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薄片制备方法及装置与造型

申请号 CN95109600.1 申请日 1995-11-08 公开(公告)号 CN1149509A 公开(公告)日 1997-05-14
申请人 高波; 发明人 高波;
摘要 本案属静电造型工艺的图形薄片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在 专利 申请 94119705.0中,本人提供的空气电离后的电离子分布在薄片两个表面上,而后用图形 电场 切割薄片的方法,很容易受薄片极化电荷的影响,切割薄片难以控制,本方法采用图形 吸附 电极 与薄片中极化电荷的静电作用 力 ,来制备图形薄片,方法简单,机构简化。
权利要求

1.一种静电制备图形薄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粉料压成薄片,然后 用图形吸附电极与另一电极组成的电场,以吸附电极对被极化的薄片 的静电,吸附出薄片中的图形区域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它力分离出。
2.一种静电制备图形薄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料斗(喷涂装置)、滚压 筒对、电极、图形吸附电极、移送带等等组成。

说明书全文

本方法及装置属静电造型工艺中,图形薄片的制备方法及装置,顺 便提及相应的造型方法。

在本人的专利申请94119705.0中,提出了一种以空气电离后,附着 在电场板(表面有绝缘层)上的电离子层,将这电离子层分别附着在薄片 的两个表面上,再用图形电场切割薄片的方法,制备图形薄片。

但在空气中,由于受到空气击穿场强(约35kv/cm)的限制,电场板上 的电离子密度最高只能达到3×10-5库仑/米。而薄片在电场作用下,其 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度,却是空气电离子分布密度的数倍(薄片的ε>空 气的ε介电常数)。薄片表面的极化电荷与电场板内的感应电荷之间 的静电作用,大于电场对薄片表面电离子的作用力。图形电场难以 薄片表面分布的空气电离子的电场作用力,来切割薄片。

本方法的目的在于利用图形电场对薄片内图形区域内的静电吸附 力,来制备图形薄片。

本方法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先将粉粒料滚压成薄片(或分布成粉 层),再将薄片(或粉层)放入图形分布的电场区域内,薄片(或粉层)贴合 在电场内的吸附薄片(或粉层)的载体,利用电介质的薄片(或粉层)在电 场中会被极化,薄片(或粉层)中相应图形内的两个表面会有极化电荷; 吸附薄片(或粉层)的载体内也会产生相应图形的感应电荷(或极化电 荷),该电荷对薄片上紧贴载体的异性的极化电荷,具有异性相吸的静电 作用力,图形区域之外的薄片中无极化电荷,而其上作用了与静电力方 向相反的重力或其它力,从整片薄片中分离(切割)出所需图形的薄片。

优点和积极效果:薄片作为电介质只要放入电场中,就立即被极化, 会产生极化电荷,同时与载体之间产生静电力。图形电场吸附力来源 简单,不需要再用电离空气的方法及装置,减少了中间过程;作为电场的 两个电极,只需一个图形电极是点阵状分布成图形的电极,而另一个可 以是简单结构的电极。

图1.静电切割薄片的方法。图2.静电分离粉层的方法。图3. 薄片的静电切割及移送装置。图4.粉层的静电分离及移送装置。 图5.利用粉末喷涂装置的粉层静电分离及移送装置。

实施例:方法一,见图1。图形吸附电极1,另一电极2,薄片3,在电 极1与电极2之间施加的电压4,在电极1与电极2.之间形成电场。先将电 极1设在上面,电极2设在下面。粉粒滚压成薄片3,放入电场内,并将薄 片3放在电极1上。电场可使薄片(电介质)极化,图形电极1可使薄片3中 相应的图形区域内产生极化电荷,薄片3的上表面产生(呈显)负性电荷; 下表面呈显正的极化电荷。电极(由金属导体制成)表面在电场中产生 感应电荷,电极1表面感应出正的电荷;电极2表面感应出负的电荷。电 极1表面正的感应电荷与薄片的上表面负的极化电荷,异性相吸。然后, 将整个装置颠倒设置,电极1放上面,电极2放下面。

图形电极1只对薄片3中相应图形区域内作用了相上的电场力,并 大于该区域内薄片的向下的重力(或振动力,甚至两种力相加),该区域 内的薄片始终被吸附在电极1上;而薄片中该图形区域之外的薄片部分 上,只有向下的重力,只能落下到回收带上。薄片被分离(切割)成不同 形状的两片。

留在图形电极1上的所需的图形的薄片,可被移至成型处,叠片成 型体。

方法2,见图2.先将图形电极1与电极2,如图2放置,将粉粒(电介质) 撒落(或用粉末喷涂方式-----采用粉末喷涂装置,将粉末喷涂)到图形电 极1上。与上例原理相同,电极1上图形区域内的感应电荷,可吸附相同 区域内的粉粒。而后,将电极1与电极2的电场,完整地倒置,电极1在上 方,电极2在下。粉层中图形电极1区域外的粉粒,因只有向下的重力作 用而落下。图形区域内的粉层仍然吸附在电极1上,将板5伸进电极1下, 消除电源,除掉电场,图形粉层受到重力(或振动力)作用而落在板5上。 重复几次这样的过程,可在板5上,将几层图形粉层,叠放(对齐位置)成 较厚的图形薄片。

根据方法一,可设计出相应的滚压+切割(分离)薄片的装置。如图 3所示。

装置的机构特征:本装置由料斗1,滚压筒对(滚筒2和滚筒3),伴压带 4,驱动轮5,驱动轮6,导向滚筒7,外电极8,振动器9,滚筒10,电极11,回收 料斗12,电极13,图形吸附电极14,电极15,移送带16,振动器17,驱动轮18, 回收带19,电位线20,绝缘层21,等等组成。

料斗1设在滚压筒对的上方,出料口对着移送带16。滚筒2和滚筒3 组成滚压筒对,但外面分别各包绕移送带16和伴压带4。移送带16与滚 压带4之间留有间隙,间隙正好是薄片的厚度。移送带16和伴压带4的 运行线速度相同。

伴压带4是一条很薄的带,环绕滚筒3、驱动轮5运行,由驱动轮5驱 动,这三件组成伴压机构。振动器17设在伴压带4环内的下方,A点处。

移送带16是一条很薄的带,环绕滚筒2、驱动轮6、滚筒7运行,由 驱动轮6驱动,滚筒7本身是个可充电的电极。电极13和图形吸附电极 16及电极15,设在移送带16内的下方。

回收机构设在整个装置的最下方,由回收带19环绕滚筒10和滚筒 18运行而构成。电极11设在回收带17环内的上边缘。回收带19上表面 与移送带16之间有超过薄片厚度的间隙。回收料斗12设在回收机构的 左端的下方。

外电极8设在滚筒电极7的外围。

电场分布特征:给电极7、电极15、电极13、图形吸附电极14(其 中所需的图形区域),都充上相同电极性的电位;给予外电极8、电极11、 电极20,都充相反电极性的电位。因而,图中从B点到C点是由电极7和 外电极8形成的电场区域;而从D点到E点是由电极15和电极11形成的 电场区域;而从E点到F点是由图形电极14与电极11(电极11中的与图形 电极14对称的中段部位,也可以改成图形电极,两个对称的图形电极所 形成的图形电场,精度更高)所形成的图形电场区域;而从F点到G点是 由电极13与电极11形成的电场区域。处在移送带16内的电极7、电极 15、电极13、图形吸附电极14,都是紧贴着移送带16的表面;而设在移 送带16外面的电极11、外电极8、电极20,都与移送带16及其上的薄片 有一定的距离(薄片与处在其外围的电极之间有空气间隙)。

图形吸附电极14:是由很多根电位线以纵横排列成点阵状的阵列 来组成,每根为一根电位线20,外涂绝缘层21,每根电位线20具有自己 独有的电位。从图形吸附电极14的端面上看,某个图形区域范围内的 电位线都充上一定的电位,而该图形区域之外的电位线无电位(或零电 位)。从而,在电极14端面上组成一个图形状的电位分布区域---简称图 形电场。

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料斗1中的粉粒料放落到移送带16上,经过 滚压筒对(滚筒2和滚筒3)的滚压薄片,并直接滚压在移送带16上。由 移送带16和伴压带4(可能会有少量的粉粒粘在伴压带4上)一起载着薄 片经过H点。此时由伴压带4内的振动器17,给予伴压带4微微的振动, 将薄片全部振落到移送带16上。薄片随移送带16向前移动,进入B点到 C点的电场区域。在该区域内的电场作用下,移送带16的外表面分布有 电荷(如果是金属材料将是感应出的电荷;而如果是绝缘材料会是极化 的电荷),而在薄片表面上也产生极化电荷。移送带16与薄片是紧贴在 一起的,在贴合面上,移送带16表面上的电荷与薄片表面的电荷极性相 反,而产生异性相吸的静电作用力,将薄片吸附在移送带16上;电极8与 薄片之间有间隙,虽然间隙内的空气也会被极化成极化电荷,但是空气 的极化电荷面密度很小,其对薄片中电荷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同理,薄片随着移送带16继续前移,在D点到E点区段的电极15与 电极11的电场作用下,仍然吸附在移送带16上。

薄片附在移送带16上经过E点到F点的区段,将经过图形电极14与 电极11的图形电场的作用。薄片经过图形电极14时,因电极14上由点 阵状排列电位线组成的图形电极,其上每根电位线分别由电子计算机 控制其电位。并令其上图形区域随移送带16一起向左方前移,并且图 形区域的移动速度与移送带16相同。图形区域经过的电位线都取相 同的电位值f。这样,意味着该图形吸附电场是以移送带16的相同速度 向左移动。对薄片而言图形电极(电场)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薄片经过图形电极14时,在图形电极14与电极11的电场作用下,图 形区域内的薄片仍吸附在移送带16上。而图形区域外的薄片,因其上 是无电场力的,主要由向下的重力。如果图形电场区域之外的薄片仅 靠其自身的重力,或因其上仍有残余的静电力,不能全部落下。可利用 设在图形电极14上的振动器9,传过电极14和移送带16给予薄片微微的 振动,振落余料薄片。在图形电极14的下方,分离(切割)下来的余料薄 片,作为余料落下到回收带19上,由回收带19移运到K点附近,由重力作 用(或由刮板)落到回收料斗12内。

所需的图形薄片仍然吸附在移送带16上,在F点到G点的区段,由电 极13与电极11的电场作用,继续吸附在移送带16上。以后,薄片可由延 伸的移送带16直接移至并放置到布置形体的平台上;或转移到其它移 送带上,与其它材料的图形薄片拼合成大的薄片后,再放置在平台上,叠 片成形体。

薄片随移送带10向左方前移,电极5和电极8的电场作用,继续吸附 在移送带10上。

薄片经过图形电极12时,因电极12上由点阵状排列电位线组成的 图形电极,其上每根电位线分别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其电位。并令其上 图形区域随移送带10一起向左方前移,并且图形区域的移动速度与移 送带10相同。图形区域经过的电位线都取相同的电位值f。这样,意味 着该图形吸附电场是以移送带10的相同速度向左移动。对薄片而言 图形电极(电场)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薄片经过图形电极12时,在图形电极12与电极8的电场作用下,图 形区域内的薄片仍吸附在移送带10上。而图形区域外的薄片,因其上 是无电场力的,主要由向下的重力(或给予整个装置一点振动力)作用, 落到下面的回收带11上。并随回收带11一起向左走,最后落到回收料 斗15内。

所需图形区域内的图形状薄片,仍吸附在移送带10上(吸附薄片的 电场先后由电极5和电极8提供),与移送带10向前移。

以后,图形薄片可直接放落到布置形体的平台上,或与其它材料的 图形薄片拼合成大的薄片后,再放落在平台上,叠片成形体。

根据方法二设计出另一种装置,见图4或图5。整个装置主要由料 斗30(或粉末喷涂装置31),移送带32,外电极34,图形吸附电极22,电极23, 电极24,滚筒25,驱动轮26叠层带27,滚筒28,滚筒29,回收料斗35,电极 36,振动器37,振动器38,等等组成。

料斗30设在移送带32的左上方,移送带32环绕着滚筒25和滚筒26 运行,由驱动轮26驱动,外电极33是个半圆弧形状后又一段直线段的形 状,设在滚筒25的外围,滚筒25本身是可以充电的电极;电极23是个薄板 形的电极,设在滚筒25的旁边,位置从R点到S点的区段;图形电极22紧 跟在电极23后,位置从S点到T点的区段;电极23也是个薄板形的电极, 紧跟在图形电极22后,位置从T点到U点的区段;电极36是格栅状的电极, 设在移送带32的下方、图形电极22的正下方,位置从S点到T点的区段; 电极40是板状的电极,设在移送带32的下方,位置从T点到U点的区段, 并在叠层带27的上方;电极41是板状的电极,位置设在叠层带27内的上 边缘。设在移送带32内的电极23,电极25,图形电极22,电极24,电极39 都与移送带32紧贴;而设在移送带32外的电极34,电极36,电极40,电极 41都应与移送带32上的薄片有足够的间隙。

装置的电场分布特征:给予滚筒电极25、电极23、电极24、电极 39、及图形电极22上的图形区域内都充上同样电极性的电位;给予移 送带32外面的电极33、电极34、电极36、电极40和电极41都充上相 反电极性的电位。

这样,在整个装置上,从P点到R点的区段,具有由电极25与电极34 产生的电场区域;而从R点到S点,具有由电极23与电极34产生的电场区 域;而从S点到T点的区段,具有由图形电极22与电极36产生的电场区域; 而从T点到U点的区段,具有由电极24与电极40(加可充电的滚筒电极) 产生的电场区域;而从U点到V点的区段,具有由图形电极39与电极41 产生的电场区域。

图形电极22的结构及图形电场的形成原理,与上例装置(见图3)的 相同。

装置的工作过程:料斗30内的粉粒撒落(或粉粒喷嘴)到移送带32 上,形成一层粉层,粉层随移送带32前移经过点到点的区段,由电极25与电 极34的电场作用,继续吸附在移送带32上;移经过点到点的区段,由电极 23与电极34的电场作用,仍附在移送带32上;移经过点到点的区段,由图 形电极22与电极36的电场作用,与上例的图形电场相同,所需图形内的 粉层,仍吸附在移送带32上;粉粒余料下落到回收料斗内、或电极36上, 电极36微微振动,抖落到料斗内。

图形薄片附在移送带32上,移经T点到U点区段,由电极24由电极40 的作用;最后,到U点到V点的区段,由电极39吸附。此时,移送带32停止, 消除电极39和电极41上的电位,振动器39振动移送带32,将粉层抖落到 叠层带27上。重复上述这样的过程,可将几层粉层叠加在叠层带27上, 叠成为一片有一定厚度的图形薄片。

而图5所示的是将上述的机构中的料斗改换成粉末喷涂(或静电粉 末喷涂)装置及喷嘴,构成另外一种装置。

图形薄片组合成形体的方法可参见专利申请94119705.0所记载的 方法。即是以上述方法制得两大类材料的很多有所需几何图形的薄片: 形体材料的薄片和填空材料的薄片。然后,将每片有所需几何图形的 薄片,按照其各自指定的方向及其各自指定的位置,先后布置在某个空 间内。该布置使得所有的形体材料薄片,正好组合成为所需形状的形 体;而所有的填空材料薄片,恰好填补在该空间内除形体外的所有空 腔。而具体的布置过程,是从该空间的底层开始逐层叠层布置:先挑拣  出底层相应的薄片布置好,再布置上一层的薄片。在该空间内逐层叠 加,完成所有薄片的布置。本方法中薄片是干法制备,可布置过程中,每 布置一层,往形体材料薄片上注入液态粘结剂,使液态粘结剂渗透进形 体材料内,使所有的形体材料都渗透有液态粘结剂,最后能相互粘结成 一体,固结后成为坚固的形体。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