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
专利有效性 | 公开 | 当前状态 | 公开 |
申请号 | CN202411863511.6 | 申请日 | 202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9841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5-04-18 |
申请人 |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李伟京; 赖访明; 费爱国; 卢华古; 杨茂; 宋艳斌; 王成; 庄渠; 庄瑞民; 何桥宝; 刘佩秀; 赖军郁; 赵勇平; 戴长生; 江志海; | 第一发明人 | 李伟京 |
权利人 |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广东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广东省东莞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大盛村润丰路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523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C02F9/00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C02F9/00 ; C02F1/44 ; C02F1/52 ; C02F1/56 ; C02F1/00 ; C02F3/00 ; C02F3/12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东莞市科凯伟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徐东山; |
摘要 | 本 发明 涉及污 水 处理 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船坞除锈 污水处理 方法,污水处理方法具体如下,S1:通过进水管路用于引导船坞除锈污水;S2:所述进水管路的一端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池,使船坞除锈污水中的杂质沉积并过滤;S3:一体化污水处理池连通生化反应池去除船坞除锈污水的 微 生物 ;S4:采用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 泵 连通所述生化反应池去除水中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S5:设置有出水管路用于引导液体,所述出水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膜处理装置用于将处理过的污水导出,本发明的船坞 船舶 除锈污水处理方案能有效去除水中的 铁 锈、漆粉和微生物,出水可直接回用作为高压除锈水水源使用,操作省时省 力 、简单实用、回收效率高,处理成本低,周期短。 | ||
权利要求 | 1.一种船坞除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船坞除锈污水处理方法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喷砂除锈工艺因其扬尘大、噪声响、产生的矿砂多等原因,已经被高压水除锈工艺所取代。目前常用的船坞船舶除锈工艺方法是超高压水枪外板除锈,其原理是通过压力泵产生高压水流,将水以高速喷射到被锈蚀的表面。高速的水流可以冲击并清除锈蚀层,将其从金属表面剥离。其效率是传统喷砂除锈工艺的3倍,又因其湿法作业的特点还大幅降低了粉尘排放,喷砂扬尘无组织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但采用被高压水除锈工艺会产生船舶除锈污水,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铁锈、漆粉、船体附着微生物,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环境,因此也需要进行处理。 [0003]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215633721U)公开了一种吸污机,包括;真空泵、电控箱、吸污泵、卷帘门、进污水口、液位观察口、万向刹车轮、过水滤网、泄放槽、叉车槽、一级滤筒、二级滤筒、三级滤筒、流水孔、护栏、吊耳、把手、抽气滤网、爬梯,在前面、后面、侧面设置有卷帘门或手推拉门,所述的进污水口一端连接回收管,一端进入吸污机一级舱室,舱室设置有液位观察口,经一级舱室粗过滤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滤筒舱室后排出。 [0004] 然而,上述装置在对污水后无法在循环使用,随着船舶修造绿色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满足企业绿色发展、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响应国家“双碳”,节能减排的要求,亟需一种能够实现将除锈污水循环再利用的方法。 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 一种船坞除锈污水处理方法,所述污水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0007] S1:通过进水管路用于引导船坞除锈污水; [0008] S2:所述进水管路的一端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池,使船坞除锈污水中的杂质沉积并过滤; [0009] S3:一体化污水处理池连通生化反应池去除船坞除锈污水的微生物; [0010] S4:采用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泵连通所述生化反应池去除水中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 [0011] S5:设置有出水管路用于引导液体,所述出水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膜处理装置用于将处理过的污水导出。 [0012]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包括混凝区、沉淀区和砂滤区,所述船坞除锈污水流经混凝区用于凝聚大颗粒团状物,随后流经沉淀区用于沉淀大颗粒团状物,再经过砂滤区用于过滤小颗粒悬浮物。 [0013]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凝聚区设有第一加药装置,所述第一加药装置包括PAC药剂和PAM药剂,所述PAC药剂混合所述PAM药剂用于混合船坞除锈污水使凝聚大颗粒 团状物。 [0014]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凝区包括第一混凝区和第二混凝区,第一混凝区和第二混凝区内设有空气搅拌管线和PAC加药装置管线,PAC加药装置管线引入第一混凝 区,PAM加药装置管线引入第二混凝区,砂滤区内设有石英砂滤层和布水管。 [001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生化反应池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内悬挂混合填料;第二反应池内设置MBR装置,所述第二反应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泵通过设置管道连接第一反应池。 [0018]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膜处理装置的膜采用反渗透膜。 [002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生化反应池设有第二加药装置,所述第二加药装置包括柠檬酸加药装置和阻垢剂加药装置,所述柠檬酸用于对反渗透膜进行化学清洗以恢 复其效率,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用于清除生化反应池内污垢。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2] 1、本发明的船坞船舶除锈污水处理方案采用物理、化学、生化的方法运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铁锈、漆粉和微生物,出水可直接回用作为高压除锈水水源使用,操作省时省力、简单实用、回收效率高,处理成本低,周期短。 [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 图1是船坞船舶除锈污水处理方案的工艺流程图。 [0026] 图2是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平面图。 [0027] 图3是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立面图。 [0028] 图4是MBR处理装置的大样图。 [0029] 图中:1‑进水管路、2‑第一加药装置、3‑混凝段、4‑沉淀段、6‑砂滤段、7‑第一反应池、8‑混合填料、9‑第二反应池、10‑回流泵、11‑MBR膜、12‑爆气风机、13‑转子流量计、14‑出水泵、15‑保安过滤器、16‑第二加药装置、17‑阻垢剂、18‑柠檬酸、19‑高压泵、20‑膜处理装置、21‑出水管路、22‑第二混凝区、23‑连通管、24‑第一混凝区、25‑内爆气口、26‑底部爆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0030]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1]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发明的限制。 [0032]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34]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船坞除锈污水处理方法,所述污水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0035] S1:通过进水管路用于引导船坞除锈污水 [0036] S2:所述进水管路的一端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池,使船坞除锈污水中的杂质沉积并过滤。 [0037] S3:一体化污水处理池连通生化反应池去除船坞除锈污水的微生物。 [0038] S4:采用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泵连通所述生化反应池去除水中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 [0039] S5:设置有出水管路用于引导液体,所述出水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膜处理装置用于将处理过的污水导出。 [0040] 进一步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包括混凝区、沉淀区和砂滤区,所述船坞除锈污水流经混凝区用于凝聚大颗粒团状物,随后流经沉淀区用于沉淀大颗粒团状物,再经过砂滤区用于过滤小颗粒悬浮物,所述凝聚区设有第一加药装置,所述第一加药装置包括PAC药剂和PAM药剂,所述PAC药剂混合所述PAM药剂用于混合船坞除 锈污水使凝聚大颗粒团状物。 [0041]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分为混凝段、沉淀段和砂滤段。除锈污水先在混凝段内与加药装置1投加的PAC和PAM药剂进行混合,PAC投加在混凝装置第一格,PAM投加在混凝装置第二格。PAC和PAM药剂使水中大部分游离态的铁锈和漆粉得以凝聚成大颗粒团状物。混合后的污水通过底部开孔流入沉淀段。沉淀段内设置斜管填料,将沉淀池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增加了斜管填料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斜管填料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混凝后的污水从下往上流经斜管填料,其中的大颗粒团状物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 并完成分离,但污水中仍有一些小颗粒悬浮物,随着污水由沉淀段内上端出水堰流入砂滤 段。 [0042] 进一步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区包括第一混凝区和第二混凝区,第一混凝区和第二混凝区内设有空气搅拌管线和PAC加药装置管线,PAC加药装置管线 引入第一混凝区,PAM加药装置管线引入第二混凝区,砂滤区内设有石英砂滤层和布水管,所述生化反应池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内悬挂混合填料; 第二反应池内设置MBR装置,所述第二反应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泵通过设置管道连接第一反应池。 [0043]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生化池分成两格,分别是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内悬挂混合填料;第二反应池内设置MBR装置。混合填料是在软性填料和半软性填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其结构是将塑料圆片压扣改成双圈大塑料环,将醛化纤维或涤纶丝压在环的环圈上,使纤维束均匀分布;内圈是雪花状塑料枝条,既能挂膜,又能有效切割气泡,提高氧的转移速率和利用率。使水气生物膜得到充分交换,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高效处理。MBR膜采用柔性平板膜,其汇集了传统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的系列优点,是一种全新系列的膜组件产品。 [0044]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以膜组件取代二沉池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并 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污泥量。MBR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 [0045] 进一步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生化反应池内设有曝气管,还包括曝气风机,所述曝气风机与曝气管输出爆气,曝气管上设置转子流量计和手动阀门,用来调节气量。 [0046]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生化反应池内设有曝气管,通过配套的曝气风机将空气泵入两格生化反应池。每座池子的曝气管上设置转子流量计和手动阀门,用来调节气量以满足 不同需要。 [0047] 污水首先进入第一反应池,在曝气与混合填料的作用下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微生物。通过堰板流入第二反应池,在第二反应池内污水经过MBR的生物与过滤作用后,通过泵将清水抽出,通过管道泵入膜处理装置。 [0048] 进一步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膜处理装置的膜采用反渗透膜,所述膜处理装置内设有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所述除锈污水在保安过滤器内去除极细小悬浮物后由高压泵泵入反渗透膜,经高压压滤下从所述出水管路排出。 [0049]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膜处理装置的膜采用反渗透膜,反渗透膜前端设有保安过滤器和高压泵。反渗透技术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 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 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经生化处理的污水通过泵入先进入保安过滤器,在保安过滤器前端通过加药装置2中的阻垢剂投加装置投加阻垢剂,除锈污水在保安过滤器内去除 极细小悬浮物后由高压泵泵入反渗透膜,经高压压滤出水后排入船坞内的清水仓,等待回 用。加药装置2的柠檬酸加药装置定期对反渗透膜进行化学清洗以恢复其效率。 [0050] 进一步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生化反应池设有第二加药装置,所述第二加药装置包括柠檬酸加药装置和阻垢剂加药装置,所述柠檬酸用于对反渗透膜进行化学清洗以恢复其效率,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用于清除生化反应池内污垢。 [005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