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焊接,钎焊和锡焊 / 焊接 / 电阻焊接 / 凸焊 / 前端模块安装结构

前端模安装结构

阅读:56发布:2021-08-30

专利汇可以提供前端模安装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端模 块 安装结构,包括前端模块、前防撞梁、左前 纵梁 及右前纵梁,所述前端模块的左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端模块的右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在 机舱 内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使得前端模块的左侧与右侧之间的中空区域宽度增大,增大了冷却系统的布置空间,便于冷却系统的布置,并且使前端模块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冷却系统。,下面是前端模安装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前端模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模块、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及右前纵梁,所述前端模块的左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端模块的右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包括前端模块本体、左安装板及右安装板;
所述左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本体的左侧,所述右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本体的右侧;
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后侧,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本体为一体成型的口字型框架结构,所述前端模块本体包括上梁、下梁、左侧梁及右侧梁,所述上梁与下梁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左侧梁及右侧梁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左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侧梁的后侧,所述右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侧梁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还包括左加强支架及右加强支架,所述左加强支架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侧梁的下端,所述左加强支架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上,所述右加强支架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侧梁的下端,所述右加强支架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还包括左支撑支架及位于所述左支撑支架右侧的右支撑支架,所述左支撑支架的上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梁上,所述左支撑支架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所述右支撑支架的上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梁上,所述右支撑支架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上设置有不同高度的多个发动机安装孔,所述多个发动机罩锁安装孔位于所述左支撑支架及右支撑支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左前纵梁延伸的左吸能盒及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后端的左前防撞梁安装板,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右前纵梁延伸的右吸能盒及连接在所述右吸能盒后端的右前防撞梁安装板;
所述左侧梁对应于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有左避让孔,所述右侧梁对应于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有右避让孔;
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左前纵梁安装板,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右前纵梁安装板;
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伸入所述左避让孔中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后侧,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伸入所述右避让孔中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左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上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三安装孔,前后对应的每一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及第三安装孔中穿插一左连接螺栓,所述左连接螺栓的前端穿出所述第一安装孔并螺纹连接一左连接螺母
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四安装孔,所述右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五安装孔,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上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六安装孔,前后对应的每一所述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及第六安装孔中穿插一右连接螺栓,所述右连接螺栓的前端穿出所述第四安装孔并螺纹连接一右连接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螺栓及右连接螺栓均为承面凸焊螺栓,所述左连接螺栓的后端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上,所述右连接螺栓的后端焊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上。

说明书全文

前端模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前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端模块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前端模块为注塑一体成型,前端模块多布置在左、右前纵梁内侧,且位于前防撞梁后方,前防撞梁的两端与左、右前纵梁直接连接,前防撞梁上设置有翻边,翻边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前端模块左、右外侧设置有与前防撞梁的翻边相匹配的铆螺母,通过螺栓与铆螺母将前端模块安装到前防撞梁上,即直接将前端模块安装到前防撞梁后方。
[0003] 一方面,前端模块布置在左、右前纵梁内侧,冷却系统的空间布置需要满足冷却系统与左、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要求,冷却系统与左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等于冷却系统左侧与前端模块左侧间距、前端模块左侧壁厚及前端模块左侧与左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的三者之和,冷却系统与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等于冷却系统右侧与前端模块右侧间距、前端模块右侧壁厚及前端模块右侧与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通常冷却系统与左、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要求为15mm,这样,在机舱内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使得可供冷却系统布置的空间有限,冷却系统中的冷凝器散热器、中冷器及其附件在布置过程中常出现与前端模块布置间隙不足的问题,不便于冷却系统中各零部件的布置,并且当不同车型冷却系统规格不一致时,前端模块很难实现多个车型共用。另一方面,前端模块直接与前防撞梁连接,前端模块为注塑一体成型,对注塑件本体局部结构强度要求高,难以通用于不同结构的前防撞梁和前纵梁。基于以上两方面,现有的前端模块的通用性程度不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前端模块布置在左、右前纵梁内侧,可供冷却系统布置的空间有限,不便于冷却系统中各零部件的布置的缺陷,提供一种前端模块安装结构。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提供一种前端模块,包括前端模块、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及右前纵梁,所述前端模块的左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端模块的右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之间。
[0007] 可选地,所述前端模块包括前端模块本体、左安装板及右安装板;
[0008] 所述左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本体的左侧,所述右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本体的右侧;
[0009] 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后侧,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后侧。
[0010] 可选地,所述前端模块本体为一体成型的口字型框架结构,所述前端模块本体包括上梁、下梁、左侧梁及右侧梁,所述上梁与下梁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左侧梁及右侧梁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左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侧梁的后侧,所述右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侧梁的后侧。
[0011] 可选地,所述前端模块还包括左加强支架及右加强支架,所述左加强支架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侧梁的下端,所述左加强支架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上,所述右加强支架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侧梁的下端,所述右加强支架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上。
[0012] 可选地,所述前端模块还包括左支撑支架及位于所述左支撑支架右侧的右支撑支架,所述左支撑支架的上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梁上,所述左支撑支架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所述右支撑支架的上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梁上,所述右支撑支架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
[0013] 可选地,所述上梁上设置有不同高度的多个发动机安装孔,所述多个发动机罩锁安装孔位于所述左支撑支架及右支撑支架之间。
[0014] 可选地,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左前纵梁延伸的左吸能盒及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后端的左前防撞梁安装板,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右前纵梁延伸的右吸能盒及连接在所述右吸能盒后端的右前防撞梁安装板;
[0015] 所述左侧梁对应于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有左避让孔,所述右侧梁对应于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有右避让孔;
[0016] 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左前纵梁安装板,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右前纵梁安装板;
[0017] 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伸入所述左避让孔中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的后侧,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伸入所述右避让孔中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前侧,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的后侧。
[0018] 可选地,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左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上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三安装孔,前后对应的每一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及第三安装孔中穿插一左连接螺栓,所述左连接螺栓的前端穿出所述第一安装孔并螺纹连接一左连接螺母;
[0019] 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四安装孔,所述右安装板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五安装孔,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上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六安装孔,前后对应的每一所述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及第六安装孔中穿插一右连接螺栓,所述右连接螺栓的前端穿出所述第四安装孔并螺纹连接一右连接螺母。
[0020] 可选地,所述左连接螺栓及右连接螺栓均为承面凸焊螺栓,所述左连接螺栓的后端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上,所述右连接螺栓的后端焊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上。
[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前端模块的左侧连接在前防撞梁的左端与左前纵梁的前端之间,前端模块的右侧连接在前防撞梁的右端与右前纵梁的前端之间。因而,前端模块在车宽方向上并没有整体位于左、右前纵梁内侧,相对于现有技术,冷却系统与左、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只要满足前防撞梁装配空间即可(通常单侧只需要5mm),由于前防撞梁所需要的装配空间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系统与左、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这样,在机舱内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使得前端模块的左侧与右侧之间的中空区域宽度增大,增大了冷却系统的布置空间,便于冷却系统的布置,并且使前端模块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冷却系统。
[0022] 另外,相对于直接将前端模块安装到前防撞梁上,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前端模块整体连接在前防撞梁与左、右前纵梁之间,即前防撞梁与前端模块一起安装在左、右前纵梁上,前端模块整体安装强度较高,能够承担集成在前端模块上的机舱前端零部件的重量及发动机罩的冲击,以及各种加速度工况要求。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其前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与冷却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0026]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7] 1、前端模块;11、前端模块本体;111、上梁;112、下梁;113、左侧梁;1131、左避让孔;114、右侧梁;1141、右避让孔;12、左安装板;121、第二安装孔;13、右安装板;131、第五安装孔;14、左加强支架;15、右加强支架;16、左支撑支架;17、右支撑支架;
[0028] 2、前防撞梁;21、左吸能盒;22、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1、第一安装孔;23、右吸能盒;24、右前防撞梁安装板;241、第四安装孔;
[0029] 3、左前纵梁;31、左前纵梁安装板;311、第三安装孔;
[0030] 4、右前纵梁;41、右前纵梁安装板;411、第六安装孔;
[0031] 5、左连接螺栓;
[0032] 6、左连接螺母;
[0033] 7、发动机罩锁;
[0034] 8、冷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6] 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指的是汽车正常放置时常规理解的方位。
[0037]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包括前端模块1、前防撞梁2、左前纵梁3及右前纵梁4,所述前端模块1的左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2的左端与所述左前纵梁3的前端之间,所述前端模块1的右侧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2的右端与所述右前纵梁4的前端之间。
[0038] 如图3所示,前端模块1可为冷却系统8、前保险杠、格栅、导流板及发动机罩锁7等诸多零部件提供安装,是汽车前部重要承载件。
[0039] 如图2所示,所述前端模块1包括前端模块本体11、左安装板12及右安装板13。所述前端模块本体11为一体成型的口字型框架结构,所述前端模块本体11包括上梁111、下梁112、左侧梁113及右侧梁114,所述上梁111与下梁11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左侧梁113及右侧梁114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左安装板12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侧梁113的后侧,所述右安装板13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侧梁114的后侧。
[0040] 如图1所示,所述前防撞梁2的左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左前纵梁3延伸的左吸能盒21及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21后端的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所述前防撞梁2的右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右前纵梁4延伸的右吸能盒23及连接在所述右吸能盒23后端的右前防撞梁安装板24。
[0041]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左侧梁113对应于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的位置设置有左避让孔1131,所述右侧梁114对应于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24的位置设置有右避让孔1141。所述左前纵梁3的前端设置有左前纵梁安装板31,所述右前纵梁4的前端设置有右前纵梁安装板41。
[0042] 如图3所示,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伸入所述左避让孔1131中且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12的前侧,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31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12的后侧,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41伸入所述右避让孔114中且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13的前侧,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41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13的后侧。
[0043] 如图2所示,所述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一安装孔221,所述左安装板12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二安装孔121,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31上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三安装孔311,前后对应的每一所述第一安装孔221、第二安装孔121及第三安装孔311中穿插一左连接螺栓5。所述左连接螺栓5的前端穿出所述第一安装孔221并螺纹连接一左连接螺母6。
[0044] 所述右前防撞梁安装板24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四安装孔241,所述右安装板13上设置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五安装孔131,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41上有构成一组的多个第六安装孔411,前后对应的每一所述第四安装孔241、第五安装孔131及第六安装孔411中穿插一右连接螺栓(图中未标示),所述右连接螺栓的前端穿出所述第四安装孔241并螺纹连接一右连接螺母(图中未标示)。
[0045]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螺栓5及右连接螺栓均为承面凸焊螺栓,所述左连接螺栓5的后端(头部)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安装板31上,所述右连接螺栓的后端(头部)焊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安装板41上。
[0046] 这样,通过左连接螺栓5及左连接螺母6的螺纹紧固连接,将所述前防撞梁2的左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12的前侧,将所述左前纵梁3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12的后侧。同理,通过右连接螺栓及右连接螺母的螺纹紧固连接,将所述前防撞梁2的右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13的前侧,将所述右前纵梁4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安装板4的后侧。以使得,前端模块1整体连接在前防撞梁2与前纵梁(左前纵梁3及右前纵梁4)之间。
[0047]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端模块1还包括左加强支架14及右加强支架15,所述左加强支架14的前端通过螺栓等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侧梁113的下端,所述左加强支架14的后端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3的下表面,所述右加强支架15的前端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侧梁114的下端,所述右加强支架15的后端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4的下表面。这样,通过左加强支架14及右加强支架15,在不同于左安装板12及右安装板13的安装位置,将前端模块1左前纵梁3及右前纵梁4连接,以此提高前端模块1的结构刚度
[0048]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端模块1还包括左支撑支架16及位于所述左支撑支架16右侧的右支撑支架17,所述左支撑支架16的上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梁111上,所述左支撑支架16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2的上表面,所述右支撑支架17的上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梁111上,所述右支撑支架17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2的上表面。所述上梁111上设置有不同高度的多个发动机罩锁安装孔(图中未标示),便于不同高度发动机罩锁的安装。
[0049] 另外,所述多个发动机罩锁安装孔位于所述左支撑支架16及右支撑支架17之间。这样,如图3所示,发动机罩锁7安装在发动机罩锁安装孔上后,左支撑支架16及右支撑支架
17能够提高发动机罩锁安装位置的刚度。
[0050] 本实施例中,前端模块本体11、左加强支架14和右加强支架15为注塑件。左安装板12、右安装板13、左支撑支架16及右支撑支架17为钣金件。
[0051]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前端模块1的左侧(左安装板12)连接在前防撞梁2的左端(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与左前纵梁3的前端(左前纵梁安装板31)之间,前端模块1的右侧(右安装板13)连接在前防撞梁2的右端(右前防撞梁安装板24)与右前纵梁4的前端(左前纵梁安装板41)之间。因而,前端模块1在车宽方向上并没有整体位于左前纵梁3、右前纵梁4内侧,相对于现有技术,冷却系统7与左前防撞梁安装板22、右前防撞梁安装板24的间距只要满足前防撞梁2装配空间即可(通常单侧只需要5mm),由于前防撞梁2所需要的装配空间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系统与左、右前防撞梁安装板的间距,这样,在机舱内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使得前端模块1的左侧(左侧梁113)与右侧(右侧梁114)之间的中空区域宽度增大,增大了冷却系统7的布置空间,便于冷却系统7的布置。另外,前端模块1整体连接在前防撞梁2与前纵梁(左前纵梁3及右前纵梁4)之间,整体强度较高,能够承担集成在前端模块1上的机舱前端零部件的重量及发动机罩的冲击,以及各种加速度工况要求。
[0052] 另外,通过调整左安装板12上的第二安装孔121及右安装板13上的第五安装孔131的位置,可以实现前端模块1与不同车型的前防梁及前纵梁的连接,实现前端模块1多车型共用。在左安装板12及右安装板13有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它位置预留其它安装孔,以实现其它车型的安装需要。如左安装板12及右安装板13空间不足,可通过更换冲孔模进行冲孔(重新冲出符合安装要求的安装孔)。上述结构设计提高了前端模块1的通用性,使该前端模块1可共用于不同车型,降低了开发成本。
[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高精度手持凸焊工装 2020-05-13 627
组合式凸焊绝缘定位销 2020-05-13 608
凸焊螺母筛选装置 2020-05-14 905
一种电阻凸焊用电极 2020-05-14 80
一种凸焊螺母焊接夹具 2020-05-15 908
凸焊设备 2020-05-11 956
组合螺母及其凸焊方法 2020-05-13 908
凸焊焊接的电极 2020-05-12 389
凸焊螺母输送机凸焊螺母分拣结构 2020-05-12 771
凸焊螺母 2020-05-12 91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