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
专利有效性 | 实质审查 | 当前状态 | 实质审查 |
申请号 | CN202410808989.2 | 申请日 | 2024-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8805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4-10-22 |
申请人 | 海南陵水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 海南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刘青利; 刘扬山; 骆剑; | 第一发明人 | 刘青利 |
权利人 | 海南陵水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海南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海南陵水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海南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海南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盐场内1号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572426 |
主IPC国际分类 | A01K61/10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A01K61/10 ; A01K61/13 ; A23K10/37 ; A23K10/20 ; A23K10/26 ; A23K10/30 ; A23K10/18 ; A23K10/16 ; A23K20/121 ; A23K20/147 ; A23K20/163 ; A23K20/111 ; A23K20/142 ; A23K20/20 ; A23K50/80 ; C02F1/50 ; A01N65/28 ; A01N65/22 ; A01N63/20 ; A01N63/22 ; A01N25/10 ; A01P1/00 ; C02F103/20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海南易思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吴挺俏; |
摘要 |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种与 配对 、人工授精、孵化 环境控制 、卵剥离与培育、 水 质管理和出苗,本发明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有效提高石斑鱼鱼苗的存活率,减少 疾病 的发生和传播,其中存活率达到97.8%,病毒性鳃炎、白斑病、鲺病及约克氏病的得病率0,优化 饲料 配方,按 照蛋 白质源、 碳 水化合物源、脂肪源和添加剂的合理选择并配比饲料中的主要组分,提高鱼苗的饵料消化和吸收效果,强化免疫系统可以提高鱼苗对疾病的抵抗 力 和应对能力;科学的育苗养殖方法且重视疾病 预防 和控制,效预防石斑鱼鱼苗病害的发生,提高石斑鱼养殖的 质量 和产量。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石斑鱼是我国南方主要养殖鱼类,目前主要养殖种类包括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等;石斑鱼是暖水性鱼类,其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30C,水温降为18C时食欲减退,水温低于14C时进入冬眠状态并有少量死亡。下限极温为6C以下,上限极温为35C以上。养殖石斑鱼的池子水深一般应在2米左右网箱养殖时,网箱的高度应该在4‑5米以上。石斑鱼的耗氧量高,一般养殖水体的溶氧量不应低于3.5mg/L。 [0003] 石斑鱼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鱼类,其市场价格也呈着只增不减的趋势。虽然石斑鱼是海生鱼类,但是也可以使用淡水养殖的方法,所以现在淡水养殖石斑鱼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淡水养殖池中养殖可能会患上多种鱼病;其中病毒性鳃炎:主要表现为鱼苗鳃片发红、水泡样肿胀,呼吸急促等症状;白斑病(又叫瓣体虫病)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扩大连片,头部、皮肤、鳍和腮表面黏液明显增多,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死亡后胸鳍向前后僵直,几乎紧贴在腮盖上。致病体是石斑鱼瓣体虫,寄生于赤点石斑鱼的腮、体表和鳍上;鲺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用吸盘吸取鱼体养分,造成腮组织的完整性受破坏,导致呼吸功能受损,最终使患病鱼体死亡。鲺繁殖和传染很快,特别是在海水温度较高的季节。目前还没有既不污染环境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约克氏病(Myxobolus aequisporus)会造成鱼肌萎缩、溶解、衰竭等症状;因此,解决淡水养殖中出现鱼病是当今亟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0004]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解决上述淡水养殖中出现鱼病问题。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S1、选种与配对:捕捞健康、无病害、外形完整无畸形、体表洁净的石斑鱼作为繁殖种鱼,确保育苗过程中疾病的传播,选择2.5龄以上雌鱼、2龄以上雄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内促熟培育,亲鱼雌雄比例为1.5‑3:1; [0007] S2、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催产,人工采精、采卵后进行授精,得到受精卵; [0008] S3、孵化环境控制:将上述受精卵漂洗,除去黏液,转移至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控制其孵化池水温19‑27℃,溶氧量5‑8mg/L,pH值为7‑8.5; [0009] S4、卵剥离与培育: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3 养密度为1800‑3500尾/m ,鱼苗入池2‑4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 4‑7次,投喂8‑10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2‑5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9‑8.2%,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日投喂2‑4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1.9‑ 25.9%; [0010] S5、水质管理:对上述培育箱或培育池设置其水温为25‑30℃,pH6.9‑8.5,溶解氧3‑5mg/L,并通过以微流水形式缓慢注入新水,保证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2‑45cm,每2‑4天换 3 一次水,换水量为池水量的30‑50%,同时再投入抑菌球,抑菌球投放密度为10‑50粒/m; [0011] S6、出苗:当鱼苗的平均体长>3.5cm时,移至海区网箱养殖。 [0012] 进一步的,所述S3中放卵密度为120‑160万粒/m3。 [0013] 进一步的,所述S4中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1.2‑2.5):(0.3‑1.2):(3.5‑5.9)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 [0014] 进一步的,所述S4的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12‑33份、富硒蚕蛹粉8‑11份、红虫粉2‑4份、乌贼内脏粉3‑9份、辣木粉2‑6份、糖芥3‑8份、α‑硫辛酸3‑7份、干酪素1‑6份、免疫多糖2‑6份、益生菌1‑3份、鱼油2‑4份。 [0015] 进一步的,所述S4的人工配合饲料I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豌豆粉12‑33份、棉籽粕15‑33份、大黄素8‑10份、富硒蚕蛹粉8‑11份、乌贼内脏粉3‑9份、沙棘粉2‑6份、大酸浆草粉3‑8份、α‑硫辛酸3‑7份、L‑肉碱1‑5份、免疫多糖2‑6份、益生菌1‑3份、鱼油2‑4份。 [0016] 进一步的,所述S5的抑菌球粒径为20‑40mm。 [0018] 进一步的,所述抑菌剂为质量比(2.9‑6.8):(5.8‑9.7):(8.9‑15.8)的微生物菌悬液、茶树精油、薄荷精油。 [0019] 进一步的,微生物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2.0‑4.0×108cfu/g。 [0020] 进一步的,所述微生物菌悬液为鼠李糖乳杆菌菌悬液、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或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2] 本发明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通过科学养殖,控制孵化环境,对受精卵的培育及在鱼苗培育过程中,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投喂饵料,优化饲料配方,水质调节,净化鱼苗养殖环境,能有效提高石斑鱼鱼苗的存活率,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科学的育苗养殖方法要求严格的水质控制,包括水质监测、定期换水、保持适宜的水温和光照等条件;同时,还需要考虑饲养环境的设计和维护,提供适宜的栖息和隐藏场所;根据石斑鱼鱼苗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配置各种营养成分,在鱼苗开口后,分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和人工配合饲料II,该饲料按照蛋白质源(花生粕、富硒蚕蛹粉等)、碳水化合物源(豌豆粉、棉籽粕等)、脂肪源(鱼油)和添加剂(α‑硫辛酸、干酪素、免疫多糖等)的合理选择并配比饲料中的主要组分,针对石斑鱼鱼苗的特性和营养需求,以满足其生长需要,促进健康的生长和发育,提高鱼苗的饵料消化和吸收效果,强化免疫系统可以提高鱼苗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0023] 使用微生物菌悬液与树脂球结合,以树脂球为载体,对环境耐受性强,漂浮性、悬浮性以及沉浮性可控性好,抑菌球中的抑菌成分可在水体中缓释,抑制这些细菌的生长,减少病原菌数量和细菌感染的风险,通过调整抑菌球密度,全方位显著净化养殖水体,可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透明度,有效预防石斑鱼鱼苗病害的发生,提高石斑鱼养殖的质量和产量; [0024] 总体而言,本发明的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减少疾病风险、优化饲料和环境管理,进而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经济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0025]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6]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27]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8] 实施例1 [0029] 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 S1、选种与配对:捕捞健康、无病害、外形完整无畸形、体表洁净的石斑鱼作为繁殖种鱼,确保育苗过程中疾病的传播,选择2.5龄以上雌鱼、2龄以上雄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内促熟培育,亲鱼雌雄比例为1.5:1; [0031] S2、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催产,人工采精、采卵后进行授精,得到受精卵; [0032] S3、孵化环境控制:将上述受精卵漂洗,除去黏液,转移至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放卵3 密度为120万粒/m,控制其孵化池水温19℃,溶氧量5mg/L,pH值为7; [0033] S4、卵剥离与培育: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3 养密度为1800尾/m,鱼苗入池2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1.2:0.3:3.5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4次,投喂8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9%,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1.9%;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 12份、富硒蚕蛹粉8份、红虫粉2份、乌贼内脏粉3份、辣木粉2份、糖芥3份、α‑硫辛酸3份、干酪素1份、免疫多糖2份、益生菌1份、鱼油2份;上述S4的人工配合饲料I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豌豆粉12份、棉籽粕15份、大黄素8份、富硒蚕蛹粉8份、乌贼内脏粉3份、沙棘粉2份、大酸浆草粉3份、α‑硫辛酸3份、L‑肉碱1份、免疫多糖2份、益生菌1份、鱼油2份。 [0034] S5、水质管理:对上述培育箱或培育池设置其水温为25℃,pH6.9,溶解氧3mg/L,并通过以微流水形式缓慢注入新水,保证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2cm,每2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池水量的30%,同时再投入抑菌球,抑菌球粒径为20mm,所述抑菌球是在银离子抑菌树脂上涂覆抑菌剂,抑菌剂为质量比2.9:5.8:8.9的鼠李糖乳杆菌菌悬液、茶树精油、薄荷精油,鼠8 3 李糖乳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2.0×10cfu/g,上述抑菌球投放密度为10粒/m; [0035] S6、出苗:当鱼苗的平均体长>3.5cm时,移至海区网箱养殖。 [0036] 实施例2 [0037] 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8] S1、选种与配对:捕捞健康、无病害、外形完整无畸形、体表洁净的石斑鱼作为繁殖种鱼,确保育苗过程中疾病的传播,选择2.5龄以上雌鱼、2龄以上雄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内促熟培育,亲鱼雌雄比例为1.5‑3:1; [0039] S2、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催产,人工采精、采卵后进行授精,得到受精卵; [0040] S3、孵化环境控制:将上述受精卵漂洗,除去黏液,转移至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放卵3 密度为160万粒/m,控制其孵化池水温27℃,溶氧量8mg/L,pH值为8.5; [0041] S4、卵剥离与培育: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3 养密度为3500尾/m,鱼苗入池2‑4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2.5:1.2: 5.9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7次,投喂10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5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8.2%,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日投喂4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5.9%;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33份、富硒蚕蛹粉11份、红虫粉4份、乌贼内脏粉9份、辣木粉6份、糖芥8份、α‑硫辛酸7份、干酪素6份、免疫多糖6份、益生菌3份、鱼油4份;上述S4的人工配合饲料I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豌豆粉33份、棉籽粕33份、大黄素10份、富硒蚕蛹粉11份、乌贼内脏粉9份、沙棘粉6份、大酸浆草粉8份、α‑硫辛酸7份、L‑肉碱5份、免疫多糖6份、益生菌3份、鱼油4份。 [0042] S5、水质管理:对上述培育箱或培育池设置其水温为30℃,pH8.5,溶解氧5mg/L,并通过以微流水形式缓慢注入新水,保证水体保持透明度为45cm,每4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池水量的50%,同时再投入抑菌球,抑菌球粒径为40mm,所述抑菌球是在银离子抑菌树脂上涂覆抑菌剂,抑菌剂为质量比6.8:9.7:15.8的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茶树精油、薄荷精油,8 3 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4.0×10cfu/g,上述抑菌球投放密度为50粒/m; [0043] S6、出苗:当鱼苗的平均体长>3.5cm时,移至海区网箱养殖。 [0044] 实施例3 [0045] 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6] S1、选种与配对:捕捞健康、无病害、外形完整无畸形、体表洁净的石斑鱼作为繁殖种鱼,确保育苗过程中疾病的传播,选择2.5龄以上雌鱼、2龄以上雄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内促熟培育,亲鱼雌雄比例为2.8:1; [0047] S2、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催产,人工采精、采卵后进行授精,得到受精卵; [0048] S3、孵化环境控制:将上述受精卵漂洗,除去黏液,转移至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放卵3 密度为140万粒/m,控制其孵化池水温24℃,溶氧量7mg/L,pH值为7.5; [0049] S4、卵剥离与培育: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3 养密度为2500尾/m,鱼苗入池3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1.8:0.8:4.2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5次,投喂9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6.7%,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日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7.8%;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 25份、富硒蚕蛹粉10份、红虫粉3份、乌贼内脏粉7份、辣木粉4份、糖芥5份、α‑硫辛酸5份、干酪素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豌豆粉18份、棉籽粕25份、大黄素9份、富硒蚕蛹粉10份、乌贼内脏粉7份、沙棘粉4份、大酸浆草粉5份、α‑硫辛酸5份、L‑肉碱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 [0050] S5、水质管理:对上述培育箱或培育池设置其水温为27℃,pH67.2,溶解氧4mg/L,并通过以微流水形式缓慢注入新水,保证水体保持透明度为40cm,每3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池水量的30‑50%,同时再投入抑菌球,抑菌球粒径为30mm,所述抑菌球是在银离子抑菌树脂上涂覆抑菌剂,抑菌剂为质量比4.5:6.2:12.5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茶树精油、薄荷8 精油,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3.0×10cfu/g,上述抑菌球投放密度为30粒/ 3 m; [0051] S6、出苗:当鱼苗的平均体长>3.5cm时,移至海区网箱养殖。 [0052] 实施例4 [0053] 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4] S1、选种与配对:捕捞健康、无病害、外形完整无畸形、体表洁净的石斑鱼作为繁殖种鱼,确保育苗过程中疾病的传播,选择2.5龄以上雌鱼、2龄以上雄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内促熟培育,亲鱼雌雄比例为1.5:1; [0055] S2、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催产,人工采精、采卵后进行授精,得到受精卵; [0056] S3、孵化环境控制:将上述受精卵漂洗,除去黏液,转移至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放卵3 密度为120万粒/m,控制其孵化池水温19℃,溶氧量5mg/L,pH值为7; [0057] S4、卵剥离与培育: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3 养密度为1800尾/m,鱼苗入池2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1.8:0.8:4.2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4次,投喂8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9%,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1.9%;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 25份、富硒蚕蛹粉10份、红虫粉3份、乌贼内脏粉7份、辣木粉4份、糖芥5份、α‑硫辛酸5份、干酪素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豌豆粉18份、棉籽粕25份、大黄素9份、富硒蚕蛹粉10份、乌贼内脏粉7份、沙棘粉4份、大酸浆草粉5份、α‑硫辛酸5份、L‑肉碱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 [0058] S5、水质管理:对上述培育箱或培育池设置其水温为25℃,pH6.9,溶解氧3mg/L,并通过以微流水形式缓慢注入新水,保证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2cm,每2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池水量的30%,同时再投入抑菌球,抑菌球粒径为20mm,所述抑菌球是在银离子抑菌树脂上涂覆抑菌剂,抑菌剂为质量比2.9:5.8:8.9的鼠李糖乳杆菌菌悬液、茶树精油、薄荷精油,鼠8 3 李糖乳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2.0×10cfu/g,上述抑菌球投放密度为10粒/m; [0059] S6、出苗:当鱼苗的平均体长>3.5cm时,移至海区网箱养殖。 [0060] 实施例5 [0061] 一种石斑鱼育苗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2] S1、选种与配对:捕捞健康、无病害、外形完整无畸形、体表洁净的石斑鱼作为繁殖种鱼,确保育苗过程中疾病的传播,选择2.5龄以上雌鱼、2龄以上雄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内促熟培育,亲鱼雌雄比例为1.5‑3:1; [0063] S2、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催产,人工采精、采卵后进行授精,得到受精卵; [0064] S3、孵化环境控制:将上述受精卵漂洗,除去黏液,转移至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放卵3 密度为160万粒/m,控制其孵化池水温27℃,溶氧量8mg/L,pH值为8.5; [0065] S4、卵剥离与培育: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3 养密度为3500尾/m,鱼苗入池2‑4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1.8:0.8: 4.2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7次,投喂10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5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8.2%,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日投喂4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5.9%;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25份、富硒蚕蛹粉10份、红虫粉3份、乌贼内脏粉7份、辣木粉4份、糖芥5份、α‑硫辛酸5份、干酪素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上述S4的人工配合饲料I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豌豆粉18份、棉籽粕25份、大黄素9份、富硒蚕蛹粉10份、乌贼内脏粉7份、沙棘粉4份、大酸浆草粉5份、α‑硫辛酸5份、L‑肉碱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 [0066] S5、水质管理:对上述培育箱或培育池设置其水温为30℃,pH8.5,溶解氧5mg/L,并通过以微流水形式缓慢注入新水,保证水体保持透明度为45cm,每4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池水量的50%,同时再投入抑菌球,抑菌球粒径为40mm,所述抑菌球是在银离子抑菌树脂上涂覆抑菌剂,抑菌剂为质量比6.8:9.7:15.8的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茶树精油、薄荷精油,8 3 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4.0×10cfu/g,上述抑菌球投放密度为50粒/m; [0067] S6、出苗:当鱼苗的平均体长>3.5cm时,移至海区网箱养殖。 [0068] 对比例1 [0069]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S4卵剥离与培育中,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3 具体为将孵化后的受精卵进行剥离,然后移入培育箱或培育池中,放养密度为2500尾/m ,鱼苗入池3天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质量比为1.8:0.8:4.2的卵磷脂、螺旋藻粉和紫苏籽粉,全池均匀泼洒投喂,每天5次,投喂9天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6.7%,待鱼苗达到60日龄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日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7.8%;上述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25份、富硒蚕蛹粉10份、红虫粉3份、乌贼内脏粉7份、辣木粉4份、糖芥5份、α‑硫辛酸5份、干酪素3份、免疫多糖4份、益生菌2份、鱼油3份。 [0070] 对比例2 [007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S4中的人工配合饲料I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花生粕10份、富硒蚕蛹粉5份、红虫粉5份、乌贼内脏粉11份、辣木粉1份、糖芥2份、α‑硫辛酸2份、干酪素7份、免疫多糖1份、益生菌7份、鱼油1份。 [0072] 对比例3 [007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S5水质管理中,未在水池中投入抑菌球。 [0074] 一、育苗结果 [0075] 将上述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的育苗方法分别对应8块养殖池进行培养试验,对石斑鱼培育期间测定其成活率及平均得病情况,检测的病种分别为病毒性鳃炎、白斑病、鲺病和约克氏病,检测结果如下: [0076] (1)成活率计算公式如下: [0077] 鱼苗成活率=(存活数量/总体数量)×100% [0078] (2)鱼苗得病率按照以下两个指标记录: [0079] 发病数量:记录1‑3月内发生疾病的鱼苗数量。通过观察和鱼苗抽样来确定。 [0080] 总体数量:记录同时期内饲养的总鱼苗数量。 [0081] 得病率计算公式如下: [0082] 得病率=(发病数量/总体数量)×100% [0083] 结果如下: [0084] [0085] 上述结果可知,本发明的育苗方法成活率在94.8‑97.8%,病毒性鳃炎、白斑病、鲺病及约克氏病的得病率0;其中,按照实施例3的育苗方法,其存活率最高为97.8%,无鱼病发生,对比例1与实施例3比较,根据石斑鱼鱼苗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配置各种营养成分,在人工配合饲料I的基础上,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II,更加确保鱼苗获得全面且均衡的营养,满足其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根据石斑鱼鱼苗的需要提供高效的能量源和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以促进其快速生长、体重增加及身体健康发育; [0086] 对比例2与实施例3比较,针对石斑鱼鱼苗的特性和营养需求,合理设计和调整饲料配方中的主要组分,以满足其生长需要,促进健康的生长和发育,优化饵料利用率,降低浪费,提高鱼苗的饵料消化和吸收效果,强化免疫系统可以提高鱼苗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