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纤维类 / 纤维 / 光纤维带缆芯线

纤维带缆芯线

阅读:763发布:2023-03-14

专利汇可以提供纤维带缆芯线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光 纤维 带缆芯线1,把4条光纤维 线束 10、20、30以及40并列配置在某一平面上,这4条光纤维线束的周围的一部分用带缆材料51被覆,而剩下部分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用带缆材料51被覆的第1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在。或者,全长用带缆材料被覆。各光纤维线束的玻璃部分,在 波长 1.55μm中的依据Petermann-I定义的字段状态直径在8μm以下,光缆截止波长在1.26μm以下。,下面是纤维带缆芯线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光纤维带缆芯线,用带缆材料被覆并列配置的多条光纤 维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光纤维的每一条光纤维,在波长1.55μm中的依据 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在8μm以下,光缆截止波长在1.26μ m以下,
上述多条光纤维的周围的一部分用上述带缆材料被覆,而剩余部 分未用上述带缆材料被覆。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于:用上述带 缆材料被覆的第1区域和未用上述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沿着长度 方向交替存在,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各自在长度方向上的长 度是10~300mm。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于:相对 上述多条光纤维的并列配置面,只有一个面用上述带缆材料被覆。
4.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带缆材料的厚度在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半径以下。
5.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15mm下的弯曲损失在0.1dB/ 以下。
6.一种光纤维带缆芯线,用带缆材料被覆并列配置的多条光纤 维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光纤维的每一条光纤维,在波长1.55μm中的依据 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在8μm以下,光缆截止波长在1.26μ m以下,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15mm下的弯曲损失在0.1dB/ 匝以下。
7.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于:上述多条 光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是1层,该保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在 10kg/mm2以上。
8.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与上述多条光纤维的并列配置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带缆材料的 厚度,在通过上述多条光纤维之间时比通过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中 心时大。
9.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光缆截止波长在1.00μm以上。
10.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在波长1.3μm中的传送损失为0.5dB/km 以下。
11.权利要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在波长1.3μm和波长1.55μm中的波长分 散的绝对值分别为12ps/nm/km以下。
12.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为1.0dB以下。
13.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与上述多条光纤维的并列配置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155 m。
14.权利要求1~13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分别用着色层被覆,上述着色层和上述带缆材料 之间的粘合在180度剥离试验中是0.4~5.0g/cm。
15.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分别合格地通过拉伸变形为1.5%以上的测试检 验。
16.权利要求1~15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分别合格地通过拉伸变形为2.5%以上的测试检 验。
17.权利要求1~16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疲劳系数在50以上。
18.权利要求1~16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在1.0μ m以下。
19.权利要求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的厚度是15~37.5μm。
20.权利要求1~18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是1层。
21.权利要求1~6或8~19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 特征在于:上述多条光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是2层,两层的厚度是 15~37.5μm,内侧保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在0.2kg/mm2以下,外侧保 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在10kg/mm2以上。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用带缆材料被覆并列配置的多条光纤维形成的光纤 维带缆芯线。

背景技术

光纤维带缆芯线,把多条光纤维并列配置,用带缆材料被覆这 多条光纤维组成。在使用这样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时,在光纤维带缆芯 线的端部单芯分离每条光纤维,在各光纤维的前端连接光连接器,经 由该光连接器向各光纤维输入或者输出信号光。
例如,在实开昭61-185008号公报和实开平4-75304号公报中揭 示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未用带缆被覆并列配置的多条光纤维外周的全 部,只是外周的一部分用带缆材料被覆,剩下的部分没有用带缆材料 被覆。通过这样构成,该光纤维带缆芯线可以容易地进行单芯分离。
可是,有时需要不是在光纤维带缆芯线的端部而是在中间部分 上进行单芯分离。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上述公报中揭示构造的光纤 维带缆芯线,也需要使用为了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的特殊的夹 具。
但是,在包含在该光纤维带缆芯线内的多条光纤维中有存在某 条光纤维已经用于通信的情况。在这样的状态中,如果在中间部分进 行单芯分离,则因为用手指触摸使用中的光纤维,或者,用卡具把使 用中的光纤维弯曲为小直径,所以该使用中的光纤维的损失暂时性增 加。而且,该损失的增加,会给使用该光纤维的通信以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即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损失增加的光纤维 带缆芯线。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是用带缆材料被覆并列配置的多条 光纤维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于:多条光纤维各自,依据 在波长1.55μm中的Petermann-I的定义的模场(mode field)直径 在8μm以下,电缆截止波长在1.26μm以下,多条光纤维的周围的 一部分用带缆被覆,剩下的部分未用带缆被覆。具有这样的特征的光 纤维带缆芯线,由于只是多条光纤维的外围的一部分用带缆被覆,因 而可以容易单芯分离,另外,因为弯曲特性优异,所以即使在中间部 分进行单芯分离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损失的增加。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1区域、未用 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在,第1区域以及第 2区域各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适宜是10~300mm。对于多条光纤维的 并列配置面最好只是一面用带缆材料被覆。带缆材料的厚度最好在多 条光纤维各自的半径以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光纤维带缆芯线都可 以容易单芯分离。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 15mm下的弯曲损失最好在0.1dB/(turn)。这种情况下,因为弯 曲特性特别优异,所以即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的情况下也可以 充分抑制损失的增加。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光缆截止波长最好在1.00μm以 上。这种情况下,该光纤维带缆芯线,适宜用于光通信方面。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多条光纤维各自的波长1.3μm中 的传输损失最好在0.5dB/km以下,另外,在多条光纤维各自的波长 1.3μm以及波长1.55μm各自中的波长分散的绝对值最好在 12ps/nm/km以下。这些情况下,可以进行高品质、宽频带的光的长 距离传送。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 损失变化最好每1芯线在1.0dB以下。上述光纤维芯线,与多条光纤 维的并列配置面垂直方向(从各光纤维的光轴中心到带缆材料表面的 距离的最大值)的厚度最好在155μm以下。不足150μm更佳。多 条光纤维各自用以着色层被覆,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中间的粘接在 180度剥离试验中理想的是0.4~5.0g/cm。另外,当把与多条光纤维的 并列配置面垂直的方向设置为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厚度方向时,通过光 纤维中心时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厚度,最好比通过光纤维之间时的上 述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厚度小。这些情况下,因为单芯分离时的损失变 换充分小,所以当在通信中使用某条光纤维线束时,可以使给予通信 的不良影响充分小。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最好是多条光纤维各自经拉伸变形 1.5%以上的测试检验合格,这种情况下,如果改写Mitsunaga理论 (J.Appl.Phys.(1982)53)则弯曲为弯曲直径30mm放置20年时 的破断概率在1×10-5以下。另外,最好是多条光纤维各自经拉伸变 形2.5%以上的测试检验合格,这种情况下,弯曲为弯曲直径15mm 在放置20年时的破断概率是1×10-5/km以下。另外,多条光纤维各 自的疲劳系数最好在50以上,这种情况下,在弯曲为弯曲直径 30mm放置20年时的破断概率为1×10-5/km以下。在这些情况下, 光纤维带缆芯线,即使被弯曲为小直径也可以确保长期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最好多条光纤维各自的包层直径的 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在1.0μm以下。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小光纤维 和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多条光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的厚 度最好是15~37.5μm。另外,多条光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是1 层,其保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最好在10kg/mm2以上。另外,多条光 纤维各自的保护被覆层是2层,两层的厚度是15~37.5μm,内侧保 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在0.2kg/mm2以下,外侧保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 最好在10kg/mm2以上理想。这些情况下,因为可以使各光纤维细直 径化,所以可以实现高密度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是用带缆材料被覆并列配置的多条 光纤维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其特征在于:多条光纤维各自,依据 波长1.55μm中的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在8μm以下,光缆 截止波长在1.26μm以下,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15mm下的 弯曲损失在0.1dB/匝以下。具有这种特征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弯曲特 性优异,即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时也可以抑制损失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斜视图。
图2A以及图2B分别是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断面 图。
图2C以及图2D分别是实施方式7的光纤维带缆芯线7的断面 图。
图3A是实施方式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2的断面图。
图3B是实施方式8的光纤维带缆芯线8的断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的断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的断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4的断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的断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的断面图。
图9是实施方式6的光纤维带缆芯线6的断面图。
图10A以及图10B是光纤维线束10的说明图。
图11A、图11B以及图11C分别展示了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 分10A的折射率分布例。
图12是展示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波长分散特性的 曲线图。
图13是展示具有阶梯形状折射率分布的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 部分10A的芯区域11的比折射率差Δ以及外径2a的适宜范围的曲线 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制造过程的说明图。
图15A以及图15B是汇总各实施例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的诸特性 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而,在图面的 说明中在同一要素上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斜视图。图2A以及图 2B,是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断面图。图2A展示在光纤 维带缆芯线1中用带缆材料被覆部分的断面,图2B展示光纤维线束 10的断面,这些断面都是在与光轴垂直的面上切断时的断面。其他 的光纤维线束20、30以及40的各自,具有和光纤维线束10相同的 构造。
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光纤维带缆芯线1,在某一平面上并列 配置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这4条光纤维线束的外围 的一部分用带缆材料51被覆,而剩下的部分未用带缆材料被覆。光 纤维线束10包含玻璃部分10A和包围它的被覆层10B。光纤维线束 20包含玻璃部分20A和包围它的被覆层20B。光纤维线束30包含玻 璃部分30A和包围它的被覆层30B。光纤维线束40包含玻璃部分40A 和包围它的被覆层40B。
特别是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用带缆材料51被覆的 第1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在。而 且,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理想的是 10~300mm。如果第1区域比10mm短则带缆材料51的分割有可能 出现意外,如果第1区域比300mm长则单芯剥离不容易。另外,如 果第2区域比10mm短则单芯分离不容易,如果第2区域比300mm 长则带缆材料51分割有可能出现意外。
带缆材料51例如由紫外线硬化树脂组成,理想的是厚度在各光 纤维线束的半径以下。第1区域和第2区域,在用涂覆染料涂布带缆 材料时,可以通过间断供给带缆材料制作。
如图2B所示,光纤维线束10从光轴中心顺序具有芯区域11、 包层区域12、内侧保护被覆层13、外侧保护被覆层14以及着色层 15。芯区域11以及包层区域12各自把石英玻璃作为主要成分,包含 在玻璃部分10A中。玻璃部分10A的外径是125μm。内侧保护被覆 层13、外侧保护被覆层14以及着色层15各自例如由紫外线硬化型 树脂构成,包含在被覆层10B中。被覆层10B的外径是250μm左 右。内侧保护被覆层13由比较柔软的树脂组成,杨氏模量是 0.01~0.2kg/mm2左右。外侧保护被覆层14,由比较硬的树脂组成, 杨氏模量在10kg/mm2以上,最好是杨氏模量是40~100kg/mm2左 右。最外侧的着色层15具有为了从4条光纤维线束中识别光纤维线 束10的特有的颜色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弯 曲特性优异。因此不是如内侧保护被覆层13以及外侧保护被覆层14 那样保护被覆层是2层,保护被覆层可以只是1层。当保护被覆层只 是1层的情况下,该保护被覆层使用杨氏模量10~60kg/mm2左右的 树脂。另外,保护被覆层的外径也可以小,保护被覆层的膜厚度,当 保护被覆层只是1层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设置成20~40μm左右,当 保护被覆层是2层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设置成15~50μm左右。理想的 是保护被覆层的厚度是15~37.5μm。进而,玻璃部分10A的外径也 可以小到60~100μm左右。因为可以这样使各光纤维线束细直径 化,所以可以实现高密度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图3A是实施方式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2的断面图。该图展示在 光纤维带缆芯线2中用带缆材料被覆的部分的断面。和上述的实施方 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图1、图2A以及图2B)一样,在该图中 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2的用带缆材料52被覆的第1 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在,理想的 是,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是10~300mm。带 缆材料52例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构成,理想的是厚度在各光纤维 线束的半径以下。和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相比,实施方式 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2的带缆材料52的断面形状不同。在该光纤维 带缆芯线2中,与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的并列配置面 垂直的方向的带缆材料的厚度,通过光纤维线束之间时的一方比通过 4条光纤维线束的中心时小。即,在光纤维线束10和光纤维线束20 之间的位置、光纤维线束20和光纤维线束30之间的位置,以及,光 纤维线束30和光纤维线束40之间的位置的各自中,带缆材料52的 表面凹陷。这样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2,和上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1比较,可以容易进行单芯分离。
进而,实施方式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把涂覆染料的孔的断面 形状在光纤维线束之间设置为使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厚度小的形状,通 过使用该涂覆染料涂布带缆材料来制作。
图4是实施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的斜视图。图5是实施 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的断面图。光纤维带缆芯线3把4条光纤 维线束10、20、30以及40并列配置在某一平面上,这4条光纤维线 束外周的一部分用带缆材料53被覆,而剩下的部分未用带缆材料被 覆。带缆材料53例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理想的是厚度在各 光纤维线束的半径以下。特别是实施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对 于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的并列配置面,只在一面用带 缆材料53被覆,另一面未用带缆材料被覆。这样构成的光纤维带缆 芯线3,和上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比较,可以容易进行单芯分离。 进而,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和实施方式1的情况一样,用带缆材 料53被覆的第1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理想的是沿着 长度方向交替存在,这种情况下,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的长度 方向的长度理想的是10~300mm。
另外,被覆的第1区域也可以交替存在于相反一侧。相对并列 配置面在单侧配置分配器(dispenser),通过从该分配器提供带缆材 料,可以制作只是一面用带缆材料被覆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图6是实施方式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4的断面图。和上述的实 施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图4,图5)一样,该图所示的实施 方式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4,相对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 40的并列配置面,只是一面用带缆材料53被覆,另一面未用带缆材 料被覆。带缆材料54例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理想的是厚度 在各光纤维线束的半径以下。和实施方式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相 比,实施方式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4的带缆材料54的断面形状不 同。在该光纤维带缆芯线4中,与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 40的并列配置面垂直的方向的带缆材料54的厚度,在4条光纤维带 缆线束中相邻的2条光纤维线束之间的位置上,比4条光纤维线束的 中心位置小。即,在光纤维线束10和光纤维线束20之间的位置、光 纤维线束20和光纤维线束30之间的位置,以及,光纤维线束30和 光纤维线束40之间的位置的各自上,带缆材料54的表面凹陷。这样 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4,和上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3比较,可以更 容易进行单芯分离。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和实施方式1的情况 一样,用带缆材料54被覆的第1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 域理想的是沿着长度方向在同一侧或者相反一侧交替存在,这种情况 下,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理想的是 10~300mm。
进而,实施方式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可以在用分配器涂布带 缆材料之后,用接缝板等除去凹陷部分的带缆材料,使剩下的带缆材 料硬化而制成。
图7是实施方式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的斜视图。图8是实施 方式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的断面图。光纤维带缆芯线5把4条光纤 维线束10、20、30以及40并列配置在某一平面上,这4条光纤维线 束周围的一部分用带缆材料55被覆,而剩下的部分未用带缆材料被 覆。带缆材料55例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理想的是厚度在各 光纤维线束的半径以下。特别是在实施方式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的 用带缆材料55被覆的第1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2区域沿着 长度方向交替存在,理想的是,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长度方向 的长度是10~300mm。在用带缆材料55被覆的第1区域中,虽然相 对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的并列配置面在两面都用带缆 材料55被覆,但不是将外围的全部都用带缆材料55被覆。即,接合 光纤维线束10和光纤维线束20的带缆材料55、接合光纤维线束20 和光纤维线束30的带缆材料55、接合光纤维线束30和光纤维线束 40的带缆材料55,相互分离。这样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和上 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比较,可以容易进行单芯分离。进而,在本实 施方式中,可以不是第1区域和第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在,而 是在长度方向都用带缆材料55被覆。
进而,实施方式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如用分配器涂布带缆材 料,涂布的带缆材料粘合2条光纤维线束,而不粘合3条以上的光纤 维线束那样,通过微量调整带缆材料的供给量制作。
图9是实施方式6的光纤维带缆芯线6的断面图。该图所示的 实施方式6的光纤维带缆芯线6,4条光纤维带缆芯线10、20、30以 及40并列配置在某一平面上,这4条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周围的一部 分用带缆材料56被覆,而剩下的部分未用带缆材料被覆。带缆材料 56例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理想的是厚度在各光纤维线束的 半径以下。用带缆材料56被覆的第1区域和未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 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在,理想的是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 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是10~300mm。在用带缆材料56被覆的第1区域 中,虽然对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的并列配置面只是一 面用带缆材料56被覆,但并不是用带缆材料56被覆整个该面。即, 粘合光纤维线束10和光纤维线束20的带缆材料56、粘合光纤维线 束20和光纤维线束30的带缆材料56、粘合光纤维线束30和光纤维 线束40的带缆材料56,相互分离。这样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6, 和上述的光纤维带缆芯线5比较,可以容易进行单芯分离。进而,在 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不是第1区域和第2区域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存 在,而是在整个长度方向用带缆材料56被覆。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中,理想的是用带缆材料被覆的第1 区域的长度比未用带缆被覆的第2区域的长度还长。当把光纤维带缆 芯线在数km以上的通信用途中使用的情况下,重要的是集合光纤维 带缆芯线作为通信电缆的工序,和在通信电缆的铺设时,在各光纤维 带缆芯线上加力而各芯线不分散。通过把第1区域设置成比第2区域 还长,可以防止光纤维带缆芯线分散。
图2C以及图2D是实施方式7的光纤维带缆芯线7的断面图。 图2C是光纤维带缆芯线7的断面,图2D是光纤维带缆芯线10的断 面,这些断面都是在与光轴垂直的面上切断时的图。图中所示的光纤 维带缆芯线7是4芯线。其它的光纤维线束20、30以及40各自具有 和光纤维线束10相同的构造。
如图2C所示,光纤维带缆芯线7把4条光纤维线束10、20、 30以及40并列配置在某一平面上,这4条光纤维线束的周围,和上 述的实施方式1~6不同,沿着整个长度方向用带缆材料51被覆。光 纤维线束10包含玻璃部分10A和包围玻璃部分的被覆层10B。光纤维 线束20包含玻璃部分20A和包围玻璃部分的被覆层20B。光纤维线束 30包含玻璃部分30A和包围玻璃部分的被覆层30B。光纤维线束40 包含玻璃部分40A和包围玻璃部分的被覆层40B。带缆材料51例如用 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
如图2D所示,光纤维线束10从光轴中心开始顺序是芯区域 11、包层区域12、内侧保护被覆层13、外侧保护被覆层14以及着色 层15。芯区域11以及包层区域12各自是以石英玻璃为主要成分, 包含在玻璃部分10A中。玻璃部分10A的外径是125μm。内侧保护 被覆层13、外侧保护被覆层14以及着色层15各自例如由紫外线硬 化型树脂组成,包含在被覆层10B中。被覆层10B的外径是250μm 左右。内侧保护被覆层13由比较柔软的树脂组成,杨氏模量是 0.01~0.2kg/mm2。外侧保护被覆层14由比较硬的树脂组成,杨氏模 量在10kg/mm2以上,理想的是杨氏模量在40~100kg/mm2。最外层 的着色层15用于从4条光纤维线束中识别光纤维线束10的特有的颜 色。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弯 曲特性优异。因而,可以不是如内侧保护被覆层13以及外侧保护被 覆层14那样保护被覆层是2层,保护被覆层也可以只是1层。当保 护被覆层只是1层的情况下,该保护被覆层使用杨氏模量在10 ~60kg/mm2左右的树脂。另外,保护被覆层的外径小也可以,保护被 覆层的膜厚度,当保护被覆层只是1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成例如 20~40μm,当保护被覆层是2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成例如15~50μm 左右。理想的是保护被覆层的厚度是15~37.5μm。进而,玻璃部分 10A的外径也可以小于60~100μm。这样因为可以使各光纤维线束细 直径化,所以可以实现高密度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图3B是实施方式8的光纤维带缆芯线8的断面图。该断面是在 与光轴垂直的面上切断的断面。该图3B所示的光纤维带缆芯线8把 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并列配置在某一平面上,这4条 光纤维线束用带缆材料51被覆。和上述图2C以及图2D所示的光纤 维带缆芯线7比较,该光纤维带缆芯线8的带缆材料52的断面形状 不同。
在该光纤维带缆芯线8中,与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 40并列配置面垂直的方向的带缆材料52的厚度,与通过4条光纤维 线束的中心时相比,通过光纤维线束之间时小。即,在光纤维线束 10和光纤维线束20之间的位置、光纤维线束20和光纤维线束30之 间的位置,以及光纤维线束30和光纤维线束40之间的位置各自上, 带缆材料52的表面凹陷。这样构成的光纤维带缆芯线2,和上述的 光纤维带缆芯线1相比,可以容易进行单芯分离。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包含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光纤维带缆 芯线1~8各自中的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其他的光纤维线 束20、30以及40各自的玻璃部分也一样。
图10A以及图10B是光纤维线束10的说明图。图10A展示在 与光轴垂直的面上切断光纤维线束10时的断面图,图10B展示光纤 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折射率分布图。该光纤维线束10的构成 包含:包含光轴中心的外径为2a的芯区域11、包围该芯区域11的 外径为2b的包层区域12、包围该包层区域12的外径为2c的被覆层 10B。
芯区域11以及包层12以石英玻璃(SiO2)为主要材料。芯区 域11以及包层区域12的双方或者某一方包含折射率调整用的添加 物。而且,芯区域11的折射率n1比包层12的折射率n2高。理想的 是,芯区域11实际上具有单峰状的折射率分布,包层12实际上是恒 定的折射率。这种情况下,因为折射率分布图简单所以光纤维10的 制造容易。
进而,所谓“实际上单峰状”的芯区域11的折射率分布,除 了包含如图10B所示的理想的阶梯形状外,还包含如图11A所示那 样向着芯中央部分折射率变高的形状、如图11B所示那样虽然大致是 阶梯形状但是在周边附近折射率略高的形状、如图11C所示那样虽 然大致是阶梯形状但在周边附近折射率逐渐减小的形状等。
理想的是,例如芯区域11是添加有GeO2的石英玻璃,包层区 域12是添加有F元素的石英玻璃。或者芯区域11是添加有GeO2的 石英玻璃,包层区域12实际上是纯石英玻璃。在芯区域11中可以不 包含其他折射率上升剂,在包层区域12中可以不包含其他折射率下 降剂。通过含有这样的折射率调整用的添加剂,光纤维10的玻璃部 分10A可以具有所希望的折射率分布。
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理想的是包层区域12的断面形 状接近圆形,使包层直径2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理想的是在1.0μ m以下。这种情况下,把该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连接在光 连接器上时的连接损失小。
该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依据在波长1.55μm中的 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在8μm以下。在此,依据Petermann- I定义的模场直径MFD用下式定义。
[式1]
MFD = 2 ( 2 0 φ 2 ( r ) r 3 dr 0 φ 2 ( r ) rdr ) 1 2
在此公式中的变量r是从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光轴 开始在半径方向上的距离。φ(r)是半径方向上光的电场分布,根 据光的波长而不同。
另外,该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电缆截止波长在1.26 μm以下。另外,理想的是电缆截止波长在1.00μm以上。电缆截止 波长是在22m长度下的LP11模式的截止波长,是比2m截止波长小 的值。另外,该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在波长1.55μm中的 弯曲直径15mm下的弯曲损失在0.1dB/匝以下。
图12是展示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波长分散特性的 曲线图。如该图所示,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在波长1.3μm 和1.55μm之间具有零分散波长,在波长1.3μm中的波长分散的绝 对值在12ps/nm/km以下,在波长1.55μm中的波长分散的绝对值在 12ps/nm/km以下。
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在波长1.55μm中的模场直径 以及电缆截止波长各自是上述范围的值。其他的光纤维线束20、30 以及40各自也一样。由此,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6 各自具有优异的弯曲特性,即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时也可以抑 制损失的增加。因而,即使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中的某条 光纤维线束正在用于通信的情况下,在单芯分离时,也可以使给予使 用该光纤维线束的通信的不良影响小。
进而,当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中的某条光纤维线束 正在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为了使对使用了该光纤维线束的通信的不良 影响足够小,光纤维带缆芯线1~6的各自理想的是单芯分离时的波长 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在1.0dB以下。在单芯分离已经有信号通过的 在用的光纤维时,如果损失变化超过1.0dB,则该光纤维传输的通信 瞬间中断。为了不引起瞬间中断而中间分支在用线,最好是通过光纤 维线束10、20、30以及40的中心与并列配置面垂直方向的厚度不足 155μm,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各自的着色层和带缆材料 之间的粘合力在180度剥离试验中理想的是0.4~5.0g/cm。另外,如 图3A、图3B或者图6所示的构成那样在相邻的2个光纤维线束之间 的位置上理想的是带缆材料的厚度小。有关剥离试验后述。
另外,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理想的是波长1.3μm中 的传送损失在0.5dB/km以下。其他的光纤维线束20、30以及40各 自也一样。这种情况下,光纤维带缆芯线1~6各自可以进行长距离传 送。
另外,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在波长1.3μm以及波长 1.55μm各自中的波长分散绝对值是上述范围的值。其他的光纤维线 束20、30以及40各自也一样。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1~6的各自可以传送波长1.3μm带以及波长1.55μm带两个波长带 的信号光。
另外,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理想的是依据在波长1.3 μm中的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在6μm以上。这种情况下, 该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在和在波长1.3μm中具有零分散 波长的标准的单模光纤维热粘接时,连接损失小。另外,即使在热粘 接这样的光纤维线束之间时,因轴偏移引起的损失也小。其他的光纤 维线束20、30以及40各自也一样。
另外,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各自,理想的是经拉伸 变形1.5%以上的测试检验合格,这种情况下,弯曲为弯曲直径 30mm放置20年时的破断概率在1×10-5/km以下。另外,光纤维线 束10、20、30以及40各自经拉伸变形2.5%以上的测试检验合格更 理想,这种情况下,弯曲为弯曲直径15mm在放置20年时的破断概 率是1×10-5/km以下。进而,光纤维10、20、30以及40各自的疲劳 系数最好在50以上,这种情况下,在弯曲为弯曲直径30mm放置20 年时的破断概率为1×10-5/km以下。在这些情况下,光纤维带缆芯 线1~6各自即使被弯曲为小直径也可以确保长期的可靠性。
图13是展示具有阶梯形状的折射率分布的光纤维线束10的玻 璃部分10A的芯区域11的比折射率差Δ以及外径2a的适宜范围的曲 线图。该图把光纤维线束10的玻璃部分10A的芯区域11的比折射率 差Δ作为横轴,把芯区域11的外径2a作为纵轴。芯区域11的比折 射率差Δ,以包层区域12的折射率为基准。在该图中,分别展示波 长1.3μm中的波长分散为-12ps/nm/km的线,波长1.55μm中的波 长分散为+12ps/nm/km的线,波长1.55μm中的依据Petermann-I定 义的模场直径为8μm的线,以及波长1.3μm中的依据Petermann-I 定义的模场直径为6μm的线。用这4条线包围的范围是适宜的范 围。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制造步 骤。图1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的制造步骤的说明 图。在供料装置100内,设置卷盘111~114、松紧调节滚121~124 及引导滚轮130。在卷盘111上卷绕光纤维线束10。在卷盘112上卷 绕光纤维线束20,在卷盘113上卷绕光纤维线束30,在卷盘114上 卷绕光纤维线束40。光纤维线束10,由卷盘111纺出,由松紧调节 滚轮121给予数10g的张力,经由引导滚轮130,送到集线装置 210。光纤维线束20,由卷盘112纺出,由松紧调节滚轮122给予数 10g的张力,经由引导滚轮130,送到集线装置210。光纤维线束 30,从卷盘113纺出,由松紧调节滚轮123给予数10g的张力,经由 引导滚轮130送到集线装置210。另外,光纤维线束40,从卷盘114 纺出,由松紧调节滚轮124给予数10g的张力,经由引导滚轮130送 到集线装置210。
4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各自经由被设置在引导滚轮 130上的引导槽,被送到集线装置210,进而被送到涂布装置220。4 条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在被配置在涂布装置220上的时 刻于一平面上密实接触并列配置,在其涂布装置220中在外围涂布紫 外线硬化型树脂。该紫外线硬化型树脂从加压式的树脂罐230提供。 在涂布装置中有染料和分配器。如果让光纤维线束通过装满作为紫外 线硬化型树脂的带缆材料的染料,则可以在其周围涂布带缆材料。或 者,可以从分配器压出带缆材料在行进方向的光纤维线束表面上涂布 带缆材料。如果从分配器间断进行带缆材料的压出,则可以在光纤维 线束的表面上间断地涂布带缆材料。而且,涂布了紫外线硬化型树脂 的4条光纤维线束,在紫外线照射装置240中照射紫外线,使该紫外 线硬化型树脂硬化。该硬化后的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成为带缆材料 51,从而制造4芯的光纤维带缆芯线1。光纤维带缆芯线1,进一步 经由引导滚轮310、送出绞盘320以及卷绕张力控制松紧调节滚轮 330,送到卷绕装置340。在该卷绕装置340中,光纤维带缆芯线1, 经由引导滚轮341,被卷绕在卷盘342上。这时的卷绕张力被设定为 数十g~数百g。
作为带缆材料51,例如,使用丙烯酸甲酸酯系列的强韧性 树脂,使用杨氏模量是200~1000MPa(更理想的是400~1000),破 断强度是3.0~6.0MPa的材料。进而,如果带缆材料51的杨氏模量小 于400MPa(更理想的是200MPa),则在接受侧压时容易引起传送 损失的增加,在表面上容易发粘(ベタつき)。另一方面,如果带缆 材料51的杨氏模量大于1000MPa,则在带缆材料51硬化时的收缩 应力大,容易增加传送损失。另外,如果破断强度小于3.0MPa,则 在受到变形时容易破坏,在带缆的制造时和铺设时容易受到光纤维带 缆芯线破坏等的损伤。另一方面,如果破断强度大于6.0MPa,则带 缆材料强固,难以单芯分离光纤维带缆芯线。
另外,为了防止在单芯分离时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 各自的着色层从保护被覆层脱落,在光纤维线束10、20、30以及40 各自的着色层和带缆材料51之间的粘合力在180度剥离试验中理想 的是0.4~5.0g/cm。进而,如果该粘合力小于0.4g/cm,则当把光纤维 带缆芯线放置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的时,在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 发生泡,损失容易增加。另一方面,如果该粘合力大于5.0g/cm, 则着色层和带缆材料的粘接强固,难以单芯分离光纤维带缆芯线,或 者,着色层容易从光纤维线束脱落。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具体实施例。本实 施例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是4芯线。4芯的光纤维线束各自具有图10B 所示的折射率分布,把包层直径125μm的单模光纤维作为玻璃部 分,是在该玻璃部分的周围具有由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系列的紫外线硬 化型树脂组成的内侧保护被覆层、外侧保护被覆层以及包含着色层的 外径250或者255μm的被覆层的线束。进而,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 1~12中是250μm,在实施例13~25中是255μm。内侧保护被覆层 的厚度是约37μm,外侧保护被覆层的厚度是约23μm,着色层的厚 度是约5μm。内侧保护被覆层的杨氏模量是0.1kg/mm2,外侧保护 被覆层的杨氏模量是85kg/mm2。而且,在图14所示的制造步骤中制 造光纤维带缆芯线。光纤维带缆芯线的卷绕张力是150g。
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粘合力,通过在带缆材料中添加添 加剂进行调整。作为带缆材料,使用把PTMG(聚丁二醇)、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以及HEA(丙烯酸羟乙基酯)共聚合成的丙烯 酸氨基甲酸酯系列低聚物作为基础的树脂。作为带缆材料的树脂稀释 单体,使用添加有N-乙烯基吡咯烷、乙烯化物变性双酚A二丙 烯酸酯以及作为光开始剂的ィルガキュァ184的树脂。带缆材料的杨 氏模量是80kg/mm2。
剥离试验在以下所述条件下进行。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酯)基板上,涂布厚度约20μm的形成外侧保护被覆层的树脂,使 用金属卤化物灯,在空气中照射光量为100mJ/cm2的紫外线,使该树 脂硬化。之后,通过旋转涂敷涂布约10μm厚度的形成着色层的树 脂,在氮气中照射光量为75mJ/cm2的紫外线,使该树脂硬化。而 后,在通过旋转涂敷涂布约80μm厚度的形成带缆材料的树脂,在 氮气中照射光量为100mJ/cm2的紫外线,使该树脂硬化。其后,在把 这样制成的3层树脂膜在23℃、50%RH下放置24小时后,从PET 基板中取出,剥离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一部分制成夹持端,使用 拉伸试验机,相互在相反方向上以拉伸速度200m/min拉伸着色层以 及带缆材料各自的夹持端。该180度的剥离试验,在温度23℃、湿 度50%RH下进行,样品宽度是45mm。
单芯分离如以下那样进行。在各光纤维线束(长度10m)的一 个端面上连接光源,在另一个端面上连接受光器。而且,从单芯分离 光纤维带缆芯线的中间部分的50cm左右的作业开始到结束期间,从 光纤维线束的一个端面射入从光源输出的波长1.55μm的光,用受光 器检测从另一个端面射出的光的功率,监测传输损失的变化。在单芯 分离时,使用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分割卡具TS-1/4。
实施例1-5还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单芯分离。在各光纤维线束 (长度10m)的一个端面上连接光源,在另一个端面上连接受光器。 而且,从单芯分离光纤维带缆芯线的中间部分的50cm左右的作业开 始到结束期间,使从光源输出的1.55μm的光从光纤维线束的一个端 面入射,用受光器检测从另一端面射出的光的功率,监视传送损失的 变化。在单芯分离时,把厚度0.1mm的树脂薄膜插入未被带缆材料 被覆的部分的光纤维线束之间,沿着光纤维线束移动切割带缆材料。
对于实施方式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如上所述制造并评价实施 例1~12各自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图15A是汇总各实施例的光纤维带 缆芯线的诸特性的图表。在该图中,从上面开始顺序表示,波长1.55 μm中的依据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MFD,单位μm),光 缆截止波长(单位μm),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15mm中的 弯曲损失(单位dB/匝),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 (单位dB),带缆材料的厚度(单位μm),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 间的粘合力(单位g/cm),带缆材料表面凹陷的有无,测试检验时 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疲劳系数,长期可靠性,波长1.3μm中 的传输损失(单位dB/km),波长1.3~1.55μm中的波长分散的绝对 值的最大值(单位ps/nm/km),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单位μm),以及波长1.55μm中的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单位 dB)。进而,传输损失以及波长分散各自在用光纤维线束单体测定 的情况下和在成为光纤维带缆芯线后测定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差异。 实施例1以及2各种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全部满足上述理想范围或者 理想条件。进而,在图中,左向箭头表示和左栏记述内容相同。
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波长1.55μm中的模场直径是 7.9μm,光缆截止波长是1.1μm,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 15mm下的弯曲损失是0.02dB/匝,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 损失变化是0.7dB,带缆材料的厚度是145μm,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 间的粘合力是4.9g/cm,带缆材料表面有凹陷(即图3A所示的构 成),测试检验时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是1.5%,疲劳系数是 110,在弯曲直径15mm下放置20年期间的破断概率是10-5/km以 下,波长1.3μm中的传送损失是0.4dB/km,  波长分散是 11ps/nm/km,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是0.9μm,另外,光 连接器的连接损失是0.6dB。进而,在实施例1中,各光纤维线束的 玻璃部分被涂布涂层,由此疲劳系数为110。在以下的实施例1~12 中,被覆着带缆材料的部分的长度是250mm,未被覆的部分的长度 是20mm,两者交替配置。
实施例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比 较,在模场直径小到6.9μm、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15mm中 的弯曲损失小到0.01dB/匝以下,以及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 中的损失变化是0.5dB方面不同。
实施例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比 较,在带缆材料的厚度大到155μm,以及,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 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大到0.8dB方面不同。
实施例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粘合力小到0.3g/cm这一点,以及, 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小到0.6dB这一点上不 同。另外,该实施例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如果在85℃、85%RH下 放置30天则传输损失增加。
实施例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粘合力大到5.1g/cm这一点,以及, 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大到0.9dB这一点上不 同。另外,本实施例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单芯剥离时,着色层被 剥离,剩下带缆材料。进而,本实施例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如果在 85℃、85%RH下放置30天则传输损失增加。
实施例6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测试检验时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小到1.2%这一点,疲劳 系数小到22这一点,以及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期间破断概率在 5×10-4/km以下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7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测试检验时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大到2.5%这一点,以 及,疲劳系数小到22这一点不同。
实施例8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疲劳系数小到22这一点,以及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 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9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在波长1.3μm中传输损失大到0.6dB/km这一点上不 同。
实施例10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在波长分散大到13ps/nm/km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1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大到1.1μm这一点,以 及,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大到1.1dB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1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相 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小到0.4μm这一点,以 及,光连接器连接损失小到0.4dB这一点上不同。
如比较以上的实施例1~12各自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的诸特性判定 那样,无论哪条光纤维带缆芯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时,都可以 把损失的增加抑制在0.9dB以下。特别是模场直径小的实施例2的光 纤维带缆芯线,弯曲损失也最小,单芯分离时的损失增加也最小。
实施例1~12都不使用特别的分割卡具,也可以容易单芯分离光 纤维带缆芯线。从实施方式1~6中的选择、在实施方式1~6中,第1 区域以及第2区域各自长度的设定,以及,带缆材料厚度的设定,只 要根据光纤维带缆芯线的使用环境,在上述范围内设定即可。例如, 如果是拧或者弯曲光纤维带缆芯线的环境下,则增加第1区域长度, 缩短第2区域长度,增加带缆材料的厚度,设置成实施方式1即可。 如果施加在光纤维带缆芯线上的拧或者弯曲小,容易进行单芯分离, 则设置成实施方式6即可。
同样,实施方式7以及实施方式8都是制造并评价实施例13~25 各自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图15B是汇总各实施例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的 诸特性的图表。在该图15B中,从上面开始顺序表示,波长1.55μm 中的依据Petermann-I定义的模场直径(MFD,单位μm),光缆截 止波长(单位μm),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15mm下的弯曲 损失(单位dB/匝),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单 位dB),带缆材料的厚度(单位μm),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 粘合力(单位g/cm),带缆材料表面凹陷的有无,测试检验时的光 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疲劳系数,长期可靠性,波长1.3μm中的传 输损失(单位dB/km),波长1.3~1.55μm中的波长分散的绝对值的 最大值(单位ps/nm/km),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单位 μm),以及,波长1.55μm中的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单位 dB)。进而,传输损失以及波长分散各自在用光纤维线束单体测定 的情况下,和在成为光纤维带缆芯线后测定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差 异。实施例13以及14各自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全部满足上述理想范 围或者理想条件。进而,在图中,左向箭头表示和左栏记述内容相 同。
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波长1.55μm中的模场直径是 7.9μm,光缆截止波长是1.1μm,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径 15mm下的弯曲损失变化是0.02dB/匝,在单芯剥离时的波长1.55 m中的损失变化是0.7dB,带缆材料的厚度是145μm,着色层和带 缆材料之间的粘合力是4.9g/cm,带缆材料表面有凹陷(即图3B所 示的构成),测试检验时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是1.5%,疲劳系 数是110,弯曲直径15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波长 1.3μm中的传输损失是0.4dB/km,波长分散是11ps/nm/km,包层 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是0.9μm,另外,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 是0.6dB。进而,在实施例1中,各光纤维线束的玻璃部分被涂布碳 涂层,由此疲劳系数为110。
实施例1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比较,在模场直径小到6.9μm这一点、在波长1.55μm中的弯曲直 径15mm下的弯曲损失小到0.01dB/匝以下这一点上,以及,在单芯 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是0.5dB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1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比较,在带缆材料的厚度大到155μm这一点上,以及,在单芯分离 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大到0.8dB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16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粘合力小到0.3g/cm这一点上,以 及,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小到0.6dB这一点上 不同。另外,该实施例16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如果在85℃、85%RH 下放置30天则传输损失增加。
实施例17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着色层和带缆材料之间的粘合力大到5.1g/cm这一点,以 及,在单芯分离时的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大到0.9dB这一点上 不同。另外,本实施例17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在单芯剥离时,着色 层被剥离,剩下带缆材料。
实施例18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带缆材料的表面没有凹陷这一点上,以及,在单芯分离时的 波长1.55μm中的损失变化大到0.8dB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19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比较,在测试检验时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小到1.2%这一点上, 疲劳系数小到22这一点上,以及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 率在5×10-4/km以下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20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测试检验时的光纤维线束的拉伸变形大到2.5%这一点上, 以及,疲劳系数小到22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21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疲劳系数小到22这一点上,以及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 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22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在波长1.3μm中传输损失大到0.6dB/km这一点上不 同。
实施例2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在波长分散大到13ps/nm/km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2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以及,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大到1.1μm这一点,以 及,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大到1.1dB这一点上不同。
实施例25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和实施例13的光纤维带缆芯线 相比,在弯曲直径30mm下20年间破断概率在10-5/km以下这一点 上,和包层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小到0.4μm这一点,以及, 光连接器的连接损失小到0.4dB这一点上不同。
如比较以上的实施例13~25各自的光纤维带缆芯线的诸特性判 定那样,在全面被覆的实施方式7以及8中,无论哪条光纤维带缆芯 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时,都可以把损失的增加抑制在0.9dB以 下。特别是模场直径小的实施例14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弯曲损失也 最小,单芯分离时的损失增加也最小。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光纤维带缆芯线,弯曲特性 优异,即使在中间部分进行单芯分离也可以抑制损失的增加。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高渗透性纤维素纤维 2020-05-12 736
微纤维束 2020-05-11 670
再生纤维素纤维 2020-05-11 1104
高纤维大米 2020-05-12 589
碳纤维 2020-05-11 145
再生的纤维素纤维 2020-05-12 137
一种纤维板 2020-05-13 267
一种纤维 2020-05-12 285
竹纤维口罩 2020-05-13 776
弹性纤维 2020-05-12 86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