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法律事件 | 授权; 未缴年费; |
专利有效性 | 失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请号 | CN202021788336.6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94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申请人 | 北京市蜂业公司; 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 温敏维;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温敏维; 方锡红; 石艳丽; 吕传军; 张永贵; | 第一发明人 | 温敏维 |
权利人 | 北京市蜂业公司,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温敏维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北京市蜂业公司,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温敏维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北京市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北京市西城区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中路8号北楼232号房间; ;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100032 |
主IPC国际分类 | A01M29/18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A01M29/18 ; A01M1/22 ; A01K51/00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8 | 专利文献类型 | U |
专利代理机构 | 专利代理人 | ||
摘要 |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 正弦波 式超声除螨装置,涉及蜂群除螨的技术领域,改善了药物除螨的弊端,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除螨单元,所述壳体一侧表面具有发射区,所述发射区内开设有密布的通孔,所述除螨单元包括自壳体内部向发射区方向依次设置的:线圈,用于生成 磁场 ; 超 声波 发生器,用于生成 超声波 ;以及负离子发生器,用于生成负离子;其中超声波发生器生成的超声波通过通孔向外传递,负离子发生器生成的负离子位于线圈生成的磁场内部,同时磁场的磁场 力 驱动负离子通过通孔向外射出;所述超声波发生器所释放的超声波 信号 为正弦波信号。本申请通过电击蜂螨实现蜂螨的击落,最终达到无药除螨的效果。 | ||
权利要求 | 1.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除螨单元(2),所述壳体(1)一侧表面具有发射区,所述发射区内开设有密布的通孔(121),所述除螨单元(2)包括自壳体(1)内部向发射区方向依次设置的: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申请涉及蜂群除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 背景技术[0003] 在养蜂过程中,蜂群螨害是养蜂业经久长存的问题。蜂螨作为一种寄生在蜜蜂身上的体外寄生虫,会吸取蜜蜂的血淋巴,造成蜜蜂寿命缩短、采集能力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蜜蜂死亡使得蜂群群势削弱。因此蜂螨的去除工作一直是养蜂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0004] 目前养蜂业多是采用药物进行杀螨,但是采用药物去除螨虫不仅容易控制不当毒害蜜蜂子脾,更是会有化学成分残留影响蜂蜜品质;长久使用过程还会使蜂螨的抗药性提升,导致除螨效果下降。因此如何对蜂群进行除螨一直是养蜂业的难点与痛点。实用新型内容 [0005] 为了改善药物除螨的弊端,本申请提供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 [0006]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除螨单元,所述壳体一侧表面具有发射区,所述发射区内开设有密布的通孔,所述除螨单元包括自壳体内部向发射区方向依次设置的: [0010] 负离子发生器,用于生成负离子; [0011] 其中超声波发生器生成的超声波通过通孔向外传递,负离子发生器生成的负离子位于线圈生成的磁场内部,同时磁场的磁场力驱动负离子通过通孔向外射出;所述超声波发生器所释放的超声波信号为正弦波信号。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申请人实际运用中发现负离子能够对蜂螨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线圈生成的磁场能够驱动负离子向通孔方向射出,能够使负离子不再以浓度梯度递减,能够将负离子输送的更远;超声波能够驱赶蜂螨,将蜂螨赶至蜂路上,使负离子能够更好地除螨。 [0013] 优选的,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多个负离子发射头,所有所述负离子发射头以一中心点周向进行排布并向中心处发射负离子。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一中心点进行排布的负离子发射头能够将发射的负离子进行汇聚,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能够更好地发射出去。 [0015]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线圈、超声波发生器以及负离子发生器电性连接的电路控制板,所述电路控制板控制线圈、超声波发生器以及负离子发生器同时进行启闭,所述电路控制板上具有供负离子发射头周向进行安装的安装孔。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便于负离子发射头的安装。 [0017] 优选的,每一所述负离子发射头均具有用于释放负离子的电刷头,每一所述电刷头释放的负离子浓度至少为100万个/立方厘米。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离子发射头释放负离子浓度设置为至少100万个/立方厘米,能够供给足够的负离子,使得落螨效率比较高。 [0019] 优选的,所述超声波发生器所释放的超声波频率为20kHz‑60kHz之间。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申请人实验发现处于该频率下的超声波频率对于蜂螨的驱赶作用较好。 [0021] 优选的,所述磁场的频率为1kHz‑10kHz之间。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磁场采用高频变化的磁场,就如人处在手机信号的电磁波中无感一样,蜜蜂同样不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负离子在磁场力的作用下,能够向外喷出;高频变化磁场能够比较稳定性对电子做功,使电子能够更好地释放出去。 [0023]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电路控制板电性连接的指示灯。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观察除螨仪是否在运行。 [0025]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电路控制板电性连接的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为外接电源或置于壳体内的电池。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接电源能够持续性供电,保证本申请的长久性使用;电池能够使本申请在未供电的野外或郊区进行使用。 [0027]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0028] 1.通过负离子发生器生成负离子,蜜蜂在采蜜完成之后由于摩擦身上会携带正离子,负离子与正离子结合会产生静电,从而将蜂螨从蜜蜂身上击落,实现无药除螨; [0029] 2.通过超声波发生器生产超声波,蜂螨在超声波的影响下产生趋避现象,在蜂巢内部乱爬,进而能够将蜂巢深处的蜂螨驱赶至蜂路上,方便负离子将蜂螨击落; [0031] 图1是本实施例中除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是本实施例中除螨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0033] 图3是本实施例中除螨单元的爆炸结构图; [0034] 图4是本实施例中负离子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轨迹图; [0035] 图5是本实施例中除螨装置设置于蜂箱内部时于蜂路上的剖视图; [0036]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图。 [0037]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顶壳;12、底壳;121、通孔;2、除螨单元;211、负离子发射头;212、电刷头;22、超声波发生器;23、线圈;3、电路控制板;31、安装孔;32、指示灯;4、供电单元;6、除螨装置;7、蜂螨;8、蜜蜂。 具体实施方式[0038]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正弦波式超声除螨装置,通过使用负离子和超声波实现蜂螨的去除。参照图1和图2,除螨装置包括壳体1、至少一除螨单元2、一电路控制板3 以及一供电单元4。 [0040] 壳体1由底壳12和顶壳11对接而成,且于底壳12上具有发射区,发射区上密布开设有通孔121。 [0041] 参照图2和图3,除螨单元2设置于壳体1内,具体包括有用于生成负离子的负离子发射头211、用于生成超声波的超声波发生器22、以及用于生成磁场的线圈23。 [0042] 参照图3和图4,超声波和负离子均通过通孔121向外发射,其中超声波能够在蜂箱内部来回反射进而传递至蜂巢的深处,蜂螨在听到超声波会产生趋避现象爬出至蜂路上、磁场将负离子送至蜂路上电击蜂螨从而击落蜂螨。 [0043] 具体地,负离子发射头211设置有多个,每一负离子发射头211均具有一个用于释放负离子的电刷头212,所有负离子发射头211的电刷头212以一中心点周向进行排布并向中心处发射负离子。 [0044] 超声波发生器22为朝向通孔121方向设置的超声波喇叭,且超声波喇叭位于负离子发射头211远离通孔121的一侧,进而不会阻挡负离子从通孔121中发射出去,同时超声波发生器22所释放的超声波信号为正弦波信号。 [0046] 电路控制板3同样置于壳体1内部同时与负离子发射头211、超声波发生器22和线圈23电性连接,电路控制板3控制负离子发射头211、超声波发生器22和线圈23同时启闭,同时电路控制板3上具有供负离子发射头211周向进行安装的安装孔31。 [0047] 电路控制板3与供电单元4电性连接从而实现除螨装置的供电,本实施例中供电单元4设置为外接电源,在其他实施例中供电单元4还可以为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等持续性电源。同时电路控制板3上还电性连接有设置指示灯32,指示灯32同样与负离子发生器21同时启闭。 [0048] 为验证本申请的除螨装置的除螨效果,申请人进行如下实验: [0049] 选用一个蜂场蜂群群势相似的十箱蜂箱,记为蜂箱一、蜂箱二……蜂箱九、蜂箱十,同时在实验前申请人选取观察各蜂箱中的蜂螨寄生率大约在30%左右,蜂螨寄生率=带螨蜜蜂数/检查的蜜蜂总数。 [0050] 其中: [0051] 蜂箱一和蜂箱二内设置两个上述的除螨装置,同时除螨装置中除螨单元2的负离子发生器 21均设置有四个负离子发射头211,每一负离子发射头211的电刷头212所释放的负离子浓度约为500万个/立方厘米,超声波频率约为40kHz,磁场频率约为5kHz。 [0054] 蜂箱七和蜂箱八通过图钉将螨扑片固定在蜂路之间持续性进行除螨。 [0055] 蜂箱九和蜂箱十不做除螨处理,至蜜蜂子脾孵化后再进行观察。 [0056] 另外在每个蜂箱底部铺设平板,并在平板上设置单面胶,且使单面胶粘性的一面朝上设置以便于进行集螨观察。 [0057] 由于不同除螨方式起效的时间不同,尤其是螨扑片需要长时间使用才能起到较好的疗效,故在实验中时间不作为具体的考量要素,仅以除螨后子脾完全孵化时的子脾孵化率以及蜂螨寄生率进行比对,同时通过观察单面胶上的集螨量也可以辅助对除螨效果进行对比。其中子脾孵化率=幼蜂孵化数/封盖幼子总数。 [0058] 表1各蜂箱除螨后蜂螨寄生率、子脾孵化率以及集螨量的比较:蜂箱 蜂螨寄生率(%) 子脾孵化率(%) 集螨量 蜂箱一 3.2% 98.7% 密集 蜂箱二 2.5% 98.6% 密集 蜂箱三 0.3% 77.6% 极为密集 蜂箱四 0% 67.3% 极为密集 蜂箱五 0.8% 82.3% 密集 蜂箱六 1.2% 85.7% 密集 蜂箱七 1.4% 92.6% 密集 蜂箱八 2.1% 91.2% 密集 蜂箱九 39% 57.2% / 蜂箱十 36% 55.3% / [0059] 上述实验之后,申请人发现除螨装置确有除螨的功能,同时申请人发现单面胶上粘接的蜂螨多数为未死的活螨。申请人认为尽管较比一些药物除螨的方式,除螨装置的除螨效率稍低,但是除螨装置对蜜蜂的影响也很低,尤其是对蜜蜂的子脾近乎没有影响,使得蜜蜂子脾的孵化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0060] 参照图5和图6,申请人认为除螨装置的实施原理可能如下: [0061] 由于蜜蜂8表面具有细密的绒毛,蜜蜂8外出采蜜过程中,蜜蜂8胸肌的高频伸展和收缩,以每秒钟振动160‑240次翅膀的方式飞行,消耗能量的同时与空气产生高速的摩擦进而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 [0062] 在蜜蜂8采蜜完毕归来之后,由于磁场会将负离子发射出去,负离子部分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负氧离子,另一部分直接以电子的独立体存在,负氧离子与电子能够与蜜蜂8身上的正电荷结合产生电位电压,从而在蜜蜂8体表及体内产生电流。由于蜂螨7 的体型小,其对电流的耐受性也很低,因此蜂螨7会被电击击晕或者击麻,从而无法抓附在蜜蜂8的体表,实现蜂螨7的击落。蜂螨7不会直接被杀死,而是击落在蜂箱5底部,因此在单面胶上看到的多是活螨。而蜜蜂8体型相对蜂螨7较大,电流不会对蜜蜂8产生影响。 [0063] 同时由于蜂螨7不耐受超声波,蜂螨7在超声波的影响下会四处爬动,进而从蜂巢的深处爬出至蜂路上并寻找蜜蜂8寄生。而蜜蜂8长时间处在负离子环境下体表会带上电子,当蜂螨7刺破蜜蜂8的几丁质或是间膜,想要吸食蜜蜂8体内的血淋巴时,蜜蜂8 体表与体内产生压差,从而产生电流击落蜂螨7。另外由于蜜蜂8的听觉只能听到440Hz 之内的声音,其对高频的超声波无感,不会受到超声波的影响。 [0064] 为进一步验证超声波频率对蜂螨7的影响。 [0065] 申请人同样选取了同一蜂场的多个蜂箱5进行验证,并将超声波频率进行调整,在开始实验前各蜂箱5的蜂螨寄生率同样约为30%。 [0066] 实施例一: [0067] 除螨单元2设置为两个,每一除螨单元2均设置有四个负离子发射头211,同时每一负离子发射头211的电刷头212所释放的负离子浓度约为500万个/立方厘米,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20kHz,磁场频率约为5kHz,除螨时间设置24h。 [0068] 实施例二: [0069]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25kHz。 [0070] 实施例三: [0071]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30kHz。 [0072] 实施例四: [0073]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34kHz。 [0074] 实施例五: [0075]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37kHz。 [0076] 实施例六: [0077]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40kHz。 [0078] 实施例七: [0079]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45kHz。 [0080] 实施例八: [0081]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50kHz。 [0082] 实施例九: [0083]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60kHz。 [0084] 对比例一: [0085]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10kHz。 [0086] 对比例二: [0087]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15kHz。 [0088] 对比例三: [0089]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65kHz。 [0090] 对比例四: [0091]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超声波频率设置约为70kHz。 [0092] 对比例五: [0093]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不设置超声波发生器22。 [0094] 性能检测: [0095] 对实施例一至九以及对比例一至五进行蜂螨寄生率检测,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0096] 表2实施例一至九以及对比例一至五的蜂螨寄生率检测:测试 蜂螨寄生率(%) 实施例一 3.7% 实施例二 3.7% 实施例三 2.6% 实施例四 2.7% 实施例五 3.5% 实施例六 2.5% 实施例七 2.9% 实施例八 2.2% 实施例九 4.6% 对比例一 9.7% 对比例二 8.6% 对比例三 7.9% 对比例四 8.2% 对比例五 10.2% [0097] 由表可知,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中,除螨装置的除螨效率较比对比例一至对比例五中的除螨效率更好,同时申请人在蜂箱中设置摄像头观察,发现各个蜂箱中的蜜蜂行为均没有出现异常。 [0098] 申请人认为蜂螨7不耐受20kHz‑60kHz的超声波频率的原因可能如下: 20kHz‑60kHz的超声波频率为蝙蝠用于定位的超声波频段,多数夜行性昆虫为躲避蝙蝠的捕食会进化出特有的听觉器官,能够捕捉到该频段的超声波,蜂螨7虽不是受蝙蝠捕食的昆虫,但也存在有能够听到该频段的听觉器官,因此蜂螨7在听到该频段的超声波后会产生趋避现象从而乱爬,即会从巢房的深处爬出,来到蜂路上,进而更易受到负离子的攻击。 [0099] 同时申请人对落螨现象进行观察后发现,不同种类的蜂螨对于不同频段的超声波的敏感程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如30kHz和34kHz时,小蜂螨的寄生率会更低,落螨时小蜂螨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而在40kHz和50kHz时,大蜂螨的寄生率会更低,落螨时大蜂螨的比例会更高一些。 [0100] 因此,为进一步验证除螨装置更佳的除螨效果,申请人再进一步进行了如下设置: [0101] 实施例十: [0102] 除螨单元2设置为两个,每一除螨单元2均设置有四个负离子发射头211,同时每一负离子发射头211的电刷头212所释放的负离子浓度为500万个/立方厘米,磁场频率为5kHz,两除螨单元2中超声波发生器22的频率分别设置为30kHz和40kHz,除螨时间设置为 24h。 [0103] 实施例十一: [0104] 与实施例十的区别之处在于,两除螨单元2中超声波发生器22的频率分别设置为30kHz 和50kHz。 [0105] 实施例十二: [0106] 与实施例十的区别之处在于,两除螨单元2中超声波发生器22的频率分别设置为34kHz 和40kHz。 [0107] 实施例十三: [0108] 与实施例十的区别之处在于,两除螨单元2中超声波发生器22的频率分别设置为34kHz 和50kHz。 [0109] 性能检测: [0110] 对实施例十至十三进行蜂螨寄生率检测,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0111] 表3实施例十至十三的蜂螨寄生率检测:测试 蜂螨寄生率(%) 实施例十 1.7% 实施例十一 1.4% 实施例十二 2.1% 实施例十三 1.8% [0112] 由表可知,将两个除螨单元2中超声波发生器22的频率分别设置为30kHz和50kHz时,两种超声波不会产生很大的干涉影响,此时对于大、小蜂螨的除螨效果相对其他频率来说较好,同时超声波频率在34kHz和40kHz同样能够对大、小蜂螨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在这些频率下除螨装置6的除螨效果不比药物除螨的效果差,同时对蜜蜂的子脾无害。 [0113]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