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授权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2311611318.9 | 申请日 | 202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7683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5-05-02 |
申请人 | 安徽星鑫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王中立; 王黎海; 王西弱; 姚尚群; 王文本; 王西宇; 马磊; | 第一发明人 | 王中立 |
权利人 | 安徽星鑫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安徽星鑫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安徽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安徽省六安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237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C09K5/06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C09K5/06 ; B01J13/14 ; C08G18/66 ; C08G18/48 ; C08G18/34 ; C08K9/04 ; C08K3/38 |
专利引用数量 | 2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23 | 专利文献类型 | B |
专利代理机构 | 合肥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 专利代理人 | 张艳萍; |
摘要 |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相变 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壁材为含有叔胺基团的聚 氨 酯。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其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其原料包括:二异氰酸酯、多元醇、扩链剂、催化剂、导热填料、上述相变微胶囊;其中,扩链剂为2,2‑二羟甲基丙酸、2,2‑二羟甲基丁酸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含有多个叔胺基团,与特定扩链剂、改性氮化 硼 纳米片相互配合,用于聚氨酯注浆 固化 材料中,具有良好的降低反应热性能,并能提高聚氨酯注浆固化材料的机械性能。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括:二异氰酸酯1、多元醇1、扩链剂1、催化剂1、导热填料、相变微胶囊;其中,扩链剂1为2,2‑二羟甲基丙酸、2,2‑二羟甲基丁酸中的至少一种;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应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相变微胶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应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 背景技术[0002] 聚氨酯(PU)注浆加固材料广泛应用于煤矿、高速铁路、地铁和隧道等土木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其具有浆液粘度适中、凝结时间可调,固结体强度高、耐化学腐蚀等特点,固化后在岩体内形成网络骨架结构,使围岩破坏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 [0003] 聚氨酯注浆材料的固化过程中,异氰酸酯与活性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同时由于固结体导热系数较低,密闭空间内大量使用时热量难以释放,会使材料芯部发生热分解,导致烧芯、阴燃的现象,造成材料性能劣化,并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热效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0004] 对工程用聚氨酯注浆材料反应放热的可控调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常通过添加二氧化硅等无机填料,或向体系中引入环氧树脂等有机树脂进行改性,可减少注浆材料中单位质量下异氰酸酯与活性羟基化合物的反应量,降低固化反应的放热量。然而无机填料的团聚会使浆液粘度上升,影响浆液的充填压密过程;有机树脂的引入会降低固结体的抗压强度,不利于加固后岩体残余强度的提升。 发明内容[0005]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应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本发明所述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含有多个叔胺基团,与特定扩链剂、改性氮化硼纳米片相互配合,用于聚氨酯注浆固化材料中,具有良好的降低反应热性能,并能提高聚氨酯注浆固化材料的机械性能。 [0006]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相变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壁材为含有叔胺基团的聚氨酯。 [0007] 优选地,相变微胶囊的粒径为4‑21μm。 [0008] 优选地,芯材为石蜡、十八烷中的至少一种。 [0009] 优选地,聚氨酯由二异氰酸酯、多元胺、多元醇、含有叔胺基团的扩链剂、催化剂反应获得。 [0010] 优选地,含有叔胺基团的扩链剂为N‑甲基二乙醇胺。 [0012] 优选地,多元胺为聚乙烯亚胺600。 [0013] 优选地,多元醇为丙三醇、丁三醇中的至少一种。 [0014] 芯材与二异氰酸酯的重量比为2‑5:1。 [0015] 优选地,二异氰酸酯、多元胺、多元醇、含有叔胺基团的扩链剂、催化剂的重量比为1:0.15‑0.2:0.25‑0.3:0.1‑0.15:0.03‑0.07。 [0016] 本发明还提出了上述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将熔化的芯材与二异氰酸酯混匀作为油相,将油相滴加至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混匀,然后加入多元胺、多元醇、含有叔胺基团的扩链剂、催化剂,进行反应,得到相变微胶囊。 [0017] 本发明先将熔化芯材与二异氰酸酯混匀,使得芯材包裹二异氰酸酯作为油相,然后与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匀,再与多元胺、多元醇、含有叔胺基团的扩链剂反应从而得到相变微胶囊,使得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含有多个叔胺基团。 [0018] 优选地,滴加油相时,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呈持续搅拌状态。 [0019] 优选地,转速为750‑3000rpm。 [0020] 选用合适的搅拌转速可以得到粒径更小的相变微胶囊。 [0021] 优选地,反应的温度为55‑65℃,反应时间为1.5‑2.5h,反应转速为500‑700rpm。 [0022] 优选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和Pluronic F127。 [0023] 优选地,十二烷基磺酸钠和Pluronic F127的重量比为1:0.8‑1.2。 [0024] 优选地,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质量分数为2.5‑3.5wt%。 [0025] 优选地,二异氰酸酯和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2.5‑3.5。 [0026] 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用量,可以进一步控制相变微胶囊的粒径;上述Pluronic F127可以从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购得。 [0027] 上述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中,反应后,降温,固液分离,洗涤干燥,得到相变微胶囊。 [0028] 本发明还提出了上述相变微胶囊在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中的应用。 [0029]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其原料包括:二异氰酸酯、多元醇、扩链剂、催化剂、导热填料、上述相变微胶囊;其中,扩链剂为2,2‑二羟甲基丙酸、2,2‑二羟甲基丁酸中的至少一种。 [0030] 优选地,导热填料为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 [0031] 本发明利用相变微胶囊中含有叔胺基团与扩链剂、导热填料中的羧基进行静电吸附,使得在相变微胶囊表面包覆有氮化硼纳米片并引入多个羟基;然后参与聚氨酯固化反应,一方面,引入的多个羟基与二异氰酸酯反应,使得相变微胶囊连接在聚氨酯分子链上,可以更好的吸收热量,降低反应热,并且氮化硼纳米片可以促进热量向相变微胶囊的芯材传递,进一步提高热量的降低速率;另一方面,相变微胶囊连接在聚氨酯分子链,使得相变微胶囊均匀分布,并且引入的多个羟基可以促进聚氨酯链的相互交联,提高固相材料的机械性能,另外,氮化硼纳米片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提高固相处理的机械性能。 [0032] 上述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可以从市场购得,也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如其制备方法可以为:将甘氨酸、氮化硼、去离子水混匀,在惰性气体氛围中球磨,得到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 [0033] 优选地,扩链剂、导热填料与相变微胶囊的重量比为0.3‑0.4:0.04‑0.06:1。 [0034] 优选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中,相变微胶囊的含量为2.5‑10wt%。 [0035] 选用合适的相变微胶囊的含量,可以控制注浆的粘度,使其满足注浆要求。 [0036] 优选地,多元醇为聚醚多元醇。 [0037] 优选地,聚醚多元醇为聚醚多元醇4450、聚醚多元醇N220中的至少一种。 [0038] 优选地,二异氰酸酯为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0039] 优选地,二异氰酸酯、多元醇的重量比为1:0.7‑1.5。 [0040] 优选地,二异氰酸酯、催化剂的重量比为870‑1010:1。 [0041] 上述催化剂可以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上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中还可以含有阻燃剂、抗氧剂等助剂。 [0042] 本发明还提出了上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导热填料、扩链剂、相变微胶囊和水混匀,静置,固液分离,干燥得到中间料;将多元醇、中间料、催化剂混匀作为A料;将A料和二异氰酸酯混匀,固化得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 [0043] 优选地,扩链剂溶液的溶剂为水。 [0044] 优选地,静置1‑2h。 [0045] 优选地,A料、二异氰酸酯分别独立存放,使用时才将A料和二异氰酸酯混匀固化。 [0046] 有益效果: [0047] 1.本发明先将熔化芯材与二异氰酸酯混匀,使得芯材包裹二异氰酸酯作为油相,然后与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匀,再与多元胺、多元醇、含有叔胺基团的扩链剂反应从而得到相变微胶囊,使得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含有多个叔胺基团。 [0048] 2.本发明利用相变微胶囊中含有叔胺基团与扩链剂、导热填料中的羧基进行静电吸附,使得在相变微胶囊表面包覆有氮化硼纳米片并引入多个羟基(即中间料)。 [0049] 3.将中间料参与聚氨酯固化反应,一方面,引入的多个羟基与二异氰酸酯反应,使得相变微胶囊连接在聚氨酯分子链上,可以更好的吸收热量,降低反应热,并且氮化硼纳米片可以促进热量向相变微胶囊的芯材传递,进一步提高热量的降低速率;另一方面,相变微胶囊连接在聚氨酯分子链,使得相变微胶囊均匀分布,并且引入的多个羟基可以促进聚氨酯链的相互交联,提高固相材料的机械性能,另外,氮化硼纳米片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提高固相处理的机械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0050]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应该明确提出这些实施例用于举例说明,但是不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51] 原料来源: [0052]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AR,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乙烯亚胺600(AR,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丙三醇(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AR,沃瑞达斯实验试剂耗材)、Pluronic F127(AR,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工业级,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聚醚多元醇4450(工业级,河北亚东化工基团有限公司)、聚醚多元醇N220(工业级,红宝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月桂酸二丁基锡(AR,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离子水为实验室自制。 [0053] 测试方法 [0054] 粒径测试:使用动态激光粒度分布测定仪(Nano‑ZS90)在室温下对制备的相变微胶囊进行粒径测试,测试前使用去离子水制备浓度为0.1wt%的相变微胶囊溶液用于测试。 [0055] 粘度测试:浆液粘度是使用LVDV‑II+P数字粘度计并根据ASTM D1084‑08标准进行的测量。测试数据结果需要在所选粘度计转速下量程的60%‑80%之间,每组试样重复测试三次,将三次的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0056] 力学性能测试:使用CMT4101‑SANS万能试验机测试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压缩性能。按照《AQ/T 1089‑2020煤矿加固煤岩体用高分子材料》标准,将试样制成圆柱体,直径为50mm,高度为100mm,测量时压缩速度为5mm/min,计算结果精确到1MPa,每组试样重复测试三次,将三次的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0057] 使用CMT4101‑SANS万能试验机测试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拉伸性能。按照《GB/T 2567‑2008树脂浇注体性能试验方法》制备拉伸试样,以10mm/min的拉伸速度,50mm的标距进行测试。计算结果精确到1MPa,每组试样重复测试三次,将三次的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0058] 固化温度与固化时间测试:按照《AQ/T 1089‑2020煤矿加固煤岩体用高分子材料》标准,使用数字显示热电偶测量样品固化反应温度,在25±2℃条件下,先将两组份浆液混合,快速搅拌,混合均匀后迅速倒入测试模具中,模具直径为50mm,高度为100mm,然后马上将热电偶温度计的探头插入到试样的中心处,每10s记录一次固化温度与固化时间数据,每组试样重复测试三次,将三次的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0059]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试相变微胶囊的相变行为,测试样品气体为氮气。以10℃/min的速率从‑10℃加热到60℃,稳定5min,得到热行为曲线。 [0060] 热渗透性测试:使用FLK Ti480 PRO红外热像仪测试MEPCMs在40℃下的热渗透行为,每隔20s捕捉记录一次图像。 [0061] 实施例1‑4 [0062] 一种相变微胶囊,包括:芯材石蜡和壁材,壁材为含有叔胺基团的聚氨酯。 [0063] 上述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氮气保护下,在40℃下,向烧杯中加入石蜡,使得石蜡熔化,加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搅拌使其均匀混合,作为油相;然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Pluronic F127加入去离子水中,在40℃的水浴中,以500rpm加热搅拌10min,然后提高转速至1500rpm,然后滴加入油相,保持转速继续搅拌30min,然后加入聚乙烯亚胺600、丙三醇、N‑甲基二乙醇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混合液,升温至60℃,降低转速为600rpm,反应2h;然后冷却至室温,抽滤,用去离子水、石油醚洗涤至少三次,干燥得到相变微胶囊。 [0064] 实施例1‑4中各原料的添加量如表1所示。 [0065] 表1实施例1‑4中各原料的添加量 [0066] [0067] [0068] 备注:实施例1‑4制得的相变微胶囊分别记作MEPCM‑1、MEPCM‑2、MEPCM‑3、MEPCM‑4。 [0069] 对实施例1‑4制得的相变微胶囊进行检测,结果如表2‑3所示。 [0070] 表2实施例1‑4制得的相变微胶囊的DSC曲线对应的数据 [0071]样品 石蜡 MEPCM‑1 MEPCM‑2 MEPCM‑3 MEPCM‑4 ‑1 ΔHm(J·g ) 242.5 83.29 156.4 151.0 91.42 Tm(℃) 18.8 28.69 30.01 30.05 29.14 Efficiency(%) 100.0 35.23 65.53 62.34 39.05 [0072] 由表2可以看出:与石蜡相比,相变微胶囊的吸热峰都向高温方向移动,这是由于相变微胶囊的聚氨酯壳层导热性较低影响了热传递。随着石蜡/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比值的减小,相变微胶囊的潜热先增大后减小,这是由于当芯材石蜡较多时,石蜡液滴不能充分、完全地被聚氨酯壁材而包裹,而随着壳层材料的增加,石蜡逐渐被聚氨酯外壳完全包裹,潜热相应的增加;随着石蜡的进一步减少,微胶囊内部包裹的石蜡减少,潜热减小。 [0073] 将实施例2‑4制得的相变微胶囊分别放到温度为40℃相对恒定的加热台上,并使用校准的红外相机捕捉记录相变微胶囊的温度分布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加热至180s过程中MEPCMs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过程的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0074] 表3实施例2‑4制得的相变微胶囊被完全加热所需的时间 [0075] [0076] 由表3可以看出:石蜡/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比值为4:1时,183s时MEPCM‑2已被完全加热,MEPCM‑3以及MEPCM‑4均还未被完全加热,这说明MEPCM‑2的热渗透比MEPCM‑3、MEPCM‑4的要快,完全被加热需183s左右,而MEPCM‑3需220s、MEPCM‑4需238s;相变微胶囊的升温速率随着石蜡/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比值的下降而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其壁材逐渐增多影响了热传递所致,这与DSC的测试结果相一致。因此这种对环境温度的延迟热响应归因于石蜡熔化相变引起的潜热吸收以及壁材的阻碍所产生的热缓冲效应。结合热分析结果,MEPCM‑2具有最佳的潜热与热渗透行为。 [0077] 实施例5 [0078] 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因素有反应温度、转速、乳化剂等,其中,分散过程的转速对其影响较大。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调节滴加油相时的转速,制备相变微胶囊,检测不同转速下,制得的相变微胶囊的粒径,结果如表4所示。 [0079] 表4实施例5制得的相变微胶囊的粒径结果 [0080] [0081] [0082] 由表4可以看出:在转速为1500rpm时,相变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6.01μm,在转速为3000rpm时,相变微胶囊的粒径为4.74μm;可以看出,当分散时的转速越高时,制得的相变微胶囊的粒径越小,这是由于在高转速下,油相会形成的更小、更均匀的液滴,从而得到更小粒径的微胶囊。但随着转速的进一步提高,会破坏相变微胶囊的封装结构,导致石蜡渗出影响注浆效果。低粒径的微胶囊易于在浆液中分散,保证注浆材料的可注入性,1500rpm的转速下制备的相变微胶囊兼具较低的粒径与较好的封装效果。 [0083] 实施例6‑10 [0084] 一种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其原料包括: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4450、聚醚多元醇N220、2,2‑二羟甲基丙酸、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MEPCM‑2(实施例2制备的相变微胶囊)。 [0085] 上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86] 取0.1g氮化硼、0.3g甘氨酸和2ml去离子水超声分散均匀,转移至球磨装置中,在氮气保护下,以500rpm速度球磨12h,离心取上清液,对上清液真空抽滤,用水和乙醇分别抽滤洗涤3次,烘干,研磨粉碎得到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 [0087] 取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的水分散液与MEPCM‑2搅拌30min混匀,再加入2,2‑二羟甲基丙酸水溶液搅拌30min混匀,室温静置2h,过滤,水洗3次,烘干得到中间料; [0088] 在110℃、真空泵减压至‑0.1MPa的条件下,对聚醚多元醇4450、聚醚多元醇N220分别脱水2h,冷却至室温,加入中间料、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以1000rpm的转速搅拌混匀得到A料(呈浆液);将A料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混合,以2000 rpm的转速搅拌30 s,然后快速倾倒入聚氯乙烯模具中,待浆液由液态变为固态,固化反应完成,得到相变微胶囊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然后从模具中取出加固材料,室温下静置3天熟化,进行力学性能和反应最高温度测试。实施例6‑10各原料的用量如表5所示。 [0089] 表5实施例6‑10各原料的用量 [0090] [0091] 备注:实施例6‑10制得的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分别记作PU、PU‑2.5、PU‑5、PU‑7.5、PU‑10。 [0092] 聚氨酯注浆固体材料的浆液粘度是影响注浆材料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MEPCM‑2的加入会对A料的浆液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考察实施例6‑10中A料的浆液粘度,结果如表6所示。 [0093] 表6实施例6‑10中料A的浆液粘度结果 [0094] 分组 PU PU‑2.5 PU‑5 PU‑7.5 PU‑10料A的浆液粘度(mPa·s) 312.5 368.1 446.2 549.3 668.2 [0095] 由表6可以看出:未添加相变微胶囊时(即实施例6),A料的浆液粘度为312.5 mPa·s,实施例7‑10中A料的浆液粘度分别为368.1、446.2、549.3、668.2mPa·s;A料的浆液粘度随着相变微胶囊含量的提升而逐渐升高,这是由于溶液中非溶粒子增多,且相变微胶囊的表面能较大,导致浆液粘度随相变微胶囊含量增加而增加。 [0096] 固化时间与固化温度是影响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使用安全性的重要指标。检测实施例6‑10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固化时间和固化放热温度,结果如表7所示。 [0097] 表7实施例6‑10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固化时间、固化放热温度结果[0098] 分组 固化时间(s) 固化放热温度(℃)PU 91 122.2 PU‑2.5 151 110.2 PU‑5 197 104.5 PU‑7.5 240 96.2 PU‑10 256 94.1 [0099] 由表7可以看出:未添加相变微胶囊时(即实施例6),聚氨酯注浆的固化时间短,最高固化放热温度高,固化迅速,不利于实际注浆时的安全操作;随着相变微胶囊含量的提高,固化时间延长,最高固化放热温度降低。可以看出,相变微胶囊的加入可以延长聚氨酯加固材料的固化时间,降低最高固化放热温度。一方面,这是因为相变微胶囊中含有可相变物质石蜡,其在常温下呈固态,材料固化阶段温度升高时,一部分热量会被相变微胶囊吸收而发生固液相转变,造成固化反应前期升温较慢,延长了固化时间,降低了固化放热速率,固化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更多地向外界环境传递,从而降低了体系最高固化放热温度。 [0100] 对比例1‑3 [0101] 不添加2,2‑二羟甲基丙酸、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按照实施例9的方法制备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记为对比例1。 [0102] 不添加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按照实施例9的方法制备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记为对比例2。 [0103] 不添加2,2‑二羟甲基丙酸,按照实施例9的方法制备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记为对比例3。 [0104] 检测实施例6‑10和对比例1‑3的机械性能,结果如表8所示。 [0105] 表8实施例6‑10和对比例1‑3的机械性能检测结果 [0106] 分组 抗压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断裂伸长率(%)实施例6 52.1 18.2 406.4 实施例7 56.6 20.5 381.7 实施例8 59.2 22.8 360.3 实施例9 60.1 23.1 351.1 实施例10 56.0 20.2 392.5 对比例1 44.5 14.0 520.3 对比例2 59.9 23.0 349.8 对比例3 44.6 14.1 535.4 [0107] 实施例6与实施例7‑10比较可以看出,采用2,2‑二羟甲基丙酸、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与相变微胶囊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机械性能,且实施例7‑10的机械性能明显好于对比例1‑3。 [0108] 比较实施例9、对比例1‑3的结果可知,采用2,2‑二羟甲基丙酸、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与相变微胶囊相互配合,其机械性能比对比例1‑3更好。 [0109] 检测对比例1‑3的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固化时间、固化放热温度,结果如表9所示。 [0110] 表9对比例1‑3的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的固化时间、固化放热温度结果[0111] [0112] [0113] 比较表7和表9可以看出,单纯使用相变微胶囊,或者单独用2,2‑二羟甲基丙酸或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与相变微胶囊相互配合,虽然能延长固化时间、降低固化放热温度,但是远低于2,2‑二羟甲基丙酸、甘氨酸改性氮化硼纳米片与相变微胶囊相互配合的效果。 [011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