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分离部分的粘接胶带

专利类型 发明公开 法律事件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未缴年费;
专利有效性 失效专利 当前状态 权利终止
申请号 CN03818713.2 申请日 2003-07-24
公开(公告)号 CN1675120A 公开(公告)日 2005-09-28
申请人 普玛司公司;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申请人类型 企业
发明人 J·A·贝恩; 中村公一; 第一发明人 J·A·贝恩
权利人 普玛司公司,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权利人类型 企业
当前权利人 普玛司公司,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当前权利人类型 企业
省份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 城市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
具体地址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美国新泽西州 邮编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
主IPC国际分类 B65H69/06 所有IPC国际分类 B65H69/06B31F5/06
专利引用数量 0 专利被引用数量 3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29 专利文献类型 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专利代理人 赵蓉民;
摘要 一种粘接 胶带 (100),包括: 基层 (10),基层(10)顶部的粘接层(20),基层(10)底部的第一粘接条(30a)和第二粘接条(30b),基层(10)中的两条分离部分(50a和50b)。一种粘接胶带(100a)还包括:基层(10a),具有防黏部分(14a和15a)的基层(10)的顶部上的粘接层(20a),具有防黏部分(23a)的基层(10a)的底部的底部粘接层(30C),以及基层(10a)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分离部分(50a和50b)。两条分离部分(50a和50b)的 衬垫 可以包括孔列,孔列的孔的孔长与孔间距有一定比例,比例在4∶6和9∶1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粘接胶带,包括:
基层
所述基层的顶部的粘接层;
所述基层的底部的第一粘接条,和所述基层的底部的第二粘接条; 以及
所述基层上的第一条分离部分和第二条分离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粘接层的宽度小于或 等于所述第一条分离部分和所述第二条分离部分之间的距离,以便所述 粘接层的延伸不超过所述第一条和第二条分离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第一粘接条位于所述 第一条分离部分和所述基层的第一纵向边缘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粘接条位于所述第二条分离部分和所述基层的第二纵向边 缘之间,所述第二纵向边缘与所述基层的所述第一纵向边缘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粘接条所 处位置不在所述粘接层下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第一条和第二条分离 部分包括所述基层中的孔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孔列的孔长和孔间距 的比例在4∶6和9∶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孔长与孔间距的所述比例 在5∶5和8∶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孔列的孔的孔长和孔 间距的比例为7∶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的孔长为1到3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粘接层顶 部的衬垫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衬垫包括第一衬垫 部分和第二衬垫部分,所述第一衬垫部分可与所述第二衬垫部分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胶带,进一步包括一个在所述第一 衬垫部分与所述第二衬垫部分之间的切口,以便所述第一衬垫部分可以 与所述第二衬垫部分分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基层用可浸的结 构的纸做成,其可在浸入水中3秒内达到其最大吸水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基层由非纺织纸制 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第一条分离部分和 第二条分离部分两者至少之一包括多条孔列。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第一条分离部分和 所述第二条分离部分两者至少之一包括微孔列。
17.一种粘接胶带,包括:
基层;
所述基层的顶部的粘接层;
所述基层的底部的第一粘接条;
所述基层上的第一条分离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条分离部分是孔长和孔间距的比例在4∶6和9∶1 之间的孔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第一粘接条位于所 述第一条分离部分和所述基层的第一纵向边缘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孔长与孔间距的所述比 例在5∶5和8∶2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孔列的孔长和孔间 距的比例为7∶3。
21.一种粘接胶带,包括:
基层;
所述基层的顶部的粘接层;
所述基层的底部的粘接层;
所述基层上的第一条分离部分和第二条分离部分。
其中,所述顶部的粘接层包括:第一防黏部分,其从所述基层的第 一纵向边缘延伸到所述第一条分离部分或从所述基层的第一纵向边缘延 伸并重叠到所述第一条分离部分上;和第二防黏部分,其从所述基层的 第二纵向边缘延伸到所述第二条分离部分或从所述基层的第二纵向边缘 延伸并重叠到所述第二分离部分上;
其中所述底部的粘接层则包括第三防黏部分,其至少从所述第一条 分离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二条分离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基层上的第一条和 第二条分离部分包括孔列。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孔列的的孔的孔长 和孔间距的比例在4∶6和9∶1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孔长与孔间距的所述比 例在5∶5和8∶2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孔列的孔的孔长和 孔间距的比例为7∶3。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粘接胶带,其中所述孔的孔长为1到 30mm。
27.一种将新纸卷粘接到即将耗尽的卷筒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粘接胶带,其包括:
基层;
所述基层的顶部的粘接层;
所述基层的底部的第一粘接条和第二粘接条;
所述基层上的第一条分离部分和第条二分离部分;
提供新纸卷;
提供即将耗尽的卷筒;
将所述粘接胶带粘接到所述新纸卷上;以及
将所述粘接胶带粘接到所述即将耗尽的卷筒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将新纸卷粘接到即将耗尽的卷筒上的方 法,其中将所述粘接胶带粘接到所述新纸卷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粘接条和所述第二粘接条粘接到所述新纸卷的顶部纸片 的邻近部分;以及
将所述粘接层的第一部分粘接到所述新纸卷的所述顶部纸片。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将新纸卷粘接到即将耗尽的卷筒上的方 法,其中所述粘接胶带还包括所述粘接层上的衬垫,并且其中所述衬垫 包括第一衬垫部分和第二衬垫部分;并且
其中去除所述衬垫的步骤包括:
在将所述粘接层的所述第一部分粘接到所述新纸卷的所述顶部 纸片之前,去除所述第一衬垫部分;
去除所述第二衬垫部分;
将所述粘贴层的第二部分粘接到所述运转卷筒上。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一般关于粘接胶带。粘接胶带可用于纸幅自动接头,即将 一卷新纸粘接到运转中的即将耗尽纸卷的卷筒或纸片上。粘接胶带粘 接在新纸卷顶部(也就是外部)的纸片底面(也就是内侧)和新纸卷 的顶部纸片邻近部位的顶面(也就是外侧)上,以及运转中的即将耗 尽纸卷的卷筒或纸片上。

背景技术

传统的粘接胶带,例如美国第6416604号专利公开的,包括一个 纸的支撑片(paper backing),两个双面粘接层(第一粘接层在支撑 片上边,第二粘接层在支撑片下边),第二粘接层下面有一较短的可撕 开层,在该可撕开层下面还有一个第三双面粘接层。纸的可撕开层设 计成一旦其内部结合(在所属技术领域也叫做斯科特结合)小于所 受外力便会分离成上下两个部分,该内部结合力取决于纸的化学成分 和结构。
在此传统的粘接胶带里,第三粘接层粘接在新纸卷的顶部纸片邻 近部位的顶面上,并且第二粘接层粘接在新纸卷顶部纸片上面。当新纸 卷和一卷运转中的即将用完或耗尽纸卷的卷筒相接触时,第一粘接层 的暴露面与运转卷筒相接触并粘附其上。由于运转卷筒与新纸卷相对 运动所产生的分离力克服可撕开纸层的内部结合力,故而导致该层沿 平行于粘接层的平面被撕开,从而使新纸卷的顶部纸片粘接到运转卷 筒上。
如上所述,当粘接胶带受到一个超过其内部结合力的预定力时可 撕开纸层被撕开。因此,使用可撕开纸层的传统粘接胶带的性能一致 性高度依赖于该层原料纸的斯科特结合一致性。因此,传统的这种类 型的可撕开胶带应用有限,因为,为了提供适用于分离力各异的多种 粘接应用的传统粘接胶带,不同的原料纸就应该有其特定的斯科特结 合以适应不同的应用,但这样成本太高。
欧洲专利申请EP1223133,其全部内容并入此处供参考。此申请公 开了一种粘接胶带,该胶带有一支撑层,支撑层的上下两面均有一个 双面粘接层。分离装置或横向的孔列通过上粘接层和支撑层延伸。分 离装置将支撑层分为第一和第二两部分,下粘接层只存在于其中一侧, 且部分超出粘接胶带的宽度,这样下粘接层就不会延伸到另一部分。 支撑层上的孔列使得设计者可以控制撕开粘接胶带所需的力。当粘接 到新纸卷时,根据EP1223133的粘接胶带易折叠(fold over),使得 新纸卷粘接操作的准备变得困难,这就需要操作者具有很高的技术 平。
本发明将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需要一种用来进行纸幅自动接头且对操作者技能要求较低的粘接 胶带。同时也需要该粘接胶带可以很容易地生产制造以适用于需要不 同大小胶带分离力的不同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粘接胶带有一个基层;基层上面有个粘接 层;第一粘接条和第二粘接条在基层的下面;基层中还有两条(two lines)分离部分或分离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粘接胶带有一个基层;基层的顶部有 一个顶粘接层;基层的底部有一个底粘接层;并且基层里有第一和第 二分离部分。顶粘接层包括第一防黏部分(detackified portion), 其从基层的第一纵向边缘延伸到第一条分离部分或从第一纵向边缘延 伸至与第一条分离部分交叠(overlap);和第二防黏部分,其从基层的 第二纵向边缘延伸到第二条分离部分或从第二纵向边缘延伸至与第二 条分离部分交叠。底粘接层包括第三防黏部分,其至少从第一条分离 部分延伸至第二分离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粘接胶带有一个基层;基层的顶部有 一粘接层;基层的底部有第一粘接条;基层中有一条分离部分。第一 条分离部分是孔长与孔间距有一定比例的孔列,比例在4∶6和9∶1 之间。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装置,将一个新纸卷粘接到一个即将耗 尽的卷筒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粘接胶带,如上面所述的胶带, 新纸卷;提供即将耗尽的卷筒;将粘接胶带粘接到新纸卷上;并将粘 接胶带粘接到即将耗尽的卷筒上。
附图说明
在考虑了本发明的说明性的实施例后,本发明的优点,特性和多 种附加特征将更加清楚,本发明通过所附附图示意性地得到说明,其 中: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粘接胶带应用于纸卷的顶部纸片 邻近部位的顶面;
图2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粘接胶带;
图2b显示图2a中的粘接胶带的A-A截面图;
图2c显示根据本发明的零一个实施例的粘接胶带;
图2d显示图2c中粘接胶带的B-B截面图;
图3-5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使用粘接胶带,将一个新纸卷 粘接到一个运转卷筒上的一种方法;
图6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已粘接到新纸卷的粘接胶准备粘 接到运转卷筒上的示意图;
图6b和6c为部分俯视图,所示为粘接胶带基层上的孔列;
图7为部分俯视图,所示为基层上的多条孔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各种改变和替换形式,由此产生的特定实施例以附图 的方式显示并进行了详细描述。而所有这些都无意将本发明限制于所 公开的特定形式。
图1显示粘接在新纸卷60顶部的粘接胶带100的第一实施例。
图2a和图2b显示粘接胶带100的第一实施例。粘接胶带100包 括基层10,基层10顶部的粘接层20,基层10底部的两条粘接条30a 和30b,它们各自位于基层10的纵向边缘11和12上或其旁边,其中 基层10则在粘接条30a和30b的纵向方向延伸,以及位于粘接层20 顶部的可去除衬垫40。基层10上有两条分离部分50a和50b。例如, 分离部分(separating portion)50a和50b可为薄弱部分(weakening portion),其可以是基层上完整的或部分的孔列,或是基层上的划痕 (scoring)。
两条粘接条30a和30b用来防止粘接胶带在粘接到新纸卷时折叠。 就是说,只要一条粘接带被放置于基层20底部的一条纵向边缘上,那 么当粘接胶带粘接到纸卷时,粘接胶带的另一边就易折叠(也就是向 前倒)。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粘接胶带将不能把新纸卷60粘接到即将 耗尽纸卷的合适位置上,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操作者来重新调整粘接 胶带的位置。另一方面,当使用两条粘接条30a和30b时,再配合两 条分离部分50a和50b,即使是没有经验的操作者也能正确定位粘接胶 带100且不会使之折叠,因此,不再需要重新调整粘接胶带的位置。
粘接胶带100可以按如下方法制作。基层10由纸,薄膜或薄金属 箔片制成。一些非限定示例的可供使用的纸为非纺织纸,可撕开纸 (splittable paper)或绉纸(crepe paper)。一些非限定性示例的可 供使用的薄膜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或聚乙烯醇。一些非限定性示例的可供使 用的薄金属箔片为箔片。基层10可被切割成所需形状。
粘接层20和粘接条30a与30b可以通过将所需规格的粘合剂物质 直接浇铸到基层10上,或将双面粘接胶带或转移粘接胶带直接压到基 层10上来制成。
释放衬垫40位于粘接层20的顶部。衬垫40可以是单片,也可以 做成两部分42和44。比如,衬垫40可用硬冲模或压模或激光切割器 冲成或切割成两部分42和44,此操作可在顶部衬垫40放置在粘接层 20的顶部之前或之后进行。粘接条30a和30b被粘接在基层10的背面, 其各自处于临近或紧邻基层10的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11和12。
粘接层20被粘接在基层10的顶部。粘接层20的尺寸与基层10 上的分离部分50a和50b条之间的距离相等或稍小。当粘接层20被粘 接在基层10上时,基层10顶端的自由部分14和15位于从基层10的 边缘11和12以及相应的粘接层20的纵向边缘17和18之间。基层10 上第一自由部分14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基层10上的第一纵向边缘11和 相应的分离部分50a之间的距离。基层10上第二自由部分15的宽度 大于或等于基层10上的第二纵向边缘12和相应的分离部分50b之间 的距离。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宽度”指的是垂直于粘接胶带100的纵 向所取得的垂直距离。
分离部分50a和50b形成于基层10的纵向方向上,并在基层10 内。第一粘接条30a位于基层10的第一纵向边缘11上或其附近,其 宽度小于或等于从第一纵向边缘11到第一条分离部分50a的宽度。第 二粘接条30b位于基层10的第二纵向边缘12上或其附近,其宽度小 于或等于从第二纵向边缘12到第二条分离部分50b的宽度。
分离部分50a和50b将基层10分为21,22,23三部分。部分21 被定义为基层10的边缘11和分离部分50a之间的基层部分。
位于基层10的边缘11和分离部分50a之间的部分21的宽度至少 与粘接条30a的宽度相同,但不大于基层10的边缘11和相应的粘接 层20的边缘17之间的距离。部分22被定义为基层10的边缘12和分 离部分50b之间的基层部分。位于基层10的边缘12和分离部分50b 之间的部分22的宽度至少与粘接条30b的宽度相同,但不大于基层10 的边缘12和相应的粘接层20的边缘18之间的距离。
部分23是基层的主要部分,其位于分离部分50a和50b之间。部 分2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粘接层20的宽度。或者说,粘接层20的宽度 不应超出分离部分50a和50b。就是说,粘接层20的宽度应该在分离 部分50a和50b之间。
基层10、粘接层20、粘接条30a和30b、和衬垫40的长度,在 粘接胶带的纵向方向上,优选与用粘接胶带100进行粘接的纸卷的宽 度相同(或切割成相同长度)。典型情况下,纸卷的尺寸可以在20-250 英寸之间,这是造纸厂中使用的较大的尺寸。
图2c和2d所示为粘接胶带100的零一个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 基层10a的一面(顶面)涂有或层压有顶粘接层或粘接材料20a,基层 10a的另一面涂有或层压有底粘接层或粘接材料30c。基层10a有两条 分离部分50a和50b,它们也可以延伸到顶粘接层20a和底粘接层30c。 然后,顶粘接层20a的表面在第一防黏部分14a进行防黏处理,防黏 部分14a从基层10a的第一纵向边缘11a延伸至或超出(也就是覆盖) 分离部分50a的第一条线;再在第二防黏部分15a进行防黏处理,防 黏部分15a从基层10a的第二纵向边缘12a延伸至或超出(也就是覆 盖)分离部分50b的第二条线。这样,在顶粘接层20a的顶面的两防 黏部分14a和15a之间就只剩下粘性层16a。非限定性的示例的可用于 防黏的方法是将薄纸或薄膜压到基层10a上或将基层10a涂上油漆或 类似物质。
底粘接层30c在第三防黏部分23a进行防黏处理。第三防黏部分 23a至少从分离部分50a的第一条线延伸到分离部分50b的第二条线, 并且可以延伸过分离部分50和50b的任意一条或两条线。一个可作单 独衬垫40或具有分离部分42和44的衬垫可以被粘接到粘性层16a上。
图3-5所示为一个可将新纸卷60粘接到运转中的即将耗尽的卷 筒72上的优选方法。这些图是参考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画说明 的,但第二实施例也可用类似方式应用。
在图3中,新纸卷60的顶部纸片62被提起,粘接胶带100的粘 接条30a和30b被粘接到新纸卷60的顶部纸片64邻近部位的顶面。 粘接胶带100优选以一个微小的度横向放置在新纸卷60上。此角度 有助于增加“拉链效果”或分离部分50a和50b的裂开效果。
然后,如图4所示,衬垫40的较小部分42被除去,顶部纸片62 被向下拉,平滑地横向放置在粘接层20的第一部分的暴露部分上。将 顶部纸片62上超出粘接层20暴露部分的多余部分沿该线折叠,然后 可以撕掉。
在粘接胶带100可以粘接到运转卷筒纸片70上之前,除去衬垫40 的较大部分44。此步骤中的粘接胶带如图6a中所示。
在此阶段,新纸卷60开始绕其纵向轴X-X旋转,这样顶部纸片 60的圆周速度与运转卷筒70的速度相同或相近。然后将一、两个新纸 卷60向运转卷筒70移动,直到运转卷筒70粘接到位于粘接胶带100 的粘接层20的第二部分的暴露面上,该粘接层20上的较大部分44已 被除去。
如图5所示,当粘接胶带100粘接到运转卷筒70上时,运转卷筒 70产生的力将基层10上的孔列50a和50b撕开或“突然断开”,从而 将粘接胶带100的第三部分23从粘接条30a和30b以及相对应的部分 21和22上分离开来,而部分21和22依然粘接在新纸卷60的顶部纸 片64的邻近部位。在分离部分50a和50b为孔列的情况下,齿状线80 形成于部分21和22中,如图6b和6c所示。
新纸卷60按一般方式卷绕,以便以从左倒右的施加方式使用,但 这也可以变换以方便左撇子操作者。
在第一实施例的试验性示例中,用水溶性双面胶带制作粘接层20 和粘接条30a和30b,用非纺织纸制作基层10,但本发明在这方面没 有限制。在该试验性实施例中,基层10为64mm宽,粘接层20为48mm 宽,粘接条30a和30b均为6mm宽,而释放衬垫40总宽64mm。释放衬 垫40的部分42宽19mm,部分44宽45mm。分离部分50a和50b为孔 列,分别与基层10的纵向边缘11和12相距6mm。
在该实验性实施例中,每个孔长为7mm,孔间距为3mm,就是说孔 长与孔间距的比例近似为7∶3,如图6a所示。孔50a和50b的长度及 孔间距决定了将粘接胶带100的主要部分23与较小的部分21和22分 离所需要的力的大小,而齿状线80则保持与这些较小的部分21和22 粘接在一起。例如,使用较长的孔亦或较长的孔距来减小分离主要部 分和较小部分所需的力。而且,孔间距在受到某个力时表现出一定的 弹性,当新纸卷在粘接前需要储存时,并且新纸卷的环境条件诸如: 湿度、温度在其储存中改变时,这提高了孔的抗提前撕裂能力。
为了在孔的提前撕裂和不完全分离之间取得平衡,孔自身的长度 可以是1到30mm,优选在3到10mm,孔长与孔间距的比例在4∶6和9∶ 1之间,优选比例为从5∶5到8∶2。
此外,对撕裂强度、拉伸强度、伸长率对动态剪切强度的影响的 调整,以及部分21和22与基层10分离的难易度的调整都通过选则适 当的基层10的材料来控制。在可用来制作基层10的非限定性示例的 材料中,纸是最容易通过调整来提供所需范围内的撕裂强度,张力, 伸长率的材料。
粘接胶带100的孔的模式被设计成当胶带100受到运转卷筒70的 拉力时就会“突然断开”的形式,但是当胶带100只是粘接在新纸卷 60上,等待粘接到运转卷筒70上时,孔不会很快裂开,即不会提前撕 裂。
提前撕裂有时是由新纸卷60中的水分含量的增加引起的。典型地, 虽然一卷纸的水分含量较少,但其能吸收额外的水分。当纸卷暴露在 水分含量较高的空气中时,纸卷的水分含量就会增加。当纸卷中水分 含量增加时,纸卷膨胀。此膨胀可在纸卷顶部纸片产生一个动态剪切 力,从而导致孔洞提前撕裂。两条粘接带30a和30b与两分离部分50a 和50b的使用使得粘接胶带具备了抵抗此动态剪切力所需的强度和弹 性。
此外,将例如为非纺织纸的纸结构的基层10立即浸水,可使其适 用于水性油墨的应用。如前所述及图5所示,在粘接胶带100被用于 将即将耗尽的纸卷粘接到新纸卷60上之后,粘接条30a和30b及基层 10的第一和第二部分21和22仍粘接在新纸卷60的运转卷筒的顶部。
特别地,纸生产包括将水性油墨施加到纸卷的纸上的多个印刷部 (station)。此墨可通过在烘箱里烘干来印到纸上。纸的干燥虽然也 能显著减少其中的水分含量,但也使其处于脆性状态。因此,纸随后 进行重新吸水。
如果粘接胶带100用标准规格的纸制成,由于规格的原因,其具 有的构造不适于立即浸水,那么留在纸的卷筒上的齿状线就会起到水 坝的作用而积蓄过多水分。过多的水分在纸的卷筒上制造出一个易于 断裂的薄弱区。用可以立即浸水的结构的纸做基层纸10可减少由遗留 在顶层64邻近部分的基层10的第一和第二部分21和22与粘接条30a 和30b所产生的水坝效应。基层10优选由可在浸入水中3秒内达到最 大吸水量的纸制造。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制的精神和 范畴的前提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 行多种改变。例如,分离部分50a和50b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可被改为 多条孔列,如图7所示;或可以是微孔,也就是,孔径与孔间距均小 于或等于3mm。也可使用单条或多条微孔列。
本申请要求于2002年9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0/408879的 权益,该申请公开的内容并入此处以供参考。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