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一种弦乐器以及一种用在弦乐器(如电吉它)中的弦乐器弦枕。
背景技术
[0002] 参照图7,普通电吉它一般包括
琴身61、
琴颈62、以及多根琴弦64。
拉弦板63和
琴桥67布置在与琴颈62相对的琴身61上。弦乐器弦枕(以下简称为“弦枕”)68布置在琴颈62上。构成调音装置的
弦轴66安装到位于琴颈62远端部的
琴头65上。各琴弦64均具有固定到相应的拉弦板63上的基端、以及卷绕固定到相应的弦轴66上的远端。琴桥67和弦枕68支承琴弦64,使其处于与琴身61及琴颈62的表面间隔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琴弦64均被施加有恒定的张
力。当被弹拨时,各琴弦64均以在与相应的琴桥67和弦枕68的
接触点处被支承的状态振动。当各琴弦64振动时,基本模式的振动和
波长与该基本模式振动的波长不同的振动以复杂的方式混合,以形成弦乐器独有的
音调。
[0003] 所述电吉它可用公知为摇杆(arming)和推弦(bending)的技法进行弹奏。摇杆是用于通过操作震音杆且同时改变所有琴弦64的
张力,从而改变琴弦64的音调的技法。推弦是用于通过单独改变每根琴弦64的张力,从而改变每根琴弦64的音调的技法。当用这些技法弹奏电吉它时,每根琴弦64的张力变化很大。结果,每根琴弦64相对于弦枕68的
位置变化很大。在用这些技法弹奏电吉它之后,由于琴弦64和弦枕68之间的摩擦阻力,琴弦64可能回不到其初始位置。结果,琴弦64可能会走调,从而影响电吉它的弹奏。各琴弦64均通过转动相应的弦轴66以使琴弦64绷紧或放松,从而调节琴弦的张力来调音。尤其是当琴弦64在较大张力的作用下时,弦轴66可能会被施加有很大的作用力。这会使弦轴
66的螺钉反向旋转,从而改变弦轴66的位置。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开
专利公布No.2003-122367以及美国专利No.4171661描述了包括用于将琴弦固定到弦枕上的
紧固件的电吉它。参照图8和图9,在这些文献所述的结构中,弦枕68的表面71平滑地弯曲。此外,在弦枕68的相对端上形成支承壁72。各支承壁72均具有多个用于支承琴弦64的支承槽73。一个支承壁72的支承槽73面对着另一个支承壁72的支承槽73。各支承槽73的内底面73a与弦枕表面71大致齐平。各琴弦64均由两个相对的支承槽73接收,从而限制各琴弦64沿琴颈62侧向的运动。
[0005] 各琴弦64通过紧固件90固定而处于与弦枕68的表面71接触的状态。紧固件90包括按压件74和调节螺钉75。按压件74布置在弦枕表面71上。调节螺钉75将按压件74紧固到弦枕表面71上。各按压件74的中部均贯穿有通孔77。调节螺钉75插入穿过通孔77。插入穿过按压件74的通孔77的调节螺钉75与形成在弦枕表面71中的
螺纹孔76配合。当拧紧调节螺钉75时,按压件74使琴弦64压靠弦枕表面71,从而牢固地固定各琴弦
64。紧固件90防止电吉它走调,即使当该电吉它已被用摇杆技法或推弦技法弹奏多次时也是如此。紧固件90还防止各琴弦64在调音后改变位置。
[0006] 然而,当琴弦64被牢固地固定到弦枕68上时,
应力会集中在琴弦64与各按压件74的两端78a接触的点处。在这种情况下,琴弦64会有在这些接触点处断裂的倾向。因此,使各按压件74的端部78a的
曲率小于该按压件74其它部分的曲率。这在按压件74的端部78a和琴弦64之间形成了间隙79,从而使按压件74与弦枕表面71稍微间隔开。这一结构降低了各琴弦64上的应力集中。然而,各琴弦64与弦枕68之间的干涉会产生异常噪音。
[0007] 弦枕68起稳定地支承各琴弦64的作用。因此,优选的是弦枕68的远端如刀锋一样尖锐。然而,如果弦枕68以尖锐的边缘支承琴弦64,则该琴弦64的仅一个点被该边缘支承。结果,应力就会集中在琴弦64的该支承点上。这会使琴弦64在该支承点处易于断裂或在琴弦64内形成弯曲抑制(bending depression)。因此,优选的是弦枕68形成为使其弦枕表面71平滑地弯曲。更具体地,优选的是弦枕68形成为使得弦枕表面71例如沿圆弧延伸。具有平滑弯曲的弦枕表面71的弦枕68使琴弦64能够被支承在一个点处,并防止应力集中在该支承点上。然而,当弦枕表面71平滑弯曲时,各琴弦64在靠近与弦枕表面71接触的点的位置处接近该弦枕表面71,而在远离该接触点的位置处逐渐与该弦枕表面71间隔开。因此,当振动时,各琴弦64具有与弦枕表面71接触的倾向,因而产生异常噪音。
[0008] 现在,参照图10(A)至图10(C)对由弦枕68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进行描述。在
现有技术中,弦枕68的形状如图10(A)所示。该弦枕68使在各琴弦64和弦枕表面71之间形成的间隙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琴弦64和支承槽73的内底面73a之间的
角α基本为零。此外,当琴弦64静止时,琴弦64与弦枕表面71在弦枕68的端部处(如图10(A)中的符号▲所示)接触。如图10(A)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按压件74在固定点80处使琴弦64压靠弦枕表面71。然而,当琴弦64振动时,如图10(B)所示,琴弦64反复与支承槽73的内底面73a接触和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琴弦64会产生异常噪音。
[0009] 为解决该问题,琴弦64和支承槽73的内底面73a之间的角α可以改变成使其大于图10(C)中所示的预定值。在这种情况下,琴弦64在相对于弦枕68倾斜的状态下被支承。这将琴弦64和支承槽73的内底面73a之间的接触点保持在弦枕68的端部处。参照图7,角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琴桥67的高度、琴颈62连接到琴身61的角度、琴颈62的
变形量、安装弦枕68的表面的形状、以及用于固定弦枕68的方法。在确定角α的预定值时,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不仅在琴弦64静止时,而且也在琴弦64振动时,将各琴弦64和弦枕68之间的接触点保持在弦枕68的边缘部分处。
[0010] 然而,各琴弦64均由琴丝或通过以卷绕的方式将金属丝缠绕在用作
芯子的琴丝上而形成。由这种材料形成的琴弦64刚性很高且不可挠曲。因此,难以使琴弦64沿弦枕平面71延伸,且难以仅通过增加琴弦64和支承槽73的内底面73a之间的角α而使琴弦64在预
定位置处弯曲。结果,琴弦64离开弦枕表面71,并在各琴弦64和弦枕表面71之间形成间隙。这会由于各琴弦64与弦枕表面71之间的接触而产生异常噪音。因此,强烈要求紧固件90除了将各琴弦64固定在弦枕68上以外,还使异常噪音的产生最小化。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弦乐器弦枕以及一种弦乐器,它们可防止在弹奏该乐器时产生异常噪音。
[0012]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用于弦乐器的弦乐器弦枕,该弦乐器包括:琴身、从该琴身延伸的琴颈、位于该琴颈远端的琴头、以及多根琴弦。各琴弦均具有固定到所述琴身上的基端和固定到所述琴头上的远端。所述弦乐器弦枕确定了琴颈与各琴弦(在琴身和琴头之间的琴颈上方延伸)之间的接触点。所述弦乐器弦枕包括可布置在琴颈上的弦枕主体,用于支承各琴弦。布置在所述弦枕主体上的紧固件在预定的按压区域内使各琴弦压靠弦枕主体,并借助该弦枕主体保持各琴弦以限制琴弦的运动。一突起布置在所述弦枕主体上,并位于紧固件按压各琴弦的按压区域的外侧。所述突起朝着各琴弦突出。琴颈和各琴弦之间的接触点位于该突起的表面上。所述弦枕主体包括一干涉避免部分,该干涉避免部分限定在所述按压区域和突起之间,用于防止当琴弦振动时各琴弦和其它部分之间发生接触。
[0013]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用于产生音乐的弦乐器。该弦乐器包括:琴身、从该琴身延伸的琴颈、位于该琴颈远端的琴头、以及多根琴弦,各琴弦均具有固定到所述琴身上的基端和固定到所述琴头上的远端。弦乐器弦枕确定了琴颈与各琴弦(在琴身和琴头之间的琴颈上方延伸)之间的接触点。所述弦乐器弦枕包括布置在琴颈上的弦枕主体,用于支承各琴弦。布置在弦枕主体上的紧固件在预定区域内使各琴弦压靠弦枕主体,并借助该弦枕主体保持各琴弦以限制该琴弦的运动。一突起布置在弦枕主体上,并位于紧固件按压各琴弦的按压区域的外侧。所述突起朝着各琴弦突出。琴颈和各琴弦之间的接触点位于该突起的表面上。所述弦枕主体包括一干涉避免部分,该干涉避免部分限定在所述按压区域和突起之间,用于防止当琴弦振动时各琴弦和其它部分之间发生接触。
附图说明
[0014] 参照下面关于当前优选
实施例的说明以及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
[0015] 图1是表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弦枕的电吉它的立体图;
[0016] 图2是表示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弦枕的分解立体图;
[0017] 图3(A)是表示固定到弦枕上的琴弦静止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8] 图3(B)是表示固定到弦枕上的琴弦振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9] 图3(C)是表示固定到弦枕上的琴弦振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0] 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弦枕的剖视图;
[0021]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弦枕的分解立体图;
[0022] 图6是该第二实施例的弦枕的剖视图;
[0023]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弦乐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4]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弦枕的分解立体图;
[0025] 图9是现有技术的弦枕的剖视图;
[0026] 图10(A)是表示固定到现有技术的弦枕上的琴弦静止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7] 图10(B)是表示固定到现有技术的弦枕上的琴弦振动的状态的剖视图;以及[0028] 图10(C)是表示固定到现有技术的弦枕上的琴弦振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第一实施例)
[0030]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现在将就所述乐器的前侧、左侧及后侧(从吉它弹奏者的角度定义并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对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弦乐器的弦乐器弦枕进行描述。
[0031] 如图1所示,电吉它10包括琴身11、琴颈12以及六根琴弦14。震音
块11a布置在琴身11的前表面的大致中部。六个拉弦板13布置在震音块11a上。琴弦14的基端固定在拉弦板13上。琴颈12从琴身11向左侧延伸。具有六个弦轴16的琴头15安装在琴颈12的远端上。各琴弦14的远端缠绕并固定到相应的弦轴16上。各弦轴16均可转动以调节施加给相应琴弦14的张力。在第一实施例中,电吉它10包括惯用右手的弹奏者用的震音装置。
[0032] 六个琴桥17布置在琴身11的前表面上。指板12a布置在琴颈12的表面上。弦枕18固定到琴颈12的远端上,靠近指板12a的左端。弦枕18以及琴桥17一起支承琴弦14,使其处于与指板12a间隔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琴弦14在琴身11和琴头15之间的琴颈12之上伸展。
[0033] 此外,在琴身11的前表面上布置多个
拾音器19和一震音杆20。各拾音器19将相应琴弦14的振动转换成电
信号。震音杆20用于操作所述震音装置。各拾音器19位于相应琴弦14的附近。用于输出
电信号的
电子电路板(未示出)安装在琴身11上。从该
电子电路板输出的电信号被外接到该电子
电路板上的
放大器(未示出)放大。该放大的信号通过扬声器(未示出)作为音乐曲调输出。此外,震音杆20的操作使得布置在震音块11a上的拉弦板13移动,同时改变施加到琴弦14的张力。这使得吉它弹奏者可用摇杆技法弹奏吉它10。
[0034] 如图2所示,弦枕18包括弦枕主体18a及紧固件30。紧固件30将各琴弦14固定到弦枕主体18a上。弦枕主体18a由金属制成并为大致矩形。弦枕主体18a通过螺钉固定到琴颈12的远端。在第一实施例中,弦枕主体18a具有第一端部T1和第二端部T2。第一端部T1邻近琴头15。第二端部T2与第一端部T1相对并邻近指板12a的左端。弦枕主体18a具有弦枕表面21,该弦枕表面21倾斜且呈弓形,从而使其随着靠近第二端部T2(图2的右侧)而升高。此外,第二支承壁22b从弦枕表面21的第二端部T2向前延伸。第一支承壁22a从第一端部T1(图2的左侧)向前延伸。第一支承壁22a和第二支承壁22b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六个支承槽23。各支承槽23均为V形,从而使其随着靠近琴颈12的表面而变窄。第二支承壁22b的支承槽23和第一支承壁22a的支承槽23彼此面对。各琴弦14均由两个相对的支承槽23接收,从而限制各琴弦14沿琴颈12侧向的运动。
[0035] 紧固件30包括三个按压件24及三个调节螺钉25。这三个按压件24布置在弦枕表面21上。这三个调节螺钉25将按压件24紧固到弦枕表面21上。在弦枕表面21上形成有与调节螺钉25配合的三个
螺纹孔26。各按压件24的中部均贯穿延伸有用于接收调节螺钉25的通孔27。各调节螺钉25具有头部25a和杆部25b。杆部25b具有
内螺纹25c。杆部25b插入穿过通孔27,从而使调节螺钉25与弦枕表面21中的螺纹孔26配合。当琴弦
14被接收在支承槽23内时,拧紧调节螺钉25。结果,各按压件24使相应的两根琴弦14压靠弦枕表面21。因此,各琴弦14以保持在弦枕表面21和按压件24的底面28之间的状态被固定到弦枕18上。
[0036] 参照图2和图4,各按压件24的底面28沿弦枕18的弦枕表面21延伸。此外,按压件24的两个端部28a的曲率小于按压件24其它部分的曲率。因此,在按压件24的底面28和弦枕表面21之间的间隙随着靠近支承槽23而增大。因此,弦枕表面21除了与各按压件24的两个端部28a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即,弦枕表面21的大致中部),限定了按压区域21a,琴弦14在该处被按压件24按压。
[0037] 在弦枕主体18a的第二端部T2的角部处形成突起31。突起31朝着琴弦14突出。突起31在支承槽23的右侧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连接。突起31沿弦枕主体18a的纵向延伸。此外,突起31具有大致半圆形的截面。突起31的表面平滑弯曲。突起31具有顶面31a,该顶面靠近琴弦14,并位于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及弦枕表面21更靠近琴弦14的位置处。各琴弦14在与相应突起31的顶面31a接触的状态下被支承,从而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间隔开。在这种状态下,各琴弦14以这样的方式被支承,即,使得琴弦14在与相应琴桥17的接触点以及与弦枕18的突起31的接触点处被支承的同时能够振动。
[0038] 此外,各琴弦14在位于按压区域21a内的固定点32处,通过相应的按压件24被保持在固定的状态。固定点32限定在按压区域21a内,并位于最靠近第二端部T2的位置处。作为干涉避免部分的间隙33限定在琴弦14和按压件24的底面28之间,并位于比固定点32更靠近第二端部T2的位置处,即,位于按压区域21a外侧的位置处。此外,作为干涉避免部分的间隙33还限定在各琴弦14和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之间,并位于比固定点32更靠近第二端部T2的位置处。在弦枕主体18a中,间隙33形成在按压区域21a和突起31之间。当固定在按压区域21a内的各琴弦14振动时,间隙33起防止各琴弦14与相应按压件24的端部28a以及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发生接触的作用。
[0039] 接下来,将参照图3(A)至图3(C)对弦枕18的操作进行描述。
[0040] 吉它弹奏者首先借助弦轴16来调琴弦14。然后,弹奏者通过弹拨各琴弦14或通过操作震音杆20来弹奏电吉它10。当电吉它10正被弹奏时,固定件30将各琴弦14固定到弦枕18上。因此,即使当震音杆20的操作改变了施加给各琴弦14的张力时,各琴弦14相对于弦枕18的运动也会受到限制。这防止调音后的琴弦14走调。
[0041] 此外,如图3(A)所示,当各琴弦14静止时,琴弦14在这种状态下被支承,在该状态中其从下方由突起31抬起并与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间隔开。在这种状态下,琴弦14被位于突起31的顶面31a上的点(如图3(A)中的符号▲所示)支承。因此,形成在琴弦14和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之间的角α基本为零。在这种状态下,在琴弦14的、位于突起31的顶面31a和固定点32之间的部分上也施加有张力。因此,琴弦14的、在突起31的顶面31a和固定点32之间的部分不会松弛。因此,琴弦14不会与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接触。
[0042] 图3(B)表示固定到弦枕18上的琴弦14振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琴弦14在被突起31以从下方抬起的方式支承的同时振动。与当琴弦14处于如图3(A)所示的静止状态时的方式相同,支承琴弦14的点仍然是突起31的顶面31a上的点。换句话说,琴弦14被支承成与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间隔开。结果,琴弦14不会与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接触,从而不会产生异常噪音。
[0043] 图3(C)表示当角α大于图3(A)所示状态中的角时,固定到弦枕18上的琴弦14振动的状态。例如通过改变琴颈12的形状使角α增加。在这种状态下,琴弦14在被突起31以从下方抬起的方式支承的同时振动。与如图3(A)和图3(B)所示状态的方式相同,支承琴弦14的点仍然是突起31的顶面31a上的点。换句话说,琴弦14不会沿弦枕表面21延伸,从而以与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间隔开的状态被支承。结果,琴弦14不会与支承槽
23的内底面23a接触,从而不会产生异常噪音。
[0044] 如上所述,由于弦枕18,无论琴弦14之间的差异或各琴弦14的振动幅度如何,各琴弦14总是以被突起31的顶面31a上的点支承的状态振动。此外,突起31布置在弦枕18的第二端部T2上。因此,在突起31附近没有可与各振动的琴弦14接触并发生干涉的部分。此外,尽管在突起31的头部侧存在有弦枕18的、可与琴弦14接触的部分(例如,支承槽23和按压件24),但是琴弦14在被突起31支承的状态下振动。因此,琴弦14不会与支承槽23和按压件24接触。此外,突起31位于比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和弦枕表面21更靠近相应琴弦14的位置处,并且突起31从下方抬起琴弦14。这确保了琴弦14不会与突起31分开。结果,第一实施例的弦枕18保持调音后的琴弦14,并防止当琴弦14振动时产生异常噪音。
[0045] 第一实施例具有下述优点:
[0046] (1)当琴弦14振动时,弦枕18总是使各琴弦14保持与突起31的顶面31a接触。结果,防止各琴弦14的振动
波形被干扰,并防止各琴弦14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或与相应按压件24的端部28a接触。因此,当弹奏时,电吉它10不会产生异常噪音。因此,电吉它10具有很高的
质量,并且在弹奏时不会产生异常噪音。
[0047] (2)突起31的顶面31a位于比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更靠近相应琴弦14的位置处。因此,各琴弦14以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间隔开的状态被支承。这防止了当琴弦14振动时,各琴弦14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接触并产生异常噪音。
[0048] (3)间隙33限定在各琴弦14和相应按压件24的端部28a、以及各琴弦14和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之间。间隙33用于防止各琴弦14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接触,或与相应按压件24的端部28a接触,即使当琴弦14猛烈振动时也是如此。
[0049] (4)支承槽23防止琴弦14沿琴颈12的侧向运动。支承槽23布置在突起31的头部侧。这进一步确保了各琴弦14不会与相应的支承槽23接触。
[0050] (5)突起31的表面平滑弯曲。这减少了由突起31和各琴弦14之间的接触引起的摩擦阻力。因此,突起31不会在各琴弦14上形成弯曲抑制,且不会使各琴弦14断裂。
[0051] (6)弦枕表面21是弓形的。因此,与当弦枕18具有矩形截面或尖锐边缘相比,各琴弦14更缓和地弯曲。这使得在各琴弦14弯曲的部分处的应力集中最小。
[0052] (7)突起31位于弦枕主体18a的第二端部T2的角部上。因此,在第二端部T2附近没有与琴弦14接触的部分。这有效地防止了在第二端部T2附近产生异常噪音。
[0053] (8)各支承槽23是V形的并随着靠近内底面23a而变窄。此外,施加到各琴弦14上的张力朝着弦枕表面21推动琴弦14。因此,各琴弦14以稳定的状态振动,同时防止了琴弦14在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处的运动。此外,当更换琴弦14时,V形的支承槽23使得琴弦14易于拆卸。
[0054] (第二实施例)
[0055] 现在将参照图5和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为避免重复,用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部件,且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0056] 如图5和图6所示,弦枕18具有朝着琴桥17延伸的第三支承壁41。第三支承壁41形成在第二支承壁22b的端部上。第三支承壁41具有第二支承槽42,该第二支承槽42形成在与第二支承壁22b的支承槽23相对应的位置处。各第二支承槽42均为V形。形成各支承槽42的两个壁表面为锥形。因此,各第二支承槽42的内壁表面随着靠近弦枕18的第二端部T2而彼此远离。球形的突起31形成在各第二支承槽42的内底部上。此外,在按压区域21a和各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之间的弦枕表面21上形成有台阶部分43。台阶部分43用于使各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布置成更靠近琴颈12的表面。此外,在各琴弦14和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之间限定有间隙33,用作干涉避免部分。
[0057] 弦枕18的紧固件30将布置在相应成对的支承槽23和第二支承槽42中的各琴弦14固定到弦枕表面21上。在该固定状态下,各琴弦14被支承成与突起31的顶面31a接触,并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间隔开。弦枕18使各琴弦14能够总是在被位于突起
31的顶面31a上的点支承的状态下振动,而不管琴弦14之间的差异或各琴弦14的振动幅度如何。
[0058]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具有下述优点:
[0059] (1)除了第一支承壁22a和第二支承壁22b以外,弦枕18还包括第三支承壁41。第三支承壁41包括第二支承槽42,该第二支承槽42形成在与支承壁22a和22b的支承槽
23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各琴弦14被第一支承壁22a和第二支承壁22b的相应支承槽23以及第三支承壁41的相应支承槽42支承。这最佳地限制了当各琴弦14振动时,各琴弦14沿琴颈12侧向的运动。
[0060] (2)第二支承壁22b的支承槽23具有台阶部分43,其形成在内底面23a和按压区域21a之间。台阶部分43将内底面23a布置成靠近琴颈12的表面。此外,突起31从各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朝着各琴弦14大大突出。这进一步防止了各琴弦14与突起31分离,进而防止了各琴弦14与相应支承槽23的内底面23a接触。
[0061] (3)突起31形成在各第二支承槽42的内底面23a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承槽42和突起31布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不管第二支承槽42如何,都能防止各琴弦14与第二支承槽42接触而产生异常噪音。此外,当模制弦枕主体18a时,可易于沿弦枕主体
18a的垂直方向将弦枕主体18a从模具取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这方便了弦枕主体18a的制造。
[0062] (4)各第二支承槽42的内壁表面为锥形。这在允许琴弦14振动的同时限制了各琴弦14沿琴枕12侧向的运动。更具体地,当各琴弦14振动时,防止了各琴弦14与相应的第二支承槽42的锥形内表面接触。因此,不管形成在第二支承槽42中的突起31如何,都最佳地防止了各琴弦14与第二支承槽42接触。
[0063]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以许多其它的具体形式来实现本发明。尤其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以下列形式实现。
[0064]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电吉它10都包括震音装置。然而,可从电吉它10去除该震音装置。此外,尽管在以上实施例中,电吉它10具有六根琴弦14,然而电吉它10也可以具有任何数量的琴弦14。作为弦乐器的电吉它10可改为其它弦乐器,如声学吉它(acoustic guitar)、半声学吉它、电声学吉它或低音吉它。
[0065] 突起31的形状可改成具有三角形截面、正方形截面或者六边形截面。
[0066] 突起31可由一组不连续的突起形成。
[0067] 弦枕18可例如作为备用零件单独地配给。
[0068] 弦枕18可包括用于使各琴弦14压靠突起31的又一构件。这进一步防止各琴弦14与突起31分离。
[0069] 本示例和实施例都应被认为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且本发明不局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而是可在所附
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价物内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