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式连接器

阅读:695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杆式连接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实现当将杆组装到壳体时的作业性的提高。杆式连接器(F)具备:壳体(10),电 线束 (27)从壳体(10)的电线导出面(13)导出;导向槽(36),其形成于臂部(31),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导向槽(36)将壳体(10)的支承轴(26)引导至臂部(31)的 轴承 孔(34);以及退避部(39),其形成于导向槽(36),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退避部(39)容许操作部(32)以从电线束(27)远离的方式移位。,下面是杆式连接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外侧面形成支承轴,电线束从所述壳体的电线导出面导出;
杆,其具有臂部;
操作部,其形成为从所述臂部的外周缘延伸出的形态,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操作部以接近所述电线导出面的方式移位;
轴承孔,其形成于所述臂部,所述轴承孔通过与所述支承轴嵌合从而对所述杆以能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导向槽,其形成于所述臂部,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导向槽将所述支承轴引导至所述轴承孔;以及
退避部,其形成于所述导向槽,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退避部容许所述操作部以从所述电线束远离的方式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槽的引导口形成为在所述臂部的外周缘开口,
所述导向槽具有最短引导部,所述最短引导部将所述引导口和所述轴承孔直线地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槽具有宽度尺寸比所述轴承孔的内径以及所述引导口的开口宽度大的宽宽度部,
所述宽宽度部的一部分成为所述退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避部的内侧面包含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能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开始时待机的初始位置与完成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位置之间转动,
在所述臂部中的位于与所述导向槽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形成为从与所述导向槽对应的区域突出的形态,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旋转限制部,所述旋转限制部通过使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卡止,从而限制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杆向与所述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向槽形成有一对狭缝,所述一对狭缝以隔着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的形成区域的方式配设。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槽具有引导口和引导倾斜部,所述引导口形成为在所述臂部的外周缘开口,所述引导倾斜部以所述导向槽从所述轴承孔的孔缘部朝向所述引导口侧变深的方式倾斜,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配设于比所述引导倾斜部靠所述引导口侧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脱离限制部,所述脱离限制部形成于所述壳体,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脱离限制部通过使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卡止,从而能限制所述杆从所述壳体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能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开始时待机的初始位置与完成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位置之间转动,
在所述臂部中的所述导向槽的附近位置形成有初始位置保持突起,所述初始位置保持突起限制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杆向所述嵌合位置侧转动,
所述初始位置保持突起配设于与所述导向槽非对应的位置。

说明书全文

杆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杆的杆式连接器,所述杆形成为用操作部将相互平行的一对臂部的外周缘彼此连结的形态。在臂部形成有轴承孔,所述轴承孔与从壳体的外侧面突出的支承轴嵌合,杆形成为能以支承轴以及轴承孔为中心进行转动。因为在将杆组装到壳体时,壳体的外侧面被臂部覆盖,难以用目视对支承轴的位置进行确认,所以在将轴承孔与支承轴嵌合时的作业性低下。作为对策,在臂部的内表面形成从臂部的外周缘遍及至轴承孔的导向槽,能够通过使支承轴与导向槽滑接从而使作业性提高。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88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4] 电线束从壳体的电线导出面导出。另外,为了限制一对臂部扩开移位,在壳体的外侧面形成有扩开限制部,当将杆组装到壳体时,操作部以接近电线导出面的方式移位,并且臂部的外周缘与扩开限制部滑接,从而抑制杆的姿势变化。因此,在组装杆的过程中,有可能操作部与电线束干渉。
[0005]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将杆组装到壳体时的作业性的提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6]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外侧面形成支承轴,所述壳体使电线束从电线导出面导出;杆,其具有臂部;操作部,其形成为从所述臂部的外周缘延伸出的形态,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操作部以接近所述电线导出面的方式移位;轴承孔,其形成于所述臂部,所述轴承孔通过与所述支承轴嵌合从而对所述杆以能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导向槽,其形成于所述臂部,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导向槽将所述支承轴引导至所述轴承孔;以及退避部,其形成于所述导向槽,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退避部容许所述操作部以从所述电线束远离的方式移位。发明效果
[0007] 在将杆组装到壳体的过程中,因为支承轴在退避部内移动而使得操作部以从电线束远离的方式移位,所以能够防止因操作部与电线束干渉而导致作业性降低。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杆式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杆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沿图5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沿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将开始杆相对于壳体的组装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9是将在杆相对于壳体的组装过程中支承轴移动到退避部的跟前为止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将杆从图9的状态进行进一步的组装,逆旋转限制突起卡止于脱离限制部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将杆从图10的状态进行进一步的组装,支承轴在退避部移动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将杆相对于壳体的组装完成,杆被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将杆相对于壳体的组装完成,杆被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将开始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对方侧连接器的凸轮从动件已进入到凸轮槽的入口的状态示出的相当于沿图2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的状态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向槽的引导口形成为在所述臂部的外周缘开口,所述导向槽具有最短引导部,所述最短引导部将所述引导口和所述轴承孔直线地连结。根据此结构,在不担心操作部与电线束干渉的情况下,因为能够使支承轴在最短引导部内直线地移动,所以作业性良好。
[0010]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向槽具有宽度尺寸比所述轴承孔的内径以及所述引导口的开口宽度大的宽宽度部,所述宽宽度部的一部分成为所述退避部。根据此结构,因为导向槽的引导口较窄,从而当将导向槽和支承轴嵌合时,壳体与杆的位置关系被规定,所以能够避免杆以不恰当的朝向、姿势被组装到壳体。另外,当臂部与前侧姿势抑制部抵接,支承轴在宽宽度部内移动时,因为导向槽的宽度方向中的支承轴的移动容许范围较广,所以使杆的姿势、位置变化时的自由度较高。
[0011]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退避部的内侧面包含曲面。根据该构成,当支承轴与退避部的内侧面滑接时不发生钩挂,所以杆组装时的作业性优良。
[0012]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杆能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开始时待机的初始位置与完成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臂部中的位于与所述导向槽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形成为从与所述导向槽对应的区域突出的形态,在所述壳体形成有旋转限制部,所述旋转限制部通过使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卡止,从而限制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杆向与所述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因为臂部中的导向槽的形成区域的厚度薄且易弹性变形,所以在将杆组装到壳体的过程中,能够将逆旋转限制突起越过旋转限制部时的阻被控制为较低。
[0013]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导向槽形成有一对狭缝,所述一对狭缝以隔着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的形成区域的方式配设。因为导向槽中的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的区域借助一对狭缝而易弹性变形,所以当逆旋转限制突起越过旋转限制部时的阻力能被控制为更低。
[0014]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向槽具有引导口和引导倾斜部,所述引导口形成为在所述臂部的外周缘开口,所述引导倾斜部以所述导向槽从所述轴承孔的孔缘部朝向所述引导口侧变深的方式倾斜,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配设于比所述引导倾斜部靠所述引导口侧的区域。根据此结构,因为导向槽中的比引导倾斜部靠引导口侧的区域壁薄且易弹性变形,所以逆旋转限制突起容易越过旋转限制部。
[0015]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脱离限制部,所述脱离限制部形成于所述壳体,在将所述杆组装到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脱离限制部通过使所述逆旋转限制突起卡止,从而能限制所述杆从所述壳体脱离。根据该构成,因为逆旋转限制突起兼具杆的逆旋转的功能以及限制杆从壳体脱离的功能,所以能简化杆的形状。
[0016] 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杆能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开始时待机的初始位置与完成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臂部中的所述导向槽的附近位置形成有初始位置保持突起,所述初始位置保持突起限制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杆向所述嵌合位置侧转动,所述初始位置保持突起配设于与所述导向槽非对应的位置。根据此结构,因为能够将初始位置保持突起以壁厚的方式形成,所以将杆保持于初始位置的功能较高。
[0017] <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15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2、3、5、7~15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4~15中所示的朝向定义为上方、下方。
[0018] 本实施例的杆式连接器F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合成树脂制的杆30以及多个端子零件(省略图示)。壳体10具备:状的端子收纳部11;周壁部14,其将端子收纳部11的前后两外表面和左右两外侧面沿整个周向包围;以及左右对称的一对杆收纳部21,其与周壁部14的左右两外侧面隔开间隔对置。在端子收纳部11内沿前后左右排列形成有上下方向细长的多个腔12。
[0019] 多个端子零件从壳体10的上方分别被插入到多个腔12内。通过在多个端子零件的上端部分别单独地连接有电线28,多根电线28从壳体10的上端面的电线导出面13向上方导出,从而构成电线束27。因为腔12的上端的开口部沿电线导出面13的大致整个区域配设,所以由多根电线28构成的电线束27形成为越靠近电线导出面13越向前后左右扩开的形态。
[0020] 周壁部14在其上端部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周面相连。在端子收纳部11与周壁部14之间构成的空间成为向壳体10的下表面开放的嵌合空间15。在构成周壁部14的左右两侧壁部16形成有侧视形状呈前后对称的形状的缺口部17。缺口部17从侧壁部16的内表面与外表面连通,并在侧壁部16的下端缘开口。侧壁部16的上缘部、即侧壁部16中的面对缺口部17的上端缘的区域成为脱离限制部18。
[0021] 在侧壁部16形成有前后对称的前侧切口槽19F和后侧切口槽19R,前侧切口槽19F和后侧切口槽19R以从前后隔着缺口部17的方式配设。前侧切口槽19F从侧壁部16的内表面与外表面连通且在侧壁部16的上端缘开放。后侧切口槽19R从侧壁部16的内表面与外表面连通且在侧壁部16的上端缘开放。侧壁部16中的前侧切口槽19F的下端部与缺口部17的前端缘部之间的区域成为前侧旋转限制部20F(权利要求所述的旋转限制部)。侧壁部16中的后侧切口槽19R的下端部与缺口部17的后端缘部之间的区域成为后侧旋转限制部20R(权利要求所述的旋转限制部)。
[0022] 一对杆收纳部21形成为侧视时形状呈前后对称的形状,并构成为具备:壁状部22、前侧连结部23F以及后侧连结部23R。壁状部22形成为以与周壁部14的左右两侧壁部16的外表面隔开间隔对置的方式配设的平板状。前侧连结部23F形成为整体呈上下方向细长,前侧连结部23F将壁状部22的前端缘部与侧壁部16的外侧面中的缺口部17以及前侧切口槽19F的比下端侧区域靠前方的区域连接。后侧连结部23R形成为整体呈上下方向细长,后侧连结部23R将侧壁部16的外侧面中的缺口部17以及后侧切口槽19R的比下端侧区域靠后方的区域连接。
[0023] 由左右两杆收纳部21和周壁部14(左右两侧壁部16)区划的空间成为俯视时形状呈前后方向细长的一对收纳空间24。收纳空间24朝壳体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放。前侧连结部23F的上端部作为面向收纳空间24内的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权利要求所述的姿势抑制部)发挥作用。后侧连结部23R的上端部作为面向收纳空间24内的后侧姿势抑制部25R(权利要求所述的姿势抑制部)发挥作用。
[0024] 左右两壁状部22的内表面上端部突出形成有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左右对称的一对支承轴26。支承轴26配置于前后方向的杆收纳部21的中央。在各收纳空间24内分别收纳杆30的臂部31,臂部31的轴承孔34与支承轴26嵌合。杆30能以支承轴26为支点进行转动。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臂部31的外周缘能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或者后侧姿势抑制部25R抵接。若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臂部31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或者后侧姿势抑制部25R抵接,则能防止杆30的姿势发生变化。
[0025] 杆30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臂部31和操作部32。操作部32将两臂部31中的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延出部33的延出端部彼此连结。臂部31形成为使板厚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与支承轴26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的大致平板状,并以相互对齐状相连。在臂部31的侧视时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形态的轴承孔34。在臂部31的内表面(与侧壁部16对置的面)形成有凸轮槽35,凸轮槽35在从臂部31的外周缘接近轴承孔34的路径中延伸。
[0026] 在臂部31的外表面形成有导向槽36,导向槽36从臂部31的外周缘延伸至轴承孔34。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导向槽36作为用于将支承轴26引导到轴承孔34的引导路径发挥作用。导向槽36中的位于与轴承孔3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引导口37在臂部31的外周缘开口。引导口37的开口宽度设定为与轴承孔34的内径以及支承轴2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尺寸。
[0027] 在侧视时,导向槽36配设于与凸轮槽35不同的区域。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时,以导向槽36的引导口37向下方(与杆30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开口的姿势将臂部31从壳体10的上方插入到收纳空间24内。
[0028] 导向槽36由最短引导部38和退避部39构成,最短引导部38将引导口37和轴承孔34直线地连结,退避部39与最短引导部38连通。退避部39的形成区域是从比引导口37靠轴承孔34侧的位置遍及至轴承孔34的开口缘部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在臂部31以导向槽36的引导口37向下方开口的朝向被插入到杆收纳部21(收纳空间24)内时,在侧视时,退避部39形成为从最短引导部38(将引导口37和轴承孔34连结的虚拟路径)向前侧姿势抑制部25F侧凸起的形态。在侧视时,退避部39中的前侧姿势抑制部25F侧的缘部只由曲线构成。
[0029] 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最短引导部38作为用于将支承轴26从引导口37引导至轴承孔34为止的引导路径发挥作用。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退避部39作为用于将支承轴26从比引导口37稍靠近轴承孔34的位置引导到轴承孔34为止的引导路径发挥作用。在导向槽36中形成有退避部39的区域成为宽度尺寸比引导口37以及轴承孔34大的宽宽度部40。宽宽度部40的最大宽度度尺寸设定为比支承轴26的外径的2倍小的尺寸。退避部39的引导路径的一部分成为与最短引导部38的引导路径共用的路径。
[0030] 杆30的延出部33从臂部31的外周缘中隔着轴承孔34位于与引导口3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向径向外方延伸出。操作部32形成为将延出部33的延出端部中的前侧(退避部39从最短引导部38伸出的一侧)的侧缘部彼此连结的形态。因为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引导口37朝下方开口,所以成为延出部33和操作部32位于臂部31的上方。在杆30的组装过程中,操作部32在从电线导出面13向上方导出的电线束27的前方附近移动。
[0031] 在导向槽36形成有引导倾斜部41,引导倾斜部41从轴承孔34的孔缘部向引导口37侧以导向槽36逐渐变深的方式倾斜。引导倾斜部41的形成区域处于从轴承孔34的孔缘部遍及至退避部39中的位于比引导口37侧的端部靠轴承孔34侧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导向槽36中的从引导倾斜部41遍及至引导口37为止的区域成为深度恒定的深槽部42。因此,宽宽度部40由引导倾斜部41和深槽部42构成。臂部31中的深槽部42的形成区域成为厚度比没有形成导向槽36、凸轮槽35的区域薄的薄壁部。
[0032] 在深槽部42(薄壁部)形成有一对狭缝43,一对狭缝43形成为沿臂部31的板厚方向贯通深槽部42的形态。一对狭缝43的形成范围处于最短引导部38中的没有成为与退避部39共用的路径的区域、即靠近引导口37的区域。一对狭缝43形成为与最短引导部38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直线状,并沿最短引导部38的宽度方向两端缘配设。深槽部42(薄壁部)中的被一对狭缝43夹持的区域成为挠曲刚性比引导倾斜部41的整个区域以及深槽部42中的没有被一对狭缝43夹持的区域低的易变形部44。
[0033] 在一对臂部31的内表面(位于与形成有导向槽36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逆旋转限制突起45。逆旋转限制突起45在侧视时配设于导向槽36的形成区域的范围内。详细地说,整个逆旋转限制突起45配设于被一对狭缝43夹持的易变形部44,逆旋转限制突起45向壳体10(端子收纳部11)的外侧面突出。伴随着易变形部44弹性变形,逆旋转限制突起45向相对于端子收纳部11的外侧面远离的方向移位。
[0034] 在一对臂部31的内表面(与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45的面相同的面)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配设于在侧视时与导向槽36非对应的位置、即与导向槽36的形成区域不同的区域。详细地说,在以支承轴26(轴承孔34)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中,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配设于凸轮槽35与导向槽36之间,且配设为在圆周方向与逆旋转限制突起45对置。因为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被大致U字形的间隙包围,所以能朝臂部31的板厚方向弹性变形。
[0035] 杆30以将大致整个臂部31收纳到杆收纳部21的收纳空间24内,将轴承孔34与支承轴26嵌合,使延出部33和操作部32从收纳空间24的上端开口向外部突出的状态被组装于壳体10。杆30能以支承轴26以及轴承孔34为中心在准备与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的待机状态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2~14)以及使与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完成的嵌合位置(参照图15)之间转动。
[0036] 如图13所示,当将杆式连接器F与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时,通过使逆旋转限制突起45和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以沿圆周方向夹住旋转限制部20的方式卡止,从而将杆30保持于初始位置。此时,操作部32位于电线束27的前方。如图14所示,在该状态下,将对方侧连接器M的罩部50从下方较浅地嵌入到嵌合空间15内,从而使对方侧连接器M的凸轮从动件51进入到凸轮槽35的入口。于是,因为对方侧连接器M的解除部52使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弹性变形而从旋转限制部20脱离,所以杆30能向嵌合位置侧转动。但是,因为逆旋转限制突起45卡止于旋转限制部20,所以杆30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图8~1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被限制。
[0037] 若从该状态将操作部32向下方移动,则杆30向嵌合位置侧转动,通过由凸轮槽35与凸轮从动件51的卡合而产生的凸轮作用,从而如图15所示,杆式连接器F与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当使两连接器F、M脱离时,使杆30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转动,然后使两连接器F、M沿上下分离即可。若使杆30向初始位置返回,则通过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卡止于旋转限制部20,从而限制杆30向嵌合位置侧转动。与此同时,通过逆旋转限制突起45卡止于旋转限制部20,从而限制杆30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方向转动。
[0038] 接着,对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作业进行说明。以导向槽36的引导口37向下方开口的朝向且操作部32位于电线束27的前方的姿势从壳体10的上方将臂部31插入到收纳空间24内,从而杆30被组装。此时,如图8所示,想要用操作部32向后方按压电线束27,但是因为电线束27中的被操作部32按压的部分从端子收纳部11(电线导出面13)分开,所以当将电线束27向后方弯曲时的阻力较小。
[0039] 当将臂部31插入到收纳空间24内时,使支承轴26进入引导口37。若从该状态使杆30整体地向下方移位,则如图9所示,支承轴26在最短引导部38中的没有成为与退避部39共用的路径的区域移动,进而在导向槽36内朝向轴承孔34移动,如图10所示,从而到达宽宽度部40。伴随着杆30的组装进行,操作部32接近电线导出面13,但是因为电线束27形成为电线
28的间隔越接近电线导出面13越向前后左右扩开的喇叭状(随着朝向末端扩散的形状),所以成为操作部32从前方干涉电线束27的情况。
[0040] 在此,因为各电线28分别被插入到遍布电线导出面13的广阔的范围而分散配置的多个腔12,所以难以使喇叭状的电线束27朝向壳体10的电线导出面13而变形。因此,伴随着杆30的组装进行,操作部32为了避免或缓和与电线束27的干渉而向前方移位。伴随于此,杆30以支承轴26为大致支点向前方倾斜地移位。然而,因为在臂部31的前方附近存在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所以通过杆30向前方倾斜,从而臂部31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抵接,由此杆30的前倾移位与操作部32的前方移位被限制。
[0041] 若操作部32的前方移位被限制,则操作部32与电线束27干渉。并且,因为电线束27是喇叭状,所以操作部32越接近电线导出面13,越难以避免操作部32与电线束27的干渉。因为前侧姿势抑制部25F与支承轴26的位置关系是恒定,所以在臂部31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抵接,支承轴26停留在导向槽36的最短引导部38的状态下,无法使杆30的姿势前倾地变化。若操作部32与电线束27的干渉变强,则杆30的组装动作的阻力增大,作业性降低。
[0042] 作为对策,在导向槽36设置退避部39。因为退避部39形成为从最短引导部38向前侧姿势抑制部25F侧凸出的形态,支承轴26在退避部39内移位,从而成为在臂部31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之间空有充分的间隙的状态。通过该间隙,从而能够使杆30的姿势以支承轴26为大致支点前倾的方式变化。如图11所示,通过杆30前倾,从而操作部32以从电线束27退避的方式向前方移位。由此,因为变得容易避免操作部32与电线束27的干渉,所以组装杆30时的作业性变良好。
[0043] 另外,因为支承轴26从引导口37遍及至引导倾斜部41为止的引导路径成为较深的深槽部42,就算支承轴26的突出端与深槽部42滑接,滑动阻力也小。因此,当组装杆30时的阻力也小。若支承轴26进入引导倾斜部41,则因为支承轴26的突出端与引导倾斜部41滑接,所以滑动阻力逐渐增大。若支承轴26到达轴承孔34而与轴承孔34嵌合,则因为支承轴26与引导倾斜部41的滑动阻力一下子被消除,所以作业者通过滑动阻力的消除,从而能够感应到支承轴26已与轴承孔34嵌合。由此,杆30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作业完成。
[0044] 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脱离限制部18而进入缺口部17内。若逆旋转限制突起45进入缺口部17内,则逆旋转限制突起45卡止于脱离限制部18,从而杆30以被临时组装于壳体10的状态被保持,不用担心从壳体10脱离。
[0045] 另外,当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脱离限制部18时,逆旋转限制突起45与易变形部44成为一体而向左右方向外方(从侧壁部16远离而与壁状部22接近的方向)移位。因为易变形部44与臂部31中的没有形成有导向槽36、凸轮槽35的壁厚的区域相比容易弹性变形,所以当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脱离限制部18时的阻力较小。
[0046] 另外,在杆30的组装工序中,在该工序的结束阶段使杆30前倾,从而与杆30的组装完成同时使逆旋转限制突起45进入后侧切口槽19R内,由此能够将杆30保持于初始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12所示,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脱离限制部18的后端部或者侧壁部16中的缺口部17与后侧切口槽19R之间的区域,从而进入后侧切口槽19R内,但是与上述相同,因为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45的易变形部44的挠曲刚性低,所以当逆旋转限制突起45进入后侧切口槽19R内时的阻力较小。
[0047]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F具备壳体10和杆30,在壳体10的外侧面形成有支承轴26,电线束27从壳体10的电线导出面13导出,杆30具有臂部31。在壳体10的外侧面形成有前侧姿势抑制部25F,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前侧姿势抑制部25F在与臂部31的外周缘抵接时抑制杆30的姿势变化。在杆30中形成有操作部32,操作部32形成为从臂部31的外周缘延伸出的形态,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操作部32以接近电线导出面13的方式移位。
[0048] 在臂部31形成有轴承孔34,轴承孔34通过与支承轴26嵌合从而对杆30以能相对于壳体10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同样地,在臂部31形成有导向槽36,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导向槽36将支承轴26引导至轴承孔34。在导向槽36形成有退避部39。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通过在臂部31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抵接的状态下支承轴26在退避部39内移动,从而操作部32能够以从电线束27远离的方式移位。
[0049]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杆式连接器F,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就算臂部31与姿势抑制部抵接从而抑制杆30的姿势变化,通过支承轴26在退避部39内移动,也能使得操作部32以从电线束27远离的方式移位。由此,能够防止因操作部32与电线束27干渉而导致作业性降低。另外,因为退避部39的内侧面只由曲面构成,所以当支承轴26与退避部39的内侧面滑接时,不会被钩挂,杆30组装时的作业性优良。
[0050] 另外,在臂部31的外周缘开口形成有导向槽36的引导口37,导向槽36具有最短引导部38,最短引导部38将引导口37和轴承孔34直线地连结。在不担心操作部32与电线束27干渉的情况下,因为能够使支承轴26在最短引导部38内直线地移动,所以作业性良好。
[0051] 另外,导向槽36具有宽宽度部40,宽宽度部40的宽度尺寸比轴承孔34的内径以及引导口37的开口宽度大,宽宽度部40的一部分成为退避部39。根据此结构,因为导向槽36的引导口37较窄,从而当将导向槽36和支承轴26嵌合时,壳体10与杆30的位置关系被规定,所以能够避免杆30以不恰当的朝向、姿势被组装到壳体10。另外,当臂部31与前侧姿势抑制部25F抵接,支承轴26在宽宽度部40内移动时,因为导向槽36的宽度方向中的支承轴26的移动容许范围较广,所以使杆30的姿势、位置变化时的自由度较高。
[0052] 另外,杆30能在与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开始时待机的初始位置与完成和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的嵌合位置之间转动。在臂部31中的位于与导向槽36相反的一侧的面(内表面)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45,逆旋转限制突起45形成为从与导向槽36对应的区域突出的形态。在壳体10形成有旋转限制部20,旋转限制部20通过使逆旋转限制突起45卡止,从而限制初始位置的杆30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因为臂部31中的导向槽36的形成区域的厚度较薄且易弹性变形,所以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当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旋转限制部20时的阻力能被控制为较低。
[0053] 另外,逆旋转限制突起45形成为从臂部31中的与壳体10(端子收纳部11或者侧壁部16)对置的面向壳体10(端子收纳部11)侧突出的形态。因此,与形成有从臂部31的外周缘向径向外方突出的逆旋转限制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臂部31的外径减小。
[0054] 另外,在导向槽36形成有一对狭缝43,一对狭缝43隔着逆旋转限制突起45的形成区域而配置。因为导向槽36中形成有逆旋转限制突起45的区域借助一对狭缝43而成为易弹性变形的易变形部44,所以当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旋转限制部20时的阻力能被控制为更低。
[0055] 另外,导向槽36具有引导口37和引导倾斜部41,引导口37在臂部31的外周缘开口而形成,引导倾斜部41从轴承孔34的孔缘部朝向引导口37侧以导向槽36变深的方式倾斜。逆旋转限制突起45配设于比引导倾斜部41靠引导口37侧的区域(深槽部42)。因为导向槽36中的比引导倾斜部41靠引导口37侧的区域壁薄且易弹性变形,所以当逆旋转限制突起45越过旋转限制部20时的阻力较小。
[0056] 另外,在壳体10形成有脱离限制部18。在将杆3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通过逆旋转限制突起45卡止于脱离限制部18,从而限制杆30从壳体10脱离。由此,因为逆旋转限制突起45兼具限制杆30逆旋转的功能以及限制杆30从壳体10脱离的功能,所以能够简化杆30的形状。
[0057] 另外,杆30能在与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开始时待机的初始位置与完成和对方侧连接器M嵌合的嵌合位置之间转动,在臂部31中的导向槽36的附近位置形成有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限制处于初始位置的杆30向嵌合位置侧转动。因为该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配设于与导向槽36非对应的位置,所以能够以壁厚的方式形成初始位置保持突起46。因此,将杆30保持于初始位置的功能较高。
[0058] <其他实施例>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杆具有一对臂部,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杆只具有一片板状的臂部,操作部从臂部的外周缘与支承轴的轴线平行地延伸出的形态。
(2)在上述实施例中,姿势抑制部构成用于收纳臂部的杆收纳部,但是姿势抑制部也可以形成于与杆收纳部另外设置的部位。
(3)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槽中的位于与轴承孔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臂部的外周缘作为引导口而开口,但是导向槽中的位于与轴承孔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在臂部的外周缘不开口的形态。
(4)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槽具有最短引导部,最短引导部将引导口和轴承孔直线地连结,但是导向槽也可以不具有最短引导部,而使以恒定的宽度弯曲的路径。
(5)在上述实施例中,退避部的内侧面只由曲面构成,但是退避部的内侧面也可以只由平面构成,也可以由曲面和平面构成。
(6)在上述实施例中,逆旋转限制突起配设于与导向槽对应的区域,但是逆旋转限制突起也可以配设于与和导向槽对应的区域不同的区域。
(7)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导向槽形成有将逆旋转限制突起夹持的一对狭缝,但是导向槽也可以形成为没有形成一对狭缝的形态。
(8)在上述实施例中,逆旋转限制突起具备限制杆的逆旋转的功能以及限制杆从壳体脱离的功能,但是逆旋转限制突起也可以只具有限制杆逆旋转的功能。
附图标记说明
[0059] F…杆式连接器M…对方侧连接器
10…壳体
13…电线导出面
18…脱离限制部
20F…前侧旋转限制部(旋转限制部)
20R…后侧旋转限制部(旋转限制部)
25F…前侧姿势抑制部(姿势抑制部)
25R…后侧姿势抑制部(姿势抑制部)
26…支承轴
27…电线束
30…杆
31…臂部
32…操作部
34…轴承孔
36…导向槽
37…引导口
38…最短引导部
39…退避部
40…宽宽度部
41…引导倾斜部
43…狭缝
45…逆旋转限制突起
46…初始位置保持突起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杆式连接器 2020-05-11 546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700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892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269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843
连接杆 2020-05-11 439
连接支杆 2020-05-11 782
床杆连接器 2020-05-12 379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541
连接杆 2020-05-11 39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