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医疗设备 / 后装机 / 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建造方法、索坝及用途

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建造方法、索坝及用途

阅读:620发布:2022-07-15

专利汇可以提供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建造方法、索坝及用途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海洋、土木、 水 电 、 风 电、 能源 、气象 气候 等工程领域。海流聚能水电站包括有人工形成的聚能流道(1)、人工聚能高速 流体 (20)、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在聚能流道(1)中设置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聚能流道(1)或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设置有聚能流体发电设备(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经过、流过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聚能流道(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陆地海渠、人工海岸、人工海床、人工海沟、海洋隧洞、海洋管道、索坝(9);索坝(9)包括有下述结构形式,索浮 力 坝、索柱架坝、索气囊坝;聚能流道(1)包括有下述结构形式,陆地聚能水道、索坝聚能水道)、陆联索坝聚能水道、管道聚能水道、海沟聚能水道、索坝聚能风道。,下面是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建造方法、索坝及用途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聚能流电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人工形成的聚能流道(1)、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在聚能流道(1)中设置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聚能流道(1)或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设置有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经过、流过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海洋中的流速超过2.5米/秒、在空中的流速超过4米/秒;此外:
其中的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其中的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海洋隧洞(7)、索坝(9)可设置在中或水面上或陆地上;其中的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设置在海洋中;其索坝(9)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索浮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其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索坝聚能道(16);其中设置在水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其深度低于海平面25米,其宽度或直径小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其宽度大于500米或直径大于30米;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可设置在水面上或陆地上,呈现洞状或者条状;
其中的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水力发电站(10.1)、磁流体发电站(10.2)、索坝聚风电站(10.3)。
2.如同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之中使用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
其中的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海洋隧洞(7)、索坝(9)可设置在水中或水面上或陆地上;其中的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设置在海洋中;其索坝(9)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其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索坝聚能风道(16);其中设置在水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其深度低于海平面25米,其宽度或直径小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其宽度大于500米或直径大于30米;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可设置在水面上或陆地上,呈现洞状或者条状;在聚能流道(1)中设置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海洋中的流速超过2.5米/秒,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空中的流速超过4米/秒;
在聚能流道(1)中设置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海洋中的流速超过2.5米/秒,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空中的流速超过4米/秒;其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连海管道聚流(20.3)、人工海沟聚流(20.4)、聚能高速风流(20.5);此外,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其中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组成,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其中的人工边界流(20.2)包括有下述4种,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
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D设置管道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
其中的A开通陆地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A-1.采用爆破工艺形成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同时松动其中的或者附近的岩土;A-2.引入入水流(例如淡水海水)冲刷已松动的岩土,或者采用运输工具运出已松动的岩土;A-3.已松动的岩土被水流冲入海洋深处后或者被运输工具运出后,就开通形成了下述其中之一种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A-4.在开通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并且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或人工海峡聚流(20.1.1)或陆地海渠聚流(20.1.2)或连海隧洞聚流(20.1.3)或聚能高速风流(20.5)流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陆地聚能水道(11);其中的A开通陆地方法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工序:A-5.聚集在陆地一侧的天然海流冲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进入陆地的另一侧海洋,天然海流或洋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或人工海峡聚流(20.1.1)或陆地海渠聚流(20.1.2)或连海隧洞聚流(20.1.3);A-6.聚集在陆地一侧的天然风流冲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进入陆地的另一侧空间,天然风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聚能高速风流(20.5);A-7.通过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的连接,连通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的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就合成了完整一圈的、热带的、低纬度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
其中的B设置索坝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B-1.在水中或水面上或陆地上设置索坝(9),索坝(9)至少包括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B-2.设置索坝(9)后,就形成了下述其中之一种索坝聚能水道(12)的空间,索坝(9)与海岸之间的空间、索坝(9)与索坝(9)之间的空间;或者就形成了索坝聚能风道(16)的空间;B-3.索坝(9)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或风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或聚能高速风流(20.5);
B-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流入索坝聚能水道(12)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索坝聚能水道(12);或者在聚能高速风流(20.5)流入索坝聚能风道(16)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索坝聚能风道(16);
其中的C陆联索坝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C-1.在天然海流或洋流与陆地之间、或者在陆地与陆地之间设置连接陆地的索坝(9);形成一条拦截天然海流或洋流的“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产生了聚流、聚集、聚合等等聚能效果;C-2.在这一条拦截天然海流或洋流的“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的中部或者边部,利用天然海峡、或天然水道、或人工水道或聚能流道(1)形成了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空间;C-3.“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形成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C-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流入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
其中的D设置管道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D-1.在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设置海洋管道(8);
D-2.设置海洋管道(8)后,就形成了管道聚能水道(14)的空间;D-3.海洋管道(8)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连海管道聚流(20.3);D-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连海管道聚流(20.3)流入管道聚能水道(14)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管道聚能水道(14);
其中的E开掘海底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E-1.采用水下爆破工艺形成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人工海沟(6)、人工海床(5),同时松动其中的或者附近的岩土;E-2.引入水流冲刷已松动的岩土;E-3.已松动的岩土被水流冲入海洋深处后,就开通形成了海底水道的空间;E-4.聚集在海底水道一侧的天然海流或洋流冲入海底水道的空间之后进入另一侧海洋,天然海流或洋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海沟聚流(20.4);E-5.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海沟聚流(20.4)流入海底水道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人工海沟(6)。
3.如同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或者权利要求2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之中使用的索坝(9),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面、承重载体;
索坝(9)还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地锚(9.12)、船闸系统(9.13)、船闸系统(9.13)、水轮机(21)、风轮机(22)、发电机(23);其挡流面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气囊支撑体(9.7.3)、气囊体(9.7.3.1);其承重载体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浮力体(9.7)、支撑体(9.8);其中的支撑体(9.8)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框架体(9.8.1)、杆柱体(9.8.2)、气囊支撑体(9.7.3);其固定拉索系统(9.4)或限力破坏拉索(9.10)或升降挡流面机构(9.11)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另一端与承重载体或挡流面或索网(9.9)连接;在索网(9.9)上附连着挡流面,索网(9.9)与挡流面或承重载体连接;在索坝(9)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面设置在索坝(9)或承重载体或索网(9.9)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上部、中部、下部;索坝(9)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水中、海洋中、陆地上、水面上,其中设置在陆地上、水面上的索坝(9)称之为挡风索坝(9),设置在水中、海洋中的索坝(9)称之为挡水索坝(9);设置有水轮机(21)、发电机(23)的索坝(9)称之为索坝聚水电站(10.6);
设置有风轮机(21)、发电机(23)的索坝(9)称之为索坝聚风电站(10.3);
此外,索坝(9)包括有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在索浮力坝(9.1)中,承重载体包括有浮力体(9.7);浮力体(9.7)或发电机(23)设置在索浮力坝(9.1)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顶部、上部、中部、下部;浮力体(9.7)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浮空体(9.7.1)、浮水体(9.7.2);其浮空体(9.7.1)设置在空中,其浮水体(9.7.2)设置在水中或水上;在索柱架坝(9.2)中,承重载体包括有支撑体(9.8);在索气囊坝(9.3)中,承重载体包括有气囊支撑体(9.7.3);气囊支撑体(9.7.3)包括有气囊块体(9.7.3.1)。
4.如同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或者如同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或者如同权利要求3所述的索坝(9)的用途,其特征在于:
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
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改善气候;因为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以改变海流、洋流的流向或流经或流量,改变海流、洋流就可以改善气候;
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因为控制调节聚能流电站的或聚能流道(1)的或索坝(9)的海流、洋流的流量可控制调节气候;
聚能流道(1)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其中的索柱架坝(9.2)可用于跨海桥梁
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可用于改善气候,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的建造,可用作为储蓄水体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的建造,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的建造,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的建造;其中的索柱架坝(9.2)的建造方法可用于跨海桥梁的建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其特征在于:
其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的宽度或直径是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的10%-60%之间;
其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
其中的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近岸索坝水道(12.1)、离岸索坝水道(12.2);索坝聚能水道(12)包括有索坝(9),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其中近岸索坝水道(12.1)至少包括有1条人工海岸(4)和1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其中离岸索坝水道(12.2)至少包括有2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
其中的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陆连索坝海峡(13.1)、陆连索坝海渠(13.2)、陆连索坝隧洞(13.3)、岛连索坝水道(13.4);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在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中,索坝(9)的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陆地、岛屿;
其中的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管道水道(14.1)、坝连管聚能水道(14.2);管道聚能水道(14)包括有海洋管道(8),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在管道聚能水道(14)中,海洋管道(8)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陆地、岛屿;
其中的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海沟水道(15.1)、坝连沟聚能水道(15.2)、管连沟聚能水道(15.3);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索坝(9);
作为人工挡流结构体的索坝(9)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承重载体、挡流面;其承重载体包括有下述结构件,浮力体(9.7)、支撑体(9.8);其挡流面包括有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地下岩土层或压重物连接,另一端与承重载体或挡流面连接;在索坝(9)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
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由索坝(9)形成;至索坝聚能风道(16)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洞口聚能风道(16.1)、条口聚能风道(15.2);
其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设置在海洋中的聚能流道(1)的狭窄处,其宽度大于500米,其装机功率大于2000万千瓦;其水力发电站(1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重力坝水电站(10.5)、索坝聚水电站(10.6);其索坝聚水电站(10.6)包括有索坝(9)、水轮机(21)、发电机(23);其水轮机(21)、发电机(23)与索坝(9)连接,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轴连接;
其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连海管道聚流(20.3)、人工海沟聚流(20.4)、聚能高速风流(20.5);此外,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其中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组成,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其中的人工边界流(20.2)包括有下述4种,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的宽度或直径是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的10%-60%之间;
其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
其中的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近岸索坝水道(12.1)、离岸索坝水道(12.2);索坝聚能水道(12)包括有索坝(9),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其中近岸索坝水道(12.1)至少包括有1条海岸和1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其中离岸索坝水道(12.2)至少包括有2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
其中的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陆连索坝海峡(13.1)、陆连索坝海渠(13.2)、陆连索坝隧洞(13.3)、岛连索坝水道(13.4);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在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中,索坝(9)的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陆地、岛屿;
其中的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管道水道(14.1)、坝连管聚能水道(14.2);管道聚能水道(14)包括有海洋管道(8),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在管道聚能水道(14)中,海洋管道(8)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陆地、岛屿;其中的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海沟水道(15.1)、坝连沟聚能水道(15.2)、管连沟聚能水道(15.3);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索坝(9);作为人工挡流结构体的索坝(9)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承重载体、挡流面;其承重载体包括有下述结构件,浮力体(9.7)、支撑体(9.8);其挡流面包括有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地下岩土层或压重物连接,另一端与承重载体或挡流面连接;在索坝(9)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
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由索坝(9)形成;至索坝聚能风道(16)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洞口聚能风道(16.1)、条口聚能风道(15.2);
此外:
在A开掘陆地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区实施A开掘陆地方法,天然地峡、热带大陆、温带大陆、天然海峡、天然海沟;其中开通天然地峡形成人工流峡(2)、拓宽天然海峡形成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岸(4)、拓深天然海峡形成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床(5)、开通大陆形成陆地海渠(3)或人工海岸(4)或人工海床(5)、掘通天然地峡或大陆形成海洋隧洞(7);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爆破工艺,核爆破工艺、常规爆破工艺;在核爆破工艺中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核裂变爆破工艺、核聚变爆破工艺;
在B设置索坝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B设置索坝方法,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边界流处、海洋环流处、热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赤道海洋附近;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在C陆联索坝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C陆联索坝方法,岛链处、岛与岛之间、寒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在D设置管道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D设置管道方法,天然海峡、天然海沟、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边界流处、海洋环流处、热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赤道海洋附近、岛链处、岛与岛之间、寒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在E开掘海底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区实施E开掘海底方法,天然海岭、天然海原、天然海台、天然海沟;其中开通天然海岭或天然海原或天然海台形成人工海沟(6)、拓宽天然海岭形成人工海沟(6)或人工海岸(4)、拓深天然海岭形成人工海沟(6)或人工海床(5)、拓深天然海沟形成人工海沟(6)或人工海床(5)、;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爆破工艺,核爆破工艺、常规爆破工艺;在核爆破工艺中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核裂变爆破工艺、核聚变爆破工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能流电站中的索坝(9),或者根据权利要求
2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中的索坝(9),或者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索坝(9),其特征在于:
在索浮力坝(9.1)中,其中浮水体(9.7.2)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轻于水的结构件,气囊支撑体(9.7.3)或气囊块体(9.7.3.1)、泡沫体(9.7.4);挡流面或索网(9.9)设置在地面上或者地面下;
在索柱架坝(9.2)中,承重载体还包括有浮力体(9.7);浮力体(9.7)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浮空体(9.7.1)、浮水体(9.7.2)、泡沫体(9.7.3);其浮空体(9.7.1)设置在空中,其浮水体(9.7.2)或泡沫体(9.7.3)设置在水中或水上;浮力体(9.7)或发电机(23)可设置在框架体(9.8.1)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顶部、上部、中部、下部;
在索气囊坝(9.3)中,气囊支撑体(9.7.3)采用多个气囊块体(9.3.1)组合构成;气囊块体(9.3.1)设置在索网(9.9)的网格中,并且通过气囊连件(9.3.2)和索网(9.9)连接;
此外:
其中的固定拉索系统(9.4)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拉索(9.1.1)、地锚(9.12)、绞车(9.1.3)、滑轮(9.2.4);其中拉索(9.1.1)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拉索(9.1.1)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地锚(9.12)与地下岩土层连接;固定拉索系统(9.4)设置在索坝(9)的一侧或者两侧;
其中的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的平面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呈现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或者折叠形状;
其中的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限力破坏拉索(9.10)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升降挡流面机构(9.11);限力破坏拉索(9.10)的长度小于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拉索(9.1.1)的长度,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横截面积小于拉索(9.1.1)的横截面积,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抗拉力小于拉索(9.1.1)的抗拉力;
限力破坏拉索(9.10)设置在挡流布面(9.5)的一侧或者两侧,限力破坏拉索(9.10)能够把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固定不移动;
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伸展高度相等或者不相等,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限力破坏拉索(9.10)的长度相等或者不相等;当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伸展高度、长度不相等时,其伸展高度、长度较大的一侧是面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
其中的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拉索(9.1.1)、地锚(9.12)、绞车(9.1.3)、滑轮(9.2.4);其中拉索(9.1.1)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拉索(9.1.1)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索坝(9),其特征在于:
在索坝(9)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地锚(9.12)、船闸系统(9.13),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
浮水体(9.7.2)还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装置,气体爆发装置(9.7.2.1)、生产气体装置(9.7.2.2)、输入气体装置(9.7.2.3);其气体爆发装置(9.7.2.1)或生产气体装置(9.7.2.2)设置在浮水体(9.7.2)内;其生产气体装置(9.7.2.2)或输入气体装置(9.7.2.3)的管道连接浮水体(9.7.2)或者连通浮水体(9.7.2)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索坝(9),其特征在于:
在索坝(9)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地锚(9.12)、船闸系统(9.13),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金属、有机纤维、无机纤维;无机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金属纤维、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沉积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
其火成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酸性岩纤维、中性岩纤维、基性岩纤维、浸入岩纤维、喷出岩纤维;其变质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大理石纤维、石英石纤维;其沉积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砂岩纤维、页岩纤维、石灰岩纤维;
其中酸性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花岗岩纤维、流纹岩纤维、英安岩、花岗闪长岩、霏细岩、石英斑岩、黑曜岩、松脂岩、珍珠岩;
其中中性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玄武岩纤维、辉长岩纤维、正长岩、二长岩、角斑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安山岩、英安岩、粗面岩;
其中基性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闪长岩纤维、安山岩纤维、辉长岩、斜长岩、辉绿岩、橄榄岩、辉石岩、金伯利岩、苦橄岩、麦美奇岩、蛇绿岩;
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索网(9.9)呈现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或者折叠形状,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索网(9.9)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的倾斜角度在3度-45度之间;其浮水体(9.7.2)的气体爆发装置(9.7.2.1)包括有化学爆炸物。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开通下述其中之一个天然地峡处实施形成人工流峡(2),中美洲地峡、埃及西奈半岛;
在至少开通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实施形成海洋隧洞(7),中美洲地峡、埃及的西奈半岛、非洲中部东西方向、伊朗中部南北方向、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在至少拓宽下述其中之一个天然海峡实施形成人工流峡(2),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
在至少拓深下述其中之一个天然海峡实施形成人工流峡(2),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白令海、楚科奇海;
在至少开通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实施形成陆地海渠(3),非洲中部东西方向、伊朗中部南北方向、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在至少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设置索坝(9)实施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边界流的海域、湾流海域、黑潮海域、南极环流海域、赤道流海域;
在至少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设置索坝(9)实施形成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印度尼西亚的海峡、六甲海峡、帝汶海、阿拉佛拉海、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南部海域、琉球群岛、日本群岛、千叶群岛、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
在至少拓深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实施形成海沟聚能水道(14),白令海、楚科奇海。

说明书全文

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建造方法、索坝及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利发电工程、发电工程、能源工程、气象气候工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海流、洋流能是水力能中储量最大的一种。它的能量来源是风能和地球自转的动12 2
能。估计全球洋流能源高达5×10 KW(5万亿KW)。洋流的能量密度可达到20kw/m,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其它清洁能源的几十倍至几百倍。人类至今很难大规模开采这种资源,其困难主要有三:(1)流速慢,没有一条洋流的平均流速超过2米/秒,这是可开发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最低流速;(2)洋流漂移性大,路经、流向不固定;(3)洋流远离大陆,建立水电站和输出电力非常困难。为此,本文提出开发聚能高速海流的地球工程旨在解决上述三点困难。另外,风能的发展存在以下3个缺点:(4)没有充分利用超过地面150米以上的高空资源,高空平流层风力强度是地面的50-100倍;(5)没有充分利用开发低空低速风力资源,平均风速低于4米/秒的风能占了低空风力资源的绝大多数;(6)传统的风力发电机都是采用无涵道的速度型风轮,而不是采用有涵道的压力型风轮(如水就是压力型水轮);速度型风轮对风速要求限定在3-16米/秒之间,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风速的风能都被浪费掉,风能利用率和风能效率太低。为此,本文提出开发聚能高速风流(20.5)工程旨在解决上述三个缺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缺点,提供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索坝(9)及用途。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达到。

发明内容

[0005] 内容1。
[0006] 聚能流电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人工形成的聚能流道(1)、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在聚能流道(1)中设置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聚能流道(1)或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设置有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经过、流过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海洋中的流速超过2.5米/秒、在空中的流速超过4米/秒;此外:
[0007] 其中的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其中的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海洋隧洞(7)、索坝(9)可设置在水中或水面上或陆地上;其中的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设置在海洋中;其索坝(9)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其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索坝聚能风道(16);其中设置在水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其深度低于海平面25米,其宽度或直径小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其宽度大于500米或直径大于30米;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可设置在水面上或陆地上,呈现洞状或者条状;
[0008] 其中的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水力发电站(10.1)、磁流体发电站(10.2)、索坝聚风电站(10.3)。
[0009] 由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经过人工形成的聚能流道(1)时,能够产生聚流、聚集、聚合等等聚能效果,使天然海流或洋流变成为人工的、聚能的、平均流速超过2.5米/秒的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该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通过聚能流道(1)中的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时,推动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的水轮机(21)生产巨量机械能源;或者推动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的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生产巨量电力能源;或者推动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的磁流体生产巨量电力能源,或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自身作为磁流体生产巨量电力能源。其中的索浮力坝(9.1)既可以作为聚能流道(1)的人工挡流结构坝体,又可以作为改变海洋、气候的的结构载体。其中的索柱架坝(9.2)既可以作为聚能流道(1)的人工挡流结构坝体,又可以作为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的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的结构载体,还可以作为跨海桥梁。其中的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既可以作为聚能流道(1)的人工挡流结构坝体,又可以作为调节海洋、气候 的的调节装置。同理,由于天然风流经过人工形成的聚能流道(1)时,能够产生聚流、聚集、聚合等等聚能效果,使天然天然风流变成为人工的、聚能的、平均流速超过4米/秒的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该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通过聚能流道(1)中的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时,推动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的风轮机(22)生产巨量机械能源;或者推动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的风轮机(22)与发电机(23)生产巨量电力能源;
[0010] 内容2。
[0011] 如同内容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之中使用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其中的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海洋隧洞(7)、索坝(9)可设置在水中或水面上或陆地上;其中的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设置在海洋中;其索坝(9)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其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索坝聚能风道(16);其中设置在水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其深度低于海平面25米,其宽度或直径小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其宽度大于500米或直径大于30米;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可设置在水面上或陆地上,呈现洞状或者条状;
[0012] 在聚能流道(1)中设置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海洋中的流速超过2.5米/秒,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在空中的流速超过4米/秒;其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连海管道聚流(20.3)、人工海沟聚流(20.4)、聚能高速风流(20.5);此外,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其中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组成,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其中的人工边界流(20.2)包括有下述4种,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 [0013] 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D设置管道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
[0014] 其中的A开通陆地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A-1.采用爆破工艺形成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同时松动其中的或者附近的岩土;A-2.引入入水流(例如淡水海水)冲刷已松动的岩土,或者采用运输工具运出已松动的岩土;A-3.已松动的岩土被水流冲入海洋深处后或者被运输工具运出后,就开通形成了下述其中之一种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A-4.在开通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并且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或人工海峡聚流(20.1.1)或陆地海渠聚流(20.1.2)或连海隧洞聚流(20.1.3)或聚能高速风流(20.5)流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陆地聚能水道(11);其中的A开通陆地方法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工序:A-5.聚集在陆地一侧的天然海流冲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进入陆地的另一侧海洋,天然海流或洋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或人工海峡聚流(20.1.1)或陆地海渠聚流(20.1.2)或连海隧洞聚流(20.1.3);A-6.聚集在陆地一侧的天然风流冲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进入陆地的另一侧空间,天然风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聚能高速风流(20.5);A-7.通过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的连接,连通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的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就合成了完整一圈的、热带的、低纬度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
[0015] 其中的B设置索坝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B-1.在水中或水面上或陆地上设置索坝(9),索坝(9)至少包括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B-2.设置索坝(9)后,就形成了下述其中之一种索坝聚能水道(12)的空间,索坝(9)与海岸之间的空间、索坝(9)与索坝(9)之间的空间;或者就形成了索坝聚能风道(16)的空间;B-3.索坝(9)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或风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或聚能高速风流(20.5);B-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流入索 坝聚能水道(12)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索坝聚能水道(12);或者在聚能高速风流(20.5)流入索坝聚能风道(16)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索坝聚能风道(16);
[0016] 其中的C陆联索坝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C-1.在天然海流或洋流与陆地之间、或者在陆地与陆地之间设置连接陆地的索坝(9);形成一条拦截天然海流或洋流的“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产生了聚流、聚集、聚合等等聚能效果;C-2.在这一条拦截天然海流或洋流的“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的中部或者边部,利用天然海峡、或天然水道、或人工水道或聚能流道(1)形成了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空间;C-3.“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形成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C-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流入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
[0017] 其中的D设置管道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D-1.在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设置海洋管道(8);D-2.设置海洋管道(8)后,就形成了管道聚能水道(14)的空间;D-3.海洋管道(8)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连海管道聚流(20.3);D-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连海管道聚流(20.3)流入管道聚能水道(14)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管道聚能水道(14);
[0018] 其中的E开掘海底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E-1.采用水下爆破工艺形成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人工海沟(6)、人工海床(5),同时松动其中的或者附近的岩土;E-2.引入水流(例如淡水、海水)冲刷已松动的岩土;E-3.已松动的岩土被水流冲入海洋深处后,就开通形成了海底水道的空间;E-4.聚集在海底水道一侧的天然海流或洋流冲入海底水道的空间之后进入另一侧海洋,天然海流或洋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海沟聚流(20.4);E-5.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海沟聚流(20.4)流入海底水道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人工海沟(6)。
[0019] 内容3。
[0020] 如同内容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或者内容2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之中使用的索坝(9),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面、承重载体;索坝(9)还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地锚(9.12)、船闸系统(9.13)、船闸系统(9.13)、水轮机(21)、风轮机(22)、发电机(23);其挡流面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气囊支撑体(9.7.3)、气囊体(9.7.3.1);其承重载体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浮力体(9.7)、支撑体(9.8);其中的支撑体(9.8)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框架体(9.8.1)、杆柱体(9.8.2)、气囊支撑体(9.7.3);其固定拉索系统(9.4)或限力破坏拉索(9.10)或升降挡流面机构(9.11)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另一端与承重载体或挡流面或索网(9.9)连接;在索网(9.9)上附连着挡流面,索网(9.9)与挡流面或承重载体连接;在索坝(9)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面设置在索坝(9)或承重载体或索网(9.9)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上部、中部、下部,以满足不同高度的阻挡流体聚能使用功能要求;索坝(9)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水中、海洋中、陆地上、水面上,其中设置在陆地上、水面上的索坝(9)称之为挡风索坝(9),设置在水中、海洋中的索坝(9)称之为挡水索坝(9);设置有水轮机(21)、发电机(23)的索坝(9)称之为索坝聚水电站(10.6);设置有风轮机(21)、发电机(23)的索坝(9)称之为索坝聚风电站(10.3);其限力破坏拉索(9.10)用于抵抗风暴潮、海啸;船闸系统(9.13)用于通航;
[0021] 此外,索坝(9)包括有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形式,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在索浮力坝(9.1)中,承重载体包括有浮力体(9.7);浮力体(9.7)或发电机(23)设置在索浮力坝(9.1)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顶部、上部、中部、下部;浮力体(9.7)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浮空体(9.7.1)、浮水体(9.7.2);其浮空体(9.7.1)设置在空中,其浮水体(9.7.2)设置在水中或水上;在索柱架坝(9.2)中,承重载体包括有支撑体(9.8);在索气囊坝(9.3)中,承重载体包括有气囊支撑体(9.7.3);气囊支撑体(9.7.3)包括有气囊块体(9.7.3.1)。
[0022] 内容4。
[0023] 如同内容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或者如同内容2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或者如同内容3所述的索坝(9)的用途,其特征在于:
[0024] 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
[0025] 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改善气候;因为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以改变海流、洋流的流向或流经或流量,改变海流、洋流就可以改善气候;
[0026] 聚能流电站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因为控制调节聚能流电站的或聚能流道(1)的或索坝(9)的海流、洋流的流量可控制调节气候;
[0027] 聚能流道(1)或聚能流道(1)或索坝(9),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其中的索柱架坝(9.2)可用于跨海桥梁;
[0028] 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可用于改善气候,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的建造,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的建造,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的建造,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的建造;其中的索柱架坝(9.2)的建造方法可用于跨海桥梁的建造。
[0029]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达到。
[0030] 内容5。
[0031] 根据内容1所述的聚能流电站,其特征在于:
[0032] 其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的宽度或直径是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的10%-60%之间;
[0033] 其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
[0034] 其中的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近岸索坝水道(12.1)、离岸索坝水道(12.2);索坝聚能水道(12)包括有索坝(9),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其中近岸索坝水道(12.1)至少包括有1条人工海岸(4)和1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其中离岸索坝水道(12.2)至少包括有2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
[0035] 其中的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陆连索坝海峡(13.1)、陆连索坝海渠(13.2)、陆连索坝隧洞(13.3)、岛连索坝水道(13.4);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在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中,索坝(9)的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陆地、岛屿;
[0036] 其中的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管道水道(14.1)、坝连管聚能水道(14.2);管道聚能水道(14)包括有海洋管道(8),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在管道聚能水道(14)中,海洋管道(8)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陆地、岛屿; [0037] 其中的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海沟水道(15.1)、坝连沟聚能水道(15.2)、管连沟聚能水道(15.3);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索坝(9);作为人工挡流结构体的索坝(9)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承重载体、挡流面;其承重载体包括有下述结构件,浮力体(9.7)、支撑体(9.8);其挡流面包括有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地下岩土层或压重物连接,另一端与承重载体或挡流面连接;在索坝(9)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
[0037]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由索坝(9)形成;至索坝聚能风道(16)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洞口聚能风道(16.1)、条口聚能风道(15.2);
[0039] 其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设置在海洋中的聚能流道(1)的狭窄处,其宽度大于500米,其装机功率大于2000万千瓦;其水力发电站(1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重力坝水电站(10.5)、索坝聚水电站(10.6);其索坝聚水电站(10.6)包括有索坝(9)、水轮机(21)、发电机(23);其水轮机(21)、发电机(23)与 索坝(9)连接,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轴连接;
[0040] 其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连海管道聚流(20.3)、人工海沟聚流(20.4)、聚能高速风流(20.5);此外,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其中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组成,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其中的人工边界流(20.2)包括有下述4种,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
[0041] 内容6。
[0042] 根据内容2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0043] 其陆地聚能水道(11)、索坝聚能水道(12)、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管道聚能水道(14)、海沟聚能水道(15)的宽度或直径是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的10%-60%之间;
[0044] 其中的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陆地聚能水道(1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
[0045] 其中的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近岸索坝水道(12.1)、离岸索坝水道(12.2);索坝聚能水道(12)包括有索坝(9),索坝聚能水道(12)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其中近岸索坝水道(12.1)至少包括有1条海岸和1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其中离岸索坝水道(12.2)至少包括有2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
[0046] 其中的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陆连索坝海峡(13.1)、陆连索坝海渠(13.2)、陆连索坝隧洞(13.3)、岛连索坝水道(13.4);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在陆连索坝聚能水道(13)中,索坝(9)的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陆地、岛屿;
[0047] 其中的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管道水道(14.1)、坝连管聚能水道(14.2);管道聚能水道(14)包括有海洋管道(8),管道聚能水道(14)至少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在管道聚能水道(14)中,海洋管道(8)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体连接,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索坝(9)、陆地、岛屿; [0048] 其中的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海沟水道(15.1)、坝连沟聚能水道(15.2)、管连沟聚能水道(15.3);海沟聚能水道(15)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管道(8)、索坝(9);作为人工挡流结构体的索坝(9)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承重载体、挡流面;其承重载体包括有下述结构件,浮力体(9.7)、支撑体(9.8);其挡流面包括有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地下岩土层或压重物连接,另一端与承重载体或挡流面连接;在索坝(9)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
[0049] 其中的索坝聚能风道(16)由索坝(9)形成;至索坝聚能风道(16)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洞口聚能风道(16.1)、条口聚能风道(15.2);
[0050] 此外:
[0051] 在A开掘陆地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区实施A开掘陆地方法,天然地峡、热带大陆、温带大陆、天然海峡、天然海沟;其中开通天然地峡形成人工流峡(2)、拓宽天然海峡形成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岸(4)、拓深天然海峡形成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床(5)、开通大陆形成陆地海渠(3)或人工海岸(4)或人工海床(5)、掘通天然地峡或大陆形成海洋隧洞(7);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爆破工艺,核爆破工艺、常规爆破工艺;在核爆破工艺中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核裂变爆破工艺、核聚变爆破工艺;
[0052] 在B设置索坝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B设置索坝方法,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边界流处、海洋环流处、热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赤道海洋附近;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 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0053] 在C陆联索坝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C陆联索坝方法,岛链处、岛与岛之间、寒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0054] 在D设置管道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D设置管道方法,天然海峡、天然海沟、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边界流处、海洋环流处、热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赤道海洋附近、岛链处、岛与岛之间、寒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0055] 在E开掘海底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区实施E开掘海底方法,天然海岭、天然海原、天然海台、天然海沟;其中开通天然海岭或天然海原或天然海台形成人工海沟(6)、拓宽天然海岭形成人工海沟(6)或人工海岸(4)、拓深天然海岭形成人工海沟(6)或人工海床(5)、拓深天然海沟形成人工海沟(6)或人工海床(5)、;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爆破工艺,核爆破工艺、常规爆破工艺;在核爆破工艺中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核裂变爆破工艺、核聚变爆破工艺。
[0056] 内容7。
[0057] 根据内容1或内容5所述的聚能流电站中的索坝(9),或者根据内容2或内容6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中的索坝(9),或者根据内容3所述的索坝(9),其特征在于: [0058] 在索浮力坝(9.1)中,其中浮水体(9.7.2)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轻于水的结构件,气囊支撑体(9.7.3)或气囊块体(9.7.3.1)、泡沫体(9.7.4);挡流面或索网(9.9)设置在地面上或者地面下(防海啸);
[0059] 在索柱架坝(9.2)中,承重载体还包括有浮力体(9.7);浮力体(9.7)包括有至少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浮空体(9.7.1)、浮水体(9.7.2)、泡沫体(9.7.3);其浮空体(9.7.1)设置在空中,其浮水体(9.7.2)或泡沫体(9.7.3)设置在水中或水上;浮力体(9.7)或发电机(23)可设置在框架体(9.8.1)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顶部、上部、中部、下部;
[0060] 在索气囊坝(9.3)中,气囊支撑体(9.7.3)采用多个气囊块体(9.3.1)组合构成;气囊块体(9.3.1)设置在索网(9.9)的网格中,并且通过气囊连件(9.3.2)和索网(9.9)连接;此外:
[0061] 其中的固定拉索系统(9.4)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拉索(9.1.1)、地锚(9.12)、绞车(9.1.3)、滑轮(9.1.4);其中拉索(9.1.1)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拉索(9.1.1)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地锚(9.12)与地下岩土层连接;绞车(9.1.3)和滑轮(9.1.4)能够使拉索(9.1.1)的长度伸缩;固定拉索系统(9.4)设置在索坝(9)的一侧或者两侧,固定拉索系统(9.4)能够把索坝(9)固定不移动;
[0062] 其中的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索网(9.9)的平面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呈现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或者折叠形状,这样可以凭借风流、海流的向上推力,减少重力,推高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浮力体(9.7)的高度;如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的伸展高度大于水体或海洋的深度时,可以使海水不能够越过浮力体(9.7)的顶部;
[0063] 其中的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限力破坏拉索(9.10)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升降挡流面机构(9.11);限力破坏拉索(9.10)的长度小于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拉索(9.1.1)的长度,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横截面积小于拉索(9.1.1)的横截面积,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抗拉力小于拉索(9.1.1)的抗拉力;限力破坏拉索(9.10)设置在挡流布面(9.5)的一侧或者两侧,限力破坏拉索(9.10)能够把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固定不移动;由于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抗拉力小于拉索(9.1.1)的抗拉力,在遭遇大海浪、海潮、海啸时,浮力体(9.7)的上浮拉力增加,致使限力破坏拉索(9.10)被拉断,处于弯曲形状或者折叠形状的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索网(9.9)展开伸长,使索坝(9)可以抵抗大海浪、海潮、海啸。索浮力坝(9.1)的效果更佳;
[0064] 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伸展高度相等或者不相等,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限力破坏拉索(9.10)的长度相等或者不相等;当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伸展高度、长度不相等时,其伸展高度、长度较大的一侧是面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
[0065] 其中的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拉索(9.1.1)、地锚 (9.12)、绞车(9.1.3)、滑轮(9.2.4);其中拉索(9.1.1)的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拉索(9.1.1)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
[0066] 内容8。
[0067] 根据内容7所述的索坝(9),其特征在于:
[0068] 在索坝(9)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地锚(9.12)、船闸系统(9.13),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尤其是玄武岩纤维,它的性价比是材的10倍左右,可以用它代替其它抗拉材料,而且不锈蚀和耐久性长;
[0069] 浮水体(9.7.2)还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装置,气体爆发装置(9.7.2.1)、生产气体装置(9.7.2.2)、输入气体装置(9.7.2.3);其气体爆发装置(9.7.2.1)或生产气体装置(9.7.2.2)设置在浮水体(9.7.2)内;其生产气体装置(9.7.2.2)或输入气体装置(9.7.2.3)的管道连接浮水体(9.7.2)或者连通浮水体(9.7.2)内部。无海啸时,索坝(9)被折叠埋置在海底,不影响海水流动、船舶航行、海岸景观。海啸来临时,因气体爆发装置(9.7.2.1)、生产气体装置(9.7.2.2)(如同汽车安全气囊)生产气体,或因生产气体装置(9.7.2.2)或输入气体装置(9.7.2.3)输入气体,使浮水体(9.7.2)内部充满气体引发体积膨胀,浮水体(9.7.2)突然弹升浮出水面,浮水体(9.7.2)牵引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升高展开,形成最高达几百米的叠埋式索坝(9)来抵御海啸。
[0070] 内容9。
[0071] 根据内容7所述索坝(9),其特征在于:
[0072] 在索坝(9)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气囊坝(9.3)、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地锚(9.12)、船闸系统(9.13),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金属、有机纤维、无机纤维;无机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金属纤维、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沉积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
[0073] 其火成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酸性岩纤维、中性岩纤维、基性岩纤维、浸入岩纤维、喷出岩纤维;其变质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大理石纤维、石英石纤维;其沉积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砂岩纤维、页岩纤维、石灰岩纤维;
[0074] 其中酸性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花岗岩纤维、流纹岩纤维、英安岩、花岗闪长岩、霏细岩、石英斑岩、黑曜岩、松脂岩、珍珠岩;
[0075] 其中中性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玄武岩纤维、辉长岩纤维、正长岩、二长岩、角斑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安山岩、英安岩、粗面岩;
[0076] 其中基性岩纤维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闪长岩纤维、安山岩纤维、辉长岩、斜长岩、辉绿岩、橄榄岩、辉石岩、金伯利岩、苦橄岩、麦美奇岩、蛇绿岩; [0077] 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索网(9.9)呈现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或者折叠形状,挡流面或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或索网(9.9)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的倾斜角度在3度-45度之间;其浮水体(9.7.2)的气体爆发装置(9.7.2.1)包括有化学爆炸物,相当于汽车安全气囊。
[0078] 内容10。
[0079] 根据内容2或内容6所述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0080] 在至少开通下述其中之一个天然地峡处实施形成人工流峡(2),中美洲地峡、埃及西奈半岛;
[0081] 在至少开通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实施形成海洋隧洞(7),中美洲地峡、埃及的西奈半岛、非洲中部东西方向、伊朗中部南北方向、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0082] 在至少拓宽下述其中之一个天然海峡实施形成人工流峡(2),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
[0083] 在至少拓深下述其中之一个天然海峡实施形成人工流峡(2),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白令海、楚科奇海;
[0084] 在至少开通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实施形成陆地海渠(3),非洲中部东西方向、伊朗中部南北方向、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0085] 在至少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设置索坝(9)实施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边界流的海域、湾流海域、黑潮海域、南极环流海域、赤道流海域;
[0086] 在至少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设置索坝(9)实施形成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印度尼西亚的海峡、六甲海峡、帝汶海、阿拉佛拉海、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南部海域、琉球群岛、日本群岛、千叶群岛、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
[0087] 在至少拓深下述其中之一个地点实施形成海沟聚能水道(14),白令海、楚科奇海。 [008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优点:
[0089] 1、聚能流道(1)及索坝(9)解决了人类大规模海流洋流的流速慢、流漂移性大、远离大陆这三点困难;2、依靠聚能流电站可以解决未来世界的清洁能源问题;3、依靠廉价安全耐久的聚能流电站、聚能流道(1)及索坝(9)可以形成人工控制气候方法,可以大幅度减少、减缓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终于找到了抵抗海啸的方法,建造廉价安全耐久的聚能流道(1)及索坝(9)可以抵抗海啸。 附图说明
[0090] 下述附图中的数字标记的“\”表示“或”意思。例如(1)\(2),表示(1)或(2)。 [0091] 图1.1、图1.2是设置在水中的、有3种不同形式拉索(9.1.1)的、设置有浮水体(9.7.2)、无索网(9.9)的、全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2] 图1.3是设置在水中的、设置有浮水体(9.7.2)、无索网(9.9)的、上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3] 图1.4是设置在水中的、设置有浮水体(9.7.2)和索网(9.9)的、下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4] 图1.5是设置在水中的、设置有浮水体(9.7.2)和索网(9.9)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5] 图2.1、图2.2是设置在空中的,有3种不同形式拉索(9.1.1)的、设置有浮空体(9.7.1)、无索网(9.9)的、全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6] 图2.3是设置在空中的、设置有浮空体(9.7.1)、无索网(9.9)的、上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7] 图2.4是设置在空中的,设置有浮空体(9.7.1)和索网(9.9)的、下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8] 图2.5是设置在空中的,设置有浮空体(9.7.1)和索网(9.9)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099] 图3.1、图3.2是设置在空中的,有拉索(9.1.1)和索网(9.9)的、气囊支承体(9.7.3)作为挡流面和承重载体的索气囊坝(9.3)和索坝聚风电站(10.3)的正视简图、侧剖简图
[0100] 图3.3是有索网(9.9)的、由多个气囊块体(9.3.1)组合成的气囊支承体(9.7.3)的三维透视简图
[0101] 图3.4是3种形状的气囊块体(9.3.1)的三维透视简图
[0102] 图4.1、图4.2是设置在空中的,设置有圆柱形气囊支承体(9.7.3)的、设置有索网(9.9)的、全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柱架坝(9.2)和索坝聚风电站(10.3)的的侧剖简图、俯视简图
[0103] 图4.3、图4.4是设置在空中的、设置有球形浮空体(9.7.1)的、设置有索网(9.9)的、全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发电机(23)设置在下部的索浮力坝(9.1)和索坝聚风电站(10.3)的侧剖简图、俯视简图
[0104] 图4.5、图4.6是设置在空中的、设置有球形浮空体(9.7.1)的、设置有索网(9.9)的、全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发电机(23)设置在上部的索浮力坝(9.1)和索坝聚风电站(10.3)的侧剖简图、正视简图
[0105] 图4.7是设置在空中的、有框架体(9.8.1)的、设置有挡流布面(9.5)和挡流板面(9.6)组成挡流面的、发电机(23)设置在上部的索柱架坝(9.2)和索坝聚风电站(10.3)侧剖简图
[0106] 图5、图5.1、图5.2是设置在山顶空中的索坝聚风电站(10.3)侧剖简图、中国平面图。
[0107] 图6、图7是由框架体(9.8.1)组成的索柱架坝(9.2)侧剖简图、正剖简图 [0108] 图8、图9是由框架体(9.8.1)组成的索柱架坝(9.2)的水力发电站(10.1)侧剖简图、正剖简图
[0109] 图10、图11是由杆柱体(9.8.2)、挡流布面(9.5)组成的索柱架坝(9.2)侧剖简图、正视简图
[0110] 图12、图13是由杆柱体(9.8.2)、挡流布面(9.5)组成的索柱架坝(9.2)的水力发电站(10.1)侧剖简图、正视简图
[0111] 图14.1、图14.2是设置有2种不同形式浮力体(9.7)的和全部设置有索网(9.9)、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正视简图
[0112] 图15、图16、图17是有3种不同形式拉索(9.1.1)的、挡流布面(9.5)的平面向水压力大的方向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索浮力坝(9.1)侧剖简图
[0113] 图18是采用图15、图16、图17型的索浮力坝(9.1)建造的离岸索坝水道(12.2)的侧剖简图
[0114] 图19、图19.1、图19.2和图19.3是采用实施例10的图15、图16、图17样式的、呈现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折叠形状的索浮力坝(9.1)建造的防海啸索坝或防波堤的的侧剖简图和正视简图,其中图19.1、图19.2侧视简图中的索浮力坝(9.1)与重力式防波堤(40)是分别建造,坝堤分工。
[0115] 图20、图20.1是采用实施例10的图15、图16、图17样式的、双侧设置有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折叠形状的索浮力坝(9.1)建造的近岸索坝水道(12.1)的侧剖简图、正视简图
[0116] 图21和图21.1、图21.2是采用实施例12的图19、图19.1样式样式的、双侧设置有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折叠形状的索浮力坝(9.1)建造的近岸索坝水道(12.1)的侧剖简图和2种正视简图
[0117] 图23是在南极环流海域的德雷克海峡设置有索坝(9)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或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平面简图
[0118] 图24是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峡、马六甲海峡、帝汶海、阿拉佛拉海设置有索坝(9)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或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和用途平面简图
[0119] 图25是在美国南部的湾流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和用途平面简图
[0120] 图26是在澳大利亚人北部海域采用索坝(9)形成蓄积淡水的海洋水库的用途平面简图
[0121] 图27.1、图27.2是两种在中国东部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南水北调的近岸索坝水道(12.1)和流通、蓄积淡水的海洋水库的用途的平面简图
[0122] 图28是在中国东部黑潮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或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和用途平面简图
[0123] 图29是在中国东部黑潮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索坝聚能水道(12)、近岸索坝水道(12.1)、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聚能流电站、海洋水库、填海新造土地这3大工程的平面简图
[0124] 图30是采用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等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形成“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工程和聚能流电站的平面简图。
[0125] 图31是采用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形成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聚能流电站来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生态的“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平面简图
[0126] 图32是采用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形成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聚能流电站来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生态的“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的工序流程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27] 实施例1。从图1.1、图1.2、图2.1、图2.2、图14.1、图14.2可知,是有3种不同形式拉索(9.1.1)的、设置有浮空体(9.7.1)或浮水体(9.7.2)的、无索网(9.9)的、全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坝(9),即索浮力坝(9.1)。其特征在于:图1.1、图1.2的索浮力坝(9.1)设置在水中,图2.1、图2.2的索浮力坝(9.1)设置在空中。索浮力坝(9.1)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面、浮力体(9.7)、索网(9.9)、地锚(9.12)、船闸系统(9.13);其中地锚(9.12)、船闸系统(9.13)图中未画出;挡流面包括有挡流布面(9.5);在图1.1、图1.2、中,浮力体(9.7)是浮水体(9.7.2);在图2.1、图2.2、中,浮力体(9.7)是浮空体(9.7.1);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地锚(9.12)连接,另一端与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索网(9.9)连接;在索浮力坝(9.1)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索网(9.9)的平面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向流体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或者折叠形状,这样可以凭借风流、海流的向上推力推高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索网(9.9),减少重力,并且使风流、海流、海水不能够越过其顶部。
[0128] 其中的固定拉索系统(9.4)包括有下述结构件,拉索(9.1.1)、地锚(9.12)、绞车(9.1.3)、滑轮 (9.2.4);其中拉索(9.1.1)的地锚(9.12)一端与海底连接有2种形式,其一是集中连接在海底的一处,其一是分散连接在海底的多处;拉索(9.1.1)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连接有2种形式,其一是集中连接在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的一处,其一是分散连接在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的多处;绞车(9.1.3)和滑轮(9.1.4)能够使拉索(9.1.1)的长度伸缩;固定拉索系统(9.4)设置在索坝(9)的者两侧,固定拉索系统(9.4)能够把索坝(9)固定不移动;其中的挡流布面(9.5)设置在索浮力坝(9.1)或索网(9.9)的全部位置;其中的浮力体(9.7)设置有2种不同形式,图14.1是单体球形的,图14.2是联体条形圆柱体的;设置在索浮力坝(9.1)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的伸展高度相等,设置在索坝(9)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的长度相等;在索浮力坝(9.1)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索网(9.9)、船闸系统(9.13),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尤其是玄武岩纤维,它的性价比是钢材的10倍左右,可用它代替其它抗拉材料,而且不锈蚀和耐久性长。
[0129] 实施例2。从图1.3、图1.4、图1.5、图2.3、图2.4、图2.5可知,是设置有3种不同部位形式挡流布面(9.5)的、设置有2种不同部位形式索网(9.9)的索坝(9),即索浮力坝(9.1)。其特征在于:图1.3、图1.4、图1.5的索浮力坝(9.1)设置在水中,图2.3、图2.4、图2.5设置在空中。图1.3、图2.3是没有设置索网(9.9)的、上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图1.4、图2.4是设置有索网(9.9)的、下部设置有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图1.5、图2.5是设置有索网(9.9)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挡流布面(9.5)的索浮力坝(9.1)。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30] 实施例3。从图3.1、图3.2、图3.3、图3.4、图5、图5.1、图5.2可知,是设置在山顶空中的,有拉索(9.1.1)和索网(9.9)的、气囊支承体(9.7.3)作为挡流面和承重载体的索坝(9),即索气囊坝(9.3)和索坝聚风电站(10.3)。其特征在于:索坝聚风电站(10.3)包括有下述结构件,索气囊坝(9.3)、风轮机(21)、发电机(23);索气囊坝(9.3)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面、承重载体、索网(9.9);其气囊支撑体(9.7.3)既是挡流面,又是承重载体;气囊支撑体(9.7.3)采用多个气囊块体(9.3.1)组合构成;气囊块体(9.3.1)设置在索网(9.9)的网格中,并且通过气囊连件(9.3.2)和索网(9.9)连接;在气囊支撑体(9.7.3)的下部设置洞口状索坝聚能风道(16)---洞口聚能风道(16.1),形成聚能高速风流(20.5);在洞口聚能风道(16.1)中安装风轮机(21)、发电机(23),风力发电。气囊支撑体(9.7.3)的高度可以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在索气囊坝(9.3)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气囊支撑体(9.7.3)、索网(9.9),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尤其是玄武岩纤维,它的性价比是钢材的10倍左右,可用它代替其它抗拉材料,而且不锈蚀和耐久性长。
[0131] 由于气囊支撑体(9.7.3)的每个“气块体”---气囊块体(9.3.1)可以单独放气,放气后的“气块体”体积缩小,形成气流和水汽通道。控制放气的“气块体”数量,就能够控制索气囊坝(9.3)的气流和水汽通道的开闭和面积大小,就实现了人工调控当地水平气流和水汽的变化。通道面积最多可以达到索气囊坝(9.3)总面积的80%。即索气囊坝(9.3)的每5列竖向“气块体”,有4列可以形成通道。若遇到台风、飓风时,全部“气块体”都放气,索气囊坝(9.3)将会自动降落到地面。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32] 在图5中,索坝聚风电站(10.3)可以形成挡风、降水、发电3种功能。来自两边的暖湿气流(17)被索坝(9)阻挡后自动升高,升高后的暖湿气流(17)温度降低,遇冷凝结形成降水---人工地形雨(18)。由于索气囊坝(9.3)的功能相当于山体(25),能够改变大气流动状态。比如,可以减小冬季寒流,提高气温;它可以产生降水---人工地形雨(18),消除干旱;它可以阻挡、引导和聚集几千米气流能量,形成强大的发电气流风力。所以,建设索坝聚风电站(10.3)能够解决能源和改善干旱寒冷气候两个难题。例如,在图5.1、图5.2中,在中国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北边、东边,建造几条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总共6千公里长的,3千米高的,可以聚流发电、挡风、降水三功能的索坝聚风电站(10.3)工程,解决中国北方地区能源短缺和改善干旱寒冷气候两个难题。
[0133] 实施例4。从图4.1、图4.2、图4.7、图5、图5.1、图5.2可知,是设置在空中的,有2种不同承重载体形式的索坝(9),即索浮力坝(9.1)和索坝聚风电站(10.3)。其特征在于:图4.1、图4.2表示承重载体的支撑体(9.8)是圆柱形气囊支承体(9.7.3),在挡流布面(9.5)的下部设置涵道洞口,形成洞口聚能风道(16.1);在洞口聚能风道(16.1)的涵道洞口中,安装风轮机(21)、发电机(23);图4.7表示承重载体的支撑体(9.8)是框架体(9.8.1),在框架体(9.8.1)的内部安装风轮机(21)、发电机(23);框架体(9.8.1)包括有下述其 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其余特征同实施例3。
[0134] 实施例5。从图4.3、图4.4、图4.5、图4.6可知,是设置在空中的,有2种不同承重载体形式的索坝(9),即索柱架坝(9.2)和索坝聚风电站(10.3)。其特征在于:承重载体的支撑体(9.8)是球形浮空体(9.7.1);图4.3、图4.4表示在挡流布面(9.5)的下部设置洞口,安装风轮机(21)、发电机(23);图4.5、图4.6表示在挡流布面(9.5)的上下全部设置条形涵道洞口,形成条形洞口形状的索坝聚能风道(16---条口聚能风道(16.2),也形成聚能高速风流(20.5);在条口聚能风道(16.2)的条形涵道洞口中,安装风轮机(21)、发电机(23),风力发电;浮空体(9.7.1)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其余特征同实施例3、实施例4。 [0135] 实施例6。从图6、图7可知,是由框架体(9.8.1)、挡流布面(9.5)和挡流板面(9.6)组成的索坝(9),即索柱架坝(9.2)。其特征在于:索柱架坝(9.2)包括有下述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支撑体(9.8)、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其中的支撑体(9.8)包括有结构件框架体(9.8.1);其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设置在框架体(9.8.1)的外表面,其挡流布面(9.5)和挡流板面(9.6)与框架体(9.8.1)连接;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海底地锚(9.12)连接,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框架体(9.8.1);在索柱架坝(9.2)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浮力体(9.7)可以设置在框架体(9.8.1)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上部、中部、下部;索柱架坝(9.2)中的下述的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固定拉索系统(9.4)、挡流布面(9.5)、挡流板面(9.6)、浮力体(9.7),这些结构件包括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材料,火成岩纤维、变质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索柱架坝(9.2)设置在海流中、河流中。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
[0136] 实施例7。从图8、图9可知,是由框架体(9.8.1)、挡流布面(9.5)或挡流板面(9.6)组成的索柱架坝(9.2)的水力发电站(10.1),即索坝聚水电站(10.6)。其特征在于:索坝聚水电站(10.6)包括有索柱架坝(9.2)、水轮机(21)、发电机(23);其水轮机(21)、发电机(23)设置在索柱架坝(9.2)的框架体(9.8.1)内不,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轴连接;水力发电站(10.1)设置在海流中、河流中。索柱架坝(9.2)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
2、实施例6。
[0137] 实施例8。从图10、图11可知,有由杆柱体(9.8.2)、挡流布面(9.5)组成的索坝(9),即索柱架坝(9.2)。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支撑体(9.8)采用杆柱体(9.8.2)代替框架体(9.8.1),采用挡流布面(9.5)代替挡流板面(9.6),还包括有索网(9.9);其挡流布面(9.5)与杆柱体(9.8.2)或索网(9.9)连接;其固定拉索系统(9.4)的一端与海底地锚(9.12)连接,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杆柱体(9.8.2)、索网(9.9);在索柱架坝(9.2)之中,其中的一种结构件至少与其中的另一种结构件连接;索柱架坝(9.2)设置在海流中、河流中。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
6。
[0138] 实施例9。从图12、图13可知,是由杆柱体(9.8.2)、挡流布面(9.5)组成的索柱架坝(9.2)的水力发电站(10.1),即索坝聚水电站(10.6)。其特征在于:索坝聚水电站(10.6)包括有索柱架坝(9.2)、水轮机(21)、发电机(23);其水轮机(21)、发电机(23)设置在索柱架坝(9.2)内,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轴连接;水力发电站(10.1)设置在海流中、河流中。索柱架坝(9.2)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实施例8。 [0139] 实施例10。从图15、图16、图17、图14.1、图14.2可知,是设置有3种不同形式拉索(9.1.1)的、挡流布面(9.5)的平面向水压力大的方向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索坝(9),即索浮力坝(9.1)。其特征在于:索浮力坝(9.1)设置在海流中河流中。设置在索浮力坝(9.1)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的伸展高度不相等,设置在索浮力坝(9.1)两侧的固定拉索系统(9.4)的长度不相等;其伸展高度、长度较大的一侧是面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其中的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的伸展高度大于海洋的深度时,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呈现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的倾斜角度在3度-45度之间;在索坝(9)遭遇大海浪海潮海啸时,由于弯曲形状的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能展开伸长,使索坝(9)可以抵抗大海浪、海潮、海啸。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
[0140] 实施例11。从图18可知,是采用实施例10样式的索浮力坝(9.1)建造索坝聚能水道(12),即离岸索坝水道(12.2)建造方法和用途。其特征在于:离岸索坝水道(12.2)包括有2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离岸索坝水道(12.2)的深度低于海平面25米;离岸索坝水道(12.2)的宽度大于500米;虚线表示索浮力坝(9.1)在高潮时的位置和形状。索浮力坝(9.1)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0。在离岸索坝水道(12.2)建造 方法中,离岸索坝水道(12.2)采用B设置索坝方法建造;B设置索坝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B-1.在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设置索浮力坝(9.1);B-2.设置索浮力坝(9.1)后,就形成了索浮力坝(9.1)与索浮力坝(9.1)之间的离岸索坝水道(12.2)空间;B-3.索浮力坝(9.1)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B-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流入离岸索坝水道(12.2)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离岸索坝水道(12.2);在B设置索坝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B设置索坝方法,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边界流处、海洋环流处、热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赤道海洋附近;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由于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可以呈现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无论离岸索坝水道(12.2)外的海平面高于或者低于离岸索坝水道(12.2)内的水平面,离岸索坝水道(12.2)内、外的水体都不会相互流通和混合。因此,在离岸索坝水道(12.2)的建造方法的用途中,或者在索坝(9的用途中:离岸索坝水道(12.2)或索浮力坝(9.1)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离岸索坝水道(12.2)或索浮力坝(9.1)可用于改善气候;因为离岸索坝水道(12.2)或索浮力坝(9.1)可以改变海流、洋流的流向或流经或流量,改变海流、洋流就可以改善气候;离岸索坝水道(12.2)或索浮力坝(9.1)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因为控制调节离岸索坝水道(12.2)或索浮力坝(9.1)的船闸系统(9.13)的海流、洋流的流量可控制调节气候;索浮力坝(9.1)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离岸索坝水道(12.2)的建造方法,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可用于改善气候,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的建造,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的建造,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的建造,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的建造。
[0141] 实施例12。从图19--19.3可知,是采用实施例10的索浮力坝(9.1)建造的防海啸索坝或防波堤。其特征在于:索浮力坝(9.1)设置在陆滩上,浮水体(9.7.2)还包括有气体爆发装置(9.7.2.1),采用点体球形;其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的伸展高度大于海啸高度,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呈现向水压力大的方向一侧倾斜弯曲形状,倾斜角度在3度-45度之间;图中的海底地锚(9.12)或压重物未画出,虚线表示索浮力坝(9.1)在海啸高水位时的位置和形状;无海啸时全部索浮力坝(9.1)都埋置在地面下;海啸时,使浮水体(9.7.2)内部充满气体,突然弹出升起浮出水面;埋置在地面下处于折叠形状的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被从地面下拉出,向上展开伸长形成索浮力坝(9.1)来抵抗海啸。其中图19.1、图19.2侧视简图中的索浮力坝(9.1)与重力式防波堤(40)是分别单独建造,坝堤分工抵抗海啸。索浮力坝(9.1)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0。
[0142] 实施例13。从图20、图20.1、图21、图21.1、图21.2可知,是采用实施例10或实施例12的索浮力坝(9.1)建造的防波堤或索坝聚能水道(12),即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和用途。其特征在于:在近岸索坝水道(12.1)中,近岸索坝水道(12.1)至少包括有1条海岸和1条同向的索浮力坝(9.1)组合形成;索浮力坝(9.1)设置在水中;索浮力坝(9.1)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0。
[0143] 在图20、图20.1中,在索浮力坝(9.1)双侧设置有限力破坏拉索(9.10),限力破坏拉索(9.10)能够把挡流布面(9.5)固定不移动;限力破坏拉索(9.10)的一端与海底连接,限力破坏拉索(9.10)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支撑体(9.8)、索网(9.9);限力破坏拉索(9.10)的长度小于固定拉索系统(9.4)或者拉索(9.1.1)的长度,其横截面积小于拉索(9.1.1)的横截面积,其抗拉力小于拉索(9.1.1)的抗拉力;在遭遇大海浪、海潮、海啸时,浮力体(9.7)的上浮拉力增加,由于限力破坏拉索(9.10)的抗拉力小于拉索(9.1.1)的抗拉力,致使限力破坏拉索(9.10)被拉断,处于弯曲形状和折叠形状的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向上展开伸长,形成索浮力坝(9.1)。索浮力坝(9.1)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0。
[0144] 在图21、图21.1中,索浮力坝(9.1)还包括有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其一端与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其另一端与浮力体(9.7)或挡流布面(9.5)或索网(9.9)连接;升降挡流面机构(9.11)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至少之一种结构件,拉索(9.1.1)、地锚(9.12)、滑轮(9.1.4);其中拉索(9.1.1)的一端与海底地锚(9.12)或压重物连接,拉索(9.1.1)的另一端至少与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件连接,挡流布面(9.5)、浮力体(9.7)、索网(9.9);滑轮(9.1.4)与浮力体(9.7)连接,升降挡流面机构(9.11)的拉索(9.1.1)穿过滑轮(9.1.4);平时水中只设置有一部分索网(9.9),不设置挡流布面(9.5),把折叠形状的挡流布面(9.5)和另一部分索网(9.9)埋入海底,不阻挡海流,保持海流的自然流动;在遭遇大海浪、海潮、海啸时,浮力体(9.7)的上浮致使限力破坏拉索 (9.10)被拉断;同时浮力体(9.7)拉动升降挡流面机构(9.11)的拉索(9.1.1),牵引挡流布面(9.5)和另一部分索网(9.9)离开海底,向上展开伸长形成索浮力坝(9.1);此时挡流布面(9.5)和浮力体(9.7)的高度相同。索浮力坝(9.1)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0。
[0145] 在图21、图20.2中,全部挡流布面(9.5)和全部索网(9.9)埋置在地面下,水中只设置有升降挡流面机构(9.11)的拉索(9.1.1);索网(9.9)不与浮力体(9.7)连接,索网(9.9)和挡流布面(9.5)的伸展高度相同,索网(9.9)和挡流布面(9.5)共同与升降挡流面机构(9.11)的拉索(9.1.1)的另一端连接;这种结构可以作为无形的防波堤或防海啸索坝,在无海啸时,水中无索网(9.9),船舶可以从任意两个单体球形浮力体(9.7)之间的水道通过索浮力坝(9.1),不影响沿岸的船舶自由航行。索浮力坝(9.1)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0、实施例12。
[0146] 在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中,近岸索坝水道(12.1)采用B设置索坝方法建造;其中B设置索坝方法的工序:B-1.在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设置索浮力坝(9.1);B-2.设置索浮力坝(9.1)后,就形成了索浮力坝(9.1)与海岸之间的近岸索坝水道(12.1)空间;B-3.索浮力坝(9.1)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B-4.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边界流(20.2)或连岸聚流(20.2.1)或连岛聚流(20.2.2)或近岸聚流(20.2.3)或离岸聚流(20.2.4)流入近岸索坝水道(12.1)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近岸索坝水道(12.1);在B设置索坝方法中,在下述其中之一种地址实施B设置索坝方法,天然海流或洋流处、边界流处、海洋环流处、热带海洋处、温带海洋处、赤道海洋附近;采用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置工艺,船上设置工艺、水下设置工艺。
[0147] 在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的用途中或者在索坝(9的用途中:近岸索坝水道(12.1)或索坝(9)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近岸索坝水道(12.1)或索坝(9)可用于改善气候;因为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或索坝(9)可以改变海流、洋流的流向或流经或流量,改变海流、洋流就可以改善气候;近岸索坝水道(12.1)或索坝(9)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因为控制调节近岸索坝水道(12.1)的或索浮力坝(9.1)的船闸系统(9.13)的海流、洋流的流量可控制调节气候;索坝(9)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可用于改善气候,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的建造,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的建造,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的建造,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的建造;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1。
[0148] 实施例13。从图23可知,是在南极环流海域的德雷克海峡设置有索坝(9)形成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聚能流电站包括有人工形成的聚能流道(1)、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聚能流道(1)是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即陆连索坝海峡(13.1);在陆连索坝海峡(13.1)中包括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即连岸聚流(20.2.1);在陆连索坝海峡(13.1)和连岸聚流(20.2.1)中,设置有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此外:
[0149] 其中的陆连索坝海峡(13.1)由于下述挡流结构体组成,天然海岸和索坝(9),索坝(9)设置在海水中;其索坝(9)采用索浮力坝(9.1);陆连索坝海峡(13.1)的深度低于海平面25米;陆连索坝海峡(13.1)的宽度小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的流幅宽度;陆连索坝海峡(13.1)的宽度大于500米;其中的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的流速超过2.5米/秒;其中的聚能流体发电设备(10)是水力发电站(10.1);其水力发电站(10.1)设置在聚能水道的狭窄处,其宽度大于500米,其装机功率大于2000万千瓦;其水力发电站(10.1)采用索坝聚水电站(10.6);其索坝聚水电站(10.6)包括有索柱架坝(9.2)、水轮机(21)、发电机(23);其水轮机(21)、发电机(23)设置在索柱架坝(9.2)内,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轴连接;
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
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
[0150] 其中的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即陆连索坝海峡(13.1)建造方法采用C陆联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C-1.在南极环流与陆地之间、或者在南极与南美洲之间设置连接陆地的索浮力坝(9.1);形成一条拦截南极环流的“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产生了聚流、聚集、聚合等等聚能效果;C-2.在这一条拦截南极环流的“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的北边部,利用德雷克海峡形成了陆连索坝海峡(13.1)的空间;C-3.“陆地和索坝联合挡流面”迫使天然海流或洋流改变流向或流经或流量,聚集能量、流 速增大,形成连岸聚流(20.2.1);C-4.在连岸聚流(20.2.1)流入陆连索坝海峡(13.1)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陆连索坝海峡(13.1);由于天然海流或洋流经过人工形成的陆连索坝海峡(13.1)时,能够产生聚流、聚集、聚合等等聚能效果,使天然海流或洋流变成为人工的、聚能的、平均流速超过2.5米/秒的连岸聚流(20.2.1)。该连岸聚流(20.2.1)在通过陆连索坝海峡(13.1)中的索坝聚水电站(10.6)时,推动索坝聚水电站(10.6)的水轮机(21)生产巨量机械能源;或者推动索坝聚水电站(10.6)的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生产巨量电力能源;其中的索浮力坝(9.1)既可以作为陆连索坝海峡(13.1)的人工挡流结构坝体,又可以作为改变海洋、气候的的结构载体。其中的索柱架坝(9.2)既可以作为陆连索坝海峡(13.1)的人工挡流结构坝体,又可以作为索坝聚水电站(10.6)的水轮机(21)与发电机(23)的结构载体,还可以作为跨海桥梁。其中的索浮力坝(9.1)、索柱架坝(9.2)、索坝聚水电站(10.6)既可以作为陆连索坝海峡(13.1)的人工挡流结构坝体,又可以作为调节海洋、气候的的调节装置。聚能流电站或陆连索坝海峡(13.1)或索坝(9)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聚能流电站或陆连索坝海峡(13.1)或索坝(9)可用于改善气候;因为聚能流电站或陆连索坝海峡(13.1)或索坝(9)可以改变海流、洋流的流向或流经或流量,改变海流、洋流就可以改善气候;聚能流电站或陆连索坝海峡(13.1)或索坝(9)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因为控制调节聚能流电站的或聚能流道(1)的或索坝(9)的海流、洋流的流量可控制调节气候;陆连索坝海峡(13.1)或陆连索坝海峡(13.1)或索坝(9),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其中的索柱架坝(9.2)可用于跨海桥梁;陆连索坝海峡(13.1)建造方法,可用于河流水电站建设,可用于改善气候,可用于控制调节气候,可用于抵抗波浪潮汐、海啸的防波提的建造,可用作为储蓄水体(淡水、海水、污水)的海洋水库或湖泊水库的围堤的建造,可用作为形成航道的堤坝的建造,可用作为波浪、潮汐、海啸发电站的围堤、堤坝的建造;其中索柱架坝(9.2)建造方法可用于跨海桥梁建造。
[0151] 实施例14。从图24可知,是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峡、马六甲海峡、帝汶海、阿拉佛拉海设置有索坝(9)形成陆连索坝海峡(13.1)的聚能流电站及其陆连索坝海峡(13.1)建造方法和用途。其特征在于:陆连索坝海峡(13.1)中包括有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即连岛聚流(20.2.2);在陆连索坝海峡(13.1)和连岛聚流(20.2.2)中,设置有索坝聚水电站(10.6)。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本实施例14用以解决澳大利亚干旱气候问题、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清洁电力问题和海产品问题。
具体方案和效果如下:1、除了帝汶岛至塔宁巴尔群岛之间200公里的海峡海域之外,采用索浮力坝(9.1)封闭从马六甲海峡起向东,经过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人达尔文市的海峡、海域,形成一条隔离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约5000公里长的列岛隔离带。索浮力坝(9.1)累计长度大约1000公里长、平均500米深。因此,形成了班达海和帝汶海之间的连岛聚流(20.2.2)---人工东帝汶海流,其流速大于3m/s的、宽度200公里、平均深度1000米。东帝汶海流流速超过天然流速3-5倍。在帝汶岛至塔宁巴尔群岛之间200公里的海峡海域内设置索坝聚水电站(10.6)。2、人工调节索坝聚水电站(10.6)的流通面积。3、实现调节人工东帝汶海流的流向、流速、流量变化。4、进而间接达到人工控制澳大利亚干旱气候效果。
效果:是其一,人工东帝汶海流工程可以彻底解决澳大利亚干旱气候问题。由于约5000公里长的列岛隔离带形成了赤道附近巨大的、30℃以上水温的热水池(“人工高温渔场”),增大了第一圈大气环流的输送距离,增加了流经澳大利亚中部的台风几率,使澳大利亚中部增加了降水,消除了干旱。其二,解决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粮食问题。由于形成30℃以上水温的热水池---“人工高温渔场”,可把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提高1-2倍以上。每年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可达到2-3亿吨,相当于6-9亿吨粮食。其三,解决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能源问题。人工东帝汶海流流过索坝聚水电站(10.6)时,索坝聚水电站(10.6)的宽度200公里,平均深度1000米,其水力能源量共计为27亿KW,其可以开发的水力发电功率为19亿KW,相当于现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全部能源消耗量的十几倍。
[0152] 实施例15。从图25可知,是在美国南部的湾流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近岸索坝水道(12.1)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和用途。其特征在于:近岸索坝水道(12.1)以及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的特征同实施例5;近岸索坝水道(12.1)形成了近岸聚流(20.2.3);在狭窄处设置有索坝聚水电站(10.6)。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本实施例15用以解决北美地区干旱寒冷 气候问题、清洁电力问题、海产品问题。具体方案和效果如下:1、从百慕大岛起向北至美国东海岸200公里处,在海洋中设置大约1000公里长、平均3500米深的索浮力坝(9.1)。索浮力坝(9.1)采用图3的形式,上部幅高1000米,下部开通。如果需要,沿着美国东海岸的大陆架边缘处设置大约3500公里长、平均150米深的索浮力坝(9.1),见虚线部分。因此,形成了从百慕大岛起至加拿大纽芬兰岛的长达5000公里的近岸聚流(20.2.3)---人工湾流,其流速大于3m/s的、宽度200公里、平均深度500米。人工湾流流速超过天然湾流流速0.5-1倍。在美国的哈特勒斯角附近设置索坝聚水电站(10.6)。2、人工调节索浮力坝(9.1)或索坝聚水电站(10.6)的流通面积。3、实现调节人工湾流的流向、流速、流量变化。
4、进而间接达到人工控制北美地区气候的效果。人工湾流工程可以彻底解决北美(美国、加拿大2国)地区的能源、粮食问题和部分气候问题。1、满足整个美洲地区的电力需求。人工湾流流过索坝聚水电站(10.6)时,哈特勒斯水电站的宽度200公里,平均深度3000米,其水力能源量共计为81亿KW,其可以开发的水力发电功率为56.7亿KW,相当于现全世界全部能源消耗量的0.44倍,也相当于现美国的全部能源消耗量2倍。2、提高了北美地区冬季气温。由于形成了北美东海岸巨大的、30℃左右水温的温水池(“人工高温渔场”),它可使美洲地区气温提高5-10℃,成为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可节约当地10-30%的能源消耗总量。3、可把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提高2-3倍以上。每年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可达到2-3亿吨,相当于6-9亿吨粮食。
[0153] 实施例16。从图27.1、图27.1可知,是在澳大利亚人北部海域采用索浮力坝(9.1)形成蓄积淡水的海洋水库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采用索浮力坝(9.1)以及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即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建造方法)用于形成澳大利亚北部海洋水库;其陆联索坝聚能水道(13)建造方法的特征同实施例10、实施例11、实施例10。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本实施例16用以解决澳大利亚干旱气候、淡水两问题。具体方案和效果如下:1、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斯比港西部的凯里马与澳大利亚北部的约克角建造500公里长的东部索浮力坝(9.1),封闭托雷斯好像海峡;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阿鲁群岛与澳大利亚的西北角之间的大陆架西边沿建造3000公里长的西部索浮力坝(9.1),构成一个大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亚北部连岸海洋水库。因为该大陆架海域的深度只有50米左右,而年降水量达到2500毫米。因此,只需要20年该大陆架海域和新几内亚岛的降雨形成的淡水,就可以充满这个连岸海洋水库。连岸海洋水库可以分块逐步形成。在每一分块连岸海洋水库的底部设置有咸水排出口,排出下部的咸水;当连岸海洋水库的水面高于外部海洋水面时,其高度差在0,1-20米之间。在西澳大利亚海盆建造一个离岸海洋水库,它的深度可以达到6千米,把大陆架浅层连岸海洋水库汇集的淡水资源输送到深海的深层离岸海洋水库之中保存蓄积。西澳大利亚海盆的离岸海洋水库可以蓄积连岸海洋水库的巨量淡水资源,减少了淡水水面蒸发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亚北部连岸海洋水库可以蓄积10万立方公里,即100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100万亿立方米淡水被提水输送到澳大利亚内陆,可以满足澳大利亚旱地、沙漠、戈壁地区恢复生态用水。
[0154] 实施例17。从图27.1、图27.2可知,是两种在中国东部海域设置有索浮力坝(9.1)形成南水北调的近岸索坝水道(12.1)和流通、蓄积淡水的海洋水库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采用索浮力坝(9.1)以及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即近岸索坝水道(12.1)建造方法)用于形成中国东部近岸海洋水库。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6。本实施例17用以解决解决中国北方干旱缺水问题、寒冷气候问题、海产品问题等3问题。具体方案和效果如下:(1)从舟山群岛起,沿着海岸向北,至渤海海峡,在海域洋中设置大约1200公里长、平均40米深的海洋索浮力坝(9.1),形成了一条从长达1200公里的近岸索坝水道(12.1)和近岸海洋水库的海线南水北调工程,即人工海上长江工程。在人工海上长江工程内设置索柱架坝(9.2),(2)人工调节在索柱架坝(9.2),(3)实现调节人工海上长江的流向、流速、流量变化或近岸索坝水道(12.1)或近岸海洋水库海域面积变化,(4)调节了海洋咸淡水面积分布变化,进而间接达到人工控制气候。同时能够把大约1万亿立方米的长江和钱塘江的入海温暖淡水引流到渤海;建造一座封闭渤海海峡的渤海坝桥,使渤海变成温暖的淡水海,所以提高了北方的气温。这100万亿立方米的温暖淡水被提水输送到中国北方内陆,可以满足中国北方旱地、沙漠、戈壁地区恢复生态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在图27.2中,增加开掘山东半岛人工流峡(2),近岸索坝水道(12.1)或近岸海洋水库一人工海上长江缩短长度600公 里,易于形成有利的环流。 [0155] 实施例18。从图28可知,是在在中国东部黑潮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近岸索坝水道(12.1)或岛连索坝水道(13.4)的聚能流电站及其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和用途。其特征在于:近岸索坝水道(12.1)、岛连索坝水道(13.4)建造方法的特征同实施例
5;近岸索坝水道(12.1)在中国黄海和东海形成了近岸聚流(20.2.3);在狭窄处设置有索坝聚水电站(10.6);设置在冲绳群岛的岛连索坝水道(13.4)在冲绳海沟形成了近岸聚流(20.2.3);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4、实施例15。本实施例18用以解决解决东北亚地区或中国干旱寒冷气候问题、清洁电力问题、海产品问题。具体方案和效果如下:1、从日本的西表岛起,沿着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在海洋中、海峡中设置大约1100公里长、平均500米深的海洋索浮力坝(9.1)。在勘察加半岛的根部,开掘一条100公里宽、50米深的勘察加半岛人工流峡(2)。
因此,形成了从中国台湾东部海域起至勘察加半岛人工流峡(2)的长达6000公里的人工黑潮。在台湾苏澳与日本西表岛之间的人工黑潮,其流速大于3m/s的、宽度200公里、平均深度500米。人工黑潮流速超过天然黑潮流速一倍,长度比天然黑潮长出一倍。在台湾苏澳与日本西表岛之间设置索坝聚水电站(10.6)。2、人工调节索浮力坝(9.1)或索坝聚水电站(10.6)的流通面积。3、实现调节人工黑潮的流向、流速、流量变化。4、进而间接达到人工控制东北亚地区气候的效果。
[0156] 由于人工黑潮工程具有生产能源、生产食物、改善气候3大综合功效,可以彻底解决东北亚(中、日、韩、朝4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地区的能源、粮食问题和部分气候问题。1、满足东北亚地区的电力需求。人工黑潮流过索坝聚水电站(10.6)时,可形成27亿KW的水力能源,其可开发的水电功率为19亿KW,相当于现中国全部能源消耗量2.2倍,也相当于现日本的全部能源消耗量8.8倍。2、提高了东北亚地区冬季气温。由于形成了东海、黄海、渤海,以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3个巨大的、30℃左右水温的温水池(“人工高温渔场”),它可使中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的东南边疆区域的东北亚地区气温提高5-10℃,成为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可节约当地10-30%的能源消耗总量。3、可把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提高2-3倍以上。每年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可达到2-3亿吨,相当于6-9亿吨粮食。如果东北亚的5国不能合作开发人工黑潮工程,中国可以自己一国开发人工黑潮工程,在东海、黄海、渤海中建设大约1100公里长、平均80米深的海洋索浮力坝(9.1),见图中的虚线部分。由于索浮力坝(9.1)很浅,投资更少。可开发的水电功率大约为12亿KW,每年渔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可达到1.5亿吨,相当于4.5亿吨粮食。 [0157] 实施例19。从图29可知,是在中国东部黑潮海域设置有索坝(9)形成近岸索坝水道(12.1)或岛连索坝水道(13.4)的聚能流电站及其建设海洋水库、填海新造土地、改善气候这3大工程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本实施例15由实施例13和实施例14组合形成。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7、实施例18。本实施例19用以解决中国北方干旱缺水问题、寒冷气候问题、土地问题、粮食问题、海产品问题的“四海省”开发工程。具体方案和效果如下:四海省”开发工程是以“人工黑潮”、“人工海上长江”工程为基础,增加了“人工海上珠江”、“淡水-矿产土石远途置换”工程和填海造地工程,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域的大陆架变成新的“四海省”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区域(大约有22.5亿亩土地,相当于中国现有18亿亩耕地的1.25倍)。其“矿产土石--淡水远途势能置换”工程是在内蒙古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漠至河北省秦皇岛之间,建造几个梯级水库或水道,利用两地之间的1200米左右的地势高差,在把锡林郭勒盟的炭、矿石、沙石等外运矿产和其它外运物产下降到海面时的1200米左右高度的势能,用以从渤海提水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漠,然后再把淡水自流到北方各地。由于采用矿产物产土石“远途势能置换“淡水方式,由于采用“电气化漕运”方式(0.02元/吨公里左右),仅仅花费很少的水运费用,它既可以解决锡林郭勒盟的矿产物产廉价外运问题,又可以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的廉价输水问题,还可以解决“四海省”的填海造地工程的廉价土石方问题,一举三得。其中“人工海上珠江”工程与“人工海上长江”工程相同,在图
36中没有画出。另外还可利用部分江河的泥沙填海造地(如黄河泥沙)。还可筑坝提高水位,江河水回流,形成输水的回水水道,把渤海的淡水输送的干旱地区,并且满足航运。“四海省”开发工程,仅仅花费很少的投资,它既解决了中国北方干旱缺水问题,又解决了北方寒冷气候问题,还解决了中国东部土地稀缺问题,也解决了开发大西北的生态问 题,一举三得。如果东北、华北、西北的3百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荒漠、干旱土地变成可用土地,又增加了250万平方公里耕地(大约有37.5亿亩土地,相当于中国现有18亿亩耕地的2.1倍),“四海省”开发工程相当于再造了3.3个中国。如果蒙古国参加开发,蒙古国即能够廉价输出矿产物产土石得到巨量经济收入,又能够得到廉价巨量淡水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态,使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相当于再造了1.13个中国。最终,“四海省”开发工程相当于再造了4.5个中国。
[0158] 实施例20。从图30可知,是采用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等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形成“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工程和聚能流电站,及其用以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目的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索坝(9);在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中,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其中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的特征同前述有关的实施例10-13;
[0159] 其中的A开通陆地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A-1.采用爆破工艺形成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同时松动其中的或者附近的岩土;A-2.引入入水流(例如淡水、海水)冲刷已松动的岩土;A-3.已松动的岩土被水流冲入海洋深处后,就开通形成了下述其中之一种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A-5.聚集在陆地一侧的天然海流冲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进入陆地的另一侧海洋,天然海流或洋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或人工海峡聚流(20.1.1)或陆地海渠聚流(20.1.2)或连海隧洞聚流(20.1.3);A-7.通过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海洋隧洞(7)的连接,连通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的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就合成了完整一圈的、热带的、低纬度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A-4.在开通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后,并且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或人工海峡聚流(20.1.1)或陆地海渠聚流(20.1.2)或连海隧洞聚流(20.1.3)流入陆地聚能水道(11)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陆地聚能水道(11);
[0160] 其中的E开掘海底方法包括有下述工序:E-1.采用水下爆破工艺形成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人工海沟(6)、人工海床(5),同时松动其中的或者附近的岩土;E-2.引入水流(例如淡水、海水)冲刷已松动的岩土;E-3.已松动的岩土被水流冲入海洋深处后,就开通形成了海底水道的空间;E-4.聚集在海底水道一侧的天然海流或洋流冲入海底水道的空间之后进入另一侧海洋,天然海流或洋流聚集能量、流速增大,变成为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海沟聚流(20.4);E-5.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或人工海沟聚流(20.4)流入海底水道的空间之后,就形成了人工海沟(6)。
[0161] 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连海管道聚流(20.3)、人工海沟聚流(20.4);此外,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其中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组成,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其中的人工边界流(20.2)包括有下述4种,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7、实施例18、实施例18。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3、实施例14、实施例15。
[0162] 本实施例20通过“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工程,达到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等等问题。具体方案、工序流程和效果如下:“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工程,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中美洲人工流峡(2)、东南亚人工流峡(2)、红海地中海人工流峡(2)、非洲中部人工流峡(2)、索坝聚水电站(10.6);其中:(1)中美洲人工流峡(2),它形成在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两国,其宽度100-1000公里,深度100-2000米;在中美洲人工流峡(2)处建设100-1000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2)东南亚人工流峡(2),它包括有下述一个或几个人工流峡(2):印度尼西亚的班达海人工流峡(2)、泰国南部人工流峡(2);其班达海人工流峡(2)宽度100-1000公里,深度在2000米;其泰国南部人工流峡(2)宽度100-1000公里,深度在100-2000米。在班达海人工流峡(2)、泰国南人工流峡(2)处建设总共100-2000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3)红海地中海人工流峡(2),它包括有下述一个或几个人工流峡(2):也曼德人工流峡(2)、埃及西奈人工流峡(2)、直布罗陀人工流峡(2)、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其中也门曼德人工流峡(2)、埃及 西奈人工流峡(2)、直布罗陀人工流峡(2)的宽度50-500公里,深度100--2000米;在也门曼德人工流峡(2)、埃及西奈人工流峡(2)、直布罗陀人工流峡(2)处建设总共50-2000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4)非洲中部人工流峡(2),其起点在索马里南端或者在厄立特里亚北端,途经苏丹南部、中非,终点在喀麦隆南部;其长度2500-5000公里,宽度20-200公里,深度在100-2000米;在中美洲人工流峡(2)中、班达海人工流峡(2)中还包括有人工海沟(6),人工海沟(6)宽度20-200公里,深度1000-5000米;
[0163] “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工程主要采用地下深层核爆破(基本没有核污染)形成3个人工深水海峡、4条人工海渠和拓宽加深3个天然深水海峡(最大宽度达1千公里,最大深度达3千米),开通了一条流速5-16米/秒的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由两种能量组成,其一是地球纬圈自转流;其二是纬圈风生流。由于开通了“人工海峡”和非洲陆地海渠(3),消除了热带信风的陆地山脉阻挡,使得全环球东信风纬圈环流形成,风速由现在的6米/秒增大到13米/秒左右(比南极的西风纬圈环流的风速大),使海洋赤道环流成为最强的纬圈风生流。所以“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的流速达到5-16米/秒。在“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流经的“人工海峡”处,建设“人工海峡”巨型索坝聚水电站(10.6)。仅按5米/秒保守流速来设计,巨型索坝聚水电站(10.6)单位投资在522美元/kw左右,是陆地水电站造价的40%60%。其发电成本在0.0075美元/kwh左右,其发电装机功率高达近3千亿KW,它产生的电力能源相当于现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24倍。若按16米/秒乐观流速来设计,它产生的电力能源相当于现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720倍,其发电成本低于0.0045元/kwh。仅一个“巴拿马海峡”巨型水电站的装机功率就等于7千-22万个中国三峡水电站。核爆破大量利用了将要销毁、报废的核武器,和平利用核能,一举两得。上述廉价巨量电力可以转化成廉价的“人工合成低碳液体燃料”。开发“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还能解决更重大的全球危机难题,如气候控制、淡水资源、可用土地、粮食食物、人口增加等。 [0164] 实施例21。从图30可知,也是采用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等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形成“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工程和聚能流电站,及其用以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目的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采用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代替人工流峡(2),保持陆地的联通和完整。形成中美洲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东南亚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红海地中海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非洲中部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其余特征同实施例20。由于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的“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流量要小于人工流峡(2)的“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流量,所以海洋隧洞(7)或海洋管道(8)的索坝挡水电站(10.6的发电量要小于人工流峡(2)的“热带人工全环球洋流(20.1)”的索坝聚水电站(10.6)的发电量。
[0165] 实施例22。从图31、图32可知,是采用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形成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聚能流电站来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生态的“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
[0166] 其特征在于:聚能流道(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挡流结构体组成,人工流峡(2)、陆地海渠(3)、人工海岸(4)、人工海床(5)、人工海沟(6)、海洋隧洞(7)、海洋管道(8)、索坝(9);在聚能流道(1)建造方法中,包括至少有下述其中之一种,A开掘陆地方法、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E开掘海底方法;其中B设置索坝方法、C陆联索坝方法的特征同前述有关的实施例1-20;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人工全环球洋流(20.1)、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人工边界流(20.2)、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连海管道聚流(20.3)、人工海沟聚流(20.4);此外,在人工聚能高速流体(20)中,其中的人工全环球洋流(20.1)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组成,人工海峡聚流(20.1.1)、陆地海渠聚流(20.1.2)、连海隧洞聚流(20.1.3);其中的人工边界流(20.2)包括有下述4种,连岸聚流(20.2.1)、连岛聚流(20.2.2)、近岸聚流(20.2.3)、离岸聚流(20.2.4)。索浮力坝(9.1)的特征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6或实施例8或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或实施例12,索坝聚水电站(10.6)的特征同实施例7或实施例9,其余特征同。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3、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实施例17、实施例18、实施例19、实施例20、实施例21。本实施例22通过人工规控地球气候生态技术工程,达到改善、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用以解决全球气候生态、清洁能源、淡水资源、粮食食物、可用土地资源等等问题。具体方案、工序流程和效果如下。 [0167] 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的种类包括有,A控制陆地大气方法、D控制陆地人工海峡方 法、E控制改造海洋天然海峡方法、C控制陆地人工海渠方法、F控制海流或洋流方法、H控制人工海域方法、H控制人工海沟方法、B控制陆地人工水渠方法;
[0168] 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由K人工重新构造的规范系统、L人工调节、选择的控制部分、M规范和控制组合大工程、N生态模式系统大工程这4部分组成。其结构和流程的步骤如下:
[0169] 在K人工重新构造的规范系统用途中,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大工程:重构规范海陆大工程、重构规范陆地气水大工程;它使海流洋流改道,使南、北极海陆冰面积体积改变,引发海陆冰构造和面积重新分布,发生变化,引发大气气流改道,形成了比较规范有序、比较均匀对称、比较稳定规律的全球大洋环流,进而可以形成比较规范有序、比较均匀对称、比较稳定规律的全球大气环流状态和丰沛水汽状态;在L人工调节、选择的控制部分用途中,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技术:人工调节控制大工程、人工调节控制技术、人工选择控制技术;依靠人工调控海流、洋流的流通截面和南、北极海陆冰面积体积改变,可以人工调控海流、洋流的流速、流量、流向,进而可以人工调控全球大洋环流气候,使全球气候生态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湿度、光度和进入均衡稳定状态;人工调节控制大工程中的索坝聚水电站(10.6)、挡风发电站(19)工程还可以提供廉价海洋能、风能电力,其造价非常低廉;在M规范和控制部分组合大工程用途中,它由K人工重新构造的规范系统和L人工调节、选择的控制部分组合而成,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规控热带全环球巨大洋流、规控北极环球大暖流、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规控北极巨大冰盖、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就是重构规范陆地气水大工程;在M规范和控制部分组合大工程中:采用核爆炸技术或者常规爆炸技术手段,在地峡或者海岭处爆破形成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海洋索浮力坝(9.1),使海流洋流改道;采用挡风索坝(9)或挡风发电站(19)形成了南、北极圈降水挡风索坝(9),夏半季升起,冬半季落下,进冷不进热,持续保持南北两极巨大冰盖的高度寒冷状态;两极巨大冰盖使海流、洋流改道;采用核爆炸技术或者常规爆炸技术手段,在陆地的高山、平原处形成人工山峡、人工河谷,在陆地的高山、平原处建造和设置挡风、降雨的挡风索坝(9),或者建造和设置集挡风、降雨、发电为一体的挡风发电站(19);在海陆冰的构造和面积重新规范分布后,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全球大洋环流(包括上层风生大洋环流、下层热盐密度大洋环流等),进而可以形成比较规范的全球大气环流和丰沛汽状态;在N生态模式系统大工程用途中,它由K人工重新构造的规范系统和L人工调节、选择的控制部分组合而成,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全球单冰极气候生态模式、全球双冰极气候生态模式、无纬环球洋流气候生态模式、露出大陆架气候生态模式;在这全球气候生态达到和实现适合人类生存的4种人工气候生态模式之中,选择其中1种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全球人工气候生态模式,供人类自由自主采用、使用、享用,永世造福人类;
[0170] 在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中:
[0171] 在K人工重新构造的规范系统工程中:重构规范海陆冰大工程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海洋索浮力坝(9.1)、挡风索坝(9)、南极圈降水挡风索坝(9)、北极圈降水挡风索坝(9)、人工山峡、人工河谷、人工山墙、索坝聚水电站(10.6)、挡风发电站(19);其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海洋索浮力坝(9.1)使海流改道;其两极圈降水挡风索坝(9)使两极海陆冰面、体积改变;重构规范陆地气水大工程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人工山峡、人工河谷、人工山墙、挡风索坝(9)、挡风发电站(19);该大工程使陆地的构造和面积重新分布,引发大气气流改道和水汽发生变化; [0172] 在L人工调节、选择的控制部分中:人工调节控制大工程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索坝聚水电站(10.6)、挡风发电站(19)、挡风索坝(9);在陆地的高山、平原、人工山峡、人工河谷处建造和设置挡风、降雨的挡风索坝(9),或者建造和设置集挡风、降雨、发电为一体的挡风发电站(19);人工调节控制技术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技术:大洋环流和两极冰盖变化技术、大气环流及其云汽变化技术、陆地降水变化技术;其大洋环流和两极冰盖变化技术、大气环流及其云汽变化技术是在海峡、海沟、急潮、湾流、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处建造和设置索坝聚水电站(10.6)、挡风发电站(19)、挡风索坝(9)用以调控洋流的流通截面、提供电力;其陆地降水变化技术是在陆地的高山、平原处建造和设置挡风索坝(9)、挡风发电站(19)用以调控陆地大气气流的流通截面、提供高空风能电力;挡风索坝(9)、挡风发电站(19)设置在陆地的云汽入境处、出境处、过境途中;人工选择控制技术是:
在N生态模式系统大工程之中,经过人工调控大洋环流和两极冰盖变化、大气环流及其云汽变化、陆地降水变化后,选择1种最适合的生态模式;
[0173] 在M规范和控制部分组合大工程中:规控热带全环球巨大洋流、规控北极环球大暖流、 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规控北极巨大冰盖、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是由几十项重构规范海陆冰大工程优化组合组成;其规控热带全环球巨大洋流,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中美洲人工流峡(2)、东南亚人工流峡(2)、红海地中海人工流峡(2)、非洲中部人工流峡(2)、索坝聚水电站(10.6);其中:(1)中美洲人工流峡(2),它形成在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两国,其宽度100-1000公里,深度100-2000米;在中美洲人工流峡(2)处建设100-1000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2)东南亚人工流峡(2),它包括有下述一个或几个人工流峡(2):印度尼西亚的班达海人工流峡(2)、泰国南部人工流峡(2);其班达海人工流峡(2)宽度100-1000公里,深度在2000米;其泰国南部人工流峡(2)宽度100-1000公里,深度在100-2000米。在班达海人工流峡(2)、泰国南人工流峡(2)处建设总共100-2000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3)红海地中海人工流峡(2),它包括有下述一个或几个人工流峡(2):也门曼德人工流峡(2)、埃及西奈人工流峡(2)、直布罗陀人工流峡(2)、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其中也门曼德人工流峡(2)、埃及西奈人工流峡(2)、直布罗陀人工流峡(2)的宽度50-500公里,深度100--2000米;在也门曼德人工流峡(2)、埃及西奈人工流峡(2)、直布罗陀人工流峡(2)处建设总共50-2000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4)非洲中部人工流峡(2),其起点在索马里南端或者在厄立特里亚北端,途经苏丹南部、中非,终点在喀麦隆南部;其长度2500-5000公里,宽度20-200公里,深度在100-2000米;在中美洲人工流峡(2)中、班达海人工流峡(2)中还包括有人工海沟(6),人工海沟(6)宽度20-200公里,深度1000-5000米;其规控北极环球大暖流,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白令人工流峡(2)、白令海人工海沟(6)、楚科奇海人工海沟(6)、建造相应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其中:(1)白令人工流峡(2),其宽度200-1000公里,深度在100-1000米;在白令人工流峡(2)建设200-1000公里公里长度的索坝聚水电站(10.6)工程;(2)白令海人工海沟(6)、楚科奇海人工海沟(6),其宽度20-200公里,深度在100-2000米,长度500-3000公里;打通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环球大暖流;
其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德雷克人工流峡(2)工程、德雷克索坝聚水电站(10.6)、南极圈挡风发电站(19);其中:(1)德雷克人工流峡(2),它由海洋天然海峡向北或向南拓宽形成,其宽度1-4千公里,深度500-2000米;形成环南纬50°度圈内大冰盖;(2)德雷克索坝聚水电站(10.6),建设1000-4000公里公里长度的德雷克索坝聚水电站(10.6),深度200-5300千米,控制德雷克海峡或德雷克人工流峡(2)的开闭和流量;(3)南极圈挡风发电站(19),它是沿环南极圈附近建设的[31]充气\帘幕气坝,长度约14000公里、高度4-8千米;南极圈挡风发电站(19)夏半季升起,冬半季落下,进冷不进热;冰盖体积达到0.6亿万立方公里;其规控北极巨大冰盖,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白令海峡索坝聚水电站(10.6)、北大西洋索坝聚水电站(10.6)、北极圈挡风发电站(19);其中:(1)白令海峡索坝聚水电站(10.6),长度1-2百公里、深度40-100米,人工封闭白令海峡;(2)北大西洋索坝聚水电站(10.6),它包括有下述一个或几个索坝聚水电站(10.6):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发罗群岛-挪威浅海,总长度2-4千公里、深度
200-3000米;(3)北极圈挡风发电站(19),它是沿北冰洋岸边线附近建设的挡风索坝(9),长度约14000公里、高度约4-8千米;形成北冰洋大冰盖,体积达到0.3亿万立方公里;其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海洋索浮力坝(9.1)、索坝聚水电站(10.6)、挡风索坝(9)、挡风发电站(19);它设置在海洋的流速较快的急潮湾流、海峡、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处;利用海洋急流水力或海洋风流发电,调节洋流气候;其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工程:人工山峡、人工河谷、人工山墙、挡风索坝(9)、挡风发电站(19);它设置在水汽丰富充沛的大气环流经过的陆地沿线上,高度超过4000米;升高挡风索坝(9)的挡风幕膜形成雨降水,降低挡风索坝(9)的挡风幕膜高度使水汽无阻挡过境;还能风力发电;
[0174] 在N生态模式系统大工程中:其全球单冰极气候生态模式,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系统工程:规控热带全环球巨大洋流、规控北极环球大暖流、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它形成一条人工可以调控的低中纬环球洋流和另一条人工可以调控的中高纬带环球洋流,可改善全球气候、全球生态;其全球双冰极气候生态模式,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系统工程:规控热带全环球巨大洋流、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规控北极巨大冰盖、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它形成一条人工可调控的低中纬带环球洋流;通过人工调控低中纬带环球洋流的流速、深度、流量,可改善全球气候生态;其无纬环球洋流气候生态模式,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系统工程: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规控北极巨大冰盖;它形成两条独立的、人工可调控的、低中纬带的太平洋环流和大西洋环流;由于阻断 了现有唯一的环球洋流---南极环球洋流,所以可以通过人工独立调控太平洋环流、大西洋环流的流速、深度、流量,能够改善全球气候生态或者环流内的区域气候生态,就成为无纬环球洋流气候生态模式;其露出大陆架气候生态模式,它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系统工程:规控热带全环球巨大洋流、规控南极巨大冰盖\环球洋流、急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规控陆地风度和降水、规控北极巨大冰盖或者规控北极环球大暖流;形成0.6亿立方公里规控南极巨大冰盖、0.3亿立方公里规控北极巨大冰盖,使海平面下降超过80米,新增大陆架陆地面积0.2亿平方公里,就成为露出大陆架气候生态模式;人工控制地球气候生态工程的部分结构和流程是按照图35.1的结构和流程实施的;
[0175] 在海峡、海洋急流、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海洋索浮力坝(9.1)处建造和设置索坝聚水电站(10.6);在陆地的高山、平原、山谷、河谷、人工山峡、人工河谷、人工山墙处建造和设置挡风索坝(9)或挡风发电站(19);在大陆水汽大陆水汽入境处、出境处、过境途中处建造和设置挡风索坝(9)或挡风发电站(19);;人工流峡(2)的宽度大于400米,深度大于20米;人工海沟(6)的宽度大于100米,深度大于20米;海洋索浮力坝(9.1)的长度大于100米,高度大于100米;人工山峡的宽度大于200米,深度大于20米;人工河谷的宽度大于100米,深度大于20米;人工山墙或挡风索坝(9)的长度大于100米,高度大于100米;人工流峡(2)、人工海沟(6)、海洋索浮力坝(9.1)、人工山峡、人工河谷、人工山墙,采用炸药爆破或核爆破方法形成;海洋索浮力坝(9.1)建造在冰层下;人工山墙还可以采用挡风索坝(9)或挡风发电站(19)形成;海洋索浮力坝(9.1)或索坝聚水电站(10.6)设置在海流或海峡或海沟或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沟(6)处,用以调控海流或用水流发电;索坝聚水电站(10.6)设置在海流或海峡或海沟或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沟(6)或海洋索浮力坝(9.1)或挡风索坝(9)处,用水流发电;挡风索坝(9)设置在海流或海峡或海沟或人工流峡(2)或人工海沟(6)或山谷或河谷或山体或人工山峡或人工河谷或人工山墙处,用以调节气流或用气流发电。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