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
专利有效性 | 实质审查 | 当前状态 | 实质审查 |
申请号 | CN202411409915.8 | 申请日 | 2024-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9279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5-01-10 |
申请人 | 广州市魔力嘉时尚文化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张天红; | 第一发明人 | 张天红 |
权利人 | 广州市魔力嘉时尚文化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广州市魔力嘉时尚文化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广东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广东省广州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业路蚝壳洲东街28号111房号(仅限办公)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510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A41C3/00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A41C3/00 ; D04B1/24 ; D04B1/16 ; D04B1/18 ; A41C3/12 ; A41B17/00 ; A41C5/00 ; A41B9/00 ; B32B27/34 ; B32B27/36 ; B32B27/40 ; B32B27/02 ; B32B27/08 ; B32B27/12 ; B32B27/28 ; B32B7/09 ; B32B37/00 ; C09K9/00 ; D06P3/52 ; D06P1/00 ; D06P1/94 ; D06P1/81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东莞市尚标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专利代理人 | 钟建星; |
摘要 |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可变色内衣及其制备工艺,该内衣包括外面料层、内面料层和罩杯,外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 氨 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第一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氨纶的单纤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内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 纤维 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第二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二氨纶的单纤数,第二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热敏变色纤维的单纤数。本发明具有单向导 水 功能,排湿的速度快,具有良好的抗掉色效果,洗刷牢度更好,使变色功能不会下降或消失。 | ||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变色内衣,包括外面料层、内面料层和罩杯,所述罩杯安装在外面料层与内面料层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所述第一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氨纶的单纤数,所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所述内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纤维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所述第二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二氨纶的单纤数,所述第二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热敏变色纤维的单纤数,所述罩杯设置为疏松多孔的硅胶棉。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可变色内衣及其制备工艺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内衣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变色内衣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0002] 内衣可以调整胸部体内脂肪分布,塑造优美曲线,对身材塑造起到明显有益效果,能够凸显女性身材美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现有的内衣的种类繁多,但是大多色彩单调,不够新颖,为此,目前市面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可变色的内衣,其面料采用变色丝交织制成,但是现有的可变色内衣存在以下不足: [0003] (1)内衣在一定次数水洗后,变色功能会下降或消失; [0004] (2)内衣的面料不具有单向导水功能,贴肤面干爽度不高,排湿的速度慢。 发明内容[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变色内衣,包括外面料层、内面料层和罩杯,所述罩杯安装在外面料层与内面料层之间,所述外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所述第一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氨纶的单纤数,所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所述内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纤维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所述第二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二氨纶的单纤数,所述第二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热敏变色纤维的单纤数,所述罩杯设置为疏松多孔的硅胶棉。 [0008] 作为优选的,所述热敏变色染色剂由以下按质量份数计的原料组成: [0009] 温感变色微胶囊20‑45份;三聚氯氰5‑10份;异丙基三钛酸酯5‑10份;过硫酸铵2‑8份;聚醚多元醇2‑5份;冰醋酸10‑15份;磷酸氢二钠2‑8份;色浆10‑20份;硅烷偶联剂10‑18份;表面活性剂1‑5份;抗氧剂1‑5份;分散剂1‑5份;PH调节剂1‑8份。 [0010] 作为优选的,所述硅烷偶联剂设置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或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0011] 作为优选的,所述表面活性剂设置为硬脂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钠。 [0012] 作为优选的,所述抗氧剂设置为抗氧剂1010或抗氧剂1076。 [0013] 作为优选的,所述分散剂设置为聚山梨酯。 [0015]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变色内衣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6] (1)制备内衣外面料层:将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成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外面料层,其中,所述第一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氨纶的单纤数,所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 [0017] (2)制备内衣内面料层:将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纤维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成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内面料层,其中,所述第二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二氨纶的单纤数,所述第二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热敏变色纤维的单纤数; [0018] (3)将罩杯放置在内衣外面料层与内衣内面料层之间,并将内衣外面料层与内衣内面料层的边缘部位车缝在一起,从而制得可变色内衣。 [0019] 作为优选的,所述热敏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 1)将三聚氯氰、异丙基三钛酸酯、过硫酸铵、聚醚多元醇、冰醋酸、磷酸氢二钠加入至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器,搅拌速度为180‑250r/min,并开始升温,升温速率为4‑8℃/min,将温度升至75‑90℃,搅拌15‑20min,之后将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分散剂、PH调节剂加入至反应釜中,搅拌2‑3h,再加入色浆和温感变色微胶囊,恒温搅拌3‑4h,得到热敏变色染色剂; [0021] 2)将热敏变色染色剂置于染料釜中,以及将第二涤纶置于染色釜中,通入液态二氧化碳,调节染色釜内的温度和压力,温度设置为80‑100℃,压力设置为20‑30MPa,使液态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并使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热敏变色染色剂,然后再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染料釜和染色釜中循环,从而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携带热敏变色染色剂扩散到第二涤纶的纤维表面和内部,染色完成后,取出热敏变色纤维成品。 [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 1、本发明的外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第一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氨纶的单纤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第一锦纶可作为面层,第一涤纶可作为底层,其中,单纤数越大,吸水性越好,因此汗液能够从第一涤纶、第一氨纶、第一锦纶依次实现单向传导,同理的,内面料层设置为由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纤维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第二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二氨纶的单纤数,第二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热敏变色纤维的单纤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第二锦纶可作为面层,热敏变色纤维可作为底层,第二锦纶的吸水性依次大于第二氨纶和热敏变色纤维,汗液能够从热敏变色纤维、第二氨纶、第二锦纶依次实现单向传导,这样能够汗液由里往外扩散,提高排湿的速度,使贴肤面(即热敏变色纤维)保持干爽。 [0024] 2、本发明的热敏变色纤维由第二涤纶和热敏变色染色剂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工艺制成,其中,热敏变色染色剂由温感变色微胶囊、三聚氯氰、异丙基三钛酸酯、过硫酸铵、聚醚多元醇、冰醋酸、磷酸氢二钠、色浆、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分散剂和PH调节剂等原料组成,其具有良好的抗掉色效果,洗刷牢度更好,使变色功能不会下降或消失。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变色内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27]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请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色内衣,包括外面料层1、内面料层2和罩杯3,罩杯3安装在外面料层1与内面料层2之间。 [0029] 在本实施例中,外面料层1可以设置为由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第一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氨纶的单纤数,第一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一涤纶的单纤数。 [0030] 在本实施例中,内面料层2可以设置为由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纤维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而成的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面料,第二锦纶的单纤数大于第二氨纶的单纤数,第二氨纶的单纤数大于热敏变色纤维的单纤数。 [0032] 其中,可变色内衣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33] (1)制备内衣外面料层1:将第一锦纶和第一涤纶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一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成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外面料层1; [0034] (2)制备内衣内面料层2:将第二锦纶和热敏变色纤维通过纬编双面机以第二氨纶为中间连接基材编织成具有双面珠地组织的内面料层2; [0035] (3)将罩杯3放置在内衣外面料层1与内衣内面料层2之间,并将内衣外面料层1与内衣内面料层2的边缘部位车缝在一起,从而制得可变色内衣。 [0036] 在本实施例中,热敏变色纤维可以由第二涤纶和热敏变色染色剂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工艺制成。 [0037] 实施例1 [0038] 本实施例1的热敏变色染色剂由以下按质量份数计的原料组成: [0039] 温感变色微胶囊25份;三聚氯氰5份;异丙基三钛酸酯5份;过硫酸铵2份;聚醚多元醇2份;冰醋酸10份;磷酸氢二钠2份;色浆10份;硅烷偶联剂10份;表面活性剂1份;抗氧剂1份;分散剂1份;PH调节剂1份。 [0040] 硅烷偶联剂设置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活性剂设置为硬脂酸钠。抗氧剂设置为抗氧剂1010。分散剂设置为聚山梨酯。PH调节剂设置为氢氧化钾。 [0041] 热敏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2] 1)将三聚氯氰、异丙基三钛酸酯、过硫酸铵、聚醚多元醇、冰醋酸、磷酸氢二钠加入至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器,搅拌速度为180r/min,并开始升温,升温速率为4℃/min,将温度升至80℃,搅拌15min,之后将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分散剂、PH调节剂加入至反应釜中,搅拌2h,再加入色浆和温感变色微胶囊,恒温搅拌3h,得到热敏变色染色剂; [0043] 2)将热敏变色染色剂置于染料釜中,以及将第二涤纶置于染色釜中,通入液态二氧化碳,调节染色釜内的温度和压力,温度设置为80℃,压力设置为20MPa,使液态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并使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热敏变色染色剂,然后再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染料釜和染色釜中循环,从而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携带热敏变色染色剂扩散到第二涤纶的纤维表面和内部,染色完成后,取出热敏变色纤维成品。 [0044] 实施例2 [0045] 本实施例2的热敏变色染色剂由以下按质量份数计的原料组成: [0046] 温感变色微胶囊30份;三聚氯氰6份;异丙基三钛酸酯8份;过硫酸铵5份;聚醚多元醇3份;冰醋酸12份;磷酸氢二钠5份;色浆15份;硅烷偶联剂13份;表面活性剂3份;抗氧剂2份;分散剂3份;PH调节剂5份。 [0047] 硅烷偶联剂设置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表面活性剂设置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抗氧剂设置为抗氧剂1076。分散剂设置为聚山梨酯。PH调节剂设置为氢氧化钠。 [0048] 热敏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9] 1)将三聚氯氰、异丙基三钛酸酯、过硫酸铵、聚醚多元醇、冰醋酸、磷酸氢二钠加入至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器,搅拌速度为200r/min,并开始升温,升温速率为6℃/min,将温度升至85℃,搅拌18min,之后将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分散剂、PH调节剂加入至反应釜中,搅拌2.5h,再加入色浆和温感变色微胶囊,恒温搅拌3.5h,得到热敏变色染色剂; [0050] 2)将热敏变色染色剂置于染料釜中,以及将第二涤纶置于染色釜中,通入液态二氧化碳,调节染色釜内的温度和压力,温度设置为90℃,压力设置为25MPa,使液态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并使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热敏变色染色剂,然后再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染料釜和染色釜中循环,从而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携带热敏变色染色剂扩散到第二涤纶的纤维表面和内部,染色完成后,取出热敏变色纤维成品。 [0051] 实施例3 [0052] 本实施例3的热敏变色染色剂由以下按质量份数计的原料组成: [0053] 温感变色微胶囊45份;三聚氯氰10份;异丙基三钛酸酯10份;过硫酸铵8份;聚醚多元醇5份;冰醋酸15份;磷酸氢二钠8份;色浆20份;硅烷偶联剂18份;表面活性剂5份;抗氧剂5份;分散剂5份;PH调节剂8份。 [0054] 硅烷偶联剂设置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活性剂设置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抗氧剂设置为抗氧剂1076。分散剂设置为聚山梨酯。PH调节剂设置为氨水。 [0055] 热敏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6] 1)将三聚氯氰、异丙基三钛酸酯、过硫酸铵、聚醚多元醇、冰醋酸、磷酸氢二钠加入至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器,搅拌速度为250r/min,并开始升温,升温速率为8℃/min,将温度升至90℃,搅拌20min,之后将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分散剂、PH调节剂加入至反应釜中,搅拌3h,再加入色浆和温感变色微胶囊,恒温搅拌4h,得到热敏变色染色剂; [0057] 2)将热敏变色染色剂置于染料釜中,以及将第二涤纶置于染色釜中,通入液态二氧化碳,调节染色釜内的温度和压力,温度设置为100℃,压力设置为30MPa,使液态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并使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热敏变色染色剂,然后再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染料釜和染色釜中循环,从而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携带热敏变色染色剂扩散到第二涤纶的纤维表面和内部,染色完成后,取出热敏变色纤维成品。 [0058]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