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式连接器

阅读:624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杆式连接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限制在两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转动时的可动板的移动。在安装于阳侧壳体(10)的杆(24)形成有嵌合用 凸轮 面(29),在将杆(24)从初始 位置 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该嵌合用凸轮面(29)能够以不与凸轮突起(23) 接触 的状态将阴侧壳体(40)的凸轮销(41)向嵌合方向按压,在杆(24)形成有退避空间(31)。在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脱离且可动板(18)在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可动板(18)的凸轮突起(23)以不与嵌合用凸轮面(29)接触的状态被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下面是杆式连接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杆式连接器,其具备:
阳侧壳体,其具备向正面侧以筒状突出的罩部;
多个阳端子零件,其被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具有被所述罩部包围的突片;
可动板,其被收纳于所述罩部内,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所述保护位置位于背面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保护位置,所述多个突片的前端部贯穿所述可动板而被定位
凸轮突起,其被形成于所述可动板;
杆,其被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能够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
阴侧壳体,其具有凸轮销,所述阴侧壳体能够嵌入所述罩部内;
嵌合用凸轮面,其形成于所述杆,能够在将所述杆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在不与所述凸轮突起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凸轮销向嵌合方向按压;以及退避空间,其形成于所述杆;
所述杆在以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而所述可动板位于所述保护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凸轮突起以不与所述嵌合用凸轮面接触的状态收纳于所述退避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杆形成有凸轮槽,该凸轮槽能够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将所述凸轮突起和所述凸轮销收纳,所述嵌合用凸轮面被形成于所述凸轮槽,所述退避空间与所述嵌合用凸轮面邻接且与所述凸轮槽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中,
所述退避空间形成为比所述凸轮槽凹陷得浅,
所述凸轮销的突出尺寸被设定为比所述凸轮突起的突出尺寸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权利要求3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中,
所述退避空间被配置于比所述嵌合用凸轮面离所述杆的转动中心远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杆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在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的过程中,该脱离用凸轮面将所述凸轮突起按压而使所述可动板向所述保护位置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杆形成有限制面,该限制面以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对置且沿所述退避空间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

说明书全文

杆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杆式连接器,其具备:阳侧壳体,其具有向前方以筒状突出的罩部;杆,其被能转动地安装于阳侧壳体;可动板,其以阳端子零件的突片贯穿该可动板而被定位的状态收纳于罩部内;以及阴侧壳体,其被嵌合于罩部内。可动板可在保护位置与比保护位置靠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保护位置,突片的前端部贯穿可动板而被定位。
[0003] 将两壳体进行嵌合时,在杆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将阴侧壳体收纳于罩部内,在将阴侧壳体的凸轮销与可动板的凸轮突起合体的状态下向杆的凸轮槽的入口进入。在此状态下,若将杆向嵌合位置侧转动,则通过由凸轮销与凸轮槽的滑动产生的增作用,阴侧壳体被拉向阳侧壳体,从而使两壳体成为嵌合状态。
[0004] 在两壳体嵌合的状态下,若将杆向初始位置转动,则通过由凸轮突起与凸轮槽的滑动产生的增力作用,可动板向罩部的前端侧移动而将以远离阳侧壳体的方式推动阴侧壳体,从而两壳体能够脱离。杆回到初始位置时,可动板恢复到突片的前端部贯穿其中的保护位置。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673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6] 在上述杆式连接器中,若在两壳体脱离的状态下将杆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则通过凸轮突起与凸轮槽的滑动,可动板向罩部的里侧移动。若可动板向罩部的里侧移动,则突片的大部分成为在可动板的前方露出的状态,从而可能有会异物干扰突片。
[0007]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目的在于: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将杆转动时,限制可动板的移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08] 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其具备:阳侧壳体,其具备向正面侧以筒状突出的罩部;
多个阳端子零件,其被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具有被所述罩部包围的突片;
可动板,其被收纳于所述罩部内,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所述保护位置位于背面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突片的前端部贯穿所述可动板而被定位;
凸轮突起,其被形成于所述可动板;
杆,其被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能够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
阴侧壳体,其具有凸轮销,所述阴侧壳体能够嵌入所述罩部内;
嵌合用凸轮面,其形成于所述杆,能够在将所述杆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在不与所述凸轮突起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凸轮销向嵌合方向按压;以及退避空间,其形成于所述杆;
所述杆在以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而所述可动板位于所述保护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凸轮突起以不与所述嵌合用凸轮面接触的状态收纳于所述退避空间内。
发明效果
[0009] 若在两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则凸轮突起被收纳于退避空间内,而嵌合用凸轮面不与退避空间内的凸轮突起接触,从而可动板不会被施加嵌合方向的按压力。由此,能够将可动板保持于保护位置。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表示在构成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阳侧壳体中,杆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位于初始位置时的侧截面图。
图3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位于嵌合位置时的侧截面图。
图4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而杆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的凸轮突起、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截面图。
图5是表示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而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的凸轮突起、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截面图。
图6是表示沿图5的X-X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截面图。
图8是表示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开始嵌合而杆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凸轮突起、凸轮销、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截面图。
图9是表示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而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的凸轮突起、凸轮销、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沿图9的Y-Y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阳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可动板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杆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阴侧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杆形成有凸轮槽,该凸轮槽能够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将所述凸轮突起和所述凸轮销收纳,所述嵌合用凸轮面被形成于所述凸轮槽,所述退避空间与所述嵌合用凸轮面邻接且与所述凸轮槽连通。根据此结构,由于退避空间与凸轮槽连通,因此在将两壳体嵌合的工序中,能够在使凸轮突起和凸轮销合体的状态下在凸轮槽内移动。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凸轮槽兼作为凸轮突起的移动路径,因此比起相对于凸轮槽另外在杆上设置凸轮突起专用的移动路径的情况,能够将杆的形状简化。
[0012]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退避空间形成为比所述凸轮槽凹陷得浅,所述凸轮销的突出尺寸被设定为比所述凸轮突起的突出尺寸大。根据此构成,能够防止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凸轮销错误进入退避空间内。
[0013]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退避空间被配置于比所述嵌合用凸轮面离所述杆的转动中心远的区域。根据此结构,在两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凸轮突起不与杆的转动中心接近,因此能够将可动板保持于保护位置。
[0014]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杆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在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的过程中,该脱离用凸轮面将所述凸轮突起按压而使所述可动板向所述保护位置侧移动。根据此结构,在两壳体嵌合的状态下将杆从嵌合位置转动至初始位置而以脱离用凸轮面将凸轮突起按压,从而可动板移动至保护位置。
[0015]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杆形成有限制面,该限制面以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对置且沿所述退避空间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根据此结构,能够通过凸轮突起与限制面抵接,而防止保护位置的可动板向罩部的正面侧脱离。
[0016] <实施例1>以下,参见图1~图1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在此,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5、7~9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4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在此,上方与正面侧同义,下方与背面侧同义。
[0017] 对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概要进行说明。杆式连接器具备:阳侧壳体10,其为合成树脂制,且具备向正面侧以筒状突出的罩部12;以及阴侧壳体40,其为合成樹脂制,且能够嵌入罩部12内,在左右两外侧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销41。在阳侧壳体10安装有多个阳端子零件15,该多个阳端子零件15具备被罩部12包围的突片17。
[0018] 在罩部12内收纳有可动板18,其为合成树脂制,且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保护位置靠背面侧(下方)的退避位置之间在上下方向移动,在保护位置,多个突片17的前端部贯穿可动板18而被定位。在可动板18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凸轮突起23。在阳侧壳体10安装有能够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合成树脂制的杆24。杆24通过一边与凸轮销41滑动接触一边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而发挥将阴侧壳体40与阳侧壳体10嵌合的增力功能。
[0019] <阳侧壳体10以及阳端子零件15>阳侧壳体10具备:状的端子保持部11;以及罩部12,其形成为从端子保持部11的外周缘向上方以方筒状突出。在端子保持部11内收纳有多个阳端子零件15的端子主体部16,在阳端子零件15的前端部形成的突片17从端子保持部11向上突出而被收纳于罩部12内。在阳侧壳体10的左右两外侧面形成有左右一对的转动轴13(杆24的转动中心)。另外,在罩部12的左右两外壁部,通过将其上端边缘部(罩部12的开口端边缘部)向下方切口而形成有左右一对缺口部14。
[0020] <可动板18>可动板18为单个部件,且具备:板主体部19,其为平板状,且其板厚方向朝向与可动板
18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周壁部20,其从板主体部19的外周缘向上方突出。在板主体部19形成有多个定位孔21,多个突片17逐个贯穿多个定位孔21而被定位。在周壁部20的左右两侧壁部,通过从周壁部20的上端缘(开口端缘)向下方(背面侧)切口而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导向槽22。
[0021] 在周壁部20的左右两外侧面分别形成有从两导向槽22的槽缘部的下端部突出的前后各一对的凸轮突起23。在将可动板18收纳于罩部12内的状态下,两凸轮突起23从缺口部14向罩部12的外侧面外方突出。凸轮突起23可以被收纳于后述的杆24的凸轮槽28和退避空间31内。
[0022] 可动板18通过使周壁部20与罩部12的内周面滑接而能够不倾斜地在保护位置(参见图2、3)与退避位置(参见图7)之间移动。当可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突片17的前端部(上端部)贯穿板主体部19的定位孔21,因此突片17从板主体部19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尺寸被抑制得小。
[0023] 当可动板18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板主体部19与端子保持部11的上端面(罩部12的里底面)抵接或者接近,所以突片17的基端侧的部分贯穿定位孔21。因此,突片17从板主体部19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尺寸比位于保护位置时大。
[0024] <杆24>杆24为单个部件,其具备:臂部25,其为左右对称的一对板状;以及操作部26,其将两臂部25的前端部彼此连结。在两臂部25中的基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的轴承孔27。杆24通过将轴承孔27嵌合于转动轴13而被安装于阳侧壳体10,且能够在初始位置(参见图1、2、4、8)与嵌合位置(参见图3、5、7、9)之间转动。在将杆24安装于阳侧壳体10的状态下,臂部25被以与罩部12的外侧面对置而覆盖缺口部14的方式配置。
[0025] 在杆24形成有使两臂部25的内侧面凹陷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槽28。凸轮槽28为将轴承孔27(杆24的转动中心)包围的大致弧状弯曲的形状,凸轮槽28的入口28E向臂部25的外周缘开口。从轴承孔27至凸轮槽28的径向的距离在凸轮槽28的入口28E最大,在凸轮槽28的里端部最小。
[0026] 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以及脱离过程中,可动板18的凸轮突起23和阴侧壳体40的凸轮销41在凸轮槽28内相对移动。凸轮槽28的内表面中与轴承孔27(转动轴13)对置的外侧的内侧面作为嵌合用凸轮面29发挥作用。凸轮槽28中背对轴承孔27(转动轴13)的内侧的内侧面作为脱离用凸轮面30发挥作用。脱离用凸轮面30被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靠近转动轴13的位置。
[0027] 在杆24形成有使两臂部25的内侧面凹陷的左右对称的一对退避空间31。在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退避空间31从臂部25的内侧面起的深度尺寸(与转动轴13的轴线平行的尺寸)被设定为比凸轮槽28的深度尺寸小。因此,在凸轮槽28以及退避空间31的深度方向上,嵌合用凸轮面29被配置于比退避空间31靠里侧的区域。
[0028] 凸轮突起23进入到退避空间31的进入深度与退避空间31的深度尺寸相同或稍微小。当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移动时,凸轮突起23的突出端面(图6中的左端面)保持不与退避空间31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或与退避空间31的内表面轻轻地滑接。另外,在凸轮槽28以及退避空间31的深度方向上,脱离用凸轮面30被配置于与退避空间31相同的深度区域。因此,凸轮突起23的外周面和后述的凸轮销41的外周面能够与脱离用凸轮面30滑接。后述的凸轮销41能够与嵌合用凸轮面29滑接,然而凸轮突起23不能够与嵌合用凸轮面29接触。
[0029] 在臂部25的内侧面中,退避空间31被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以及脱离用凸轮面30离转动轴13远的区域。退避空间31遍及从其入口31E至里端的全区域与凸轮槽28连通。也就是说,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邻接连通。另外,退避空间31与嵌合用凸轮面29在径向(与转动轴13正交且与杆24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
[0030] 在臂部25形成有相对于转动轴13在径向对置的限制面32。限制面32以沿着退避空间31的外周缘且遍及从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至里端的全区域的方式形成。限制面32中比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靠里侧的区域为与转动轴13同心的大致圆弧形。限制面32的大致圆弧状区域与转动轴13的中心之间的径向的距离被设定为可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时的从转动轴13的中心至凸轮突起23的上端(凸轮突起23中离转动轴13最远的部位)的距离大的尺寸。因此,在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动的全过程中,凸轮突起23保持不与限制面32接触的状态。
[0031] <阴侧壳体40>阴侧壳体40的整体为块状,能够嵌入可动板18(罩部12)内。在阴侧壳体40内收纳有多个阴端子零件42。在阴侧壳体40的左右两外侧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销41。当阴侧壳体40嵌入可动板18内时,凸轮销41与一对凸轮突起23能够以凸轮销41在一对凸轮突起23之间被前后夹着的状态合体。凸轮销41以及一对凸轮突起23能够在合体状态在上下方向(与两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方向平行的方向)相对移位。
[0032] 如图10所示,在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41的突出端从凸轮突起23的突出端向侧方(与转动轴13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另外,凸轮销41的上下尺寸被设定得比凸轮突起23的上下尺寸大,因此在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4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成为向凸轮突起23的前方或者后方突出的状态。
[0033] 另外,在阳侧壳体10和阴侧壳体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可动板18不会被施加由滑动阻抗等引起的大负载,因此凸轮突起23被设定为具有比较低的刚性和强度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对于此,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之间会产生由阳端子零件15与阴端子零件42之间的弹性接触引起的大滑动阻抗,从而杆24会对凸轮销41施加大的负载。因此,凸轮销41被设定为刚性和强度比凸轮突起23大的形状以及尺寸。
[0034] <作用以及效果>如图4所示,在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脱离而杆24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参见图
2),凸轮槽28的入口28E以及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向上开口,而凸轮突起23位于与凸轮槽
28的入口28E的里端面抵接或接近的位置。凸轮突起23位于凸轮槽28的入口28E时,可动板
18位于保护位置。保护位置的可动板18通过与形成在罩部12的止动部33卡止而被限制向退避位置移动。
[0035] 若从该状态将阴侧壳体40向罩部12内浅浅地嵌入,则阴侧壳体40被嵌合于可动板18的周壁部20内而成为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接近、也就是说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的状态。此时,也可以是阴侧壳体40与板19的上表面抵接。随着阴侧壳体40与可动板18浅浅地嵌合,凸轮销41进入凸轮槽28的入口28E而进入一对凸轮突起23之间,成为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此时,凸轮销41与入口28E的里端面抵接,凸轮销41的上端部(嵌合方向后端部)成为向凸轮突起23的上方突出的状态。
[0036] 另外,由于阴侧壳体40使止动部33移位,从而可动板18能够向退避位置移动。若从该状态将初始位置的杆24向嵌合位置侧转动,则凸轮销41与凸轮槽28的嵌合用凸轮面29滑接而发挥增力功能,因此阴侧壳体40被拉向阳侧壳体10而进行嵌合。
[0037] 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杆24的转动过程)的初期,嵌合用凸轮面29将凸轮销41的上端部按压,因此只有阴侧壳体40向下方(嵌合方向)移动。在这个期间,嵌合用凸轮面
29不与凸轮突起23接触,所以可动板18不从保护位置移动。阴侧壳体40略微移动后以面碰面状态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抵接。
[0038] 之后,随着杆24的转动,可动板18被阴侧壳体40按压而与阴侧壳体40成为一体被朝向罩部12的里侧(下方)压入。然后,若杆24到达嵌合位置,则两壳体10、40成为正规的嵌合状态,阳端子零件15的突片17进入阴侧壳体40内而与阴端子零件42连接。
[0039] 在从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面碰面的状态至杆24转动到嵌合位置的期间,凸轮突起23与嵌合用凸轮面29仍保持不接触的状态,因此可动板18与阴侧壳体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不变化。因此,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保持面碰面的状态。
[0040] 如此,在杆24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在转动的初期阶段只有阴侧壳体40移动,从而可动板18与阴侧壳体40抵接而为一体。然后,直至到嵌合位置的期间,阴侧壳体40保持与可动板18一体化的状态而与阳侧壳体10嵌合。
[0041] 另外,在上下方向中,凸轮突起23的上端和凸轮销41的上端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杆24去往嵌合位置的过程或在到达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的上端部有时会位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担心凸轮突起23的上端部与杆24干扰,但由于在嵌合用凸轮面29的上方邻接配置有退避空间31,凸轮突起23通过其上端部(一部分)进入退避空间31从而避免与杆24干扰。
[0042] 若从两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将嵌合位置的杆24向初始位置转动,则通过脱离用凸轮面30与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滑接,退避位置的可动板18被推向上方(罩部12的开口端侧)而向保护位置移动,并且阴侧壳体40被推向上方,而从阳侧壳体10脱离。
[0043] 具体地讲,在两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从脱离用凸轮面30大大地分开,而凸轮销41的下端部从凸轮突起2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与脱离用凸轮面30接触或者接近。因此,在杆24的转动初期,脱离用凸轮面30只与凸轮销41的下端部滑接,阴侧壳体40被推向上方而从板主体部19分开。在此期间,可动板18不移动,而凸轮销41相对于凸轮突起23向上相对移动。
[0044] 当阴侧壳体40从板主体部19离开之后,杆24继续转动,则脱离用凸轮面30开始与凸轮突起23的下端部滑接。之后,直至杆24到达初始位置,脱离用凸轮面30与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的双方滑接,可动板18与阴侧壳体40的双方向上方移动。当杆24回到初始位置时,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回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因此只要提起阴侧壳体40,就能够使两壳体10、40脱离。
[0045] 在此,在将杆24从嵌合位置转动至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将脱离用凸轮面30只与凸轮突起23滑接,需要在板主体部19将阴侧壳体40向脱离方向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凸轮突起23会被施加与阳侧壳体10和阴侧壳体40之间的大的脱离阻抗相当的负载,因此需要将凸轮突起23大型化而形成为强度高的形态。若将凸轮突起23大型化,则退避空间31也要变大。增大退避空间31会导致杆24中的薄壁区域扩大,因此以强度观点出发,不优选。
[0046] 为了避免此情况,在本实施例1中,在杆24从嵌合位置转动至初始位置的过程的初期,使脱离用凸轮面30只与凸轮销41滑接而使阴侧壳体40从板主体部19离开。然后,从脱离用凸轮面30开始与凸轮突起23滑接起至杆24到达初始位置为止的期间,使脱离用凸轮面30与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的双方滑接,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在保持分开的状态下向脱离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实现凸轮突起23的小型化。
[0047] 脱离用凸轮面30中与凸轮突起23以及凸轮销41抵接的抵接区域相对于嵌合·脱离方向倾斜,但脱离用凸轮面30的抵接区域的倾斜度在杆24的转动过程中变化。此外,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以在与嵌合·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因此,杆24转动了一定角度时的阴侧壳体40的移动距离和可动板18的移动距离略微不同,但由于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被保持为充分地分开的状态,因此在杆24的转动过程中,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不会干扰。
[0048] 另外,若将两壳体10、40脱离而使杆24回到初始位置,则可动板18回到保护位置。在该状态下,杆24的操作部26位于比罩部12的开口区域靠前方的位置,从而罩部12的上端的整个区域成为开放的状态。然而,在可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突片17从板本体部
19向上方的突出尺寸比较小,因此不会有异物干扰到突片17的情况。
[0049]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将阳侧壳体10安装于其他部件的情况下等,在保持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进行将杆24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的转动。在将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时,如果杆24的嵌合用凸轮面29将凸轮突起23按压的话,可动板18会退到退避位置,而突片17从板主体部19突出的突出尺寸变大,从而突片17有可能被其他部件干扰而变形
[0050] 然而,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凸轮突起23不与嵌合用凸轮面29干扰,因此不会从杆24对凸轮突起23施加嵌合方向的按压力。脱离用凸轮面30随着杆24的转动而远离凸轮突起23,因此也不会从杆24对凸轮突起23施加脱离方向的按压力。因此,凸轮突起23随着杆24的转动而进入退避空间31内,在退避空间31内向圆周方向相对移位。在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的期间,凸轮突起23保持不与杆24干扰的状态(不从杆24受到径向以及圆周方向的按压力的状态),因此可动板18被保持于保护位置。
[0051] 另外,若在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将杆24转动至嵌合位置之后,将杆24转动至初始位置,则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位移而回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在此期间,脱离用凸轮面30以及嵌合用凸轮面29均不与凸轮突起23接触,因此可动板18被保持于保护位置。
[0052]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杆24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29和退避空间31。在将杆24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嵌合用凸轮面29以不与凸轮突起23接触的状态将凸轮销41向嵌合方向按压。另外,在两壳体10、40脱离而且可动板18位移保护位置的状态下将杆24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以不与嵌合用凸轮面29接触的状态被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
[0053] 根据此结构,嵌合用凸轮面29不与退避空间31内的凸轮突起23接触,因此可动板18不会被施加嵌合方向的按压力。由此,能够将可动板18保持于保护位置。另外,凸轮槽28不只作为使凸轮突起23移位的空间,还具有作为使凸轮销41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比起相对于凸轮槽28另外设置用于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将凸轮销41移位的专用通道的情况,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54]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杆24形成有凸轮槽28。凸轮槽28以从入口28E越向里侧越接近转动轴13(杆24的转动中心)的方式弯曲。在杆24一边与凸轮销41滑接一边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凸轮槽28作为能够使凸轮突起23以接近转动轴13的方式移位的第1通道发挥功能。
[0055] 相同地,在杆24形成有退避空间31。在杆24以不与凸轮销41接触的状态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退避空间31作为容许凸轮突起23在不改变与转动轴13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而进行移位的第2通道发挥功能。因此,在两壳体10、40脱离而杆24成为不与凸轮销41接触的状态下,杆24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时,凸轮突起23保持不与杆24的转动中心接近的状态而在退避空间31内移位。因此,可动板18不从保护位置移动。
[0056]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杆24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和退避空间31,该退避空间31被形成于比脱离用凸轮面30离转动轴13远的区域。在以两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将嵌合位置的杆24向初始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脱离用凸轮面30将凸轮突起23向远离转动轴13的方向按压,从而使两壳体10、40脱离。另外,在以两壳体10、40脱离而且可动板18位移保护位置的状态将杆24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从脱离用凸轮面30分开而被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
[0057] 根据此结构,在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通过被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从而被配置于离杆24的转动轴13最远的位置。然后,退避空间31被配置于比脱离用凸轮面30离转动轴13远的区域。因此,在以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将杆24向嵌合位置侧转动的过程中,被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的凸轮突起23不会与转动轴13接近。由此,可动板18被保持于保护位置。
[0058]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凸轮销41。在将阴侧壳体40嵌入罩部12而使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41从阳侧壳体10的外侧面突出的尺寸大于凸轮突起23从阳侧壳体10的外侧面突出的尺寸。另一方面,在杆24形成有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将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收纳的凸轮槽28。相同地,在杆24形成有比凸轮槽28凹陷得浅的限制凸轮销41的进入的退避空间31。退避空间31形成为比凸轮槽28凹陷得浅。
[0059] 然后,在以两壳体10、40脱离且可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将杆24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在不与杆24干扰的状态下被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因此,可动板18不会被施加嵌合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可动板18保持于保护位置。另外,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能够防止凸轮销41错误进入退避空间31内。
[0060] 另外,在杆24形成有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能够将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收纳的凸轮槽28,在该凸轮槽28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29。并且,退避空间31与嵌合用凸轮面29邻接而且与凸轮槽28连通。由于退避空间31与凸轮槽28连通,因此在将两壳体10、40嵌合的工序中,能够将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以合体的状态在凸轮槽28内移动。另外,由于凸轮槽28还作为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的凸轮突起23的移动路径,因此比起相对于凸轮槽28另外在杆24形成凸轮突起23专用的移动路径的情况,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61] 另外,退避空间31可以被形成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离转动轴13远的区域。根据此结构,在以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将杆24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不与杆24的转动中心接近,因此能够将可动板18保持于保护位置。
[0062] 另外,在杆24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在从两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将杆24向初始位置侧转动而使两壳体10、40脱离的过程中,脱离用凸轮面30将凸轮突起23按压而使可动板18向保护位置侧移动。根据此结构,若在两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将杆24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转动,则脱离用凸轮面30将凸轮突起23按压而使可动板18向保护位置移动。在可动板1向保护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使两壳体10、40脱离。
[0063] 另外,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凸轮销41,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随着杆24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凸轮销41向嵌合方向被凸轮槽28按压。退避空间31与凸轮槽28连通,在凸轮槽28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根据此结构,凸轮槽28既作为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的凸轮销41的移动路径,又作为在两壳体10、40的脱离过程中的凸轮突起23的移动路径。因此,比起相对于凸轮槽28另外在杆24设置凸轮突起23专用的脱离用移动空间的情况,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64] 另外,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邻接而连通,在凸轮槽28以及退避空间31中比入口28E、31E靠里侧的区域配置有退避空间31,该退避空间31被配置于比凸轮槽28离转动轴13远的区域。根据此构成,由于凸轮槽28的入口28E与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邻接连通,因此比起凸轮槽28的入口28E与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不连通而相互独立的空间的情况,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65] 另外,在杆24形成有以与转动轴13对置且沿退避空间31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的限制面32。根据此结构,凸轮突起23与限制面32抵接,从而能够防止保护位置的可动板18向与退避位置相反的一侧移动而从罩部12的正面的开口脱离。在此,在以两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将杆24在初始位置以及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的凸轮突起23与限制面32保持不接触的状态,因此保护位置的可动板18不会退到退避位置侧。
[0066] <其他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所包含的。
(1)在上述实施例中,退避空间与嵌合用凸轮面邻接,但退避空间可以从嵌合用凸轮面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在退避空间与嵌合用凸轮面之间可以存在隔壁。
(2)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以两壳体脱离的状态将杆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嵌合位置的过程中,可动板被保持于保护位置,但可以在杆的转动过程中可动板稍微向退避位置侧移动。
(3)在上述实施例中,凸轮槽(嵌合用凸轮面)被配置于比退避空间靠近转动轴的内周侧,但与此相反,也可以是退避空间被配置于比凸轮槽(嵌合用凸轮面)靠近转动轴的内周侧。在这种情况下,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不将凸轮销与凸轮突起合体即可。
(4)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了沿着退避空间的外周缘的限制面,但是也可以在退避空间没有形成限制面而向杆的外周缘开放。
(5)在上述实施例中,凸轮槽的入口与退避空间的入口邻接连通,但凸轮槽的入口与退避空间的入口可以是相互独立的空间。
附图标记说明
[0067] 10…阳侧壳体12…罩部
13…转动轴(杆的转动中心)
15…阳端子零件
17…突片
18…可动板
23…凸轮突起
24…杆
28…凸轮槽
29…嵌合用凸轮面
30…脱离用凸轮面
31…退避空间
32…限制面
40…阴侧壳体
41…凸轮销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杆式连接器 2020-05-11 442
一种连接杆 2020-05-11 854
杆连接器 2020-05-11 921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431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562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920
杆式连接器 2020-05-12 994
一种连接杆 2020-05-12 623
连接杆 2020-05-11 653
弹簧连接杆 2020-05-13 31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