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吸嘴

申请号 CN201611116202.8 申请日 2016-12-07 公开(公告)号 CN106974590A 公开(公告)日 2017-07-25
申请人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反町干夫;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在缝隙内容易移动且容易吸引尘埃的缝隙 吸嘴 。在前端敞开的筒状的缝隙吸嘴(1)中,前端的吸入口(3)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凸部(5、5)以及设置于所述凸部之间的一对凹部(6、6),因此凸部的前端与作为吸引面的缝隙(101)的底面(102)部分地 接触 ,所以能够使缝隙吸嘴沿着底面容易移动,并且不论缝隙吸嘴和吸引面的 角 度如何,都能够从凹部吸引周围的外部空气,因此能够确保吸引 力 。另外,从凸部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凸部的边缘(5F、5F)呈圆弧状地突出,因此不论倾斜方向如何,无论使缝隙吸嘴沿着底面向哪个方向移动,局部的磨损都变少,另外,能够顺畅地改变缝隙吸嘴相对于底面的角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缝隙吸嘴,是前端敞开的筒状的缝隙吸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的开口部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凸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一对凸部之间的一对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吸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凸部呈面对称,所述一对凹部呈面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隙吸嘴,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一对凸部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的边缘呈向前端侧凸出的曲线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隙吸嘴,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一对凸部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的边缘呈圆弧状地突出。

说明书全文

缝隙吸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所使用的缝隙吸嘴。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这种缝隙吸嘴,在具有吸尘器主体、连接软管、手柄部、延长管以及吸入嘴的吸尘器中,存在作为附属件而具有缝隙吸嘴的吸尘器(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吸尘器中,能够将缝隙吸嘴插入窄且深的槽中而吸引灰尘。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8079号公报
[0005] 上述缝隙吸嘴由于前端的吸入口形成为斜直线状,因此,在将吸入口与槽的底部贴合时,吸入口会被底部堵塞,不能很好地吸入灰尘,另外,难以移动。因此,即使想要一边将吸入口的基端侧从底部抬起,一边使吸入口的前端与槽的底部接触地移动,若将基端侧抬得过高,也有可能使吸引降低。另外,未必能够在保持着与槽的度的状态下使缝隙吸嘴移动,有可能由于在移动中缝隙吸嘴的角度改变而导致在槽中吸引力产生不均匀。而且,存在如下担忧:在移动时吸入口的前端局部地磨损或者因前端的滑动而对槽的底部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以上的问题、在缝隙内容易移动且容易吸引尘埃的缝隙吸嘴。
[000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缝隙吸嘴是前端敞开的筒状的缝隙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的开口部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凸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一对凸部之间的一对凹部。
[0008]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缝隙吸嘴,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部呈面对称,所述一对凹部呈面对称。
[0009]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缝隙吸嘴,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一对凸部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的边缘呈向前端侧凸出的曲线状。
[0010] 而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缝隙吸嘴,在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一对凸部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的边缘呈圆弧状地突出。
[0011] 发明效果
[0012]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缝隙吸嘴,通过如以上那样地构成,由于凸部的前端与缝隙的底部等吸引面部分地接触,因此,不论缝隙吸嘴与吸引面的角度如何,都能够从凹部吸引周围的外部空气,所以能够确保吸引力,并且容易沿着吸引面移动。
[0013] 另外,通过使凸部及凹部呈面对称,在使缝隙吸嘴在吸引面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时,即使缝隙吸嘴相对于吸引面的倾斜变成相反,只要倾斜角度的绝对值相同,外部空气向缝隙吸嘴的流入面积也不会改变,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吸引面的尘埃,还能使缝隙吸嘴容易地双向移动。
[0014] 另外,由于凸部的边缘呈凸曲线状,因此在使缝隙吸嘴沿着吸引面移动时,局部的磨损变少,另外,能够顺畅地改变缝隙吸嘴相对于吸引面的方向。
[0015] 而且,由于一对凸部的边缘呈圆弧状地突出,因此不论左右哪一方向,无论使缝隙吸嘴沿着吸引面向哪个方向移动,不仅局部的磨损都变少,另外,能够顺畅地改变缝隙吸嘴相对于吸引面的角度,而且,由于使缝隙吸嘴的倾斜变化的过程中的外部空气向吸入口的流入面积几乎不变,因此能够很好地吸引吸引面的尘埃。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侧视图。
[0017]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
[0018] 图3是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前端侧放大后的主视图。
[0019]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
[0020]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0021] 图6是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前端侧放大后的主视图。
[0022] 图7是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前端侧放大后的侧视图。
[0023] 图8是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前端侧放大后的侧视图。
[0024] 图9是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前端侧放大后的侧视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 缝隙吸嘴
[0027] 2 吸嘴主体
[0028] 3 吸入口(开口部)
[0029] 5 凸部
[0030] 6 凹部
[0031] 101 缝隙
[0032] 102 底面(吸引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另外,以下说明的全部结构并不一定是本发明的必须的要件。
[0034] [实施例1]
[0035]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基于图1~图5进行说明。附图标记1是本发明的缝隙吸嘴。该缝隙吸嘴1为合成树脂制,具有圆筒形的吸嘴主体2,在该吸嘴主体2的前端设置有作为开口部的吸入口3而使前端敞开,另外,吸嘴主体2的基端敞开。
[0036] 所述吸嘴主体2的前端的吸入口3具有在该吸嘴主体2的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凸部5、5以及设置于所述一对凸部5、5之间的一对凹部6、6。换言之,在一对凹部6、6之间设置有一对凸部5、5。
[0037] 一对凸部5、5呈相同形状,并且一对凹部6、6呈相同形状。另外,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相对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第一面呈面对称,并且一对凹部6、6的边缘6F、6F相对于包含所述中心轴Z的第二面呈面对称。这也意味着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相对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第二面呈面对称,并且一对凹部6、6的边缘6F、6F相对于包含所述中心轴Z的第一面呈面对称。此外,第一面是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义的假想面,在图2的视线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面是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义的假想面,在图1的视线方向上延伸。
即,第一面与第二面正交
[0038] 另外,如图1所示,从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圆弧状地突出。如上所述,从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形成为向前端侧凸出的曲线状。此外,在该例子中,边缘5F、5F形成为半圆状。
[0039] 另外,在所述吸嘴主体2的凹部6、6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作为空气导入口的一对切口部7、7。在该例子中,切口部7、7在吸嘴主体2的长度方向上较长地形成。此外,虽然切口部7、7与一对凹部6、6连续地分别形成,但切口部7、7并不构成凹部6、6。因此,例如,虽然一对凹部6、6呈面对称,但一对切口部7、7可以不呈面对称。此外,所述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第一面正交。
[0040] 所述吸嘴主体2与延长管11的前端连接,该延长管11的基端与吸尘器的吸入口(未图示)可装卸地连接。另外,所述延长管11具有前端部12及基端部13。另外,在前端部12的前端设置有转动连结部14,通过该转动连结部14,所述吸嘴主体2以其中心轴Z为中心可转动地设置。而且,在延长管11的前端部12和基端部13之间设置有转动部15,前端部12以设置于该转动部15的直径方向上的连结轴16为中心相对于基端部13进行角度转动,能够改变前端部12相对于基端部13的方向。
[0041] 在所述延长管11的基端设置有连接部17,该连接部17与弯曲自由的软管(未图示)连接,通过将该软管相对于吸尘器的吸入口(未图示)进行插拔,缝隙吸嘴1及延长管11与吸尘器的吸入口可装卸地连接。
[0042]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软管将延长管11和缝隙吸嘴1与吸尘器的吸入口连接,将吸尘器的开关打开,从缝隙吸嘴1的吸入口3进行吸引。将该缝隙吸嘴1的前端插入缝隙101,使缝隙吸嘴1的前端与作为缝隙101的吸引面的底面102接触。这样一来,缝隙吸嘴1的前端与底面102部分地抵接,两侧的凹部6、6没有被底面102堵塞,因此能够将积存在底面102的灰尘和外部空气一起很好地吸引。而且,在使缝隙吸嘴1移动时也同样地,仅其前端与底面102部分地滑动接触,并且前端的边缘5F呈圆弧状,因此,不论底面102和缝隙吸嘴1所成的角度如何,都能够减小底面102与缝隙吸嘴1的前端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在前端与底面102接触的状态下使缝隙吸嘴1顺畅地移动。而且,如图5所示,以吸嘴主体2的基端侧成为中心侧的方式使吸嘴主体2摆动,即使缝隙吸嘴1相对于底面102的倾斜变成相反,只要缝隙吸嘴1的倾斜角度的绝对值相同,外部空气向缝隙吸嘴1的吸入口3的流入面积也不会改变。另外,由于使缝隙吸嘴1的倾斜变化的过程中的外部空气向吸入口3的流入面积几乎不变,因此能够很好地吸引底面102的尘埃。
[0043]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前端的边缘5F呈凸曲线状,因此能够很好地改变缝隙吸嘴1的斜度。即,在使缝隙吸嘴1在缝隙101内移动时,即使缝隙吸嘴1的斜度改变,由于是缝隙吸嘴1的前端的边缘5F和底面102的接触点在移动,因此也难以引起缝隙吸嘴1的前端局部地磨损这样的情形。而且,在缝隙吸嘴1的凸部5的边缘5F呈圆弧状的情况下,在向作为吸引面的底面102的长度方向移动时,能够使缝隙吸嘴双向平滑地移动。
[0044] 而且,即使吸入口3吸引纸等而被堵塞,也能从切口部7、7继续吸引外部空气,因此不会对吸尘器的电机等施加过大的负荷,另外,即使不停止吸尘器,也能从吸入口3取下纸等。
[004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前端敞开的筒状的缝隙吸嘴1中,作为前端的开口部的吸入口3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凸部5、5以及设置于所述一对凸部5、5之间的一对凹部6、6,由此,凸部5、5的前端与作为缝隙101的吸引面的底面102部分地接触,因此不论缝隙吸嘴1和吸引面的角度如何,都能够从凹部6、6吸引周围的外部空气,因此,能够确保吸引力,并且容易沿着底面102移动。
[0046] 另外,由于一对凸部5、5呈面对称,一对凹部6、6呈面对称,因此在使缝隙吸嘴1在作为吸引面的底面10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时,即使缝隙吸嘴1相对于底面102的倾斜变成相反,外部空气向缝隙吸嘴1的流入面积也不变,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底面102的尘埃,也能使缝隙吸嘴1容易地双向移动。
[0047] 另外,由于从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向前端侧凸出的曲线状,因此在使缝隙吸嘴沿着作为吸引面的底面102移动时,局部的磨损变少,另外,能够顺畅地改变缝隙吸嘴1相对于底面102的方向。
[0048] 而且,由于从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圆弧状地突出,因此不论左右哪一方向,无论使缝隙吸嘴沿着作为吸引面的底面102向哪个方向移动,局部的磨损都变少,另外,能够顺畅地改变缝隙吸嘴1相对于底面102的角度。
[0049] 以下,作为实施例的效果,从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前端的边缘5F、5F形成为半圆状,因此在接近180度(从直立状态至左右90度)的较宽的角度范围内,凸部5、5与底面102接触,因此能够以任何的倾斜角度很好地吸引缝隙101内的尘埃,并且凸部5、5的局部的磨损变少,另外,能够顺畅地改变缝隙吸嘴1的方向。而且,由于在吸嘴主体2的基端侧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作为空气导入口的切口部7、7,因此即使吸入口3吸引纸等而被堵塞,也能从切口部7、7继续吸引外部空气,因此不会对吸尘器的电机等施加过大的负荷。另外,通过转动连结部14,吸嘴主体2以其中心轴Z为中心可转动地设置,因此能够调整吸嘴主体2相对于中心轴Z的方向。而且,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以与中心轴Z正交的直径方向上的轴为中心形成为半圆状,因此在吸嘴主体2的内外表面上边缘F的面成为相同形状的半圆状。
[0050] [实施例2]
[0051] 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对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地进行详细记述。图6表示空气导入口的变形例。在实施例2中,在与凹部6、6分开的位置处,在所述吸嘴主体2上形成有作为空气导入口的通孔21。在该例中,在吸嘴主体2的与一对凹部6、6的底部位置分开的基端侧开设有圆形的通孔21。
[005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吸入口3吸引纸等而被堵塞,也能从通孔21继续吸引外部空气,因此不会对吸尘器的电机等施加过大的负荷,即使不停止吸尘器,也能取下纸等。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005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与凹部6、6分开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空气导入口的通孔21,因此即使吸入口3被堵塞,通孔21也难以被堵塞,能够确保从通孔21的吸引。
[0054] [实施例3]
[0055]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对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地进行详细记述。图7表示吸入口3的变形例。在实施例3中,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如下形状:通过圆弧部23连结等腰三角形的一对斜边部22、22的前端。一对斜边部22、22所成的角度θ为锐角,在图中为60度。另外,一对凸部5、5呈相同形状,并且一对凹部6、6呈相同形状。另外,一对凸部5、5相对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所述第一面呈面对称,并且一对凹部6、6相对于包含中心轴Z的所述第二面呈面对称。此外,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定义如实施例1中所述。即,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正交。
[005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前端设置圆弧部23,从所述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向前端侧凸出的曲线状,因此与技术方案1~3对应地起到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0057] [实施例4]
[0058]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对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地进行详细记述。图8表示吸入口3的变形例。在实施例4中,一对凸部5、5的前端25向左右方向一侧偏心,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从前端25起具有左右方向一侧的一侧曲线部26以及左右方向另一侧的另一侧曲线部27。另外,一对凸部5、5呈相同形状,并且一对凸部5、5相对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所述第一面呈面对称,一侧曲线部26侧的凹部6A和另一侧曲线部27侧的凹部6B呈不同的形状。此外,第一面的定义如实施例1中所述。
[0059] 如上所述,凸部5、5的边缘5F、5F由于增大了另一侧曲线部27的曲率,因此适用于将吸嘴主体2倒向另一侧曲线部27侧而进行使用的情况。因此,若通过转动连结部14使吸嘴主体2绕中心轴Z转动而使得使吸嘴主体2倒下的那侧为另一侧曲线部27,则很方便使用。
[006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从一对凸部5、5彼此重叠的方向看,所述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向前端侧凸出的曲线状,因此与技术方案1~3对应地起到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0061] [实施例5]
[0062] 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对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地进行详细记述。图9表示吸入口3的变形例。在实施例5中,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呈大致等腰梯形,具有一对斜边部31、31以及连结所述斜边部31、31的前端的上边部32。此外,可以通过弯曲部连结所述斜边部31和上边部32。
[0063] 另外,一对凸部5、5呈相同形状,并且一对凹部6、6呈相同形状。另外,一对凸部5、5相对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所述第一面呈面对称,并且一对凹部6、6相对于包含中心轴Z的所述第二面呈面对称。这也意味着一对凸部5、5的边缘5F、5F相对于包含吸嘴主体2的中心轴Z的第二面呈面对称,并且一对凹部6、6的边缘6F、6F相对于包含所述中心轴Z的第一面呈面对称。此外,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定义如实施例1中所述。即,第一面与第二面正交。
[0064]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一对凸部5、5呈面对称,一对凹部6、6呈面对称,因此与技术方案1以及2对应地起到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0065]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例,在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凸部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也能使用各种形状。另外,在实施例3~5中,也可以设置实施例1的切口部或者实施例2的通孔。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