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一般热交换 / 通用热交换或传热设备的零部件 / 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申请号 CN202311389712.2 申请日 2023-10-25 公开(公告)号 CN117109328B 公开(公告)日 2024-04-09
申请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侯跃攀; 汪宝杰; 宋飞亭;
摘要 本 申请 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 箱体 、 电池 及用电装置。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主体,换热主体设有流道,流道具有交叉设置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 流体 沿流道的长度方向流动进入凹陷区后相对进入凹陷区前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第一段沿宽度方向超出第二段,流体受到沿宽度方向向外的偏置 力 ,在偏置力的作用下,钎剂等杂质被带入并堆积在凹陷区中,不再随流体流动而进入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防止钎剂对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设有流道,所述流道具有交叉设置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所述凹陷区形成所述流道的部分流道壁;
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设于流道中的转向,所述转向块与所述第一段在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提供更大的旋流空间;
所述转向块包括第一抵流壁和第二抵流壁,所述第一抵流壁和所述第二抵流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段所在的侧壁呈直或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不同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中,一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另一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段,多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段。
8.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包括弧形段和连接段,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二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
9.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呈弧形。
10.如权利要求1‑5或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
11.如权利要求1‑5或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区设有堆积台,所述堆积台的高度低于所述流道的顶线高度并高于所述流道的底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区有且仅有一个所述堆积台,所述堆积台覆盖所述凹陷区。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沿所述凹陷区的凹陷方向依次设置并高度依次增高。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的高度依次增高或先增高后减低。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依次间隔设置或依次连续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积台与所述第一段一体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积台上背离所述第一段的侧面朝向所述第一段凹陷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主体设有进口和出水口,所述流道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
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的边缘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块为一体成型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主体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设有所述流道,所述第二板件叠合于所述第一板件并覆盖以形成所述流道;
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设于流道中的转向块,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件朝向所述第二板件的表面被所述流道分隔为主表面和所述转向块的表面,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主表面和所述转向块的表面焊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件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段,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段连通。
22.一种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23.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箱体。
24.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

说明书全文

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换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地,换热系统的制作过程涉及钎剂的使用。例如,利用模具将换热系统的各板件压制成形,在各板件的待钎焊部位喷射钎剂,将各板件预组装并送入高温钎焊炉加热至钎焊温度,各板件自动焊合。
[0003] 若钎剂喷涂不良或板件内表面清洁不良,换热流道中易存留钎剂颗粒或粉末,钎剂随流体从出口进入其他部件,对换热系统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换热系统因钎剂等杂质易从出水口流出而导致系统运行不良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设有流道,所述流道具有交叉设置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所述凹陷区形成所述流道的部分流道壁。
[0007]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流体沿流道的长度方向流动进入凹陷区后相对进入凹陷区前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第一段沿宽度方向超出第二段,流体受到沿宽度方向向外的偏置,在偏置力的作用下,钎剂等杂质被带入并堆积在凹陷区中,不再随流体流动而进入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防止钎剂对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0008]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0009] 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凹陷区,增加杂质的堆积区域,提高堆积量和堆积效率。并且,同一流段中包括钎剂在内的杂质从宽度方向的两侧被带入并堆积在两个凹陷区,提高对杂质的清理效率和清理度。
[0010]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不同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0011] 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不同侧的凹陷区可以从不同宽度侧对流体中的杂质进行充分堆积,提高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012] 并且,不同侧的凹陷区也适应设于S形流道的连续拐弯处,可以充分利用拐弯处的离心力将杂质堆积在凹陷区。
[001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0014] 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同一侧的凹陷区可以从同一宽度侧对流体中的杂质进行依次堆积,提高对同一宽度侧的杂质的堆积充分性。
[0015] 并且,同一侧的凹陷区也适应设于C形流道的外侧,充分利用C形流道朝向外侧的离心力对杂质进行堆积。
[0016]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中,一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另一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0017] 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一个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堆积杂质,提高对同一流段的杂质的堆积,另一第一段通过一侧的凹陷区从一个宽度侧对杂质进行进一步地堆积。
[0018] 并且,该种设计形式适应设于包括平直段和拐弯段的流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凹陷区的第一段可以设于平直段,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凹陷区的第一段可以设于拐弯处的外侧,允许充分利用流道的形式对第一段进行灵活设置。
[0019]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段,多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0020] 多个第一段连续设置,可以增加凹陷区的数量,增加杂质的堆积区域,提高对杂质的堆积量。
[0021]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段。
[0022] 第一段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段,以便于第一段以两个第二段作为参照,沿宽度方向超出两个第二段,从而更好地形成凹陷区。
[002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包括弧形段和连接段,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二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
[0024] 弧形段的设置使第一段的部分呈弧形,使凹陷区的部分呈弧形区,弧形区提供同一中心的偏置力,以便更高效率地堆积钎剂等杂质。
[002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呈弧形。
[0026] 凹陷区呈弧形区,弧形区提供同一中心的偏置力,可以更高的效率堆积钎剂等杂质。
[0027]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
[0028] 平滑过渡提供流体由第二段进入第一段的顺畅度,提供钎剂等杂质被带入第一段的顺畅度,提高杂质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029]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设有堆积台,所述堆积台的高度低于所述流道的顶线高度并高于所述流道的底面。
[0030] 利用堆积台堆积钎剂等杂质,利用堆积台台面摩擦力,以及第一段提供的偏置力,提高堆积台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031]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有且仅有一个所述堆积台,所述堆积台覆盖所述凹陷区。
[0032] 凹陷区设有覆盖其区域的一个堆积台,利于提高杂质的堆积集中度,堆积集中度越高,杂质越容易被吸附堆积,越利于堆积台对杂质的堆积。
[003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沿所述凹陷区的凹陷方向依次设置并高度依次增高。
[0034] 不同高度上的多个堆积台对流体中不同高度上的杂质进行堆积,提高杂质的堆积效率和堆积量,提高流体中杂质的清理度。
[003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的高度依次增高或先增高后减低。
[0036] 不同高度上的多个堆积台对流体中不同高度上的杂质进行堆积,提高杂质的堆积效率和堆积量,提高流体中杂质的清理度。
[0037]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依次间隔设置或依次连续设置。
[0038] 多个堆积台对第一段中不同区域的流体的杂质分别进行堆积,提高对杂质的堆积效率。
[0039]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积台与所述第一段一体成型。
[0040] 堆积台与第一段一体成型,二者之间无间隙,钎剂等杂质堆积在堆积台上更靠近第一段的区域,杂质更不容易被流体重新带回流道中。
[0041]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积台上背离所述第一段的侧面朝向所述第一段凹陷设置。
[0042] 堆积台的侧面凹陷设置,提供使流体更加朝向堆积台所在区域偏置的趋势,使流体更趋于进入第一段。
[004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设于流道中的转向,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边缘位置。
[0044] 转向块对即将进入第一段的流体具有抵流作用,以改变流体的流向使其更容易进入第一段的凹陷区内,或者转向块对即将流出第一段的流体具有抵流作用,以改变流体的流向使其在第一段和转向块之间形成旋流,被带出的杂质随旋流重新流经第一段并被堆积,进一步提高对杂质的清理度。
[004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主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流道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的边缘位置。
[0046] 转向块设于第一段上位于长度方向靠近出水口的一侧的边缘位置,可以向即将流出第一段的流体提供更佳的抵流作用,使流体在第一段和转向块之间形成旋流。
[0047]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与所述第一段间隔设置。
[0048] 转向块与第一段间隔开,利于提供更大的旋流空间,形成面积更大的旋流,增加单位时间内重新流经第一段的流体量,提高杂质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049]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包括至少一个抵流壁,所述抵流壁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段相对设置。
[0050] 至少一个抵流壁和至少部分第一段相对,以供于提供对即将进入或流出第一段的流体的抵流作用。
[0051]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包括第一抵流壁和第二抵流壁,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形成两个所述凹陷区,所述第一抵流壁和所述第二抵流壁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凹陷区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位置。
[0052] 两个抵流壁分别对应于两个凹陷区,可以分别形成两个旋流空间,同一流段的流体通过两个旋流空间,提高对同一流段的杂质的清理度。
[005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为一体成型结构。
[0054] 一体成型结构允许第一抵流壁和第二抵流壁设于一个转向块上,简化换热主体的结构。
[005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主体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设有所述流道,所述第二板件叠合于所述第一板件并覆盖以形成所述流道。
[0056] 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设于流道中的转向块,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件朝向所述第二板件的表面被所述流道分隔为主表面和所述转向块的表面,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主表面和所述转向块的表面焊接
[0057] 第二板件叠合于第一板件并覆盖流道,第二板件和第一板件的全部叠合界面被封闭,钎剂等杂质不会积聚在叠合界面而被流体带出流道。
[0058]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件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段,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段连通。
[0059] 出水口与第一段之间间隔有第二段,增加了出水口和第一段之间的距离,防止杂质被流体带出出水口。
[0060]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0061]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如上所述的箱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0062] 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
[006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64]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65]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66]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67]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68]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69]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0]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1]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2]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3]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4]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5]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6]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7]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8]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79]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80]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81]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82]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83]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84]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
[0085]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换热主体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进水口和出水口;
[0086]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的爆炸示意图;
[0087]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0088]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0089]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90] 10、换热装置;20、钎剂;100、箱体;101、第一部分;102、第二部分;1000、电池;2000、控制器;3000、达;10001、电池单体;10000、用电装置
[0091] 11、换热主体;12、流道;13、堆积台;14、转向块;
[0092] 111、第一板件;112、第二板件;1111、主表面;1112、转向块的表面;1121、进水口;1122、出水口;
[0093] 121、第一段;122、第二段;123、第一侧壁;124、第二侧壁;125、底壁;1210、凹陷区;
[0094] 131、台面;132、侧面;
[0095] 141、平板块;142、立壁块;143、周壁;1431、第一抵流壁;1432、第二抵流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97]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0098]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0099]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配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100]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101]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0102]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0103] 一般地,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表面接触方式散出电池,例如通过与冷板的接触被流道中流动的冷却液带走热量。冷板可以采用钎焊技术成型,钎焊是指低于焊件熔点的钎料和焊件被加热到钎料熔化温度后,利用液态钎料填充固态工件的缝隙使金属连接的焊接方法。
[0104] 例如,作为示例的冷板成型方法,在一个板件的一侧喷射或涂覆钎料,在另一个板件的一侧喷射或涂覆钎料,两个板件设有钎料的一侧叠合并压紧,钎料层位于两个板件之间,在高温钎焊炉加热的条件下,依次经焊接、冷却、焊后表面处理后制得冷板。
[0105] 在冷板成型过程中,若钎剂喷涂不良或板件内表面清洁不良,流道中易存留钎剂颗粒或粉末,钎剂随流体从出水口进入其他部件,对换热系统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0106] 基于上述考虑,为解决冷板因钎剂等杂质易从出水口流出而导致系统运行不良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主体,换热主体设有流道,流道具有交叉设置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流道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所述凹陷区形成所述流道的部分流道壁。
[0107]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流体沿流道的长度方向流动进入凹陷区后相对进入凹陷区前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第一段沿宽度方向超出第二段,流体受到沿宽度方向向外的偏置力,在偏置力的作用下,钎剂等杂质被带入并堆积在凹陷区中,不再随流体流动而进入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防止钎剂对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010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但不限用于车辆、船舶飞行器等用电装置。可以使用具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电池组成用电装置的电源系统,以防止钎剂等杂质流出换热主体而导致电池运行不良,利于提高电源系统的运行良好性,降低故障率。
[0109] 如图24所示,示例性地提供一种电池。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10001,供于提供电压和电容的物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电池单体10001、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一般地,电池包括电池单体10001和供于容置单体电池的箱体100,箱体100供于容置并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10001或电池模组,箱体100供于保护电池单体10001,并防止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10001的充电或放电。
[0110] 电池单体10001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电池单体10001的形状包括但不仅限于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电池单体10001按封装的方式分类,包括但不仅限于: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
[0111] 电池单体10001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在电池中,电池单体10001可以是多个,多个电池单体10001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10001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10001之间可以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10001构成的整体容置于箱体内。当然,电池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10001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置于箱体
100内。
[0112] 箱体100为电池单体10001提供容置空间,箱体100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提供一种箱体100,箱体100包括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2相互盖合,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共同限定出容置电池单体10001的容置空间。其中,第二部分102可以为一侧开口的壳体结构,第一部分101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部分101盖合于第二部分102的开口侧,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2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壳体结构,第一部分10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部分102的开口侧。当然,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形成的箱体100可以是多种形状,例如可以为圆柱体、长方体等。
[011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10000,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0114] 如图25所示,示例性地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为车辆。其中,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0,电池1000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底部、头部或尾部。电池1000可以用于车辆的供电,例如,电池1000可以作为车辆的操作电源。车辆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0和马达3000,控制器2000用来控制电池1000为马达30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提供驱动动力。
[0115] 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进行说明。
[0116] 参阅图1至图22所示,其代表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中换热主体11的示意图。在下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是以应用于用电装置的电池为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的相关设计应用于其他应用对象,而对下述实施例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的原理范围内。
[0117]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流体,可以是能够带走被冷却对象热量的冷却液,也可以是能够实现换热的其他液体,例如可以是能够向被加热对象提供热量的液体。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换热主体11,可以是换热主体11的表面与被冷却对象的表面接触而带走热量,也可以是换热主体11中的冷却液在流道12中流动的同时流经被冷却对象的表面而带走热量。本申请实施例以冷却液作为流动介质,并以冷却液通过换热主体11的表面和被换热主体11的表面接触而带走热量的方式作为示例进行描述。
[0118] 请参阅图1至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包括换热主体11,换热主体11设有流道12,流道12具有交叉设置的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流道12包括沿长度方向X设置的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122而形成凹陷区1210,所述凹陷区形成所述流道的部分流道壁。
[0119] 换热主体11一般是换热装置10中的主体部件,换热主体11提供供于冷却液流经的流道12,换热主体11的表面与被冷却对象的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被冷却对象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换热主体11,由流道12中流动的冷却液带走热量,完成对被冷却对象的散热,例如对电池单体或电池模组的散热。
[0120] 流道12指设于换热主体11上并提供流体流动空间的结构,流道12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X的延伸尺寸大于宽度方向Y的延伸尺寸,长度方向X可以是流体的流动方向,也可以是与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长度方向X为下述的长度尺寸a所标识的方向,宽度方向Y为下述的宽度尺寸b1、b2、b3任一所标识的方向。
[0121] 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交叉,是指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不平行。例如,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可以相互垂直,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可以呈其他任意夹
[0122] 本实施例对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的依次设置方向具有两种设定,也就是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可以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也可以是沿与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依次设置,两种设定均需满足第一段12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122的宽度。
[0123] 宽度方向Y指与长度方向X呈夹角的方向,宽度方向Y为下述的宽度尺寸b1、b2、b3任一所标识的方向。在第一段121的不同长度位置处,流道12的宽度尺寸相同或不同。在第二段122的不同长度位置处,流道12的宽度尺寸相同或不同。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段122的不同长度位置处,流道12的宽度尺寸趋近于相同。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段121的不同长度位置处,流道12的宽度尺寸由中间向两端递减。
[0124]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沿流体的流动方向,流道12在三个位置处的宽度尺寸分别为b1、b2、b3,b1是第一段121的最大宽度尺寸,b2是位于第一段121上游的第二段122的某一位置的宽度尺寸,b3是位于第一段121下游的第二段122的某一位置的宽度尺寸。长度尺寸a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一段121的最大宽度尺寸b1。一些实施方式中,长度尺寸a可以大于第一段121的最大宽度尺寸b1。第一段121的最大宽度尺寸b1大于第二段122的宽度尺寸b2和b3,b2和b3的可相同或不同。一些实施例中,b2和b3趋近于相同。
[0125]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沿流体的流动方向,流道12在三个位置处的宽度方向Y与长度方向X的夹角分别为α、β、γ,α、β、γ可相同或不同,α、β、γ的大小根据流道12的形状而变化。
[0126] 第一段121指沿流道12的长度方向X最靠近第二段122的部段,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超出第二段122,因此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具有宽度差,流体沿流道的长度方向X流动进入凹陷区1210后相对进入凹陷区1210前的方向发生改变。
[0127] 如图3至图9所示,图示中以宽度方向一侧的最大宽度差Δb为示例进行说明。
[0128] 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一侧的最大宽度差Δb可以是沿第一段121超出第二段122的方向连续渐变地延伸至Δb,第一段121整体呈弧形段。作为示例性地,图3中的第一段
121整体呈弧形段A,如图4所示,弧形A可以替换为依次连续连接的多个弧形段A´,或者依次连接的多个直线段,或者多个弧形段A´和多个直线段组合连接,例如依次交替连接。
[0129] 如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一侧的最大宽度差Δb可以是沿第一段121超出第二段122的方向直线延伸到Δb,第一段121由两个B段和一个C段组成,两个B段分设于C段的两侧,B段的延伸方向和宽度方向一致,B段和C段均为直线段。作为示例性地,图5中的B段和C段中的至少一个可使用弧形段替代。如图6所示,直线段C段可以使用弧形段C´进行替换。或者直线段B段使用弧形段进行替换。
[0130] 如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一侧的最大宽度差Δb可以是沿第一段121超出第二段122的方向阶梯式地延伸至Δb。第一段121由多个D段和一个E段组成,设于E段一侧的多个D段依次呈阶梯式连接。作为示例性地,图7中D段的多个阶梯中的至少一个可使用弧形段替代,E段可使用弧形段替代。如图8所示,E段可使用弧形段E´替代。如图9所示,E段可使用弧形段E´替代,D段的多个阶梯使用多个弧形段D´替代。
[0131] 在示例性的图3至图9中,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的一侧的最大宽度差是一个Δb,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的两侧的最大宽度差是两个Δb,两个Δb可相同或不同。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仅在一侧具有宽度差。
[0132] 第二段122指沿流道12的长度方向最靠近第一段121的部段,流体从第二段122进入第二段122,流体的流域宽度由小变大。流体从第一段121进入第二段122,流体的流域宽度由大变小。如图3至图9所示,作为示例性地,第二段122沿长度方向平直顺延,也就是第二段122的宽度尺寸可保持大致不变。
[0133] 凹陷区1210指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超出第二段122而形成的区域,该区域的形状不被限制,可以是任意形状,凹陷区1210相对于第二段122朝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凹陷即满足要求。
[0134]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10,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122而形成凹陷区1210,流体沿流道12的长度方向流动进入凹陷区1210后相对进入凹陷区
1210前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超出第二段122,流体受到沿宽度方向Y向外的偏置力,在偏置力的作用下,钎剂等杂质被带入并堆积在凹陷区1210中,不再随流体流动而进入换热装置10的其他区域,防止钎剂对换热装置10的其他区域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0135] 如图1和图2所示,流道12包括沿宽度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侧,123和第二侧壁124,以及连接在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之间的底壁125,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凹陷区1210,也就是在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凹陷区1210,凹陷区1210所在的流道12形成第一段121。
[0136] 侧壁指沿流道12的宽度方向Y限定流道12的结构壁,两个侧壁限定出流道12的宽度尺寸,侧壁的高度方向Z限定流道12的高度,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两两交叉。
[0137] 底壁125指连接在两个侧壁的最低点之间的结构壁,两个侧壁和底壁125连接构成横截面呈U型的流道12。与底壁125相对的一侧可以开放设置,可以使用其他部件覆盖该开放的一侧。
[0138] 在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凹陷区1210,实现第一段12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122的宽度,增加第一段121的配置可选性。
[0139] 一些实施例中,从侧壁的角度而言,两个侧壁中的一者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区1210。
[0140]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0所示,第一侧壁123上设有一个凹陷区1210,该凹陷区1210所在的流道12形成第一段121。
[0141]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第二侧壁124上设有一个凹陷区1210,该凹陷区1210所在的流道12形成第一段121。
[0142]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第一侧壁123上设有一个凹陷区1210,第二侧壁124上设有一个凹陷区1210,两个凹陷区1210沿长度方向错开设置,也就是两个凹陷区分别设于宽度方向的不同侧,一个凹陷区1210所在的流道12分别形成第一段121。
[0143]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123上设有一个凹陷区1210,第二侧壁124上设有一个凹陷区1210,两个凹陷区1210沿宽度方向正对设置,两个凹陷区1210所在的流道12形成第一段121。
[0144] 如图1和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一段121的形成而言,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第二段122。
[0145] 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的两侧均形成有凹陷区1210,增加杂质的堆积区域,提高堆积量和堆积效率。并且,同一流段中包括钎剂20在内的杂质从宽度方向的两侧被带入并堆积在两个凹陷区1210,提高对杂质的清理效率和清理度。
[0146] 如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从设有多个第一段121的方案而言,流道12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段121,相邻两个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侧超出第二段122。
[0147] 不同侧指流道12沿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两个侧方,两个第一段121的两个凹陷区1210分别位于不同的侧方。
[0148] 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121,不同侧的凹陷区1210可以从不同宽度侧对流体中的杂质进行充分堆积,提高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149] 并且,不同侧的凹陷区1210也适应设于S形流道的连续拐弯处,可以充分利用拐弯处的离心力将杂质堆积在凹陷区1210。
[0150] 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从设有多个第一段121的方案而言,流道12包括沿长度方向X设置的多个第一段121,相邻两个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超出第二段122。
[0151] 同一侧指流道12沿宽度方向Y的同一侧的侧方,两个第一段121的两个凹陷区1210位于同一侧方。
[0152] 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121,同一侧的凹陷区1210可以从同一宽度侧对流体中的杂质进行依次堆积,提高对同一宽度侧的杂质的堆积充分性。
[0153] 并且,同一侧的凹陷区1210也适应设于C形流道的外侧,充分利用C形流道12朝向外侧的离心力对杂质进行堆积。
[0154] 如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从设有多个第一段121的方案而言,流道12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段121,相邻两个第一段121中,一个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第二段122,另一个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超出第二段122。
[0155] 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121,一个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的两侧分别堆积杂质,提高对同一流段的杂质的堆积,另一个第一段121通过一侧的凹陷区1210从一个宽度侧对杂质进行进一步地堆积。
[0156] 并且,该种设计形式适应设于包括平直段和拐弯段的流道12,沿宽度方向Y的两侧形成有凹陷区1210的第一段121可以设于平直段,沿宽度方向Y的一侧形成有凹陷区1210的第一段121可以设于拐弯处的外侧,允许充分利用流道12的形式对第一段121进行灵活设置。
[0157] 如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2包括多个第一段121,多个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连续设置。
[0158] 连续设置指相邻的两个第一段121之间不设有第二段122,流体可以连续流经多个第一段121。
[0159] 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2设有一个第二段122,第二段122与多个第一段121中沿长度方向X位于最外侧的第一段121连接。
[0160] 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2设有两个第二段122,两个第二段122分别与多个第一段121中沿长度方向X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段121连接。
[0161] 多个第一段121连续设置,可以增加凹陷区1210的数量,增加杂质的堆积区域,提高对杂质的堆积量。
[0162] 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连续设置,对于任一个第一段121而言,其可以是在宽度方向Y的两侧设有凹陷区1210,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Y的任一侧设有凹陷区1210,因此连续设置的多个第一段121具有多种组合方式。
[0163] 例如,多个第一段121中,每个第一段121均是两侧设有凹陷区1210。或者,多个第一段121中,每个第一段121均是其中一侧设有凹陷区1210。或者,多个第一段121中,部分第一段121是两侧设有凹陷区1210,另部分第一段121是其中一侧设有凹陷区1210。
[0164] 如图1和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段122,也就是相邻两个第二段122之间设有一个第一段121。
[0165] 第一段121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段122,以便于第一段121以两个第二段122作为参照,沿宽度方向Y超出两个第二段122,从而更好地形成凹陷区1210。
[0166] 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段12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段122,例如可以是一个第二段122,也可以是两个第二段122。例如,相邻两个第一段12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段122,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沿长度方向X的尺寸大致一致。
[0167] 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2设有多个第一段121和多个第二段122,第一段121和第二端交替设置。多个第一段121中,对于任一个第一段121而言,其可以是在宽度方向Y的两侧设有凹陷区1210,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Y的任一侧设有凹陷区1210,因此多个第一段121具有多种组合方式。
[0168]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的一侧设有第二段122。
[0169]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沿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段121的下游设有第二段122,第一段121的上游与进水口1121连通,第二段122的下游与出水口1122连通。
[0170] 或者,作为示例性地,沿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段121的上游设有第二段122,第一段121的下游与出水口1122连通,第二段122的上游与进水口1121连通。
[0171] 对于第一段121的设置,具体可以根据流道12的具体形式进行设计,例如在流道12的平直段可以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凹陷区1210,例如在流道12的拐弯段可以在宽度方向的外侧设置凹陷区1210,充分利用流体在拐弯段朝向外侧的离心力。
[017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上的凹陷区1210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整个流道12的形式是平直形,则两侧可以设置等数量的凹陷区1210,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凹陷区1210形成一个第一段121。例如,整个流道12的形式是弧形或C形,则流道12外侧凹陷区1210的数量可以大于流道12内侧的凹陷区1210的数量,充分利用外侧的向外的离心力堆积钎剂20。
[0173] 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侧壁上均设有凹陷区1210,两个侧壁上的凹陷区1210既不是沿宽度方向正对设置,也不是沿长度方向完全错开设置,而是两个侧壁上的凹陷区1210可以设置为部分正对,同样可以达到堆积钎剂20的目的。
[0174]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包括弧形段和连接段,弧形段和第二段122通过连接段连接。
[0175] 弧形段指第一段121的部分且该部分呈弧形,弧形段的弧形沿长度方向延伸。
[0176] 连接段指第一段121上不同于弧形段的部分,也就是连接弧形段和第二段122的部分。连接段可以是任意形状,包括但不仅限于可以是弧形,可以是直线形,可以是波形线,连接段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
[0177] 例如,如图6所示,弧形段C´设于第一段121的中间区域,两侧的直线段B可以认为是连接段,当然直线段B可以使用其他形状替代。
[0178] 例如,如图8所示,弧形段E´设于第一段121的中间区域,两侧的多个阶梯段D可以认为是连接段,当然多个阶梯段D可以使用其他形状替代。
[0179]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的一侧设有第二段122时,连接段可以是位于弧形段沿长度方向X一侧的部分。
[0180]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第二段122时,连接段可以是位于弧形段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的部分,该两侧的部分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
[0181] 弧形段的设置使第一段121的部分呈弧形,使凹陷区1210的部分呈弧形区,弧形区提供同一中心的偏置力,以便更高效率地堆积钎剂20等杂质。
[0182] 如图1和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呈弧形,也就是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以弧形方式延伸。
[0183] 第一段121的整体沿长度方向X延伸并呈弧形设置,也就是凹陷区1210呈弧形区,弧形区提供同一中心的偏置力,可以更高的效率堆积钎剂20等杂质。
[0184]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
[0185] 平滑过渡指两个面通过平滑且连续的曲面过渡连接。
[0186] 平滑过渡提供流体由第二段122进入第一段121的顺畅度,提供钎剂20等杂质被带入第一段121的顺畅度,提高杂质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187]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可以是多个直线段连接构成,例如第一段121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间直线段,以及分别连接于中间直线段的两侧的两个侧方直线段,两个侧方直线段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段122,则两个侧方直线段和第二段122之间均可以通过平滑过渡的曲线面连接,以保证流体能够顺利地进入第一段121的凹陷区1210中。
[018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121形成的凹陷区1210的形状可以是沿宽度方向Y超出第二端的任意形状,无论对第一段121的形状进行何种设置,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均可以与第二端平滑过渡连接,提供流体进入凹陷区1210的平滑顺利度,保证包含钎剂20在内的杂质能够被顺利带入凹陷区1210。
[0189]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的连接位置可以是非平滑过渡,非平滑过渡指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呈角度连接,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示例性地,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以趋近于直角的角度连接。
[0190]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凹陷区1210设有堆积台13,堆积台13的高度h1低于流道12的顶线高度h2并高于流道12的底面。
[0191] 堆积台13指具有台面131的结构,钎剂20等杂质堆积在堆积台13的台面131。台面131区别于流道12的底面,台面131的高度h1低于流道12的顶线高度h2,防止杂质溢出流道
12,台面131的高度h1可高于底面或低于底面,堆积台13使堆积钎剂20等杂质的台面131与底壁125所在的底面区分开。
[0192] 顶线高度h2指流道12的最高线的高度,也就是上述的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的顶线的高度,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的高度以及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之间的宽度决定了此处可以流经的流体流量。
[0193] 底面指上述的底壁125所在的面。
[0194] 利用堆积台13堆积钎剂20等杂质,利用堆积台13台面131的摩擦力,以及第一段121提供的偏置力,提高堆积台13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195] 一些实施例中,凹陷区1210有且仅有一个堆积台13,堆积台13覆盖凹陷区1210。
[0196] 凹陷区1210设有覆盖其区域的一个堆积台13,利于提高杂质的堆积集中度,堆积集中度越高,杂质越容易被吸附堆积,越利于堆积台13对杂质的堆积。
[0197] 如图1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2包括多个堆积台13,多个堆积台13沿凹陷区1210的凹陷方向依次设置并高度依次增高。
[0198] 不同高度上的多个堆积台13对流体中不同高度上的杂质进行堆积,提高杂质的堆积效率和堆积量,提高流体中杂质的清理度。
[0199] 如图1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2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堆积台13,多个堆积台13的高度依次增高或先增高后减低。
[0200] 不同高度上的多个堆积台13对流体中不同高度上的杂质进行堆积,提高杂质的堆积效率和堆积量,提高流体中杂质的清理度。
[0201] 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堆积台13的高度依次增高,通过依次增高设置提供对杂质的反方向阻挡作用,使杂质堆积在堆积台13上,流体沿反方向回流后重新进入流道12。
[0202] 如图17所示,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堆积台13的高度先依次增高再依次降低,依次增高设置提供对杂质的反方向阻挡作用,使杂质堆积在堆积台13上,依次降低设置提供使流体沿流体方向流出第一段121。
[0203] 一些实施例中,流道包括多个堆积台13,多个堆积台13依次间隔设置或依次连续设置。
[0204] 多个堆积台13对第一段121中不同区域的流体的杂质分别进行堆积,提高对杂质的堆积效率。
[0205] 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堆积台13一体连接,最靠近第一段121的堆积台13一体连接于第一段121。
[0206]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堆积台13间隔设置,相邻堆积台之间的间隙可以供于收集和堆积钎剂等杂质。
[0207] 如图18所示,一些实施例方式中,凹陷区1210的区域设有多个堆积台13,多个堆积台13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堆积台13可以等高设置或者不等高设置。钎剂20等杂质可以堆积台13,也可以堆积在相邻堆积台13之间的空隙中。
[0208] 一些实施方式中,凹陷区1210的区域中设有多个堆积台13,多个堆积台13以任意离散方式设置,多个堆积台13的高度可相同或不同。钎剂20等杂质可以堆积台13,也可以堆积在相邻堆积台13之间的空隙中。
[0209] 一些实施例中,堆积台13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
[0210] 堆积台13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二者之间无间隙,钎剂等杂质堆积在堆积台上更靠近第一段121的区域,杂质更不容易被流体重新带回流道中。
[0211] 一些实施方式中,堆积台13一体连接,堆积台13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
[0212] 一些实施方式中,凹陷区1210的区域设有多个堆积台13,多个堆积台13以任意离散方式设置,靠近第一段121的堆积台13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
[0213] 第一段121提供偏置力,堆积台13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钎剂20等杂质在偏置力的作用下堆积在堆积台13上更靠近第一段121的区域,杂质更不容易被流体重新带回流道12中。
[0214] 一些实施例中,凹陷区1210的区域中设有一个或多个堆积台13,所有堆积台13与第一段121间隔设置,第一段121提供对流体的偏置力,流体将钎剂20等杂质带到堆积台13的台面131上,或者堆积在堆积台13之间的间隙中,或者堆积在堆积台13和第一段121的间隙中。
[0215] 如图1和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堆积台13凸设于流道12的底面上。堆积台13凸出于流道12的底面,堆积台13对流体产生阻挡作用,流体在第一段121的流速减缓,更利于堆积台13对杂质的收集和堆积,流体不容易将杂质带回流道12中。
[0216] 一些实施例中,堆积台13凹设于流道12的底面上。堆积台13凹陷于流道12的底面,堆积台相对于底面下落的高度差提供对杂质的阻挡作用,流体更不容易将杂质带回流道12中。
[0217] 一些实施例中,堆积台13上背离第一段121的侧面132朝向第一段121凹陷设置。
[0218] 堆积台13的侧面132凹陷设置,提供使流体更加朝向堆积台13所在区域偏置的趋势,使流体更趋于进入第一段。
[0219] 一些实施例中,堆积台13的侧面132朝向堆积台13所在的一侧可以与第二段122保持平齐设置。
[0220] 如图2、图10至图13,以及图15至图2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1包括设于流道12中的转向块14,转向块14设于第一段121上位于长度方向X的至少一侧的边缘位置。
[0221] 转向块14指设于流道12中且位于第一段121的沿长度方向X的一侧的边缘位置的块状结构或立壁结构。
[0222] 例如,如图2所示,转向块14提供使流经第一段121的流体受到抵流作用而形成旋流的作用。其中,图2仅示出采用如图2所示的转向块14和所在位置而形成的旋流的方向和旋流所在的区域,旋流的方向和旋流所在的位置根据转向块14的形状、所在位置及与第一段121的位置关系而不同。
[0223] 或者,如图21所示,位于上游的转向块14提供使流经第二段122之后的流体进入第一段121的分流作用,趋势流体更加容易地进行转向而进入第一段121的凹陷区1210中。
[0224] 转向块14可以一体成型于底壁125上,也可以通过焊接、铰接地方式一体连接于底壁125。转向块14可以为任意形状的块结构,例如平板或立壁块142,例如可以是规则块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块状。转向块14朝向第一段121的侧面132可以为任意形状。
[0225] 转向块14对即将进入第一段121的流体具有抵流作用,以改变流体的流向使其更容易进入第一段121的凹陷区1210内,或者转向块14对即将流出第一段121的流体具有抵流作用,以改变流体的流向使其在第一段121和转向块14之间形成旋流,被带出的杂质随旋流重新流经第一段121并被堆积,进一步提高对杂质的清理度。
[0226] 如图21和图2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1设有进水口1121和出水口1122,流道1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21和出水口1122连通,转向块14设于第一段121上位于长度方向靠近出水口1122的一侧的边缘位置。
[0227] 转向块14设于第一段121上位于长度方向靠近出水口1122的一侧的边缘位置,可以向即将流出第一段121的流体提供更佳的抵流作用,使流体在第一段121和转向块14之间形成旋流。
[0228] 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块14与第一段121间隔设置。
[0229] 转向块14与第一段121间隔开,利于提供更大的旋流空间,形成面积更大的旋流,增加单位时间内重新流经第一段121的流体量,提高杂质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0230] 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块14包括至少一个抵流壁,抵流壁与至少部分第一段121相对设置。
[0231] 抵流壁指呈壁面的结构,该壁面的结构朝向至少部分第一段121而设置,抵流壁可以是转向块14上的一个壁面,或者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立壁式结构所具有的侧面132。
[0232] 至少一个抵流壁和至少部分第一段121相对,以供于提供对即将进入或流出第一段121的流体的抵流作用。
[0233] 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块14包括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第二段122形成两个凹陷区1210,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分别设于两个凹陷区1210上位于长度方向的一侧。
[0234] 两个抵流壁分别对应于两个凹陷区1210,可以分别形成两个旋流空间,同一流段的流体通过两个旋流空间,提高对同一流段的杂质的清理度。
[0235] 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块14为一体成型结构。
[0236] 一体成型指通过材料体的形变或延展而构造成预定形状,或通过对材料体进行部分去除而留下预定形状的工艺,或者通过焊接或胶接形成的具有设定形状的结构,包括但不仅限于同一种材料的延展或不同材料的依次延伸,包括但不仅限于利用冲压机械对毛坯材料进行冲压处理使其产生形变并最终成型为预定形状的工艺,或利用锻造工具对毛坯材料进行锻造处理使其产生形变并最终成型为预定形状的工艺,或利用切割设备对毛坯材料进行部分材料去除而留下具有预定形状的部分的工艺,或利用液体材料被浇铸至与部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并经冷却后而获得部件的工艺。
[0237] 其中,液体材料被浇铸至与部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而获得部件的过程,可以是在一种空腔中获得完整部件,该一种空腔中可浇铸一种或多种材料。或者可以是在一种空腔中获得部件的一部分,将部件的一部分移至另一空腔,在另一空腔中获得部件的另部分,依次类催,完整部件的不同部分可依次在不同的空腔中成型,完整部件的不同部分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
[0238] 一体成型结构允许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设于一个转向块14上,简化换热主体11的结构。
[0239]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块14为平板块141,转向块14的板面和流道12的底面平行,转向块14的厚度方向即侧壁的高度方向。转向块14具有与侧壁相对的周壁143,周壁143包括相互间隔或相互连接的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第一段121包括正对设置的两个凹陷区1210,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分别位于两个凹陷区1210的下游,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均分别与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间隔开。
[0240] 如图20和图2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块14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且转向块的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分别与第一段121 相应侧壁呈直角或锐角,也就是该抵流壁与第一段121的对应侧壁形成三角区,利于在三角区内形成旋流,流体从三角区内流出后继续沿流道12流到下游。
[0241] 如图20所示,转向块14包括两个平板块141,平板块141的板面和流道12的底面平行,平板块141的厚度方向即侧壁的高度方向。平板块141具有与侧壁相对的周壁143,一个转向块14具有第一抵流壁1431,另一个转向块14具有第二抵流壁1432。
[0242] 其中,平板块141可以与第一段121间隔开,而使抵流壁与第一段121间隔开。或者平板块141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并使抵流壁与第一段121呈角度连接,该角度的开口与流体的流向大致相反,图20中示出了平板块141与第一段121呈角度连接。
[0243] 如图19和图21所示,转向块14包括一对立壁块142,每个立壁块142具有抵流壁,分别为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立壁块142与流道12的底面呈角度设置,可以趋近于垂直设置。立壁块142可以与第一段121间隔开,并与第一段121呈角度,或者立壁块142与第一段121一体连接并呈角度,该角度的开口与流体的流向大致相反。
[0244]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1包括第一板件111和第二板件112,第一板件111设有流道12,第二板件112叠合于第一板件111并覆盖以形成流道12。
[0245] 板件指板状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延展面积和厚度尺寸,且延展面积和厚度尺寸的比值较大。第一板件111和第二板件112具有板状结构,二者的侧面132可以相互对合并焊接。
[0246] 换热主体11包括设于流道12中的转向块14,转向块14设于第一段121上位于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板件111朝向第二板件112的表面被流道12分隔为主表面1111和转向块的表面1112,第二板件112与主表面1111和转向块的表面1112焊接。
[0247] 第一方面,第二板件112叠合于第一板件111并覆盖流道12,在第一板件111和第二板件112的叠合界面,流道12是封闭的,钎剂20等杂质不会积聚在叠合界面而被流体带出流道12。
[0248] 第二方面,第二板件112和第一板件111的全部叠合界面被焊接封闭,提高第二板件112和第一板件111的之间的密封性,更加防止钎剂20等杂质积聚在叠合界面而被流体带出流道12达到换热装置10的其他区域而对换热装置10的运行产生影响。
[0249] 一些实施方式中,转向块14采用为平板块141,平板块141可以与底壁125和第二板件112中的一者一体成型,再与另一者钎焊焊接。平板块141为多个时,多个平板块141分别与第二板件112连接。
[0250] 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9和图21,转向块14采用立壁块142,立壁块142可以与底壁125和第二板件112中的一者一体成型,再与另一者钎焊焊接。立壁块142为多个时,多个立壁块142均与第二板件112连接。
[0251]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件112设有进水口1121和出水口1122,进水口1121和出水口1122与流道12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段121沿长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段122,进水口1121和出水口1122分别与第二段连通
[0252] 第一方面,流体流经进水口1121、流道12和出水口1122,杂质被堆积在流道12的第一段121,不再随流体流出出水口1122,换热装置10的运行不易受到钎剂20等杂质的影响。
[0253] 第二方面,出水口1122与第一段121之间间隔有第二段122,增加了出水口1122和第一段121之间的距离,防止杂质被流体带出出水口1122。
[0254]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0包括换热主体11,换热主体11设有流道12,流道12包括沿长度方向X设置的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第一段121沿宽度方向Y的两侧超出第二段122而形成相对的两个凹陷区1210,两个第一段121的整体均呈弧形,两个凹陷区1210中均分别有且仅有一个堆积台13,一个堆积台13覆盖一个凹陷区1210。在流道12中设有一个转向块14,该转向块14为一体成型结构,该转向块14设在第一段121沿长度方方向X靠近出水口
1122的一侧的边缘位置,该转向块14具有第一抵流壁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第一抵流壁
1431和第二抵流壁1432分别设于两个凹陷区1210上位于长度方向X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凹陷区1210靠近出水口1122的区域相对形成两个旋流空间。
[0255]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箱体,箱体包括如上的换热装置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10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0256]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电池包括如上的箱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0257] 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包括如上的电池。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0258]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