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及转舱方法、集捕方法

专利类型 发明公开 法律事件 实质审查;
专利有效性 实质审查 当前状态 实质审查
申请号 CN202411588084.5 申请日 2024-11-08
公开(公告)号 CN119422992A 公开(公告)日 2025-02-14
申请人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类型 企业
发明人 胡超凯; 叶茂; 聂雪军; 张洪岩; 李志锋; 张丽杰; 第一发明人 胡超凯
权利人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权利人类型 企业
当前权利人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当前权利人类型 企业
省份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湖北省 城市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湖北省武汉市
具体地址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星谷大道66号 邮编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430060
主IPC国际分类 A01K63/00 所有IPC国际分类 A01K63/00A01K63/04A01K79/00
专利引用数量 0 专利被引用数量 0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10 专利文献类型 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专利代理人 马攀;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及转舱方法、集捕方法,属于养殖设备技术领域;系统包括舱体和设于舱体的:养殖舱、 泵 送装置、转舱通道和进出舱口。转舱方法包括是将鱼货从养殖舱通过转舱通道转移至另一养殖舱。集捕方法通过集排井对转舱通道内的鱼货进行集捕。通过控制不同养殖舱的 水 位,形成不同养殖舱之间的水位差,还可通过程序智能化控制养殖舱底部的网架升降,选择开闭转舱 挡板 、舱口盖板等装置,利用活鱼转舱结构,将鱼水混合物由高水位养殖舱流向低水位养殖舱,实现活鱼无损伤的快速智能化转舱养殖。本申请利用对 水体 的控制,能够将水产在不同舱室进行转移,避免现有转移工具对水产造成的损伤,方便操作,实现快速智能化转舱养殖。
权利要求

1.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100)和设于舱体(100)的:
至少两个养殖舱(110),多个所述养殖舱(110)之间独立分隔;
至少两个送装置(130),用于调节所述养殖舱(110)的液位,至少一个所述泵送装置(130)与一个所述养殖舱(110)连通;
转舱通道(120),延伸至多个所述养殖舱(110),用于连通所有所述养殖舱(110),所述转舱通道(120)位于所述养殖舱(110)的中部液位线以上;
至少一个进出舱口(140),与所述养殖舱(110)对应,至少一个所述进出舱口(140)连通所述转舱通道(120)和一个所述养殖舱(110),使流体产能够从所述养殖舱(110)进入所述转舱通道(120)、从所述转舱通道(120)进入另一所述养殖舱(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舱体(100)的多个舱口盖板(150),对应多个所述养殖舱(110),所述舱口盖板(150)用于封闭所述进出舱口(1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网架(160),设于所述养殖舱(110)内,所述网架(160)的边部分别与所述养殖舱(110)的内壁相匹配,且所述网架(160)在接近或远离所述进出舱口(140)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养殖舱(110)可移动,使所述网架(160)在上述移动过程中始终与所述养殖舱(110)的内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舱挡板(170),设于所述转舱通道(120),所述转舱挡板(170)位于相邻所述养殖舱(110)之间,所述转舱挡板(170)相对于所述转舱通道(120)可移动,以阻隔或连通相邻所述养殖舱(1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相邻养殖舱(110)之间的集排井(180),所述集排井(180)位于所述转舱挡板(170)与相邻所述养殖舱(110)对应的所述进出舱口(140)之间,所述集排井(180)通过其顶端与所述转舱通道(120)连通,所述集排井(180)的底端用于排出流体,所述集排井(180)内设有用于阻挡水产的排水层(18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跳板(190),设于所述集排井(180)的顶端,所述跳板(190)相对于所述集排井(180)可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集排井(1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件(200),分别设于相邻所述养殖舱(110)之间,所述支撑件(200)用于支撑提供所述转舱通道(120)的装置。
8.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转舱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所述转舱方法包括:
确定所要转移的两个所述养殖舱(110),记为第一舱室(111)和第二舱室(112),启动对应所述泵送装置(130),将所述第一舱室(111)内的水位升高、所述第二舱室(112)内的水位降低;
待水位升高超过所述进出舱口(140)后,调节所述第一舱室(111)和所述第二所述舱室(112)对应的所述泵送装置(130),保持所述第一舱室(111)的水位高于所述第二舱室(112),驱使水和水产从第一所述养殖舱(110)进入所述转舱通道(120),再从转舱通道(120)进入所述第二所述养殖舱(110);
待水产全部从所述第一舱室(111)转移到所述第二舱室(112),所述第二舱室(112)内的水位达到预设养殖水位后,关闭所述第一舱室(111)和所述第二舱室(112)内对应的所述泵送装置(1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转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养殖舱室设备系统还包括网架(160),设于所述养殖舱(110)内,所述网架(160)的边部分别与所述养殖舱(110)的内壁相匹配的情况下,所述转舱方法还包括:
待水位升高超过所述进出舱口(140)后,同时将所述网架(160)朝向对应所述进出舱口(140)移动,以驱使水产进入所述转舱通道(120)。
10.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集捕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6任一所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所述集捕方法包括:
确定所集捕的所述养殖舱(110),将所述转舱挡板(170)关闭所述转舱通道(120),使所述养殖舱(110)与相邻所述养殖舱(110)之间阻隔,打开所述跳板(190);
启动所述养殖舱(110)对应的所述泵送装置(130),使所述养殖舱(110)内的水位升高;
待水位升高超过所述转舱通道(120),水产通过所述转舱通道(120)从所述养殖舱(110)进入所述集排井(180)并阻挡于所述排水层(181),最后将所述集捕井中的水产打捞出。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及转舱方法、集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养殖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及转舱方法、集捕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产养殖装备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设备,它们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保证水产品质量以及优化养殖环境。水产养殖装备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考虑到大规模养殖,目前国内外养殖装备大部分采用分舱养殖,独立的养殖舱内养殖统一规格或者不同规格的鱼货,养殖舱之间相互独立,可以避免鱼群之间的较差感染,也可以实现阶段性的收鱼功能。
[0003] 由于养殖品种或数量的不同需求变化,以及物流转移等多方面原因,需要对水产养殖的鱼货进行转移,但目前大规模水产养殖采用独立的养殖舱室,养殖活鱼相对独立,但是鱼货不能在独立的养殖舱之间互相转移,无法实现养殖流转,导致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养殖周期相对固定,存在看天吃饭,抢时间窗口的问题。当需要在不同养殖舱进行转移时,只能靠网兜捕捞和吊车转移,网兜起捕和转移容易造成活鱼转移过程中的鱼群应激反应,并且活鱼在转运的过程中容易损伤,尤其是对于部分娇贵的鱼种,不适合这种转移模式。另外,现有的养殖转移方式,还容易造成活鱼缺、活鱼受伤和挤压,甚至导致死亡等问题,同时转移效率低、成本较高。
[0004] 因此,对于目前工业化,流程化和批量化养殖需求较为不利,需要设计一种适合于活鱼转移的装置,满足鱼货安全可靠的在不同舱室之间转移,流转的功能,实现流程化的规模养殖。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没有适合大规模水产转移的养殖装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及转舱方法、集捕方法,利用对水体的控制,能够将水产在不同舱室进行转移,避免现有转移工具对水产造成的损伤,方便操作,实现快速智能化转舱养殖。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包括舱体和设于舱体的:
[0007] 至少两个养殖舱,多个养殖舱之间独立分隔;
[0008] 至少两个送装置,用于调节养殖舱的液位,至少一个泵送装置与一个养殖舱连通;
[0009] 转舱通道,延伸至多个养殖舱,用于连通所有养殖舱,转舱通道位于养殖舱的中部液位线以上;
[0010] 至少一个进出舱口,与养殖舱对应,至少一个进出舱口连通转舱通道和一个养殖舱,使流体或水产能够从养殖舱进入转舱通道、从转舱通道进入另一养殖舱。
[0011]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舱体的多个舱口盖板,对应多个养殖舱,舱口盖板用于封闭进出舱口。
[0012]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网架,设于养殖舱内,网架的边部分别与养殖舱的内壁相匹配,且网架在接近或远离进出舱口的方向上相对于养殖舱可移动,使网架在上述移动过程中始终与养殖舱的内壁贴合。
[0013]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转舱挡板,设于转舱通道,转舱挡板位于相邻养殖舱之间,转舱挡板相对于转舱通道可移动,以阻隔或连通相邻养殖舱。
[0014]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相邻养殖舱之间的集排井,集排井位于转舱挡板与相邻养殖舱对应的进出舱口之间,集排井通过其顶端与转舱通道连通,集排井的底端用于排出流体,集排井内设有用于阻挡水产的排水层。
[0015]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跳板,设于集排井的顶端,跳板相对于集排井可移动,以打开或关闭集排井。
[0016]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多个支撑件,分别设于相邻养殖舱之间,支撑件用于支撑提供转舱通道的装置。
[0017]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转舱方法,其采用上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转舱方法包括:
[0018] 确定所要转移的两个养殖舱,记为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启动对应泵送装置,将第一舱室内的水位升高、第二舱室内的水位降低;
[0019] 待水位升高超过进出舱口后,调节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对应的泵送装置,保持第一舱室的水位高于第二舱室,驱使水和水产从第一舱室进入转舱通道,再从转舱通道进入第二舱室;
[0020] 待水产全部从第一舱室转移到第二舱室,第二舱室内的水位达到预设养殖水位后,关闭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对应的泵送装置。
[0021]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在养殖舱室设备系统还包括网架,设于养殖舱内,网架的边部分别与养殖舱的内壁相匹配的情况下,转舱方法还包括:
[0022] 待水位升高超过进出舱口后,同时将网架朝向对应进出舱口移动,以驱使水产进入转舱通道。
[0023]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集捕方法,其采用上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集捕方法包括:
[0024] 确定所集捕的养殖舱,将转舱挡板关闭转舱通道,使养殖舱与相邻养殖舱之间阻隔,打开跳板;
[0025] 启动养殖舱对应的泵送装置,使养殖舱内的水位升高;
[0026] 待水位升高超过转舱通道,水产通过转舱通道从养殖舱进入集排井并阻挡于排水层,最后将集捕井中的水产打捞出。
[0027]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0028] 1、本申请的系统,通过至少两个养殖舱,提供转移水产的基础,通过泵送装置能够对养殖舱内的液位进行调节,由于水产位于水中,从而能够独立对养殖舱内的水产进行位置的调节,而采用转舱通道连通所有养殖舱,这样在任意两个养殖舱之间,能够通过转舱通道进行水体的流动,而转舱通道位于养殖舱中部液位线以上,采用泵送装置能够将某养殖舱内的液位调节高于转舱通道,这样水体通过进出舱口后,能够通过转舱通道进入所连通的其他养殖舱,可选择两个养殖舱进行转移,从而完成流体或水产从养殖舱进入转舱通道,再从转舱通道进入另一养殖舱,持续通过泵送装置增加养殖舱内的液位,则水产会随水体持续通过转舱通道进入另一养殖舱,这样利用对水体的控制,能够将水产在不同舱室进行转移,避免现有转移工具对水产造成的损伤,方便操作,实现快速智能化转舱养殖。
[0029] 2、本申请的方法,采用泵送方式对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的水位进行调节,这样形成一高一低的水位,当水位超过进出舱口后,水体能够携带水产一起自动从第一舱室中出来,通过转舱通道进入第二舱室中,而第二舱室对应的泵送装置停止工作,进入其中的水体和水产一起便留存于第二舱室,通过持续地泵送,直至第二舱室内的液位达到要求后,完成水产的转移,这种转移方式,便于养殖舱之间进行转移,避免了人工操作网兜和转移对水产造成的损伤和挤压,确保了水产的存活率,且转移效率较高,成本也较人工网兜捕捞吊车转移方式的成本更低。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及附图。
[0031] 图1示出了本发明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实施例横剖视图;
[0032] 图2示出了本发明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实施例局部纵剖视图;
[0033] 图3示出了本发明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转舱方法的实施例步骤示意图;
[0034] 图4示出了本发明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集捕方法的实施例步骤示意图;
[0035] 附图标记:100、舱体;110、养殖舱;111、第一舱室;112、第二舱室;113、检修通道;120、转舱通道;121、观测孔;130、泵送装置;140、进出舱口;150、舱口盖板;160、网架;170、转舱挡板;180、集排井;181、排水层;190、跳板;20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7]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8]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9]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0]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0041] 请参照图1,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其包括舱体100和设于舱体100的:至少两个养殖舱110、至少两个泵送装置130、转舱通道120、至少一个进出舱口140,舱体100为设备系统的主要承载和安装基础,舱体100可采用船体结构;多个养殖舱110为舱体100内部划分的多个用于养殖的空间,养殖舱110用于养殖水产,水产是指包括鱼货在内的多种动植物品种,多个养殖舱110之间独立分隔,这样水产在各养殖舱110内养殖相互不影响;多个泵送装置130,每个泵送装置130用于调节对应养殖舱110的液位,至少一个泵送装置130与一个养殖舱110连通,可一一对应,也可多个泵送装置130对应一个养殖舱110,泵送装置130采用水泵,第一水泵的管道入口与养殖舱110底部出口连通,第一水泵的管道出口延伸至舱体100外,如延伸至水池,以对外快速排出水体,也可设置第二水泵的管道入口位于舱体100的底部,对外界水连通,而第二水泵的管道出口对接养殖舱110的进水口,这样对养殖舱110内注水,泵送装置130的设置可根据需要采用,当需要一个养殖舱110进水、另一养殖舱110出水时,采用第二水泵与需进水的养殖舱110连通,采用第一水泵与需排水的养殖舱110连通。
[0042] 转舱通道120位于舱体100内部,转舱通道120较长,延伸至多个养殖舱110,用于连通所有养殖舱110,转舱通道120位于养殖舱110的中部液位线以上,如转舱通道120采用从舱体100内中央位置一端至另一端延伸的矩形通道,也可采用管道作为转舱通道120,转舱通道120也可采用弯通道、交叉通道,只要转舱通道120能够延伸并连通至多个养殖舱110即可;转舱通道120底部设置圆弧形,避免活鱼转舱过程中损伤活鱼,底部左右两边与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进出舱口140连接;转舱通道120端部设置为倾斜斜面,以增大与水面的接触,利于活鱼进入,同时可以减小养殖水舱水线面,减小晃荡。进出舱口140与养殖舱110对应,每个养殖舱110可设置至少一个进出舱口140,进出舱口140设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方便养殖舱110内的活鱼通过,进出舱口140开设在养殖舱110的侧壁或顶部,位于中液位线以上位置,可位于侧面或顶部,进出舱口140连通转舱通道120和一个养殖舱110,这样养殖舱110内的水体通过进出舱口140与转舱通道120连通,这样使流体或水产能够从养殖舱110进入转舱通道120、从转舱通道120进入另一养殖舱110。上述转舱通道120可设置为U型结构,内壁光滑设计,便于活鱼在通道内部游动和转移,减少对鱼货损伤。采用本申请有效解决距离较远的舱室之间转舱需求,距离较远、耗时较长的舱室之间转移,水体中的水体不会受到外部直接的作用,避免对水产造成损伤,确保了存活率,适合于转舱的流场繁琐的需求;同时,养殖活鱼可以在所有养殖舱110之间自由转移,形成灵活的转舱方案。
[0043] 目前大规模水产养殖采用独立的养殖舱110室,但是鱼货不能在独立的养殖舱110之间互相转移,无法实现养殖流转,而传统转移鱼货的方式是靠网兜捕捞和吊车转移,网兜起捕和转移容易造成活转移过程中的鱼群应激反应,并且活鱼在转运的过程中容易损伤,尤其是对于部分娇贵的鱼种,不适合这种转转移模式,严重时还容易造成活鱼缺氧、活鱼受伤和挤压,甚至导致死亡等问题,且转移效率低、成本较高。
[0044] 而本申请通过至少两个养殖舱110,提供转移水产的基础,通过泵送装置130能够对养殖舱110内的液位进行调节,由于水产位于水中,从而能够独立对养殖舱110内的水产进行位置的调节,而采用转舱通道120连通所有养殖舱110,这样在任意两个养殖舱110之间,能够通过转舱通道120进行水体的流动,而转舱通道120位于养殖舱110中部液位线以上,采用泵送装置130能够将某养殖舱110内的液位调节高于转舱通道120,这样水体通过进出舱口140后,能够通过转舱通道120进入所连通的其他养殖舱110,可选择两个养殖舱110进行转移,从而完成流体或水产从养殖舱110进入转舱通道120,再从转舱通道120进入另一养殖舱110,持续通过泵送装置130增加养殖舱110内的液位,则水产会随水体持续通过转舱通道120进入另一养殖舱110,这样利用对水体的控制,能够将水产在不同舱室进行转移,避免现有转移工具对水产造成的损伤,方便操作,实现快速智能化转舱养殖。
[0045] 请参照图2,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设于舱体100的多个舱口盖板150,对应多个养殖舱110,舱口盖板150与养殖舱110一一对应,舱口盖板150用于封闭进出舱口140,具体地,舱口盖板150的形状与进出舱口140相匹配,且舱口盖板150的尺寸大于进出舱口140,舱口盖板150的边部与进出舱口140旁的养殖舱110外壁,这样舱口盖板150可通过翻转的方式关闭或打开进出舱口140;舱口盖板150还可采用其他设置方式,如舱口盖板150平行且贴合于养殖舱110的外壁,舱口盖板150的两边均设有导轨,导轨通过螺钉固定于养殖舱110的外壁,舱口盖板150的两边与导轨相匹配,这样舱口盖板150通过滑动的方式将进出舱口140打开或关闭;舱口盖板150还可采用驱动方式,如采用导轨的舱口盖板150,在其端部增加气动驱动器,如气缸与活动匹配的驱动杆,驱动杆的一端与舱口盖板150的端部固定,这样可通过驱动方式将舱口盖板150移动,也可采用电动或液压的驱动器。采用舱口盖板150控制进出舱口140的开启和关闭,可以控制活鱼转出或转入不同养殖舱110,形成不同的活鱼转舱方案。
[0046]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网架160,网架160设于养殖舱110内,网架160的边部分别与养殖舱110的内壁相匹配,且网架160在接近或远离进出舱口140的方向上相对于养殖舱110可移动,使网架160在上述移动过程中始终与养殖舱110的内壁贴合,网架160的边部之间的中间位置为捕鱼网,捕鱼网的边部绑定在其边部,由于网架160的边部与养殖舱110的内壁贴合,这样网架160沿图中向上移动时,能够将鱼货往进出舱口140处驱赶,从而鱼货能够更顺利进入转舱通道120内;网架160可采用在边部拴接拉绳的方式,通过手动进行控制,也可采用驱动方式,如在养殖舱110的内壁各处设置竖直方向的滑槽,网架160的各角处嵌入滑槽内相匹配,而在滑槽内的底部位置嵌入设置有电缸或气缸,且其所对应连接的驱动杆与网架160的各角处固定,这样通过驱动方式能够调节网架160的高度,从而实现对鱼货的驱赶。
[0047]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转舱挡板170,转舱挡板170呈板状且处于竖直状态,转舱挡板170设于转舱通道120内且转舱挡板170的边部与转舱通道120的内壁尺寸相匹配,使转舱挡板170能够完全将转舱通道120进行阻隔,转舱挡板170位于相邻养殖舱110之间,转舱挡板170相对于转舱通道120可移动,以阻隔或连通相邻养殖舱110,如在需设置转舱挡板170的位置,转舱通道120的内壁沿纵截面方向的凹槽,而该处转舱通道120的顶部设有长条形通槽,使转舱挡板170穿过通槽后置入转舱通道120内,转舱挡板170完全置入时将转舱通道120阻隔;转舱挡板170可手动操作,在不需要转舱的位置,将转舱挡板170完全置入,转舱挡板170还可通过驱动方式进行操作,驱动器可采用电缸、气缸或液压缸,驱动器属于现有装置,类似于上述舱口盖板150和网架160的驱动设置方式。通过采用上述转舱挡板170,方便活鱼转舱过程中鱼水混合流向选定的养殖舱110,避免流向转舱通道120的其他位置,提高转舱效率。
[0048]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设于相邻养殖舱110之间的集排井180,集排井180的顶端与转舱通道120的底壁连接并与转舱通道120连通,集排井180的顶端可设置为喇叭口状,这样集排井180的顶端呈倾斜设置,有助于水流和鱼货进入其中,养殖舱110之间分隔且独立,相邻养殖舱110之间具有间隔,集排井180即设于该间隔处,集排井180位于转舱挡板170与相邻养殖舱110对应的进出舱口140之间,即水体通过转舱通道120进入集排井180后,在进入相邻养殖舱110之前,能够通过转舱挡板170进行通道的开启与关闭,集排井180通过其顶端与转舱通道120连通,集排井180的底端用于排出流体,集排井180的底端可一直延伸至舱体100的底部,集排井180内设有用于阻挡水产的排水层181,鱼货从转舱通道120进入集排井180后,能够被排水层181阻隔,排水层181起到了滤网的作用,排水层181具有漏孔,水能够顺利经过排水层181,排水层181可采用栅格、捕鱼网、镂空板或其他能够兜住鱼货的结构。
[0049]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跳板190,跳板190设于集排井180的顶端,跳板190的形状与集排井180的顶端相匹配,且跳板190的尺寸大于集排井180的顶端入口,如集排井180位圆筒井,跳板190采用圆板,跳板190相对于集排井180可移动,以打开或关闭集排井
180,如跳板190覆盖在集排井180的顶端入口处,将集排井180封闭,这样水体在转舱通道
120内经过集排井180上方时,不会流入集排井180中,需确保跳板190的密封性,可将跳板
190通过铰接的方式与集排井180顶端固定,如跳板190的边部采用合页铰链与集排井180顶端边缘处固定,可在跳板190与集排井180接触的位置设置密封圈;跳板190还可设置驱动器,如在跳板190上与合页铰链相间隔的位置设置枢接铰链,枢接铰链与气缸的驱动杆连接,气缸固定于舱体100,这样在气缸的带动下能够将跳板190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以打开或关闭集排井180。当需要集鱼捕捞的时候,跳板190打开,活鱼和鱼水混合移动到集排井180中,集排井180内通过排水井实现鱼水分离;当不需要集鱼捕捞的时候,跳板190关闭,转舱通道120贯通,活鱼通过转舱通道120可以移动到任何一个养殖舱110。
[0050]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多个支撑件200,多个支撑件200分别设于相邻养殖舱110之间,支撑件200用于支撑提供转舱通道120的装置,集排井180也可与支撑件200相固定,支撑件200能够保证转舱通道120在较大的跨度范围内稳固。如转舱通道120为管道中的空间,则需将管道设在养殖舱110的靠上部位置,管道的底部通过栓接方式固定在支撑件200的顶端,也可焊接固定,支撑件200设于竖直方向,支撑件200的底端焊接固定在舱体100内的底壁,支撑件200如采用立柱,这样通过支撑件200能够为设置转舱通道120提供支撑。在可选实施方式中,养殖舱110的内壁设有检修通道113,检修通道113为防护栏和走廊板连接形成,走廊板水平设于养殖舱110的内壁,在养殖舱110内壁形成一段能够进行检修的通道,防护栏竖直连接于走廊板的边部,在养殖舱110的侧壁还设置检修,通过检修门能够进入到检修通道113;转舱通道120设有观测孔121,如转舱通道120的顶壁开设有通孔,作为观测孔121,还可采用透明亚克力板封闭该通孔,上部为观测操作区,通过观测孔121能够对转舱通道120内的水体和鱼货情况进行观测,确保转移顺利,同时便于通道维护,检修等。
[0051]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网架160、舱口盖板150、转舱挡板170、跳板190等的驱动装置均可电连接至同一控制器,控制器预先置入程序能够控制上述驱动装置启动和关闭,通过程序智能化控制养殖舱110底部的网架160升降,选择开闭转舱挡板170、舱口盖板150等装置,利用转舱通道120,将鱼水混合物由高水位养殖舱110流向低水位养殖舱110,实现活鱼无损伤的快速智能化转舱养殖。
[0052] 请参照图3,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转舱方法,其采用上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转舱方法包括:
[0053] S1、确定所要转移的两个养殖舱110,记为第一舱室111和第二舱室112,根据需求进行确定,将需转移出的养殖舱110记为第一舱室111,将需转移至的养殖舱110记为第二舱室112,启动对应泵送装置130,通过泵送装置130向第一舱室111内注水,同时通过另一泵送装置130将第二舱室112内的水排出,这样将第一舱室111内的水位升高、第二舱室112内的水位降低。
[0054] S2、待水位升高超过进出舱口140后,调节第一舱室111和第二舱室112对应的泵送装置130,一泵送装置130向第一舱室111内注水,另一泵送装置130将第二舱室112内的水排出,保持第一舱室111水位高一第二舱室112,,即第一舱室111内的水持续升高至超过进出舱口140,驱使水和水产从第一舱室111进入转舱通道120,鱼货随水流携带至转舱通道120内,在水流的作用下,水产再从转舱通道120通过第二舱室112的进出舱口140进入第二舱室112。
[0055] S3、待完成水产从第一舱室111转移至第二舱室112,第二舱室112内的水位随第一舱室111内的水和水产的不断注入而升高,直至水位升高至养殖水位,关闭第一舱室111对应的泵送装置130和第二舱室112对应的泵送装置,完成水产从第一舱室111转移至第二舱室112。
[0056] 具体实施时,以活鱼从第一舱室111转移到第二舱室112为例,通过养殖舱110对应的水泵向第一舱室111内增加养殖水,提高第一舱室111内的水位,通过另一水泵将第二舱室112内养殖水排出,降低第二舱室112内的养殖水位,第一舱室111和第二舱室112之间形成液位差。关闭集排井180顶端的跳板190,关闭其他养殖舱110的舱口盖板150,形成第一舱室111、转舱通道120到第二舱室112之间的水流通道。第一舱室111内的鱼水混合物通过上述通道流向第二舱室112,形成独立的水流通道。将第一舱室111内的网架160向上移动,第一舱室111内的活鱼聚集到水线附近,形成鱼水混合沿着水流方向移动,通过进出舱口140进入转舱通道120,再流向第二舱室112,实现活鱼的从第一舱室111流转到第二舱室112。
[0057] 目前大规模水产养殖进行转移时,采用的是传统转移鱼货的方式,靠网兜捕捞和吊车转移,网兜起捕和转移容易造成活转移过程中的鱼群应激反应,并且活鱼在转运的过程中容易损伤,严重时还容易造成活鱼缺氧、活鱼受伤和挤压,甚至导致死亡等问题,且转移效率低、成本较高。而本申请采用泵送方式对第一舱室111和第二舱室112内的水位进行调节,这样形成一高一低的水位,当水位超过进出舱口140后,水体能够携带水产一起自动从第一舱室111中出来,通过转舱通道120进入第二舱室112中,而第二舱室112对应的泵送装置130停止工作,进入其中的水体和水产一起便留存于第二舱室112,通过持续地泵送,直至第二舱室112内的液位达到要求后,完成水产的转移,这种转移方式,便于养殖舱110之间进行转移,避免了人工操作网兜和转移对水产造成的损伤和挤压,确保了水产的存活率,且转移效率较高,成本也较人工网兜捕捞吊车转移方式的成本更低。
[0058]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在养殖舱110室设备系统还包括网架160,设于养殖舱110内,网架160的边部分别与养殖舱110的内壁相匹配的情况下,该网架160的设置和上述系统中的网架160设置相同,转舱方法还包括:S21、待水位升高超过进出舱口140后,同时将网架160朝向对应进出舱口140移动,以驱使水产进入转舱通道120,通过上提网架160的方式,或启动网架160所连接的驱动装置,使网架160向上移动,第一舱室111内的鱼货在网架160的驱赶下流出进出舱口140并进入转舱通道120,最后进入第二舱室112内。
[0059] 请参照图4,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舱室设备系统的集捕方法,其采用上述的养殖舱室设备系统,集捕方法包括:
[0060] A1、确定所集捕的养殖舱110,根据需要确定所需鱼类所处的养殖舱110,将转舱挡板170关闭转舱通道120,转舱挡板170具有多个,在不需集捕的养殖舱110上方的转舱挡板170置入转舱通道120,使养殖舱110与相邻养殖舱110之间阻隔,打开跳板190,这样该所集捕的鱼类只能够进入转舱通道120,而不能进入其他养殖舱110。
[0061] A2、启动养殖舱110对应的泵送装置130,使养殖舱110内的水位升高,即通过水泵向该养殖舱110内注水,水位持续升高。
[0062] A3、待水位升高超过转舱通道120,此时鱼货能够通过该养殖舱110的进出舱口140进入转舱通道120,最终实现水产再通过转舱通道120从养殖舱110进入集排井180,在集排井180内鱼货阻挡于排水层181,最后将集捕井中的水产打捞出,此时可采用网兜方式或其他捕捞方式。
[0063] 具体实施时,以捕捞第一舱室111为例,通过水泵向第一舱室111内增加养殖水,提高第一舱室111内的养殖水位,打开集排井180顶端的跳板190,关闭其他养殖舱110的舱口盖板150,形成第一舱室111、转舱通道120到集排井180的独立通道。第一舱室111内的鱼水混合物通过上述通道流向集排井180,形成水流通道,集排井180内排水井开始排水。第一舱室111内的活动网向上移动,舱内活鱼聚集到水线附近,形成鱼水混合沿着水流方向移动,通过进舱通道进入转舱通道120,流向集排井180,实现活鱼的集中和捕捞。
[006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可选示例”或“可选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65]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66]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