202的所述聚合端。对于每个梯形织物部320b,所述斜角方向对所述第一与第二方向101,102成角度的,并朝向彼此聚合。所述梯形织物部320b的所述长侧3201是通过两条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从该第一织物层31b的一个第一侧311b到另一个第一侧311b且位于所述第二侧312b之间的第二折线SFL而连接该第一织物层320b,以便围出该四边内区域310b。所述梯形织物部320b的所述短侧3203是设于该四边内区域310b之外。
[0092] 该第三织物层33b具有四个分隔的三角形织物部337b,每个三角形织物部337b被插置在该第四织物层36b的一个四边织物部363与该第二织物层32b的一个梯形织物部320b之间,每个三角形织物部337b具有一个通过一条延伸在一个斜角方向(图中未示)的斜角折线DFL而连接一个梯形织物部320b的一个斜角侧3202的第一侧3371、及一个连接该第一侧3371的一个端的第二侧3372。
[0093] 该第四织物层36b具有一对在该第二方向102互相分隔的四边织物部363,每个四边织物部363具有一个外侧3631及一个内侧3632,其二者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所述四边织物部363的所述外侧3631是通过两条延伸在该第一方向101的第一折线FFL而分别连接该第一织物层31b的所述第一侧311b,而所述四边织物部363的所述内侧3632互相分隔并设于所述外侧3631之间。每个三角形织物部337b的该第二侧3372还通过另两条延伸在该第二方向102的第二折线SFL而连接一个四边织物部363。
[0094] 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e可通过将所述第一纱线FY配置在四个纱线阶层用作经线纱线并利用作为纬线纱线的所述第二纱线SY与所述第一纱线FY交织而制成。
[0095] 当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e的所述织物层3b被展开时,该四边内区域310b形成了该基壁211a,且该第一织物层31b在该四边内区域310b之外且相邻于所述梯形织物部320b的所述长侧3201的两个区域形成了所述底延伸部2111b,并且该第四织物层36b的所述四边织物部363形成了该开放式盒状单元21b的所述外壁212b及所述侧延伸部
2121b,而且所述三角形与梯形织物部337b,320b形成了所述内壁213b。一个顶开口214b是形成在所述外壁212b之间并且在所述内壁213b之间。
[0096] 参阅图31及图32,所显示的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相似于该第八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f的该第二织物层32b的所述梯形织物部320b的所述短侧3203被设在该四边内区域310b之上。
[0097] 参阅图33及图34,所显示的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一体织造成型的开放式盒状平织织物是相似于该第八实施例。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织造成型的扁平状平织织物20g的该第二织物层32b的一个梯形织物部320b的该短侧3203是设在该四边内区域310b之外,并且其他梯形织物部320b的该短侧3203是设在该四边内区域310b之上。
[0098] 如以上所述,在所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线FFL延伸在该第一或经线方向,所述第二折线SFL延伸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该第二或纬线方向,并且所述斜角折线DFL延伸在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成角度的斜角方向。然而,本发明不应局限于此等实施例。根据其他实施例,所述第一折线FFL可垂直于所述第二折线SFL,所述第一折线FFL可不垂直于所述第二折线SFL,所述第一折线FFL可不延伸在该纬线或经线纱线的方向,同样地,所述第二折线SFL可不延伸在该纬线或经线纱线的方向。此外,所述第一折线FFL不需彼此平行,且所述第二折线SFL不需彼此平行。
[009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