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纺织;造纸 / 织造 / 呈现减少干涉的压毡基底织物

呈现减少干涉的压毡基底织物

申请号 CN201480003842.0 申请日 2014-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5121719B 公开(公告)日 2017-09-26
申请人 艾斯登强生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汉江·许; 罗伯特·W·赫克; 丹尼尔·N·荷道;
摘要 一种由两层编织的 单层 基底织物堆栈层所形成的压毡,每一层是由与两种 纬纱 系统交织的 经纱 根据单层编织图案所形成。这些层与制毡毛层进行针缝。在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中:a)经纱为排列为单层的聚合性单丝 纤维 ,且存在有两种纬纱系统;b)第一纬纱系统是由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所形成,第二纬纱系统是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c)在一次重复图案中,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是介于50%至85%;d)缚束的单丝纤维是各由缚束在一起的至少两股单丝纤维所形成;及e)在每个重复图案中至少两股缚束纬纱是彼此相邻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压毡,包括编织单层基底织物的两层堆栈层,所述基底织物的每一层是由与第一和第二纬纱系统交织的经纱系统根据定义的单层重复编织图案所形成,所述两层堆栈层是以至少一层制毡毛层层进行针缝,其中在所述编织单层基底织物中,
a)所述经纱系统的经纱是排列成为单层的聚合性单丝纤维,并且是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纬纱系统中的纬纱交织;
b)所述第一纬纱系统的纬纱包括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且所述第二纬纱系统的纬纱包括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
c)在一个重复图案的基底织物构造中,所述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包括介于50%至
85%的纬纱,且所述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构成为50%至15%的纬纱;
d)所述缚束的单丝纤维是各包含有缚束在一起的至少两股单丝纤维;
e)在所述重复编织图案的每一个重复图案中有至少两股缚束的纬纱是彼此相邻的;及f)在所述重复编织图案的一个重复图案中的任何两股相邻纬纱之间的中心线对中心线第一距离与所述重复图案中第二组不同的相邻纬纱之间的对应中心线对中心线第二距离不同,其中所述第一与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重复图案中第三组不同的相邻纬纱之间的中心线对中心线第三距离不同;
所述第一和第二纬纱系统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的单丝纤维是根据下列其中一个方式所表示的重复次序排列在一个重复图案的基底织物编织图案中:MCMCC MCMCC;或MCMMCCMCC MCMMCCMCC图案,其中,织物带中的M为单丝纤维,C为缚束的纬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缚束的纬纱包括至少55%的纬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缚束的纬纱包括至少60%的纬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在所述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的编织图案中的所述纬纱的一次重复图案中,所述纬纱是排列为使得在第一组、第二组与第三组的相邻纬纱的各自纬纱之间提供不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缚束的单丝纤维是各包含有两股缚束的单丝纤维,所述两股缚束的单丝纤维与也缚束在一起的两股单丝纤维缚束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第二纬纱系统的每一个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紧邻于所述第一纬纱系统的至少一个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相邻,并且所述第一纬纱系统的每一个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紧邻于所述第二纬纱系统的至少一个单一的单丝纤维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包括所述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所述第一纬纱系统的每一个个别的聚合性单丝纤维在截面上是呈圆形的,并且具有0.2mm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含有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所述第二纬纱系统的所述单一的单丝纤维在截面上是呈圆形的,并且具有0.3mm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包括纬纱系统的所述单丝纤维的直径比含有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所述第二纬纱系统的个别的单丝纤维的直径大3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经纱的直经为0.4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在包括所述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第一纬纱系统和所述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第二纬纱系统的所述织物带中的纬纱编织是从每公分纱数为8(20.3yarns/in)至每公分纱数为12(30.5yarns/in)。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两个纬纱系统中每一个纬纱系统的个别纬纱的纱对纱间隔是不规则的,且在所述织物带中的纬纱编织是至少为9.4yarns/cm(23.9yarns/in)。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第一层的经纱和纬纱以及第二层的经纱和纬纱是相对于彼此呈倾斜,以提供多个开口,每一个开口在从与所述基底织物的平面正交的方向观看时都具有长菱形四边形的形状,所述四边形具有横跨其宽度的短轴与沿着其长度的长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毡,其中每一个所述长菱形四边形的周长包括至少两束缚束纱。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毡,其中至少一部分的菱形四边形包括缚束纱,在从与所述基底织物的平面正交的方向观看时,所述缚束纱是经设置以形成所有四个侧边。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毡,其中在包括所述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第一纬纱系统和所述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第二纬纱系统的所述织物带中的纬纱编织是从每公分纱数为8(20.3yarns/in)至每公分纱数为12(30.5yarns/in),且所述四边形在所述短轴处的宽度是介于0.2mm与0.6mm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织物带的至少一部分经纱是用以形成所述压毡中的织物接缝。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压毡是一种有接缝、螺旋缠绕、多轴的压毡,且所述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是一种带体,所述带体与接合至它的邻近的每一邻圈都螺旋围绕以形成管体,所述管体收折以形成具有所述压毡所需宽度与长度的所述两层堆栈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压毡是一种由两片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形成的有接缝的压毡,所述两片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形成具有所述压毡所需宽度与长度的所述两层堆栈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压毡是一种由所述基底织物的所述两层堆栈层所形成的无接头编织压毡,每一层都被编织为无接头环,且其中一层是插入在另一层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在所述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的编织图案中纬纱的一个重复图案中,所述纬纱是排列为使得在所述重复图案中的每一个相邻的成对纬纱之间提供不同的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第一、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距离中的最小者比所述第一、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距离的平均值小10%或更多。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第一、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距离中的最大者比所述第一、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距离的平均值大10%或更多。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压毡,其中在纬纱的一个重复图案中,所述第一、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距离是以所述第一、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距离的平均值的从75%至140%变化。

说明书全文

呈现减少干涉的压毡基底织物

技术领域

[0001] 相关申请案交互参照
[0002] 本申请案主张在2013年2月6日申请的61/761,280的权益,该文件如同完整提出而藉由参照形式并入本案。
[0003]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0004] 本发明是关于意图在作为全宽度平织压毡或在螺旋缠绕多轴压毡中基底织物的两层堆栈排列中使用的单层编织的工业纺织品。特别是与其中至少一些纬纱是缚束的单丝纤维排列的这种纺织品有关,让交迭有两个这种纺织品的架构中的纱干涉图案最小化。

背景技术

[0005] 发明背景
[0006] 在纸张、纸板与类似的纤维素制品的制造中,流浆箱将由大约99%的与大约1%的制纸纤维和其他成分一起组成的稀释浆料纸浆引导至制纸机器的成形区段中的成形织物上。成形织物作为提供制纸纤维的均匀支撑,同时可使充足部分的水通过而排出,使得在抵达成形区段末端时,可保持非常湿润、但黏着的纤维胚网材。此网材接着被移送到机器的加压区段,在加压区段通过机械压而移除更多比例的水份。当网材在一个或更多个压毡上或它们之间被传送通过加压区段,此网材会与织物一起通过在两个相对轧辊之间形成的至少一个加压区。在加压区段之后,该网材接着被送到干燥器区段,在干燥器区段中它通过一系列的加热轧辊被传送,使得剩余的水份可通过蒸发而被移除。
[0007] 压毡在制纸程序中扮演重要的色:它们提供了一种贮槽,从网材排出的水可被带到其中以供后续移除,并且它们也提供了一种均匀的、无标记的表面,网材在通过加压区时可于所述表面上传送。压毡一般是使用编织的基底织物建构而成,在其中针缝了数层相对微细的纤维制毡毛层材料;一般而言,基底织物纱与制毡毛层纤维两者都含有尼龙或类似的聚合物
[0008] 直到最近,压毡都是由两种方式的其中一种所制成。在第一种方法中,基底织物经无接头编织,类似于袜子或管体,因此它不含缝线,并且是根据它将要装设于其中的加压区段需要配合的尺寸。一旦完成这个基底织物,接着将制毡毛层材料层针缝至其中,然后根据习知的方法来完成所述压毡。在装设时,压毡是在为加压区段区域而制成的加压区段区域上方滑动。在第二种方法中,基底织物是经平织为最终毡体的宽度与长度、在相对的纵向端部处产生的接缝区域、与被针缝至基底织物上的制毡毛层层。基底织物一般是多层编织结构,以对最终压毡提供维度上的稳定性与孔洞体积;接缝区域是建构为可允许织物接合于它要通过加压区域的机器上,同时能附加至它要取代的较旧织物。两种方法和架构都已经使用了数年。
[0009] 更近年来,已经提出使用相对较窄(约1公尺)的编织基底织物宽带、而不是使用编织为所欲最终产品全宽度的上述习知基底织物来制造压毡。举例而言,参阅Best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268,076号与Svensson 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360,656号。正如这些专利文件中所述,连续的窄编织基底织物带经过螺旋编织以提供最终织物的所需长度和宽度。这种制造方法已经相当成功,因为它现在不再需要像先前方式般地使用非常宽型的工业纺织机来制造基底织物。相反的,可以使用相对较窄型的纺织机来产生连续的编织基底织物材料带,所述基底织物材料带接着根据螺旋缠绕程序进行组合,其中螺旋缠绕带的相邻圈的纵向边缘通过各种方法的其中一种而一个接着一个地接合。
[0010] 在圈线程序中,织物带从相对较窄型的高速纺织机导出,并且送到间隔需要的距离而设置的至少两个大直径轧辊周围,使它可以对最终产品的所欲机器方向倾斜约从1°至约10°的小角度。每一圈连续的织物带都与先前提供的相邻并且与其接合,以建置出足够长度和宽度的具黏合性、管状的、在宽度方向无接缝的前驱物基底织物。此前驱物基底织物接着从螺旋缠绕设备移除,并且挂置在本身上,因而可在相对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形成折迭区域。折迭区域将被用来在后续制程点中装设接缝;挂置的管体,从折处到折处,现在是大致等于最终织物所需要的长度。
[0011] 当前驱物织物以此方式展平时,从管体每一侧的螺旋缠绕编织材料会变成与彼此内部接触。因为整个基底织物是根据相同的编织图案进行编织,因此在来自相对表面的经纱和纬纱重迭但没有精确对齐的位置处会出现干涉图案,而在整个织物中形成低和高纱密度分布区。使用这种基底织物制成的压毡也将会具有低和高纱密度分布区,其在使用时将导致水从网材中的移除与片材标示不均匀。此外,制毡毛层纤维与基底织物的黏合将会是不规则的、而不是整体均匀的,因为这些纤维将在基底织物的区域中找到「较佳的」锚点,在该处纱线密度相较地更高。压毡将倾向于在从基底织物纱线密度相对较低的那些区域使用期间更快速地平均织布制毡毛层纤维。这接着将影响织物的均匀性,因而影响其在不加入标记下使片材均匀脱水的整体能力。
[0012] 这种在多轴压毡中的干涉现象(也被称为「穆尔(Moire)」效应) 是习知的。Herring等人的WO 2004/099496专利申请案中教示了可通过排列至少一部分的纬纱,通过对织物的编织导入一定程度的无规性,使纬纱不依循线性路径而消除干涉图案。Hawes等人的US7,473,336专利揭露了一种基底织物,其中加工方向(MD)与截面加工方向(CD)纱线是以预定方式排列,使得一对相邻CD纱线之间的距离会与另一对相邻 CD纱线之间的距离不同。
[0013] 由于这个问题的这些解决方式仅达有限的成果,它们都没有提供用于由单层编织结构制成的压毡基底织物。此外,上述技术皆难以使用于制造环境中的任一技术,因为这两种都需要在生产期间进行纺织机设置的操作,而这是不想要的。单层基底织物是有需要的,因为相较于使用双层编织设计制成的类似基底织物而言,它们将提供用于相对较轻的压毡,并且将具有独特的压缩特性,这使得它们适合用于具有相对低加压强度及/或处理较少水份所需的特定制纸应用中。
[0014]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于全宽度、平织压毡基底织物中,其中该基底织物可生产为两个独立的全尺寸片件、然后将其中一个「套入」另一个内部并接着针缝在一起。这种架构也会导致在两层之间发生干涉图案,因两个相对表面中的纱线未对准而形成相对低及高纱密度区域,并基于前述理由而形成不均匀的水份移除与片材标示。
[0015] 习知技术说明
[0016] 使用缚束单丝纤维与其他捻纱结构作为编织压毡基底织物中加工方向(MD)或截面加工方向(CD)纱线的至少一部分是习知的,且这类用法已经被应用来改善制毡毛层锚点与纤维的保持。举例而言,Gstrein 的美国专利第5,618,612号揭露了一种全宽度、平织压毡基底织物,包括细股单丝纤维捻纱作为CD纬纱。Gstrein等人于美国专利第6,699,367中提出了一种接缝毡体,包括了捻合或编合的CD或MD纱线来改善制毡毛层黏合性。所述纱线较佳是含有捻合在一起的三种单丝纤维。
[0017] Hansen于美国专利第5,525,410号中揭露了一种使用缚束尼龙、聚酯或聚酯单丝纤维编织而成的压毡基底织物;并未揭露有用来最小化或消除干涉图案的特定纬纱排列。
[0018] McCarthy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508,094号描述了一种平织或无接头编织的多层压毡基底织物,包含了至少一个细单丝纤维经线系统及至少两层纬线,其中一层纬线可包含承载多成分纱线的聚氨酯涂层负荷。
[0019] Marchand于美国专利第5,651,394号中揭露了一种压毡基底织物,它是使用以MD或CD延伸的椭圆单丝纤维或缚束椭圆单丝纤维编织而成。
[0020] Nakaajima于美国专利第7,478,655号中描述了一种多层纸浆压合织物,包括如纬纱毛绒线、纺制的、植绒的或类似的多丝纤维。
[0021] Hawes等人于美国专利第7,473,336号中揭露了一种多轴压毡,具有增进的压合均匀性与较少的片材标记,其中a)基底织物的MD及/或CD 纱线之间的间隔会改变,或b)在上与下编织层之间放置不织层,或c)上下层的匹配表面经压延以减少纱线曲折的高度并使纱线套迭最小化。
[0022] Best等人的美国专利第7,722,743号揭露了一种产生不织螺旋缠绕的压毡的方法,所述不织螺旋缠绕的压毡含有重迭于彼此上方的MD模与CD模块。
[0023] Kobayashi等人于美国专利公开号2005/0167069中教示了一种压毡基底织物,其中CD或MD纱线中任一者为「合股线(亦即多丝纤维)」,而另一者为单纱。
[0024] Ogiwara的美国专利公开号2010/0200188中揭露了一种压毡,其中在基底织物的纸张侧表面(PS)中的MD或CD纱线中至少其一是多丝纤维纱线;这种架构在多轴类型的基底织物中的用途是为了要增加制毡毛层的黏合性的目的而揭露。Ogiwara也于美国专利公开号2012/0145349 中揭露了一种编织的压毡基底织物,包括额外的经纱,所述经纱含有与剩余基底织物经纱不同的材料,例如捻合的单丝纤维、多丝纤维、纺制的或钉合的纱线,或是具有不同尺寸或组成的纱线。
[0025] Ito的欧洲专利公开号EP2,042,653揭露了一种压毡基底织物,其中是使用平织的软捻合多丝纤维作为经纱或纬纱。
[0026] 习知技术中皆未揭露包括缚束与单丝纤维纬纱的特定排列的单层、平织的或多轴压毡基底织物,其特别适用于消除在压合织物制程期间当两层(或更多层)的单层织物重迭于彼此上方时所产生的纱线干涉图案。

发明内容

[0027] 提供一种压毡,具有编织单层基底织物的两层堆栈层,所述基底织物的每一层是由与第一和第二纬纱系统交织的经纱系统根据定义的单层编织图案所形成。这两层堆栈层是以至少一层制毡毛层层进行针缝。所述编织单层基底织物包括下列特征:
[0028] a)所述经纱系统的经纱是排列成为单层的聚合性单丝纤维,并且是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纬纱系统中的纬纱交织;
[0029] b)所述第一纬纱系统的纬纱包括缚束的聚合性单丝纤维(下称「缚束纱」),且所述第二纬纱系统的纬纱包括单一的聚合性单丝纤维(下称「单丝纤维」);
[0030] c)在一个重复图案的基底织物构造中,所述缚束纱包括介于50%至 85%的纬纱,且所述单丝纤维是介于50%至15%的纬纱;
[0031] d)所述缚束纱是各包含有缚束在一起的至少两股单丝纤维;及
[0032] e)在每一个重复图案中有至少两股缚束纱是彼此相邻的。
[0033] 所述压毡可为由堆栈在一起的两种分开的单层基底织物形成的接缝压毡,其各经编织来提供具有压毡所需长度和宽度的片件。或者是,所述压毡可为接缝、螺旋缠绕、多轴的压毡,包括编织的单层基底织物作为带体,所述带体与接合至它的邻近的每一个相邻圈螺旋缠绕以形成管体,管体挂置形成具有压毡所需宽度及长度的两层堆栈层。作为另一替代方式,所述压毡可以任一构型形成,但不具接缝。在任何情况中,至少一层制毡毛层会被针缝至基底织物。
[0034] 优选地,缚束纱各含有与同样缚束在一起的两股单丝纤维缚束在一起的两股单丝纤维(亦即2x2)。
[0035] 优选地,在基底织物编织图案中,这两个纬纱系统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纱是根据提供不规则间隔纱线序列的图案进行排列,且更优选的,这两个纬纱系统是以不规则的重复纱线序列或次序排列。可产生纬纱不规则间隔的一种优选纱线序列为MMCC(其中M为单丝纤维,而C为缚束纱)。提供不规则间隔纬纱以及不规则重复纱线序列的其他优选序列包括:MCMCC或MCMMCCMCC,或这些纬纱在编织织物带中的其他不规则排列,其中缚束纱包括50%至85%的纬纱,且单丝纤维包括介于50%至15%,且在每一个重复序列中有至少两股缚束纱是彼此相邻的。
[0036] 优选地,在织物编织中的纬纱不规则重复纱线序列为MCMCC。可替代地,纬纱的不规则重复纱线序列为MCMMCCMCC(或诸如此类)。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用语「重复」是指使用作为本发明基底织物中纬纱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纱的不规则重复次序或序列。
[0037] 优选地,每一缚束纱都紧邻于至少一股单丝纤维,而每一股单丝纤维都紧邻于至少一股缚束纱。优选地,在一次重复中任何两股相邻纱线之间的中心线对中心线第一距离与所述重复中第二组不同的相邻纱线之间的对应第二距离不同,其中第一及第二距离两者都与所述重复中第三组不同的相邻纬纱之间的第三距离不同。一般而言,若将在单层编织基底织物中一次纬纱重复图案中的所有纬纱之间的平均距离被视为是理论上100%间隔,则任何两股相邻纬纱之间的中心线对中心线距离将会改变 (例如,若平均纱线间隔为100%,则纱线间隔将会是例如此距离的 105%、140%与75%)。
[0038] 优选地,最小间隔会比平均间隔小10%或以上,且优选地,最大间隔会比平均间隔大10%或以上。
[0039] 我们已经发现,通过仔细选择缚束纱与单一单丝纤维在编织基底织物及织物震点的每次重复图案中的排列次序,现在可能大幅降低或完全消除在平织与多轴类型的压合织物(无论是接缝或无接头)中常见的干涉效应。特别是,通过包括如50%至85%的纬纱的缚束纱,并且通过使它们在织物中以不规则的重复方式排列,使得在每次重复图案中的至少两股缚束纱是彼此相邻的。举例而言,在五股连续纬纱的群组中,其中纱线是以特定次序排列,在一个实例中:单丝纤维(M)、缚束纱(C)、单丝纤维(M)、缚束纱(C)、缚束纱(C),则可获得因在压毡结构中重迭两层单层基底织物而导致的干涉图案的明显减少或消除。
[0040] 这是因为在织布中任何两股相邻纬纱之间的纱线对纱线间隔将因单丝纤维纱线直径与缚束纱比较的不同、以及它们的卷绕行为(由于它们的不同弯曲劲度之故)而不同。我们已经发现,当使重复图案中缚束纱与单丝纤维的次序为不规则时,这些因素结合而于整体织物中呈现纬纱的不规则间隔,这将作用来减少或消除组合布料中的任何干涉图案。
此外,如果这些纬纱是包含在相对高震点处的织物中,依需要的应用而介于至少每公分纱数为8(20.3yarns/in)至多达每公分纱数为12(30.5 yarns/in)或更多,则可得到前述效益。在一个优选具体实施例中,当使用上述纱线次序时,在纬纱震点约每公分纱数为9.4(23.9yarns/in)的织物长度时,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用语「震点 (knocking)」是指编织织物的每单位长度的纬纱数量。
[0041] 在使用作为全宽度平织或多轴压毡中的基底织物的单层编织织物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织物结构藉由下列特征而展示低至零干涉图案:
[0042] a)单层平纹编织结构,
[0043] b)50%至85%的CD纱线(纬纱)为缚束的2x2纱线,排列如下:
[0044] c)不规则间隔纱线序列及/或不规则重复纱线序列,例如MCMCC、  MMCC、或MCMMCCMCC(其中M为单丝纤维,C为缚束纱),
[0045] d)包括缚束纱的单丝纤维直径是0.2mm(=0.2x 2x 2),
[0046] e)剩余的50%至15%的CD纱线(纬纱)为直径0.3mm的单丝纤维,
[0047] f)MD单丝纤维为直径0.4mm,
[0048] g)织物是在震点处编织为介于约每公分纱数为8(20.3yarns/in)至多达每公分纱数为12(30.5yarns/in),
[0049] h)基底织物是根据任一习知螺旋技术或全宽度平织技术进行组合,以形成双层架构(亦即,袜子挂置);
[0050] i)经纱是视情况地于侧向端部处暴露,以形成接缝回路;及
[0051] j)规则的/惯常的制毡毛层是根据习知技术而被针缝至基底织物。
[0052] 所产生的织物展示改进均匀度的制毡毛层纤维分布、制毡毛层对基底织物的黏合性及纤维定(其将导致改进的视觉外观及较长的毡体寿命)。另一优点是相对于不具有此结构的类似织物而言可更快速磨合与改善压力均匀性。另一优点为,与在MD或CD方向具有含100%缚束纱的基底织物的压毡比较时,具有更高的孔洞体积。
[0053] 使用本发明结构的基底织物所制成的压毡展示比习知织物改进的均匀性,这是因为在压毡制造期间使两层这类纺织品重迭在彼此之上而产生的干涉效应的消除。
[0054] 优选地,包含有含缚束纱的第一纬纱系统的每一个各自的单丝纤维都具有圆形截面,且具有约0.2mm的直径。优选地,包含单一单丝纤维的第二纬纱系统的各自纬纱也具有圆形截面,且具有约0.3mm的直径。然而,根据需求,也可能在任何纬纱系统中使用截面形状及尺寸或直径大于或小于这些数值的纱线。
[0055] 优选地,包含经纱系统的单丝纤维的直径会比第二纬纱系统的单丝纤维的直径大约33%。更优选地,经纱的直径约为0.4mm。若根据需求而调整了第二纬纱系统中的单丝纤维的直径或尺寸,则需要相应地增加或减少经纱的直径或尺寸。
[0056] 优选地,本发明的基底织物是编织为具有至少约每公分纱数为8 (20.3yarns/in)的震点,且范围可高达每公分纱数为12(30.5yarns/in) 或更高,依需求而定。优选地,震点是至少约每公分纱数为9(23yarns/in),且更优选地是约每公分纱数为9.4(23.9yarns/in)。
[0057] 优选地,在任两股相邻纱线之间的间隙或间隔与在这些纱线中每一者的任一侧上的不同。
[0058] 优选地,形成本发明的织物中所使用的聚合性单丝纤维的聚合物是聚胺纤维(PA)。更优选地,聚胺纤维是PA-6、PA-6/6、PA-6/10、PA-6/11 或PA-6/12其中一种。使用由不同于单一或缚束纬纱的聚胺纤维所制成的经线材料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59] 优选地,本发明的基底织物是根据平织方式而编织,因为已经发现到这种结构提供可轻易接缝的最稳定布料;然而,其他的编织图案也会是合适的。
[0060] 优选地,在编织织物中,两个纬纱系统中每一个纬纱系统的个别纬纱之间的纱线对纱线分隔(或间隔)是不规则的,且织物震点是至少约8 yarns/cm(20.3yarns/in.),且优选地约为9.4yarns/cm(23.9yarns/in.)。较优选地,纱线对纱线分隔是不规则的,且在一个重复图案中存在有相邻纬纱间的至少三个不同分隔距离,其中分隔距离的变化量为一个纬纱重复图案中平均纱线分隔距离的至少±10%。另更优选地,在一次纬纱重复图案中,纱线对纱线的分隔距离的变化量是从平均纱线分隔的约75%至约140%。注意这些条件应用于最终织物;在编织程序期间,各自纬线之间的纱线对纱线间隔是未经机械调整的;间隔是因缚束纱和单丝纤维之间的尺寸差异与劲度(及卷绕行为)而改变。由于经线是在张力下通过纬线上下方,缚束纱会比单丝纤维卷绕更多;根据在既定纱线前方的纱线类型而定,这将结合影响两者之间的纱线间隔。这是在两股缚束纱之间有相对较大距离、而在缚束与单丝纤维之间有较小距离的原因,并且该距离会随缚束纱在单丝纤维「前方」或者后方而改变,见图5与图9 中的距离A与C。
[0061] 优选地,在使用本发明的基底织物组合而成的压毡中,至少有两层基底织物层是重迭在彼此之上的,因此第一层的经纱与纬纱和第二层的经纱与纬纱会一起排列,以提供多个开口,在从与基底织物平面正交的方向观看时,每一个开口都是呈长菱形四边形的形状,该四边形具有横跨它的宽度的短轴,以及沿着它的长度的长轴。
[0062] 优选地,所述多个四边形中至少一些四边形的周长包含至少两股缚束纱,定位为可形成四边形的四个侧边中的两个侧边;更优选地,所述多个长菱形四边形中有至少一部分的周长包含三股缚束纱。优选地,所述多个长菱形四边形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的周长包括至少四股缚束纱,定位以形成四边形的四个侧边中的每一个侧边。
[0063] 优选地,四边形在短轴处的宽度是介于约0.2mm与0.6mm之间。
[0064] 优选地,基底织物带的至少一部分经纱是用以形成压毡中的织物缝口。附图说明
[0065] 图1是习知单层基底织物的部分示意图;
[0066] 图2是习知双层压毡基底织物的部分示意图,所述基底织物包括重迭的两层图1所示的单层基底织物;
[0067] 图3是照片,显示以图2所示方式排列的习知双层基底织物的一部分;
[0068] 图4描绘图2中呈现的基底织物较大区域中产生的干涉图案;
[0069] 图5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单层编织基底织物的一部分;
[0070] 图6是根据图5所示具体实施例的单层基底织物的一部分的照片;
[0071] 图7是说明由图5与图6中所示两层织物组合而成的双层基底织物的部分示意图;
[0072] 图8是以图7所示方式组合而成的双层织物的一部分的照片;及
[0073] 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单层编织基底织物的一部分。
[0074] 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单层编织基底织物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在习知螺旋缠绕压毡(下称「多轴」)或双层结构(包括一层单层织品挂置在另一层内部)的平织压毡(下称「平织」)的组合中,例如图1 中100的基底织物是从单一单丝纤维经纱12与单一单丝纤维纬纱14根据如图所示的平织或是如适用于所欲末端使用的其他期望图案编织而成。在多轴织物中,基底织物100是螺旋缠绕为窄带,来提供最终织物为形成管状袜状结构所需要的长度与宽度,它在自身上压平来形成两层堆栈层;在平织结构中,两层基底织物100是各经分别编织为需要的宽度与长度,然后将其中一个插入到另一个内部。在图1中,距离X表示在习知单层基底织物100中单一单丝纤维纬纱14的规则纱线对纱线间隔,该间隔在编织基底织物的整个长度中都持续。当组合的基底织物要变成双层结构时,通常是以图2所示方式重迭两层单层基底织物100。
[0076] 图2说明了第一织物层100a中的经纱和纬纱12a、14a在与第二织物层100b的经纱与纬纱12b、14b组合在一起来形成双层织物200时的排列方式,所述双层织物200可为平织或多轴结构。在组合期间,经纱12a 可对最终织物的所欲加工方向(MD)呈小角度偏斜或倾斜,该小角度是介于约1°至约10°,同时在第二层中,经纱12b可对MD呈相似但相反角度的倾斜。由于每一层100a、100b中的纬纱14a、14b是编织为垂直于经纱,并且每一个以固定的规则距离X与下一个分隔,因此它们会因经纱的倾斜角度而彼此间呈现一个角度Θ,并且形成长菱形四边形开口,例如30与31。这些开口在组合织物的整个宽度与长度上规则地重复发生,如图4所示。每一个开口30、31的内部都具有比周围区域更少的纱线12a、 12b、14a、14b,且每一个开口在所有四个侧边上都以单丝纤维纱线14a、 14b镶边。
[0077] 在习知双层基底织物(例如200)中,经纱12a、12b和纬纱14a、 14b两者通常都是根据平织图案编织而成的单股聚酰胺单丝纤维,具有直径约为0.4mm的圆形截面,震点约为8yarns/cm(20yarns/in.),这是这些织物所常见。在这个纱线密度下,且当单一单丝纤维被使用且以规则纬纱间隔X排列时,图2所示的四边形开口30、31在它们的较短轴50 上约测得为0.86mm。当制毡毛层(未示)在后续组合步骤中被针缝至基底织物200中时,在开口30、31上方的制毡毛层纤维的缠结与锚点将会比纱线密度较高的区域中得到的锚点少,且相邻基底织物纱线之间的开口会较小。在使用时,使用如基底织物200所制得的压合织物将倾向于比在纱线密度较高的织物其他区域更直接地在邻近这些开口区域30、31 处脱落制毡毛层纤维。
[0078] 图3是由两层单层基底织物100a、100b组合而成的习知双层基底织物200的照片,其中各单层基底织物是以图1所示方式建构而成,因此它们(及它们的组成纱线)都相对于彼此而倾斜一个角度Θ,如图2所示。在图3中,相似的部分都是以图2中相同标号来表示。形成低纱线密度开口30、31(及对应的较高纱线密度区域)的纱线干涉图案是清楚可见的,且被重制于图4中织物200的较大区域以求清晰。
[0079] 图4为图2与图3中所示双层基底织物200的较大区域的示意说明,包括多个长菱形四边形开口,其中一部分是标示为30、31、32、33、34 与35。从图4可明显得知,由具有相同编织图案、纱线尺寸与间隔的两层织物100a、100b迭加所产生的干涉图案将导致多个开口30至35形成在所产生的织物200的整个宽度与长度上,在使用于压毡时,它们会因为制毡毛层纤维密度变化导致的不均匀水分移除而明显成为加入到片材中的标记。
[0080] 因此,需要的是一种会增加可用制毡毛层锚点位置数量、打断长菱形四边形开口规则性(亦即干涉图案)及减少它们在所产生双层织物中的尺寸的纱线排列。本发明独特地解决了这些需求。
[0081]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单层编织基底织物500的一部分的示意说明,基底织物500包括两个新颖纬纱排列的完整重复图案R1 与R2。这种织物的照片是呈现在图6中。在织物500中,经纱512是垂直排列的单一聚合性单丝纤维,而依序编号为540至552的纬纱则是水平排列并且包括缚束纱540、542、544、545、547、549、550与552的第一系统,及单丝纤维541、543、546、548与551的第二系统。如图所示,单丝纤维及缚束纱是根据不规则重复的MCMCC序列而排列,其中 M表示单一单丝纤维纱线,C表示缚束纱;图标为两个重复图案。
[0082] 从图5上方开始,在第一重复图案R1中,纬纱包括单丝纤维541,然后是缚束纱542,然后是单丝纤维543,然后是两股缚束纱544和545。此一相同序列也在紧邻的第二重复图案R2中重复,第二重复图案R2包括单丝纤维546,然后是缚束纱547、单丝纤维548及连续两股缚束纱549 与550。重复图案R1和R2的纬纱排列是以这个方式重复发生于整个单层织物500。在每一个重复图案R1与R2中,代表在任一方向中分隔任何两股连续纱线的中心线对中心线间隔的间隔或间隙A、B与C是不相等的(亦即A≠B≠C)。
[0083] 在图5与图6所示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纬纱排列的每个重复图案中,可见在重复图案R1中各五股纬纱相邻对的中心线之间有三个不同距离。间隔或间隙C是发生于单丝纤维541与缚束纱542之间;间隙A(三个间隙中最小者)是发生在缚束纱542与单丝纤维543之间。间隙C再发生于单一单丝纤维543和缚束纱544之间。间隙B(三个间隔中最大者) 发生于相邻的缚束纱544和545之间。这会接着缚束纱545与单丝纤维 546之间的间隙A。然后R1的纬纱排列重复于R2中。间隔C为两个前述间隙尺寸A和B之间的中间尺寸。优选地,最小的间隔或间隙A比平均值小10%或更多,且更优选地,最大的间隙B在尺寸上比平均间隔大 10%或更多。
[0084] 因为各缚束纱和单丝纤维的不同尺寸、在经纱与它们交织时它们的劲度或相对挠性、以及它们在重复图案中的位置,不同的间隙尺寸A、B 与C会发生于每个重复图案(例如R1)中。已知比起单丝纤维(例如541、 543与546),缚束纱(例如542、544、545)劲度较低(因此更具挠性)。在由经纱交织时,缚束纱会倾向于比单丝纤维有更大程度的弯曲或卷绕,使它们看起来会像是被推得更靠近紧邻的纱线,于图5的纱线540与541、或542与543之间形成小间隙(例如A)。这种不同的卷绕行为也以同样方式作用而于两股缚束纱544和545之间、以及在单丝纤维与缚束纱541 和542、或543和544之间形成间隙B与间隙C。单丝纤维与缚束纱的重复序列利用这个特征,于每一重复图案的纱线之间提供三种不同的间隙或间隔,来产生充分的纱线间隔随机性而使干涉最小化。重复的纱线序列进一步确保如图7中所示的双层结构中的每一个长四边形开口在至少两个(即多达全部四个)侧边上都被缚束纱围绕。
[0085] 在一个优选的具体实施例中,如果加总在重复图案R中所指五股纱线之间的五个间隙尺寸并计算它们的平均值,并且将该平均值视为理论上的100%的间隔,则间隙A会是例如该平均值的75%(亦即比平均的纱线对纱线中心线间隔小了25%),间隙B会是平均间隔的140%(亦即比平均值大40%),而间隙C会是平均间隔的105%。也可知对于重复图案中的任何已知纱线而言,在该纱线与任一侧边上的纱线之间的间隔或间隙总是不同。我们已经发现,这种独特的、不规则的纱线排列有效降低及实质上消除组合织物之间的纱线干涉。我们也已发现,因为纬纱含有两种系统的纬纱(即缚束的单丝纤维纱线与单一单丝纤维纱线),该排列在使用时对消除纱线干涉及增加制毡毛层黏合性特别有效,因为现在在本发明结构中可用的锚点位置数量增加了。
[0086]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单层基底织物500的一部分的照片,它是为了更清楚说明图5。在图6中,经纱512在整个照片中是垂直排列,而纬纱是水平排列且被依序编号为540至552。图6显示关于图 5中所说明的两个纬纱排列重复图案R1和R2。图6也显示在纬纱540 至552之间的间隙A、B与C,各具有与彼此不同的尺寸。应注意纬纱 540至552是全部以9.4yarns/cm(23.9yarns/in.)的相同震点进行编织;然而在编织期间,这些纱线会根据它们在织物中的位置而倾向于彼此不同地移动或漂移,如先前所述。这会对本发明的单层织物中的纬纱间隔产生一定程度的随机性,这在以相同震点编织的习知全单丝纤维、或交替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纱排列中是无法实现的。在图6中,经纱512是直径为0.4mm的聚酰胺单丝纤维,缚束纱50、542、544、545为直径0.2mm 的缚束的聚酰胺单丝纤维缚束对(亦即0.2x 2x 2),而单丝纤维541、543、 546的直径为0.3mm。
[0087]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双层基底织物600的示意说明,该基底织物600 包括两层例如关于图5与图6所描述的单层织物500a、500b。如图7所示,织物500a是重迭在织物500b的上方。为求清晰,仅指出包括纬纱540a至546a的织物500a的一个重复图案,它包括单丝纤维541a、然后是缚束的单丝纤维542a、单丝纤维543a、以及缚束纱544a与545a。织物层500a相对于织物层500b呈倾斜,长菱形四边形开口成形开口(例如630、631)是于整个组合织物600中形成。
[0088] 四边形630的周长是由织物层500a中的缚束纱542a与单丝纤维541a 形成;剩下的两个侧边是由位于层500a下方的织物层500b中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纱形成。四边形630的短轴标示为650。四边形631的周长包括四股缚束纱,其中两股544a和545a来自织物层500a,剩下的两股是来自织物层500b;它的短轴标示为651。织物是根据图7所示纱线排列而编织,此织物的照片显示于图8中。
[0089] 如图8所示,其显示出使用由例如图5与图6所示的两层单层织物以图7所示的经纱与纬纱排列形成的织物600,其中纬纱是根据先前讨论的MCMCC重复图案而排列,因此有至少55%的组成纱线是缚束的单丝纤维,而剩下的45%是单一的单丝纤维。这些纬纱的尺寸与形状可根据需求而加以调整;我们已经发现,前述纱线尺寸与排列是特别合适的。
[0090] 如图8所示,长菱形四边形开口630的长轴在一侧边上由两股单丝纤维予以镶边,而在另一侧边上由两股缚束的单丝纤维予以镶边,使得这两股单丝纤维定义开口的浅「V」型区域的全长周长,而两股缚束的单丝纤维形成相对侧边的全长度周长。然而,开口631的周长是由沿着所有四个侧边排列的缚束单丝纤维所形成。在根据图7与图8所示排列组合的织物中,短轴650的长度可介于约0.51mm(对于周长是由两股单一单丝纤维与两股缚束纱形成的开口,例如630)与约0.26mm(对于在所有四个侧边上都由缚束纱予以镶边的开口(例如631)的短轴651)之间。与习知织物相比,这些开口630、631较不密集,且开口的尺寸(由短轴长度所定义)也是一种改良且已经发现是可接受的。
[0091]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单层编织基底织物700的一部分的示意说明。在织物700中,经纱712是垂直地排列为平行于标示MD 的箭头,而纬纱(由依序编号为740至
753且包括单丝纤维如741、743、 744、747、750和752的两个纱线系统组成),而缚束纱740、
742、745、 746、748、749、751和753是水平地排列于整个页面中,与MD呈直角。一个纬纱排列重复图案是标示为R1,它包括根据表示为MCMMCCMCC 的第二不规则重复序列而排列的9股纱线(编号为741至749),其中M 为单丝纤维,C为缚束纱。
[0092] 从图9的上方开始,交替的纬纱的一个重复图案R1包括单丝纤维 741,然后是缚束纱742、两股单丝纤维743与744,然后是两股缚束纱 745与746、单丝纤维747,以及两股缚束纱748与749。这个相同排列在上接续的R1中重复,以单丝纤维750开始,然后是缚束纱751、单丝纤维752、缚束纱753等,与R1中所示方式相同。这个纬纱排列重复 9股纬纱,并且以此方式重复发生于整个单层织物700。此外,可见在任一方向中分隔任意两股连续纱线的空间并不是不变的,如括号中间隔A、 B、C与D所示,它们代表在织物700的重复图案R1中相邻单丝纤维与缚束纱之间的中心线对中心线间隔。在此第二具体实施例中,两股单丝纤维
743与744是排列在彼此之后,以形成间隙D。如先前所述,如果将在重复图案R1中指出的9股纱线之间的8个间隙尺寸加总并计算它们的平均值,并且将该平均值视为理论上的100%间隔,则间隙A会是例如该平均值的75%(亦即它比平均的纱线对纱线中心线间隔小25%),间隙B会是该平均值的140%(即大于该平均值40%),间隙C会是平均间隔的105%,而间隙D会是平均间隔的大约110%。也可知对于重复图案中的任何已知纱线而言,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隔或间隙在任一侧边上总是不同。
[0093]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单层编织基底织物800的一部分的示意说明。在织物800中,经纱是垂直排列,而纬纱(由依序编号为841至848且包括单丝纤维如841、842、845和846的两个纱线系统组成),而缚束纱843、844、847和848是水平地排列于整个页面中,与 MD呈直角。一个纬纱排列重复图案标示为R1,它包括表示为MMCC 的4股纱线(编号为841至844),其中M为单丝纤维,C为缚束纱。
[0094] 从图10的上方开始,交替的纬纱的一个重复图案R1包括单丝纤维 841与842,然后是缚束纱843与844。此纬纱排列重复4股纬纱,并以此方式重复发生于整个单层织物800。此外,可见这是一种不规则间隔纱线序列,其中在任一方向中分隔任何两股连续纱线的空间并不是不变的,如括号中间隔A、B、C与D所示,它们代表在织物800的重复图案R1 中相邻单丝纤维与缚束纱之间的中心线对中心线间隔。在此第三具体实施例中,两股单丝纤维841与842是在彼此之后排列,以形成间隙D。间隙C是于单丝纤维842与缚束纱843之间形成。间隙B是于两股缚束纱843与844之间形成。间隙A是于缚束纱844与开始下个重复图案的单丝纤维
845之间形成。因此,虽然纱线序列看起来是规则的,但因为是不同纱线类型之故,间隔会是不规则的。
[0095] 因此,从检验图式可清楚得知本发明织物的新颖纱线排列的数个优点。首先,纱线排列看起来将有效减少根据相同设计及以相同材料编织而成的两层单层织物重迭在彼此之上以形成双层基底织物时所产生的长菱形四边形开口的尺寸。举例而言,如关于图3与图8所示,这个尺寸可减少达40%至70%,从习知技术中的约0.86mm降至本发明织物中的 
0.51与0.26mm。这是因为不规则分隔的纱线序列之故,且更优选地,是因为组和不规则分隔的纱线序列与不规则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纱重复序列、以及编织基底织物的震点比习知技术更高的原因。第二,每一个四边形开口都由至少两股(多达四股)缚束纱镶边(见图7与图8),这会增加在制毡毛层被针缝至织物时制毡毛层附着位置的可用数量,因而减少完成的织物中的制毡毛层的掉落,因为比起整体仅含单一单丝纤维纱线的结构,这些缚束纱将更可靠且稳固地固持并锁定制毡毛层纤维。这提供了在抄纸机上的可用寿命期间具有改进的制毡毛层纤维分布及均匀性的新颖织物。第三,根据前述不规则重复序列排列的单丝纤维与缚束纱的混合物可用于维持压毡中的孔洞体积(因为单一单丝纤维在以与缚束单丝纤维相同方式使用期间不会倒塌,有助于提供毡体的更快速磨合),并且减少所产生的织物中的任何干涉图案。由使用单丝纤维经纱而产生的一个附加优势是,使用这些纱线(它们是MD织物的组成)形成缝圈的能力。这将有助于简化机器上的缝口装设与闭合,无论本发明的基底织物是提供作为平织或多轴结构。当然,也可能提供任一结构,使得它是无接头的或不含缝口,其中一个循环被插入另一个内以形成堆栈层。
[0096] 符号说明
[0097] 12:经纱
[0098] 12a、12b:在第一与第二层100a、100b中的经纱
[0099] 14:纬纱
[0100] 14a、14b:在第一与第二层100a、100b中的纬纱
[0101] 30、31、32、33、34、35:长菱形四边形开口
[0102] 50:30、31的短轴
[0103] 100:单层的习知基底织物
[0104] 100a:第一单层基底织物
[0105] 100b:第二单层基底织物
[0106] 200:包括织物100a、100b的双层基底织物
[0107] 500:第一具体实施例
[0108] 512:第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经纱
[0109] 512a、512b:在重迭置于织物600中时每一层织物500的经纱
[0110] 540至552:第一具体实施例500中的纬纱
[0111] 600:由两层织物500组合而成的双层织物
[0112] 630、631:织物600中的菱形长四边形开口
[0113] 650、651:四边形630、631的短轴
[0114] 700:第二具体实施例
[0115] 712:第二具体实施例中的经纱
[0116] 740至753:第二具体实施例中的纬纱
[0117] 800:第三具体实施例
[0118] 841至848:第三具体实施例中的纬纱
[0119] A:第一纬纱对纬纱间隔
[0120] B:第二纬纱对纬纱间隔
[0121] C:第三纬纱对纬纱间隔
[0122] D:第四纬纱对纬纱间隔
[0123] R、Rl、R2:纬纱的一次重复图案
[0124] X:习知纬纱间隔
[0125] Θ:两织物层中纬纱之间形成的角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