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汽车轮胎 / 侧壁 / 箱形托盘侧壁

箱形托盘侧壁

阅读:20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箱形托盘侧壁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比以往美观、优异且清扫也容易,并且能够实现比以往轻量化和高强度化的箱形托盘 侧壁 。本发明的箱形托盘的箱形托盘侧壁呈在内部具有 密闭空间 的中空结构。由此,与实心结构的以往的箱形托盘侧壁相比,若为相同的重量,则截面二次 力 矩增大,强度比以往提高,若为相同强度,则比以往变轻。而且,对外侧主体板和内侧主体板进行加强的单元结构肋内置于箱形托盘侧壁而未向外部露出,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箱形托盘侧壁的外表面的凹凸,清扫变得容易且美观提高。,下面是箱形托盘侧壁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箱形托盘侧壁,其在托盘主体的上表面缘部组装多个,并与所述托盘主体一起构成上面敞开的箱形结构的箱形托盘,
所述箱形托盘侧壁具备:
外侧主体板及内侧主体板,它们构成在内部具有密闭空间的中空结构,且隔着该密闭空间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厚度方向上对置;
单元结构肋,其将所述外侧主体板与所述内侧主体板连结,并将所述密闭空间划分成多个单元;
固接层,其配置在将所述箱形托盘侧壁整体在厚度方向上两分割的位置,将构成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树脂彼此固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
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所述多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外缘部靠内侧的中央区域;
多个上缘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所述多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沿着上侧的外缘部的上缘区域,且比所述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
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所述多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外缘部靠内侧的中央区域;
多个侧缘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所述多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沿着左右两侧的外缘部的侧缘区域,且比所述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
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所述多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外缘部靠内侧的中央区域;
多个框状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所述多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整个外缘部的框状区域,且比所述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下表面槽,该下表面槽形成在所述箱形托盘侧壁的下表面,呈沿着所述固接层延伸的槽形状,在该槽形状的底面具有所述固接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加强突条,该加强突条形成在所述下表面槽的底面,从所述下表面槽的槽内侧面延伸至接近所述固接层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比所述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颜色与比所述固接层靠内侧的内侧部分的颜色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箱形托盘侧壁,其中,
在组装于共用的所述托盘主体的多个所述箱形托盘侧壁之间,比所述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颜色为相同颜色或同色系的颜色,或者比所述固接层靠内侧的内侧部分的颜色为相同颜色或同色系的颜色。

说明书全文

箱形托盘侧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托盘主体组装而构成箱形托盘的箱形托盘侧壁。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这种箱形托盘侧壁为在主板部的外表面整体具备加强肋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27170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上述的以往的箱形托盘侧壁由于加强肋而外表面形状变得烦杂,存在有损美观且难以清扫的问题。而且,箱形托盘一直以来在相同强度下追求更轻,在相同重量下追求高强度。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以往美观、优异且清扫也容易,并且能够实现比以往轻量化和高强度化的箱形托盘侧壁。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做成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箱形托盘侧壁在托盘主体的上表面缘部组装多个,并与托盘主体一起构成上面敞开的箱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外侧主体板及内侧主体板,它们构成在内部具有密闭空间的中空结构,且隔着该密闭空间在箱形托盘侧壁的厚度方向上对置;单元结构肋,其将外侧主体板与内侧主体板连结,并将密闭空间划分成多个单元;固接层,其配置在将箱形托盘侧壁整体在厚度方向上两分割的位置,将构成箱形托盘侧壁的树脂彼此固接在一起。
[0011] 技术方案2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多个单元,配置在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外缘部靠内侧的中央区域;多个上缘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多个单元,配置在箱形托盘侧壁的沿着上侧的外缘部的上缘区域,且比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
[0012] 技术方案3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多个单元,配置在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外缘部靠内侧的中央区域;多个侧缘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多个单元,配置在箱形托盘侧壁的沿着左右两侧的外缘部的侧缘区域,且比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
[0013] 技术方案4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多个单元,配置在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外缘部靠内侧的中央区域;多个框状区域单元,它们包含于多个单元,配置在箱形托盘侧壁的整个外缘部的框状区域,且比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
[0014] 技术方案5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方案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下表面槽,该下表面槽形成在箱形托盘侧壁的下表面,呈沿着固接层延伸的槽形状,在该槽形状的底面具有固接层。
[0015] 技术方案6的发明以技术方案5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箱形托盘侧壁具备加强突条,该加强突条形成在下表面槽的底面,从下表面槽的槽内侧面延伸至接近固接层的位置。
[0016] 技术方案7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方案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比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颜色与比固接层靠内侧的内侧部分的颜色不同。
[0017] 技术方案8的发明以技术方案7记载的箱形托盘侧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组装于共用的托盘主体的多个箱形托盘侧壁之间,比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颜色为相同颜色或同色系的颜色,或者比固接层靠内侧的内侧部分的颜色为相同颜色或同色系的颜色。
[0018] 发明效果
[0019] [技术方案1的发明]
[0020] 技术方案1的箱形托盘侧壁具备构成中空结构而相互对置的外侧主体板和内侧主体板,因此,与实心结构的以往的箱形托盘侧壁相比,若为相同的重量,则截面二次矩增大,强度提高,若为相同强度,则比以往变轻。而且,本发明的箱形托盘侧壁的内部成为密闭空间,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浸而使箱形托盘侧壁变重的情况。此外,利用将该密闭空间划分成多个单元的单元结构肋对外侧主体板和内侧主体板这双方进行加强,因此,在这一点上与以往相比,也能够实现高强度化及轻量化。而且,对外侧主体板和内侧主体板进行加强的单元结构肋内置于箱形托盘侧壁而未向外部露出,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箱形托盘侧壁的外表面的凹凸,清扫变得容易且美观提高。
[002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箱形托盘侧壁在将箱形托盘侧壁整体在厚度方向上两分割的位置具备树脂彼此的固接层,因此,将构成箱形托盘侧壁的比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树脂成形品和构成内侧部分的树脂成形品预先分开地进行注塑成形,通过将上述树脂成形品彼此接合并固接在一起能够制造箱形托盘侧壁。其固接方法可以任意,作为固接方法的一例,可列举出振动熔敷、加热熔敷或基于粘结剂的固接。
[0022] [技术方案2的发明]
[0023] 在向堆叠的多个箱形托盘中的上侧的箱形托盘插入叉式升降机的叉时,由于出错而可能会发生叉与下侧的箱形托盘的箱形托盘侧壁的上缘区域抵碰的情况。相对于此,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箱形托盘侧壁的配置在上缘区域的多个上缘区域单元比配置在中央区域的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而得到强化,因此能防止由叉的抵碰引起的箱形托盘侧壁的破损、变形。而且,与在箱形托盘侧壁整体上将单元细分而进行强化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箱形托盘侧壁的重量增加。
[0024] [技术方案3的发明]
[0025] 在将箱形托盘侧壁放倒而载置于托盘主体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将叉式升降机的叉插入托盘主体时,由于出错而可能会发生叉与箱形托盘侧壁的侧缘区域抵碰的情况。相对于此,在技术方案3的状态下,箱形托盘侧壁的配置在侧缘区域的多个侧缘区域单元比配置在中央区域的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而得到强化,因此能防止由叉的抵碰引起的箱形托盘侧壁的破损、变形。而且,与在箱形托盘侧壁整体上将单元细分而进行强化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箱形托盘侧壁的重量增加。
[0026] [技术方案4的发明]
[0027] 在技术方案4的结构中,容易承受比较大的负载的箱形托盘侧壁的外缘部的配置在框状区域的多个框状区域单元比配置在中央区域的多个中央区域单元划分得细而得到强化,因此能防止由叉的抵碰引起的箱形托盘侧壁的破损、变形。而且,与在箱形托盘侧壁整体上将单元细分而进行强化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箱形托盘侧壁的重量增加。
[0028] [技术方案5的发明]
[0029] 在箱形托盘侧壁的固接层的露出部分,多余树脂、多余粘结剂固化而形成突条。相对于此,在技术方案5的箱形托盘侧壁中,在下表面设置下表面槽,且在该下表面槽的底面配置固接层,因此,多余树脂、多余粘结剂的突条收纳在下表面槽内,被保护而避免与托盘主体、底面等的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向多余树脂、多余粘结剂的突条的负载引起的应力集中而固接层产生龟裂的情况。
[0030] [技术方案6的发明]
[0031] 在技术方案6的箱形托盘侧壁中,加强突条从下表面槽的槽内侧面延伸至接近固接层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托盘主体的上表面部进入到下表面槽内而与多余树脂、多余粘结剂的突条发生抵接的情况。
[0032] [技术方案7的发明]
[0033] 在技术方案7的箱形托盘侧壁中,比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颜色与比固接层靠内侧的内侧部分的颜色不同,因此,基于颜色能够容易地判别箱形托盘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从而相对于箱形托盘的托盘主体的组装作业的效率提高。
[0034] [技术方案8的发明]
[0035] 在技术方案8的结构中,在组装于共用的托盘主体的多个箱形托盘侧壁之间,比固接层靠外侧的外侧部分的颜色为相同颜色或同色系的颜色,或者比固接层靠内侧的内侧部分的颜色为相同颜色或同色系的颜色,因此,以使箱形托盘彼此之间颜色一致的方式,能够高效率地将多个箱形托盘组装于托盘主体。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箱形托盘的立体图。
[0037] 图2是将一方的第二托盘侧壁拆卸后的状态的箱形托盘的立体图。
[0038] 图3是第一托盘侧壁的立体图。
[0039] 图4是第一托盘侧壁的下端部和转动支承部的立体图。
[0040] 图5是将第一托盘侧壁的下端部组装于转动支承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1] 图6是使第二托盘侧壁在插入支承部上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2] 图7是使第二托盘侧壁抵碰插入支承部的上表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3] 图8是将向上卡合钩与向下卡合钩卡合后的状态的箱形托盘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44] 图9A是配置在滑动件收容部的一端侧的结合滑动件的立体图。
[0045] 图9B是配置在滑动件收容部的另一端侧的结合滑动件的立体图。
[0046] 图10A是结合滑动件的表侧的立体图。
[0047] 图10B是结合滑动件的背侧的立体图。
[0048] 图11A是配置在滑动件收容部的一端侧的结合滑动件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49] 图11B是配置在滑动件收容部的另一端侧的结合滑动件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50] 图12是第二托盘侧壁的外表面侧的立体图。
[0051] 图13是第二托盘侧壁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0052] 图14是第二托盘侧壁和插入支承部的立体图。
[0053] 图15是第二托盘侧壁和插入支承部的立体图。
[0054] 图16是第二托盘侧壁的一侧部的立体图。
[0055] 图17是第一托盘侧壁的外侧结构板和内侧结构板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0056] 图18是第一托盘侧壁的外侧结构板和内侧结构板的外表面侧的立体图。
[0057] 图19是第一托盘侧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58] 图20是第一托盘侧壁的外侧结构板和内侧结构板的下端部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0059] 图21A是纵向定位部和定位嵌合突部的立体图。
[0060] 图21B是横向定位部和定位嵌合突部的立体图。
[0061] 图22是第一托盘侧壁的外侧结构板和内侧结构板的上端角部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0062] 图23是第一托盘侧壁中的多余树脂突条的剖视图。
[0063] 图24A是第二托盘侧壁的外侧结构板的外表面侧立体图。
[0064] 图24B是第二托盘侧壁的外侧结构板的内表面侧立体图。
[0065] 图25A是第二托盘侧壁的内侧结构板的外表面侧立体图。
[0066] 图25B是第二托盘侧壁的内侧结构板的内表面侧立体图。
[0067] 图26A是第三插入突部的下端部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68] 图26B是第一插入突部的下端部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69] 图27A是第二托盘侧壁的下端角部的立体图。
[0070] 图27B是第一托盘侧壁的下端角部的立体图。
[0071] 图28是折叠状态的箱形托盘的立体图。
[0072] 图29是将箱形托盘堆积的状态的立体图。
[0073] 图30是将第一托盘侧壁折叠的状态的箱形托盘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以下,基于图1~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箱形托盘10在托盘主体11上组装一对第一托盘侧壁20、20和一对第二托盘侧壁40、40而成。托盘主体11呈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在纵横两方向上各具备一对贯通状态的用于供叉式升降机的叉插入的叉插入孔12。
[0075] 托盘主体11的下表面的外缘部呈台阶状地向上方错开而成为堆叠抵接部13。而且,在堆积抵接部13的各角部,在夹着所述各角部的顶点的两个位置突出形成有一对梯形形状的下表面定位突部14、14。
[0076] 如图2所示,从托盘主体11的上表面的外缘部突出有侧壁支承部15。配置于侧壁支承部15中的一对对置边的一对转动支承部15A、15A比托盘主体11的上表面高出一个第一托盘侧壁20的厚度量,位于其余的一对对置边的一对插入支承部15B、15B比转动支承部15A高出一个第一托盘侧壁20与一个第二托盘侧壁40重叠的厚度量。并且,一对第一托盘侧壁20、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一对转动支承部15A、15A,并且一对第二托盘侧壁40、
40以不能转动的方式组装于一对插入支承部15B、15B。
[0077]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相当于本发明的“箱形托盘侧壁”,均呈中空结构。以下,首先,对于第一托盘侧壁20,详细说明除了内部结构以外的详细结构,接着,对于第二托盘侧壁40,详细说明除了内部结构以外的详细结构,然后,详细说明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部结构。
[0078]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表面”不是指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与中空结构的内部的面相对的外部的面,而是指比箱形托盘10中的第一托盘侧壁20、第二托盘侧壁40所围成的货物收容空间靠外侧的面。而且,“第一托盘侧壁20的内表面”不是指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中空结构的内部的面,而是指与箱形托盘10中的第一托盘侧壁20、第二托盘侧壁40所围成的货物收容空间面对的内侧的面。关于第二托盘侧壁40也同样。
[0079] 如图3所示,第一托盘侧壁20整体成为横长的长方形,在下表面具备多个铰链突部21。这些多个铰链突部21在从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突出基部21A的前端具备转动轴部21B。如图4所示,突出基部21A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的长度方向上较宽,转动轴部21B的两端部从该突出基部21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向两侧方突出。
[0080] 需要说明的是,转动轴部21B在上下方向上扁平,转动轴部21B的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厚度方向上朝向外侧的面弯曲,其相反面和上下的两面成为平坦面。
[0081] 相对于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多个铰链突部21,在托盘主体11的转动支承部15A凹陷形成有多个转动支承凹部16。转动支承凹部16在转动支承部15A的上表面和内侧面开口。转动支承凹部16的上表面开口16A呈与铰链突部2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大小,转动支承凹部16的侧面开口16B呈与铰链突部21的突出基部21A大致相同宽度。而且,在转动支承凹部16内的侧面的上端部,在转动支承凹部16的侧面开口16B的两侧设有防脱突起16T、16T(在图4中,仅示出一方的防脱突起16T)。
[0082] 如图5所示,第一托盘侧壁20在水平放倒的状态下,转动轴部21B插入到防脱突起16T、16T和与它们对置的转动支承凹部16的内侧面之间。并且,以转动轴部21B为支点使第一托盘侧壁20向上方转动而在转动支承部15A上立起时(参照图2),转动轴部21B向防脱突起16T的下方潜入(参照图7),铰链突部21成为相对于转动支承凹部16被防脱的状态。如此,第一托盘侧壁2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转动支承部15A连结。
[0083] 如图3所示,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上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设有中央突部22。如图4所示,中央突部22呈从上述的铰链突部21去掉转动轴部21B后的形状。而且,相对于该中央突部22,在托盘主体11的转动支承部15A形成有中央凹部16C。中央凹部16C在转动支承部15A的上表面和内侧面以与中央突部22相同的宽度开口。并且,中央突部22收容在中央凹部16C内,用于限制第一托盘侧壁20的横向的移动。
[0084] 如图4所示,在转动支承部15A的两端部上方,从插入支承部15B突出有转动限制突壁16D(在图4中,仅示出一方的转动限制突壁16D)。而且,转动限制突壁16D的下端部向插入支承部15B侧呈台阶状凹陷而成为卡定凹部16E。并且,在第一托盘侧壁20为立起姿态时,如图6所示,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两侧缘部的下部与转动限制突壁16D抵接而限制第一托盘侧壁20向外侧的倾动。
[0085] 如图3所示,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表面,在上缘部中央凹陷形成有把手部23。把手部23呈横长的长方形,成为在其下端开口缘具备突片23T的形状。该突片23T与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表面位于同一面内而向把手部23的开口内侧突出。
[0086] 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表面中的把手部23的两侧设有使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表面稍微凹陷而成的外表面凹陷部24、24。外表面凹陷部24呈四边形,形成在下述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从第一托盘侧壁20的靠上位置到靠下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从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中央到靠侧部位置。
[0087] 在第一托盘侧壁20上,使外表面的两侧缘部以恒定宽度凹陷而形成有侧边台阶凹部25、25。在各侧边台阶凹部25内的下端部设有第一侧面突部26A,在其上方设有第二侧面突部26B。第一侧面突部26A成为在与侧边台阶凹部25的台阶面25A和里面25B一体的长方体的上侧角部具备锥面的结构。而且,第二侧面突部26B成为与侧边台阶凹部25的台阶面25A和里面25B一体的长方体形状。并且,在第一托盘侧壁20呈立起姿态时,如图6所示,成为第一侧面突部26A通过锥面与转动限制突壁16D的下部滑动接触而嵌合卡合于卡定凹部16E、且第一侧面突部26A和第二侧面突部26B在上下方向上夹持转动限制突壁16D的状态,从而限制第一托盘侧壁20相对于托盘主体11的上下移动。
[0088] 如图6所示,在侧边台阶凹部25的比第二侧面突部26B靠上方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向上卡合钩26C。各向上卡合钩26C与侧边台阶凹部25的台阶面25A和里面25B一体地连续,呈从台阶面25A向侧方突出、其前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形状。而且,仅在最下端的向上卡合钩26C形成有引导锥面26T。引导锥面26T通过将向上卡合钩26C的上端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例如,45度)地切割而成,以随着朝向下方而从台阶面25A分离的方式倾斜。
[0089] 最上部的向上卡合钩26C配置在侧边台阶凹部25的上端部,该最上部的向上卡合钩26C与从上方起第二个的向上卡合钩26C之间的间隔比其他的相邻的向上卡合钩26C彼此间的间隔宽。并且,在最上部与紧挨着的向上卡合钩26C、26C之间的台阶面25A上具备台阶面开口28A,结合滑动件27的前端从该台阶面开口28A露出没入。
[0090]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第一托盘侧壁20上部的靠两角部位置凹陷形成有滑动件收容部28。如图9A所示,各滑动件收容部28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表面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外表面开口28B,并且具备连通至侧边台阶凹部25的台阶面25A的引导孔28D,该引导孔28D的端部在台阶面25A上敞开而成为台阶面开口28A。而且,从外表面开口28B的上下的开口缘向内侧突出有滑动卡定片28C(在图9A中,仅示出一方的滑动卡定片28C)。而且,如图9B所示,在滑动件收容部28的里面28E具备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引导突条28F。
[0091] 如图10A所示,结合滑动件27具备利用方筒壁27D包围纵长的矩形板27C周围的结构的箱形操作部27A。并且,如图9B所示,在使箱形操作部27A的矩形板27C与滑动件收容部28的里面28E对置的状态下,将结合滑动件27收容于滑动件收容部28。
[0092] 另外,如图10A所示,从箱形操作部27A的上下的两侧面突出有滑动卡定突片27E、27E,如图22所示,上述滑动卡定突片27E、27E与滑动件收容部28的滑动卡定片28C、28C的背面卡合。由此,防止结合滑动件27从滑动件收容部28内脱落。而且,滑动卡定突片27E、
27E的前端与滑动件收容部28的上下的内侧面对接,由此,结合滑动件27以在滑动件收容部28内不能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0093] 如图10B所示,在箱形操作部27A的一端部形成有与滑动件收容部28的引导突条28F(参照图9B)卡合的卡合槽27M。并且,如与图11A和图11B比较所示,在箱形操作部
27A与滑动件收容部28的外表面开口28B的横向宽度的差量的范围内,结合滑动件27相对于第一托盘侧壁20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0094] 从箱形操作部27A的一侧面朝向滑动件收容部28的引导孔28D突出有突入片27B。并且,当结合滑动件27配置在可动范围的一端的解除位置时,如图11A所示,突入片
27B收纳在引导孔28D内而不从台阶面开口28A突出,当结合滑动件27配置在可动范围的另一端的侧壁连结位置时,如图11B所示,突入片27B的前端从台阶面开口28A向外侧突出。而且,如图10A所示,在卡合突片27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形的狭缝27G,该狭缝27G的内侧成为弹性卡定片27H。而且,从弹性卡定片27H的前端外表面突出有卡定突起
27J。相对于此,如图11A所示,在引导孔28D的内表面形成有卡定台阶部28G,当结合滑动件27配置在侧壁连结位置时,如图11B所示,弹性卡定片27H的卡定突起27J卡定于卡定台阶部28G。
[0095] 接下来,对于第二托盘侧壁40,详细说明除了内部结构以外的详细结构。如图12所示,第二托盘侧壁40整体成为横长的长方形,在下表面具备第一~第四插入突部41、42、43、44。第一插入突部41配置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表面上的长度方向的靠两端部位置,第二插入突部42配置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而且,第三插入突部43配置在各第一插入突部41和第二插入突部42的各中间位置,第四插入突部44分别配置在相邻的第一与第三插入突部41、43之间、相邻的第二与第三插入突部42、43之间。
[0096] 如图14所示,第一插入突部41在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成为从朝向下方宽度变窄的梯形形状的基部41A的下表面突出有突部41B的形状。另外,第二插入突部42成为横长的长方形。另外,第三插入突部43成为从横长长方形的基部43A的下端两侧面突出有卡定突部43B、43B的形状。另外,第四插入突部44成为横长的梯形形状。此外,如图15所示,第四插入突部44配置于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厚度方向上靠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侧的位置。
[0097] 对应于所述第二托盘侧壁40的第一~第四插入突部41、42、43、44,在托盘主体11的插入支承部15B设有第一~第四收容凹部17A、17B、17C、17D。这些第一~第四收容凹部17A、17B、17C、17D相对于插入支承部15B的上表面及内侧面这两个面凹陷。而且,与第三插入突部43对应的第三收容凹部17C的、位于插入支承部15B的内侧面上的侧面开口17F比位于插入支承部15B的上表面上的上表面开口17E的宽度窄,仅第三插入突部43的基部
43A能够通过侧面开口17F。
[0098] 并且,如图30所示,能使第二托盘侧壁40在插入支承部15B上立起,能将第一~第四插入突部41、42、43、44插入第一~第四收容凹部17A、17B、17C、17D。由此,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端部保持为不能水平移动。另外,如图14所示,在将第二托盘侧壁40从托盘主体11拆卸且以水平姿态载置于托盘主体11上时,将第三插入突部43的卡定突部43B从第三收容凹部17C的上表面开口17E插入内部,并将第三插入突部43的基部43A配置在第三收容凹部17C的侧面开口17F内,由此将第二托盘侧壁40保持为不能水平移动。此时,第一、第二、第四插入突部41、42、44成为通过插入支承部15B的内侧面侧的开口而收容在第一、第二、第四收容凹部17A、17B、17D内的状态。
[0099] 如图1所示,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的下端部中央凹陷形成有外表面下端把手部46。外表面下端把手部46呈与上述的第一托盘侧壁20的把手部23相同的形状,在下端开口缘具备突片46T。另外,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的上缘部,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凹陷形成有呈横长的长方形的一对外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5、45,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表面的上缘部,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凹陷形成有呈横长的长方形的一对内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8、48。上述外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5、45和内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8、48呈相同形状,相互配置在成为表背的位置。
[0100] 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上的外表面下端把手部46的两侧设有使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稍微凹陷而成的外表面凹陷部47、47。外表面凹陷部47呈四边形,形成在下述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从第二托盘侧壁40的靠下端位置到中央靠上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从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中央到靠侧部位置。
[0101] 如图13所示,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成为稍微凹陷的中央凹陷部40A。中央凹陷部40A成为在凹陷底面40B的两侧具备平缓地倾斜的缓斜面40C、40C的形状,该凹陷底面40B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上下方向整体上以恒定宽度延伸。
[0102] 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两侧缘部的下端部形成有台阶部40D、40D,这些台阶部40D、40D的上侧部分成为比台阶部40D的下侧部分向侧方突出的侧缘连结基部50、50。另外,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表面的各侧缘连结基部50的外侧缘部分别垂直地突出有侧罩壁51。
并且,沿着侧罩壁51与侧缘连结基部50的内侧角部并列设置有多个向下卡合钩53。这些向下卡合钩53与侧缘连结基部50和侧罩壁51一体地连续,向与侧缘连结基部50的侧罩壁51相同的方向突出,其前端部成为向下方弯曲的钩形状。并且,如图8所示,各向下卡合钩53与各向上卡合钩26C相互卡合,由此,将第一托盘侧壁20与第二托盘侧壁40的侧缘部彼此连结。
[0103] 如图16所示,在侧缘连结基部50的下端部设有向与侧罩壁51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侧部下端壁52,利用该侧部下端壁52将侧缘连结基部50与侧罩壁51的下端部彼此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在第一托盘侧壁20和第二托盘侧壁40以立起状态组装在托盘主体11上时,侧部下端壁52载置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第二侧面突部26B上。
[0104] 如图16所示,在第二托盘侧壁40上,在从上方起第二个向下卡合钩53的上侧一体地设有卡合箱部54B,该卡合箱部54B的内侧成为朝向第一托盘侧壁20敞开的卡合凹部54。并且,第一托盘侧壁20的结合滑动件27的卡合突片27B(参照图9B)进入卡合凹部
54,限制第二托盘侧壁40相对于第一托盘侧壁20的向上方的移动。
[0105] 如图16所示,在侧罩壁51的外表面形成有与卡合凹部54内连通的窥孔55。另外,结合滑动件27成为与第二托盘侧壁40不同的颜色。并且,通过该窥孔55,能够目视确认卡合突片27B是否卡合在卡合凹部54内。
[0106] 如图1所示,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上表面两端部凹陷形成有上表面定位凹部49、49。与之同样地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上表面两端部也凹陷形成有上表面定位凹部29、29。
并且,如图29所示,在使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立起的状态的箱形托盘10上堆积另一箱形托盘10时,上侧的箱形托盘10的下表面定位突部14嵌入上表面定位凹部
29、49。
[0107] 接着,对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如上述那样均相当于本发明的“箱形托盘侧壁”,呈中空结构。为了形成为该中空结构,第一托盘侧壁20将图17及图18所示的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固接而成,第二托盘侧壁40将图24A及图24B所示的外侧结构板61与图25A及图25B所示的内侧结构板65固接而成。
[0108]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第一托盘侧壁20具备隔着密闭空间20P对置的外侧主体板32和内侧主体板36。而且,在外侧主体板32与内侧主体板36之间,沿着将第一托盘侧壁20整体在厚度方向上两分割的面设有树脂的固接层20K。该固接层20K配置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厚度方向上的靠内侧主体板36的位置。并且,第一托盘侧壁20的比固接层20K靠外侧主体板32侧成为外侧结构板31,第一托盘侧壁20的比固接层20K靠内侧主体板36侧成为内侧结构板35。
[0109] 如图17所示,外侧结构板31成为在外侧主体板32的与内侧主体板36对置的对置面整体上遍布单元结构肋33的结构。而且,内侧结构板35成为在内侧主体板36的与外侧结构板31对置的对置面上遍布单元结构肋37的结构。
[0110] 外侧结构板31的单元结构肋33呈格子状,沿着外侧结构板31的外缘的框状区域中的框状区域单元33S1的格子的孔眼比框状区域的内侧的中央区域中的中央区域单元33S5的格子的孔眼细。详细而言,单元结构肋33包括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横向的大致整体上延伸的多个长条横肋33X和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纵向的大致整体上延伸的多个长条纵肋33Y。并且,长条横肋33X中的例如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上缘区域中的两个上缘长条横肋
33X1、33X1(参照图21B)的间隔和下缘区域中的两个下缘长条横肋33X2、33X2(参照图20)的间隔比设置在所述上缘区域与下缘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的中央长条横肋33X3、33X3(参照图17)的间隔窄。
[0111] 另外,长条纵肋33Y中的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两侧的侧缘区域中的例如三个以上的多个侧缘长条纵肋33Y1(参照图21A)的间隔比设置在上述侧缘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的中央长条纵肋33Y3、33Y3的间隔窄。
[0112] 而且,在上缘长条横肋33X1、33X1之间及下缘长条横肋33X2、33X2之间中的由多个中央长条纵肋33Y3分隔的各方格内,多个缘部强化纵肋33Y4与中央长条纵肋33Y3平行地设置,构成多个上缘区域单元33S2及下缘区域单元33S3。而且,在侧缘长条横肋33Y1、33Y1之间中的由多个中央长条横肋33X3分隔的各方格内,多个缘部强化横肋33X4与中央长条横肋33X3平行地设置,构成多个侧缘区域单元33S4。并且,由所述上缘区域单元
33S2、下缘区域单元33S3及两侧区域33S4、33S4构成框状区域单元33S1,所述框状区域单元33S1的格子的孔眼比由中央区域的中央长条横肋33X3和中央长条纵肋33Y3划分的中央区域单元33S5的格子的孔眼细。
[0113] 如图17所示,内侧结构板35的单元结构肋37也与外侧结构板31的单元结构肋33同样地呈格子状,沿着内侧结构板35的外缘的框状区域中的框状单元37S1的格子的孔眼比中央区域的中央区域单元37S5的格子的孔眼细。并且,外侧结构板31的单元结构肋
33与内侧结构板35的单元结构肋37的前端部彼此固接,通过这些单元结构肋33、37将外侧主体板32与内侧主体板36连结,并且第一托盘侧壁20内的密闭空间20P由单元结构肋
33、37划分成多个单元(小室)20S(参照图19)。
[0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例如通过加热熔敷而固接。在该加热熔敷中,在使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接合的状态下,将外侧结构板31及内侧结构板35配置于未图示的一对对置夹具之间。并且,利用一对对置夹具来夹持外侧结构板31及内侧结构板35,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分开固定于各对置夹具,通过使所述对置夹具彼此分离,而将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分开。在此状态下,在上述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之间配置加热后的板。接着,将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的接合面向加热后的铁板按压而使其熔化,然后,在使铁板退避之后,使一对对置夹具接近,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相互按压而固接在一起。
[0115]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托盘侧壁20上,为了在向上述的一对对置夹具固定之前将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相互定位并接合,如图17所示,在外侧结构板31上设有横向定位部71和纵向定位部72,在内侧结构板35上设有定位嵌合突部73。
[0116] 具体而言,横向定位部71用于将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在横向上相互定位并固接在一起,配置在外侧主体板32上的例如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靠上端位置和靠下端位置这两个部位。另一方面,纵向定位部72用于将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在纵向上相互定位并固接在一起,配置在外侧主体板32上的例如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两个位置。并且,定位嵌合突部73配置在内侧主体板36上的与各横向定位部71及各纵向定位部72对置的对置位置。
[0117] 图21A及图21B示出将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固接之前的状态下的横向定位部71、纵向定位部72及定位嵌合突部73。如图21A所示,纵向定位部72成为利用加强用三角肋72B、72B对于在外侧结构板31的纵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片72A、72A从它们的对置面的背侧进行加强的结构。而且,如图21B所示,横向定位部71呈使纵向定位部72旋转了90度的形状,成为利用加强用三角肋71B、71B对于在外侧结构板31的横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片71A、71A进行加强的结构。相对于此,定位嵌合突部73呈截面“+”形,成为厚度方向朝向内侧结构板35的纵向的第一突入片73A与厚度方向朝向横向的第二突入片73B相互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交叉的结构。而且,第一和第二突入片73A、73B的前端两角部被倒角
[0118] 在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固接之前的状态下,上述的横向定位部71及纵向定位部72比单元结构肋33高,定位嵌合突部73比单元结构肋37高。并且,在使向上述的一对对置夹具固定之前的外侧结构板31及内侧结构板35相互接合时,定位嵌合突部73嵌合在纵向定位部72的对置片72A、72A之间而将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在纵向上定位,并且定位嵌合突部73嵌合在横向定位部71的对置片71A、71A之间而将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在横向上定位。并且,在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固定于一对对置夹具之后,横向定位部71、纵向定位部72及定位嵌合突部73被按压于加热熔敷用的铁板而前端熔化,从而降低至与单元结构肋33或单元结构肋37同等的高度。
[0119] 需要说明的是,若在加热熔敷用的铁板上设置与横向定位部71、纵向定位部72及定位嵌合突部73对应的避让孔,则能够以前端未熔化的状态将横向定位部71、纵向定位部72及定位嵌合突部73保留在第一托盘侧壁20内。
[0120] 如图17所示,在外侧结构板31上的外侧主体板32的中央区域形成有成为所述的把手部23(参照图3)的开口的横长的长方形的贯通孔,从该贯通孔的缘部突出有方筒23B。另一方面,在内侧主体板36的中央区域设有与方筒23B对应的横长长方形的环状肋23C。
并且,环状肋23C固接于方筒23B的前端而构成把手部23(参照图3)的内侧壁。而且,在外侧结构板31的靠上端两角部位置贯通形成有所述的滑动件收容部28(参照图3)的大致正方形的外表面开口28B,如图22所示,从该外表面开口28B的缘部突出有框壁28V。另一方面,在内侧主体板36上设有与框壁28V对应的框状肋28W。并且,框状肋28W固接于框壁
28V的前端而构成滑动件收容部28(参照图9B)的内侧壁。
[0121] 如图19所示,所述的中央突部22被固接层20K在靠内侧主体板36的位置两分割。而且,在所述的铰链突部21中,突出基部21A被固接层20K在靠内侧主体板36的位置两分割,转动轴部21B未被两分割而形成在外侧结构板31侧。并且,所述铰链突部21及中央突部22的比固接层20K靠内侧主体板36侧由从内侧结构板35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多个下端突片39构成。另一方面,突出基部21A的比固接层20K靠外侧主体板32侧由向外侧结构板31的下表面突出的下端34A构成,中央突部22的比固接层20K靠外侧主体板32侧由向外侧结构板31的下表面突出的下端块34B构成。
[0122] 如图20所示,在各下端突片39上,在比前端及侧端向内侧错开的位置配置有单元结构肋37的一部分即铰链加强肋37A。而且,在内侧结构板35的下端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下缘长条横肋37X2比内侧主体板36的下端稍向上方错开地配置。并且,内侧结构板35的向比铰链加强肋37A及下缘长条横肋37X2靠外侧突出的部分成为用于形成后述的下表面槽20M1、20M2的下端抵接突部35T。
[0123] 另外,在从外侧结构板31的厚度方向观察时,铰链突部21用的下端块34A成为与内侧结构板35的铰链加强肋37A相同的形状,转动轴部21B的下端面位于比该下端块34A的下端面靠下方的位置而形成台阶部。而且,如图19所示,中央突部22用的下端块34B呈将从铰链突部21用的下端块34A的两侧面突出的转动轴部21B的两端部切除后的形状,且在下端具有台阶部。而且,在外侧结构板31的下表面,从与固接层20K分离的缘部突出有下端抵接突部31T,多个加强突条31S从该下端抵接突部31T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延伸至固接层20K的附近位置。
[0124] 利用上述的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的下端部结构,如图19所示,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铰链突部21及中央突部22的下端面形成有宽度比较窄的下表面槽20M1,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整体的下端抵接突部31T、35T之间形成有宽度比较宽的下表面槽20M2。并且,在所述下表面槽20M1、20M2的底面配置有固接层20K。而且,在铰链突部21和中央突部22的两侧面上,成为下端抵接突部35T从固接层20K的附近突出的状态。
[0125] 在此,在将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加热熔敷时,在外侧结构板31及内侧结构板35处熔化的树脂成为沿着固接层20K的外缘的多余树脂突条20J(参照图23)而从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上下表面及两侧面向外侧突出。并且,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上表面及两侧面由于为比较平坦的形状,因此利用工具能够容易地切除多余树脂突条20J,但是由于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成为具备铰链突部21及中央突部22的凹凸形状,因此无法利用工具容易地切除多余树脂突条20J。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箱形托盘10中,即使不将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的多余树脂突条20J切除,由于多余树脂突条20J收纳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端部的上述的下表面槽20M1、20M2内,因此能防止多余树脂突条20J与转动支承部
15A的上表面、底面等发生抵接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向多余树脂突条20J的负载引起的应力集中而固接层20K产生龟裂的情况。而且,在下表面槽20M2内,多个加强突条31S从下端抵接突部31T延伸至固接层20K的附近位置,因此也能防止例如转动支承部15A的上表面角部进入下表面槽20M2内而与多余树脂突条20J抵碰的情况。
[0126] 关于第一托盘侧壁20的内部结构及关于构成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侧结构板31和内侧结构板35的结构的说明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部结构及构成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侧结构板61和内侧结构板65的结构。
[0127] 如图26A及图26B所示,第二托盘侧壁40具备夹着密闭空间40P对置的外侧主体板62和内侧主体板66。而且,在外侧主体板62与内侧主体板66之间,沿着将第二托盘侧壁40整体在厚度方向上两分割的面设置树脂的固接层40K。而且,固接层40K配置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并且,第二托盘侧壁40的比固接层40K靠一方侧成为在外侧主体板62上遍布格子状的单元结构肋63的结构的外侧结构板61,而另一方侧成为在内侧主体板66上布满格子状的单元结构肋67的结构的内侧结构板65。
[0128] 与第一托盘侧壁20同样地,在第二托盘侧壁40上,沿着外侧结构板61及内侧结构板65的外缘的框状区域中的框状区域单元63S1、67S1的格子的孔眼也比框状区域的内侧的中央区域中的中央区域单元63S5、67S5的格子的孔眼细(参照图24B及图25B)。并且,单元结构肋63、67的前端部彼此通过加热熔敷而固接在一起,利用上述单元结构肋63、67将外侧主体板62与内侧主体板66连结,且密闭空间40P被划分成多个单元(小室)40S(参照图26A及图26B)。而且,在进行该加热熔敷时用于进行定位的横向定位部71、纵向定位部72及定位嵌合突部73(参照图24B和图25B)设置在外侧主体板62及内侧主体板66的对置面上。
[0129]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下端把手部46与第一托盘侧壁20的把手部23同样地,被分割成图24B所示的外侧结构板61的方筒46B和图25B所示的内侧结构板65的环状肋46C。而且,如图24A所示,外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5整体配置于外侧结构板61,使外侧主体板62凹陷形成而成,如图25A所示,内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8整体配置于内侧结构板65,使内侧主体板66凹陷形成而成。而且,侧罩壁51、侧部下端壁52、向下卡合钩53及卡合凹部54也整体配置在内侧结构板65侧。
[0130] 如图14所示,第二托盘侧壁40下表面的所述的第一~第四插入突部41、42、43、44中的第四插入突部44整体配置于外侧结构板61,其余的第一~第三插入突部41、42、43由固接层40K两分割,第三插入突部43的基部43A和卡定突部43B均被两分割。而且,与所述的外侧结构板31的下端抵接突部31T及加强突条31S同样地,如图26A所示,在外侧结构板61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下端抵接突部61T和加强突条61S,并且在内侧结构板65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下端抵接突部65T和加强突条65S。而且,在外侧结构板61及内侧结构板65的第一插入突部41的构成部位上也延伸设置有所述下端抵接突部61T、65T及加强突条
61S、65S。由此,如图26B所示,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表面和第一插入突部41的下端面及侧面上,与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槽20M2同样地,形成有宽度比较宽的下表面槽40M2,在下表面槽40M2的底面配置有固接层40K。
[0131]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二和第三插入突部42、43上,与所述的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槽20M1同样地,在从前端到两侧面的整体形成有宽度比较窄的下表面槽40M1,在上述下表面槽40M1的底面配置有固接层40K。由此,与第一托盘侧壁20同样地,即使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表面残留有多余树脂突条,也能够防止负载作用于该多余树脂突条的情况。
[013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多个加强突条61S、65S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参照图27A),对特别容易受到冲击的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端角部进行保护。而且,与之同样地,多个加强突条31S的一部分也配置在第一托盘侧壁20的下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参照图27B)。
[0133] 在本实施方式的箱形托盘10中,虽然未图示,但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侧结构板31与内侧结构板35呈互不相同的颜色,且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侧结构板61与内侧结构板65呈互不相同的颜色。而且,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侧结构板31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侧结构板61呈同色系的颜色(例如,蓝色系的颜色),且第一托盘侧壁20的内侧结构板35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侧结构板65呈同色(例如,白色)。需要说明的是,外侧结构板31、61相当于本发明的“外侧部分”,内侧结构板35、65相当于本发明的“内侧部分”。
[0134]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箱形托盘10的结构的说明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该箱形托盘10的作用效果。箱形托盘10在不使用时,如图28所示,能够将第一托盘侧壁20、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40折叠成放倒在托盘主体11上的状态。具体而言,相对于图1所示的组装状态的箱形托盘10,使各结合滑动件27滑动而解除与卡合凹部54(参照图8)的卡合,之后,使一对第一托盘侧壁20、20依次转动,如图30所示那样折叠在托盘主体11上。在此,第一托盘侧壁20的各向上卡合钩26C通过相对于它们所卡合的第二托盘侧壁40的各向下卡合钩53向与侧罩壁51相反侧的侧方移动而能够脱离,因此,即使不拆卸第二托盘侧壁40、40,也能够将第一托盘侧壁20、20折叠在托盘主体11上。
[0135] 接下来,将一方的第二托盘侧壁40从托盘主体11向上方拆卸。此时,将两手的手指卡挂于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一对外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5、45和配置在一对外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5、45的背侧的一对内表面上端把手凹部48、48并进行提拉,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托盘侧壁40从托盘主体11拆卸。
[0136] 然后,将第二托盘侧壁40拆卸后使其转动而形成为大致水平姿态,使前端部(立起姿态的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上端部)与第一托盘侧壁20抵接,并将第二托盘侧壁40的基端部(立起姿态的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下端部)向比前端部靠上方提拉,将第三插入突部43的卡定突部43B从上方插入托盘主体11的第三收容凹部17C(参照图14)。此时,通过将手指卡挂于各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下端把手部46的突片46T,能够容易地将卡定突部43B从上方插入第三收容凹部17C。并且,当对另一方的第二托盘侧壁40也进行同样的操作时,如图28所示,一对第二托盘侧壁40、40成为并列地嵌入一对插入支承部15B、15B之间的状态,由此,箱形托盘10的折叠操作完成。
[0137] 为了将折叠状态的箱形托盘10形成为组装状态,与上述的动作相反地,首先,将第二托盘侧壁40、40从一对插入支承部15B、15B之间取出,以立起姿态安装在插入支承部15B、15B上。然后,只要使第一托盘侧壁20、20转动至立起姿态,而使各结合滑动件27与卡合凹部54卡合即可。在该组装作业时,通过将手指卡挂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下端把手部46的突片46T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托盘侧壁40从一对插入支承部15B、15B之间取出,通过将手指卡挂于第一托盘侧壁20的把手部23的突片23T而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托盘侧壁20转动至立起姿态。
[0138] 另外,也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箱形托盘10的组装。即,可以是如下的步骤:将第二托盘侧壁40、40从插入支承部15B、15B之间取出,斜靠在与插入支承部15B上不同的部位(例如底面等),使第一托盘侧壁20、20转动至立起姿态,然后将斜靠的一对第二托盘侧壁40、40依次以立起姿态安装在插入支承部15B上。在此,第二托盘侧壁40在厚度方向上分成不同的两种颜色,因此在将第二托盘侧壁40向插入支承部15B安装时,能够容易地判别第二托盘侧壁40的表背。而且,由于第一托盘侧壁20的外侧结构板31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侧结构板61呈同色系的颜色(例如,蓝色系的颜色),因此,即便使第一托盘侧壁20与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彼此的颜色一致,也能够容易地判别第二托盘侧壁40的表背,能够避免弄错表背地将第二托盘侧壁40载置在插入支承部15B上。
[0139] 另外,为了将第二托盘侧壁40以立起姿态安装在插入支承部15B上,例如,如图7所示,在将第二托盘侧壁40以倾斜立起的状态载置于插入支承部15B上之后,转动至成为立起姿态即可。如此,在其转动中途,最下端部的向下卡合钩53与最下端部的向上卡合钩26C的引导锥面26T滑动接触,各向下卡合钩53向对应的各向上卡合钩26C的上方移动。
在此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侧壁40向下方移动,则如图8所示,各向下卡合钩53与各向上卡合钩26C相互卡合。因此,只要使结合滑动件27(参照图9A)与卡合凹部54(参照图16)卡合即可。
[0140]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将箱形托盘10折叠的步骤,也可以与上述的步骤不同,例如也可以在将第一托盘侧壁20、20折叠之前,将第二托盘侧壁40、40从托盘主体11拆卸,在将第一托盘侧壁20、20折叠之后,将第二托盘侧壁40、40放倒在它们之上。
[0141] 此外,当在组装状态的箱形托盘10中收容货物时,由于该货物的压力,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承受负载(力矩)。然而,相当于本发明的“箱形托盘侧壁”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呈中空结构,具备相互对置的外侧主体板32及内侧主体板36、外侧主体板62及内侧主体板66,因此与实心结构的以往的箱形托盘侧壁相比,若为相同的重量,则截面二次力矩增大,强度提高。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箱形托盘10,能够搬运比以往重的货物。而且,若为相同强度,则比以往变轻,箱形托盘10的搬运容易。而且,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内部成为密闭空间20P、40P,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浸水而使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变重的情况。此外,利用将密闭空间20P、40P划分成多个单元20S、40S的单元结构肋33、37、63、67对外侧主体板32及内侧主体板36、外侧主体板62及内侧主体板66进行加强,因此,在这一点上与以往相比,也能够实现高强度化及轻量化。而且,上述单元结构肋33、37、63、67内置于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而未向外部露出,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表面的凹凸,清扫变得容易且美观提高。
[0142] 然而,如图29所示,在将多个箱形托盘10堆叠、向上侧的箱形托盘10插入叉式升降机的叉时,由于出错而可能会发生叉与下侧的箱形托盘10的第一托盘侧壁20或第二托盘侧壁40的上缘区域抵碰的情况。而且,如图28所示,在上侧的箱形托盘10为折叠状态下,也可能会发生叉与箱形托盘10的第二托盘侧壁40的侧缘区域抵碰的情况。
[0143]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配置在外缘的框状区域的框状区域单元33S1、37S1、63S1、67S1比配置在中央区域的中央区域单元33S5、37S5、63S5、67S5划分得细,由此框状区域得到强化,因此能防止叉的抵碰引起的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破损、变形。而且,与在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整体将单元细分而进行强化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重量增加。
[0144] [其他的实施方式]
[0145] 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除了下述以外,只要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0146]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侧结构板(31、61)和内侧结构板(35、65)这双方上设置了单元结构肋(33、37、63、67),但也可以仅在外侧结构板和内侧结构板中的一方设置单元结构肋,而将另一方形成为不具有肋的平板结构。
[0147]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方的箱形托盘侧壁(第一托盘侧壁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托盘主体连结,另一方的箱形托盘侧壁(第二托盘侧壁40)插入托盘主体,但也可以将全部四个箱形托盘侧壁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托盘主体连结,还可以将全部四个箱形托盘侧壁插入托盘主体而连结。
[0148]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托盘侧壁20及第二托盘侧壁40的外缘的框状区域整体的框状区域单元33S1、37S1、63S1、67S1比配置在中央区域的中央区域单元33S1、37S1、63S1、67S1划分得细,但也可以仅仅是该框状区域的相当于上边部分的上缘区域的上缘区域单元33S2、37S2、63S2、67S2比中央区域的中央区域单元33S1、37S1、63S1、67S1划分得细,还可以仅仅是框状区域的相当于两侧边部分的侧缘区域的侧缘区域单元33S4、37S4、
63S4、67S4比中央区域的中央区域单元33S1、37S1、63S1、67S1划分得细。
[0149] 符号说明
[0150] 10 箱形托盘
[0151] 11 托盘主体
[0152] 12 叉插入孔
[0153] 20 第一托盘侧壁(箱形托盘侧壁)
[0154] 20J 多余树脂突条
[0155] 20K、40K 固接层
[0156] 20M1、20M2、40M1、40M2 下表面槽
[0157] 20P、40P 密闭空间
[0158] 31S、61S、65S 加强突条
[0159] 32、62 外侧主体板
[0160] 33、37、63、67 单元结构肋
[0161] 33S1、37S1、63S1、67S1 框状区域单元
[0162] 33S2、37S2、63S2、67S2 上缘区域单元
[0163] 33S4、37S4、63S4、67S4 侧缘区域单元
[0164] 33S5、37S5、63S5、67S5 中央区域单元
[0165] 36、66 内侧主体板
[0166] 40 第二托盘侧壁(箱形托盘侧壁)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侧壁透气花盆 2020-05-12 361
侧壁形成工艺 2020-05-13 814
侧壁光电检测器 2020-05-13 746
一种侧壁式风机 2020-05-11 666
轮胎侧壁 2020-05-11 286
侧壁光电检测器 2020-05-12 75
仓的侧壁板设计 2020-05-12 565
侧壁剪切去耦层 2020-05-13 17
侧壁覆件 2020-05-11 498
隧道侧壁喷涂机 2020-05-12 872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