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实质审查; |
专利有效性 | 实质审查 | 当前状态 | 实质审查 |
申请号 | CN202411761464.4 | 申请日 | 2024-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9433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5-02-14 |
申请人 | 东华大学; 江苏华峰自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学校 |
发明人 | 郭建生; 陈勇华; 刘义涛; 王志林; 赵鹏森; | 第一发明人 | 郭建生 |
权利人 | 东华大学,江苏华峰自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学校 |
当前权利人 | 东华大学,江苏华峰自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学校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上海市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上海市松江区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201620 |
主IPC国际分类 | D03C9/06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D03C9/06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8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专利代理人 | 杜亚; |
摘要 | 本 发明 涉及纺织机械设备领域,涉及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间距排列的n页综框和一个运动控制卡,n=4~12,第1~n页综框至织口的前后间距逐渐增大,第i页综框上分别连接有第i个伺服 电机 和第i个传动机构,第i个 伺服电机 的输出端经第i个传动机构驱动第i页综框上下运动,i=1,2,…,n,运动控制卡同时控制n个伺服电机的转动 角 度,第1~n个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逐渐增大,第1~n个伺服电机的运动时长相等,第1~n个伺服电机的停止时长相等,运动时长比停止时长短。本发明通过运动控制卡控制每个伺服电机转动不同的角度,从而实现各页综框的开口高度近小远大,安装和维护方便,有利于工业应用。 | ||
权利要求 | 1.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间距排列的n页综框,n=4~12,第1~n页综框至织口的前后间距逐渐增大,第i页综框上分别连接有第i个伺服电机和第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 背景技术[0002] 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领域,剑麻经纱张力大,为保证零件的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织机综框与杆件厚度较大,织机为使各页综框在做升降运动时相互不干扰,彼此之间需留有一定间距,因而各页综框至织口的距离也不相同。理想情况下,距织口近的综框的开口高度小,距织口远的综框的开口高度大,即综框的开口高度近小远大,这样有利于在织口的前部形成较大的有效空间,从而顺利引纬并减少经纱断层现象。然而,在综框页数多时,各综框的开口高度难以控制实现近小远大,现有技术一般控制每页综框的开口高度一致,对引纬极为不利,易造成经纱断头、跳花、轧梭及飞梭等织疵或故障。 [0003] 剑麻纱线粗,弹性小,开口张力大,传统重型宽幅剑麻织机的开口装置一般是凸轮和连杆开口装置,凸轮和连杆开口结构应用于剑麻这类经纱张力大的织机时磨损加剧,更加容易损坏机构,机械维修频繁。另外,凸轮和连杆开口装置的运动规律由凸轮轮廓线决定,当凸轮轮廓线确定后无法再改变综框的运动规律,一种凸轮轮廓线仅能生产一种类别的剑麻产品。在改变织物品种时,需要更换凸轮,导致凸轮和连杆开口装置无法适应多品种的生产要求。例如CN2903114Y公开一种提综连杆机构,其通过凸轮和凸轮摆臂驱动短连杆和与连杆连接的提综片,进而驱动综框上下运动,这种机构使综框不易变形,上下运动更稳定。但由于是通过凸轮控制,凸轮形状和传动机构固定,提综规律固定,变换开口规律不易。因此,现有技术利用多台伺服电机分别驱动开口装置的连杆的运动与静止,可以独立控制每一页综框的升降,形成不同织物组织循环,满足多品种的生产需要。例如CN109881326A公开了一种织机电子开口装置,通过多台独立的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分别控制调节刀片、偏心轴组件和斜连杆往复运动,利用两个竖直连杆驱动综框上升或下降,完成织机开口运动。但是,该类开口装置的机械结构仍然复杂,在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时需要通过调节刀片、调节臂、斜连杆等零件控制多个综框初始位置一致,综框上升或下降时需相对于初始位置对称,复杂繁琐,体积大,占地面积大。 [0004] 针对CN109881326A的技术方案存在的结构复杂、体积大和占地面积大的不足,现有技术进行了研究,例如CN217809871U公开了一种开口装置,其包括综框,每页综框上分别连接有驱动电机和传动机构,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经传动机构驱动综框上下运动。驱动电机和传动机构设置在综框上方,驱动电机分为2~4组,每组驱动电机所驱动的综框等间隔排列,每组驱动电机具有一根驱动电机定子轴,驱动电机定子轴垂直于综框平面布置并固定安装在机架上,各驱动电机定子轴分布安装使各组驱动电机之间互不干涉。传动机构采用连杆结构形成两个同步上下运动的输出端,两个输出端分别对称连接在同一综框的上部。尽管CN217809871U公开的技术方案直接将转子本体设置成偏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输出结构,将驱动电机安装于综框上方也减少了占地面积,但该技术方案中每根定子轴上的每个电机占用空间为5.32cm,难以安装大功率、大体积的伺服电机和减速器,不能应用于重型宽幅剑麻织机的开口装置。 [0005] 此外,现有技术例如CN109881326A公开的织机电子开口装置和CN217809871U公开的开口机构均只有2个提综点,升降较长的宽幅综框时,载荷分布不均匀,综框中间所受力矩最大,长时间连续运动后,综框中间部位易疲劳断裂,且开口高度小。 [0006]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①综框的开口高度难以实现近小远大;②大功率伺服电机的体积大,在不影响织机运动和工人操作的前提条件下,难以应用于重型宽幅剑麻织机的开口装置;③提综点分布不均匀,使综框的载荷和受力不均匀,影响了综框的开口高度和使用寿命;④现有技术多应用于织造较细、有弹性的棉、丝等产品,无法织造张力大、弹性小且宽幅的剑麻、黄麻产品;⑤虽然使用伺服电机驱动,但没有达到综框运动规律最优化,综框运动时加速度、减速度恒定,疾走急停,造成开口装置振动大,纱线断纱率增高;⑥一般开口装置无法安装在不同型号织机,适配性差,调试复杂,与其他设备无动态性交互;⑦除开口运动控制外,控制系统的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工业4.0时代。 [0007] 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的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以解决上述部分或全部问题。 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 [0009]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 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间距排列的n页综框,n=4~12,第1~n页综框至织口的前后间距逐渐增大,第i页综框上分别连接有第i个伺服电机和第i个传动机构,第i个伺服电机的输出端经第i个传动机构驱动第i页综框上下运动,i=1,2,…,n,n个伺服电机相同,n个传动机构相同,还包括运动控制卡,运动控制卡同时控制n个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运动时长和停止时长,第1~n个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逐渐增大,第1~n个伺服电机的运动时长相等,第1~n个伺服电机的停止时长相等,运动时长比停止时长短,可快速开口、延长引纬和打纬时间,提升容错。 [0011] 本发明的本质是控制各页综框独立运动。伺服电机的独立运动,通过传动机构控制对应连接的综框运动(1个伺服电机控制1页综框),通过一个运动控制卡,编写程序控制每个伺服电机转动不同的角度,从而使各页综框形成不同的开口高度,第1~n个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逐渐增大,则至织口的前后间距逐渐增大的第1~n页综框的开口高度逐渐增大。各个伺服电机由一个运动控制卡(总开关)控制,相互配合协调,从而使距离织口近的综框所对应的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较小,距离织口远的综框所对应的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较大。 [0012] 伺服电机的运动时长和停止时长分别指的是其转动到某一角度所需的时间以及不转动的时间段。当伺服电机停止转动时,综框会保持静止状态,此时梭子会从织口中穿梭而过,完成引纬和打纬的动作。如果伺服电机的转动速度过快,综框的运动将会变得急促,即急速启动和停止,导致产生较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进而容易引发震动和噪音。而本发明能够灵活地控制伺服电机的运动时长和停止时长,在确保打纬和引纬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停止时长,延长运动时长,以此来减少震动和噪音的产生,从而提升织机的使用寿命。 [0013]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14]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n个伺服电机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时位于n页综框的左上方,第1~n个伺服电机至对应的综框的左右间距先递增再递减。 [0015]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n为偶数,综框分为两组,分别位于一条中心线X的前后两侧,第1~n/2个伺服电机至对应的综框的左右间距逐渐增大,第n/2+1~n个伺服电机至对应的综框的左右间距逐渐减小。 [0016]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第n/2个伺服电机与第n/2+1个伺服电机的左右间距为0,其它相邻两个伺服电机的左右间距均相同。 [0017]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第i个传动机构采用连杆结构形成三个同步上下运动的输出端,三个输出端同时连接在第i页综框的上部。 [0018]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各传动机构包括曲柄、第一连杆、第一中夹板、第一摆臂、第一上夹板、第二连杆、第二上夹板、第二摆臂、第三上夹板、第三连杆、第四上夹板、第三摆臂、第一定轴、第二定轴、第三定轴、第一前限位夹块、第一后限位夹块、第二前限位夹块、第二后限位夹块、第三前限位夹块、第三后限位夹块、第一下夹板、第二下夹板、第三下夹板、第一提综杆、第二提综杆、第三提综杆、第四下夹板、第五下夹板、第六下夹板; [0019] 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均呈L形,由水平部和竖直部组成;曲柄、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第一下夹板、第二下夹板、第三下夹板、第一提综杆、第二提综杆、第三提综杆、第四下夹板、第五下夹板、第六下夹板均竖直布置;第一连杆、第一中夹板、第一上夹板、第二连杆、第二上夹板、第三上夹板、第三连杆、第四上夹板均水平布置; [0020] 所述各夹板均包括前板和后板,各夹板均将所连接的零件夹持在前板和后板之间; [0022] 曲柄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左端铰接,具体地,曲柄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连杆的左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这两个孔洞被设计用来共同容纳一根阶梯轴,阶梯轴穿过这两个孔洞后,通过轴承、轴承盖和沉头螺钉实现阶梯轴与孔洞的紧密且平滑的配合,为了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这两个孔洞中,使用梅花垫片和紧固螺母对其进行固定; [0023] 第一连杆的右端与第一中夹板的左端铰接,具体地,第一连杆的右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中夹板的前板和后板的左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这三个孔洞同圆心,将一根阶梯轴容纳在第一连杆中,第一中夹板的前板和后板夹持在阶梯轴两侧,通过轴承盖、沉头螺丝将轴承固定在第一连杆中,实现紧密且平滑的配合,并使用沉头螺钉对第一中夹板的前板的左端、第一连杆的右端、第一中夹板的后板的左端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上述三个孔洞中; [0024] 第一中夹板的右端与第一摆臂的竖直部的中端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中夹板的前板和后板的右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摆臂的竖直部的中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弹簧空心销插入这三个孔洞中并由沉头螺钉加固; [0025] 第一摆臂的竖直部的上端与第一上夹板的左端铰接,具体地,第一摆臂的竖直部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上夹板的前板和后板的左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这三个孔洞同圆心,将一根阶梯轴容纳在第一摆臂中,第一上夹板的前板和后板夹持在阶梯轴两侧,通过轴承盖、沉头螺丝将轴承固定在第一摆臂中,实现紧密且平滑的配合,使用沉头螺钉对第一上夹板的前板的右端、第二连杆的左端、第一上夹板的后板的右端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上述三个孔洞中; [0026] 第二上夹板的右端与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上端铰接,具体铰接方式同上; [0027] 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次上端的高度介于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上端与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中端之间,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次上端与第三上夹板的左端铰接,具体铰接方式同上; [0028] 第四上夹板的右端与第三摆臂的竖直部的上端铰接,具体铰接方式同上; [0029] 第一定轴、第二定轴、第三定轴固定于织机框体,保持同一水平面,且分别贯穿第一摆臂的水平部的左端、第二摆臂的水平部的左端、第三摆臂的水平部的左端;第一前限位夹块和第一后限位夹块通过螺栓夹持在第一定轴上,且分别与最前端第一摆臂的前侧面、最后端第一摆臂的后侧面接触,第二前限位夹块和第二后限位夹块通过螺栓夹持在第二定轴上,且分别与最前端第二摆臂的前侧面、最后端第二摆臂的后侧面接触,第三前限位夹块和第三后限位夹块通过螺栓夹持在第三定轴上,且分别与最前端第三摆臂的前侧面、最后端第三摆臂的后侧面接触; [0030] 第一摆臂的水平部的右端、第二摆臂的水平部的右端、第三摆臂的水平部的右端分别与第一下夹板的上端、第二下夹板的上端、第三下夹板的上端铰接,三者的铰接方法相同,具体地,第一摆臂的水平部的右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下夹板的前板和后板的上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对应的三个孔洞同圆心,将一根阶梯轴容纳在第一摆臂中,第一下夹板的前板和后板夹持在对应的阶梯轴两侧,通过轴承盖、沉头螺丝将轴承固定在第一摆臂中,实现紧密且平滑的配合,并使用沉头螺钉分别对第一下夹板的前板的下端、第一提综杆的上端、第一下夹板的后板的下端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对应三个孔洞中; [0031] 第一提综杆的下端、第二提综杆的下端、第三提综杆的下端分别与第四下夹板的上端、第五下夹板的上端、第六下夹板的上端通过沉头螺钉固定连接; [0033]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的水平部的长度相同,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长度相同且大于第三摆臂的竖直部的长度。 [0034] 如上所述的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的水平部的长度为350~450mm,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的竖直部的长度为600~700mm,第三摆臂的竖直部的长度为480~580mm,如此可使得开口高度达到250~350mm,保证织机织口清晰利于梭子通过,现有技术的提综的摆臂的长度约为200mm,高度约为300mm,从而导致开口高度小(150~200mm),无法通过梭子。 [0035] 有益效果: [0036] (1)本发明通过运动控制卡控制每个伺服电机转动不同的角度、运动时长和停止时长,使控制距离织口近的综框的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较小,距离织口远的综框的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较大,从而控制各页综框的上下往复运动和开口高度近小远大,满足多经纬纱循环剑麻产品的生产需要。 [0037] (2)本发明将多个伺服电机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时位于对应综框的左上方,伺服电机至对应的综框的左右间距先递增再递减,这种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方便织机运动和工人操作,而且伺服电机远离综框,有利于大体积伺服电机应用于重型宽幅剑麻织机的开口装置。 [0038] (3)本发明采用连杆结构形成三个同步上下运动的输出端,摆臂和提综点的分布更均匀,使综框的载荷和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综框的使用寿命和开口高度,可使开口高度达到250~350mm,保证织机织口清晰利于梭子通过。 [0039] (4)本发明的曲柄、连杆、摆臂、提综杆、夹板和综框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有利于工业应用。 [0044] 图1为本发明的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2为本发明的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0046] 图3为本发明的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在综框运动至最低点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4为本发明的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在综框运动至最高点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5为本发明的伺服电机和综框的空间布局的正视示意图; [0049] 图6为本发明的伺服电机和综框的空间布局的俯视示意图。 [0050] 其中,1‑伺服电机(11‑第一伺服电机、12‑第二伺服电机、13‑第三伺服电机、14‑第四伺服电机、15‑第五伺服电机、16‑第六伺服电机、17‑第七伺服电机、18‑第八伺服电机),2‑曲柄,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第三连杆,41‑第一摆臂,42‑第二摆臂,43‑第三摆臂,51‑第一提综杆,52‑第二提综杆,53‑第三提综杆,61‑第一中夹板,621‑第一上夹板, 622‑第二上夹板,623‑第三上夹板,631‑第一下夹板,632‑第二下夹板,633‑第三下夹板, 634‑第四下夹板,635‑第五下夹板,636‑第六下夹板,7‑综框,81‑第一定轴,82‑第二定轴, 83‑第三定轴,911‑第一前限位夹块,912‑第一后限位夹块,921‑第二前限位夹块,922‑第二后限位夹块,931‑第三前限位夹块,932‑第三后限位夹块,10‑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0051]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52] 一种伺服驱动重型宽幅剑麻织机开口装置,由沿前后方向间距排列的8页综框、8个传动机构、8个伺服电机和一个运动控制卡组成; [0053] 第1~8页综框至织口的前后间距逐渐增大,第i页综框上分别连接有第i个伺服电机和第i个传动机构,第i个伺服电机的输出端经第i个传动机构驱动第i页综框上下运动,i=1,2,…,8,8个伺服电机相同,8个传动机构相同; [0054] 一个运动控制卡同时控制8个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运动时长和停止时长,第1~8个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逐渐增大,第1~8个伺服电机的运动时长相等,第1~8个伺服电机的停止时长相等,运动时长比停止时长短; [0055] 如图5‑6所示,8个伺服电机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分别为第一伺服电机11、第二伺服电机12、第三伺服电机13、第四伺服电机14、第五伺服电机15、第六伺服电机16、第七伺服电机17、第八伺服电机18,8个伺服电机同时位于8页综框的左上方,8页综框分为两组,分别位于一条中心线X的前后两侧,第1~4个伺服电机至对应的综框的左右间距逐渐增大,第5~8个伺服电机至对应的综框的左右间距逐渐减小,第4个伺服电机与第5个伺服电机的左右间距为0; [0056] 如图1‑4所示,第i个传动机构10采用连杆结构形成三个同步上下运动的输出端,三个输出端同时连接在第i页综框7的上部,各传动机构的部件为曲柄2、第一连杆31、第一中夹板61、第一摆臂41、第一上夹板621、第二连杆32、第二上夹板622、第二摆臂42、第三上夹板623、第三连杆33、第四上夹板624、第三摆臂43、第一定轴81、第二定轴82、第三定轴83、第一前限位夹块911、第一后限位夹块912、第二前限位夹块921、第二后限位夹块922、第三前限位夹块931、第三后限位夹块932、第一下夹板631、第二下夹板632、第三下夹板633、第一提综杆51、第二提综杆52、第三提综杆53、第四下夹板634、第五下夹板635、第六下夹板636; [0057] 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第三摆臂43均呈L形,由水平部和竖直部组成;曲柄2、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第三摆臂43、第一下夹板631、第二下夹板632、第三下夹板633、第一提综杆51、第二提综杆52、第三提综杆53、第四下夹板634、第五下夹板635、第六下夹板636均竖直布置;第一连杆31、第一中夹板61、第一上夹板621、第二连杆32、第二上夹板622、第三上夹板623、第三连杆33、第四上夹板624均水平布置;各夹板均由前板和后板组成; [0058] 安装时,伺服电机1的法兰通过螺栓固定于织机框体,伺服电机1的转轴与曲柄2的下端固定连接,曲柄2的下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该圆形孔洞与伺服电机的转轴之间通过膨胀套实现过盈配合; [0059] 曲柄2的上端与第一连杆31的左端铰接,具体地,曲柄2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连杆31的左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这两个孔洞被设计用来共同容纳一根阶梯轴,阶梯轴穿过这两个孔洞后,通过轴承、轴承盖和沉头螺钉实现阶梯轴与孔洞的紧密且平滑的配合,为了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这两个孔洞中,使用梅花垫片和紧固螺母对其进行固定; [0060] 第一连杆31的右端与第一中夹板61的左端铰接,具体地,第一连杆31的右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中夹板61的前板和后板的左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这三个孔洞同圆心,将一根阶梯轴容纳在第一连杆31中,第一中夹板61的前板和后板夹持在阶梯轴两侧,通过轴承盖、沉头螺丝将轴承固定在第一连杆31中,实现紧密且平滑的配合,并使用沉头螺钉对第一中夹板61的前板的左端、第一连杆31的右端、第一中夹板61的后板的左端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上述三个孔洞中; [0061] 第一中夹板61的右端与第一摆臂的41竖直部的中端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中夹板61的前板和后板的右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摆臂41的竖直部的中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弹簧空心销插入这三个孔洞中并由沉头螺钉加固; [0062] 第一摆臂41的竖直部的上端与第一上夹板621的左端铰接,具体地,第一摆臂41的竖直部的上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上夹板621的前板和后板的左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这三个孔洞同圆心,将一根阶梯轴容纳在第一摆臂41中,第一上夹板621的前板和后板夹持在阶梯轴两侧,通过轴承盖、沉头螺丝将轴承固定在第一摆臂41中,实现紧密且平滑的配合,使用沉头螺钉对第一上夹板621的前板的右端、第二连杆32的左端、第一上夹板621的后板的右端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上述三个孔洞中; [0063] 第二上夹板622的右端与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上端铰接,具体铰接方式同上; [0064] 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次上端的高度介于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上端与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中端之间,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次上端与第三上夹板623的左端铰接,具体铰接方式同上; [0065] 第四上夹板624的右端与第三摆臂43的竖直部的上端铰接,具体铰接方式同上; [0066] 第一定轴81、第二定轴82、第三定轴83固定于织机框体,保持同一水平面,且分别贯穿第一摆臂41的水平部的左端、第二摆臂42的水平部的左端、第三摆臂43的水平部的左端;第一前限位夹块911和第一后限位夹块912通过螺栓夹持在第一定轴81上,且分别与最前端第一摆臂41的前侧面、最后端第一摆臂41的后侧面接触,第二前限位夹块921和第二后限位夹块922通过螺栓夹持在第二定轴82上,且分别与最前端第二摆臂42的前侧面、最后端第二摆臂42的后侧面接触,第三前限位夹块931和第三后限位夹块932通过螺栓夹持在第三定轴83上,且分别与最前端第三摆臂的43前侧面、最后端第三摆臂43的后侧面接触; [0067] 第一摆臂41的水平部的右端、第二摆臂42的水平部的右端、第三摆臂43的水平部的右端分别与第一下夹板631的上端、第二下夹板632的上端、第三下夹板633的上端铰接,三者的铰接方法相同,具体地,第一摆臂41的水平部的右端设有一个圆形孔洞,第一下夹板631的前板和后板的上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孔洞,对应的三个孔洞同圆心,将一根阶梯轴容纳在第一摆臂41中,第一下夹板631的前板和后板夹持在对应的阶梯轴两侧,通过轴承盖、沉头螺丝将轴承固定在第一摆臂41中,实现紧密且平滑的配合,并使用沉头螺钉对第一下夹板631的前板的下端、第一提综杆51的上端、第一下夹板631的后板的下端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阶梯轴稳固地留在对应三个孔洞中; [0068] 第一提综杆51的下端、第二提综杆52的下端、第三提综杆53的下端分别与第四下夹板634的上端、第五下夹板635的上端、第六下夹板636的上端通过沉头螺钉固定连接; [0069] 第四下夹板634的下端、第五下夹板635的下端、第六下夹板636的下端同时通过铜衬套、销轴、卡簧挡圈与综框7的提综座铰接; [0070] 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第三摆臂43的水平部的长度相同,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长度相同且大于第三摆臂43的竖直部的长度; [0071] 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第三摆臂43的水平部的长度为350~450mm,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的竖直部的长度为600~700mm,第三摆臂43的竖直部的长度为480~580mm,可使综框7的开口高度达到250~350mm,保证织机织口清晰利于梭子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