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授权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2211638807.9 | 申请日 | 202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36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5-04-25 |
申请人 |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郭氧; 林意华; 缪凤; 蒋恒翔; 曾达; 王建雄; 蔡国雄; 郑洪鹏; | 第一发明人 | 郭氧 |
权利人 |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福建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福建省厦门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山边洪东路18号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361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A61F2/08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A61F2/08 ; D03D3/02 ; D03D13/00 ; D06B13/00 ; D06B15/00 ; D03D15/54 ; D03D15/283 |
专利引用数量 | 2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2 | 专利文献类型 | B |
专利代理机构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汤云武; |
摘要 | 本 发明 公开一种用于 膝关节 韧带重建的管状 支架 ,由 经纱 和 纬纱 编织形成,展开后为管状体,其包括两个端部收口段和中间段,每个端部收口段和中间段之间均通过管状平纹段和管状交织段相连接,管状平纹段一端连接端部收口段、另一端连接管状交织段一端,管状交织段另一端连接中间段一端;端部收口段、管状平纹段和中间段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相同,管状平纹段和中间段纬纱编织形成的 螺距 是端部收口段纬纱编织形成螺距的2‑5倍;管状交织段相邻每组经纱中心间距为管状平纹段相邻经纱之间间距的2‑5倍,管状交织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是管状平纹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的1‑2倍。本发明 抗拉强度 和受 力 较好,能防止自体移 植物 的二次断裂,实现早期康复锻炼。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管状支架,由经纱和纬纱编织形成,展开后为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端部收口段和中间段,每个端部收口段和中间段之间均通过管状平纹段和管状交织段相连接,管状平纹段一端连接端部收口段、另一端连接管状交织段一端,管状交织段另一端连接中间段一端;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管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断裂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在主体运动中。由于其位置和关节内血管形成的贫乏性,断裂后,会向折断端缩回和退化方向发展。导致膝关节松弛、不稳定,这将妨碍或阻止正常的体育活动,甚至日常生活。治疗方法主流以自体韧带移植重建,恢复膝关节的稳定。 [0003] 传统的外科技术依赖于自体移植物代替交叉韧带,然而使用自体移植物常因强度不足而导致二次断裂,且对于运动的恢复周期要大于6个月,时间较长。 [0004] 因此人们开始设计韧带支架与自体移植物一起配合来协助韧带重建,一是防止自体移植物的二次断裂,二是允许病人短期内恢复一定量的日常活动及锻炼。如2018年08月28日就公开一项专利号为ZL201720708472.1、名称为“一种管状人工韧带”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是采用纵向涤纶丝和横向涤纶丝锁链形成的编织结构且卷绕形成的管状体,编织材料在横向方向上有一定长度无纵向涤纶丝锁链结构,无纵向涤纶丝锁链结构的横向部分通过两根涤纶丝交叉连接对角。编织完后通过机械方式卷绕成管状人工韧带支架成品。该产品植入后,受损关节处可以自由扭动且能够使得受损关节处更好地主动恢复原位。但是这种结构的人工韧带支架成品一是编织结构较为简单,不能较快引导膝关节韧带快速重建;其次,编织后还需要通过机械方式卷绕成管状体,卷绕后也需要缝合,加工效率低,也容易存在尺寸偏差,且与移植肌腱在胫骨端固定时难于形成足够把持力,易出现松动和滑移现象。 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管状支架,其抗拉强度和受力较好,便于固定,减少手术时间,有效防止自体移植物的二次断裂,引导膝关节韧带快速重建,实现早期康复锻炼。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管状支架,由经纱和纬纱编织形成,展开后为管状体,其包括两个端部收口段和中间段,每个端部收口段和中间段之间均通过管状平纹段和管状交织段相连接,管状平纹段一端连接端部收口段、另一端连接管状交织段一端,管状交织段另一端连接中间段一端; [0007] 所述端部收口段包括一根纬纱和沿管状体轴向间隔分布的多根经纱,纬纱沿管状体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交叉编织; [0008] 所述管状平纹段包括由端部收口段延伸过来的多根经纱及继续沿管状体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交叉编织的纬纱;所述端部收口段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管状平纹段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管状平纹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是端部收口段纬纱编织形成螺距的2‑5倍; [0009] 所述管状交织段包括由管状平纹段延伸过来的多根经纱,多根经纱分成多组经纱,每组经纱由相邻多根经纱组成,每组经纱相互缠绕,所述纬纱从所述管状平纹段伸出继续沿管状体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穿过相互缠绕的每组经纱进行编织,相邻每组经纱中心间距为所述管状平纹段相邻经纱之间间距的2‑5倍,所述管状交织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是所述管状平纹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的1‑2倍; [0010] 所述中间段包括由管状交织段延伸过来的多组经纱,多组经纱分离形成与所述管状平纹段分布相同的多根经纱,所述纬纱从所述管状交织段伸出继续沿管状体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交叉编织,中间段上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管状平纹段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相同,中间段上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与所述管状平纹段纬纱编织形成螺距相同; [0011] 所述中间段另一侧的管状交织段、管状平纹段和端部收口段由多根经纱和一根纬纱按照上述各段的编织结构反向编织而成。 [0012] 进一步改进,所述管状平纹段的中间设有稀疏段,所述稀疏段由多根经纱继续延伸一段设定距离,然后纬纱在多根经纱继续延伸这段距离内停止运动编织,直到多根经纱延伸到位后纬纱跳到该位置后继续按原来运动方式编织。 [0013] 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段的中间设有稀疏段,所述稀疏段由多根经纱继续延伸一段设定距离,然后纬纱在多根经纱继续延伸这段距离内停止运动编织,直到多根经纱延伸到位后纬纱跳到该位置后继续按原来运动方式编织。 [0014] 优选所述管状体的最小内径为Φ8mm‑12mm。再进一步优选所述管状体的最小内径为Φ10mm。 [0015] 优选所述端部收口段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所述管状平纹段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所述中间段上相邻经纱之间的间距均为1‑3mm;所述管状交织段相邻每组经纱中心间距为2mm‑6mm。 [0016] 优选所述端部收口段纬纱编织形成螺距为0.5mm‑1mm;所述管状平纹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为1mm‑5mm;所述管状交织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为2mm‑8mm;所述中间段纬纱编织形成的螺距为1mm‑5mm。 [0017] 进一步改进,所述端部收口段、管状平纹段、管状交织段和中间段的经纱为双层结构,纬纱按照螺旋运动方式先与上层经纱编织一层后再与下层经纱编织后再转为与上层经纱编织,纬纱与上、下层经纱交叉编织形成上述各段结构。形成双层结构的管状支架的强度更好,更抗牵拉。 [0018] 进一步,在所述管状交织段,每组经纱为两根或三根或四根;每组经纱为两根时,纬纱从两根缠绕经纱之间穿过,每组经纱为三根时,其中一根经纱与另两根不交叉经纱相缠绕,纬纱从一根缠绕经纱与另两根不交叉经纱之间穿过;每组经纱为四根时,其中有两根经纱相缠绕并缠绕另两根不交叉经纱,纬纱从两根缠绕经纱与另两根不交叉经纱之间穿过。以便于编织。 [0019] 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管状平纹段中部设有侧开孔,所述侧开孔是通过纬纱到达侧开孔上侧边缘经纱处纬纱绕过该经纱反向运动编织至侧开孔下侧边缘经纱处再反向运动编织直至侧开孔编织形成纬纱再沿原来螺旋方向继续进行编织。通过在管状平纹段中部设置侧开孔,通过侧开孔可以方便移植肌腱,提升操作的方便性。 [0021] 进一步改进,编织好的管状支架经清洗烘干后在其内外表面加胶原蛋白涂层。通过胶原蛋白包裹的管状支架使用后骨髓细胞增值旺盛,能有效促进骨移植物的愈合。 [0022] 再进一步,所述清洗为把编织好的管状支架浸泡在丙酮或乙醇或异丙醇溶液中并启动超声波清洗,然后再使用纯净水漂洗;清洗后的管状支架在60‑80°C环境中进行烘干;再把烘干后的管状支架采用等离子处理,接着把管状支架放入胶原蛋白溶液中浸泡设定时间后,取出再通过真空干燥形成内外表面带有胶原蛋白涂层的管状支架。通过这种清洗方式可以有效除去织物中因静电吸附的杂质、微粒。或清除材料加工过程引入的有机助剂、油污等。可减少炎症发生,提高管状支架的生物安全性。其次,通过等离子处理可以增加管状支架内外表面亲水性,可以更好附着胶原蛋白;再通过真空干燥方式能较好保护管状支架表面形成的胶原蛋白涂层。 [0023]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0024] 1、通过一体编织成管状体,减少加工中卷绕、缝合的工序,加工效率更高效、尺寸更稳定,且抗拉强度和受力更好,便于固定,能减少手术时间,有效防止自体移植物的二次断裂。 [0025] 2、通过合理的分段结构设计引导膝关节韧带快速重建,实现早期康复锻炼,重返运动。其中设置两个端部收口段由于其编织最为紧密,受力最大,便于与自体移植物通过钉子做两端固定,其次可以防止中间各段的织物因孔隙较大而导致变形、松散和纱线脱落的问题,使韧带支架整体更加的牢固;通过设置连接端部收口段的管状平纹段,由于管状平纹段的网孔大于端部收口段,便于从此段处移植肌腱,利于移植肌腱的腱骨愈合;通过设置连接管状平纹段的管状交织段,由于管状交织段网孔最大,可较好诱导组织再生,减少网眼结对肌腱的磨损刺激,保证关节液的营养,促进移植肌腱的爬行替代、重建塑型;另外,其多根经纱分成多组经纱,每组经纱由相邻多根经纱组成,每组经纱相互缠绕,在管状体的轴向受力更强,更耐牵拉。中间段与管状平纹段编织结构相同,利于移植肌腱的固定,也利于中间段附近组织的愈合。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展开状态主视图; [0027] 图2是图1左视图; [0028] 图3是管状交织段每组经纱为两根时与纬纱连接示意图; [0029] 图4是管状交织段每组经纱为三根时与纬纱连接示意图; [0030] 图5是管状交织段每组经纱为四根时与纬纱连接示意图; [0031] 图6是形成侧开孔纬纱与不同根经纱缠绕方式示意图; [0032] 图7是编织本发明管状体的端部收口段、管状平纹段和中间段的一种装置示意图; [0033] 图8是图7中纬纱与不同根经纱缠绕方式示意图; [0034] 图9是编织本发明管状体的管状交织段的一种装置示意图; [0035] 图10是编织本发明管状体双层结构的端部收口段、管状平纹段和中间段的一种装置示意图; [0036] 图11是图10中纬纱与两层不同根经纱缠绕方式示意图; [0037] 图12是编织本发明管状体双层结构的管状交织段的一种装置示意图; [0038] 图13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展开状态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003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0] 实施例一、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管状支架,由经纱10和纬纱20编织形成,展开后为管状体100,管状体100的最小内径D可为Φ8mm‑12mm。进一步优选所述管状体100的最小内径D为Φ10mm; [0041] 管状体100包括两个端部收口段1和中间段2,每个端部收口段1和中间段2之间均通过管状平纹段3和管状交织段4相连接,管状平纹段3一端连接端部收口段1、另一端连接管状交织段4一端,管状交织段4另一端连接中间段2一端。 [0042] 所述端部收口段1包括一根纬纱20和沿管状体100轴向间隔分布的多根经纱10,纬纱20沿管状体100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10交叉编织。 [0043] 所述管状平纹段3包括由端部收口段1延伸过来的多根经纱10及继续沿管状体100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10交叉编织的纬纱20;所述端部收口段1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管状平纹段3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管状平纹段3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是端部收口段1纬纱20编织形成螺距的2‑5倍;本实施例优选所述端部收口段1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所述管状平纹段3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均为1‑3mm,进一步优选为2mm;端部收口段1纬纱20编织形成螺距为1mm,所述管状平纹段3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为 3mm。 [0044] 所述管状交织段4包括由管状平纹段3延伸过来的多根经纱10,多根经纱10分成多组经纱10,每组经纱10由相邻多根经纱10组成,每组经纱10相互缠绕,所述纬纱20从所述管状平纹段3伸出继续沿管状体100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穿过相互缠绕的每组经纱10进行编织,相邻每组经纱10中心间距为所述管状平纹段3相邻经纱10之间间距的2‑5倍,所述管状交织段4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是所述管状平纹段3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的1‑2倍;本实施例每组经纱10由相邻两根经纱10组成,如图3所示,纬纱20从两根缠绕经纱10之间穿过;管状交织段4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为4mm。 [0045] 如每组经纱10为三根时,可如图4所示,其中一根经纱10与另两根不交叉经纱10相缠绕,纬纱20从一根缠绕经纱10与另两根不交叉经纱10之间穿过; [0046] 如每组经纱10为四根时,可如图5所示,其中有两根经纱10相缠绕并缠绕另两根不交叉经纱10,纬纱20从两根缠绕经纱10与另两根不交叉经纱10之间穿过。 [0047] 所述中间段2包括由管状交织段4延伸过来的多组经纱10,多组经纱10分离形成与所述管状平纹段3分布相同的多根经纱10,所述纬纱20从所述管状交织段4伸出继续沿管状体100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10交叉编织,中间段2上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管状平纹段3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相同,中间段2上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与所述管状平纹段3纬纱20编织形成螺距相同,具体优选所述中间段2上相邻经纱10之间的间距为2mm;所述中间段2上纬纱20编织形成的螺距为3mm。 [0048] 所述中间段2另一侧的管状交织段4、管状平纹段3和端部收口段1由多根经纱10和一根纬纱20按照上述各段的编织结构反向编织而成。 [0049] 所述管状平纹段3的中间设有稀疏段5,所述稀疏段5由多根经纱10继续延伸一段设定距离,然后纬纱20在多根经纱10继续延伸这段距离内停止运动编织,直到多根经纱10延伸到位后纬纱20跳到该位置后继续按原来运动方式编织。 [0050] 所述中间段2的中间设有稀疏段5,所述稀疏段5由多根经纱10继续延伸一段设定距离,然后纬纱20在多根经纱10继续延伸这段距离内停止运动编织,直到多根经纱10延伸到位后纬纱20跳到该位置后继续按原来运动方式编织。 [0051] 每个所述管状平纹段3中部设有侧开孔31,所述侧开孔31是通过纬纱20到达侧开孔31上侧边缘经纱10处纬纱20绕过该经纱10反向运动编织至侧开孔31下侧边缘经纱10处再反向运动编织直至侧开孔31编织形成纬纱20再沿原来螺旋方向继续进行编织,如图6所示。侧开孔31可用做肌腱的移植入口,可使用牵引线将肌腱从一侧的侧开孔31引入再牵引到所述中间段2,这样管状支架与肌腱联合固定可有效提升整体强度。 [0052] 所述侧开孔31的周边编织一圈与所述经纱10和所述纬纱20不同颜色的边缘纱线32,所述边缘纱线32与纬纱20连接编织。如所述经纱10和所述纬纱20选用白色线,边缘纱线 32可选用黄色线或绿色线。通过不同颜色设计有利于在关节镜下观察和辨别,便于医生精准操作。 [0053] 本实施例端部收口段1、管状平纹段3、和中间段2可采用如图7所示装置进行编织,经纱10从纱架1a释放出来经两个综框2a、综扣3a、在织轴4a处与由梭子5a带动的纬纱20进行编织,然后收于收卷轴6a。编织过程中,纬纱20与不同根经纱10的缠绕方式如图8所示。 [0054] 所述管状交织段4可采用如图9所示装置进行编织,在图7所示装置的基础上,在两个综框2a和综扣3a之间增设两个绞综综框7a,绞综综框7a对多组经纱10进行缠绕再经过综扣3a到达织轴4a处与由梭子5a带动的纬纱20进行编织,编织后收于收卷轴6a。 [0056]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结构为:所述端部收口段1、管状平纹段3、管状交织段4和中间段2的经纱10为双层结构,纬纱20按照螺旋运动方式先与上层经纱10编织一层后再与下层经纱10编织后再转为与上层经纱10编织,纬纱20与上、下层经纱10交叉编织形成上述各段结构。 [0057] 这种双层结构端部收口段1、管状平纹段3、和中间段2可采用如图10所示装置进行编织,经纱10从纱架1a释放出来经四个综框2a、综扣3a形成两层,然后在织轴4a处与由梭子5a带动的纬纱20进行编织,最后收于收卷轴6a。编织过程中,纬纱20与两层不同根经纱10的缠绕方式如图11所示。 [0058] 这种双层结构所述管状交织段4可采用如图12所示装置进行编织,在图10所示装置的基础上,在四个综框2a和综扣3a之间增设两个绞综综框7a,绞综综框7a对双层的多组经纱10进行缠绕再经过综扣3a到达织轴4a处与由梭子5a带动的纬纱20进行编织,编织后收于收卷轴6a。 [0060] 端部收口段1经纱10的裁断方式可以使用加热后熔融方式收口,特点在于纤维加热熔融后,可防止松散,开裂。 [006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限定的所述纬纱20沿管状体100周向做螺旋形移动并与多根经纱20交叉编织是针对管状支架展开成管状体的情况下进行说明的,而实际编织中,纬纱20是跟随梭子5a移动,梭子5a是根据经纱20位置进行穿梭编织,其不需要实际做螺旋形移动。 [0062] 本实施例编织好的管状支架经清洗烘干后在其内外表面加胶原蛋白涂层。其中所述清洗为把编织好的管状支架浸泡在丙酮或乙醇或异丙醇溶液中并启动超声波清洗,然后再使用纯净水漂洗;清洗后的管状支架在60‑80℃环境中进行烘干;再把烘干后的管状支架采用等离子处理,接着把管状支架放入胶原蛋白溶液中浸泡设定时间(如浸泡时间可设定为1‑2小时)后,取出再通过真空干燥形成内外表面带有胶原蛋白涂层的管状支架。使得管状支架使用后骨髓细胞增值旺盛,有效促进骨移植物的愈合。 [0063] 实施例二、图13所示,一种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管状支架,其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中间段2上还设有多个设有稀疏段5。 [0064]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例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