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

专利类型 发明授权 法律事件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专利有效性 有效专利 当前状态 授权
申请号 CN202010655653.9 申请日 2020-07-09
公开(公告)号 CN111629456B 公开(公告)日 2024-10-22
申请人 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类型 企业
发明人 胡如国; 第一发明人 胡如国
权利人 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权利人类型 企业
当前权利人 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权利人类型 企业
省份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安徽省 城市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安徽省芜湖市
具体地址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花津南路103号1#生产厂房 邮编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241000
主IPC国际分类 H05B3/06 所有IPC国际分类 H05B3/06H05B3/42
专利引用数量 1 专利被引用数量 0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6 专利文献类型 B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专利代理人 宋萍;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加 热管 和金属壳体,加热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金属壳体内,金属壳体具有沿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设置的腔、槽,加热管位于腔,加热组件包括金属管,金属管设置于槽,金属管的管壁与槽对应的槽壁 接触 设置,金属管与至少一个加热管连通。本发明加热组件金属壳体 温度 较低。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管和金属壳体,所述加热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金属壳体的腔,所述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金属壳体的槽,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腔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设置于所述槽,所述金属管的管壁与所述槽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所述金属管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加热管连通,所述金属管的另一端为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液端;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阻挡部件,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金属壳体组装固定,所述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的第一开放口,所述阻挡部件由金属制成,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金属壳体接触设置,所述阻挡部件至少部分遮蔽所述第一开放口;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金属壳体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另一端固定,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管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水管一端连接所述加热管,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固定柱和第一容纳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固定柱固定,所述第一水管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部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开放口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贯穿所述壳体;所述阻挡部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所述阻挡部件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
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温控开关和第二温控开关,所述第一温控开关、第二温控开关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放口,所述第一温控开关、第二温控开关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阻挡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温控开关与所述第二温控开关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具有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所述金属壳体还开设有第一开放口,所述槽具有第二开放口,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一开放口相对,所述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相连,所述槽的第二开放口位于所述第二侧部或所述第三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对应的槽壁的截面呈圆弧形,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自所述槽对应的槽壁向外延伸,所述槽的第二开放口的口径小于所述金属管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具有主体部、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腔,所述第一延伸段自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段自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形成所述槽的第二开放口,所述第二开放口的口径小于所述金属管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或第二延伸段具有朝向所述金属管凸出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金属管相抵接,沿着所述金属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或第二延伸段的1/4‑3/4之间;
所述金属壳体为或者铝合金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管为不锈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加热管通过胶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导热胶,所述导热胶位于所述金属管与所述槽对应的槽壁之间。

说明书全文

加热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液体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液体加热会通过电加热管对液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高,同时加热管本身温度也会较高。
[0003] 在一种加热组件中,加热管外会有金属壳体,由于加热管温度较高,热量会辐射到金属壳体,长时间加热时容易引起金属壳体温度较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壳体温度较低的加热组件。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管和金属壳体,所述加热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金属壳体的腔,所述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金属壳体的槽,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腔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设置于所述槽,所述金属管的管壁与所述槽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所述金属管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加热管连通,所述金属管的另一端为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液端。
[0007] 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管、金属壳体和金属管,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设置的腔、金属壳体具有沿所述金属壳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槽,金属管设置于槽,金属管的管壁与槽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金属管的一端与至少一个加热管连通,通过金属管中的和金属壳体进行热交换,可实现金属壳体温度较低。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09]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移去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0] 图3为图1所示金属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4为图1中第一支架的一个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5为图1中第一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6为图1中第二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7为图1中第二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16]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移去第一支架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10为图8所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参照图1‑图7,图1‑图7示意出一种加热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100包括金属壳体11,至少一个加热管12、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温度开关15,金属壳体11具有腔111,腔111沿金属壳体11长度方向L延伸,腔111贯穿金属壳体11,加热管12位于腔111;
[0019] 所述金属壳体11具有沿金属壳体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116和第二端部117,所述金属壳体11的第一端部116与所述第一支架13固定设置,所述金属壳体11的第二端部117与所述第二支架14固定设置,所述金属壳体11具有贯穿金属壳体的腔111,所述腔111贯穿所述第一端部116和所述第二端部117。
[0020] 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形成有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部形成有第二安装槽114,本文中,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一安装槽对应的槽壁面,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槽114和第二安装槽对应的槽壁面。
[0021] 金属壳体具有第一开放口1112,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开放口1112的两侧,温控开关1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放口1112,温控开关15固定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0022] 金属壳体11是型材经切割加工而成,切割加工后的金属壳体11具有腔111,将加热管12组装于金属壳体11的腔111中,并通过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与金属壳体11固定,装配简单。
[0023] 切割加工后的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位于第一开放口1112的两侧,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沿金属壳体11长度方向L延伸,且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贯穿金属壳体11,贯穿金属壳体11的第一端部116和第二端部117。如此,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的成型简单,都是通过型材切割后形成,节省了单独加工、冲压等方式,减少了工序,节省了制造成本。
[0024] 金属壳体11具有槽112,槽112具有第二开放口1123,,加热组件100具有金属管16,金属管16设置于槽112,金属管16的管壁与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金属管16的一端与至少一个加热管12连通,金属管的另一端为加热组件的进液端。加热组件100具有至少一个水管,水管例如为第一水管18a,第一水管18a连接金属管16的一端和至少一个加热管12,第一水管18a可以为胶管。
[0025] 由于金属壳体11和金属管16都是金属材料,当加热管12在工作时,其向外辐射的热量会被金属壳体11吸收,由于金属管16的管壁与金属壳体11接触设置,因此金属管16内的液体会吸收金属壳体11的热量,一方面利用了金属壳体11的热量,实现余热利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金属管16内的液体的预热,提高了热利用率。
[0026] 另外,金属管16可以是食用级金属,例如不锈金属管,具体为304不锈钢、306不锈钢等,而金属壳体可以采用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由于金属管16内会流入饮用水,采用食用级材料保证饮水安全性,另外金属管和金属壳体可以采用不同材质,降低成本,而且铝合金材料较轻,还能使得加热组件的重量较低。
[0027] 参照图3,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侧部111a、第二侧部111b和第三侧部111c,第一侧部111a与第一开放口1112相对,第二侧部111b和第三侧部111c与第一侧部111a相连,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位于第二侧部111b或第三侧部111c。在第二侧部111b或第三侧部111c设置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更有利于金属壳体11结构的紧凑设计。
[0028] 槽112对应的槽壁的截面呈圆弧形,金属壳体11具有延伸段1121,延伸段1121自槽112对应的槽壁向外延伸,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的口径d小于金属管16的外径。通过槽
112的设置,可以将金属管16与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使得两者可以实现热交换。另外,通过延伸段1121的设置,有助于稳固槽112的槽壁与金属管16的接触,稳定金属管16与槽112的限位设置。
[0029] 组装时,先将金属管16置于槽112,再通过对延伸段1121进行压紧施,使得金属管16与槽112的槽壁接触设置,且难以从槽112中脱落。
[0030] 本文中,金属管16与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包括两者直接接触,也包括两者之间通过导热材料接触的间接接触方式。例如,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导热胶,所述导热胶位于所述金属管与所述槽对应的槽壁之间。
[0031] 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侧壁1131和第二侧壁1132,第一侧壁1131和第二侧壁1132为第一安装槽113所对应的侧壁,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凸出部1136,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相对设置;
[0032] 温控开关15具有第一固定位152和第二固定位153,第一固定位152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应,第二固定位153与第二安装槽114相对应,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螺纹件,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固定位,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第一螺纹件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第一外径为螺纹设置处,第二外径为未设置螺纹处,第一螺纹件的第一外径大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第一螺纹件的第二外径小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其中,第一螺纹件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固定位,其中另一个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二固定位。
[0033] 由于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凸出部1136,在将温度开关15固定于金属壳体11时,可将第一螺纹件从第一安装槽113的开放口1139处伸入,并通过第一螺纹件与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凸出部1136的紧密配合,实现温度开关15与金属壳体11的固定。由于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是通过切割型材而形成的,省去了对金属壳体11单独加工温度开关15的固定孔的工序,简略了制造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
[0034] 为进一步提升温度开关15与金属壳体11的固定强度,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三凸出部1134,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四凸出部1137,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相对设置;第一螺纹件的第一外径大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第一螺纹件的第二外径小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
[0035] 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凹部1133,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凹部1138,第一凹部1133位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三凸出部1134之间,第二凹部1138位于第二凸出部1136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
[0036] 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二螺纹件,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固定部136,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固定部141,第二螺纹件固定第一支架13、金属壳体11,第二螺纹件固定第二支架14和金属壳体11,第二螺纹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第二螺纹件的外螺纹与第一凹部1133相抵设置,第二螺纹件的外螺纹与第二凹部1138相抵设置。
[0037] 由于壳体具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第三凸出部、第四凸出部,在第一安装部形成有第一螺纹件的第一限位位置和第二限位位置,使得第一安装部可以用于温度开关15的固定;另外,壳体具有第一凹部1133和第二凹部1138,第一凹部1133和第二凹部1138之间形成了第二螺纹件的限位位置,使得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与金属壳体11固定时,可通过第二螺纹件与第一凹部1133、第二凹部1138的紧密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如此,通过第一安装部的设置既可以实现温度开关15的固定,又可以实现金属壳体11与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的固定,固定简单,加工简单。
[0038] 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三安装槽115,第三安装槽115贯穿金属壳体11的长度,第三安装槽115具有开放口1139,第三安装槽115和第一安装槽113位于金属壳体11的相对两侧,金属壳体11具有弧形壁部1152,弧形壁部1152为第三安装槽115对应的壁部;
[0039] 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三螺纹件,第三螺纹件固定第一支架13和金属壳体11,第三螺纹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安装槽115,第三螺纹件的外螺纹与弧形壁部1152相抵设置。
[0040] 通过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第三安装槽115的配合,可实现金属壳体11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的固定简单,减少了另外加工设置固定部位的工序,简化了组装,并提升了装配速度。
[0041] 结合参照图4、图5、图6、图7,第一支架13和/或第二支架14具有支脚部,支脚部与金属壳体11限位设置,温度开关15具有第一固定孔152和第二固定孔153,第一固定孔152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应,第二固定孔153与第二安装槽114相对应,支脚部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安装槽113或者支脚部延伸入第一开放口1112,温度开关15与支脚部限位设置。
[0042] 参照图4,第一支架13具有支脚部132,支脚部132向着腔111延伸,支脚部132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安装槽113,温度开关15一部分与支脚部132相抵,如此,在组装固定温度开关15时,可通过支脚部确定温度开关15的固定位置,便于安装。
[0043] 第二支架14具有支脚部143,支脚部143位于第一开放口1112,支脚部143沿着腔111方向延伸,支脚部143具有弧形定位部144,温度开关15与弧形定位部144相抵,如此,在组装温度开关15时,可通过弧形定位部144确定温度开关15的固定位置,便于安装。同时第一支架13的支脚部与第二支架14的支脚部结构不同,有利于在装配时易于识别。
[0044] 温度开关15具有可复位温控器155和不可复位温控器154,可复位温控器155与第一支架13的支脚部相抵,不可复位温控器154与弧形定位部相抵,由于可复位温控器和不可复位温控器需要设置的加热管12的位置不同,通过支脚部的位置确定温控器的安装位置,降低了安装难度,方便了装配。
[0045] 加热组件100包括阻挡部件,阻挡部件与金属壳体组装固定,阻挡部件位于第一开放口位置,阻挡部件由金属制成,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金属壳体接触设置,所述阻挡部件至少部分遮蔽所述第一开放口。如此,加热管对外辐射的热量可通过阻挡部件吸收,并传递至金属壳体,并进而通过金属管内冷水的换热而实现金属壳体温度较低。阻挡部件可以为金属或其他具有导热功能的材料。
[0046] 结合图1、图4,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水管18a、第二水管18b,第一水管18a与加热管12的一端连接,第一水管18a连接金属管16与加热管12的一端,第二水管18b与加热管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容纳部133,第一水管18a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纳部133且与第一支架13限位设置,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容纳部145,第二水管18b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容纳部145且与第二支架14限位设置。
[0047] 加热管12与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之间的限位通过第一水管18a、第二水管18b的限位实现,由于第一水管18a、第二水管18b是以硅胶管等软管形式,可与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硬接触,降低了加热管12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硬接触容易带来破裂的险。另外,第一水管18a、第二水管18b是以硅胶管等软管形式,食品安全性更有保障。
[0048] 第一水管18a套在加热管12的一个端部外部,第二水管18b套在加热管12的另一个端部外部;通过第一水管18a、第二水管18b的套设于加热管的两端可实现加热管相对壳体悬置设置,有利于加热管的抗震性。
[0049] 金属壳体11具有腔111对应的底壁部1111,第一支架13具有凸缘部134,凸缘部134伸入腔111,且凸缘部134与底壁部1111的一部分相抵;
[0050] 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凸起壁135,在腔111的深度方向,第一凸起壁135相对底壁部凸出设置;和/或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凸起壁146,在腔111的深度方向,第二凸起壁146相对底壁部凸出设置。
[0051] 第一凸起壁135、第二凸起壁146相对底壁部1111凸出设置,使得第一水管18a、第二水管18b在装配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时,可与第一凸起壁135、第二凸起壁146接触,使得加热管12不与金属金属壳体11直接接触,有助于加热组件的抗震防摔。
[0052] 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固定部136,第一固定部136位于凸缘部134外部,金属壳体11至少具有第一安装槽113,第一安装槽113沿金属壳体11的长度方向L延伸,第一安装槽113贯穿金属壳体11,第一固定部136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设置;和/或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固定部141,第二固定部141位于凸缘部134外部,第二固定部141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设置。
[0053] 第一固定部136、第二固定部141与第一安装槽113配合设置,方便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与金属壳体11的固定。
[0054] 参照图1,第一水管18a为三通管,第一水管18a的其中一个端部与加热管12连接,加热组件具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部分伸入第一水管18a中的另外一个端部,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固定柱137,第一温度传感器17a与第一固定柱137固定。一方面,第一固定柱137可用于固定第一温度传感器17a,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部分伸入第一水管18a中,故也可以用于固定第一水管18a,而第一水管18a与加热管过盈配合,故也可以用于固定加热管。
[0055]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加热管12为两根,加热管12包括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三水管18c,第三水管18c为三通管,第一水管18a与第一管121连接,第二水管18b连接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第三水管18c的一端与第二管122连接;
[0056] 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部分伸入第三水管18c中的另外一个端部,第一支架13具有第二固定柱138,第一温度传感器17a与第二固定柱
138固定;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位于第一固定柱137、第二固定柱138的两侧。
[0057] 加热组件100设置有两根加热管12,加热组件的加热功率可通过两根加热管12来叠加,实现起来简单,另外,通过两根加热管12来叠加可使得单根加热管12的尺寸较小,有利于加热组件结构的紧凑小巧。
[0058] 参照图1,第一温度传感器17a具有感测部和固定片172a,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感测部伸入第一水管18a中的一个端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固定片172a具有固定孔173a和接地孔174a,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固定孔173a与第一固定柱137相对应,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接地孔174a相对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固定孔远离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感测部;
[0059] 第二温度传感器17b具有感测部和固定片172b,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感测部伸入第三水管18c中的一个端部,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片172b具有固定孔173b和接地孔174b,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孔与第二固定柱138相对应,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接地孔相对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孔远离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感测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接地孔与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接地孔背向设置。
[0060] 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片同时设置固定孔和接地孔,不仅方便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而且也使得加热组件的接地结构简单化,无需另外单独设置接地结构。
[0061] 参照图2,加热组件100包括固定件19,固定件19固定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固定件19具有第一环形槽191和第二环形槽192,第一管121的端部位于第一环形槽191,第二管122的端部位于第二环形槽192,加热管12通过固定件19固定后再置于腔111,加热管12不直接与金属壳体11固定,可实现加热管12与金属壳体11位置的灵活变动。
[0062] 第一容纳部133包括第一容纳槽1331和第二容纳槽1332,第一容纳槽1331与第二容纳槽1332的延伸方向与腔111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容纳槽1331与腔111相对应,第二容纳槽1332与腔111相对应,第一管121的至少部分、第一水管18a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纳槽1331,第二管122的至少部分、第三水管18c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容纳槽1332;第一容纳槽
1331和第二容纳槽1332分设于第一固定柱137的两侧。通过第一容纳槽、第二容纳槽收容加热管的部分和第一水管18a、第三水管18c的部分,且通过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支架之间的固定实现了水管、加热管、温度传感器三者与第一支架的限位固定,安装固定结构简单。
[0063] 参照图7,第二容纳部145具有缩口部1451,第二水管18b以U形管形式,缩口部1451与U形管的中部位置相对。缩口部1451可用于容纳第二水管18b,并可用于第二水管18b的限位。
[0064] 加热管12具有电极区,固定件19至少部分包覆在电极区外,固定件19的固定部位位于第一管121与第二管122之间的区域。
[0065] 参照图4,第一支架13具有凸壁部139,凸壁部139凸出于金属壳体11的侧部,凸壁部139具有弧形部;
[0066] 加热组件包括水,水泵与弧形部相抵;
[0067] 凸壁部139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设于弧形部两侧,水泵与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固定设置。
[0068] 在第一支架13上设置水泵的安装位置,使得加热组件可集成水泵,结构更为紧凑、小巧。
[0069]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8‑图10,图8‑图10示意出另一种加热组件200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同的附图标记可参照加热组件100的结构。加热组件200包括金属壳体11,至少一个加热管12、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温度开关15,金属壳体11具有腔111,腔111沿金属壳体11长度方向L延伸,腔111贯穿金属壳体11,加热管12位于腔111;金属壳体具有第一开放口1112,第一开放口1112为腔111的开口。
[0070] 所述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端部116和第二端部117,所述金属壳体11的第一端部116与所述第一支架13固定设置,所述金属壳体11的第二端部117与所述第二支架14固定设置,所述金属壳体11具有腔111,所述腔111贯穿所述第一端部116和所述第二端部117。
[0071] 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温度开关1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放口1112位置,温度开关15面向加热管12,温度开关15的一侧固定于第一安装部,温度开关15的另一侧固定于第二安装部。
[0072] 金属壳体11是通过型材切割而成,切割后的金属壳体11具有腔111,将加热管12组装于金属壳体11的腔111中,并通过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与金属壳体11固定,装配简单。
[0073] 切割后的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位于第一开放口1112的两侧,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沿金属壳体11长度方向L延伸,且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贯穿金属壳体11,贯穿金属壳体11的第一端部116和第二端部117。如此,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的成型简单,都是通过型材切割后形成,节省了单独加工、冲压等方式,减少了工序,节省了制造成本。
[0074] 金属壳体11具有槽112,加热组件具有金属管16,金属管16设置于槽112,金属管16的管壁与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金属管16与至少一个加热管12连通。加热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水管18a,水管18a连接金属管16和加热管12。
[0075] 由于金属壳体11和金属管16都是金属材料,当加热管12在工作时,其向外辐射的热量会被金属壳体11吸收,由于金属管16的管壁与金属壳体11接触设置,因此金属管16内的液体会吸收金属壳体11的热量,一方面利用了金属壳体11的热量,实现余热利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金属管16内的液体的预热,提高了热利用率。
[0076] 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侧部111a、第二侧部111b和第三侧部111c,第一侧部111a与第一开放口1112相对,第二侧部111b和第三侧部111c与第一侧部111a相连,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位于第二侧部111b或第三侧部111c。在第二侧部111b或第三侧部111c设置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更有利于金属壳体11结构的紧凑设计。
[0077] 金属壳体11具有主体部1101、第一延伸段1102和第二延伸段1103,主体部1101设置腔111,第一延伸段1102自主体部1101向外延伸,第二延伸段1103自主体部1101向外延伸,第一延伸段1102与第二延伸段1103间隔设置,第一延伸段1102形成槽的部分壁部,第二延伸段1103形成槽的部分壁部,第一延伸段1102与第二延伸段1103之间形成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槽112的第二开放口1123的口径d’小于金属管16的外径。
[0078] 第一延伸段1102和/或第二延伸段1103具有朝向金属管16凸出的凸部,凸部与金属管16相抵接,沿着金属壳体11的长度方向L,凸部位于第一延伸段和/或第二延伸段的1/4‑3/4之间。
[0079] 由于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结构与加热组件100的类似,此处可参照图3,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一侧壁1131和第二侧壁1132,第一侧壁1131和第二侧壁1132为第一安装槽113所对应的侧壁,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凸出部
1136,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相对设置;
[0080] 温控开关15具有第一固定位152和第二固定位153,第一固定位152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应,第二固定位153与第二安装槽114相对应,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螺纹件,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固定位,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第一螺纹件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第一外径为螺纹设置处,第二外径为未设置螺纹处,第一螺纹件的第一外径大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第一螺纹件的第二外径小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其中,第一螺纹件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固定位,其中另一个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二固定位。
[0081] 由于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凸出部1136,在将温度开关15固定于金属壳体11时,可将第一螺纹件从第一安装槽113的开放口1139处伸入,并通过第一螺纹件与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凸出部1136的紧密配合,实现温度开关15与金属壳体11的固定。由于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是通过切割型材而形成的,省去了对金属壳体11单独加工温度开关15的固定孔的工序,简略了制造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
[0082] 为进一步提升温度开关15与金属壳体11的固定强度,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三凸出部1134,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四凸出部1137,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相对设置;第一螺纹件的第一外径大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第一螺纹件的第二外径小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
[0083] 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凹部1133,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凹部1138,第一凹部1133位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三凸出部1134之间,第二凹部1138位于第二凸出部1136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
[0084] 加热组件具有第二螺纹件,第一支架13具有固定孔,第二支架14具有固定孔,第二螺纹件固定第一支架13、金属壳体11,第二螺纹件固定第二支架14和金属壳体11,第二螺纹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第二螺纹件的外螺纹与第一凹部1133相抵设置,第二螺纹件的外螺纹与第二凹部1138相抵设置。
[0085] 由于壳体具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第三凸出部、第四凸出部,在第一安装槽113形成有第一螺纹件的第一限位位置和第二限位位置,使得第一安装槽113可以用于温度开关15的固定;另外,壳体具有第一凹部1133和第二凹部1138,第一凹部1133和第二凹部
1138之间形成了第二螺纹件的限位位置,使得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与金属壳体11固定时,可通过第二螺纹件与第一凹部1133、第二凹部1138的紧密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如此,通过第一安装槽113的设置既可以实现温度开关15的固定,又可以实现金属壳体11与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的固定,固定简单,加工简单。
[0086] 金属壳体11具有第三安装槽115,第三安装槽115贯穿金属壳体11的长度,第三安装槽115具有开放口1151,第三安装槽115和第一安装槽113位于金属壳体11的相对两侧,金属壳体11具有弧形壁部1152,弧形壁部1152为第三安装槽115对应的壁部;
[0087] 加热组件200具有第三螺纹件,第三螺纹件固定第一支架13和金属壳体11,第三螺纹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安装槽115,第三螺纹件的外螺纹与弧形壁部1152相抵设置。
[0088] 通过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第三安装槽115的配合,可实现金属壳体11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的固定简单,减少了另外加工设置固定部位的工序,简化了组装,并提升了装配速度。
[0089] 第一支架13具有连通通道130,连通通道130与加热管12连通,将金属壳体11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3固定,将金属壳体1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14固定之后,将温度传感器插入到连通通道130,将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支架13固定。
[0090] 本文中,金属管16与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包括两者直接接触,也包括两者之间通过导热材料接触的间接接触方式。例如,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导热胶,所述导热胶位于所述金属管与所述槽对应的槽壁之间。
[0091]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