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授权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0910149731.1 | 申请日 | 200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5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申请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宫口幸人; 堀英明; | 第一发明人 | 宫口幸人 |
权利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日本东京都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 |
主IPC国际分类 | C08L23/14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C08L23/14 ; C08L23/18 ; C08L23/16 ; C08L23/20 |
专利引用数量 | 2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4 | 专利文献类型 | B |
专利代理机构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熊玉兰; 李平英; |
摘要 | 本 发明 涉及聚丙烯系 树脂 组合物和膜。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含有丙烯与 碳 原子 数为4以上的α-烯 烃 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86~98重量%,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Y)1~13重量%、和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Z)1~13重量%(共聚物(X)、共聚物(Y)和共聚物(Z)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其中所述共聚物(X)中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6~97重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3~14重量%(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所述共聚物(Y)的熔点为115℃以上,并且其中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30重量%;所述共聚物(Z)的熔点低于115℃,并且其中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30~40重量%。 | ||
权利要求 | 1.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含有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86~98重量%、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Y)1~13重量%、和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Z)1~13重量%,其中,所述共聚物(X)、共聚物(Y)和共聚物(Z)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所述共聚物(X)中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6~97重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3~14重量%,并且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 |
||
说明书全文 | 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和膜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近年来,在食品等包装领域中,制袋速度不断提高。因此,作为制袋用膜,要求为具有低温热合性,并且即使在制袋后立即装填内容物,也不会破袋的膜,即热粘特性(热粘强度)优异的膜。此外,对于制袋用膜,还要求抗粘连性。 [0003] 作为能够获得低温热合性和抗粘连性优异的膜的组合物,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002760号公报中,已经公开了由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10~99重量%、丙烯与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0~60重量%、以及熔点为115℃以下的结晶性烯烃类共聚物1~30重量%的组合物所形成的组合物。 发明内容[0005] 鉴于前述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获得低温热合性(ヒ一トシ一ル性)、热粘特性(ホツトタツク特性)(热粘强度)以及抗粘连性之间的平衡优异的膜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和膜。 [0006]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含有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86~98重量%、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Y)1~13重量%、和丙烯与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Z)1~13重量%(共聚物(X)、共聚物(Y)和共聚物(Z)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其中所述共聚物(X)中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6~97重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3~14重量%(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所述共聚物(Y)的熔点为115℃以上,并且其中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30重量%;所述共聚物(Z)的熔点低于115℃,并且其中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30~40重量%。 [0008]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能够形成低温热合性、热粘特性(热粘强度)以及抗粘连性之间的平衡优异的膜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膜。 具体实施方式[0009] (1)丙烯与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 [0010] 在丙烯与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以下,也简称为共聚物(X))中,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6~97重量%,优选为88~97重量%,更优选为88~96重量%。若超过97重量%,则所得膜的热合温度变高,若不到86重量%,则所得膜的抗粘连性变差。当共聚物(X)仅由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形成时,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3~14重量%,优选为3~12重量%,更优选为4~12重量%。当共聚物(X)由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形成时,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的合计为,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1~13重量%,更优选为2~11重量%,来自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1~13重量%,更优选为2~11重量%(此处,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和来自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共聚物(X)优选为结晶性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或丙烯-乙烯-丁烯无规三元共聚物,更优选为结晶性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 [0011] 对共聚物(X)在230℃下所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20g/10分钟,更优选为1~15g/10分钟。 [0012] 共聚物(X)的熔点优选为120~150℃,更优选为125~145℃。 [0013] 作为共聚物(X)的聚合用催化剂,例如,可以列举由Ti化合物与Mg化合物复合而得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等所形成的Ti-Mg系催化剂、该固体催化剂成分与有机铝化合物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作为第3成分的给电子性化合物组合而成的催化剂、茂金属类催化剂、Brookhart催化剂等。其中,优选由Ti化合物与Mg化合物复合而得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等形成的Ti-Mg系催化剂。 [0014] 作为固体催化剂成分,例如,可以列举日本特开昭61-218606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1-28790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216017号公报等中公开的催化剂。作为有机铝化合物,优选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乙基铝和二乙基铝氯化物的混合物、四乙基二铝氧烷(almoxane)等。作为给电子性化合物,优选叔丁基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等。 [0015] 作为茂金属类催化剂,例如,可以列举日本特开平8-2089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10511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05017号公报等中所公开的催化剂。 [0016] 作为共聚物(X)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在己烷、庚烷、辛烷、癸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等惰性溶剂中,在催化剂存在下,使丙烯与α-烯烃和/或乙烯聚合的溶剂聚合法;在催化剂存在下,使液态的丙烯与液态的α-烯烃和/或乙烯聚合的本体聚合法;在催化剂存在下,使气态的丙烯与气态的α-烯烃和/或乙烯聚合的气相聚合法。 [0017] (2)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Y) [0018] 在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Y)(以下,也简称为共聚物(Y))中,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30重量%,优选为15~30重量%,更优选为 20~30重量%。若不到10重量%,则所得膜的热粘特性(热粘强度)降低,若超过30重量%,则所得膜的抗粘连性变差。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优选为1-丁烯。共聚物(Y)的熔点为115℃以上,优选为120℃以上,更优选为125℃以上。如果熔点不到115℃,则所得膜的抗粘连性变差。 [0019] 对共聚物(Y)在230℃下所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20g/10分钟,更优选为1~15g/10分钟。 [0020] 作为共聚物(Y)的聚合用催化剂,例如,可以列举由Ti化合物与Mg化合物复合而得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等形成的Ti-Mg系催化剂、该固体催化剂成分与有机铝化合物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作为第3成分的给电子性化合物组合而成的催化剂、茂金属类催化剂、Brookhart催化剂等。其中,优选由Ti化合物与Mg化合物复合而得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等形成的Ti-Mg系催化剂。 [0021] 作为共聚物(Y)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使用己烷、庚烷、辛烷、癸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等惰性溶剂的溶剂聚合法、使用液态单体作为溶剂的本体聚合法、在气态单体中进行的气相聚合法。 [0022] (3)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Z) [0023] 在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Z)(以下,也简称为共聚物(Z))中,来自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30~40重量%,并优选为30~35重量%。若不到30重量%,则所得膜的热合温度变高,若超过40重量%,则所得膜的抗粘连性变差。共聚物(Z)的熔点低于115℃,优选为105℃以下,更优选为95℃以下。如果熔点为115℃以上,则所得膜的热合温度变高。 [0024] 共聚物(Z)在230℃下所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1~20g/10分钟,更优选为1~15g/10分钟。 [0025] 作为共聚物(Z)的聚合用催化剂,例如,可以列举由Ti化合物与Mg化合物复合而得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等所形成的Ti-Mg系催化剂、该固体催化剂成分与有机铝化合物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作为第3成分的给电子性化合物组合而成的催化剂、茂金属类催化剂、Brookhart催化剂等。其中,优选茂金属类催化剂。 [0026] 作为共聚物(Z)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使用己烷、庚烷、辛烷、癸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等惰性溶剂的溶剂聚合法、使用液态单体作为溶剂的本体聚合法、在气态单体中进行的气相聚合法。 [0027]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丙烯与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86~98重量%、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Y)1~13重量%、和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Z)1~ 13重量%。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优选含有丙烯与α-烯烃和/或乙烯的共聚物(X)86~90重量%、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Y)5~9重量%、和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Z)5~9重量%。并且,在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共聚物(X)、共聚物(Y)和共聚物(Z)的含量合计为100重量%。 [0028]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添加剂、其它树脂等。 [0030] 作为其它树脂,可以列举聚乙烯系树脂、共聚物(X)、(Y)和(Z)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 [0031] 使用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可以制造具有由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所形成的层的膜。 [0032] 本发明的膜具有包含由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所形成的层、和由不同的树脂所形成的层的多层结构,并且是双轴拉伸的膜。 [0033] 作为不同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聚丙烯等通常使用的树脂。 [0034] 作为制造本发明膜的方法,可以使用吹胀法、T型模头法、压延法等通常所使用的方法。 [0035] 作为拉伸方法,例如,可以列举使用辊轴拉伸法、拉幅机拉伸法、管式拉伸法等双轴拉伸的方法。 [0037] 实施例 [0038] 以下,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用样品的制备方法和物性测定方法如下所示。 [0039] (1)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单位:重量%) [0040] 根据高分子分析手册(1985年,朝仓书店发行)第256页所记载的IR光谱测定法求出。 [0041] (2)来自1-丁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B重量%,单位:重量%) [0042] 使用13C核磁共振法,并如下算出。 [0043] <测定条件> [0044] 装置:Bruker社制造的AVANCE600 [0045] 测定探针:10mm冷冻探针(cryoprobe) [0046] 测定溶剂:1,2-二氯苯/1,2-二氯苯-d4=75/25(体积比)的混合液[0047] 测定温度:130℃ [0048] 测定方法:质子去耦法 [0049] 脉冲宽度:45度 [0050] 脉冲重复时间:4秒 [0051] 测定基准:三甲基硅烷 [0052] 样品浓度:相对于3ml测定溶剂,溶解300mg聚合物 [0053] 累加次数:256次 [0054] <计算方法> [0055] 在设46.0~47.5ppm处所观测到的峰的积分强度为PP、设43.1~44.0ppm处所观测到的峰的积分强度为PB、设40.1~40.5ppm处所观测到的峰的积分强度为BB时,丁烯摩尔百分率(Bmol%)和丙烯摩尔百分率(Pmol%)可以通过下式求出。 [0056] Bmol%=100×(BB+0.5×PB)/(BB+PB+PP) [0057] Pmol%=100-Bmol% [0058] 来自1-丁烯的结构单元(B重量%)的含量可以通过下式求出。 [0059] B重量%=100×Bmol%×56/(Bmol%×56+Pmol%×42) [0060] (3)特性粘度([η],单位:dl/g) [0062] (4)熔体流动速率(MFR,单位:g/10分钟) [0063] 根据JIS K7210,在温度230℃、荷重21.18N下进行测定。 [0064] (5)熔点(Tm,单位:℃) [0065] 将共聚物(X)、(Y)和(Z)热压成型(在230℃下预热5分钟后,经过3分钟升压2 2 至50kgf/cm,保持压力2分钟,然后在30℃、30kgf/cm 下冷却5分钟),制得厚度为0.5mm的片材。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PerkinElmer公司制造,Diamond DSC),将10mg制得的片材在氮气氛围下在220℃下进行5分钟热处理,然后以300℃/分钟的降温速度冷却至150℃,在150℃下保温1分钟,再以5℃/分钟的降温速度冷却至50℃,在50℃下保温1分钟,然后以5℃/分钟的升温速度进行加热由50℃升温至180℃,在这时所得到的熔融曲线中,测定显示最大吸热峰的温度(℃)。 [0066] (6)透明性(雾度,单位:%) [0067] 根据JIS K7105进行测定。 [0068] (7)热合温度(HST,单位:℃) [0069] 使膜的表面相互重叠,并使用已加热至规定温度的热合机(东洋精机制造),以2 2kgf/cm 的荷重压合2秒钟进行热合,得到样品。另外,热合面积为MD10mm×TD25mm。将该样品在23℃、50%湿度下放置一昼夜,然后在23℃、50%湿度下,以200mm/分钟的剥离速度、180度的剥离角度进行剥离,并求出剥离时的剥离阻力达到300gf/25mm的热合温度。将该热合温度作为热合温度。 [0070] (8)粘连(单位:kgf/12cm2) [0071] 使2片MD100mm×TD30mm的 膜的测 定表 面相互 重叠,并在设 置面 积MD40mm×TD30mm上放置重量为500g的砝码,在60℃的烘箱内进行3小时的热处理。然后,在室温23℃、湿度50%的氛围下放置30分钟以上,然后以2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测定剪切剥离力。 [0072] (9)热粘强度(HT强度,单位:gf/英寸) [0073] 使75mm宽的膜的密封面相互重叠,并使用已加热至140℃的热合机,以2kgf/cm2的荷重压合2秒钟进行热合。在除去荷重后,立即用板状弹簧在热合部分施加剥离力,测定剥离长度。 [0074] 使用弹簧常数不同的板状弹簧,以不同的剥离力重复前述剥离试验,求出剥离长度显示为3.2mm的剥离力。另外,所用的板状弹簧的弹簧强度为53gf/英寸、77gf/英寸、110gf/英寸、154gf/英寸、224gf/英寸、250gf/英寸和295gf/英寸。 [0075] <粉末(X-1)> [0076] 通过日本特开平9-67416号公报的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得到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粉末(X-1)(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4.4重量%,Tm=138℃,[η]=1.59dl/g)。 [0077] <粉末(X-2)> [0078] 通过日本特开平9-67416号公报的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得到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粉末(X-2)(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4.0重量%,Tm=140℃,[η]=1.70dl/g)。 [0079] <粉末(Y-1)> [0080] 通过日本特开2004-002760号公报的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得到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粉末(Y-1)(来自1-丁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22.2重量%,Tm=126℃,[η]=2.11dl/g)。 [0081] <粉末(Z-1)> [0082] 使用TAFMER XM7070(三井化学(株)社制造)(来自1-丁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32.1重量%,Tm=79℃,[η]=1.49dl/g,MFR=6.8)作为粉末(Z-1)。 [0083] [实施例1] [0084] 相对于90重量%粉末(X-1)、5重量%粉末(Y-1)和5重量%粉末(Z-1)的合计100重量%,熔融混炼0.01重量份水滑石(协和化学工业(株)社制造)、0.15重量份Irganox 1010(Ciba Japan K.K.制)、0.10重量份Irgafos 168(Ciba JapanK.K.社制)、0.40重量份Tospearl 12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制),得到MFR为 6.6g/10分钟的颗粒。 [0085] [多层双轴拉伸膜的制作] [0086] 将所得的颗粒用于表层,将FS2016(住友化学(株)社制造)(熔点为162℃,MFR为1.9g/10分钟的聚丙烯)用于基材层,并将混炼所得的颗粒在230℃下、FS2016在260℃下分别用另外的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然后使用共挤出パイロツトテンタ一(pilot tenter)(三菱重工(株)社制造)进行一机共挤出,并供给至T型模头。将由该T型模头以表层/基材层的2种双层结构形式挤出的树脂通过30℃的冷却辊进行急冷、固化,得到厚度为1mm的流延片材。 [0087] 将所得的流延片材在120℃下预热后,在115℃的拉伸温度下,利用纵向拉伸机的辊轴周速差,在纵向上拉伸5倍,接着在加热炉中,在157℃的拉伸温度下,在横向上拉伸8倍,然后在165℃下进行热处理,得到表层厚度/基材层厚度=1μm/20μm的多层双轴拉伸膜,并通过卷绕机进行卷绕。所得的多层双轴拉伸膜的物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0088] [比较例1] [0089] 除了使粉末(X-1)为90重量%,粉末(Y-1)为10重量%外,使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MFR为6.1g/10分钟的颗粒,并进行多层双轴拉伸膜的制作。所得的多层双轴拉伸膜的物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0090] [比较例2] [0091] 除了使粉末(X-1)为90重量%,粉末(Z-1)为10重量%,并且不添加MFR调节剂外,使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MFR为7.0g/10分钟的颗粒,并进行多层双轴拉伸膜的制作。所得的多层双轴拉伸膜的物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0092] [比较例3] [0093] 除了使粉末(X-1)为55重量%,粉末(Y-1)为35重量%,粉末(Z-1)为10重量%,并且使MFR调节剂为0.06重量份外,使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熔融混炼,得到MFR为7.9g/10分钟的颗粒,并进行多层双轴拉伸膜的制作。MFR调节剂使用将8%的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浸渍于聚丙烯粉末中得到的母料。所得的多层双轴拉伸膜的物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0094] [比较例4] [0095] 除了使粉末(X-1)为25重量%,粉末(Y-1)为65重量%,粉末(Z-1)为10重量%,并且使MFR调节剂为0.10重量份外,使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MFR为7.1g/10分钟的颗粒,并进行多层双轴拉伸膜的制作。MFR调节剂使用将8%的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浸渍于聚丙烯粉末中得到的母料。所得的多层双轴拉伸膜的物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0096] 实施例的多层双轴拉伸膜,完全满足热合温度为115℃以下、140℃下的热粘强度2 为200gf/英寸以上、以及粘连为0.20kgf/12cm 以下的基准,并且总平衡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