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权利转移; 未缴年费; |
专利有效性 | 失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请号 | CN200580020688.9 | 申请日 | 2005-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977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06-06 |
申请人 | 派尔普罗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R·海因德尔; R·R·温特; G·沃尔; | 第一发明人 | R·海因德尔 |
权利人 | 派尔普罗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康特克索股份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美国南达科塔州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 |
主IPC国际分类 | E02D5/08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E02D5/08 ; E02D5/04 ; E02D5/06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1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钟守期; 杨勇; |
摘要 |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用于将 板桩 接到支承部件上的杆形连接型件(10)。该连接型件(10)具有中心板条(16),该中心板条将两个相对的各带一钳口的接合型件分开并且分别是两个接合型件的部分,其中一个接合型件是用于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另一接合型件是用于待接板桩的 锁 栓的接收型件,该插入型件(18)通过中心板条(16)、从该中心板条(16)的棱边以90°引出的第一直形钳口条(26)和由中心板条(16)的另一棱边向第一直形钳口条(26)方向弯转的第二钳口条(28)界定,该接收型件(24)通过中心板条(16)、从该中心板条(16)的棱边以90° 角 引出的第三直形钳口条(36)和由中心板条(16)的另一棱边首先以90°角引出然后呈弧形伸展的第四钳口条(38)界定,该第四钳口条(38)以其端部指向相对的第三直形钳口条(36)的端部。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将板桩接到支承部件上的、特别是双-T-支承部件上 的杆形连接型件,特别是用于构造由支承部件和分别插于两支承部件之 间的板桩组成的组合-板桩壁,其中该连接型件具有中心板条,该中心板 条将两个相对的各带一钳口的接合型件分开并且分别为两个接合型件的 部分,其中一个接合型件是用于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另一接合型件是 用于待接板桩的锁栓的接收型件,其特征在于,该插入型件(18;54)通 过中心板条(16;52)、从该中心板条(16;52)的棱边以90°引出的第一 直形钳口条(26;60)和由中心板条(16;52)的另一棱边向第一直形钳口 条(26;60)方向弯转的第二钳口条(28;62)界定,并且该接收型件(24; 56)通过中心板条(16;52)、从该中心板条(16;52)的棱边以90°角引 出的第三直形钳口条(36;68)和由中心板条(16;52)的另一棱边首先以 90°角引出然后呈弧形伸展的第四钳口条(38;70)界定,该第四钳口条 (38;70)以其端部指向相对的第三直形钳口条(36;68)的端部。 |
||
说明书全文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板桩接到支承部件上的、特别是双-T-支承 部件上的杆形连接型件,该连接型件具有中心板条,该中心板条将两个 相对的各带一钳口的接合型件分开并且分别为两个接合型件的部分,其 中一个接合型件设计成适于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另一接合型件设计成 适于扣住待接板桩的接收型件。这类连接型件例如用于构建组合式板桩壁,即由一系列支承部件和 分别夹在支承部件之间的多个板桩组成的板桩壁,通常总是以板桩对形 式使用。例如由DE 20121712 U1、DE 19711242 A1、DE 19822063 A1 或DE 19923492 A1已知这种连接型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型件具有 中心板条,其将两个各带一钳口的相对的接合型件分开并分别形成两接 合型件的内壁的一部分。在已知的这种连接型件中,一个接合型件是用 于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例如其插在双-T-支承件上并需要时与其压合。 另一接合型件是用于扣住待接板桩如具有安装在两长边上的所谓 LARSSEN-锁栓的板桩的接收型件。 一种较为流行常用的板桩是HOESCH的Z-板桩,其呈Z-形截面,并 在其一长边上具有纽扣形段,在其另一长边上具有爪形段。该爪形段具 有直爪形凸缘以及在真正锁栓上的爪形凸出部和对置的爪形卡齿,该两 者限定了具有开口的钳口,在该钳口中可置入待接的Z-板桩的横截面大 致为梯形的纽扣形段。该Z-板桩的爪形段和纽扣形段在锁栓区折弯,使 锁栓沿该板桩壁走向布置,从而使相遇的板桩壁凸缘形成直线并且该两 板桩的扣接不会凸出板桩壁凸缘区。 通过相互串接的这种Z-板桩可构成稳定的板桩壁。但通过爪形段和 纽扣形段的几何形状在相邻板桩之间仅可有较小的转动角即±7°,由 此在低夯实板桩情况下由于土地不规整性该锁栓可能从其连接中跳出。 当地基由于岩石形成、漂石等而呈不规整,以致该支承部件在低夯 实情况下会围绕纵轴旋转时,则在支承部件的低夯实下在地基上会出现 相邻支承部件之间的偏斜。 但相邻支承部件之间的偏斜也可能是有意的,以便不用附加构件达 到例如呈圆形或其它闭合形式的组合板桩壁或具有明显拐角的组合板桩 壁。 利用这种Z-板桩可建成至令未有的由支承部件和板桩组成的组合板 桩壁,例如在建造港口装置时需要这种组合板桩壁。使板桩壁有可靠低 夯实的支承部件的相应接合型件目前还没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型件,在其接收型件中可挂住这种 Z-板桩,以构建组合板桩壁。 按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连接型件实现 的。此外,上述目的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2所述特征的连接型件以及通过 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特征的连接型件实现。 对在独立权利要求1、2和3中所限定的三种连接型件而言,对本发 明来说特别重要的接收型件是共同的,该接收型件在所有三种本发明的 连接型件中均呈同样设计。在三个独立权利要求中限定的连接型件的差 别仅在插入型件的设计上,利用该插入型件将连接型件紧固到支承部件 上。 如在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连接型件中,用于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是 通过中心板条、由中心板条的一棱边呈90°角引出的第一直形钳口条和 由中心板条的另一棱边在向第一直形钳口条方向弯曲的第二钳口条界 定。该插入型件的内横截面约呈梯形,该梯形的底由中心板条形成。其 一个底角优选呈90°,另一底角优选大于45°。 相反,在权利要求2所限定的连接型件中,该插入型件是通过中心 板条、由中心板条的一棱边呈90°角引出的第一直形钳口条和由中心板 条的另一棱边也呈90°角引出的第二钳口条形成。借助于如此形成的插 入型件可将连接型件紧固到支承部件上,其中适于该连接型件的紧固段 的横截面约呈矩形。 在并列独立权利要求3的连接型件中,该插入型件有一个大致呈燕 尾形的内横截面,其通过由中心板条以及两个相互镜像对称的由该中心 板条的两棱边翘起弯曲的钳口条界定。通过燕尾形的内横截面可将连接 型件紧固到支承部件上,其紧固段的外横截面呈楔形,例如下端较粗的 棒形支承件。通过内横截面的燕尾形形状可用接收型件的钳口以及从支 承部件伸出又转向支承部件地紧固在楔形紧固段上,同时不需对此提供 具有不同构形的插入型件。该两钳口条依中心板条的平边伸展,优选具有 30--50°的倾角,该倾角特别优选35°。 这三种本发明的连接型件的共同的接收型件在所有三种连接型件中 均呈同样设计,并通过该中心板条、由中心板条的一棱边呈90°角引出 的直形钳口条和由中心板条的另一棱边首先呈90°角引出然后呈大弧线 伸展的第四钳口条界定,该第四钳口条以其端部指向对置的第三直形钳 口条。 通过适于待接合的板桩的爪形段或纽扣形段的接收型件的本发明设 计方案,可实现该爪形段或纽扣形段在接收型件中的宽范围内转动。如 在适于纽扣形段的接收型件的构形情况下,所使用的板桩的可能转动角 约为+23°到-45°,以致总的转动角约为70°。对适于待接合的板桩的 爪形段的接收型件,其转动角约为+27°到-40°,以使转动范围也约为 70°。 如果在组合板桩壁中在两个相邻的双-T-支承件之间借助于本发明 的连接型件插入两个Z-板桩,则该支承件如双-T-支承件可相对旋转达 80°以上,而在组合-板桩内部不会出现应力。如考虑在两个不用附加连 接型件连接的板桩之间的转动角在两支承部件之间平均还有几度,则在 两个邻近支承部件之间可达近90°的角。以此方式,该组合-板桩可设 置真实的拐角或实现闭合成圆形或类似形状的组合-板桩。 由于这种大的转动角,在支承部件和板桩低夯实的情况下也可在各 方位补偿出现的位错。 按照本发明设计的这三种连接型件的接收型件,使该板桩壁的各部 件能够可靠地低夯实,该板桩壁对额定值的偏离可在宽的范围内得到补 偿,并且该组合-板桩壁内部在两邻近的支承部件之间,特别是双-T-支 承件之间可达大的转动角。 如在权利要求1、2和3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连接型件的其它有利改进 方案公开于下面的描述、附图以及从属权利要求中。 在该连接型件的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待接板桩的接收型件的内 横截面基本上呈斜椭圆。通过该接收型件的至少近似椭圆形伸展的内横 截面达到在给定转动范围内可在接收型件中使该锁栓来回转动,该呈弧 形伸展的钳口条阻止锁栓从接收型件中跳出。但该接收型件的内腔横截 面不必直接呈给定的椭圆形。该椭圆仅应给定对于几何尺寸而言的支点。 该椭圆的长轴或主轴相对于中心板条优选呈约30°角。 如果使用接收型件来接合该板桩的爪形段,则该椭圆的长轴与该椭 圆的短轴或副轴的比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为1.1-1.2。 相反,如果使用接收型件来挂住纽扣形段,则该接收型件也呈斜的 椭圆,其主轴与中心板条的夹角优选为约30°。但长轴和短轴的比优选 为1.2到1.6。 适于待接板桩爪形段的接收型件的钳口的中心约位于椭圆短轴的延 长段上。适于待接板桩纽扣形段的接收型件的钳口开口的中心位于垂直 于椭圆长轴的虚线上,该虚线与椭圆长轴在椭圆中心点和长轴与椭圆间 面向中心板条的交点之间相交。这时该虚线约位于该两点之间。 该钳口开口的宽度位于各椭圆的长轴长度的约1/3范围内。由两不 同椭圆的内腔伸出端的排列,依待接Z-板桩的楔形接合的锁栓连接的位 置而定。 下面依附图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述。附图示出: 图1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型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其具有内横截 面呈梯形的插入型件和适于待接Z-板桩的爪形段的接收型件; 图2示出图1连接型件的平面图,该连接型件插在双-T-支承件上, 并挂在待接Z-板桩的爪形段中,其中示出该接合的Z-板桩的可能转动 角; 图3示出图1和图2中的连接型件的第一改型的平面图,其中适于 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的内横截面呈矩形; 图4示出图1和图2中的连接型件的第二改型的平面图,其中适于 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的内横截面呈燕尾形; 图5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型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其具有内横截 面呈梯形的插入型件和适于待接Z-板桩的爪形段的接收型件; 图6示出图5连接型件的平面图,该连接型件插在支承部件上,并 接收待接Z-板桩的纽扣形段,其中也示出该接合的Z-板桩的可能转动 角; 图7示出图5和图6中的连接型件的第一改型的平面图,其中适于 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的内横截面呈矩形; 图8示出图5和图6中的连接型件的第二改型的平面图,其中适于 支承部件的插入型件的内横截面呈燕尾形; 图9示出部分组合-板桩壁的平面图,其具有两个支承部件和两个插 在其间的板桩,其中使用示于图1和图5的两种连接型件。 在图1和图2中以平面图示出适于Z-板桩14的爪形段12(见图2) 的连接型件10的第一实施例的端面。 该连接型件10具有中心的基本笔直的板条,其一边设置有插入型件 18用于插放到双-T-支承件22的纽扣形条20上,在另一边设置有接收 型件24用于接收Z-板桩14的爪形段12。 该插入型件18具有由图1上部示出的该中心板条16的棱边以90° 引出的第一直形钳口条26以及由图1下部示出的该中心板条16的棱边 向第一钳口条26方向弯转的第二钳口条28。该两钳口条26和28终止 于与中心板条16相平行的面E,并与其一起闭合成具有约呈梯形内横截 面32的钳口30。该梯形内横截面32适配于双-T-支承件22的纽扣形条 20的外横截面34,以使该条以小间隙地装入插入型件18中。 该接收型件24具有由中心板条16在与该弯转的钳口条28的连接处 以约90°角引出的、基本笔直的第三钳口条36和接在该插入型件18的 直形钳口条26上、以很平滑的弧形伸展的第四钳口条38。该钳口条36 和38与中心板条16一起形成钳口40的边界,该钳口具有通过钳口条 36和38的端部形成的钳口开口42的边界。该钳口40的内横截面大致 沿虚线勾画出的椭圆44伸展,该椭圆的长轴为a且短轴为b。该长轴a 与中心板条16的虚线中心轴c形成约30°的夹角。长轴a和短轴b之 间的轴比为11∶9和11∶10之间。短轴b大致通过钳口开口42的中心。 该钳口条36和38如此伸展,以使在两钳口条36和38上的正切面T约 平行于椭圆44的长轴a。 在图2中示出该连接型件10与双-T-支承件22的臂和Z-板桩14的 爪形段12的连接,其中示出该Z-板桩14在其中心位和在其极限转动位。 “上”转动位是以点线示出,而“下”转动位是以虚线示出。在标准位和 上转动位之间的转动角α约达40°,在标准位和下转动位之间的转动角 β约达27°。 在图3和4中示出图1和2中所示连接型件的变型。 图3中示出,变型的连接型件10’与连接型件10的差别仅在插入型 件18’的设计上。在插入型件18’中,两钳口条26’和28’相对中心板条16’ 的平面侧大致呈90°伸展,从而形成约为矩形的内横截面32’。如此构 成的插入型件18’可插到紧固段外横截面是矩形的支承部件上。 图4也示出,变型的连接型件10”与连接型件10的差别仅在插入型 件18”的设计上。其中两钳口条26”和28”呈约35°相对伸展,以使插入 型件18”的内横截面32”约成燕尾形。通过该插入型件18”的燕尾形构形 可使连接型件10”紧固在双-T-支承件22的纽扣形条20上或用该接收型 件24的钳口开口42向内转向或如虚线所示向外转向以紧固在双-T-支承 件22的纽扣形条20上。 图5和6中所示的本发明连接型件50的第二实施例基本上类似于连 接型件10的结构,其具有中心板条52、用于接收双-T-支承件22的纽 扣形条20的插入型件54以及用于接收Z-板桩14的纽扣形段58的接收 型件56(参看图6)。在连接型件50中,插入型件54的钳口条60和62 的尺寸以及钳口64和钳口开口66的尺寸相应于连接型件10的尺寸。 在背对插入型件54的中心板条52上形成适于Z-板桩14的纽扣形 段58的接收型件56。该接收型件56通过连在钳口条60上的直形钳口 条68界定,其在图5中上部所示的平面侧向下倾斜。相对的钳口条70 作为钳口条62的延伸先以约90°角从中心板条52引出,并再接着呈较 尖的弧形,该钳口条70的端部指向直形钳口条68的端部。 由此,通过该中心板条52和钳口条68和70形成具有钳口开口74 的钳口72的边界。也可通过具有长轴d和短轴e的椭圆76描述该钳口 72的内腔,但其中该钳口条70的端部伸向短轴e,并且稍微伸进中心板 条52。该长轴d相对于中心板条52倾斜30°到40°。平行线P平行于 短轴e伸展,该平行线P在椭圆76的中心点和直形钳口条68的边缘之 间通过钳口开口74的中点伸展。长轴d和短轴e之间的轴比约为4到3 之间。 在该接收型件56中,同时紧贴两钳口条68和70的正切面T基本上 平行于椭圆76的长轴d。 在图6中示出该连接型件50与双-T-支承件22的纽扣形条20和Z- 板桩14的纽扣段58的连接,其中用点线示出标准位和具有转动角γ的 极限“向上”转动位,用虚线示出具有转动角δ的“向下”转动位。该极 限转动角γ约为23°,极限转动角δ约为45°。 在图7和8中示出连接型件50的两种变型。在该两种变型的连接型 件50’和50”情况下,插入型件54’和54”的设计相应于两种变型的连接 型件10’和10”的插入型件18’或18”。该两种变型50”和50”的接收型件 56相应于该连接型件50的接收型件56。 图9示出部分组合-板桩壁80,其具有两个相邻的双-T-支承件22 和在其之间安装的两个Z-板桩14。在具有图9左方示出的第一个双-T- 支承件22的纽扣形条20的臂上插放连接型件50,其中装有第一个Z- 板桩14的纽扣形段58。与该第一个双-T-支承件22相比,在图9右方 示出的第二个双-T-支承件22旋转约60°角,并在朝向第一个双-T-支 承件22的臂上安装有连接型件10,其中装有该第二个Z-板桩14的爪形 段12。在该双-T-支承件22之间的中心是以通常方法加以相互钩住的两 Z-板桩14,其中在图9右方的Z-板桩14的纽扣式段58啮合在图9左方 的Z-板桩14的爪式段12中。 如果利用在Z-板桩14和连接型件10和50之间的上述极限转动角, 并也利用Z-板桩14的在纽扣形段58和与其啮合的爪形段12之间的即 使很小的约±7°的转动角,则在该两个双-T-支承件22之间的角度可达 85°。 对此不仅可用于建立呈封闭的或弯曲的或有锐角的组合-板桩壁。也 可在相邻的双-T-支承件22之间单个双-T-支承件22低夯实情况下需要 改变间距或相对旋转该双-T-支承件22时,可通过连接型件10和50的 构形补偿这种错位。 附图标记: 10,10’10” 连接型件 12 爪形段 14 Z-板桩 16 中心板条 18,18’18” 插入型件 20 纽扣形条 22 双-T-支承件 24 接收型件 26,26’26” 第一钳口条 28,28’28” 第二钳口条 E 平面 30 钳口 32,32’32” 内横截面 34 外横截面 36 第三钳口条 38 第四钳口条 40 钳口 42 钳口开口 44 椭圆 a 长轴 b 短轴 c 中心轴 T 正切面 50,50’50” 连接型件 52 中心板条 54,54’54” 插入型件 56 接收型件 58 纽扣形段 60 钳口条 62 钳口条 64 钳口 66 钳口开口 68 直形钳口条 70 弯形钳口条 72 钳口 74 钳口开口 76 椭圆 d 长轴 e 短轴 P 平行线 T 正切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